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配套PPT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

白雪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感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艺 术精神,对培育民族审美情趣具有 重要意义。
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开启豪迈诗风
白雪歌的作者岑参以豪迈奔放的 笔触,开创了唐代豪迈诗派的先 河,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
远影响。
丰富诗歌题材
白雪歌以其独特的题材和意象, 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表现手 法,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
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作品中也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体现了人性中最真挚的情感 。
叙事手法
01
02
03
顺叙法
作品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 边塞的四季变换和军中生 活,层次分明。
对比法
作品中将战士的坚毅和边 塞的苦寒进行对比,突出 了主题思想。
细节描写
作品中对战士们的形象和 生活细节进行了生动描写 ,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 感染力。
送别之情
离别之痛
诗歌中的送别场景表现了离别的痛苦与不舍,诗人通过描绘漫天飞雪、荒凉边 塞等悲凉景象,衬托出离别的感伤与忧愁。
勉励与祝福
在送别之际,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勉励与祝福,希望他能够克服困难、前程似 锦,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归途的牵挂与祝福。
边塞风光与战事
边塞风光
诗歌中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壮丽风光,如白雪皑皑的原野、凛冽的寒风、烽火等 景象,展示了边塞的艰苦环境。
战事之悲
诗人通过对边塞风光和战事的描绘,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使读者感受到战 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与伤痛。
04
文化价值
民族文化传承
传承民族文化
白雪歌是唐代民歌,也是中国文 学的经典之作,传承了中华民族 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后人理
解古代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27张ppt) (共27张PPT)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 《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绝句》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 董大》高适 •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 卢纶《塞下 曲(之四) 》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主要内容: 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题背景 作者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 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 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 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散”“入”写风吹雪花飘入帐内, 将视线从室外转到室内,从居住、睡 眠、穿衣、拉弓等日常生活,突出边 地生活苦寒,侧面烘托出雪天的奇寒。
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画面:沙漠纵横散布着百丈坚冰,万里 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 (2)结构: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以 百丈坚冰点缀大环境,用夸张的修辞极言天气 的寒冷,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氛围。 (3)“愁”“惨”写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 的担忧,“愁云”既写景也抒情,为下文送别 营造了奇异壮观、广漠辽阔的意境。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擎红旗冻不翻。
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飞,被冻 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也无法让它招 展。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踏上归途,分手 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的道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不到您的 身影,雪地上只留下您马儿走过的脚印。
小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58 人教版 (共31张PPT)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主要内容: 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 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 深层情感:的无限惆怅之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忽如一夜春风Βιβλιοθήκη ,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的本体是雪,喻体是梨花。 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 的洁白,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 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 杀寒冷的冬雪当做春光来欣赏,想象 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 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 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 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 “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思考
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地的雪的特点, 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明确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 观的精神
思考
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 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 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明确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唐代天宝年间,李 唐王朝与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 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他们描写边塞紧张 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 边塞诗派。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 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 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 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 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 京时所作的。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共29张PPT)语文九年级下册

内容进行赏析。
[答题支架]
考点 分析诗句作用
诗 首 句 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 句 作 中间句 过渡,承上启下。 用 结尾句 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达情感;以景
衬情,含蓄隽永。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第一句描绘沙漠纵横交错着无 边冰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做了总结;第二句写天空中布满 惨淡的阴云,渲染出送别的悲凉气氛,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 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24 诗词曲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 人,唐代边塞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 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工诗,长 于七言歌行。由于从军西域多年,对边塞生活 有深刻体验,因此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 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 著有《岑嘉州诗集》。
默写常考句
“愁”“惨”二字不仅为饯别
场面渲染气氛,而且暗写了武
判官归京路途艰辛。
此句写的是外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静景,观察角度
由近及远。承上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进一步描写 沙漠雪景,表现环境之奇冷。
启下,由咏雪过 渡到送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
“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现了 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怅然若失之感。
景中含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运用留白手法, 写得含蓄,引
“山回”两句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发读者无尽的
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都以 遐想。
九年级上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程林人教PPT课件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106

精选PPT课件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写的是外景、静景。一写千里冰封的地 面景色,一写万里凝云的天上景色,进 一步表现了环境之奇冷。“惨淡”一词 表现力丰富。
精选PPT课件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内景,点出“归客”,写人,写事, 写气氛,写场面,写边塞的音乐特色, 让人想象劝酒的热闹、话别的殷切与乐 曲的悠扬。
精选PPT课件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诗眼。寓浓情于淡墨之中,给人一 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从那望着雪 地上马蹄印迹的默默沉思中,我们似乎 看到了诗人那种依依惜别、怅然若失的 情状。
精选PPT课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学习朗读课文 学习句子品读
“优秀比赛PPT课件下载”
精选PPT课件
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唐)
华中师大琼中附中思源学校 九(1)班 程林
背景材料: 精选PPT课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七言古诗、咏雪诗、边塞诗、军 营诗、送别诗,千百年来,一直 被人们所传诵,所喜爱。
背景材料: 精选PPT课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 “歌行体”诗。“歌行”是古体 诗的一种,多为七言,形式自由, 一般多为叙事。
精选PPT课件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写辕门外的冰雪画面,写归客启程的情 景,写雪大风寒,写色彩、动静,营造 出一种庄严的气氛,表现出送行时的心 情。
精选PPT课件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一副雪中送别的感人场面。深情送别, 送出辕门,送至轮台东门。 “雪满天山路”,感情深沉,暗含着作 者的担心与牵挂。
建议:
写作时可以有选择地从如下角度进行分析: 内外、动静、声色、仰视俯视、远近、视觉听觉、 宏观微观、写景写情、正面与侧面、比喻与夸张、 镜头与画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30页)

全诗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 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 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 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 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 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 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 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 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 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 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矛盾
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
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 动他的乡土之思
豪放的情 怀和惆怅 的思绪是 兼而有之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 惨淡万里凝”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 的气氛?
——对偶、夸张&
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 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 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 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 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古传
千树万树梨花开&
诵的 咏雪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句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
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
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

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 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 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名句赏析
诗人张开了想像的翅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 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 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花喻冬雪, 新颖别致,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 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 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 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 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 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 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1、引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 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 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 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 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用:“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 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 幽州台歌》)
描述诗中画面 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 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 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 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 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 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名句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 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 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 奇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30全面版

②峰回路转,行人消失在雪地里, 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 现了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情。
8、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本诗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 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 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 惨淡,令人怨怅。
【2】胡琴琵琶与羌(qiāng) 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 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 了乐曲。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3】辕门:军营的门。古代军 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 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帅 衙署的外门。
【4】风掣(chè):红旗因雪 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 扯。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 给人以冻住之感。
【5】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 不是同一地方。
【6】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 动词。
【7】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 路盘旋曲折。
翻译第二部分并作分析
军中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 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 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欢送您回京去, 您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7、两部分之间起过渡作用的 诗句是哪两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 里凝。
8、第一部分展示了一幅什么 样的图画?
八月飞雪苦寒图 。
9、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 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1】借景抒情; 【2】情景交融。
学习第二部分
重点词句:
【1】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 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 为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归京 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
都dū护
冷难着zhuó
瀚海hà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石帆
一、导入: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尤其是盛唐时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甚至连和尚、妓女都可以站出来大大方方地吟上一首诗,所以诗人多,诗也多,形式多,流派也多。
天宝年间,唐朝边境战事不断,一些文人就投身战场,到边境去建功立业,岑参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一生两度出塞,在军队生活了六年,正是他出塞的经历,成就了一个著名诗派,那就是―――边塞诗派。
1.你能说出几句边塞诗吗?
2.大家说得不错,下面看大屏幕,齐读一下,读时把它补充完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这样的诗后有什么感受?(爱国情怀,保卫祖国的边疆。
一种豪迈的情怀。
)
3.说得好,你能说出一两句话,用上这几个关键词,说出边塞诗的特点吗?(ppt展示边塞诗)
边塞诗描写奇异的边塞风光,同时也反映了将士生活的艰苦,大多抒发一种悲壮的情怀,代表诗人是高适和岑参。
二、解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也是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请大家认真读题,你能从题目中获取哪些信息?
1.歌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一般不受字数、句数、格律的限制。
《长恨歌》《登幽州台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这是一首写雪景和送别的诗。
三、读诗感情(初读感受诗情)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接下来我们要开始读。
课前我让两位同学在后黑板默写了这首诗,请这两位同学先来读读自己默写的诗句。
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看字形,有没有读错或者写错的字词。
1.正音
2.正字形3下面找一个同学读课文。
一学生读、读完评。
4.看视频听范读。
5.读得好吧,我们也学一学试一试,找找感觉。
6.下面再找一个同学读一下。
大家体会一下,这是岑判官送武判官的送别诗,是男人送男人,军人送军人,英雄送英雄的,读时要把握好这种感情。
7.下面我找两个人,再提高一下要求,根据题目可分为两部分,你俩一个人读咏雪,一个人读送别,何时起止,看你俩默契程度。
四、读诗悟情
同桌两人解决疏通诗意,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一看塞外雪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怎么看出来的;二看诗中写了哪些送别的场景?
雪特点:早、大、急、寒
那么再看写了哪几个送别场景?
设宴饯行东门送别
1.大家概括得不错,我还有个问题,既然是送别,为何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
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
3.那么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呢?
诗人描绘边塞奇异风光,衬托出诗人依依不舍之情。
其实这就表现了文章的主题,通过描绘边塞奇异的风光,衬托出诗人的无限惆怅之情。
五、品诗探奇
岑参此诗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了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早在岑参写此诗之前,他的好友杜甫就指出“岑参兄弟皆好奇”,唐代文学家殷璠也说“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可见用“奇”字来概括岑参青壮年时代诗作的特色几乎是评论家一致的看法了。
今天请大家也做一次评论家,来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老师分析一下“奇”在哪里?
(PPT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
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殷璠
提示:可从内容结构、情感、关键字词、修辞手法、角度变化……上分析。
)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小结:1.写景奇。
特别体现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中原人到塞外,极度的不适应,尤其是八月飞雪,可是在岑参的笔下,在这样一种原本是凄苦的凄厉的北方的风土人情,诗人用了奇特的想象,与南方的充满的温柔旖旎联系在一起,北方的苦寒变成了瑰丽多姿,充满了一种壮美的格调。
诗人设喻奇,取喻奇绝。
要品评这句咏雪的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
送客出门,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风吹红旗不动。
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那冷死基调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的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
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物,又称的画面更加生动,这时诗中的又一处精彩奇笔。
2.这首诗结构和表达内容上的构造方式。
诗题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要咏雪,一要送别。
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白雪”,整首诗的只有饯行和最后才写到送别。
,送别没有实写,他反而是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送别以后的场景。
大家一块想:山回路转,诗人目睹友人骑着马,渐行渐远,他却在原地伫立,不肯离去,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
担忧也罢,羡慕也罢,萦绕心中的是无限的惆怅。
这样的结尾,词尽而意不尽,给人以无尽的遐思,余味绵绵。
4.大家总结一下,刚才欣赏这些诗句都用了哪些方法?
①紧抓关键词语(动形副)
②借助修辞手法(比喻夸张)
③关注角度变化(动静正侧虚实视听色彩等)
④把握诗的内容
⑤体会作者感情(想象联想,补白等)……
5我们读也读了,赏也赏了,就差背了。
但是清汤寡水、不咸不淡、和尚念经似地背就破坏了诗的意境,也破坏了我的兴致。
大家坐直了,调动你最激越的情感,把这种男人的英雄的别离场面给我朗诵出来。
六、拓展阅读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这首送别诗先后写出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时间:;故人的去向:;以及送别的场景:(最后一个填空用自己的语言)。
2.后人评说此诗是:千古丽诗。
请结合诗歌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送别的地点是名胜黄鹤楼;送别的时间是“烟花三月”的春天;朋友的去向是东南形胜的“扬州”;送别的场景是孤帆、碧空、长江……诗以绚丽的春色和浩渺的长江为送别的背景,渲染、描绘出一幅情思不绝、色彩明快的送别画。
3.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小练笔
积累咏雪送别的句子,并试着把它勾连成一段话。
“离别”
南朝文学家江淹曾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
昨日,九年级毕业了。
三年的时光匆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多情自古伤离别”,面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浓情厚意,多少人会产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我们还会留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或“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惆怅,其实,“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应该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胸襟,去劝慰每一个即将前行的朋友:我们务须“儿女共沾巾”,铭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总结:我们了解了这首诗以“雪”为纽带,以“情”作灵魂,送别中咏雪,咏雪中抒情,而且在诗歌的“读”和“品”上也有一定的收获,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带上这种方法,带上这种兴致,继续我们的学诗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