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doc教学设计
教学教学设计教案8篇

教学教学设计教案8篇教学教学设计教案篇1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luoluo目的要求:1. 了解的观赏顺序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文中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重点:了解的观赏顺序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文中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预习初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生字生词二、导入1.导语在我国,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有着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
2.青海湖简介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为4635平方公里,比我省洞庭湖大1.5倍还要多,环湖360多公里。
据说过去骑马环湖跑一圈要十多天,现在用吉普车,环湖一圈也得花一天的时间。
青海湖,原叫青海,1929年青海省成立才加一“湖”字,以区别于省名。
民间认为青海湖是“西海”,直至现在,那里的许多老年人仍称之为“西海”。
其他方面介绍可引用教参p16。
三、朗读课文借助朗读带,把学生引入到文中青海湖那梦幻般的意境中。
四、自由朗读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你喜欢的理由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朗读,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最高水平,通过朗读来体验文中词语的表达效果,以突破难点)五、重点品读,探究领悟:1、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观赏青海湖的?“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我的眼前,……草滩” 草滩“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湖水” 湖水“再顺眼望去……乌云” 乌云“再往上,……晴空” 万里晴空“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草滩……山峦” 草滩与山峦“而我的脚下,银色的公路……” 公路“我看着不远处那位年轻的.司机……” 司机“而草滩上那几头漫步的牦牛……” 牦牛“阳光越来越明媚……三五个岛屿” 岛屿(联想到传说、历史,鸟岛与湖中的鱼)“我们沿着……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板书:-------------万里晴空-------------司机------牦牛--岛屿(联想)山峦--草滩--我(公路,到达)--草滩--湖水--乌云2、本文语言富于音乐感,从文中找出带有叠词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模板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章节:一、青海湖的地理与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掌握青海湖的文化背景和生态保护意义3.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文化意识教学内容:1. 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青海湖的文化历史和传统3. 青海湖的生态保护意义和挑战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组织学生讨论青海湖的文化历史和传统3.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介绍青海湖的生态保护意义和挑战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青海湖地理位置和特点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3. 收集学生对讲座的反馈和意见教案章节:二、青海湖的自然生态教学目标:1. 了解青海湖的自然生态特点2. 掌握青海湖的生物多样性3. 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教学内容:1. 青海湖的自然生态特点2. 青海湖的生物多样性3. 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地考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生态特点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调查青海湖的生物多样性3.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介绍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青海湖自然生态特点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小组研究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3. 收集学生对讲座的反馈和意见教案章节:三、青海湖的人文景观教学目标:1. 了解青海湖的人文景观特点2. 掌握青海湖周边的文化遗产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教学内容:1. 青海湖的人文景观特点2. 青海湖周边的文化遗产3. 青海湖人文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地考察了解青海湖的人文景观特点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调查青海湖周边的文化遗产3.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介绍青海湖人文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青海湖人文景观特点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小组研究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3. 收集学生对讲座的反馈和意见教案章节:四、青海湖的宗教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青海湖的宗教文化特点2. 掌握青海湖周边的宗教信仰和习俗3.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宗教包容性教学内容:1. 青海湖的宗教文化特点2. 青海湖周边的宗教信仰和习俗3. 青海湖宗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地考察了解青海湖的宗教文化特点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调查青海湖周边的宗教信仰和习俗3.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介绍青海湖宗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青海湖宗教文化特点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小组研究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3. 收集学生对讲座的反馈和意见教案章节:五、青海湖的艺术与传统教学目标:1. 了解青海湖地区的艺术和传统2. 掌握青海湖地区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教学内容:1. 青海湖地区的艺术和传统2. 青海湖地区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3. 青海湖地区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地考察了解青海湖地区的艺术和传统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调查青海湖地区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3.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介绍青海湖地区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青海湖地区艺术和传统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小组研究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3. 收集学生对讲座的反馈和意见教案章节:六、青海湖的旅游业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青海湖作为旅游景点的发展情况2. 掌握青海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 培养学生的经济观念和环保意识教学内容:1. 青海湖作为旅游景点的发展历程2. 青海湖旅游业的现状和问题3. 青海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和报告了解青海湖作为旅游景点的发展情况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旅游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3. 邀请旅游专家进行讲座,分享青海湖旅游业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青海湖旅游业发展情况的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3. 收集学生对讲座的反馈和意见教案章节:七、青海湖的保护与未来教学目标:1. 了解青海湖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 掌握青海湖保护的重要性及其紧迫性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教学内容:1. 青海湖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 青海湖保护的重要性及其紧迫性3. 青海湖保护的未来计划和公众参与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资料和讨论了解青海湖目前的环境问题2. 组织学生参与模拟环境保护的决策制定过程3.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介绍青海湖保护的计划和公众参与的方式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青海湖环境问题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3. 收集学生对讲座的反馈和意见教案章节:八、青海湖的民间传说与文学教学目标:1. 了解青海湖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2. 掌握青海湖在民间文化和文学中的象征意义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理解能力教学内容:1. 青海湖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2. 青海湖在民间文化和文学中的象征意义3. 青海湖作为文学创作灵感的来源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青海湖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以青海湖为背景进行故事或诗歌创作3. 邀请文学家进行讲座,分享青海湖作为文学创作灵感的经验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青海湖相关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和创造力3. 收集学生对讲座的反馈和意见教案章节:九、青海湖的视觉艺术表现教学目标:1. 了解青海湖在视觉艺术中的表现形式2. 掌握青海湖作为艺术创作主题的视觉艺术作品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教学内容:1. 青海湖在视觉艺术中的表现形式2. 青海湖作为艺术创作主题的视觉艺术作品3. 青海湖视觉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技巧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青海湖在视觉艺术中的表现形式2. 组织学生进行视觉艺术创作,以青海湖为创作主题进行绘画或摄影创作3.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分享青海湖视觉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方法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青海湖在视觉艺术中的表现形式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视觉艺术创作中的表现和创造力3. 收集学生对讲座的反馈和意见教案章节:十、青海湖的综合保护与利用教学目标:1. 了解青海湖的综合保护与利用策略2. 掌握青海湖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资源管理意识和创新思维教学内容:1. 青海湖的综合保护与利用策略2. 青海湖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方法3. 青海湖综合保护与利用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了解青海湖的综合保护与利用策略2.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的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决策制定3. 邀请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专家进行讲座,分享青海湖综合保护与利用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青海湖综合保护与利用策略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模拟决策制定中的表现和创新思维能力3. 收集学生对讲座的反馈和意见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青海湖的地理与文化重点关注环节:组织学生讨论青海湖的文化历史和传统。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2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优秀教案第一章:认识青海湖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等。
2. 掌握青海湖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态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面积。
2. 青海湖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态特点。
3. 青海湖的环保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三、教学重点:1. 青海湖的基本概况。
2. 青海湖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态特点。
四、教学难点:1. 青海湖的环保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五、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青海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法:讲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形成原因及其生态特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环保问题,探讨解决方法。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青海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 讲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如地理位置、面积等。
3. 讲解青海湖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态特点。
4. 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环保问题,探讨解决方法。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青海湖的鸟类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海湖鸟类的种类和特点。
2. 掌握青海湖鸟类的生活习性和保护措施。
3. 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和鸟类观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青海湖鸟类的种类和特点。
2. 青海湖鸟类的生活习性和保护措施。
三、教学重点:1. 青海湖鸟类的种类和特点。
2. 青海湖鸟类的生活习性和保护措施。
四、教学难点:1. 青海湖鸟类的生活习性和保护措施。
五、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展示青海湖鸟类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法:讲解青海湖鸟类的种类和特点。
3.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鸟类的生活习性。
4. 讨论法:探讨青海湖鸟类的保护措施。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青海湖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 讲解青海湖鸟类的种类和特点。
3. 引导学生观察鸟类的生活习性。
4. 讲解青海湖鸟类的生活习性和保护措施。
5. 探讨青海湖鸟类的保护措施。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青海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面积。
2. 简要介绍青海湖的自然特点和生态环境。
教学活动:1. 播放青海湖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受。
2. 教师简要介绍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面积,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大致情况。
3. 教师讲解青海湖的自然特点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生物多样性。
章节二:青海湖的起源与发展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变迁的认知。
教学内容:1. 介绍青海湖的形成过程。
2. 讲解青海湖的发展历程和变迁。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图表,讲解青海湖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地质背景。
2. 教师讲解青海湖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
章节三:青海湖的自然特点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特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知。
教学内容:1. 介绍青海湖的水文特点。
2. 讲解青海湖的生物多样性。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青海湖的水文特点,如湖水温度、水位变化等,引导学生关注湖水与气候的关系。
2. 教师讲解青海湖的生物多样性,如鱼类、鸟类等,引导学生关注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
章节四:青海湖的文化内涵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介绍青海湖地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2. 讲解青海湖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青海湖地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如藏族、回族等,引导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共存。
2. 教师讲解青海湖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如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引导学生关注湖泊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章节五:青海湖的保护与利用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青海湖的保护与利用状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讲解青海湖的保护措施和成果。
2. 介绍青海湖的利用状况和可持续发展。
语文A版第十二册《迷人的青海湖》word教案

山河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纵横山峦起伏画框硕大无比宛如星罗棋布烟波浩渺美不胜收咸水湖争权夺利
2.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青海湖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二、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1)雨过天晴,每一扇车窗都成了油画的画框。
绵延几十公里的高山牧场,牛羊悠然自得地吃草,连汽车的喇叭声也惊动不了它们。
星罗棋布的毡房,似一朵朵硕大无比的蘑菇。
天高云淡,远处,天和地连成一片……
作者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高山牧场的恬静、美丽,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2)青海湖烟波浩渺,上接蓝天,下连碧野,宛如一面晶莹的大明镜镶嵌在天地之间。
沿湖有广阔的平原,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与碧绿的麦类、豆科作物交织在一起,满眼金碧辉煌,美不胜收。
晶莹明澈的湖水、金灿灿的油菜花、碧绿的农作物,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喜爱之情。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背诵下来。
三、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小结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词语丰富,比喻恰当,使文章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3.层次清楚。
四、作业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作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词语丰富,比喻恰当,使文章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3.层次清楚。
语文教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语文教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特点、地理意义和文化价值。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3. 通过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青海湖简介1. 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2. 湖泊面积和水质特点第二章:青海湖的自然景观1. 环湖地貌和动植物资源2. 鸟类栖息地和生态保护第三章:青海湖的地理意义1. 湖泊对周边气候的影响2. 水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第四章:青海湖的文化价值1. 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2. 旅游开发和地域特色第五章:青海湖的保护与未来1. 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挑战2. 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图片展示,生动形象地展示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增强对青海湖的直观认识。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青海湖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组织学生进行青海湖实地考察,评估其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1. 青海湖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青海湖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
3. 实地考察青海湖的机会。
语文教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内容:第六章:青海湖的传说与故事1. 传说中的青海湖神2. 民间故事与湖泊传说第七章:青海湖的艺术表现1. 诗歌、散文中的青海湖2. 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中的青海湖第八章:青海湖的民俗活动1. 环湖骑行活动2.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第九章:青海湖的科学研究1. 湖泊生态研究2. 环湖地区地质研究第十章:青海湖的保护行动1. 学生参与的保护活动2. 青海湖保护的实际案例教学方法:1. 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传说和故事,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文化内涵。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中的青海湖,培养审美能力。
3. 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活动,体验环湖骑行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4. 进行科学研究案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信息,如地理位置、面积、海拔等。
2. 激发学生对青海湖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青海湖的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东部。
2. 介绍青海湖的面积和海拔:面积4,317平方公里,海拔3,194米。
3. 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独特之处,如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咸水湖。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青海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想。
2. 教师简要介绍青海湖的基本信息,引导学生提问。
3. 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青海湖。
章节二:青海湖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环境特点,如气候、湖泊生态系统等。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青海湖的气候特点: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
2. 介绍青海湖的湖泊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多种鸟类和鱼类栖息。
3. 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环境问题,如湖泊萎缩、水质污染等。
1. 教师展示青海湖的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想。
2. 教师详细介绍青海湖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提问。
3. 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生态环境。
章节三:青海湖的文化意义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文化意义,如宗教、历史、民俗等。
2.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青海湖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被认为是圣湖,有许多佛教寺庙和修行者。
2. 介绍青海湖在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如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有多个古代文化遗址。
3. 介绍青海湖的民俗活动:如每年举办的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青海湖文化旅游节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青海湖的文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想。
2. 教师详细介绍青海湖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提问。
3. 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文化价值。
章节四:青海湖的旅游资源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旅游资源,如景点、活动等。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不要总是笼统说热爱大自然)文章的主要线索是: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
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
⑵了解课文观察与想象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能力目标⑴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⑵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使学生感受青海湖的美丽神奇,培养爱美情趣。
2、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青海湖风景图(挂图或网络)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补充、总结第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探究美兴趣在那一望无际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在蔚蓝的天空掩映下湖水是那样湛蓝,那样晶莹透澈,这是一幅何等令人陶醉的画面?时而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在蓝天中翱翔,在水面浮游,在草滩栖息;那么多鱼儿成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么神奇、美丽的地方,简直就是扑朔迷离的梦境……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二、整体阅读,初识青海湖的美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过渡:老师读完这篇课文后,脑海里总会有几幅挥之不去的画面,你有吗?你说说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你能用一个来概括一下这幅图吗?你想为这幅图取什么名字呢?(归纳起来,作者共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画面:那就是“湛蓝湖水图”“心中幻想图”“丰富物产图”,作者通过这三幅画面的描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仿佛置身幻境之中。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三、读中感悟,品味青海湖的美1、品读,读出文章层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进行朗读,而后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何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宁夏石嘴山市第六中学马文芳【导学设计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核心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能,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导学中教师设计的导学活动环节在课堂上发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作用——学生积极尝试,从而实现学习目标,这样既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的适时指导点拨又起到了很好的导学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
因此,我认为,它的特点是“多边互动、师生有效合作,自主创新学习”。
【教材分析】《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篇课文,选自《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是作者(冯君莉)游览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和诗一样的文字,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神奇,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
选入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的秀美壮丽,更加热爱、珍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同时,品味文章佳处,增强对文章优美语言的感受能力,在写景时模仿文章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写作。
【学情分析及应对策略】八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对语言还不甚敏感,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故事性强的文章兴趣浓一些,对写景的文章不太感兴趣,而本文的难点又恰是感悟优美的语言和诗一样的文字,因此课堂上要适时采用各种教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本文是第一单元的第3篇游记,在前两篇文章的学习中,如何学习游记的方法已基本掌握,因此学习本文宜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上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等活动来达到学习目标,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学习。
一、导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读音和含义:深湛涟漪魅力逶迤安谧潸然泪下娓娓动听脍炙人口2、了解青海湖优美的景色以及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生物资源。
(二)、能力目标:、1、理出写作内容和观赏的顺序,掌握观察方法。
2、引导学生感悟并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培养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的神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珍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文章语言美、意境美之所在。
导学方法: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3、展示比赛法(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宜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将自己学习中的发现和总结的规律以展示、比赛形式表现出来,就会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加深感悟,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甚至热爱,能够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的个性学习的学习理念。
教具准备:录音机、示范朗读带、中国政区图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突出“自主”与“合作”,主要以程序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展现学生思维的历程,形成知识,以展示比赛呈现学习效果,以总结反思来达到情感的升华,提升对知识、方法的巩固和系统化,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奇丽,在这个单元的前两课中,我们跟随着作家刘大杰和赵丽宏领略感受了雄伟奇丽的《巴东三峡》和具有典雅、古朴神韵的周庄,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冯君莉走进《青海湖》,去感受这个被作者称为“梦幻般的湖”的湖泊,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悟。
请到过青海湖的同学介绍一下青海湖。
学生描绘青海湖。
2、简介青海湖,理解题目中的重点词现在我考考大家。
1、青海湖在哪儿?(从老师贴于黑板上的地图中找出来)2青海湖有多大?3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根据你搜集的资料谈谈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题目中的“梦幻”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再作补充介绍,教师适当表扬并强调学生介绍的青海湖神奇的地方,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教师策略:这一教学环节,以互动为主,调动学生已有的储备积极参与,激发学习热情,快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二、自主学习:教师:同学们可依据单元说明及学习本单元前两篇游记的经验自定学习目标学习。
(设计说明: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课文朗读中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问题,同时确定个体疑难之处来集体讨论探究解决)三、展示比赛:(教师采用比一比、赛一赛、试一试等形式,依据设计的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完成课文中基础知识等的学习内容,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符合在“做中学”的理念)(将以下活动内容印发)活动一:比一比,1、看谁字音读得准,深湛颠簸恬雅眸子篝火脍炙人口虚无缥缈涟漪魅力逶迤安谧轮廓潸然泪下娓娓动听活动二:赛一赛,看谁词义理解得好。
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词义深湛涟漪魅力逶迤安谧潸然泪下娓娓动听脍炙人口活动三:试一试,看谁答得好。
1、找出文中与题目“梦幻”相关意义的句子,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预设答案:A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
B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
C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D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E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文章是以“梦幻”为线索贯穿全文的。
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如梦幻般的景观,再到梦想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幽思,条理十分清晰。
文章的题目贯穿全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而文章的内容紧紧围绕题目,使文章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2、将描写景物的相关句子在书中画出来,再概括依次所描写的对象,总结描写方法并体会效果。
(预设答案:依次描写了到达青海湖——观赏湖水———观赏天空———观赏草滩、山峦——观赏海岛———观赏结束写景采用“定点观察法”可以使描写的景物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但却不繁乱)四、解答疑难由学生提出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师生讨论答疑,是帮助学生梳理思维,提高理解能力的时机,在理解基础之上教师适时归纳总结方法,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扩展知识、使知识融会贯通的作用。
(此环节与前一环节可同步进行。
)五、合作探究:活动四:寻一寻,看谁美点找得多?(实施策略及评价:学生再默读课文自由选句品味,从审美的角度感悟课文内容,欣赏、感悟语言的魅力,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培养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
方法:可由教师给出角度,适当提出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疑难问题提出来小组内合作解决,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1、探究文章的语言美,设计问题:本文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如“仙境”一般的青海湖,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也为我们学习描写景物提供了范例。
请同学们谈谈本文的语言美在哪里?(预设答案:“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这句中,“醉人”一词,美在它既直接表达了观赏者的心态,已陶醉其间,同时也间接地表现出湖水蓝得可爱、迷人,可谓表意丰富。
“纯正、深沉”两词美在突现了湖水蓝的程度,浓浓的,毫无杂色,精要、准确地描绘出了景物的特征。
)2、探究文章句式音韵之美,设计问题: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以及方法来写青海湖,有什么效果?(思考角度提示:可从修辞、叠词、长短句的错落参差感等方面思考。
预设答案“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怡雅。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这句采用排比的修辞,从多方面描述青海湖迷人的水色,又用比喻具体描述湖水“水灵灵”,极富动态的感觉,活灵活现;“蓝晶晶”喻指蓝得发亮,富有色彩美,由此,湖水显得更为娇美可爱。
叠词的运用,使得语言读来富有一种音韵的美。
)3、探究文章意境之美,可提问:文章是如何抓住“梦幻般的”一词来写青海湖的?(思考提示:写水,从水的色、质、形等方面,既有壮美,又有娇美;写草滩,从触觉、味觉、听觉、视觉等多角度的写出了幅幽美的画卷;还引用神话传说,为青海湖中的岛屿增添了一种神奇迷人的色彩。
巨大的画卷、清新、幽静、欢畅的笑声、生机勃勃的世界、鸟的王国——这一切让人感到似真亦幻,神秘美丽但又确是现实)教师小结:本文语言精简但表义丰富,形象生动,描写形声兼备,虚实相生,同时句式音韵和谐,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之美,将青海湖的水美、草滩美、天空美、山美、传说美写得如在眼前,让人陶醉其中。
问题:作者眼中有如此美景,作者心中又有怎样之情呢?(提示:可从文章中找出句子来加以理解作者矛盾复杂的情感。
)(预设答案:通过文章自始至终对青海湖直接、间接的赞美语句表现出对青海湖的喜爱,那是一种贴近自然后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然的热爱的情感。
作者非常希望这样美好的感受能有更多的人来分享,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内心矛盾而又复杂,从环境保护的侧面表现出一个有识之士对青海湖的珍爱,也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设计说明:此环节与前面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易到难,步步深入,让学生切身经历了探究、发展的学习过程,理解作者的赞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把握课文的主旨。
)六、总结:1、个性表达:你喜欢这篇文章吗?如果喜欢,请诵读你最喜欢的内容,让其他同学评一评,看谁读得更美?请为他们送上你赞美的掌声。
2、我们跟随作者一同游览了一番,这么美的地方,同学们一定愿意介绍给你周围的人吧,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解说词。
并学做导游。
(设计说明:本节课到此已接近下课,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本环节意在调动学生脑、口、手并用及好胜以获得他人赞赏的心理来避免注意力易分散的问题出现。
个性化的朗读是学生基于对课文内容理解之上的赏读,是对文章语言感悟效果的检验,是学生感悟文本的升华。
写导游词,是考察学生综合概括本文和理解本文语言、进而活用本文语言的能力,用以提升写作水平。
)板书设计:纯净、深湛、温柔、恬静——精、准的表义湖水蓝得醉人 蓝锦缎似的 ——形象生动的语言 水灵灵蓝晶晶 ——叠词的音韵美 碧绿草滩美得如画 褐色 ——色彩美 银色 鸟岛 神奇 世外桃源 ——奇幻美作业:1文章结尾作者希望人们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浏览又怕环境遭到破坏。
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梦幻般 的 青海湖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请同学们课外探究一下,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请同学们周末到星海湖游览观察后模仿本文,写一篇语言优美的游记散文。
题目自拟。
(设计说明:作业1意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并能够身体力行的去实践的思想意识。
不论方案优劣,只要认真去探究了就可以说是达到目标了。
模仿习作目的是学以致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反思:一、本课的设计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理念,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明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