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学案3

合集下载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 学案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 学案

晋灵公不君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学习过程作者简介《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但《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的明确纪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7),并在全书最后附上了一段鲁悼公四年(前453)三家分晋的史实。

《左传》全文共196 000多字,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整体感知《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全文只有几百字,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深刻。

宣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

晋灵公,名夷皋,是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

公元前620年至前607年在位。

《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在《左传》中,作者补充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同时也对晋灵公、赵盾和董狐等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B.而观其辟丸也C.三进及溜D.衮职有阙解析:B项,“辟”同“避”;C项,“溜”通“罶”;D项,“阙”通“缺”。

答案:A2.下列各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B.未知母之.存否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D.伏甲,将攻之.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代词,代指赵盾。

A项,代词,所犯的过错;B 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盛服将朝A.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B.舍.于翳桑C.提弥明死.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盛服”,穿戴好朝衣朝冠;“舍”,住宿。

自主探究学案晋灵公不君

自主探究学案晋灵公不君

自主探究学案:晋灵公不君引言:晋灵公,又称姬灵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

他在位期间,曾经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晋国的国力和社会秩序。

然而,晋灵公却因为一些不符合君主身份的行为,被人们称为“不君”。

本文将从晋灵公的背景、治理政策和其所作所为等几个方面,探究晋灵公为何被称为“不君”。

一、晋灵公的背景晋灵公(前676年-前652年),姓姬名華,是晋庙公之后,也是晋国的第十四任君主。

他在位期间,面临了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重大挑战。

晋国当时正处在诸侯国中的大国之列,因此,晋灵公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局势,同时还需要处理内外交困的问题。

二、治理政策晋灵公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分封制度。

他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交流与联姻,改善了晋国的国际地位。

此外,晋灵公还积极开展军事改革,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统治的巩固。

三、晋灵公的不君行为尽管晋灵公在改革和领导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他也有一些不符合君主规范的行为,因而被人们称为“不君”。

首先,晋灵公在七国之乱期间,对仇敌国家的刺客进行庇护,这一举动引起了国内外的质疑和不满。

其次,晋灵公过于沉迷于享乐,不顾国事,导致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丧失了重要机会。

此外,晋灵公还贪图财富和物质享受,对国家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四、对晋灵公的评价晋灵公被人们称为“不君”,这是基于他在政治、道德和领导能力方面的不足。

晋灵公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其不君行为却严重影响了他作为君主的形象和声望。

他缺乏远见和决断力,无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挑战和问题,这也是人们对他的不满和批评的主要原因。

五、启示与反思晋灵公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远离私欲和享乐,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品德。

他应该注重发展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民生的改善。

同时,君主还应该重视治理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直廉洁、明理正道的榜样,以赢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结论:晋灵公在位期间,虽然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和政策,但他的不符合君主规范的行为导致他被人们称为“不君”。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评价晋灵公的为君之道,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分析评价一个人物的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到君主的责任与担当。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君臣之道,尊重礼仪。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晋灵公的为君之道,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分析评价晋灵公的行为。

(2)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这部作品,以及《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君道”?君主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晋灵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其行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晋灵公的为君之道。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详细分析晋灵公的行为,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君臣之道,尊重礼仪。

四、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晋灵公的分析评价文章。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君臣之道、道德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资料讲解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资料讲解

导君公晋灵不》《学案.《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3【学习目标】【学习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知识与能力:【学习方法】 1、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掌握并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如:患、过、舍、如等一词多义;2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学习内容及过程】君、过、饮、免、死等词类活用;以及本文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知识链接】 3、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1、《左传》的文学成就“4、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晋?范(过程与方法:1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其“艳而富”的特点具体利用工具书独立梳理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圈画疑难点,然后小组内合作释疑。

表现为:《左传》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作者不仅记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国君位的嬗变、执政者的谋权夺势、政客的宦海升沉、贵族内部的倾深刻领悟并正确认识文本所体现的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轧火并、侯国之间的欺诈侵掠、辽阔战场千军万马的厮杀格斗、阴暗一思想观念。

【学习重点】隅数人的密谋策划,各种各样的矛盾、大大小小的动乱、五花八门的变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故,无不网罗其中;而且作者采集了大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甚至、借鉴本文的写人艺术。

2.战、肴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于还有风俗遗闻、童谣民歌。

这些材料通过细心的组织编排,极大地丰绝口,战事的酝酿、起因,战前军事、外交的谋略,兵马的调遣、战时富了《左氏春秋》的内容。

激烈的搏杀,战局的变化,双方的进退,战后胜负的结局,各方面的反《左氏春秋》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从现代应,认识的处理等,都表现得迂徐有致、笔力纵横。

在战争描写中,战编年史的标准看,显得芜杂,说明历史科学尚在草创之中。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学案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学案

晋灵公不君《左传》一、学习目标:1.了解“春秋笔法”的内涵及本质。

2.积累重点语言知识及历史人物事件知识。

3.辩证认识儒家的“礼”的思想。

二、自主学习:(一)语言积累1. 写出通假字并解释辟——寘——溜——阙——田——竟——反——大——2.解释活用现象晋灵公不君.而患.之则社稷之固.也盛服将朝.公嗾.夫獒焉宦.三年矣而免.之3.指出下列古今异义现象贼——饿——病——宦——书法——4.指出下列句式特点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使妇人载以过朝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请以遗之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董狐,古之良史也;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

其我之谓矣。

(二)人文掌故传记记述了哪些人?请你将他们的名字正确默写出来。

三、合作学习(一)概括段落大意,小组讨论后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②③④⑤(二)展现了传主的哪些精神品质,小组讨论后概括出来。

(三)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谈谈喜欢的原因,与小组同学交流。

四、探究学习(一)如何理解董狐“赵盾弑其君”和赵盾“为法受恶”这一事实?将你的认识分要点概括出来,写在下面。

(二)赵穿弑君而被称为“贼”,你认同这样的评价吗?说说理由并分要点写出来。

五、练习作业(一)阅读补充材料1,在原文进行圈点批注:说说什么是“春秋笔法”,它具有怎样的表现?它的本质是什么?(二)阅读补充材料2,说说“春秋笔法”具体表现。

(三)为你喜欢的文中人物写一段“颁奖词”,不超过150字。

补充阅读一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最新《晋灵公不君》导学案-word文档

最新《晋灵公不君》导学案-word文档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背诵文中名句。

2分析人物形象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学习难点:春秋笔法的内涵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3.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4.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预学检测正音靡()不有初奢靡()靡靡()之音衣冠()弱冠()冠()状动脉骤()然衮()职翳()箪()食()壶浆厌恶()恶()心恶()人宿舍( ) 住一宿()星宿()通假字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通)2宣子田于首山(通)3子为正卿,亡不越竟(通)4反不讨贼(通)5衮职有阙(通)三、初步感知全文。

自读课文,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质疑文中字词。

1.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以雕墙。

以--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过朝--4.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是什么句式?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衮--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翻译--7.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患--贼--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用法: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10. 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且--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四、句子翻译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3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4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5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6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第一篇:《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 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

本文文学常识简介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见教材P28)《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通假字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②宣子田于首山田-畋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④反不讨贼反-返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三单元《第3课 晋灵公不君》学案(学生版)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三单元《第3课 晋灵公不君》学案(学生版)

文中三个武士的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你认为哪个人物最精彩?六课后训练:1.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赋税。

以---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过朝---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衮----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翻译------7."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患----贼----8."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且----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12."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第二课时一检测翻译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3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4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5弃人用犬,虽猛何为?6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7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8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越竟乃免。

9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二整体感知课文阅读课文,回顾内容。

学生质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灵公不君》学案
第三课时
编写人:优化人:高二语文备课组审核人:授课日期:编号:13【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重点学习第五段。

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自主学习】
(一)文本研读-----第五自然段:
1.文言释义
大史书: 竟: 反: 怀:诒:
伊:书法:隐:恶:
2、翻译文句
(1)以示于朝。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3)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4)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课堂探究】
1、赵盾为何会背上“弑君”之罪名?
2、董狐书“赵盾弑其君”,孔子赞扬他为“良史”?你赞同他的看法吗?
3.孔子对赵盾“受恶”持什么态度?你如何看待?
【总结拓展】
1)举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2)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3)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检测练习】考一本知能巩固八------十五小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