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详解

合集下载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赏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赏析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杜甫在《渼陂行》诗中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此诗就处处都体现出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

“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

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原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岑参(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出生于官僚贵族家庭,但早年丧父,随兄过着孤贫的生活。

他刻苦学习,遍览史籍。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进士。

岑参以独具特色的边塞诗享誉天下。

他的边塞诗以昂扬的情调、磅礴的气势、飞动的形象和富于变化的旋律给人以刚健绚丽的美的享受。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当是岑参在北庭都护、伊西节度、瀚海军使封常清幕下,任安西节度使判官。

判官,是当时掌管文书事务的文职官员。

其权限近于副使。

武判官是岑参的同僚,其生平事迹不详。

从本作品的内容与诗人所流露出的感情来看,他们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前十句为作品的第一部分,主要是歌咏边塞瑰丽壮观的雪景,同时也寄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活动。

初看飘飞如絮的雪花挂满枝头,惊喜满怀;再看雪崖百丈,愁云万里,想到武判官就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千里跋涉,返回京都,不免又沉郁满怀。

所以又可以说,在这段写景之中,暗含着送别之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诗人开篇笔力雄浑,气势宏阔,紧扣主题“白雪歌”,抓住西北边地特有的自然现象“胡天八月即飞雪”,再现了西北边塞的风雪景象。

“卷地”一词,形容北风的狂暴猛烈,将“白草”都折断了。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作者简介】岑参(715—770,或谓717生),排行二十七。

江陵(今湖北荆州)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

其家三世为相,但自伯父岑羲伏诛后,家道衰落。

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八载,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任掌书记。

十三载,又在封常清幕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后迁支度副使。

西北多年的军旅生活,是岑参一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重要时期,他的边塞名篇多作于此时。

安史乱后,参始东归。

至德二载(757),为杜甫等举荐,授右补阙。

乾元二年(759),出为虢州长史。

大历二年(767),赴嘉州刺史任,故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卒于成都旅舍。

岑参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因其“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唐才子传》卷三),深有生活体验,所以他的边塞诗雄奇瑰丽,风格奇峭,读来令人慷慨感奋。

殷璠评其诗曰:“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河岳英灵集》)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云:“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

”今存诗约四百首,有《岑嘉州集》。

【原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1]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3] ,都护铁衣冷犹着 [4] 。

瀚海阑干百丈冰 [5] ,愁云惨淡万里凝 [6] 。

中军置酒饮归客 [7]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8] ,风掣红旗冻不翻 [9] 。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1]白草:西域草名,其干熟时正白色,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

[2]梨花:喻雪。

萧子显《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

”[3]角弓:劲弓。

不得控:拉不开。

[4]都护:镇守边疆的长官。

唐大都护府,设大都护一人,副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上都护府,设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译文及鉴赏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译文及鉴赏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译文及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所创作,此诗是作者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佳作之一,作于唐天宝十四载(755),时作者任职于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

诗描写塞外雪天冰地壮丽景象。

全篇充满奇情妙思,给人以瑰异壮美的感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者】岑参,唐代诗人,生平见前辽宁《营州歌》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释①白草:西北地区所特产的一种草名,即芨芨草。

②胡天:指西北地区的天气。

③忽如:一作“忽然”。

④梨花:喻雪。

⑤珠帘:装饰着珠子的门帘。

罗幕:丝织的帐幕。

⑥狐裘:狐皮衣服。

锦衾:织绵被。

⑦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

控:引、拉。

⑧都护:唐朝于西北边疆设都护使。

此处都护和将军均为泛指。

⑨瀚海:中国北方东起兴安岭西麓,西至天山东麓的大沙漠,东北至西南绵延2000多公里,浩瀚如海,故名,也以之代指西域广漠的地区。

阑干:纵横。

⑩愁云:指阴云。

惨淡:凄凉暗淡。

⑾中军:原是主帅亲自率领的军队,这里借指主帅的营帐。

⑿此句谓用少数民族乐器演奏劝酒。

⒀辕门:军营门。

⒁掣:扯动。

翻:飘动。

⒂轮台:唐时轮台县旧址在今新疆米泉县境。

⒃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中国新疆中部,西端伸入中亚细亚,全长2500公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译狂风席卷着大漠北塞,吹折坚韧的白草,倒落如踩。

北疆的八月,就有大雪将天地铺盖。

好似突然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飘飘而落,打湿了帘珠,结冰在帷幕绮罗。

狐皮裘再不觉暖和,锦缎被褥也觉单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赏析 【作品简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由岑参创作,被选入《唐诗 三百首》。

这首诗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 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这首诗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 春景,可谓妙手回春。

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

然后再 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

最后写送出军门,正 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

全诗连 用四个“雪”字, 写出别前, 饯别, 临别, 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 景致多样, 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忽如 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解】 1.武判官,未详。

判官,官职名。

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 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 2.中军: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所居。

3."风掣"一词: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

4.轮台:见前注。

5 胡天:这里指西域的天气。

6 梨花: 春天开放, 花作白色, 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 像梨花开了一样。

7 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

罗幕:丝织帐幕。

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 沾湿罗幕。

8 锦衾(qīn)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

形容天气很冷。

9 瀚海:大沙漠。

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10 阑干:纵横的样子。

11 惨淡:昏暗无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及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及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及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朝代:唐代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

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

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

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

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

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

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

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

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逐句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逐句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逐句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意境豪壮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

诗人把他的思想感情凝聚到艺术形象中,变成深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写中军帐内,为饯别武判官,设下了盛情的酒宴,奏起了优美的乐曲。

帐内:主客举杯劝酒,乐曲舒缓悠扬,深情话别。

帐外呢?暮雪纷纷落于辕门内外,冻僵的红旗挂在杆头,任随寒风吹拂,纹丝不动。

极写了天气的寒冷,与前两句酒宴饯别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一种庄严沉滞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里,离别自然是依依不舍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最末的四句表明,诗人不仅把武判官送出辕门,送出了轮台东门,而且还一直望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伫立沉思着武判官归途的遥远,行路的艰难。

我们从此可以体察到诗人那种依依不舍、怅然若失的情状。

结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同一的境界,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至此,咏雪与送人已浑然交融了。

这首诗造句平易,除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个词组带句的特别句子和“将军角弓”“都护铁衣”这个对偶句外,其余都是散文句子,不用典故,没有生僻词,用词精炼确切,如“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在冷冻的天空中,旗幅被冰冻了不能翻卷的情状。

只这一个“掣”字,把旗的重量与风的力量一并表现了出来,有质感,有量感,描绘得真如浮雕一样。

这种用得确切的词,看来只是单词只字,好像是细微末节,但要是拈出这样的字而换用别的,那就会减损表现的力量。

在用韵上,诗人利用歌行体换韵的特点,使换韵与转换画面互相结合,既奔腾跳跃,又转换自如。

全诗韵脚先由撮口呼起,依次转换为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开口呼,齐齿呼,开口呼,最后由合口呼煞尾。

韵脚的这些变化和北风呼啸、白草摧折、梨花盛开、狐裘不暖、饯行话别、雪上马迹、惘然若失这些诗情的起伏,二者配合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使诗歌富于音乐美,或铿锵,或圆润,开合舒促,情韵悠扬,纯乎天籁,音调与诗情融合无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原文翻译: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此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

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背景天宝十三年,岑参再度出塞,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诗歌特色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

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注释⑴武判官:名不详。

判官,官职名。

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⑵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晒干后变白。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

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尊称、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形容帘子的华美。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

形容帐幕的华美。

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⑹狐裘:狐皮袍子。

锦衾:锦缎做的被子。

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

形容天气很冷。

(衾,被子)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

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控:拉开。

⑻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铁衣:铠甲。

“难着”一作“犹着”。

⑼瀚海:沙漠。

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百丈”一作“百尺”。

⑽惨淡:昏暗无光。

⑾中军: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

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

饮,动词,宴饮。

⑿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

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

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⒀辕门:军营的门。

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

这里指帅衙署的外军营的门。

⒁风掣(chè):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

掣:拉,扯。

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⒂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⒃满:铺满。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押韵翻译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太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连串马蹄印。

现代文翻译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大雪纷纷撒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整体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

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

“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

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结构上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句)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和将士们自然对天气格外关心。

昨夜北风呼啸,天气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现仲秋季节就下起雪来了。

不过,大雪初积,雪还不厚,被风吹折的干草还没有被雪覆盖。

虽然下雪会给归客带来麻烦,但在这些久经大风大雪考验的将士眼中,这点风雪算不了什么。

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

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

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

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

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

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

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

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

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

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

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

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第二部分(中间四句)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

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

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这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第一部分用“冷”来写“热”;这一部分则是用“愁”来写“欢”,表现手法一样。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

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

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

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

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这一部分虽然描写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但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艺术上这首诗给人一种奇丽新奇的情趣。

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一是因为诗人有长期边塞生活的基础,能准确地把握边塞风景的特点,写出它的奇处;同时因为诗人富于想象,善于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主观的体验和联想,而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上。

其次是它写景抒情极富变化。

诗人善于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写景抒情。

有时实写,有时虚写。

有时大笔挥洒,有时又精雕细刻。

先用比喻手法写清晨的雪景;再用反衬、夸张手法写雪天雪地;后用烘托、对比手法写暮雪。

从雪中的树、雪中的人、雪中的天地、到雪中的军营,雪中的红旗,雪中的天山。

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外及里,又由里及外;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

立体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形象和诗人的丰富感情。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难以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

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

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岑参,是盛唐时期负有盛名的诗人,犹以“边塞诗”著称。

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这从诗题中可以看出——全诗在内容上分为两个层次:描写边塞雪景,抒发送友情怀。

前十句写雪景。

起笔即点出边塞风狂雪早:“风卷草折”似声声入耳,“八月飞雪”如历历在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