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备课参考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本课综述:《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的历史机遇》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社会变化的新气象,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材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和农田施肥等方面阐述了农业的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建议教师结合史料讲清铁器的使用历史。
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期,铁器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
牛耕技术,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
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当时,在人的姓名上把牛和耕一起使用,说明牛耕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十分普遍且十分重要。
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国语·晋语》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也证实了春秋时代存在牛耕的事实。
春秋战国水利灌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教材从冶铸、纺织、制漆等方面说明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战国时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商业日趋活跃。
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4)途径:变法
封邑制: 中国古代君主封赐给宗室、外戚和功臣封 邑的制度,盛行于周朝。受封者称封君,在封 邑内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分封以宗法制度为 根据,封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卿、大夫在 封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并可 世袭。
一、背景
3.军事方面: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为改革变法(富国强兵)提供了动力:
铁器、牛耕的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社 会 的 发 展
生产力 决 定 生产关系
经 济 基 础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上 层 各国展开变法 建 封建制度确立 筑
决定
阅读材料: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 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 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 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 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 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1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实质是 A、根据土地数量的多少收税 B、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C、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 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12.“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13.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这两种现象分别 是出自于春秋时期的 A、齐国和鲁国 B、魏国和鲁国 C、鲁国和楚国 D、齐国和楚国 1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新气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出现改革变法风潮 B、思想文化繁荣 C、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D、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请回答:上面材料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 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关系?
铁农具的使用为小农经济的产生 创造了条件
高中历史一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案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案【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春秋战国概念:(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表现人们之间的思想关系,通常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讲授新课(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1)表现:1)农业: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期,铁器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牛耕技术,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
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当时,在人的姓名上把牛和耕一起使用,说明牛耕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十分普遍且十分重要.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国语·晋语》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也证实了春秋时代存在牛耕的事实。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式导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秦国是如何在战国时期崛起的吗?”、“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其制度变革有何关系?”等问题,引发学生对改革变法的思考。
2.故事导入:讲述商鞅变法的相关故事,如商鞅立木为信、商鞅与孟尝君的辩论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4.情感价值观引导: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特别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与改革变法的关系,以及改革变法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讨论商鞅变法的利与弊、成功与不足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判断题:设计一些关于商鞅变法的判断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选择题:设计一些关于战国时期其他国家变法的选择题,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能力。
3.简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一些简答题,如“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商鞅变法对秦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改革变法事件的必然性、局限性和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商鞅变法中的法律制度变革及其对秦国社会的影响。
2.对比分析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变法,凸显商鞅变法的独特性和历史地位。
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改革变法中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客观评价能力。
教学设想:
1.互动式教学: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商鞅变法为何能在秦国成功推行?”、“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等,让学生在探讨中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201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课件机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改革
①发展_________,整顿和发展_____。 农工商业 军备 相地而衰征 ②改革赋税制度,采取“___________”的政策。 初税亩 (2)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_______”,“履亩而税”。 2.战国时期 (1)背景
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经济上,_______________获得发展。
(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 (2)材料汉书中说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 (3)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
政治特征?
答案 (1)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2)“平籴法”。
(3)促进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 确立。
私人讲学 民间办学 (4)文化上:_________风气兴起,_________兴盛,思想文 法家学说 化呈现出繁荣景象,_________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
思想理论武器。
名师点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 会转型时期,奴隶制在崩溃,封建制在形成。国家由
分裂走向统一,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已是历史发展的趋
比,有何变化?你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答案 变化:西周按井田以户征收,管仲以土地好坏和产
量征收,即征收标准不一样。看法:改变旧税制,按土地
等级征税,既可以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又有利于公平、公 正,客观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具有进步性。
特别提醒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春秋战国 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 革命。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 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引言秦国历史上的改革变法风潮是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整个历史时期中,秦国不断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改革变法风潮如何塑造了秦国的历史,以及这些改革带来的机遇。
改革变法的动机在秦国历史上,改革变法被视为是走向繁荣和强大的关键因素。
秦国在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面临着多种问题,包括分封制度的束缚、官员贪污腐败、国家制度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给秦国带来了内忧外患,使得国家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因此,秦国迫切需要改革变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改革变法的导向改革变法的导向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秦国的改革在政治上致力于消除君主集权体制中的腐败现象。
通过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秦国成功地改革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增强了国家的统治能力。
其次,在经济上,秦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推动了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提升。
改革变法的实践为了实现改革变法的目标,秦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实践措施。
首先,秦王在政治方面采取了揭竿而起和左原变法等措施,以废除封建的分封制度,并建立集权的国家体制。
其次,在经济方面,秦国实施了农田改革、货币统一和水利工程建设等举措,以促进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另外,秦国还进行了教育改革,推广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标准,进一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改革变法的影响改革变法的风潮对秦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上,改革变法使得秦国的统治得到了加强,国家实力得到了提升。
其次,在经济上,改革变法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为秦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此外,改革变法还对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结论改革变法风潮为秦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秦国成功地解决了内外问题,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强盛。
改革变法的机遇使得秦国在中国历史上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伟大而强大的国家。
注:本文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因此无法附带图片和网址,请您谅解。
2.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人性化的语言和关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将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收获更多。同时,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和秦国的历史机遇,从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2.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中的“2.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主要讲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变法的风潮以及秦国在这一历史机遇下的崛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各国改革变法的主要内容、影响以及秦国的相关史实,从而深入理解战国时期的乱世风云和秦国的历史机遇。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如: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变法、秦国的历史机遇等。
2.强调改革变法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辛和必要。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如:历史分析方法、小组合作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秦国崛起的历史小论文,深入分析秦国的历史机遇和改革变法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奋发向前的精神。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事物发展观,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未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将用关怀和耐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专业知识和教育智慧引领学生探索历史奥秘。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努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________的重要时期。
2.表现(1)经济上①农业:________和______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
③商业:邯郸、______、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政治上①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封邑制局面需要打破。
(3)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春秋以____________为主,战国以____________为主。
(4)文化上①____________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②____________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国别主持者内容目的性质春秋齐管仲①发展____________②整顿和发展军备③改革赋税制度,______________富国强兵奴隶主阶级进行的改革鲁初税亩战国魏李悝①发展农业生产,“____________”②稳定经济,推行“________”③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楚吴起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______②变相没收________的土地③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军功④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不利形势(1)秦国偏居______,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
(2)初步改革成效不大。
2.有利条件(1)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____________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民风质朴,____________充斥。
3.历史机遇(1)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力量削弱。
(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进行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时提升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2013·宜宾模拟)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富国强兵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C.发展封建经济D.推动社会转型2.“爰金”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黄金货币。
通过下图能获知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①手工铸造业发达②商业贸易繁荣③城市繁华④社会经济整体水平提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3.《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4.(2013·扬州模拟)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5.《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A.齐国的管仲改革B.鲁国的“初税亩”C.魏国的李悝变法D.楚国的吴起变法6.(2013·湖北重点高中模拟)战国初期,传统社会组织解体。
魏国李悝(或李克)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B.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时,成为盗贼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7.春秋后期鲁国“初税亩”和齐国“相地而衰征”的共同影响是()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与春秋时期的变法运动相比,其最大特点是()A.客观上瓦解了井田制B.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C.瓦解了西周所形成的分封制D.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9.《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此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
”这一记载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在当时土地可以买卖B.在当时土地禁止买卖C.在当时土地私有出现D.在当时农业水平提高10.(2013·临沂高二检测)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
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
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B.限制贵族的权力C.奖励军功D.严禁私门请托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国统治者的世家,没有能连续执政超过五代的。
这句话也引申为家学、财富和地位不能永远世袭下去之意。
孟尝君深明这个道理,故劝田婴舍弃家业厚待宾客,由此而名闻于诸侯。
材料二下面是几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史料:“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3)材料二中《汉书·食货志》中说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4)这三次改革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12.(2013·临沂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文侯曰:“吾尝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说苑·政理》材料二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
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若依此说,则魏之废沟洫,必废阡陌,其事尚早于商鞅矣。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李悝总结了春秋末期以来各诸侯国立法司法的经验,结合魏国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法典——《法经》。
《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
材料四魏用李克(当作李悝),尽地力,为强君。
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
——《史记·平准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魏文侯变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四回答魏文侯变法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答案解析1.【解析】选A。
B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与D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
所以A正确。
2.【解析】选A。
战国时期能够铸造出“爰金”货币,这本身就直接反映出战国时期手工铸造业的发达。
黄金货币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同时它相对于物物交换和一般货币交换,也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社会根源”,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战争频繁,“战胜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
4.【解析】选D。
材料的大意是:伏羲、神农实施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
据此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5.【解析】选A。
注意题目中的“管子”这一关键信息,材料反映了管仲改革提高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6.【解析】选B。
C和D不符合材料及李悝变法的史实,战国处于封建社会形成、各国极力通过变法加强地主阶级专政和中央集权时期,所以A不正确,B正确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社会及生产关系巨变下的社会震荡——由重视血缘氏族保护的奴隶变为受封建地主剥削的农民,社会下层的失势,导致社会的动荡。
7.【解析】选C。
“初税亩”和“相地而衰征”,都在承认私田合法的基础上,实行按土地的实有数目纳税,一方面增加了政府收入,另一方面承认了土地私有,从而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8.【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A、B不正确,因为这两种表现出现于春秋时期;C只是吴起变法的内容,D是最主要的内容和影响。
故选D。
【规律方法】战国变法与春秋改革不同的原因经过春秋时期的改革,奴隶主阶级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势力越来越大,各诸侯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而顺应地主阶级的要求进行改革,发展经济。
9.【解析】选C。
从题干材料可知在公元前569年,土地可以买卖。
这一时期正是春秋时期。
因此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土地私有的出现。
其他三项只是表面现象。
10.【解析】选A。
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因此,A符合题意。
11.【解析】第(1)题根据对“五世而斩”的解释联系春秋时代的特征分析作答即可。
第(2)(3)题根据改革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答案:(1)春秋时期处于社会大动荡时期。
(2)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3)“平籴法”。
(4)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第(1)题从四段材料中概括归纳每一则材料的核心内容即可,注意不要照搬原文。
第(2)题从材料四“为强君”等信息归纳。
答案:(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法制,制定《法经》。
(2)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