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说课设计
心肌梗死教案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掌握心肌梗死病人的概念、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指导。
2.熟悉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诊断、护理评价。
3.了解诊断心肌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操作技能目标:能熟练操作心电图机及心电监护仪,熟练为病人氧疗。
(三)情感目标:通过实训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重点1.心肌梗死的一般护理、病情观察和用药护理;2.心肌梗死的健康指导。
(二)学习难点心绞痛病人的身体状况;心绞痛发作时的处理及健康指导。
三、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具体环节采用了多媒体演示、学生贴卡片活动、小组讨论。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机、教学课件、项目卡片。
五、授课类型新课六、课时4 课时七、教学时间安排导课 5 分钟新课讲授 60 分钟能力训练 18 分钟课堂小结 4 分钟拓展练习 3 分钟八、教学过程(2)非ST段抬高型:①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1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为心内膜下MI所致。
②无病理性Q 波,也无ST段变化,仅有T波倒置改变。
(3)动态演变:①起病数小时内为超急性期改变,可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
②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相曲线。
数小时~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是为急性期改变。
③在早期如不进行治疗干预,ST段抬高持续数日至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则变为平坦或倒置,是为亚急性期改变。
④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倒置,两肢对称,波谷尖锐,是为慢性期改变。
T波倒置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数月至数年内逐渐恢复。
(4)定位诊断:①前壁:V3、V4;②前间壁:V1、V2;③广泛前壁:V1~V6;④侧壁:Ⅰ、aVL;⑤下壁:Ⅱ、Ⅲ、aVF;⑥后壁:V7、V8、V9。
2.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
急性心梗急救护理教案

急性心梗急救护理教案教案标题:急性心梗急救护理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急性心梗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以及急救护理的技能和方法。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将学会如何迅速判断和响应急性心梗的情况,并正确进行急救护理措施,以提高救援成功率和患者存活率。
教学目标:1. 理解急性心梗的定义、病因和危险因素。
2. 掌握急性心梗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3. 学习如何正确判断和识别急性心梗的紧急情况。
4. 掌握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方法。
5. 学会与急救人员和医院紧密合作,提供及时和专业的急救护理。
教学内容及安排:1. 理论知识讲解:a. 什么是急性心梗,病因和危险因素的介绍。
b. 常见的急性心梗症状和体征,如胸痛、呼吸困难和恶心。
c. 心肌梗死的紧急性及其对患者的危害。
d. 心肺复苏和AED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指南。
2. 案例分析和讨论:a. 分析急性心梗急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应对方法。
b. 考虑实际应急情况,进行角色扮演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3. 实践操作训练:a. 学习正确测量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指标,以及观察和记录病情变化。
b. 学习心肺复苏的正确姿势和手法,以及使用AED的步骤和技巧。
c. 进行模拟急救训练,锻炼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能力和操作技巧。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在理论知识讲解后进行简答题,以检查学生对急性心梗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践考核:通过模拟急救训练,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的呈现。
2. 模拟人体模型:用于实践操作训练和模拟急救训练。
3. 心电图示范仪器:用于展示和演示心电图的识读和分析。
备注:教案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和评估方式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学生的年级和专业方向进行调整和修改。
教案的设计应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教案

1)年龄和性别
2)血脂异常
3)高血压
4)糖尿病
5)吸烟
6)其他:肥胖;体力活动过少;遗传
启发护理时应指导注意什么?
3.病理生理
心脏对机械性刺激并不敏感,但心肌缺血缺氧则引起疼痛,当冠供血与心肌的需求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急暂时的缺血缺氧时,即产生心绞痛。
B.建立静脉通路
C.让病人立即安静坐下或半卧
D.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E.宜少食多餐,不宜过饱
4. 心电图上鉴别急性心肌梗死与心绞痛最有意义的特点是
A. S-T段抬高
B.病理性Q波
C.S-T段压低
D.Q波消失
E.宽大畸形的QRS波
5. 患者,男性,64岁,心前区疼痛4h,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急诊入院。心电图vl~v5导联ST段抬高,弓背向上。实验室检查:血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该患者的诊断为
既往无高血压和心绞痛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吸烟20余年,每天1包,不嗜酒。
查体:T 36.8℃,P100次/分,R 18次/分,BP130/70mmHg。急性痛苦病容,平卧位,无皮疹和发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无黄染,颈静脉无怒张,叩诊心界不大,心率100次/分,有期前收缩5~6次/分,心尖部有S4,未闻及杂音和心包摩擦音,肺清无啰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肢不肿。
8.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考虑病人可能出现的危险的病情变化是
A.恶化型心绞痛
B.急性心肌梗死
C.急进型高血压
D.不稳定型心绞痛
E.长期应用硝酸甘油可能产生耐药性
9.患者经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吸氧,胸痛已
缓解,护士告诉患者如何避免心绞痛发作的诱因,其内容不包括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说课设计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说课设计“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说课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有效地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护理,提高病人的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病理生理过程和发病机制。
2. 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要点和护理步骤。
3. 学会合理的药物应用和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有效的护理。
2. 如何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提高病人的康复效果。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病理生理过程和发病机制。
2.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要点和护理步骤。
3. 药物的应用和生命体征的监测。
4.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具体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课件和多媒体展示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病理生理过程和发病机制。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病例,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护理技巧。
3. 模拟操作:通过模拟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地使用药物和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4.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病人的心理状况,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心理护理。
四、教学过程设计1. 介绍教学内容和目标:通过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要性和学习的重点。
2. 讲授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病理生理过程和发病机制:使用课件和多媒体展示,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病理生理过程和发病机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分析病人的疾病状态、护理问题和护理解决方案,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护理技巧。
4. 模拟操作:设计模拟操作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操作,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和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教师通过巡视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并提供实用的操作技巧。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小讲课护理课件

• 急性心肌梗死的概述 •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 急性心肌梗死预防与保健 •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案例分享
目录
Part
01
急性心肌梗死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 性闭塞导致的心肌缺血、损伤和 坏死。
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严重,需要及时 诊断和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和改 善预后。
,用于降低心肌耗氧量、
减轻心绞痛症状。
ACE抑制剂
3 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用于扩张血管、降低血 压和减少心脏负担。
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
01
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如链激酶、尿激酶等,溶解冠状动脉
内的血栓,恢复血流。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02
通过导管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部位进行球囊扩张和支
Part
0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恐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护理 旨在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 疏导,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
生活护理
关注患者生活细节,提供生活照顾和指导
学习急救知识
了解和学习急性心肌梗死发作 时的急救知识,以便在紧急情
况下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注意事项
出现症症状 ,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按时服 药,定期复查,以确保治疗效果。
避免自行诊断和治疗
不要自行使用药物或采用非正规的治 疗方法,以免加重病情。
控制体重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课件

指导患者做好出院前的准备工作,如整理个人物 品、了解出院后需要遵循的医嘱等。
提供交通协助
为患者提供出院后的交通协助,如安排车辆接送 ,以确保患者安全回家。
家庭护理与自我管理
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
指导患者回家后合理安排休息 和活动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
,避免过度劳累。
坚持药物治疗
告知患者出院后需要继续坚持 药物治疗,按照医生的医嘱定 时定量服药。
药物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心绞痛药物等。
护理措施
在患者住院期间,需要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
0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日常护理
心理护理与支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被理解和支持。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
伴随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常伴随呼吸 困难、出汗、恶心、呕吐压、 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 疾病,以及是否曾患过心 肌梗死或心绞痛等病史。
体格检查与诊断
生命体征
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 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以评估病
情严重程度。
皮肤黏膜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表现为皮肤 苍白、湿冷等表现。
心力衰竭的预防与护理
总结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并发心力衰竭,需密切观察 病情,及时处理。
总结词
良好的护理措施能够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降低 并发症风险。
详细描述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缺血可导致心力衰竭。护 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使用强 心利尿剂等药物治疗,同时备好氧气、心电监护 等设备。
详细描述
AMI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 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说课课件

超急性期
急性期
亚急性期
陈旧期
概
述
治 疗原则
护理评估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的定位与范围
心肌梗死部位
前间壁
前壁
前侧壁
广泛前壁
高侧壁
下壁
正后壁
概
述
治 疗原则
出现心肌梗死的导联
护理评估
V1、V2、V3
V3、V4、V5
V5、V6、Ⅰ、aVL
V1、V2、V3、V4、V5、V6
Ⅰ、aVL
Ⅱ、Ⅲ、aVF
概
述
治 疗原则
护理评估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三、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保护和维持心脏 功能,挽救心肌, 防止梗死范围扩大, 缩小心肌缺血范围, 防治并发症,防止猝 死。
防治 并发症
一般 治疗
监护
溶栓
消除心 律失常
抗休克
控制 心衰
概
述
治 疗原则
护理评估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四、护 理 诊 断 与 护 理 目 标
1.培养学生良好
的心理素质和团 队合作精神;
2.能在救护过程
中体现对病人的 人文关怀和心理 抚慰。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难点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救治要点 及护理措施
心电图的识别及判定,心肌酶 谱的判断,溶栓有效的判定
新知引入
图片中的 人怎么啦?
可能是什 么病?
心脏传导系统视频
案例视频
本 片 段 源 自 影 视 资 料
定期复查: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概
述
治 疗原则
护理评估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计划(精品课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计划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心肌坏死。
主要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烦燥不安等,含服硝酸甘油无效,严重者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护理问题有:(1)疼痛;(2)恐惧;(3)焦虑;(4)自理缺陷;(5)活动无耐力;(6)便秘;(7)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
一、疼痛[相关因素]心肌缺血、缺氧。
[护理目标]1、病人主诉疼痛次数减少,程度减轻。
2、能识别引起疼痛的因素.3、能够运用有效的方法减轻或缓解疼痛。
[护理措施]1、遵医嘱给予镇痛处理。
2、向病人解释引起疼痛的原因,指导病人避免心绞痛的诱发因素。
3、密切观察有心律失常、病人面色、心率、呼吸及血压变化,并记录。
4、指导病人采用放松技术,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
[重点评价]病人疼痛缓解的程度。
二、恐惧[相关因素]1、胸闷不适、胸痛、濒死感。
2、因病房病友病重或死亡。
3、病室环境陌生/监护、抢救设备.[护理目标]1、病人能说出恐惧感觉。
2、安全感和舒适感增加.3、能采取应对方法.[护理措施]1、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对病人的恐惧表示理解。
2、尽快地使病人熟悉环境并介绍监护系统等医疗设备。
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抢救危重病人时用屏风遮挡,减少不良刺激。
4、护理工作中应从容、镇定,避免紧张、忙乱。
5、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以增强其安全感和舒适感。
6、关心病人,经常给予病人减轻恐惧状态的语言性和非语言性安慰,如握住病人的手等。
[重点评价]病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三、焦虑[相关因素]1、身体和心理上的异常感觉。
2、环境和日常生活发生改变。
3、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护理目标]1、病人能描述焦虑的症状。
2、能运用有效的应对机制减轻焦虑程度或控制焦虑。
[护理措施]1、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消除心理紧张和顾虑,使能积极配合治疗和得到充分休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说课设计
作者:陶红苗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6年第09期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培训活动;说课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5-0131-01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讲述课程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析,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是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
笔者就《成人护理》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一节的说课设计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成人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临床护理各科的基础,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人护理课程共198课时,在第三和第四学期开课。
选用教材是李晶、江领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成人护理》(第1版)教材。
该教材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主线,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适合高职高专护理人才的培养。
(二)内容选取
本课是《成人护理》上册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第三节冠心病病人的护理第二部分内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部分。
冠心病是多发病、常见病。
同时,冠心病也是护士资格证考试的必考内容。
因此本节在整个教材中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2013级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普高毕业。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及溶栓护理;熟悉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检查和治疗要点;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概念及发病机制。
(2)能力目标:能识别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并能配合医生进
行溶栓;能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3)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是:临床表现和溶栓护理。
难点是: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定位诊断。
四、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堂课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课教学过程中,遵循“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趣味、化繁杂为简单”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记一记”中以点带面,突出重点、攻克难点,达到知识目标。
五、教学过程
本次课80 min,整个教学步骤共四个环节:导入新课(5 min)、新课讲授(50 min)、课堂练习(20 min)、总结和布置作业(5 min)。
(一)导入新课环节(5 min)
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利用学生平时喜欢看小品和听相声的特点给学生介绍家喻户晓的艺术家高秀敏、马季、侯耀文为何在无声无息中陨落引发思考。
(二)新课讲授(50 min)
在新课教学过程之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
精心设计了一个急性心肌梗死的经典案例,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了思考题。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围绕重点和难点进行了教学设计,具体做法是:(1)因为上堂课已经学习了心绞痛,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对比学习法学习心肌梗死的内容,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诊断是教学难点。
通过手工画图法,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能迅速地对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定位做出判断。
(3)单纯讲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比较枯燥,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采用比喻的方法,将枯燥知识趣味化。
冠脉和心肌细胞的关系好比“水渠”和“庄稼”的关系,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4)方便学生记住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处理和急诊室紧急常规处理,我们分别将其归纳为“一静二快三含药”和“MONA问候”。
(三)课堂练习(20 min)
在原有的病例基础上增设了两个情景,重点培养学生对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及初步分析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初步达到能力目标。
(四)总结、布置作业(5min)
为了反馈教学,并进一步巩固提高,我设计了一个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后作业:预习今天新入院(高血压)病人。
总之,说课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这就在无形中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说课具有教学研究或教育科研的性质。
教师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
既能教好课,又能从理论上认识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
[1]瞿晓林.呼吸运动调节实验说课设计[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1):107-109.
[2]吴方化.“肌内注射技术”的说课设计及反思[J].卫生职业教育,2008(16):80-81.
[3]邓莉莹,雷芬芳,岳月娟.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社区护理说课设计[J].时代教育,2012(13):208,210.
[4]史琳,张安文,罗宇.高职高专病理学的“肿瘤”说课设计[J].中国保健营养,2013(7):1991-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