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微专题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西学东渐浪潮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5单元第1讲 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巩固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5单元第1讲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巩固1.(xx·重庆·7)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
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
”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
该书最有可能是(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天演论》D.《资政新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演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据材料信息可知书中提供了抵御外侮的方法,而且这一方法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即:师夷长技以制夷,由此可知这部著作应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
《四洲志》中没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天演论》主要讲述生物进化理论,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资政新篇》虽是中国人提出的最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其中没有提出抵御外来侵略的方法。
因此符合题意的是B项。
2.(xx·福建·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
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据题干中“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可知是认为《劝学篇》顺应时代潮流,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因此正确答案选A。
3.(xx·天津·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演变。
西学东渐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

西学东渐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世界近代史不仅阶段划分明显,而且几条线索也非常清楚。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西学东渐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西学东渐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一、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背景:①西方“洋枪洋炮”的威力和鸦片战争的失败;②一些士大夫倡导“经世致用”。
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目的: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评价:缺乏具体实践;但是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背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②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含义:“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口号:“自强”、“求富”作用:举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限:由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洋务派与顽固派同:目的(都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异:手段(是否学习西方)三、早期维新思想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派别: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同洋务派分道扬镳,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
作用: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局限: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出现背景: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④救亡图存思想的兴起。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共同主张:①变法图存;②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顽固派论战:①要不要“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6.(2009年北京文综)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
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
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C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 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6.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梁启超说:
(1)目标指向:推翻改造、共和主义 (2)革命思想的传播
A、两个中心:东京、上海 B、基本理念:民主、共和、自由、平等、人权 C、传播途径:书刊与社团 (3)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排满”与“五族共和”--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推翻专制,建立共和--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土地国有与节制资本--社会革命
两次西学东渐的比较
明末清初
清末以来
传播主体 (来华西人)
传播方式 传播内容
受传对象
天主教耶稣会教士
实物示范;语言文 字 天文、历算、数 学、地理(文艺复 兴以来的知识) 士绅、官员
新教各会教士
译书、报刊、学校、社 团、留学 近代西方知识体系(工业 文明)
各社会阶层
影响区域 京师、江浙皖赣闽 通商口岸-沿海-内地
西学东渐引起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的废除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Hale Waihona Puke 社会存在鸦片战争后, 民族危机不断 深化
先进中国人向西 方求真理,由器 而制、道
社会思潮
社会转型
使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型。
中体西用(19世纪
60年代)
进化论(19世纪末)
成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使中国在现代 化道路上迈出第一步。
高中历史备课参考 西学东渐

第20课西学东渐一.开眼看世界(1)原因: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主要代表人物: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编译的《四洲志》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3)影响: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提出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与此同时西学在较为广泛的层面传输进来,对中国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
(2)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3)实质: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以“自强”“求富”。
(4)实践:19世纪60一90年代开展洋务运动,但随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宣告彻底破产。
三.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思想立场,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但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使早期维新派开始深刻反思,由此逐渐与洋务派分道扬镳,提出了政治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康有为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经史相融合,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和君主立宪制,谭嗣同主张自由、平等观念,冲决纲常礼教网罗,严复借用进化论原理阐明中国社会“天演”的规律。
(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集中在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使维新思想冲破阻挠传播开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3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及理论成果专题高效整合课件 人民版

经历了学习俄国走 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
从五四运动到新 城市暴动道路到走 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
中国成立
中国特色的革命道 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
路的历程
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2.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 性质。 (3) 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 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 会主义道路。
都极大地批判了封建思想,都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
作用 想基础,当之无愧地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胜利 同
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导
前期没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在
点
思想家的思想中掺杂有一定
局限方面
思想文化方面存在形式上的绝
的唯心成分
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背景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思想文化禁 锢了人们的思想
相 内容 两者都反对专制,追求政治民主,反封建成为共同的内容
同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点
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
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确立 发生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接
不 所处时代 时
近尾声时
同 主要任务 主要是为了反对封建压迫 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点
理论体系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具体影响 引Biblioteka 了法国大革命推动了五四运动发生
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 不 深远影响
(最新版)高考文综历史高频考点(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

(最新版)高考文综历史高频考点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
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伴随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围绕的主题是: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
抓住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走日本人的路、辛亥革命后,走美国人的路)。
1915—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第20课西学东渐(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第20课西学东渐(含解析)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第20课西学东渐(含解析)1.(xx·四川文综·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
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考点】“师夷长技”思想【解析】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可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外之间的交涉事务应该是呈增多的趋势,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总理衙门大臣……交涉事务”等信息,可知其主要描述的对外交涉事务,而不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立宪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尚有色然以惊者”可知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对西方事务完全不通,从而说明了当时洋务人才的缺乏,故D项正确。
【答案】D2.(xx·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考点】“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析】“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B项错误;当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郭嵩焘“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高三历史教案-西学东渐和思想解放潮流 最新

西学东渐和思想解放潮流在近代中国,所谓“思想解放”就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打破它的压迫和禁锢,用资产阶级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
在现代中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更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教材中的六大论战:①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为挽救统治危机、维护封建统治而在是否引进采用资本主义先进技术上发生争论。
②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进行论战,这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③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905年至1907年主张共和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主张立宪的保皇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④“新文化运动”。
从1915年开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称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⑤问题与主义之争。
实质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如何改造中国问题上发生争论。
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极“左”思潮(封建法西斯专政)、教条主义、个人崇拜(“两个凡是”)之间的交锋。
1.促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A.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C.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D.“问题”与“主义”的论战2.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居于支配地位的思想是A.封建主义思想 B.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C.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 D.资产阶级革命思想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不包括A.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B.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政策C.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D.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4.前期新文化运动与以前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C.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5.邓小平说:“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微专题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一)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不同内涵
1.中国传统民族主义
(1)主要观点: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夷夏之辨”的观念。
(2)划分民族的方法:以文化上是否归附为标准,中国乃文明之国,非方位、界域、种族所限。
(3)中外关系基础:不是各国拥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世界秩序也不是独立、平等的民族国家集合体,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同心圆,其他民族只是中国文化教化的对象。
(4)中国传统民族思想: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信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二是认为这一优秀的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符号。
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维护民族利益主要表现在维护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特别是纲常名教上。
2.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含义
(1)指各民族建立政治实体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
(2)是建立民族国家过程中所体现的理论、原则和理想。
(3)政治集团追求民族国家的行动。
(4)民族成员的心理状态,即表现出对民族国家超越一切的高度忠诚和对本民族优越性的坚定信仰。
(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1.原因(1)外来侵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压迫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2)原有传统:固有的传统民族主义成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3)西学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把它变成了倡导民族自强自立、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理论武器。
(4)主观奋斗:进步思想家、革命家为救亡图存而不懈奋斗。
2.内容(1)恢复民族自强自信:恢复对中华固有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是近代民族主义最重要的内容。
(2)陶铸国魂,培养人民尚武精神:近代民族主义者们鉴于中国积贫积弱、屡受列强欺辱的现实,认识到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
(3)群体至上的国家主义: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最具特色的理论内核。
(4)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反帝爱国内容。
(5)全面赶超西方:中华民族危机意识的不断加深,势必催发其强烈的赶超意识,这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独有的内容之一。
始终与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
(3)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微专题之西学东渐浪潮
(一)中国古代的东学西渐
“东学西渐”是一个相对于“西学东渐”的反过程,是指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逐渐增强,“东学西渐”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东学西渐”经历了三个高潮时期:
1.秦汉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一个高潮期。
在秦朝统一的基础上,汉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经过发展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光辉的顶点。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商品可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
随着漫长商道的开通,中国文化大量传入西方。
2.隋唐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二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二个高潮期。
唐代,中国至中亚、南亚、西亚的交通畅通无阻,中国商品远销西方,中外使者频繁互访,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文化不仅经西域传至阿拉伯与欧洲诸国,而且影响至深至远。
3.宋明时期:宋代中国科学技术有了极大发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造极时代”。
宋代广泛运用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连同汉代的造纸术,这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刻影响了全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
明朝的造船技术世界领先,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大拓展了“东学西渐”的范围。
(二)西学东渐的两次高潮
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6世纪中叶,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相继来华,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
(1)内容:传播基督教神学;传播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传播基督教是其目的,传播西方科学技术是其手段。
(2)作用:①传教士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使中国人了解了西方的宗教、科技和人文,在中西方交往史上有积极意义;②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一些开明之士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促使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进行反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末清初知识界的思想和学风变革。
(3)局限:耶稣会作为欧洲新教的反对派,他们没有输入文艺复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文化成就,从达·芬奇到莎士比亚,从马丁·路德到伏尔泰、狄更斯等文化巨匠的信息就没有介绍到中国;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小高潮,终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而销声匿迹。
2.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
(1)特点:①角色多样:或由政府规划(如清政府三次新政),或出于个人经历(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或由西人主导(如近代来华传教士、商人、学者、使节等),或系华人策划(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等政治派别)。
②时代主题鲜明:以改造中国为目的,以社会变革为主线,围绕着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等历史课题次第展开,依时兴替。
③方式多种:诸如兴学兴教、翻译西书、出版书籍、编辑报刊、派遣留学生和使节到海外学习或者工作等。
④内容丰富:涉及军事、科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⑤历程层次分明:近代以来,西学的输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递进、不断深入的过程。
经历了一个以器物、技艺等物质文化为主转到以政治制度为主,再转到以思想、学术等精神文化为主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2)影响:①宏观上:源源而入的西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深且巨。
从倡导“中体西用”到输入“进化论”,从主张“共和革命”到呼唤“德先生”“赛先生”,从中西方文化论战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变革与思想解放的大潮此起彼伏,中国人在不断深化对自身认识的同时,也在深化对世界的认识,总之,西学的传入直
接推动了近代中国沿着由传统而现代的轨迹节节嬗变,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型。
②微观上: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论,以图“借法自强”,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器物变革的第一步;第二、甲午海战后,维新派从西方引入进化论,以求变法图强,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第三、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思想,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使中国历史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
第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出现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多种文化思潮的出现引发了中西方文化间的大论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