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大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合集下载

大肠肛管疾病患者的护理

大肠肛管疾病患者的护理
方法:结扎法、胶圈套扎法、切除术、环切术。
31
检查体位
截石位
膝胸卧位
左侧卧位
32
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健康史 (1)饮食习惯 (2)腹内压增高因素 (3)治疗史 (4)重要脏器功能 2.身体状况:疾病的情况和手术的耐受程度。 3.心理状况
(二)术后评估
33
护理诊断
疼痛 便秘 舒适改变 知识缺乏 潜在并发症:尿潴留、肛门失禁、肛门
23
分类
1.内痔 2.外痔 3.混合痔
24
齿状线解剖及临床特点
结构 A供应 V回流 N支配 淋巴回流
齿状线以上(直肠) 齿状线以下(肛管)
粘膜 直肠上、下A
痔内V丛→门V 自主神经,无疼痛感 腹主A周围 或髂内淋巴结
皮肤 肛门A
痔外V丛→下腔V 脊神经,疼痛敏感 腹股沟淋巴结 或髂外淋巴结
25
临床表现
无痛区;齿线以下的神经是脊神经,痛觉灵敏,手术时是 有痛区,凡是疼痛的肛门病都在齿线下
• 齿状线以上的血管是直肠上血管,其静脉与门静脉系统相
通;齿线以下是肛门血管,其静脉属下腔静脉系统。
• 齿状线以上部分淋巴向上回流,汇入盆腔淋巴结;齿线以
下的淋巴向下回流,经大腿根部汇入腹腔淋巴结。所以肿 瘤转移,齿状线以上向腹腔,齿线以下向大腿根部
9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指发生在直肠肛周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 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脓肿。
10
病因
由肛腺感染、肛周皮肤感染、损伤等引起
向上扩散形成
肛周周围疏松 组织,易扩散
向外形成
向下扩散形成
11
临床表现
◆ 肛门周围脓肿 --- 肛周疼痛、便时加重 --- 局部红肿、有压痛 -- 病人行动不便,坐卧不安 -- 全身症状不明显

大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大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处理
-- 术后6-8周应避免提举重物 -- 减轻腹压,如咳嗽时用手按压造口部位 -- 减轻体重 -- 不宜结肠灌洗
造口出血
原因
-- 肠造口黏膜与皮肤连接处的毛细血管 及小静脉出血。
-- 肠系膜小动脉未结扎或结扎线脱落
处理
-- 出血量少用棉球和纱布稍加压迫
-- 出血量较多用1%肾上腺素溶液浸湿
的纱布压迫或用云南白药粉外敷 -- 更多量出血需缝扎止血
-- 局部:直肠坠胀感,便意不尽、
排尿困难
-- 直肠指检:可扪及局部肿胀、压痛
-- 穿刺抽得脓液有助诊断
处理原则
◆ 抗生素控制感染
◆ 局部理疗
◆ 热水坐浴
◆ 口服缓泻剂以利排便 ◆ 脓肿形成后及时切开引流
肛 瘘
◆ 为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
◆ 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 ◆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 主要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
◆处理原则: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分类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 临床表现:便血、痔块脱出、疼痛和瘙痒
◆处理原则: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护理评估
◆ 术前评估
-- 健康史 /身体状况 / 心理状况 ◆ 术后评估
-- 康复状况 /术后不适/并发症
护理诊断
◆疼痛
◆便秘 ◆潜在并发症
种医疗目的,人为
造成空腔脏器与
体表相通
造口前护理--认知能力
造口分类(1)
• 暂时性造口 • 永久性造口
造口前的护理--认知能力
• 结肠造口 • 小肠造口 • 膀胱造口
----
根据造口 开口部位
造口分类(2)
造口前护理—认知能力

第20章_直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20章_直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 1、痔 • 2、肛裂 •1、痔 • 3、肛瘘 •2、肛裂 •3、肛瘘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 二、填空题 • 1 .二期内痔排便时痔核脱出,但便后能
•1复位。 .二期内痔排便时痔核脱出,但便后能 •2.肛裂疼痛特点为两次高峰,即 复位。 。痛 特 点 为 两 次 高 峰 , 即 •2和 .肛裂疼 • 3.肛瘘由 . 及其间的 和 。 •3组成 .肛瘘由 . 及其间的 组成
2、坐骨肛门窝脓肿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重。 局部由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为明显跳痛。
3、骨盆直肠窝脓肿 局部症状不明显,有里急后重、排尿困难等。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明显,严重时有败血症表现。
治疗原则:脓肿形成后立即手术切开引流。 以波动最明显的部位为中心, 作放射状切开
切开引流
放射状切开
二、护理要点 二、护理要点 发病初期,局部热敷或温水坐浴,每日 2 -3次。保持大便通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 发病初期,局部热敷或温水坐浴,每日 染。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做 2 -3次。保持大便通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 好伤口护理,每日排便后用 1:5000高锰酸 染。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做好 钾溶液坐浴,再更换敷料。 伤口护理,每日排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 溶液坐浴,再更换敷料。
D.外伤 E.内痔
三、选择 三、选择题
• 3.直肠肛管疾病最常用的检查体位是: • •A .侧卧位 B .膝胸位 C .截石位 3.直肠肛管疾病最常用的检查体位是: D.蹲位 E.以上都是 A .侧卧位 B .膝胸位 C .截石位 •D 4 .肛门坐浴的时间一般为: .蹲位 E.以上都是 • •A .5分 B.10分 C.15-20分 4.肛门坐浴的时间一般为: D.30分 E.60分 A.5分 B . 10 分 C . 15 - 20 分 D.30分 E.60分

第二十章大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二十章大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发生在直肠肛管周围间隙内或其周围软组织内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发展成为脓肿。

多数脓肿可穿破皮肤或在手术切开后形成肛瘘,是一种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以青壮年多见。

1.病因绝大多数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源于肛腺感染,少数可继发于外伤、肛裂或痔疮药物注射治疗等。

2.病理生理由于肛窦呈袋状向上开口,排便时可被较硬的粪便擦伤或者嵌入、发生感染而累及开口于肛窦底部的肛腺。

肛腺形成脓肿后可蔓延至直肠肛管周围间隙,其间所含的疏松的脂肪、结缔组织使感染极易扩散,从而形成不同部位的脓肿(图1)。

若未能及时有效处理,还可穿破间隙而扩散或形成肛瘘。

肛门周围脓肿图1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位置3.临床表现因脓肿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

(1)肛门周围脓肿以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为常见,位置多表浅,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感染症状少见。

多表现为肛周持续跳动性疼痛,可因排便、局部受压、磨擦或咳嗽而加剧;病人因疼痛而坐立不安、行动不便。

早期局部红肿、发硬,压痛明显,脓肿形成后则有波动感,若自行穿破皮肤,则脓液排出。

(2)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较为多见。

因该间隙较大,形成的脓肿较大且深,全身感染症状重。

病人在发病初期就出现寒颤高热、乏力、纳差、恶心等全身表现。

病变局部由持续性胀痛逐渐发展为明显跳痛。

有些病人可出现排尿困难和/或里急后重。

感染初期无明显局部体征,随病情发展可出现患处红肿及深压痛。

较大脓肿可穿人肛管周围间隙,并穿出皮肤,形成肛瘘。

(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窝脓肿)较前二者少见。

因此处位置深、空隙大,全身感染症状严重而无典型局部表现。

早期就可出现持续高热、恶心、头痛等。

局部症状为会阴和直肠坠胀感,排便不尽感等,有时伴排尿困难。

肛门周围多无异常体征。

4.辅助检查(1)直肠指检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有重要意义。

病变位置表浅时可触及压痛性肿块,甚至波动感;深部脓肿则可有患侧深压痛,有时可扪及局部隆起。

(2)验室检查有全身感染症状的病人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严重者可出现核左移及中毒颗粒。

大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大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2.术后早期勤换药,肠管周围用几士林纱布保护,直至 切口完全愈合。 3.使用造口袋后,应观察造口袋内液体的颜色、性质和 量,如造口袋内有气体及排泄物,说明肠蠕动恢复, 可开始进流质饮食。
4.造口处拆线后,每日扩肛1次,预防造口 狭窄。
5.保护造口周围皮肤,减少肠液的刺激及湿 疹的出现,常用氧化锌软膏或防漏膏保护造 口周围皮肤。
b)

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 治术(Miles 术)
距离肛门 7cm以内
a) b)
不能保留肛门,须做永
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

经腹直肠癌切除术 (Dixon 手术)
距离 10cm 以上 经腹切除乙状结肠、直 肠大部 直肠与乙状结肠行端端 吻合,保留正常肛门
a) b)
c)
结直肠手术的护理
术前护理
肠系膜上动脉
液体、细菌少 溃疡型/肿块型 盲肠
早期:右腹部不适
晚期: 中毒症状
晚期:梗阻症状
右半结肠切除
左半结肠切除
诊断要点

病史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三查一指”、B超、CT


处理原则
a)
手术
根治性手术:右半结肠、横结肠、左半结肠 切除术,直肠癌根治术(Miles 、 Dixon) 姑息性手术:单纯肠造口术或肠切除术 非手术:放疗、化疗、中医中药、免疫治疗
常用检查方法

直肠指检
纤维直肠镜 X线钡剂灌肠 Fecal Occult Blood Test OB粪便隐血实验
“三查一指”
直肠肛管良性疾病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perianorectal abscess
肛瘘 anal fistula
肛裂 anal fissure

第二十章大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二十章大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直肠肛管的解剖和生理功能1.直肠肛管的解剖(1)直肠:位于盆腔的后下部,上续乙状结肠,沿骶、尾骨腹面下行至尾骨平面与肛管相连,形成90。

的弯曲,全长约l2~15cm。

直肠上端管径与结肠相似,下部则扩大形成直肠壶腹,是粪便排出前暂存的部位。

直肠以腹膜返折为界,分为上、下两段。

上段直肠的前面和两侧有腹膜覆盖,前面腹膜返折成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为腹膜腔的最低位;下段直肠完全位于腹膜外,使直肠在腹腔内外各占一半。

直肠肌层分为外层纵肌和内层环肌两层,环肌层在直肠下端增厚成为肛管内括约肌,属不随意肌,可协助排便,但无括约肛门的功能。

纵肌层下端与肛提肌和内、外括约肌相连。

直肠壶腹部内面有直肠黏膜和环行肌构成的上、中、下三个横形皱襞,称直肠瓣,有阻止粪便排出的作用。

直肠下端由于与El径较小的肛管相接,在括约肌收缩状态下,其黏膜出现8~10个隆起的纵形皱襞,称为肛柱。

相邻两个肛柱基底之间有半月形皱襞相连,称肛瓣。

每一肛瓣与其相邻两肛柱之间的直肠黏膜形成开口向上的袋状小窝,称为肛窦(或称隐窝),深3~5ram,肛腺开口于其底部,肛窦易因粪屑积堵而发生感染。

在肛管与肛柱连接的部位,有三角形乳头状隆起,称为肛乳头。

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由肛瓣边缘与肛柱下端共同形成一条锯齿形的环行线,称齿状线;位于齿状线上、下的组织结构、血管、神经及淋巴来源各异,表现的症状及体征也有所不同。

(2)肛管:肛管上起齿状线,下终于肛缘,长约3~4cm。

肛管周围有肛管内、外括约肌环绕。

肛管内括约肌属不随意肌,为直肠下端延伸增厚的环肌。

肛管外括约肌属随意肌,是围绕内括约肌外下方的环形横纹肌,可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三部分。

位于直肠周围的肛提肌与尾骨肌共同形成一宽薄的盆膈肌层,并分为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及髂骨尾骨肌。

肛管外括约肌深部、耻骨直肠肌、肛管内括约肌和直肠纵肌纤维共同组成肛管直肠环,发挥肛管括约肌功能,若手术过程中不慎完全切断,可致大便失禁。

大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大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
肛垫下移学说 静脉曲张学说
(二)病理生理和分类
内痔 外痔 混合痔
(三)临床表现和分度
内痔
Ⅰ度 Ⅱ度 Ⅲ度 Ⅳ度
便时带血,无何脱出
便血,痔核可自行还纳 痔核脱出后需用手还纳
痔核脱出后不能还纳或 又脱出

外痔 肛门不适、潮湿不洁、伴瘙痒
混合痔 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
(四)处理原则
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 有症状的痔的治疗目标在于减轻及 消除症状而非根治。 首选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手 术治疗
3. 直肠指诊患侧有明显压痛或扪及 有明显压痛的肿块。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的特点
1. 较少见。 2. 全身性感染症状更为明显,严重时
可有脓毒症表现。
3. 局部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直肠 坠胀感,便意不尽,常伴排尿困难。
4. 直肠指诊局部肿胀、压痛,可有波 动感,局部穿刺可抽得脓液。
(四)辅助检查
直肠指检 实验室检查 B超 诊断性穿刺
人工肛门袋的选择及安放 人工肛门袋的清洁 人工肛门袋的替换
1、根据造口大小及形状, 必要时剪孔
-
3、将造口袋剪孔对准造口 平整地贴上,并用手轻轻压 住一会
--
2、向袋内吹入少量空气,然 后撕下粘贴保护纸
4、更换造口袋时,一手按住 皮肤,一手将造口袋轻轻撕 下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预防切口感染 预防吻合口瘘 泌尿系统损伤及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结肠造口并发症的护理 预防肠粘连
肛裂易发生于后下中线,常为单发 纵向、椭圆形溃疡或感染的伤口。 肛裂、前哨痣和肛肥大乳头同时存 在称为肛裂“三联征”。
(三)临床表现
疼痛
便秘
出血
排便时疼痛
间歇期

大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大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隆起、波动。诊断依靠穿刺。 实用文档
治疗
早期切开引流。
实用文档
肛瘘
肛门周围的肉芽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 组成。
病因病理
1.多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蔓延或切开而来。 2.外口常假性愈合,又反复破溃。
实用文档
分类
1.按瘘口和瘘管的数目分类 2.按瘘的部位分类 3.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Parks(1976年)
实用文档
直肠癌
辅助检查 1、直肠指检:最主要 方法。
2、肠镜检查:最有效、 可靠。
3、钡剂灌肠X线造影: 鉴别诊断。
结肠癌
4、B超或CT:转移情况。
1、乙状结肠镜或纤维 结肠镜:最有效、可靠。
2、钡剂灌肠X线造影
3、B超或CT:转移情 况。
实用文档
治疗
直肠癌
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 结肠癌
旁、阴部内动脉旁—髂内淋巴结。 (2)下组: 向下:经会阴、大腿内侧皮下—腹股沟浅淋巴
结—髂外淋巴结 向两侧:穿过坐骨肛管间隙—沿闭孔动脉旁— ——髂内淋巴结
实用文档
(四)直肠肌层
1、内层环肌:在下端增厚成为肛管内括约 肌(受自主神经支配,协助排便) 。
2、外层纵肌:下端与肛提肌、肛管内外括 约肌相连。
实用文档
2.坐骨肛管间隙脓肿: (1)脓肿深而广,约60-90ml。 (2)患侧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全身感染
症状明显。 (3)体查:直肠指检患侧深压痛,可有波动
感。
实用文档
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1)较少见。位置更深。 (2)全身症状显著(早期即有全身中毒症状),
而局部症状不明显,早期仅为直肠内坠胀。 (3)体查:直肠指检直肠上部的前侧壁外有压痛、
配排尿和阴茎勃起。 (2)齿状线以下:阴部内神经。 感觉纤维异常敏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癌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及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1.病因大肠癌发生的确切病因尚未阐明,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临床观察分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饮食习惯大肠癌的发生与高脂肪、高蛋白和低纤维饮食有一定相关性;此外,过多摄人腌制食品可增加肠道中致癌物质,诱发大肠癌;而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的缺乏均可能增加大肠癌的发病率。

(2)遗传因素有20%~30%的大肠癌病人存在家族史,常见的有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及家族性无息肉结直肠癌综合征,此类人发生大肠癌的机会远高于正常人。

(3)癌前病变多数大肠癌来自腺瘤癌变,其中以绒毛状腺瘤及家族性肠息肉病癌变率最高;而近年来大肠的某些慢性炎症改变,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及血吸虫性肉芽肿也已被列为癌前病变。

2.病理生理和分型(1)大体分型肿块型:肿瘤向肠腔内突出,呈菜花状,较少向周围浸润,大的肿块表面易发生溃疡。

该型肿瘤生长缓慢、转移较迟、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

溃疡型:肿瘤为中央凹陷、边缘隆起的碟形或卵圆形,向肠壁深层浸润生长;病变早期即可发生溃疡,表面易糜烂、出血、感染甚至穿透肠壁;此型肿瘤分化程度低,转移出现早,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类型。

浸润型:肿瘤沿肠壁各层呈环状浸润,一般不发生溃疡。

此型肿瘤易引起肠腔狭窄,发生肠梗阻症状。

转移较早,分化程度低,预后差。

(2)组织学分型可分为:腺癌:为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癌细胞呈腺管或腺泡状排列。

根据分化程度又可进一步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腺癌。

黏液腺癌:癌细胞可分泌大量黏液,聚积于细胞外间质或在细胞内将胞核挤向一侧而使之成印戒状细胞,预后较腺癌差。

未分化癌:癌细胞成不规则片状或团块状浸润性生长,易侵入小血管和淋巴管,预后最差。

.其他:如腺鳞癌、鳞状细胞癌,l临床罕见。

(3)恶性程度有助于判断疾病预后,通常按Broder分级,视癌细胞分化情况分成四级。

Ⅰ级:癌细胞分化良好的占2/3以上,为高分化、恶性度低。

Ⅱ级:分化良好的癌细胞占l/2~2/3,为中等分化、恶性度一般。

Ⅲ级:分化良好的癌细胞少于1/4,属低分化,恶性度高。

Ⅳ级:未分化癌。

(4)扩散和转移方式①直接浸润:癌细胞向肠管四周及肠壁深部浸润,穿透肠壁后可侵蚀邻近器官,如膀胱、子宫、输尿管、前列腺等,甚至形成内瘘。

‘②淋巴转移:是大肠癌最常见的播散方式。

1)结肠癌:既可沿结肠壁淋巴结、结肠旁淋巴结、系膜血管周围的中间淋巴结和系膜血管根部的中央淋巴结顺次转移,亦可跳跃性转移,可至腹主动脉旁的淋巴结;晚期病人可出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2)直肠癌:以腹膜返折为界,上段直肠癌大多经直肠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向上转移;下段直肠癌则以向上方和侧方转移为主,可沿侧韧带内淋巴管转移至髂内淋巴结,也可向下穿过肛管括约肌转移至双侧腹股沟淋巴结。

③血行转移:癌肿向深层浸润后,常侵入肠系膜血管。

常见为癌栓沿门静脉系统转移至肝,甚至进入体循环向远处转移至肺,少数可侵犯脑或骨骼。

④种植播散:结肠癌穿透肠壁后,脱落的癌细胞可种植于腹膜或其他器官表面。

当发生广泛腹膜种植转移时,病人可出现血性腹水,并可在腹水中找到癌细胞。

而直肠癌病人发生种植转移的机会较少。

(5)临床分期目前常用的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的TNM分期法及我国l984年提出的Dukes改良分期,以后者更为简化,应用方便。

A期:癌肿局限于肠壁,未突出浆膜层。

又分为三期:A1:癌肿侵及黏膜或黏膜下层;A2:癌肿侵及肠壁浅肌层;A3:癌肿侵及肠壁深肌层。

B期:癌肿侵入浆膜或浆膜外组织、器官,尚能整块切除,但未发生淋巴结转移。

C期:癌肿侵及肠壁任何一层,但有淋巴结转移。

可分为两期:C1:淋巴转移仅限于癌肿附近;C2:淋巴转移到系膜及其概况淋巴结。

D期:已发生远处转移或腹腔转移或广泛侵及邻近脏器。

3.临床表现(1)结肠癌早期多无明显特异性表现或症状易被忽视。

病程发展后因癌肿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①右半结肠肠腔较大,癌肿多呈肿块型,突出于肠腔,粪便稀薄,病人往往腹泻、便秘交替出现,便血与粪便混合。

临床特点是贫血、腹部包块、消瘦乏力,肠梗阻症状不明显;②左半结肠肠腔相对较小,癌肿多倾向于浸润型生长引起环状缩窄,且肠腔中水分已经基本吸收,粪便成形,故临床以肠梗阻症状较多见。

肿瘤破溃时,可有便血或黏液。

结肠癌的常见症状为: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全身症状。

(2)直肠癌早期仅有少量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易被忽视。

当病程发展并伴感染时,才出现显著症状。

直肠刺激症状、黏液血便、粪便变细和排便困难、转移症状。

4.辅助检查(1)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的最直接和主要的方法。

(2)实验室检查①大便隐血试验:可作为高危人群的初筛方法及普查手段。

持续阳性者应行进一步检查。

②血液检查:癌胚抗原(CEA)测定对大肠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特异性不高,有助于判断病人疗效及预后。

一般而言,术前测CEA明显升高者术后复发率较正常者高,预后差。

(3)影像学检查①X线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是诊断结肠癌的重要检查手术,可观察到结肠壁僵硬、皱襞消失、存在充盈缺损及小龛影(图1)。

但对直肠癌诊断价值不大。

图1 结肠癌x线钡剂灌肠②B超和CT检查:有助了解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情况,还可提示有无腹腔种植转移、是否侵犯邻近组织器官或肝、肺转移灶等。

(4)内镜检查可通过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肠腔狭窄的程度等,并可在直视下获取活组织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大肠癌最有效、可靠的方法。

有泌尿系统症状的男性病人,则应作膀胱镜检查,以了解肿瘤浸润程度。

5.处理原则手术切除是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方法,同时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癌肿的部位、范围、大小、活动度、细胞分化程度等因素。

根治性手术1)结肠癌根治术:切除范围包括癌肿所在的肠袢及其所属系膜和区域淋巴结。

①右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癌。

切除范围包括10~15cm的末端回肠,盲肠、升结肠、右半横结肠,以及相应的系膜、淋巴结(图2),回肠与横结肠切缘行端端或端侧吻合。

若癌肿位于结肠肝曲,还须切除横结肠及胃网膜右动脉组淋巴结。

图27右半结肠切除范围②横结肠切除术:适用于横结肠癌。

切除范围为全部横结肠及其系膜、血管和淋巴结(图2),升结肠与降结肠切缘行端端吻合。

图2横结肠切除范围③左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结肠脾曲、降结肠癌。

切除范围包括左半横结肠、降结肠和部分或全部乙状结肠及其所属系膜、血管淋巴结(图3)。

图3左半结肠切除范围④乙状结肠切除术:根据肿瘤的位置及乙状结肠的长短调整切除范围(图4)。

若癌肿位于乙状结肠上段,应切除乙状结肠及部分降结肠;若位于下段,切除范围则为部分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上段,同时切除所属系膜及淋巴结,结、直肠行端端吻合。

图4 乙状结肠切除范围2)直肠癌根治术:切除范围包括癌肿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受累器官的全部或部分及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

直肠癌向下浸润超过2cm的机会极少,这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意义重大。

①局部切除术:适用于瘤体小、分化程度高、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早期直肠癌。

手术方式包括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或骶后径路局部切除术。

②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主要适用于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肠癌。

切除乙状结肠下部及其系膜、直肠全部及其系膜、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区域淋巴结、肛提肌、坐骨直肠窝组织、肛管与肛周5cm直径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全部肛门括约肌等(图5)。

将乙状结肠近端拉出,于左下腹行永久性人工肛门。

亦有人以股薄肌或臀大肌代替肛门括约肌行原位肛门成形术,但疗效尚不肯定。

③经腹腔直肠癌切除术(直肠低位前切除术,Dixon手术):适用于癌肿下缘距齿状线5cm 以上的直肠癌。

切除乙状结肠和大部分直肠,直肠和乙状结肠行端端吻合(图6)。

其优点是保留了正常肛门及肛门括约肌,但在术后近期内病人可能出现便次增多,控制排便功能减弱,以后可逐渐改善。

图5 Miles手术图6 Dixon手术④经腹直肠癌切除、近端造l21、远端封闭术(Hartmann手术):适用于全身情况差,无法耐受Miles手术或因急性肠梗阻不宜行Dixon手术的病人。

⑤其他:直肠癌侵犯子宫时,一并切除受侵犯的子宫,称为后盆腔脏器清扫;若直肠癌浸润膀胱,可行直肠和膀胱(男性)或直肠、子宫和膀胱切除,称为全盆腔清扫。

近年来,基于钉书针吻合装置的广泛应用,使得保留肛管括约肌的直肠癌根治术的适应范围延伸到距肛缘5~7cm的直肠下段癌。

结合对直肠癌病理组织学的深入研究发现,高、中分化直肠癌远端切缘距肿瘤下缘3m时,行保肛癌肿切除术后病人的远期生存、局部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率与Miles手术无显著差异,但生活质量却有极大提高。

近年,已在腹腔镜下施行Miles手术和Dixon手术,可减小创伤和减轻病人痛苦,有利术后恢复。

姑息性手术:适用于局部癌肿尚能切除,但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癌肿病人。

若体内存在孤立转移灶,可一期切除原发灶及转移灶;若转移灶为多发,仅切除癌肿所在的局部肠段,辅以局部或全身化、放疗。

无法切除的晚期结肠癌,可行梗阻近、远端肠管短路手术,或将梗阻近端的结肠拉出行造口术,以解除梗阻。

晚期直肠癌病人若并发肠梗阻,则行乙状结肠双腔造口。

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结肠癌病人并发急性闭袢性肠梗阻时,需在积极术前准备后行紧急手术,解除梗阻。

若为右半结肠癌可行一期切除;若病人全身情况差,可先行肿瘤切除、盲肠造瘘或短路手术以解除梗阻,待病情稳定后再行二期根治性手术。

若为左半结肠癌致梗阻,多先行癌肿切除,近切端作横结肠造瘘,待肠道充分准备后,再行二期根治性手术。

(2)非手术治疗放疗:术前放疗可缩小癌肿体积、降低癌细胞活力及淋巴结转移,使原本无法手术切除的癌肿得以手术治疗,提高手术切除率及生存率。

术后放疗多用于晚期癌肿、手术无法根治或局部复发者,以降低局部复发率。

化疗:用于处理残存癌细胞或隐性病变,以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区域动脉灌注、门静脉给药、静脉给药、术后腹腔置管灌注、肠腔内给药等。

化疗方案包括以5一氟尿嘧啶为基础的联合用药,包括细胞毒与非细胞毒类药及生物调节剂等药物。

中医治疗。

局部介入等治疗:对于不能手术切除且发生肠管缩窄的大肠癌病人,可局部放置金属支架扩张肠腔;对直肠癌病人亦可用电灼,液氮冷冻和激光烧灼等治疗,以改善症状。

其他治疗:目前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的治疗还有基因治疗、导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6.常见护理诊断(1)焦虑(2)营养失调(3)自我形象紊乱(4)知识缺乏(5)潜在并发症: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等。

7.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2)营养支持术前:1)饮食:术前应摄人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营养丰富的少渣饮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