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及翻译曾国藩原文:四位老弟足下:前月寄信,想已接到。

余蒙祖宗遗泽、祖父教训,幸得科名,内顾无所忧,外遇无不如意,一无所缺矣。

所望者,再得诸弟强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不显,何愁家运之不兴?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

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

所望于诸弟者,但将诸弟每月功课写明告我,则我心大慰矣。

乃诸弟每次写信,从不将自己之业写明,乃好言家事及京中诸事。

此时家中重庆,外事又有我料理,诸弟一概不管可也。

以后写信,但将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首,看书几卷,详细告我,则我欢喜无量。

诸弟或能为科名中人,或能为学问中人,其为父母之令子一也,我之允喜一也。

慎弗以科名稍迟,而遂谓无可自立也。

如霞仙今日之身份,则比等闲之秀才高矣。

若学问愈进,身份愈高,则等闲之举人、进士又不足论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

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

谓在家不好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书十五页,亦极有恒。

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

若看注疏,每经亦不过数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

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

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

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治家篇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原文】澄弟左右:吾乡雨水沾足①,甲五科三科九三侄妇,皆有梦熊之祥,至为欣慰!吾自五十以后,百无所求,惟望星冈公之后,丁口繁盛,此念刻刻不忘。

吾都不及祖父远甚,惟此心则与祖父无殊。

弟与沅弟望后辈添丁之念,又与阿兄无殊。

或者天从人愿,鉴我三兄弟之城心,从此丁口日盛,亦未可知。

且即此一念,见我兄弟之同心,无论何房添丁,皆有至乐,和气致祥、自有可卜昌明之理。

沅弟自去冬以来,忧郁无极,家眷拟不再接来署。

吾精力日衰,断不能久作此官。

内人卒儿妇辈久居乡间,将一切规模立定,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注释】①沾足:充足。

【译文】澄弟左右:我家乡下雨水充足,甲五、科三、科九三个侄儿媳妇,都有生男的祥兆,非常欢喜。

我自从满五十岁以后,百无所求,只希望星冈公的后人,人口兴旺,这个想法时刻都记在心。

我们都不及祖父太远,只有这个心愿与祖父没有区别。

澄弟、沅弟望后辈添丁加口的念头,又和我没有区别。

或者天从人愿,老天看到我兄弟的这份诚心,从此丁口一天天兴旺,也未可知。

并且就是这个想法,可见我兄弟的同心。

不管哪一房添丁,都充满快乐,和气引来祥瑞,自然有可以昌明的道理。

沅弟从去年冬天以来,忧愁抑郁很厉害,家眷准备不接来署了。

我的精力一天天衰弱,决不能长久做这个官了,内人带着儿子媳妇长久住在乡下,把家庭的规矩立下一个规模,以耕读二字为立家根本,才是长久之计。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评析】曾国藩是一个传统思想相当浓厚的人,他十分注重父祖辈们对自己的教导,故其理家思想与其父祖辈们一脉相承,有别于一般的官僚士大夫。

他将祖父的理家经验概括为八个字,即“书、蔬、鱼、猪、扫、早、考、宝”等,要家中的子弟们时时谨记,刻刻勿忘。

概括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家之人要勤劳曾国藩时时教导家中的子弟们要勤劳,他说:“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习勤劳为第一义”,“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品读《曾国藩家书》劝学篇之“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

品读《曾国藩家书》劝学篇之“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

品读《曾国藩家书》劝学篇之“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原文】四位老弟左右:二月初十日,黄仙垣来京,接到家信,备悉一切,欣慰之至。

朱啸山亦于是日到,现与家心斋同居。

伊兄代伊觅得房子,距余寓甚近,不过一箭远耳。

郭筠仙现尚未到,余已为赁本胡同关帝庙房,使渠在庙中住,在余家伙食。

冯树堂正月初六日来余家,抉会试后再行上学,因小儿春间怕冷故也。

树堂于二月十三日考国子监学正,题而耻恶衣恶食者二句,不以天下奉一人策,共五百人入场,树堂写作俱佳,应可以得。

陈岱云于初六日移寓报国寺,其配之枢,亦停寺中。

岱云哀伤异常,不可劝止,作祭文一篇三千余字,余为作墓志铭一首,不知陈宅已寄归否?余懒腾寄也。

四川门生,现已到廿余人,我县会试者,大约可十五人,甲午同年,大约可念五六人。

然有求于者,颇不乏人。

余今年应酬更繁,幸身体大好,迥不似从前光景,面胖而润,较前稍白矣。

耳鸣亦好十之七八,尚有微根未断,不过月余可全好也。

内人及儿子两女皆好,陈氏小儿在余家乳养者亦好。

六弟九弟在城南读书,得罗罗山为师,甚妙!然城南课以亦宜应,不应,恐山长不以为然也,所作诗文及功课,望日内付来。

四弟季弟从觉庵师读,自佳;四弟年已渐长,须每日看史书十页,无论能得科名与否,总可以稍长可识。

季弟每日须看史,然温经更要紧,今年不必急急赴试也,余容后陈。

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译文】四位老弟左右:二月初十日,黄仙垣来京,接到家信,备悉一切,欣慰之至。

朱啸山也在当天到,住心斋那里。

他兄代他找到房子,离我家很近,不过一箭之地,郭筠仙还没有到,我已经为他租了本胡同关帝庙的房子,让他在庙里住,在我家吃饭。

冯树堂正月初六日来我家,准备会试以后再上学,因小儿春间怕冷的缘故。

树堂在二月十三日考国子监学正,题目是“而耻恶衣恶食者”两句,“不以天下奉一人策”,共五百人入场。

树堂写作俱佳,应该可以考上。

陈岱云在初六日移住报国寺,他的夫人灵枢,也停在寺里。

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及翻译

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及翻译

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及翻译曾国藩原文:四位老弟足下:前月寄信,想已接到。

余蒙祖宗遗泽、祖父教训,幸得科名,内顾无所忧,外遇无不如意,一无所缺矣。

所望者,再得诸弟强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不显,何愁家运之不兴?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

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

所望于诸弟者,但将诸弟每月功课写明告我,则我心大慰矣。

乃诸弟每次写信,从不将自己之业写明,乃好言家事及京中诸事。

此时家中重庆,外事又有我料理,诸弟一概不管可也。

以后写信,但将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首,看书几卷,详细告我,则我欢喜无量。

诸弟或能为科名中人,或能为学问中人,其为父母之令子一也,我之允喜一也。

慎弗以科名稍迟,而遂谓无可自立也。

如霞仙今日之身份,则比等闲之秀才高矣。

若学问愈进,身份愈高,则等闲之举人、进士又不足论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

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

谓在家不好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书十五页,亦极有恒。

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

若看注疏,每经亦不过数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

兄日夜悬望,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刻留心。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及翻译【word版】.doc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及翻译【word版】.doc

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及翻译曾国藩原文:四位老弟足下:前月寄信,想已接到。

余蒙祖宗遗泽、祖父教训,幸得科名,内顾无所忧,外遇无不如意,一无所缺矣。

所望者,再得诸弟强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不显,何愁家运之不兴?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

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

所望于诸弟者,但将诸弟每月功课写明告我,则我心大慰矣。

乃诸弟每次写信,从不将自己之业写明,乃好言家事及京中诸事。

此时家中重庆,外事又有我料理,诸弟一概不管可也。

以后写信,但将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首,看书几卷,详细告我,则我欢喜无量。

诸弟或能为科名中人,或能为学问中人,其为父母之令子一也,我之允喜一也。

慎弗以科名稍迟,而遂谓无可自立也。

如霞仙今日之身份,则比等闲之秀才高矣。

若学问愈进,身份愈高,则等闲之举人、进士又不足论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

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

谓在家不好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书十五页,亦极有恒。

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

若看注疏,每经亦不过数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

兄日夜悬望,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刻留心。

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

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

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原文】澄侯四弟左右:腊底由九弟处寄到弟信,俱悉一切。

弟于世事,阅历渐深,而信中不免有一种骄气;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

骄则满,满则倾矣。

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①,皆骄也。

无论所指未必果当,即使一一切当,已为天道所不许。

吾家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道人短长,笑人鄙陋,均非好气象。

贤弟欲戒子弟之骄,先须将自己好议人短,好发人覆之习气痛改一番,然后令后辈事事警改。

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②为第一义。

弟若能谨守星冈公之八字、三不信,又谨记愚兄之去骄去惰,则家中子弟,日念于恭谨而不自觉矣。

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注释】①发人之覆:斥责人家的失败。

②晏起:晚起。

【译文】澄侯四弟左右:十二月底从九弟处寄来你的信,知道一切。

弟弟对于世事,阅历逐渐加深了,但信里不免有一种骄气。

天地之间,只有谦虚谨慎才是通向幸福的路。

一骄傲,就满足;一满足,就倾倒。

凡属动口动笔的事,讨厌人家太俗气,嫌弃人家鄙恶,议论人家的短处,指斥人家失败,是骄傲。

不论所指所议的未必正当,就是正当切中要害,也为天道所不许可。

我家的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说别人这个短那个长,讥笑别人这个鄙俗那个粗陋,都不是好现象。

贤弟要告诫子弟除去骄傲,先要把自己喜欢议论别人的短处,讥讽别人的失败的毛病痛加改正,然后才可叫子弟们事事处处警惕改正。

要想去掉骄字,以不轻易非难讥笑别人为第一要义。

要想去掉惰字,以早起为第一要义。

弟弟如果能够谨慎遵守星冈公的八字诀和三不信,又记住愚兄的去骄去惰的话,那家里子弟,不知不觉地便会一天比一天近于恭敬、谨慎了。

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原文】澄、沅两弟左右:屡接弟信,并阅弟给纪泽等谕帖,俱悉一切。

兄以八月十三出省,十月十五日归署,在外匆匆,未得常寄函与弟,深以为歉。

小澄生子,岳松入学,是家中近日可庆之事。

沅弟夫妇病而速痊,亦属可慰。

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

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

两弟如以为然,望常以此教诫子侄为要。

兄在外俩月有余,应酬极繁,眩晕脑气等症,幸未复发,脚肿亦愈。

惟目蒙日甚①,小便太多,衰老相逼,时势当然,无足怪也。

同治六年十月廿三日【注释】①日甚:一天比一天厉害。

【译文】澄、沅两弟左右:多次接到你们的信,并看了弟弟给纪泽等的谕帖,得知一切。

兄长八月十三日出省,十月十五日归署。

在外匆匆忙忙,没有常常写信给你们,深以为歉。

小澄生子,岳松入学,是家中近日可以庆祝的事。

沅弟夫妇病而速愈,也可欣慰。

我见家里后辈,体质虚弱,读书不大长进,曾经以治学等四件事勉励儿辈。

一是看新书要求速,不多读就会陋钝;一是温旧书要求熟,不背诵就易忘;一是习字要有恒,不会写便好比身上无衣,山上无树;一是作文要苦思,不会写文章,好比哑巴不能说话,马不能行走。

四者缺一不可,这是阅历一生才知道的,深为后悔的地方今也希望子侄努力实行。

两位弟弟如果认为对,望常以这四点教诫子侄。

兄长在外两月有余,应酬很繁忙,眩晕脑气等病,幸亏没有复发,脚肿也好了。

只是眼睛模糊一天比一天厉害,小便太多,衰老相逼而来,时势如此,不足怪。

同治六年十月二十三日【评析】曾国藩在教诫子弟们读书时曾明确地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曾国藩《与四弟书》原文及译文

曾国藩《与四弟书》原文及译文

曾国藩《与四弟书》原文及译文曾国藩《与四弟书》原文及译文澄弟左右: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⑤俭二字,别无做法。

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

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导读:曾国藩作为清朝显赫一时的高官,却时刻不忘嘱咐自己的兄弟,子侄要勤俭,戒骄奢。

"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真是至理名言。

注释:①《与四弟书》: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四弟的家书。

在读书,做人,持家等各方面,曾氏对其弟弟和子女们都要求很严。

在这封家书中,他诚恳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要想福泽绵延,"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

②老辈:长辈。

奢:奢侈。

③骄:骄横,放纵。

④泽:恩泽。

⑤勤:勘勉,勤劳。

阅读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

总恐老辈失之奢() 2。

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3。

余微俭而不甚俭() 4。

后来恐难挽()二,翻译1。

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2。

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

三,文中,曾国藩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四,由此文可以看出曾国藩哪些方面的品性,试着概括。

参考答案一,1。

总是 2。

除去,除了 3。

稍微 4。

挽回,扭转二,l。

总是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钱多而子孙不骄纵的。

2。

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扭转,弟应对此时常留心。

三,要想福泽绵延(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四,自身勤俭,对弟弟和子女们要求很严。

附注释①老辈:长辈。

奢:奢侈。

②骄:骄横,放纵。

③泽:恩泽。

④勤:勘勉,勤劳。

⑤看大眼,吃大口:比喻见识的眼界越高,所要求的享乐也越丰富。

⑥除却:除了⑦微:稍微,一点点⑧总:总是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
劝学篇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
【原文】
澄弟左右:
沅弟营中久无战事,金陵之贼,亦无粮尽确耗。

杭州之贼目陈炳文,闻有投诚之信,克复当在目前。

天气阴雨作寒,景象亦不甚匪。

吾在兵间日久,实愿早灭此寇,仰斯民稍留孓遗①。

而睹此消息,竟未知何日息兵也?
纪泽兄弟及王甥罗婿读书,均属有恒。

家中诸侄,近日勤奋否?弟之勤,为诸兄弟之最。

俭字工夫,日来稍有长进否?诸侄不知俭约者,常常训责之否?
同治三年三月初四日
【注释】
①稍留孓(jué)遗:稍为留下一些后人。

【译文】
澄弟左右:
沅弟营中许久没有战事,金陵之敌,也没有缺粮的确,杭州之敌人头目陈炳文,听说有投降的信,应该不久克复。

天气阴雨作寒,景象也不大好。

我在战场久了,实在愿意早日消灭敌人,以让老百姓稍留几个后人。

而听了这个消息,竟不知哪一天可以息兵?
纪泽兄弟及王甥罗婿读书,都还有恒。

家里各位侄儿,近来勤奋
吗?弟弟的勤奋,是兄弟中之最。

俭字工夫,近来稍长进否?侄儿辈不知道俭约的,弟弟常常训责了吗?
同治三年三月初四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