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的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晋灵公不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左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尊重君王、忠诚为国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晋灵公不君》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掌握《左传》的相关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
(2)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等。
(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晋灵公不君》。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
(2)深入解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选择课后习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了解《左传》的其他经典故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
2. 选择一篇《左传》的其他故事,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晋灵公不君》全文;(2)了解《左传》的相关背景知识;(3)分析并评价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3)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君主职责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忠诚、敬业的品质;(3)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及其影响;(2)分析《晋灵公不君》一文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观念和历史价值。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古代礼仪、制度的理解;(2)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晋灵公的统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的背景及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晋灵公这一历史人物。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晋灵公不君》全文,理解文本内容;(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及其影响;(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一些古代礼仪、制度的具体含义;(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晋灵公的统治及其历史价值。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文本,评价晋灵公的统治特点;(2)谈谈自己对君主职责的认识。
(2)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忠诚、敬业的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晋灵公不君》全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承担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晋灵公不君》文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如论文质量、实践应用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晋灵公的统治方式及其影响。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左传》中的“晋灵公不君”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分析古代历史人物形象的能力;(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影响;(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晋灵公与后世明君的差异;(3)学会运用历史观念,评价历史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君主应当以德治国;(3)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2)晋灵公与后世明君的对比;(3)晋灵公不君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晋灵公不君的深层原因;(2)如何评价晋灵公这个历史人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晋灵公的背景及《左传》的地位;(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晋灵公会被认为是“不君”?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晋灵公的行为举止,分析其不君的原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深层原因;(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四、教学反馈通过课堂提问、讨论报告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晋灵公不君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2. 让学生结合所学,评价晋灵公这个历史人物;3. 推荐阅读:《左传》其他篇章,了解古代历史人物形象。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一位后世明君,与晋灵公进行对比,分析其治国理念和政绩,从而加深对君主责任的认识。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晋灵公不君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宏观历史观念。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评价晋灵公的为君之道,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分析评价一个人物的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到君主的责任与担当。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君臣之道,尊重礼仪。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晋灵公的为君之道,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分析评价晋灵公的行为。
(2)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这部作品,以及《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君道”?君主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晋灵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其行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晋灵公的为君之道。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详细分析晋灵公的行为,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君臣之道,尊重礼仪。
四、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晋灵公的分析评价文章。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君臣之道、道德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教学目标:1. 了解《左传》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2. 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
4. 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社会意义。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翻译2. 人物分析和讨论3. 文学特点解析4. 相关历史背景介绍5. 课后作业布置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翻译2. 人物性格的分析和评价3. 文学特点的识别和应用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2. 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和参考译文2. 相关历史资料和参考书籍3.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单介绍《左传》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2. 引发学生对晋灵公不君故事的兴趣。
二、课文朗读和翻译(15分钟)1.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
3. 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人物分析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赵盾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人物的分析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角度评价人物形象。
四、文学特点解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文学特点。
2. 学生举例说明文言文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技巧。
五、相关历史背景介绍(5分钟)1. 教师简述晋灵公时期的历史背景。
2. 学生了解晋灵公和赵盾的历史地位和关系。
3. 教师强调历史背景对理解课文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翻译、人物分析和讨论、文学特点解析以及历史背景介绍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晋灵公不君》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翻译技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024年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晋灵公不君的表现。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作品简介:《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三、整体感知: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师板书字词)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词句。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第一篇:《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 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
本文文学常识简介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见教材P28)《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通假字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②宣子田于首山田-畋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④反不讨贼反-返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3)能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学会对比分析,探讨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君主应该行君道、明法度;(3)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重要词汇和成语的掌握;(3)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运用。
2. 教学难点:(1)对比分析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2)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的运用;(3)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左传》及《晋灵公不君》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要求学生查找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并进行解释;(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模拟;(2)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进行表演;(3)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君主应该行君道、明法度;(2)讨论君主如何成为明君,为人民谋福祉;(3)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重要词汇和成语;2. 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写一篇小短文;3. 深入研究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准备课堂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重要词汇和成语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文中的句式和语法的运用能力;4. 学生在合作探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5. 学生对古代君主政治智慧的思考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灵公不君教案背景:晋灵公生前荒淫无道,朝纲败坏,残酷的剥削人民,大肆的陷害劝谏之臣,引起了臣民的反抗,最后被赵盾之弟赵穿杀死,成为后人不齿的昏庸之主。
教学目标:1.在通译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及句式。
2.分析主要人物(赵盾、晋灵公)的性格特点,学会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董狐以及武士们)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材分析:1、要想明晰晋灵公的人物形象和正卿赵盾何以“弑君”的真相,必须简略了解一下自晋文公到晋灵公之间的历史风貌,做到心中有数。
2、孔子的学说中”礼“是很重要的一个范畴,《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权臣掌权,以礼义为标准的叙史以失去威严。
正因如此,孔子才更赞赏董狐的做法,后世也继承了“写实”的风格。
3、所谓的“为法受恶”模糊了历史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教学方法:1、研读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好关于“晋文公到晋灵公执政期间简史”的课前预习)2、讨论法(快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讨论主要人物形象)3、合作研究(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和“春秋笔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实(虚)词用法课前预习:让同学们使用百度搜索,查找“晋文公到晋灵公年间的资料”/view/36d2370f7cd184254b3535c3.html2、关于官职“六卿”(正卿)的解释,明确正卿(赵盾)当时已完全具备了左右君权、废立公侯的权力。
:/view/57616.htm学习目标:1、查找工具书,掌握“骤、贼、饿、书法”等重要实词的用法,明确重点虚词“而、以、之”的几种用法。
2、通译全文,找出晋灵公的“不君”的表现有哪些。
自学指导:1、“而”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试归纳总结。
2、你能从正反两方面找出晋灵君不是一个好国君的具体表现吗?一、简介文学常识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如表扬: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
批评: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戳无辜曰厉。
二、通读全文,找出生字词,并在课文中标注:胹ér 畚běn 溜liù鉏麑Chúní寘zhì蹯fán 饮yìn 衮gǔn 阙quē嗾sǒu獒áo 箪dān 橐tuó戟jǐ诒yí三、重点虚词(板书)而:谏而不入(表转折,“却”)稽首而对曰(表顺承)以:厚敛以雕墙(连词,表目的“用来”)使妇人载以过朝。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之:莫之继也(代词,指赵盾)子继之(进谏)将改之(代词,代“过错”)四、分小组讨论,每组派两个代表翻译课文大意:第一段:晋灵公不行君道:(他)大量征收赋税,用来雕饰墙壁(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把尸体)放在筐里,让宫女们拿着经过朝堂。
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
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如果您的谏言没有被采纳,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
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
”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
”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
《诗·大雅·荡》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
您如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稳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了依靠。
《诗·大雅·烝民》又说:‘天子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
’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第二段:可是晋灵公并没有改正。
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讨厌,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
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
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
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
这两条当中占了一条,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第三段: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
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
”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
晋灵公唤了出猛犬来咬赵盾。
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
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
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第四段: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
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
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
赵盾问为什么,灵辄说:“我给别人当奴仆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
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
”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
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
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
”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
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第五段: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
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
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了他的国君。
”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
赵盾说:“不是这样。
”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
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
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五、集中讨论:晋灵公的“不君”的表现有哪些?板书:晋灵公“不君”的表现厚敛以雕墙---------→贪婪士季的警示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荒唐正面描述鉏麑的自杀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反面衬托赵盾的责备使妇人载以过朝。
----------→残暴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灵辄的倒戈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寡恩、狡猾公嗾夫獒焉。
赵穿的弑君六、布置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作业第一、二题2、百度搜索“晋灵公的视频”/v_playlist/f1432561o1p45.html第二课时简析人物形象课前预习:1、百度搜索“赵盾”/76/94/01300000484892126569944598871.jpg2、百度搜索并整理“孔子学说中关于“礼”的解读材料”/view/128904.htm#8学习目标:1、快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会从正反两面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自学指导:1、回忆晋灵公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2、通读课文第二三四段,尝试描述三个武士的形象。
3、哪些事情从正面塑造了赵盾“古之良大夫”的形象?哪些是从侧面烘托的?板书:①作者开篇写了三件事证明晋灵公“不君”:第一件事:“厚敛以雕墙”。
(贪婪)第二件事:“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荒唐)第三件事:“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残暴)②三武士形象概括:鉏麑:舍生取义提弥明:勇猛善战讲究策略灵辄:知恩图报是非分明③正面塑造:反面衬托:骤谏灵公、谴责灵公(心忧国事、直言敢谏)盛服将朝(恭敬忠诚)士季:聪明善谏善待灵辄(仁而下士)鉏麑:舍生取义归国主政、为法受恶(赤诚之心)提弥明:机智勇敢、忠肝义胆尊重史官(宽容大度)灵辄:知恩图报三、研究性学习: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一方面:①要明确董狐的记事原则:不隐瞒事实真相,依据是“礼”。
②要看到孔子认为赵盾是良臣,对他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罪名,并不算冤枉。
另一方面:“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误解。
四、课堂小结:本文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的故事,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家和董狐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
同时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五、课后作业:预习课文第28页的“阅读指南”,了解“春秋笔法”的特点,归纳《左传》的艺术特色。
列出提纲,下节课各小组代表发言。
教学反思:1、本课中赵盾“为法受恶”蒙受冤枉,当代学生是否可以深刻理解儒家学说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2、启发学生思考:春秋时期的“礼”制和现代社会的“问责制”哪种更适合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