第三章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91页

合集下载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63共95页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63共95页
肠道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
(Enterohaemorrhagic E. Coli)——O157:H7(毒素型)
2020/6/18
4、大肠杆菌பைடு நூலகம்Escherichia coli)
症状为:腹部痉挛、水性或血性腹泻、发烧、恶心 和呕吐。 染病剂量:几个至上百万个
控制方法:
充分加热杀菌; 在4C(40F)以下冷藏产品; 防止烹调过程中发生交叉污染; 禁止有病人员加工食品。
2020/6/18
4、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主要致病种类:
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Enteropathogenic
E. Coli)(感染型) 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Enterotoxigenic E. Coli)(毒素型) 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Enteroinvasive E. Coli)(感染型)
2020/6/18
2、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分布:天然存在于海洋,需要有盐 才能生存。在沿海水域中捕捞的鱼、 贝类中常被检出该菌。
主要特征:嗜盐菌,生长发育须有 氯化钠存在,NaCl浓度为2%时生长 最好,42 C能生长,10 C以下不 生长,pH范围5.6~9.6,最适pH为 8.0
食未加工或加工不适当,吃凉拌菜等,均可引起传染。
• 控制方法: • 空肠弯曲病最重要的污染源是动物,如何控制动物的
感染,防止动物排泄物污染水、食物至关重要。因此 做好“三管”,即管水、管粪、管食物乃是防止弯曲 菌病传播的有力措施。
2020/6/18
6、变形杆菌(Proteus)
• 变形杆菌属包括普通变形 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莫 根变形杆菌、雷极氏变形 杆菌。

第三章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第三章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沙门菌食物中毒临床特征:
➢ 潜伏期数小时至3天,一般为12到24小时。 ➢ 主要症状为呕吐、腹痛、腹泻。 ➢ 多数病人体温可达38~39℃。
预防措施:
1) 购买“放心肉”和“安全肉”; 2) 冷藏食品,防止肉制品腐败变质; 3) 厨房卫生,食具消毒,防蝇灭蝇; 4) 生熟食品要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5) 蛋类、肉类食品要加热熟透。
三、诱发性食源性病
诱发性食源性疾病多指在食品加工或贮存过 程中因化学作用或物理作用产生了引起食源 性疾病的有毒物质,其有毒物质为化学物质, 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为中毒性疾病。 ➢如食品在烘烤过程中产生的亚硝胺; ➢烟熏食品时产生的多环芳烃; ➢腌制食品中产生的亚硝酸盐; ➢以及油脂加热时所产生的热聚物等。
长良好; ➢该菌不耐热,对酸(醋)敏感(2%醋
酸或50%食醋中1分钟即可死亡)。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引起人类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 ➢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1)细菌性食物中毒
据国内外统计,在各种食物中毒中,以细菌性食物 中毒最多。夏秋两个季节最易发生较多,因为此时 气温易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细菌性食物中毒 的患 者一般都表现有明显的胃肠炎症状,其中腹痛、腹 泻最为常见。 主要食品: 动物性食品,如肉,鱼,奶和蛋; 其次是: 植物性食品,如剩饭,凉糕,面类发酵食品等。
第四节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的类型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可概括为生物性、化学性、 物理性三大类。其中以生物性病原物种类最多, 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最为常见。
➢生物性病原物 ➢化学性病原物 ➢放射性病原物
一、生物性病原物
生物性病原物主要是指污染食物的微 生物、寄生虫、动植物体内存在的天 然毒素以及动植物食物储存时产生的 毒性物质。
此外,有些细菌可在体内产生芽孢(耐高温), 一般煮沸方法不能将其除去,降温后,芽孢萌发成 新的菌体从而又进行生长繁殖。 有些细菌可产生毒素。 以上这些都可能使细菌通过食品对人体产生不利影 响。

第三章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影响

第三章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影响

9、李斯特菌(Listeria) 李斯特菌属共有8个种,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是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 monocytogenes) 。 冷藏不能抑制李斯特菌繁殖,所以在冰箱保存 时间过长的乳、肉制品,最为多见。 感染剂量不详,中毒机制混合型,偏重于侵袭 型。
10、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2)沙门菌食物中毒的中毒机制 ①以感染型为主。菌体进入肠道内繁殖,经淋巴
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 ②同时菌体裂解产生内毒素,作用于胃肠道引起
呕吐、腹泻、发热等。 ③肠炎沙门菌、鼠伤害沙门菌可产生肠毒素,作
用于肠粘膜引起腹泻,严重者粪便带血。
(3)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主要菌种: 猪霍乱沙门菌(S. choleraesuis)、 鼠伤寒沙门菌(S. typhimurium)、 肠炎沙门菌(S. enteritidis)等。

蜡样芽孢杆菌分布范围广,感染路径多,感染剂 量106 ~ 108 cfu /g。
二、污染食品的细菌种类及危害 1、沙门菌(Salmonella) 沙门菌属于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杆菌。分布范
围广,遍及自然界,可通过各种途径污染食品。 感染剂量:2×105 菌落形成单位(cfu)/ g。 (1)沙门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 ①胃肠炎型;最为常见。 ②类霍乱型; ③类伤寒型; ④类感冒型; ⑤败血症型。
3、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 据作用机理分: 感染型; 毒素型; 混合型 (1)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病原菌随同食物进入肠道,在肠道内大量繁殖, 引起的食物中毒。其作用机理: ①有些靠其侵袭力附于肠粘膜及粘膜上层,引起 肠粘膜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病理变化过程。 ②有些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 ③有些引起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④有些通过淋巴进入血液系统,引起全身感染。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2014)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2014)

第五节 病毒
3、口蹄疫病毒 口蹄疫病毒是一种只有 RNA和若干蛋白质的小型致 病性微生物。 口蹄疫是由其引起的人 和动物共患的急性接触性 传染病,俗称“口疮”、 “鹅口疮”、“蹄黄”。
第五节 病毒
3、口蹄疫病毒 口蹄疫病毒主要感染对象是偶蹄类动物,如 牛、羊、猪等。 人感染口蹄疫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家畜, 即可以通过消化道、也可以通过皮肤创口以及 呼吸道。 口腔、指尖、手掌和脚趾处通常出现水疱。 患者数天可痊愈;但动物病死率达50%。
第四节 寄生虫
一、食源性寄生虫分类及危害 分类: 肉源性寄生虫; 水生动物源性寄生虫; 水生植物源性寄生虫; 蔬菜水果源性寄生虫
第四节 寄生虫
一、食源性寄生虫分类及危害 危害: (1)夺取营养,使感染着出现营养不良、 贫血等症状; (2)机械性损伤; (3)产生毒素,引起免疫病理反应,引起 炎症、坏死、增生等
第五节 病毒
1、肝炎病毒 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型及非甲 非乙型;甲型和乙型危害最大;主要引起肝 脏病变。
第五节 病毒
1、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是1973年发 现的一种独特的小核糖核酸 病毒,其核酸为RNA。 4度下放置一年,仍保持抗 原性及组织培养活性; 对紫外线照射敏感;耐酸碱 (pH3-12)等。
第二节 细菌
革兰氏染色 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由 丹麦医生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1853年 -1938年)于1884年发明。 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 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 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 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 以分类鉴定。
第三节 真菌
1、真菌产毒特点 仅有少数真菌菌株产毒; 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表现出可变性和易变 性; 一种菌种或菌株可产生几种不同的毒素, 而同一真菌毒素也可由几种真菌产生; 产毒菌株产毒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基 质种类、水分、温度、湿度及空气流通情况。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影响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影响

加强食品检测人 员的培训和考核, 提高检测人员的 专业素质
定期对食品生产 企业进行监督检 查,确保生产过 程符合卫生标准 和要求
加强食品安全教育
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了解生物
01
性污染的危害 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培
02
训,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增强食品
03
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人类:微生物在人 体内繁殖,污染食 品加工和包装过程
寄生虫污染
寄生虫来源:土 壤、水、动物粪
便等
寄生虫种类:蛔 虫、钩虫、绦虫

寄生虫传播途径: 食物、水、接触

寄生虫危害:引 起腹泻、腹痛、 营养不良等疾病
病毒污染
01
动物源性病毒:如禽
流感病毒、猪流感病
毒等
02
植物源性病毒:如烟
草花叶病毒、马铃薯
03
对生产人员进行培训,提高食品安 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4
加强原材料采购管理,确保原材料 质量和安全
建立食品生产过程监控体系,及时 0 5 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
加强食品运输和储存管理,确保食 0 6 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受污染
提高食品检测水平
建立完善的食品 检测体系,确保 食品质量安全
采用先进的检测 技术和设备,提 高检测效率和准 确性
目录
01. 生物性污染的来源 02.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03. 生物性污染的预防和控制
微生物污染
土壤:微生物在土 壤中繁殖,污染农 作物
空气:微生物在空 气中传播,污染食 品表面
植物:微生物在植 物体内繁殖,污染 蔬菜和水果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黄曲霉毒素自然分布
• 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 检出率比较高,在我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产毒菌 种主要为黄曲霉。 •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 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 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 曲霉毒素. 污染品种以花生、花生油、玉米最严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黄曲霉毒素
• 概述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 学结构 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 素 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 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 产生的次生代谢产 物 ,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 曲 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病毒
• 病毒是一个微生物中的一个类群,其个体比 细菌还小,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 近几十年来,由于电子显微镜及相关学科和 技术的发展,病毒学突飞猛进,发现的病毒 日益增多,如病毒性肝炎,病毒性感冒、病 毒性痢疾,红眼病,艾滋病等。 • 病毒病中还有不同的型,如病毒性肝炎有甲、 乙、丙、丁、戊等型。
展青霉素
• 许多青霉能产生展青霉素,它们主 要生长在水果上。这种毒素会引起 动物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和各种不同 器官的水肿和出血。 • 致突变物质 • 对胚胎有毒性
• • • •
副溶血性弧菌 李斯特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一、沙门菌属
• 分布:天然存在于哺乳类、 鸟类、两栖类爬行类肠道 内,鱼类、甲克类和软体 动物中不存在沙门氏菌, 但如果环境受污染或捕捞 后受污染,沙门氏菌会进 入海产品内。 • 潜伏期数小时至3天 • 症状:引起恶心,呕吐。 腹部痉挛、发烧。
• 主要特征:嗜盐菌, 生长发育须有氯化钠 存在,,浓度3%-5% 时生长最好,5-42℃ 能生长,pH范围5.6- 9.6,最适pH为8.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危害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危害

蜡样芽孢杆菌分布范围广,感染路径多,感染剂 量106 ~ 108 cfu /g。
肉毒梭菌为腐生性菌,不能在消化道内生长繁殖, 即使进入也随粪便排出。
中毒机制:产生肉毒毒素(一种神经毒素)。 神经毒素阻止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引起神经 功能障碍,肌肉麻痹。 神经毒素是目前已知化学、生物毒物中毒性最强 的一种,对人致死量为10-9 mg /kg体重,毒性比氰化 钾大一万倍。
7、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俗称大肠杆 菌。
3、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 据作用机理分: 感染型; 毒素型; 混合型 (1)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病原菌随同食物进入肠道,在肠道内大量繁殖, 引起的食物中毒。其作用机理: ①有些靠其侵袭力附于肠粘膜及粘膜上层,引起 肠粘膜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病理变化过程。 ②有些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 ③有些引起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④有些通过淋巴进入血液系统,引起全身感染。
9、李斯特菌(Listeria) 李斯特菌属共有8个种,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是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 m过长的乳、肉制品,最为多见。 感染剂量不详,中毒机制混合型,偏重于侵袭 型。
10、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4)沙门菌食物中毒安全防范措施 ①防止食品被污染; ②控制食品中菌体繁殖,如低温贮存等; ③彻底杀灭食品中病原菌,如加热、辐照等。
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布范围广,感染剂量为需105
cfu /g细菌产生的毒素,即1.0 mg毒素。 中毒机制:毒素型中毒(肠毒素)。 防范措施:同沙门菌食物中毒。
(2)毒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能产生毒素的细菌污染食物后,在食品中生长繁 殖并产生毒素,毒素随同食品进入人体而引起的食物 中毒。 此类中毒的食品,虽经加热等方式杀菌,但毒素 不能被高温破坏,仍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这类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梭菌、 椰毒假单胞菌、霍乱弧菌等 。

食品安全学第3章.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食品安全学第3章.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二)“食物中毒”的理解 所谓“有毒 食物”系指 可食状态的、 正常数量的、 经口摄入而 使健康人发 病的食物。
由于摄取非可食状态 的(如未成熟水果) 非正常数量(暴食暴 饮)引起的疾病、消 化不良、特异体质者 食后的变态反应、刺 激性食品引起的局部 刺激症状、经食品引 起的寄生虫、人畜共 患传染病、营养缺乏 或过多症、急性放射 病、生产性职业中毒、 医疗用药中毒等不属 于食物中毒。
一、沙门氏菌(Salmonella)
⑴病原学特点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需氧 或兼性厌氧。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 门氏菌,其次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 沙门氏菌。 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20-30℃, 不耐热55℃1h、60℃ 15-30min即被杀 死。 由于沙门氏菌属不分解蛋白质,不 产生靛基质,污染食物后无感官性状变 化,易被忽视。 沙门菌细胞能在冷冻和干燥状态 下长期存活,它们能在许多食品中生长 繁殖而不带来食品感官质量的变化。
(4)污染途径: 人带菌,在烹调食品过程中 造成交叉污染啮齿动物和昆虫 带菌(如蟑螂、苍蝇)下水道 的污物;动物性食品(肉、奶、 蛋及其制品)
(5)中毒机制 大多数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是沙门氏菌活体侵袭肠黏膜而 导致的感染型中毒。
预防措施
①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经常洗手消毒以及防 止粪便污染水源。 ②加强对屠宰场所卫 生管理,畜禽卫生检 验,食品加工、贮运 和餐饮食品烹调等各 个环节的管理。 ③控制食品中沙门氏 菌的繁殖,低温储存 并尽可能缩短储存时 间。
(4)污染来源 志贺氏菌携带者或食品 加工、集体食堂、饮食 行业的从业人员患有痢 疾是,其手是污染食品 的主要因素。
(5)中毒机制 ⅰ侵袭力:菌毛有利于菌粘附 至肠粘膜。 ⅱ毒素: 内毒素
局部—作用于肠壁使通透性增强, 致粘膜炎症、溃疡。 全身—内毒素血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