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高中高一语文期中试卷_2
高一语文期中必刷题A卷(含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必刷题(A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1958年3月,茹志鹃在《延河》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以灵妙之笔写残酷的战争题材,讲究铺垫与神韵,讲究留白与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读来令人内心深受震撼。
茅盾慧眼识金,读后立即为之撰写精彩评论,通篇都是赞语。
《百合花》得以转载于当年《人民文学》第6期,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
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披沙拣金和着意推举,《百合花》销声匿迹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之中,恐怕是极有可能的。
对好作品的毫无保留的“叫好”,是一种“有力量”的评论。
识人贤否不易,道作品长短亦难。
好的评论家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出色的理性思辨能力,更要有优异的审美直觉和悟性。
二者兼具,方能对作品的内涵进行精辟阐发,方能对作品的得失作出令人信服的评判,并提出中肯的建议。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这“操千曲”与“观千剑”,意味着长期不懈地流连于古今中外文学原创经典,孜孜不倦地含英咀华。
应该说,诗乃一切文学之核心。
无垠的想象、极致的抽象、神秘的哲理,最是集中于诗中,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诗性的充分呈现。
我国自古就是诗之王国,天人合一观念始终统摄着文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象思维从来都是文学创作的看家本事,要加倍增强审美感知能力,必须多读诗,多读诗性之作。
中国古代的诗话,对培养审美眼光尤为得力。
而西方深刻的文艺理论著作,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理性思辨能力,深化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并启迪我们找到恰当的研究视角与学术路径。
有生命力的文学评论,建立在真切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基础之上,而不可能只是冷冰冰的就事论事,干巴巴的逻辑推理。
评论家首先应该从文学作品中体验到一种异乎寻常的生命感动和灵魂震撼,引发深入思考,然后才去抽绎和总结隐含其中的某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不少学者发现,将西方现代人文社科理论应用于我国的当代文学研究,对于打开思路、拓宽视野、构建新的学术体系颇有裨益,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对文学作品缺乏真切生动的审美体验与感悟,文章写得生硬艰涩,了无生气,让人难以卒读。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2019年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小编打算了高一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希望你喜爱。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的任侠精神汉魏以来,游侠形象起先在诗歌里崭露头角。
但是,直到唐代,尤其是到了盛唐时期,对游侠的赞美才如奇峰突起,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歌颂。
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随着唐诗高潮的到来而扩展成为诗坛上的一代风尚。
所谓任侠精神的详细内容,大致包括下面数端,即:排忧解难、效功当世的襟怀;轻财好施、重交谊、重恩义的操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风度;尚武轻儒的意识,以及豪荡使气,不以礼法为意的特性。
全部这些,曾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它们在盛唐诗歌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歌颂,而且由于它们和时代的进步志向相结合相渗透,因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健康、生动、有力。
盛唐诗歌对尚武精神的赞美,闪烁着立功效世的人生志向的光线,这和轻儒的意识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张扬了任侠志向,从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文化的面貌。
而对豪荡使气、磊落不羁的性格的推许,也是和反礼法、反权贵、反教条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的。
诗人对游侠形象的集中歌颂,以及对生活中的侠义精神的开掘和赞美,表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
它明显并非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所尽能规范和牢笼的,但它构成了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的组成部分,却是毋庸置疑的。
任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为它供应了深厚的土壤。
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须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气,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志向和文学志向。
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供应了物质基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附和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簇新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化内地。
但是,盛唐的诗人们之所以不谋而合地从任侠风气中吸取诗情,其根本缘由还在于它供应了这个时代所须要的精神力气。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doc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注:该试卷分第Ⅰ、Ⅱ卷两部分,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把所有题目答案均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共计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浸渍(zé)弄堂(nîng) 长歌当哭(dàng) 引吭高歌(háng)B.激亢(kàng)惩创(chuàng) 博闻强识(shí) 妄自菲薄(fēi)C.漫溯(sù) 瞋目(chēn) 拱手作揖(yī)叱咤风云(zhà)D.论语(lùn) 解剖(pāo)殒身不恤 (xù) 遒劲有力(jìn)2.下面词语字形只有一个错误的一组是()A.寥阔峥嵘遏制箫瑟一愁莫展 B.斑斓神洲急躁哀惋激浊扬清C.寒喧青荇雾蔼箕踞金壁辉煌 D.飘泊旗杆惆怅煽动历尽苍桑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历来人们都称颂荆轲“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我认为如果单从这个角度理解“刺秦”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
B.小周这次获得头奖那是预料之中的事,“项庄舞剑....”嘛!组委会的颁奖是早就谋....,意在沛公划好了的。
C.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家如果头脑迟钝、麻木的话,不知不觉就会使他人陷于“人.为刀俎....”的境地。
...,我为鱼肉D.大堰河逢人便夸赞自己的儿子,就连做梦也情不自禁....地盼望儿子得到幸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欣赏对联,可以增长人文知识,了解风俗人情,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
B.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可以堪称典范。
C.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

巴楚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高一年级语文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2页。
要求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前,请先在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
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
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
苏轼认为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
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
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
“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的苏轼文艺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他的“诗画一律”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2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合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杂交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实用技术。
在孟德尔阐述了遗传学原理之后,人类认识到把作物的优秀基因通过杂交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获得更为优秀的后代。
道理虽然简单水稻是种特别的植物,它们的雌蕊和雄蕊是同时成熟的,一旦开花,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杂交的个体出现。
这个难题同样困扰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
怎样才能高效地制造出杂交水稻的种子呢?可能有朋友会说,直接把一些水稻花的雄蕊去掉,用其他花朵给它们授粉不就好了。
如果你看过水稻开花,每个稻穗都有几百个雄蕊,要把它们挑拣干净,水稻育种也就进入了“死胡同”。
就在大家埋头寻找剔除水稻雄蕊的方法的时候,袁隆平先生想到了另一条道路——去寻找那些雄蕊本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
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先生在稻田中找到了6株。
天然的雄蕊不发育的水稻植株,这些雄性不育的水稻结出了稻穗,并且它们的后代里面也有雄蕊不发育的个体。
1966年,但是当时这个发现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1968年,袁隆平先生的试验受到了阻挠,初露曙光的杂交水稻之路陷入了黑暗。
但是,而是继续开展研究。
大家想要更高更壮的水稻,可是,社会上出现了“杂交无用论”。
袁隆平先生的工作再次陷入了泥沼之中。
为什么杂交后的水稻没有优势呢?主要是因为这些栽培的雄性不育水稻同其他水稻的关系太亲近了。
就像人类近亲结婚,有很大的可能会生下有缺陷的后代一样,这些关系亲近的水稻一样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
不过,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
在海南发现的一棵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拯救了杂交水稻事业。
在引入这棵名叫“野败”的水稻个体之后,全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
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划时代的高度。
1977年,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答案在最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
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
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中秋节的月饼、赏月、玩花灯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
作为农历年节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不仅是对节日形象的点缀,还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也是中华文化传播、信仰传承、道德凝聚、审美形塑的良好载体。
这些节日载体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展示过程也轻松活泼、贴近自然,使人们在其中体会亲情,感受欢娱,传递温暖。
在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载体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文化性强、参与度高、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寄托情怀的节日物品和象征物,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
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
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
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
当传统节日丧失了仪式感,节日应有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也就消失了。
因此,我们要有仪式感地过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蕴含着敬天爱人、崇尚团圆、以和为贵等精神内核,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以及对文化符号、载体、仪式的重视,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干预,也需要各类媒体、学者、商家、民俗学家、艺术家等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
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期中试卷高一必修二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期中试卷高一必修二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试题预览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新编人教版)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深邃(suì)惴惴(zhuì)悖(bèi)谬所向披靡(mí)B.亵渎(dù)内疚(jiū)瞭(liào)望挈(qiè)妇将雏C.癖(pǐ)好信札(zhá)囚系(jì)汗流浃(jiā)背D.不屑(xiè)鞭挞(dá)奢侈(chǐ)风光绮(qǐ)丽(C)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一张一驰语无伦次漫不经心墨守成规B.人情事故淋漓尽致仓皇失措闲情逸志C.弄巧成拙直接了当迫不及待根深蒂固D.与日俱增炫烂多彩隐约其辞人心唯危(D)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从窗口向外望去,一串串灯火迎面扑来,令人目不暇给B.这些东西收拾收拾还可以使用,可要把它们白白扔掉那可真是不名一钱了。
C.我们的语文老师学问渊博,讲起课来总是夸夸其谈。
D.南北朝时期的江淹,年轻时就在文坛上成名了,但没过多久便默默无闻,因而后世产生了江郎才尽的成语。
(D)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509年,哥白尼已经写好《天体运行》提纲,他知道天动学说从亚里士多德建立以来已经有1800年的历史,有教会的拥护,发表跟天动学说根本对立的地动学说,一定会遭到种种非难和攻击,他决定谨慎而小心地进行观测工作,务使他的理论能和实际观测相结合。
A.但是又如果因此 B.但是而且所以因此C.虽然又但是以致 D.虽然而且如果以致(A)5.为下列文中画序号的地方添加标点符号,正确的一组是(A )*散的“形”与不散的“神”,怎样统一起来呢①秦牧曾打过这样的比方②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其这整齐的珠串③长街灯语散文创作谈④生活海洋中的贝壳珠粒,色彩斑驳,大小不一,但当它们被精深的思想红线穿缀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就会粒粒如数,在各自的位置上放射出自己奇丽的闪光,并形成一条完美的“项链⑤这就是“散”与“不散”的辨证法。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及试卷分析

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及试卷分析(答题时间:120分钟)卷Ⅰ一. 基础知识: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 岫xiù惊悚sǒng俨然yǎn瞥见piē踌躇不决chúB. 眄miǎn 呜咽yè炮烙páo 窈窕yǎo 惴惴不安zhuìC. 醴lǐ吮吸shǔn 祈祷qí慰藉jiè瘦削不堪xuēD. 飨xiǎng搭讪shàn 憎恶zèng 胆怯qiè瞋目而视chēng2. 下列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A. 窈陷讥诮向隅而泣没精打采逍遥自在B. 修禊蔑视垂涎三尺战战兢兢宽宏大量C. 褴褛荒唐因地制宜出其不意揭竿而起D. 怂恿寒喧长嘘短叹藕断丝连哀声叹气3. 依次填入下列文字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煤炭和石油都是现代化所的原料。
②现在社会上经常听到老师、家长孩子“太不听话了”。
③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A. 必须抱怨窜改B. 必需报怨篡改C. 必须报怨窜改D. 必需抱怨篡改4. 下列各句句义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B. 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C. 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的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D. 入世后,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的集团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5.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了解B.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发生、引起C.度长絜大,比权量力絜:衡量、比较D.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置:置办,准备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为:胡为乎惶惶欲何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B. 以:铸以为金人十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之: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D. 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秦无亡矢遗镞之费7. 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 得复见将军于此B. 吾属今为之虏矣C. 既自以心为形役D.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8. 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 既窈窕以寻壑B. 以致天下之士C. 悦亲戚之情话D. 逡巡而不敢进9.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与“包举宇内”中“包”用法不同的是()A. 道芷阳间行B. 时矫首而遐观C. 外连衡而斗诸侯D.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10.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边城》《长河》《风云初记》等,《边城》寄寓着他“爱”与“美”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的代表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东高中高一语文期中试卷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绮(qǐ)丽炫(xuàn)耀窠(kâ)臼百舸(gâ)B.慰藉(jiâ)坍圮(pǐ)召(zhǎo)唤绵亘(gân)C.绽(zhàn)开叫嚣(xiāo)隽(juàn)永重创(chuàng)敌军D.河畔(pàn)端倪(miáo)憧(chóng)憬摧山坼(châ)地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端倪繁衍简练繁冗拖沓B.佳宾暇想气馁筚路篮缕C.唠叨寥落敧恻嘁嘁嚓嚓D.啰索眺望耸峙不盈不溢3.选出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A.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D.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4.下列各句的括号内,依次应填人的一组词是()①小屋的出现,()了山的寂寞。
②每个晚上,山下亮起()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的灯光。
③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一片宁谧。
A.打破闪烁疏落安静B.点破闪烁稀疏安静C.点破灿烂疏落柔静D.打破灿烂稀疏柔静5.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写文章经常一段到底,且文不加点,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B.升到中学,就应该遵守中学的一切规章制度,学好中学的课程,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学生。
C.新产品的试验已到了关键时刻,大家应作好充分准备,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
D.长期以来,学生们对学校自来水龙头常自流水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要求他们自觉地节约用水,还要做很多的工作。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今年,十三个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了我校,从事教学工作。
B.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观点受到广泛的批评,我认为是对的。
C.当今文坛出现了一些格调不高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某些作家丧失立场、随波逐流、媚俗竞利。
D.山区那些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等我,我必须尽快赶回去。
二、(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列节选课文的两段文字,做7—10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7.这两段文字分别描写的内容是:()A.塘上月色月下荷塘B.月下荷塘塘上月色C.月下荷塘的荷与风月下荷塘的花与树D.月下荷塘的荷与水月的光和影8.第一段文字描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的好处是()A.写出流水含情,衬托荷的柔美风韵。
B.写出流水悄然,衬托荷的柔美风韵。
C.写出流水含情,与荷的艳丽形成对比。
D.写出流水悄然,与荷的艳丽形成对比。
9.对第二段中“月光是隔了树……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用反衬法写月光轻盈荡漾 B.描写灌木和柳树的影子美C.正面描写月色朦胧美 D.描写月下灌木和柳树之美10.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自然段是按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第二自然段则是由光写到影。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泻”突出了月光的皎洁。
C.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讲,本文通过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的心情。
D.两段文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将景物表现得淋漓尽致,还用了许多叠字,使文章音节和谐、文气舒展。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做11—14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B.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成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12.下列加点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邻之厚,君之薄也C.夫晋,何厌之有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下列加点的字与“晋军函陵”的“军”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一狼洞其中B.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C.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D.有狼当道,人立而啼14.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秦围郑的原因是郑国在晋文公出亡时没有礼待他,并且从属于楚国。
B.烛之武去见秦君的原因是郑伯向他道了歉。
C.秦伯被烛之武说服了,不仅解除了郑围,而且派将军帮助郑国守城。
D.晋文公不去攻打秦国,表现了他的仁义和明智。
第II卷(108分)四、(18分)15.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3分)(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分)(3)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3分)16.阅读古乐府《江南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的后五句所写的内容,就是“鱼戏莲叶间”,写上后四句有什么作用?17.默写名句名篇。
(任选两小题,4分)(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愁予《错误》)(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五、(18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8—21题。
枯树与鲜花雷抒雁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
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
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
于是他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
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18.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描写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
(1)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2分)(不超过10个字)(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2分)(不超过12个字)19.第三自然段中枯树和牵牛花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描写这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1)共同特点是(不超过10个字)(2)作用是(不超过12个字)20.作者结尾说“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作者为什么微笑?作者从这棵树的生命现象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6分)(1)“微笑”的原因是:(2)作者感悟到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枯树的傲对寒秋象征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以牵牛花的迎风绽放象征永不自弃的生存精神。
B.枯树与鲜花,既是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主观情志的外化,花与树“浑然一体”的生命现象,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和美好企盼。
C.文章用时空交错、经纬交织的方法描写枯树和鲜花的形象,既有空间的扩延:由远而近,逐步推出画面;又有时间的展开:生命复活前后不同景象的描写。
D.老瘦僵直的枯枝,柔嫩纤弱的鲜花,奇妙地结合成一支青春奏鸣曲,同生命复活前枯树的衰颓、牵牛花的委顿形成了强烈反差,展示了意味深长的生命现象,给人有益的启迪。
E.文章开头落笔奇险,接着平平叙来为高潮蓄势;至“枯树哟”、“柔藤哟”改变人称。
直接对话,当面礼赞,呈奇峰突起之势;最后感叹人生,抒发情怀,文势趋于平淡。
全文一波三折,有优美和谐的韵律和节奏。
六、(12分)22.下列语句的语序被打乱了,请排出合理的顺序。
(4分)①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②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
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④诗比较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
⑤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⑥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排序号)23.仿照划线的句子,另写出内容与划线句内容相同的两个句子来。
(4分)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