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定稿

合集下载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晋灵公、赵盾以及三位武士的形象,鉴赏“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2、探究“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体会中国古代史学家的实录精神。

教学过程一、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一)分析课文(做题要求:分组朗诵课文,边读边用笔划记信息. 1、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用原文回答2. 用自己的话概括性格特点)1.晋灵公的“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齐读第1段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些事情上可看出来?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高考链接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赵盾不忘恭敬。

鉏麑受晋灵公之命暗杀赵盾。

赵盾清早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着打瞌睡。

鉏麑认为赵盾不忘记恭敬,是百姓的主宰。

B.赵盾忠君爱国。

晋灵公因厨子没有把熊掌炖熟,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堂。

赵盾知道后为此事很忧虑,率先进谏,但晋灵公不听。

C.赵盾体恤下情。

赵盾在被晋灵公追杀途中,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他的母亲,就专门为她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

D.赵盾深明大义。

董狐是古代的好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他如实记载了赵盾这件事,孔子肯定了董狐的做法。

高考链接课堂练习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们用头顶着从朝廷经过。

B.赵盾、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文过饰非,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

他派遣的力士鉏麑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

C.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害赵盾,他手下的武士灵辄却在关键时刻帮助赵盾幸免于难,以报答赵盾昔日的送饭之恩,赵盾自己只得逃亡了。

D.晋大夫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

赵盾难以辩白,大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名感到可惜。

晋灵公不君的教案

晋灵公不君的教案

晋灵公不君的教案教案标题:晋灵公不君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晋灵公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2. 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晋灵公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2. 理解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3. 运用历史知识和批判思维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学准备:1. 教材:包含晋灵公不君相关内容的历史教科书或参考书;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 纸张和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晋灵公的画像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晋灵公有了解吗?他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位君主?请简单介绍一下。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晋灵公的历史背景和生平经历,包括他的统治时期、国家状况等;2. 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如他的荒淫无道、纵容奢侈等;3. 解释晋灵公不君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如导致国家衰败、民不聊生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3. 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鼓励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2.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重要信息;3.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和解释。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晋灵公不君的文章;2. 提醒学生要包括晋灵公的历史背景、不君的原因和影响等内容;3. 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六、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展示他们的观点和思考;2. 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强调历史教训;3. 提醒学生历史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晋灵公时期的其他历史事件和人物;2.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探讨晋灵公不君的合理性和历史评价;3.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类似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方法。

(完整word)语文高效课堂: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完整word)语文高效课堂: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理解赵盾、晋灵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法设计】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本章节概览】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学习内容及过程】一、文字层面质疑检查(一)、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胹_____________蹯_____________畚_____________饮____________ 嗾_____________ 獒_____________遗_____________箪_____________ 橐_____________(二)、指出下列活用现象并解释1.晋灵公不君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3.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4.食之,舍其半5.提弥明死之(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含义1.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彫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3.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4.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5.问其名居,不告而退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7.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8.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寸否。

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10.斗且出。

1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12.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

(四)、解释下列相同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并指出词性1.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君知所过矣,将改之2.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3.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资料讲解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资料讲解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2、掌握并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如:患、过、舍、如等一词多义;君、过、饮、免、死等词类活用;以及本文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3、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利用工具书独立梳理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圈画疑难点,然后小组内合作释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悟并正确认识文本所体现的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学习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借鉴本文的写人艺术。

3、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学习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方法】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学习内容及过程】【知识链接】1、《左传》的文学成就(1)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晋•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其“艳而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左传》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作者不仅记载各国君位的嬗变、执政者的谋权夺势、政客的宦海升沉、贵族内部的倾轧火并、侯国之间的欺诈侵掠、辽阔战场千军万马的厮杀格斗、阴暗一隅数人的密谋策划,各种各样的矛盾、大大小小的动乱、五花八门的变故,无不网罗其中;而且作者采集了大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甚至于还有风俗遗闻、童谣民歌。

这些材料通过细心的组织编排,极大地丰富了《左氏春秋》的内容。

《左氏春秋》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从现代编年史的标准看,显得芜杂,说明历史科学尚在草创之中。

然而正是这一特点,才更体现了中国史传文学的特点。

《左氏春秋》的作者善于对庞杂的资料进行取舍与剪裁,全书所载历史前略而后详,后期更详于襄公与昭公,二公在位共63年,不足全书的三分之一,二篇幅却近于全书的一半。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课文结合注释能解释文中重点实虚词、句子的含义并概括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春秋笔法”以及史家的实录传统。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关于《春秋》、《左传》和“春秋笔法”。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儒家经典之一。

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

现在流传的《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

该书极其简括地记载了上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共242年的历史事件。

因为《春秋》文字过于简约,犹如大事年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人们撰写了一些专门诠释《春秋》内涵,阐述圣人思想的著作。

《左传》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著作。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都被列为儒家经典十三经。

《左传》继承和发扬了春秋笔法。

关于“春秋笔法”孔子修订《春秋》的原因:“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了实现匡救时弊,拨乱反正,宣扬王道,维护礼法的政治理想,孔子在编修《春秋》时,或直书善恶,或暗寓褒贬,后人称这种笔法为“春秋笔法”。

二、结合注释诵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注意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晋灵公不君②晋侯饮赵盾酒③提弥明死之④食之,舍其半⑤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⑥赵盾弑其君2、翻译下列句子①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④其我之谓矣。

⑤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最新《晋灵公不君》导学案-word文档

最新《晋灵公不君》导学案-word文档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背诵文中名句。

2分析人物形象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学习难点:春秋笔法的内涵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3.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4.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预学检测正音靡()不有初奢靡()靡靡()之音衣冠()弱冠()冠()状动脉骤()然衮()职翳()箪()食()壶浆厌恶()恶()心恶()人宿舍( ) 住一宿()星宿()通假字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通)2宣子田于首山(通)3子为正卿,亡不越竟(通)4反不讨贼(通)5衮职有阙(通)三、初步感知全文。

自读课文,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质疑文中字词。

1.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以雕墙。

以--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过朝--4.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是什么句式?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衮--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翻译--7.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患--贼--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用法: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10. 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且--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四、句子翻译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3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4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5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6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2、掌握并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如:患、过、舍、如等一词多义;君、过、饮、免、死等词类活用;以及本文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3、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利用工具书独立梳理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圈画疑难点,然后小组内合作释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悟并正确认识文本所体现的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学习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借鉴本文的写人艺术。

3、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学习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方法】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学习内容及过程】【知识链接】1、《左传》的文学成就(1)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晋?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其“艳而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左传》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作者不仅记载各国君位的嬗变、执政者的谋权夺势、政客的宦海升沉、贵族内部的倾轧火并、侯国之间的欺诈侵掠、辽阔战场千军万马的厮杀格斗、阴暗一隅数人的密谋策划,各种各样的矛盾、大大小小的动乱、五花八门的变故,无不网罗其中;而且作者采集了大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甚至于还有风俗遗闻、童谣民歌。

这些材料通过细心的组织编排,极大地丰富了《左氏春秋》的内容。

《左氏春秋》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从现代编年史的标准看,显得芜杂,说明历史科学尚在草创之中。

然而正是这一特点,才更体现了中国史传文学的特点。

《左氏春秋》的作者善于对庞杂的资料进行取舍与剪裁,全书所载历史前略而后详,后期更详于襄公与昭公,二公在位共63年,不足全书的三分之一,二篇幅却近于全书的一半。

就各国诸侯来说,也各有侧重,晋国最详,所记占全书的四分之一,晋国之事中又突出重点,详细记载晋文公的霸业兴衰。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默写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解释,如“不君”、“厚敛”、“彫章” 等,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翻译重点句子
总结词
提升翻译能力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章,从台上弹人, 而观其辟丸也”等,以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完成课后习题
总结词
应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完成课后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将晋灵公 的行为和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 尽致,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 了晋灵公的形象。
人物对话
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不 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修辞手法
比喻
对偶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通过 比喻来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使得 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春秋》其他篇章
引导学生阅读《春秋》中的其他篇 章,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 会状况,加深对《晋灵公不君》的 理解。
其他古代文学作品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 如《诗经》、《楚辞》等,拓宽阅 读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阅读方法指导
精读与泛读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将精读 与泛读相结合,对于重要和难以 理解的部分进行精读,对于较为
03
分析手法,鉴赏语言
语言特点
80%
语言简练
本文语言简练,用词精准,没有 过多的修饰和冗余,使得文章更 加紧凑有力。
100%
表达生动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表达手法,使 得文章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表 现力。
80%
语言质朴自然
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 的华丽辞藻,给人以亲切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义市第四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文化经典研读》导学案 编制:张均海 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号: 使用日期: 班级: 姓名:
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晋灵公不君
《左传》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课文,结合注释解释文中重点实虚词、句子的含义。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信息,正确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重点:
1、通过预习课文结合注释能解释文中重点实虚词、句子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中国古代诗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知识链接: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关于“春秋笔法”:
孔子修订《春秋》的原因: “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修订《春秋》目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为了实现匡救时弊,拨乱反正,宣扬王道,维护礼法的政治理想,孔子在编修《春秋》时,或直书善恶,或暗寓褒贬,后人称这种笔法为“春秋笔法”。

一、预习检测: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翻译加线的句子。

厚敛.以雕墙 晋侯饮.赵盾酒 观其辟.丸也 舍.于翳桑 宣子骤.谏 食之,舍.其半 鉏麑贼.之 赵盾弑.其君 书法..不隐 晋灵公不君. 二、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晋灵公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来?
3、三个武士出场也非常精彩,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提示:抓住人物动作、语言描写)
三、合作探究
1、赵盾没有杀害晋灵公,但董狐竟理直气壮的记下了“赵盾弑其君”,这是为什么?
2、你同意董狐的观点和做法吗?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课文为我们塑造了五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请你选择一个人物为对象,写一段话。

要求: 1、句式: ,我想对你说……
2、字数三十字左右。

3、注意表明自己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