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微生物学
(工业)微生物学试题(附解析)-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天津科技大学-04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工业微生物学试卷(B)姓名班级成绩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 原生质体2. 菌落3. 溶源菌4. 典型生长曲线5. 异型乳酸发酵6. 光复活作用7. 点突变8. 转导9. 抗体10. 固氮作用二、填空(每空0.5分,共30分)1.细菌的一般构造包括、、和等;特殊构造包括、、和等。
2.细菌的繁殖方式为;放线菌的主要繁殖方式是;酵母菌的主要无性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方式是;根霉和毛霉的无性孢子为,青霉和曲霉的无性孢子为。
3.酵母菌细胞壁中,内中外层分别是、和。
4.烈性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和。
5.根据微生物产能过程中,递氢特别是受氢过程中氢受体性质的不同,可将生物氧化分为、和三种类型。
6.获得细胞同步培养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法和法。
7.消毒和灭菌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杀死或除去,而后者则指杀死。
8.放线菌对人类最突出的贡献是产生种类繁多的。
9.根据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的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和三种类型。
10.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方式主要有、、原生质体融合和转化等。
11.产芽孢的细菌多为杆菌,为好气性的属和厌气性的属。
12.根据生长因子的化学结构和它们在机体中生理功能的不同,可将生长因子分为、和三大类。
13.按照能源和基本碳源划分,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有4种:它们是、、和。
14.完全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是和。
15.三域学说是对大量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进行测定后提出的,它将整个细胞生物按照进化谱系分为三个域,即域、域和域。
16.在菌种保藏工作中,为使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人为地造成、和的环境。
保藏法和保藏法是目前使用最普遍、最重要的微生物保藏方法,大多数专业菌种保藏机构均采用这两种方法作为主要的微生物保存手段。
17.试写出下列微生物的主要工业产品:枯草芽孢杆菌;北京棒杆菌;产黄青霉。
试写出以下微生物的学名:四环素的工业生产菌种是;啤酒生产菌种是。
工业微生物学

工业微生物学
《工业微生物学》
一、定义:
工业微生物学是研究有利于经济运营的微生物活动以及与其有
关的科学。
它综合应用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微生物如何利用原料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并分析其关键过程对生产的影响。
二、历史:
工业微生物学发展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19世纪初期,及期为现代工业微生物学的萌芽期,当时,随着近代化学、物理的发展,人们利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将微生物联系到制造发酵产品上。
(2)20世纪初期,蒸馏酒、酿酒、蔬菜和乳制品等发酵物品的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给工业微生物学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开发。
(3)20世纪中期以后,技术在改进,现代工业微生物学应运而生,可以通过识别和选择微生物,修饰生物体,改造存储和运输等把控发酵生产过程的方法,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三、应用:
工业微生物学的应用广泛,主要涉及食品行业、药品行业、皮革行业、纸浆行业、农业行业、环境行业等。
它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质能源化学精炼、环境生物控制、药物代谢和合成、蛋白质工程和食品微生物杀菌等领域。
四、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微生物学也朝着更为严谨、科学、安全发展的方向发展。
未来,工业微生物学将逐步深入到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断发挥其作用,实现产品安全、质量优良、效率高的生产,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文明进步。
微生物学在工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工业中的应用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工业中,微生物学的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涉及到食品加工、药物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微生物学在工业中的应用。
一、食品加工1. 发酵食品微生物学在食品加工中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发酵过程。
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食物中的糖类、蛋白质等物质得到分解和转化,使得食物呈现出丰富的风味和口感。
以面包为例,添加酵母菌在高温下进行发酵作用,使面团中的淀粉发酵生成二氧化碳,从而使面团膨胀,形成蓬松的面包。
2. 发酵剂微生物学在食品行业中还广泛应用于发酵剂的制备。
通过提取和纯化微生物发酵液中的酶,可以制备出高效的发酵剂。
这些发酵剂可以用于面包、饼干等食品的生产过程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3. 保鲜处理微生物学在食品保鲜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抑制微生物生长的菌株,可以制备出具有抗菌作用的保鲜剂,延长食品的保鲜期限。
二、药物生产1. 抗生素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通过对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发酵等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的抗生素。
这些抗生素可以用于医药领域,治疗各种细菌性感染疾病。
2. 酶制剂微生物在药物生产中还被广泛用于酶制剂的制备。
通过筛选和改造微生物菌株,可以获得高效的酶产生菌,并利用其代谢产物来制备出酶制剂。
这些酶制剂可以用于药物合成中的催化反应,提高合成效率和减少废料产生。
三、环境保护1. 污水处理微生物学在污水处理中被广泛应用。
微生物可以利用有机物质进行分解和代谢,从而实现有机物的降解和去除。
通过调控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可以高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油污处理微生物学在油污处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某些微生物菌株可以利用油类物质为代谢底物,通过生物降解来去除油污。
这种方法比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更环保,同时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3. 废弃物处理利用微生物学手段可以对一些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理和利用。
微生物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

微生物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微生物学指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周期、生理生化过程、分子遗传学等内容。
作为一项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科学研究领域,微生物学已在工业、农业、医疗、环境等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主要探讨微生物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应用,如制作酸奶、酒类、腌制食品等。
其中酸奶的制造是微生物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
一般来说,酸奶是由保加利亚乳杆菌和酸性球菌共同发酵而成。
这些细菌在发酵过程中会分解乳糖产生乳酸,从而降低乳的pH值,进而使酸奶变得更加浓稠。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加工制作出各种调味的酸奶产品,如草莓味、蓝莓味等。
二、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们可以被用来生产一些天然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阿奇霉素等。
这些天然抗生素都是由微生物合成产生的。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被用来生产多肽类药物、酶制剂、人胰岛素等。
这些生物制品均来自微生物的合成。
三、微生物在生物降解工业中的应用微生物在生物降解工业中也有着广泛应用,如水处理、污水处理等。
微生物可以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自己的营养来源,通过吞噬分解来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
这对于环保事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微生物在生物质能源领域的应用生物质能源是指以可再生的生物质为原料,经过化学、物理、热力或发酵等手段获得的可再生能源。
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微生物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利用微生物的一些代谢活动,可以将木材、秸秆、废弃农作物等生物质转化成生物燃料。
同时,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还能够催化产生一些生物气体,如甲烷等。
五、微生物在生物肥料领域的应用微生物在生物肥料领域应用广泛。
通过将一些生物发酵产生的有机酸和其他有用营养物质混合而成的生物肥料,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品种的营养含量以及果实的品质。
此外,这些生物肥料还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改善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
工业微生物育种学PPT课件

代谢流量调控
通过调节代谢流量,改变代谢产物的合成途 径和合成量,从而获得具有新性状的工程菌。
组合育种与高通量筛选
组合育种
将不同的育种方法进行组合,综合利用各种 方法的优势,提高育种效率和成功率。
高通量筛选
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快速、高效地对大量 菌株进行筛选,寻找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
04
工业微生物育种实践与应 用
05
工业微生物育种面临的挑 战与未来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与法规问题
伦理问题
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基因的干预引发了关于人类尊严 、生命伦理等方面的争议。在工业微生物育种中,应 充分考虑伦理原则,尊重生命、维护人类尊严。
法规问题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政府正在制定相关 法律法规,以规范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工业微生物育种 中,应遵守相关法规,确保技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提高产率与生产效率
总结词
通过育种手段优化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提高目标产物 的合成效率。
详细描述
工业微生物育种学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 造,优化其代谢途径,提高目标产物的合成效率,从 而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产率与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与资源利用
要点一
总结词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特点
工业微生物育种学具有高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调对微生物的遗传特性和代 谢机制的深入理解,通过定向改造和优化微生物,实现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和高效性。
重要性及应用领域
重要性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微生物育种学在提高工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微生物的遗传改良,可以突破传统育种方法的限制,实现高效、精准的工业生产。
工业微生物学

课程名称:工业微生物学课程编码:英文名称:Industrial Microbiology学时:54 学分:3适用专业: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生物化学教材:《微生物学》路福平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工业微生物学是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长、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等;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特别是在食品、发酵与制药工业中的实际应用等,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虽然工业微生物学是我校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一门基础生物学课程,但因为学习时间有限,因而本课程不能详尽无遗地讲解微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注意做到主次分明、概念清楚、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为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创造有利条件。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工业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以阐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的遗传育种为主,同时适当介绍微生物的生态学、微生物的分类以及传染与免疫等知识。
考虑到学生已经在生物化学课中学过各种物质代谢的知识,所以在工业微生物学中不再讲解,只介绍微生物的产能方式如呼吸和发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长、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等;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特别是在食品、发酵与制药工业中的实际应用等,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工业)微生物学试题(附解析)-生物工程-生物技术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10个小题,共计20分)1.聚-β-羟丁酸(PHB)2.病毒包含体3.异养微生物4.假菌丝5.同步培养6.防腐7.补充培养基8.2μm质粒9.血清型反应10.拮抗二、填空(每空0.5分,60个空,共计30分)1.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分内外两层,内层成分是,外层称外膜,成分是、和。
2.耐高温微生物细胞膜中含有较多脂肪酸,耐低温微生物细胞膜中则含有较多的脂肪酸。
3.菌毛多见于革兰氏性致病菌中,它具有功能。
4.酿酒酵母的细胞壁呈三明治状,外层为,内层为,中间层为;细胞壁经水解后可制成酵母原生质体。
5.单个病毒粒子称为,它由和构成,有些较复杂病毒还有一层,其上长有等附属物。
6.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是一种常见的温和噬菌体,其头部呈状,尾部特点为,核心成分为状,其两端各有一。
7.在微生物的生产实践中,为获得优良接种物(“种子”),多取期的培养物;为获得大量菌体,多取期的培养物;为取得高产量的次生代谢物,多取期的培养物。
8.微生物生长需要合适的渗透压,如果环境渗透压过高,将引起;而低渗透压的环境会造成细胞。
渗透压的大小是由溶液中所含有的分子或离子的质点数所决定的,等重量的营养物质,其分子或离子越小,产生的渗透压越。
9.巴斯德消毒法是基于菌的致死条件为62℃、15min而定的。
10.嗜盐菌细胞膜中红色与紫色两部分中,前者重要用于,后者称为紫膜,其作用是。
11.耐氧菌之所以能在有氧的环境中生存,而不被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所毒害,原因是其细胞内存在有和两种酶。
1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和等。
13.艾姆氏试验中常用的菌种是的营养缺陷型,通过回复突变可以测定待测样品中的存在。
14.吖啶类化合物和ICR化合物可导致基因发生突变。
15.与营养缺陷型有关的菌株有三种:①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菌种的原始菌株称为;②它经过诱变剂处理后所发生的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菌株称为;③再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的菌株称为。
工业微生物学绪论-工业微生物学PDF课件-01-共11讲

b.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
细胞的人工培养;突变体筛选; DNA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
c.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作为模式生物促进基因与基因组的功能研究 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基因组学(genomics):研究整个基因组的所有基因
1347年的一场由 鼠 疫 杆 菌 (Yersinia pestis) 引起的瘟疫几乎 摧毁了整个欧 洲 , 有 1/3 的 人 ( 约 2500 万 人 ) 死 于这场灾难,在 此后的80年间, 这种疾病一再肆 虐,实际上消灭 了大约75%的欧 洲人口,一些历 史学家认为这场 灾难甚至改变了 欧洲文化。我国 在解放前也曾多 次流行鼠疫,死 亡率极高。
柯赫其他主要贡献: 建立了纯培养技术 (凝固剂和petri dish) 对结核杆菌的分离 和观察, 首创了抗酸菌 染色的Ziehl-Nielsen染 色法
结核 杆菌
结核 组织
发现和分离了引起霍乱的微生物——霍乱弧菌,发现 了在控制霍乱传播中水过滤的重要性,发表了第一张细菌 的显微镜照片。
2.4 发展时期(生物化学水平)
二、为什么要学习微生物
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 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 量估计为: 10034 × 10 12 吨 个细菌
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
时时刻刻与微生物“共舞”
是
福 ?是祸?
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
鼠疫 艾滋病(AIDS) 癌症 肺结核、虐疾、霍乱“卷土重来 ”。 埃博拉病毒 疯牛病 SARS 禽流感
单细胞 简(构 简单多细胞 造简单) 非细胞(即“分子生物”)
微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工业微生物学课程编码:04043100英文名称:Industrial Microbiology学时:54 学分:3适用专业: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生物化学教材:《微生物学》路福平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工业微生物学是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长、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等;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特别是在食品、发酵与制药工业中的实际应用等,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虽然工业微生物学是我校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一门基础生物学课程,但因为学习时间有限,因而本课程不能详尽无遗地讲解微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注意做到主次分明、概念清楚、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为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创造有利条件。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工业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以阐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的遗传育种为主,同时适当介绍微生物的生态学、微生物的分类以及传染与免疫等知识。
考虑到学生已经在生物化学课中学过各种物质代谢的知识,所以在工业微生物学中不再讲解,只介绍微生物的产能方式如呼吸和发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长、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等;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特别是在食品、发酵与制药工业中的实际应用等,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为适应相应专业的发展,还要求比较系统地掌握发酵专业中有关微生物的形态、生理、培养、鉴别、检出、筛选、保藏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和营养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功能,具有选择与配制培养基的能力;掌握灭菌的原理与方法;了解环境因素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关系、了解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呼吸与发酵之间的关系、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及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寻找新菌种的途径。
通过对遗传变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分离、筛选和培育微生物新菌种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基本内容:1.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介绍微生物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既给人类带来无数益处,又给人类带来灾难。
2.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3. 微生物学的分科及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
4. 微生物学发展史:介绍微生物学发展的五个时期,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做出的重要贡献。
5. 微生物学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介绍医疗保健上六大“战役”,微生物在工业发展中的六个里程碑,微生物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6. 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重点:1.微生物的定义、特点;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难点:1.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尤其是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2.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和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熟悉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和微生物学的分科,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功能第一节细菌第二节放线菌第三节蓝细菌第四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教学基本内容:1.细菌:主要介绍细菌的形态和大小、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的菌落特征及工业上常见的有益菌和有害菌。
2.放线菌:介绍放线菌的形态与构造、放线菌的繁殖方式、菌落形态及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放线菌。
3.蓝细菌:简单介绍蓝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特性和重要经济价值。
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简单介绍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基本结构、特性和致病性。
重点:1.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繁殖方式、菌落特征及工业上常见的有益菌和有害菌;2.放线菌的形态与构造、繁殖方式、菌落形态及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放线菌。
难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在细胞壁的结构、组成和相关功能方面的异同。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此章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细菌、放线菌的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培养特征和繁殖方式等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食品发酵和制药工业中常见的细菌和放线菌,并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特性和与人类的关系。
第三章真菌的形态、构造与功能第一节真核微生物概述第二节酵母菌第三节霉菌教学基本内容:1.真核微生物概述:介绍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2.酵母菌:主要介绍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和大小、细胞结构、繁殖方式、生活史、菌落特征及工业上常见的有益和有害的酵母菌。
3.霉菌:介绍霉菌菌丝的种类与构造、菌丝体的功能和特化形式、繁殖方式、生活史、菌落特征及工业生产中常用的霉菌。
重点:1.酵母菌的形态和大小、细胞结构、繁殖方式、生活史、菌落特征;2.霉菌菌丝的种类与构造、菌丝体的功能和特化形式、繁殖方式、生活史、菌落特征。
难点:1.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构造的异同;2.酵母菌的繁殖方式、生活史;3.霉菌菌丝体的功能和特化形式、繁殖方式、生活史。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此章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原核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培养特征、繁殖方式和生活史等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食品发酵和制药工业中常见的酵母菌和霉菌。
第四章病毒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第三节病毒的增殖第四节噬菌体第五节真细胞病毒第六节亚病毒第七节病毒与实践教学基本内容:1.病毒:主要介绍病毒的特性、病毒的培养与纯化、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病毒的复制周期、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并介绍发酵工业中噬菌体污染的检测和防治措施,病毒杀虫剂的应用。
2.亚病毒:介绍类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和朊病毒的主要特性和致病性。
重点:病毒的特性、病毒的培养与纯化、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难点:病毒的复制周期、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此章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病毒的特性、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复制周期、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发酵工业中噬菌体污染的检测和防治措施,病毒杀虫剂的应用,亚病毒的种类和主要特性。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第一节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与营养要素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第四节培养基教学基本内容: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要求:重点介绍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六大营养要素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功能和供给形式。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介绍根据碳源和能源划分的四种营养类型,即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
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介绍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四种主要运输方式的运输特点。
4.培养基:介绍选用设计培养基的原则、根据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和培养基的用途所划分的培养基的种类,重点介绍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性培养基的选择鉴别性原理和应用。
重点:1.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六大营养要素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功能和供给形式;2.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4.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性培养基的选择鉴别性原理和应用难点:1.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的划分和主要微生物种类;2.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四种主要运输方式的运输特点;3.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性培养基的选择鉴别性原理和应用。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此章为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使学生了解六大营养要素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功能和供给形式、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主要方式、选用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培养基的种类。
第六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一节代谢概论第二节糖代谢第三节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第四节脂类代谢第五节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教学基本内容:1.代谢概论:简单介绍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2.微生物的产能代谢:重点介绍化能异养微生物生物氧化的三种产能方式,即发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介绍乙醇发酵(酵母菌的乙醇发酵途径和运动发酵单胞菌的乙醇发酵途径)、乳酸发酵(同型乳酸发酵和异型乳酸发酵)、甘油发酵、丙酮丁醇发酵、混合酸发酵及丁二醇发酵;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并介绍无氧呼吸中硝酸根(反硝化作用)、硫酸根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特点,介绍不同呼吸类型的微生物。
介绍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特点,光能自养微生物的光合磷酸化途径(循环光合磷酸化、非循环光合磷酸化和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
重点:化能异养微生物生物氧化的三种产能方式,即发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介绍乙醇发酵(酵母菌的乙醇发酵途径和运动发酵单胞菌的乙醇发酵途径)、乳酸发酵(同型乳酸发酵和异型乳酸发酵)、甘油发酵、丙酮丁醇发酵、混合酸发酵及丁二醇发酵;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难点:.化能异养微生物生物氧化的三种产能方式,即发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求:由于学生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已经学过各种代谢途径,因此在微生物学中不再作为重点讲解。
本章内容主要使学生了解呼吸与发酵作用,重点讲解微生物代谢的特殊性,联系在食品和发酵生产上的应用,注意体现微生物不同发酵类型及代谢的特点。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第一节个体细胞生长概述第二节微生物的群体生长第三节微生物生长的测定第四节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五节微生物生长的控制第六节病毒和真菌的控制第七节微生物抗药性和新型抗微生物药物的筛选教学的基本内容:1.微生物生长的测定:介绍计数法、质量法和生理指标法测定微生物生长量。
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重点介绍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并了解丝状真菌的生长曲线;介绍同步培养的方法(机械筛选法和环境条件控制法);恒浊连续培养和恒化连续培养的原理、控制方法和应用。
3.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介绍温度、pH、水活度和渗透压、氧气、辐射等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4.微生物生长的控制:介绍消毒、灭菌、防腐和化疗四个相关术语;常用的物理灭菌方法,包括各种加热法、辐射法和过滤法;常用的防腐剂和消毒剂及其用法;两类化学治疗剂包括抗代谢药物和抗生素的定义以及它们作用于微生物的机理。
重点:1.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2.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3.同步培养的方法(机械筛选法和环境条件控制法);恒浊连续培养和恒化连续培养的原理、控制方法和应用;4.温度、pH、水活度和渗透压、氧气、辐射等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5.消毒、灭菌、防腐和化疗四个相关术语;常用的物理灭菌方法,包括各种加热法、辐射法和过滤法;常用的防腐剂和消毒剂及其用法;两类化学治疗剂包括抗代谢药物和抗生素的定义以及它们作用于微生物的机理和在生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