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新闻报道的受众视角

合集下载

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吸引受众

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吸引受众

传媒观察323视界观.2021.06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吸引受众钱瑶(新疆昌吉广播电视台,新疆,昌吉 831100)摘 要:当下,融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这对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来说,无疑是重大挑战。

习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面对新时代党媒工作的责任和使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吸引受众,这既是检验新闻工作者队伍素质的一个标尺,也关系到党的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好坏。

因此,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必须接地气、冒热气,提高节目质量,以吸引受众。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吸引受众一、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党媒姓党,这毋庸置疑。

无论何时何地,要坚持政治家办台。

有坚强的政治引领才能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结合建党百年伟大时刻,在新闻工作者队伍中强化党史学习教育,继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强化政治意识、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新闻工作者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严格执行上级各项新闻指令,确保新闻宣传指令及时传达落实。

二、快速适应融媒体大环境习总书记指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眼下,媒体行业是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不同的新闻传播方式让信息实现了立体化、全方位传播,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新闻直播常态化;第二,新闻传播国际化;第三,新闻报道融合化。

传统新闻媒体逐渐被全新的媒体形式取代,而传统的新闻运行模式更是向信息化过渡,进而呈现出全方位的新闻播报趋势。

作为传统电视行业,要紧跟时代步伐,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三、内容为王,打铁必须自身硬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从理念上融入了新的内涵,即只要公众需要,无论在什么时间和场合,媒体都要让群众参与进来,进而对新闻报道进行分享传播。

报道定位如何选择报道的重点和角度

报道定位如何选择报道的重点和角度

报道定位如何选择报道的重点和角度报道是传媒工作者常常进行的任务之一,选择正确的报道定位以及合适的报道重点和角度是确保报道有效、准确传达信息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如何选择报道的重点和角度,以及如何对报道进行定位。

一、报道定位的选择报道的定位是指对报道的整体目标和方向的确定。

在选择报道定位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受众分析:首先需要明确报道的受众对象是谁。

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受众的报道定位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 时效性:时效性是报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具有时效性的报道定位可以增加报道的关注度。

时效性可以根据事件的紧迫性、新鲜度以及公众关注度进行判断。

3. 价值导向: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积极的社会责任感,选择具有价值导向的报道定位可以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报道重点和角度的选择在确定了报道定位之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报道重点和角度。

以下是一些选择报道重点和角度的方法和建议:1. 时事热点:选择时事热点作为报道的重点和角度,可以增加报道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时事热点通常与当前社会热点事件、国际话题等相关,选择合适的时事热点可以增加报道的价值。

2. 人物故事:人物故事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一种角度。

通过报道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可以生动展现事件的影响和背后的故事,加深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和关注。

3. 专题报道:专题报道可以深入挖掘一个具体的领域或问题。

选择合适的专题报道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剖析,可以提供更丰富、更深入的信息,满足受众对于该问题的需求。

4. 视角多元化:在选择报道的重点和角度时,要尽可能考虑到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通过多元化的视角,可以更全面地呈现事件的各个方面,避免片面和偏颇的报道。

三、对报道进行定位在确定报道的重点和角度之后,需要对整个报道进行定位,确保报道准确传递信息。

以下是对报道进行定位的一些建议:1. 事实准确:报道应该基于事实,不应夸大、歪曲事实。

新闻报道如何更好地服务受众

新闻报道如何更好地服务受众

新闻报道如何更好地服务受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服务受众,成为了新闻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闻报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应是满足受众需求、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

要想更好地服务受众,新闻报道首先应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任何虚假或夸大的信息都会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必须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严谨的核实,多渠道求证,确保所报道的内容完全符合事实。

只有这样,受众才能信任新闻媒体,将其作为获取可靠信息的重要来源。

新闻报道的及时性也是服务受众的关键。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希望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事件和动态。

新闻工作者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新闻嗅觉,快速反应,及时报道突发新闻和热点事件。

当然,追求速度的同时不能牺牲质量,仍要保证报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同样重要。

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或重大事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应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报道,为受众呈现事件的全貌和背后的原因。

同时,新闻报道不应局限于某一领域或地域,要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为了更好地服务受众,新闻报道还应注重贴近性。

贴近受众的生活实际,关注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

以平民化的视角和语言来讲述新闻故事,让受众能够产生共鸣和认同感。

例如,对于一些政策的解读,要将其与受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明白这些政策对自己的影响。

在形式上,新闻报道应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受众的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

除了传统的文字报道,还可以采用图片、图表、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呈现新闻内容。

对于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可以进行直播报道,让受众能够实时了解现场情况。

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及时推送新闻,方便受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此外,新闻报道还应具有引导性。

在信息繁杂的社会中,受众往往难以辨别真伪和是非。

从受众角度探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采写技巧

从受众角度探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采写技巧

从受众角度探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采写技巧作者:朱建荣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9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多样化发展,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和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消息类电视新闻也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是大众接收新知识的途径,当前消息类电视新闻在新闻节目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基于此,本文站在受众的角度上,阐述了消息类新闻节目的特点和多重采写技巧,以便提高新闻节目的水准。

关键词:受众角度;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采写技巧前言:工作之外,茶余饭后,人们总会坐在电视机前或者打开手机接收来自社会各界的新闻消息,消息类的新闻节目逐渐引起大众的注意。

受众对于电视新闻的节目水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新闻采写思路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对电视节目的期待。

因此,电视工作者必须站在受众的角度上,创新新闻节目,开拓新颖采写技巧,真正为中国的电视新闻事业贡献力量。

一、消息类节目特点分析消息类新闻是根据采访而来的客观事实,配以相关文字的一种新闻类型。

它涵括了多种架构下的多样题材,此类新闻节目特点鲜明,立意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简洁精炼消息类新闻有其特有的时效属性,消息类新闻与其他电视新闻明显的差别在于其篇幅的简短,其节目时长必须控制在四分钟以内。

因此,消息类新闻电视节目文字必须短小精悍,能够一语中的的表述事件的全部内容。

这就要求采访人员在预设的最短时间中,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对新闻进行实时报道。

消息类电视新闻,应为大众传达直观清晰的新闻内容,用简洁明了、精炼的语言报道这一时间段的新闻事件。

相比其他类型的新闻,消息类新闻特有的优势也体现在此,对采访者由深入采访、探究到整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理性分析,拟定较短篇幅,选取简洁精炼的语言报道新闻,用最精炼的语言让受众对事件产生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以便更好说服大众,便于受众对于新闻的接纳[1]。

(二)信息传递速度较快相比其他新闻而言,消息类新闻的信息传递速度更快。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新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电视记者作为电视新闻的主要传播者之一,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需要具备敏感的新闻感知能力,以及对受众心理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对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进行分析,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1.1 新闻敏感性的定义新闻敏感性是指电视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感知能力。

不同于普通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电视记者需要拥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并及时采访报道。

新闻敏感性不仅包括对突发事件的敏感,还包括对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的敏感,能够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为受众呈现更多元、丰富的视角。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并非天生,它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培养和提升。

电视记者需要保持对社会事件的敏感性,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政治经济形势以及社会民生问题,时刻保持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敏感。

电视记者需要善于思考和总结,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新闻热点和故事价值,并及时将其转化为新闻报道。

电视记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多读书、多看报,增强对各种领域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和把握能力。

新闻敏感性是电视记者的重要素质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只有具备敏感的新闻感知能力,电视记者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新闻线索,并及时展开报道工作。

新闻敏感性还决定了电视记者能否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从而呈现更丰富、多元的视角给受众。

提高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对于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和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受众心理分析2.1 受众心理的特点受众心理是指观众在接收电视新闻时的心理状态和活动。

受众心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包括兴趣、情感、认知、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不同的观众拥有不同的受众心理状态,这也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

电视记者需要对受众心理进行深入分析,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从受众角度分析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的技巧

从受众角度分析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的技巧

从受众角度分析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的技巧作者:朱彬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0年第09期摘要: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要获得良好的收视效果,不但要具备高质量的播出内容,还应该将节目的表现形式展开优化,例如节目内容的丰富、编辑等多种后期处理方式。

节目的编辑也应该从受众的角度来调整,贴合观众的观看习惯,对内容的形式进行适当的整改。

消息类新闻节目的编辑则更应该满足观众的要求,对节目进行有效的优化提升,并在保证内容高质量的前提下,发挥创新的作用。

关键词:受众角度;电视节目;编辑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形式具备生动、简便等特征,也是较为普遍的传播方式。

伴随各种电视新闻节目的不断进步,电视节目在剪辑上也开始意识到了受众在其中的主体地位。

所以,在坚守节目内容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要注重节目编辑方式上的创新,达到观众对新闻节目的要求。

(一)节目具有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节目的重要特征,伴隨大众传媒的逐渐发展,对新闻节目的时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与传统新闻栏目相比在时效性层面具备特别的优势。

这就代表了消息类新闻栏目主要采用的内容是刚刚发生的或者处于发生时的内容。

电视新闻栏目在速度上具备显著的优势,所以可以利用这项优势,在事件出现的第一时间,栏目记者就迅速去往现场展开报道,提升内容的时效性。

(二)节目语言精炼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除了在时效性方面的要求有所提高外,还应该及时提炼语言,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这也是其他媒体不能做到的。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和纸媒等深度报道有着极大的差异,它无法像深度访谈等形式采用大篇幅的语言在观众中产生深刻的影响。

基于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本身特征,需要在播出中采用凝练的语言进而达到传递消息的目的。

(三)节目题材丰富电视新闻节目的观众基数较大,这样影音融合的信息传播形式,受众受自身年龄、文化水平及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小。

所以,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内容较为丰富,在题材的采用上来源于大家的真实生活,并对报道面展开拓宽与延伸,融入到受众的生活里,选取人民大众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当作节目的主要素材,从一般的生活内寻找典型才能贴合观众的接受习惯。

电视新闻如何吸引受众

电视新闻如何吸引受众

电视新闻如何吸引受众作者:张翔来源:《传媒》 2014年第15期文/张翔当下,新闻大战十分激烈,特别是由于新媒体的加入,让以往处于强势地位的电视新闻受到严峻挑战。

当声画同步传播的优势逐渐被打破,电视新闻报道该如何抓住受众的眼球,打动受众的心,引发受众的思想共鸣,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做好电视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固然有诸多可以下工夫的地方,但就吸引受众来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细节,一个是观点。

抓住和展示好细节,让电视新闻“活”起来眼下,新闻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出来,马上会占据主流媒体的重要版面。

媒体所强调的“独家”“视角”,其实是在挖掘更多的新闻细节或是对新闻细节展现侧重的不同。

可以说,作为构成新闻事件的微小单位,细节对展现新闻主体有着巨大的作用。

丰富生动的细节,让新闻“活”起来。

我们一直强调新闻要“生动”,就是要有丰富生动的细节。

在受众的印象中,时政类新闻是比较枯燥的,各种“强调”也往往让人生畏。

近年来,时政类报道开始改革创新,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增加生动的细节,让新闻“活”起来。

2011年7月15日,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南海会见美国佩顿中学访华师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条新闻中,记者运用电视语言把胡锦涛慈祥、亲切的神态和学生们见到胡爷爷时激动、高兴的情绪,以及现场亲密交流的互动场景,通过细节画面生动地表现出来,富有感染力。

具有关注度的细节,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度。

受众对新闻中细节的关注有时超乎我们的想象,有时甚至超越了新闻主体本身。

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一家包子铺就餐的新闻引起了受众极大的兴趣。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我们发现,受众似乎对习主席具体吃了什么东西这样的细节更感兴趣。

再比如,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事件发生以后,每个细节的报道都引起受众的极大关注,一段电话录音、一片疑似物体、一个可疑信号,受众围绕这些细节不断地进行探讨、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摘要】电视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需要既具备新闻敏感性又要理解受众心理。

他们通过及时敏锐地发现新闻事件,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故事,并采访相关人士获取更多信息,从而体现新闻敏感性。

电视记者需要了解受众的喜好、价值观和情感需求,以便更好地制作符合观众口味的新闻报道。

在报道过程中,电视记者要结合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采用恰当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使报道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处理敏感新闻时,电视记者需要冷静客观地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报道策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负面影响。

受众心理会对电视记者的报道产生重要影响,电视记者需要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报道方式,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为提升新闻敏感性,电视记者可以多参加培训和实践,积累经验提升眼界;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来更好地理解受众心理。

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的平衡关系很重要,电视记者应该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结合两者,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关键词】电视记者, 新闻敏感性, 受众心理, 报道, 策略, 影响, 提升, 平衡关系.1. 引言1.1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角色,其新闻敏感性和对受众心理的理解至关重要。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记者需要具备敏锐的嗅觉,及时捕捉到新闻事件的关键信息,准确把握时事动态。

新闻敏感性不仅体现在迅速报道突发事件上,还包括对社会热点问题、民生话题的敏感度。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敏感性,电视记者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电视记者还需要深入了解观众的心理,把握受众的喜好、需求和情感反应。

只有深入了解受众心理,才能制作出引人入胜、观众喜爱的新闻节目。

电视记者需要考虑受众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在报道过程中,电视记者需要结合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制定恰当的报道策略。

对于敏感新闻事件,电视记者需要客观公正地报道,避免偏颇和猎奇,尊重受众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人王志无论面对什么样 的人 , 科学家也
力, 不能给受众留下思维 、 参与的空间 , 那
就 根本 谈 不 上 心里 装 着 受 众 由此 可 见 受
生活 ”, 着重反映与民众生命 、 生存 、 生活
和生计息息相关 的内容 , 大到党和政府的 方针政策小到柴米油盐 , 都可 以成为 电视
新 闻 、一 组 节 目如 果 不 能 给 受 众 以 吸 引
人都能感到城市跳动的脉搏 。 受众视角 从
选 题 就 应 该 “ 近 百姓 , 近 受 众 , 近 贴 贴 贴
鸣。 媒体从业人员要想从采访对象身上挖 掘到更真实更有 价值 的东西 , 就必须尊重 采访对象 , 自己的真诚言行赢得对方 的 用 尊重。 如中央 电视 台《 例 面对 面 》 目主 栏
众进 行 心 与心 的交 流 , 受 众 的视 角 挖 掘 从 新 闻题 材 ,站 在 受 众 的 立 场 报道 新 闻 。 中
话。 例如 , 河南 电视 台都 市频 道全力 打造 的《 V观察 》, D 该栏 目重点关注的对象是 百姓身边 的突发事 、 新鲜 事 、 有趣 事和感 人事 , 通过平 民化 的视 角 , 每一个都市 让

但要有防患于未然 的意识 , 还要具备遇到 突发事件时的逃生常识 , 目播 出后受到 节
广大 民众 的关 注 , 取得 了不 错 的 收视 率 。
活, 对家长里短 、 邻里纠纷进行详细报道 ,
结 果 新 闻成 了 百 姓琐 事 的堆 砌 。 以在 选 所 题 时要 有 明 确 的思 路 , 要选 取 对 表 达 主题 有 丰 富 说 服 力 和有 强 化 主 题 作 用 的 新 闻
一王玉谨
【 要 】 息 时代 , 摘 信 电视 新 闻 为 了吸 引受 众 , 不得 不改 变原 来 呆板 、 迟缓 的报
道形式, 从受众视 角选择新 闻, 采用与 民众 “ 平视”的拍摄视角, 运用贴近爱众的
语 言 , 后 期 编辑 上 用 独 特 的手 法 进 行人 性 化 的 处 理 , 在 这样 使 新 闻报 道 更 贴近 民
而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常常也会 在某些报道 中看到记 者
在采访 中有意无 意地 用一种盛气 凌人 的 架势提 问, 采访对象好像变成了被 审问的 对象 ; 当记者在采访社会地位和知名度 但 都较高 的人物时就会 因此显得毕恭毕敬 、
众 、 近生活, 贴 更好 地 发 挥 电视 新 闻 的社 会 功 能 。
【 键 词 】电视新 闻 关
报道
受 众视 角
网络 的迅 速 发 展 , 电 视 新 闻 的 冲击 对 越 来 越强 烈 . 使 电视 新 闻 报 道 不得 不 改 致 变 原 来 呆 板 、 缓 的表 现 形 式 , 始 以受 迟 开 众 化 的 节 目定 位 和 节 目形 态 , 普 通 百姓 从
拉 近了与观众 的距离 。又如安徽 卫视 的 《 超级新 闻场 》,语言也是 采用 口语化 的
乐效果 。 配合画面的解说词还应当人性 化 和个性化 。 安徽卫视 节 目《 爱传万家 》 主 持人陈鲁豫 , 常常在和嘉宾聊家长里短来 开篇。 京电视台 《 北 第七 1 》 3 的主持人元
元 则 是 以北 京 人 特 有 的 幽 默 和 辛 辣 把 本 来 严 肃 的 话 题 用貌 似 玩 笑 的 口吻 来点 评 , 嘲 讽 诙 谐 , 木 三 分 , 观 众 在 开 怀 大 笑 人 让 中思 考 人 生 。 如 今 新 闻 界 已经 掀 起 了受 众 化 报 道 的 浪 潮 ,各 大 电 视 台 为 了 提 高 节 目收 视
媒体从业 者要 以平 等的采访 视角与 采访对象进行 交流 ,要在情 感 上接近 对 方, 自觉地换位 到被采访者的角度 , 身 设 处地地为 他们 着想 ,使 双方情感得 到共
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敬一丹 曾说过 , 她 “ 最怕 的是电视受 众手 中的遥控器 ”, 这
说 明接受信息 的主动权在受众手里 , 一条
目 中播 发 了一 条名 为 上 海 静 安 区 居 民楼
单 ,只是从地理上和心理上贴 近受众 , 这 样就容易导致新 闻事件成 了没有意义 的
报 道 , 出现 了新 闻 报 道 过 分 原 生 态 的现 象 。 至 有 一 部分 电视 台过 分 关 注 民众 生 甚
失火 的报道 , 内容是节能T程改造导致居
新 闻 的 内容 。 如果 报 道 的选 题 策 划 比 较 简
众在一定程度上直 接影响着新 闻的传播 效果 。 例如 2 1 0 0年 1 月 《 闻周刊 》 1 新 栏
4 2l 01 6 o ̄  ̄ 期 t
好, 政府要员也好 , 通老百姓也好 , 普 他都 使用一种平等的眼光 去看 待采访对象 。 然
电视 新 闻 报 道 从 民 众 的 视 角 和 民 众 关 心 的事 件 出发 , 民 众看 待 问 题 的 眼光 用
去 报 道 新 闻 , 实 在 在 的 反 映 生 活 , 受 实 与
素材和兴奋点 , 视线 聚集到人 民群众关 将
注的 热点 、 点 、 点 上来 , 住 受 众 的兴 难 焦 抓 奋 点 , 群 众 想 说 的 话 . 群 众 能 听 懂 的 说 讲

选 择 身 边 的 事 , 受众 平 民 化 视 从
在传播内容上 , 注重选择与受众生 要
活密 切 相 关 的 , 众感 兴 趣 的能 够 认 知 的 受
角 挖掘 题 材
素材 。 另外后期对素材剪接 时要 建立合理 的叙事手法 , 组合字幕 、 图像 、 声音 以强化
信息。
二 、 重 采 访 对 象 , 用 与 民众 “ 尊 采 平 视 ” 拍摄 视 角 的
民楼 失 火 的新 闻事 件 ,} 这条 新 闻能 够 f于 1 让 市 民 了解 到 火灾 的防 范 意 识 要 加 强 , 不
的生存状况出发 ,注重与 民众的交流 , 使
电 视新 闻报 道 向平 民化 趋 势 发 展 。 这样 , 使 新 闻媒 体 更 忠实 民众 , 贴 近 受众 。 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