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五 4、生物灾害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五节 中国的生物灾害》_4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五节 中国的生物灾害》_4

《中国的生物灾害之生物入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二章第五节内容《中国的生物灾害》。

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外来物种被人们有意无意从一地带往另一地,从而给全球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极大的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健康。

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高考题,对课本内容、《中国的生物灾害》中的阅读内容——《生物入侵》进行深度解读。

【学情分析】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仅会对作物的生长产量,造成危害带来大面积的减产高额的防治费用,甚至可能造成某受害地区的经济崩溃。

近年来随着生物入侵的加剧,全球对生物入侵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对生物入侵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

但是不少学生对生物入侵的危害还知之甚少。

通过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网络收集资料并制作PPT,培养学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并且在这一个过程中让学生对生物入侵有更深入的理解。

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中心,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课堂中解决教学过程,并且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上台解说和展示研究成果。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微课《生物入侵》,能够理解什么是生物入侵,能说出生物入侵的概念。

2. 通过上网查阅、收集资料、在家乡深入调查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举例说出生物入侵的原因,途径危害和防治措施。

3.通过交流讨论的活动使学生能够认同生物入侵的危害,提高对生物入侵危害的认识,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生物入侵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生物入侵的防治方法。

【课时安排】共1课时。

【教学过程】)分析大闸蟹在易北河“横行”的原因。

)简述大闸蟹大量繁殖可能对德国生态造成的威胁。

)欧洲人很少吃螃蟹,而大闸蟹在中国和东南亚则是昂贵的美食,请你为解决德国大闸蟹“横行”问题出谋划策。

教学反思:本节课最大的特色是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学生应用新媒体进行微课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小组讨论并制作PPT,课堂上成为小老师给大家展示和讲解,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五节 中国的生物灾害》_9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五节 中国的生物灾害》_9

选修五第二章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生物灾害的主要种类及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的危害及地区差异。

3.了解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蝗灾和鼠害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4.了解“生物入侵”的严重危害和采取措施严防有害生物进入国门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图文资料了解我国主要生物灾害的分布及危害,分析发生的原因并探讨可行的防治措施。

难点----“生物入侵”的严重危害和采取措施严防有害生物进入国门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走进文本。

2.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交流,解决疑难及重难点问题。

3.展示交流法:通过小组展示,探讨生物灾害的分布与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进行思维拓展训练。

【教学设计】:一、课前自主学习:(导入):观看视频《法老与众神》片段,通过视频了解生物灾害的种类,感知生物灾害带来的严重危害。

(一)明确概念:什么是生物灾害?(二)阅读课本《中国的生物灾害》内容,自主完成学案内容。

(三)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确定组长,梯级布置任务,为课堂展示做好准备。

(附):小组任务清单二、课堂互动学习:(引入):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物种类丰富,有害生物数量也是十分庞大,由于自然异变或者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不当,破坏生物链导致某种生物的过多过快繁殖(生长),从而引起人类生命财产等造成损害的生物灾害时有发生。

(课堂推进):同学们已经阅读课本内容,生物灾害包括哪几类?(分类):一般来说,生物灾害大致可分为: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蝗灾与鼠害、生物入侵等。

(教师):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各小组讲解员依次为我们讲解这几种生物灾害。

(一)农作物病虫害(二)森林病虫害(三)蝗灾(四)鼠害(五)生物入侵(要求):每一组讲解完,教师根据情况进行点评;全体学生认真听讲,待讲解完成后就本模块内容,可自由提问。

2020-2021年高中地理《生物灾害》教案1 鲁教版选修5

2020-2021年高中地理《生物灾害》教案1 鲁教版选修5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生物灾害》教案1 鲁教版选修5【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认识几种有害昆虫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2.了解鼠类的类型。

过程与方法:1.列举我国蝗虫灾害的危害。

2.列举鼠类对农田、草地、森林的危害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观念。

【教学重点】虫灾和鼠灾的危害。

【教学难点】虫灾和鼠灾的防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教材上的案例(xx年塞内加尔蝗灾)或其他蝗灾为导入点,导入新课。

让学生生物灾害有个感性认识。

(板书)第三节生物灾害(提出问题)你能否说出其他的生物灾害?他们会造成什么样的灾害?(学生讨论)结合过去几年国内外发生的生物灾害,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除了蝗灾,还有鼠灾、棉铃虫灾害、禽流感灾害等等,综上所述,生物灾害可以分为:病害、虫灾和鼠灾。

我们教材上主要讲述了后两者。

我们先来学习虫灾。

(板书)一、虫灾(提出问题)什么是虫灾?(学生活动)根据案例总结。

(总结归纳)虫灾就是害虫造成的灾害,一般是指昆虫造成的灾害。

(板书)1.概念(提出问题)虫灾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分布特点?又有什么危害?(课件演示)演示各种虫害、分布及其危害。

(学生活动)研究教材,阅读课件上的知识点,总结规律,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虫灾可以分为:农作物害虫和森林害虫。

前者包括:粘虫、蝗虫、稻螟等等,主要随温度梯度分布,主要危害农作区的农作物,对于我们农业大国,危害十分巨大;后者包括:松毛虫、天牛等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三大林区,主要危害林区的林业发展,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板书)2.种类;3.危害(提出问题)历史上,上述虫灾中的哪些灾害发生最频繁?(学生活动)研究教材,回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课件演示)演示我国蝗灾的有关资料。

(总结归纳)是蝗灾。

我国的蝗灾自古至今绵延不断,危害巨大。

古代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

中国的生物灾害-中图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

中国的生物灾害-中图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

中国的生物灾害-中图版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介绍中国的生物灾害,包括生物灾害的定义、类型、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生物灾害的现状和影响;
2.认识生物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3.掌握生物灾害的原因和发生机理;
4.了解生物灾害的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生物灾害的类型和原因、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法。

2.教学难点:生物灾害的原因和发生机理。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授课、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5.1 课前导入
通过讲述生物灾害的影响、新闻案例或者视频来引起学生对此类灾害的关注。

5.2 概念解释
1.生物灾害的定义;
2.生物灾害的分类及特点。

5.3 生物灾害的原因和发生机理
1.生物灾害的起因;
2.生物灾害的发生机理;
3.生物灾害的危害。

5.4 生物灾害的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法
1.生物防治的原则;
2.生物防治的方法;
3.综合防治方法。

5.5 案例分析
通过对历史上的生物灾害案例进行分析,了解生物灾害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5.6 总结
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生物灾害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工具
投影仪、PPT、讲义、黑板、笔等教学工具。

七、教学评估
采用课堂小测和作业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

八、教学扩展
通过宣传、实地考察等方式,提升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五节 中国的生物灾害》_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五节 中国的生物灾害》_0

生物灾害
教学目标
1.从生态学角度理解生物灾害的概念
2.认识主要生物灾害的类型、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认识中国主要生物灾害类型的空间分布及成因
4.认识生物入侵,并认识其对入侵地区的影响。

教学重点:
1.生物灾害的概念
2.中国主要的生物灾害类型的空间分布及成因
3.生物入侵的概念及其不良影响
4.借助生物灾害的空间分布图,引导学生学会读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图,并能思考产生此种空间部分的原因。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先播放一段“蝗虫灾害”的视频,让学生对生物灾害有一段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节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对“生物灾害”概念的认识。

第一部分: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梳理世界范围内生物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影响
第二部分:结合教材的几幅中国病虫害的空间分布图,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学会读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图并能思考原因(具体问题和设计见PPT课件)。

第三部分:通过阅读生物入侵的材料,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微专题4 生物灾害 鲁教版选修5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微专题4 生物灾害 鲁教版选修5
p 我国危害最重的三种农作物害虫 的分布及危害
p 蝗灾的发生、分布及其与旱、涝 的关系
p 鼠灾的种类、危害及特点
p 我国危害最重的三种农作物害虫
农作物害虫 粘虫 蝗虫 稻螟
危害最重地区
危害
东北、华北
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黄河河滩、沿海滩涂 林木枯死,灭虫费用高,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威胁人类粮食安全
p 蝗灾的发生、分布及其与旱、涝的关系
p 鼠灾的种类、危害及特点
题组训练
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3月24日《南方农 村报》讯:走进广西南宁横县莲塘 镇佛子村的山林,数厘米长的松毛 虫随处可见,每一根松树枝上,都 有十几条松毛虫在蠕动。原本苍翠 碧绿的山林早已变得枯黄焦黑,就 像大火烧过一般,其间数以万计的 松毛虫大肆啃食着鲜嫩的松针。 材料二 中国松毛虫危害区图。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微专题 四
生物灾害
l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①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②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l 我国的主要生物灾害 l 自然灾害与环境:①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②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农作物害虫 蝗灾 鼠灾
01


02

03

【疑难剖析】
(1)本次南宁发生的松毛虫最可能的类型是_马__尾_松__毛__虫。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合图示及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松毛虫从空间分布看具有的特点及
我国森林病虫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区域性。 地形、气温。
(3)我国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的原始森林;外来有害物种入侵。

高二地理下期选修五《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下期选修五《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设计
3.防治方案设计: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为某地区设计一套生物灾害防治方案。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生物灾害的概念、类型、发生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
2.生物灾害防治的方法和措施,我国相关政策措施。
3.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生物灾害问题的认识和提高防治意识。
2.设计一份生物灾害防治宣传海报。
要求:海报内容要涵盖生物灾害的类型、危害、防治方法等,设计新颖,具有宣传效果。
3.结合课堂讨论,为我国某地区设计一套生物灾害防治方案。
要求:方案包括生物灾害类型、防治目标、具体措施、预期效果等,字数不少于1000字。
4.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我国生物灾害防治的政策法规,并整理成资料。
4.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灾害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
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联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生物灾害现象,如农作物受损、树木死亡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生物灾害的概念与类型:介绍生物灾害的定义、特点,以及我国常见的生物灾害类型。
2.生物灾害发生的原因:分析生物灾害发生的主客观原因,如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等。
(2)你认为我国在生物灾害防治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何解决建议?
(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节 我国的生物灾害

第四节 我国的生物灾害

探究四: 结合材料,分别讨论水 稻螟虫、黏虫、松毛虫习性 从而分析分布规律,危害和 防治措施。
农作物害虫—水稻螟虫
中国的常见种类有:螟蛾科的三化螟、褐边螟、二化螟、台湾稻 螟和夜蛾科的大螟。三化螟食性单一,以水稻为食,二化螟杂食 性,主要寄主有水稻、茭白、甘蔗、高梁、玉米、稗、、蚕豆、 油菜等,大螟杂食性,主要寄主有水稻、小麦、玉米、高梁、甘 蔗、蚕豆、油菜、棉花、稗、芦苇、早熟禾等。 各螟虫的发生代数有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的趋势。螟 蛾白天隐伏在禾丛间或草丛间,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和趋向嫩绿 稻株上产卵的习性。三化螟越冬幼虫化蛹前期雨量大,易引起幼 虫窒息死亡。幼虫耐低温能力较差,耐高温能力较强,品种混杂 的稻田发生世代多、为害重。抽穗整齐、成熟期早的品种,常可 躲过螟害。偏施氮肥,水稻叶色浓绿或植株中稻酮含量高的品种, 会吸引成虫产卵,从而加重受害。寄生性天敌主要有稻螟赤眼蜂、 黑卵蜂和线虫以及病原细菌、僵菌等;捕食性天敌有多种蜘蛛、 步行虫、隐翅虫、青蛙和鸟类等。
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二章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第四节 中国的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指由有害的草、虫、 鼠等生物引发的灾害。 生物灾害是在一定条件下爆 发、蔓延。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 不当、破坏生物链或在自然条件 下的某种生物的过多过快繁殖 (生长)而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 产造成危害的自然事件。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根据致灾因子不同, 生物灾害划分为哪些类型?
生物入侵
澎蜞菊对原生植物的绞杀力 原产中美洲的薇甘菊攀上灌木后,能破坏其光合作用使其窒息而死。 强,对畜牧业危害极大。
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
外来入侵物种肆意蔓延,扩散成灾,如水 葫芦、大米草、藤草等,大量占据原有物种的 领地,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外来入侵物种 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形成单一的种群繁 殖,导致当地生物网络的崩溃;外来入侵物种 还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环境,造成生态功能 的削弱;另外部分外来入侵物种还对人畜健康 产生严重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学案】——46
选修五 4、生物灾害
【考纲解读】
1、生物灾害产生的原因;生物灾害的种类。

2、中国生物灾害的主要种类及其分布;掌握农业病中害的种类和危害;中国病中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严格控制有害生物进入国门的重要性。

【基础回顾】
1.常见病害类型有哪些?病害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导致的危害有哪些?
(1)类型: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2)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3)危害: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2.常见虫害和鼠害有哪些类型?鼠害的危害及特点?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有哪些?(1)虫害的常见类型①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②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

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2)鼠害及危害
①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

②危害: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3)虫、鼠害的特点: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4)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3.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特点及危害有哪些?
(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2)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4.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有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在那些地区?
(1)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2)水稻病害的分布与灾情:我国水稻病虫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3)棉铃虫分布与灾情: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棉花产区,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受害尤其严重。

5.中国森林病虫害的危害有哪些?
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6.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7.松毛虫病虫害发生的地区?
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偶发区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油松毛虫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处,第二级阶梯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除新疆北部外)没有。

马尾松毛虫分布在中温带,赤松毛虫分布在暖温带,落叶松毛虫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8.蝗灾的危害、种类及分布?
(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

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

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2)主要种类及分布
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对我国危害最大。

蝗灾重灾区主要在黄淮平原的农业区。

9.蝗灾与旱涝有什么关系?
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

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10.鼠害的危害有哪些?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
(1)危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11.什么是生物入侵?(理解)
自然界的生物在长期演化历程中,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协同演化,达成自然平衡。

某些生物,一旦被自然或人为地引入新的地区,脱离了原来的生境,就有可能无节制地繁衍,给新栖息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经济损失。

12、赤潮是生物灾害吗?赤潮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危害?
赤潮是生物灾害。

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在湖泊等缓流水体内积聚到一定程度后,藻类就迅速繁殖、尤以蓝藻占优势。

此时,湖面可出现一片片的“水花”,又称“藻花”,在海洋上则称为赤潮。

危害:水体中植物死亡;鱼类死亡;湖泊演变为沼泽。

【合作探究】
1、生物入侵
材料一自然界的生物在长期演化历程中,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协同演化,达成自然平衡。

某些生物一旦被自然或人为地引入新的地区,脱离了原来的生境,就有可能无节制地繁衍,给新栖息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经济损失,即生物入侵。

材料二美国白蛾对侵入地区的园林绿化和林业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非洲大蜗牛,对农作物、蔬菜等产生危害,还有令人闻之色变的水葫芦、毒麦等入侵生物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严加防范。

(1)外来生物可能给入侵地区带来哪些危害?
(2)就如何防治生物入侵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2、赤潮及水体富营养化
近两年,由于气候条件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我国的部分海域中都出现了大面积的“赤潮”。

据报导:1999年7月2日、3日在河北省沧州市歧口附近及天津海域均发生了大面积的赤潮,而前年在广东、香港海域、渤海湾均出现更大面积的赤潮。

赤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海洋中的某些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或聚集的现象,常使海水变成红色或褐色,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

(1)植物营养物大量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太湖是江苏省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由于藻类生物疯狂繁殖,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人民健康。

如果需要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藻类植物,采取下列哪一措施最为有效()A.大量引入肉食性鱼类 B.大量引入吃浮游动物的鱼
C.完全除去吃浮游动物的鱼 D.完全除去肉食性鱼类
(2)就辽东湾和珠江口两水域而言,最容易发生赤潮的应该是,试简析其原因。

【课堂练习】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容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2.在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A.杭州湾 B.莱州湾C.辽东湾D.珠江口
3.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注:表中数据为各大洲各类灾害发生次数占全球总次数的比重
(1)亚洲发生次数居世界首位的灾害类型有、。

(2)非洲和大洋洲的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在各大洲中的比重较小,试分析原因。

(3)非洲的生物灾害发生的次数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蝗灾严重,试分析蝗灾多发的原因。

4.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发布2007年草原鼠害调查情况:全区春季草原鼠害危害面积达10715万亩,严重危害面积为5225.6万亩。

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新巴尔虎右旗鼠害面积达800多万亩,占全旗草场的40﹪.当地检测显示。

该旗生存着上亿只老鼠,每天可以吃掉上千吨牧草。

材料二 2007年夏季,受上游降水影响,洞庭湖区水位迅速上升,约20亿只东方田鼠从洞庭湖滩向垸内转移。

湖滩上到处可见老鼠窝,堤岸、护坡变得千疮百孔。

材料三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地类型及其气候资料。

(1)鼠害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2)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鼠灾?
【自我反思】
【合作探究】
答案:
1.(1)破坏生态平衡(使受害区原有物种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加速当地物种的灭绝);给受害地区造成经济损失;影响受害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对人类健康构成危害(4
分,答出两点即得4分)
(2)切断生物人侵的途径(加强海关检疫等)。

(2分)加强监测和预警,设立应急预案等(2
分)人工物理防治措施(捕捉成虫、人工清除)、化学防治措施(喷施药剂)生物防治措施 (利用人侵生物的天敌进行防治)(答出任意一点2分)
2.(1)C
(2)珠江口珠江口面临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发达,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珠江三角洲纬度较低,气温高,居民洗澡、洗衣的频率比北方地区高;珠江口纬度低,水温高,更有利于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课堂练习】
1. D
2.D 珠江口纬度低,气温高,加之海湾封闭,易发生赤潮。

3.(1)气象类灾害、地质类灾害。

(2)地处板块内部,地壳不活跃,地震少;气候干旱,地形平坦,滑坡、泥石流少.
(3)气温高、干湿季分明,易产生蝗灾;
经济欠发达,抵抗灾害的能力低
4.(1)啃食农作物、牧草及林木,危害农林牧业生产;在地下打洞,危及防洪大堤等工程安全;加剧土地荒漠化;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加强鼠灾监测;改善灾区的生态环境,利用天敌灭鼠;采用药物灭鼠;修建防鼠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