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万趣融于神_二泉映月_艺术特征解读

合集下载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引言《二泉映月》是一首中国古代名曲,原创自二胡演奏家郭文景。

这首曲子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二泉映月》的赏析,探讨其音乐特点、艺术表达以及文化意义。

一、音乐特点1. 曲调简单优美《二泉映月》的曲调简单而优美,整首曲子以柔美的旋律为主导,音符流畅自然,给人以舒适、愉悦的听觉享受。

2. 情感丰富多变曲中情感丰富多变,音乐表达了浓郁的情感,从悲伤到欢乐,从宁静到激烈,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3. 独特的演奏技巧《二泉映月》在演奏技巧上有独到之处,包括弓法、颤音、顿挫等等,演奏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巧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才能完美呈现。

二、艺术表达1. 反映生活情感《二泉映月》通过音乐的表达,将人们对生活的情感、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其中。

曲子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音符的起伏变化,传达出悲欢离合、人生百态的情感。

2. 传递文化精神这首曲子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精神,曲子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古典音乐的旋律、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表达等。

它代表了中国音乐的一部分,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呈现艺术的美感《二泉映月》作为一首艺术作品,无论是在音乐结构、旋律、节奏还是情感表达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美感。

它引导听众进入一种美学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

三、文化意义1. 传承中华音乐文化《二泉映月》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承载了中华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赏析和传播,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音乐,推动中华音乐文化的传承。

2. 拓宽文化交流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通过《二泉映月》的演奏和传播,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3. 培养审美情趣《二泉映月》在音乐的表达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通过对它的赏析和欣赏,可以培养听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它让人们从中领略到音乐的美妙之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二泉映月》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二胡曲,由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创作。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情感深沉,有着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以下是对这首曲子的赏析。

1.曲名与主题:《二泉映月》这个曲名暗示了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在月光下倾诉自己的不幸。

曲名中的“二泉”指的是天下第二泉,但曲子并不主要描写其美景,而是借景抒情。

2.旋律与情感:这首曲子的旋律非常优美,充满了江南音乐的特色。

其旋律婉转深沉,真挚动人,透露出一种劳动人民的质朴气息。

然而,在这优美的旋律背后,却隐藏着演奏者内心的痛苦和愤怒。

这种情感在曲子中得到了层层深化,使听众能够感受到阿炳对坎坷命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3.结构与层次:《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变奏曲,这使得音乐形象能够得到层层深化。

全曲通过多次变奏,使阿炳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

4.演奏技巧:在演奏方面,《二泉映月》对演奏者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来表达曲子中的情感。

演奏者需要运用滑音、颤音等技巧来表现出曲子中的凄凉和激愤之情。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注重节奏和音量的控制,使曲子能够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

5.艺术价值:《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优秀的二胡曲,更是一首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和反抗,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质朴情感的倾诉。

这首曲子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总的来说,《二泉映月》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二胡曲,它通过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演奏技巧表现出了阿炳内心深处的痛苦、挣扎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这首曲子不仅是二胡音乐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论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特色

论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特色

论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特色《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音韵和动人的旋律吸引了无数听众,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瑰宝。

《二泉映月》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传统音乐特色鲜明《二泉映月》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整首曲子以双胡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增添了钢琴的伴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调,融合了东方音乐的神秘和韵味。

双胡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它的琴音柔和细腻,琴音清越,音色美妙,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

而曲子中又融入了一些西方音乐元素,使得整体旋律更加富有层次感。

这种融合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方式, 展现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动人的旋律《二泉映月》的旋律十分动听,曲调优美,如泣如诉,给人以一种浓烈的情感。

这种旋律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广为传唱。

听众在欣赏这首曲子时,往往能够深受其感染,沉浸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的情感。

整首曲子旋律婉转悠扬,充满了天籁之音的魅力,深得人心。

三、表现力强《二泉映月》通过钢琴和双胡的协奏,展现了其强大的表现力。

钢琴和双胡交错进行,充分展现了乐曲的动态和静态的对比,表现了它的丰富的音乐内涵。

它的曲调变化多样,音高变化多端,音色层次丰富,表现了绚丽多彩的音乐世界。

整首曲子在表现力上凸显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四、叙事性强《二泉映月》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种通过音乐叙述故事的形式。

整首曲子通过琴音来诉说故事,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动人的情感世界。

这种叙事性强的特点,使得《二泉映月》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一种极具文化底蕴和价值的音乐艺术形式。

五、丰富音乐内涵《二泉映月》音乐内涵丰富,给人以深沉之感。

整首曲子在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色。

曲子所蕴含的情感,如泣如诉,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二泉映月》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融合了东西方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二泉映月的审美特征

二泉映月的审美特征

二泉映月的审美特征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乐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这首作品以简洁明快的旋律、生动活泼的节奏和富有表现力的演奏,展现了阿炳(即盲人阿炳,原名华彦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苦难命运的抗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二泉映月的审美特征进行探讨:一、旋律美二泉映月的旋律优美动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乐曲采用抒情性旋律,线条流畅,韵味独特。

在旋律的展开过程中,阿炳巧妙地运用了音阶、调式、节奏等手法,使旋律富有变化,充满生机。

这种旋律美不仅体现在乐曲的高潮部分,还渗透在细腻的过渡和结尾,为整首作品增色添彩。

二、节奏美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力,二泉映月的节奏富有变化,充满活力。

阿炳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民间音乐中的节奏规律,使乐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节奏的变换中,阿炳以独特的演奏技巧,表现了生活的艰辛与美好,展示了人与自然、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共生。

这种节奏美为作品注入了强烈的生命力,使其成为民间音乐的经典之作。

三、表现力美二泉映月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阿炳在演奏过程中,通过精湛的技艺,将个人的情感与命运融入音乐,表现出顽强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此外,阿炳还运用了丰富的音色和音量变化,使乐曲具有立体感,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山水之间。

这种表现力美使二泉映月成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音乐佳作。

四、意境美二泉映月具有深邃的意境美,令人陶醉。

作品以“二泉”为主题,展现了我国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间文化。

在音乐的流动中,阿炳将自然景象、民间风俗和个人的感悟相互交织,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种意境美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还让人对美好生活产生无尽的遐想。

总之,二泉映月作为一部民间音乐佳作,其审美价值独具特色。

通过分析旋律美、节奏美、表现力美和意境美,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这部作品的魅力,并为传承和弘扬我国民间音乐文化贡献力量。

论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特色

论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特色

论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特色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钢琴曲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首曲目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特色。

曲调雄浑悠扬,气势磅礴。

《二泉映月》的曲调极为优美,并且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整个曲子通过音乐语言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之情。

曲调雄浑悠扬,气势磅礴,展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豪迈和壮美,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曲子的节奏韵律明快,旋律优美悦耳。

《二泉映月》的节奏韵律明快,琴音跌宕起伏,使人仿佛置身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之中,感受着月光下大地的静谧和宁静。

曲子的旋律优美悦耳,给人一种心灵的抚慰和美好的享受。

整个曲子充满了激情和感情的交融,给人以深刻的音乐体验,极富亲和力。

这种风格独特的表现方式,使得《二泉映月》成为了广大音乐爱好者喜爱的曲目之一。

曲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二泉映月》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充分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月亮的崇拜。

曲子中通过音乐语言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哲理和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使得《二泉映月》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艺术珍品,它的雄奇、豪迈、悠扬、凄婉的音乐语言讴歌了中国的古典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音乐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这首曲子集中国传统音乐之精华,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

独奏二泉映月作品赏析

独奏二泉映月作品赏析

独奏二泉映月作品赏析《二泉映月》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由古琴演奏家刘天华创作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沉的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古琴演奏家的演绎下,这首曲子更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独奏二泉映月作品进行赏析,探讨其音乐特点、表现主题以及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来谈谈《二泉映月》的音乐特点。

这首曲子的旋律优美动人,以其悠扬的音符和流畅的乐句吸引着人们的耳朵。

曲中的音乐元素多样,既有悠扬的旋律,又有跌宕起伏的音符,同时还融入了丰富的音色和节奏变化。

整个曲子的音乐结构严谨,旋律优美,表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古琴演奏家在演奏中也会通过手指的轻重缓急,音符的长短高低,以及音色的变化等手法来表现出曲子的音乐特点,使得整个曲子更富有韵味和表现力。

其次,我们来探讨《二泉映月》表现的主题。

这首曲子的名字“二泉映月”表明了其表现的主题是自然景观。

曲子的旋律优美动人,仿佛勾勒出了一幅幽静的山水画卷。

曲子中的音符和乐句仿佛是月光下的泉水,清澈明亮,令人心旷神怡。

整个曲子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法,将自然景观的美妙和神秘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幽静的山水画卷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奇幻。

最后,我们来谈谈《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

这首曲子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从音乐结构上来看,这首曲子的旋律优美,音符丰富,音色多变,节奏严谨,表现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

其次,从表现主题来看,这首曲子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法,将自然景观的美妙和神秘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幽静的山水画卷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奇幻。

最后,从演奏艺术上来看,古琴演奏家在演奏中通过手指的轻重缓急,音符的长短高低,以及音色的变化等手法来表现出曲子的音乐特点,使得整个曲子更富有韵味和表现力。

因此,这首曲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推崇。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引言《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孙永法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该曲曾被选入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二泉映月》进行赏析,从曲名、曲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曲目。

一、曲名的含义《二泉映月》这个曲名取自古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其中的“二泉”指的是亭子间的双泉。

曲名中的“映月”则表示亭子中的泉水在月光下的倒影,通过这个形象来表达音乐的意境和情感。

整个曲名抓住了四字词的特性,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曲目的主题。

二、曲调的特点《二泉映月》的曲调独特动听,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它的调式是纯正的江南民间音乐调式,运用了五声音阶,并巧妙地运用了半音阶和三连音的技巧。

整个曲调流畅优美,旋律起伏跌宕,饱含着丰富的情感。

三、表现手法的运用《二泉映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使得这首曲目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首先,该曲采用了变调奏法。

在演奏中,曲目会经历不断的变调,从而使得音乐情感更加丰富。

同时,通过加强层次感的逐渐叠加,使得整个曲目有了更加磅礴的气势。

其次,该曲使用了滑音、吉他音、轻拂琴弦等技法。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曲目的音乐形象更加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最后,该曲巧妙地运用了音乐的起伏变化来表现情感的激荡。

音乐在高潮和低谷之间不断切换,使得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曲目中所蕴含的悲喜交加的情感。

四、情感表达《二泉映月》通过曲调、节奏等手法,以及演奏者的表演,将曲目所表达的情感深入人心。

这首曲目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乡情愫、乡土情结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听众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故乡情怀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整个曲目以优美、凄迷而短暂的华彩调子为主线,将人们引入一种遥远而神秘的境地。

细腻的音乐表达了漫天血泪的情感,使得人们在欣赏中能够感受到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家园的热爱。

结语《二泉映月》是一首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

通过对曲名、曲调、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曲目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

浅谈《二泉映月》作品赏析

浅谈《二泉映月》作品赏析

浅谈《二泉映月》作品赏析《二泉映月》作于1962年2月,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二胡曲,向全国播放。

一九六三年十月十日,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演奏家对该曲进行研讨,经过长期酝酿和反复修改后,终于定稿并出版。

作者饱含深情的表现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赞颂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控诉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展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表达了对党和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是作者在那段时间写的最为满意的作品。

当初作者在定稿的时候,有两个版本,但只保留了第二个,其余的都删去了。

作者在给一位青年人讲述当年创作的情况时,曾说到:“假如当时能保留《第一回旋曲》,那么就可以少加这样一个曲子。

”显然,作者对《二泉映月》是极其喜爱的。

作者在演奏此曲时,曾用了多种指法,可见作者内心激动的程度。

作者借这个曲子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例如,在演奏前面的华彩部分时,作者会用揉弦的手法进行演奏,后面的连弓断弓则用滑音的方式演奏。

再比如,在演奏第五段的时候,作者会用勾揉弦、打音的方式进行演奏,以突出二胡声音的苍凉、凄苦、愤慨的情绪。

通过赏析这首歌曲,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压迫者的憎恨。

而这首乐曲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创作状态。

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对这首乐曲的认识。

1、二泉的音乐形象,以及曲中流露出来的不平凡的音乐情绪,既是二胡艺术史上罕见的,又是中国作品中极为罕见的。

2、它继承和发扬了民族器乐中的优秀传统,提高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丰富了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

3、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形成独特的艺术色彩。

4、这首乐曲渗透着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寄托着作者的感情和希望。

所以,当我们赏析这首乐曲时,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客观地评价事物,不仅应注重乐曲的思想性,还要注重乐曲的艺术性。

总之,《二泉映月》是二胡艺术宝库里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珍贵财富,更是每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精神食粮!-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 发掘传播过程、 艺术特征等 方面探索该作品的艺术特征 , 以期为民族音乐的研究 和发展提供借鉴。 [ 关键词 ] 二胡曲 ; 二泉映月 ; 艺术特征 [ 中图分类号 ] J60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4- 7077( 2010) 04- 0099- 04

∀二泉映月 # 是我国民间音乐家华 彦 鈞 ( 阿炳 ) 的杰出代表作, 是作者终其一生 的艺术结晶。曲中华彦鈞以琴抒情, 抒发 了他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对美好未来的憧 憬, 在音乐上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息和民族 风格, 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华彦钧 ( 1893~ 1950), 小名 阿炳 , 江苏无锡人 , 我国民间音乐家。阿炳是无锡雷尊殿当家 道士华清和与秦姓寡妇的独生儿子。阿炳 的母亲吴氏以帮佣为生, 生了阿炳之后, 被 胁迫回了秦家, 在阿炳四岁时抑郁而死。 华清和号雪梅, 精于器乐演奏, 尤以琵琶为 最精。华彦鈞自幼随父华清和学习音乐及 各种民族乐器, 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强烈的 兴趣, 从小就练习笛子, 二胡, 琵琶等民间 乐器。 16岁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 21岁时父亲去世, 阿炳因极度痛苦而患眼 疾; 30 岁时, 因贫病交加, 流落在街头 , 生 活极为艰苦。但他骨气刚毅, 从不乞求别 人的施舍, 而是以卖艺为生。 35 岁时双眼 全瞎, 人称瞎子阿炳, 而华彦鈞这个名字却 渐渐被人们忘却了。阿炳生活在一个社会 动荡不安的年代, 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 境地, 军阀混战、 国民政府的腐朽统治、 日

标题 ∀二泉映月 # 是阿炳自己所选取 , 代表着阿炳创作意图和表演倾向。曲名与 乐曲本身似乎并无关联, 事实上, 二泉 的水池里是无法看见月亮的, 我们只能从 阿炳一生的经历 , 时代背景、 演奏技艺等方 面来分析探讨乐曲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阿 炳演奏技艺和创作记忆的渊源, 不仅是家 传和道教音乐 ( 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 ), 而 更重要的是博众家之长, 创造出自己的非
寇入侵中国, 处于阶级压迫、 民族压迫之下 的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之下, 作为生活 在社会最底层的民间艺人 , 阿炳把对旧社 会苦难生活的愤懑之情, 全部地倾注到他 的音乐创作之中, 用他二胡诉说着对整个 黑暗旧社会的强烈不满。在阿炳的音乐世 界里充满了作者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 饱 经沧桑、 受尽折磨、 内心痛苦、 矛盾而又悲 愤的阿炳刚正不阿, 坚强不屈的阿炳向往 光明, 憧憬未来。阿炳爱憎分明, 性 格倔 强, 同时又有着对音乐不懈追求的精神。
2010 年 8 月 第 27卷 第 4 期
枣庄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ZAOZ H UANG UN IVERSITY
A ug. 2010 V o. l 27 NO. 4
万趣融于神
! ! ! ∀二泉技职业学院 , 山东 枣庄 277500)
[摘
要 ] 二胡名曲 ∀二泉映月 # 在音 乐上具 有鲜 明的 民族风 格和 感人至 深的 艺术魅 力。本 文从阿 炳的 生平、 创作 背
∃ [ 收稿日期 ] 2010- 05 - 10
[ 作者简介 ] 魏丽娟 ( 1981 - ), 女 , 山 东枣 庄人 , 枣 庄科 技职 业学 院教师 , 山东 艺术 学院 在读 硕士 , 主 要从 事音 乐表 演艺术 研 究。
% 99%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第 4 期
民间音乐及无锡当地民间音乐。无锡的道 士做法事时所奏的音乐 , 无论从曲牌、 曲 调、 形式、 鼓段安排、 使用乐器, 都和无锡民 间流行的苏南吹打曲没有什么两样。阿炳 能奏多种乐器 , 除道教音乐外, 对地方 戏 曲、 民歌小调也很熟悉, 经常在演奏中加以 变化发展。因此可以说 ∀二泉映月 # 是阿 炳在体味人生疾苦百味后, 对江南音乐的 凝练与升华。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演 奏 ∀二泉映月 # 时的情景: 大雪像鹅毛似 的飘下来, 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 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 从街头传来 & &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 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 而 来, 在惨淡的灯光下, 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 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 背上背 着一把琵琶, 二胡挂在左肩, 咿咿呜呜地拉 着, 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 发出凄厉欲绝的 袅袅之音。 1950 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 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 , 阿炳一生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 现仅存六 首, 其中琵琶曲三首: ∀大浪淘沙 #、 ∀昭君 出塞 # 、 ∀龙船 #; 二胡曲三首: ∀二泉映月 # 、 ∀寒春风曲 #、 ∀听松 #。

关于阿炳的创作, 杨荫浏先生在 ∀阿炳 小传 #中的记载要算很翔实。阿炳具有很 高的音乐天分, 但在相当程度上不能相信 自己他根本不承认自己会创作 ( 那时民间 音乐创作这个概念 ) 。别人问他演奏的曲 子哪来的别人学来的, 他通常说自己瞎编 的, 可能是道教音乐吧。 ∀二泉映月 #是阿 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 其创作背景与 过程与阿炳生活的时代和其生活经历密切 相关。阿炳从小就熟悉道教音乐, 并通过 演奏道教音乐熟悉了江南民间音乐, 特别 是沦为流浪艺人后, 更广泛地接触了江南
凡技艺。 阿炳所 用的胡琴与现在二胡有 所不 同。千金极高, 在 44! 46 厘米左右; 弓子 为软弓, 弓尖和弓杆较宽; 琴皮是极紧的厚 蟒皮; 琴弦为老弦和中弦; 定音为 g! d1, 演奏姿势一般为立奏姿势, 边走边拉; 坐着 演奏时采用架腿式, 按琴弦时用指面和关 节触弦。阿炳二胡演奏弓法上的特点是浪 弓与切分弓的运用, 音忽强忽弱, 旋律有起 有伏, 使曲调更生动, 更具有感染力。赵观 臣先生将其典型特征做了精辟的总结: 行 弓沉涩凝重, 力感横溢, 滞意多, 顿挫多 , 内 在含忍, 给人以抑郁感, 倔强感, 表现了一 种含蓄蕴藉而又艰涩苍劲的美。在指法上 善于用内弦, 采用定把滑指、 把位精简等一 些演奏手法。 ∀二泉映月 # 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 言, 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 者那无限深邃的情感。乐曲采用江南民间 音乐和锡剧为创作素材, 以典型的中国民 族五声徵调式贯穿全曲, 由引子和后面六 个段落组成, 经历了五次变奏 , 曲式结构为 我国传统的循环变奏曲式 , 随着音乐的陈 述、 引申、 展开, 主题所表达的感情得到更 加充分的抒发, 使泉清、 夜冷、 孤独的夜行 者等意境描绘地栩栩 如生。作 品篇幅不 长, 全曲一气呵成, 含蓄凄凉、 意境深邃。 乐曲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 进行了五次 变奏和发展, 每一次的变奏, 其主题结构都 会发生一些变化。在演奏力度上, 逐渐加 强, 一直到第四次变奏, 反复强调全曲的最 高音 5 , 力度达到了整部作品的最强音, 从而把乐曲推向了最高潮。继而主题又做 了最后一次的变奏, 仿佛是意犹未尽, 又带 有些许无可奈何的意味结束了全曲。 全曲曲式结构图式为:
旋律在高音区环绕, 优美而柔中带刚 , 情绪更加激动。音乐飘逸、 清高而飞扬, 描 绘出一片美丽的景色, 然而景色虽美, 但阿
炳的命运却是那么悲惨, 在这强烈的反差 下, 阿炳的心情更加难以平静 , 旋律迂回流 动, 从中表现出悲惨和自尊交集 的情绪。
% 101%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第 4 期
表达了从阿炳心灵深处涌流出来对黑暗社 会的血泪控诉! 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 我们仿佛 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 至极的呼喊声, 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 喊, 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 也是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 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 而结束句又 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仿佛作者仍在默 默地倾诉着, 倾诉着, 倾诉着 & & 综上, ∀二泉映月 # 不是一般写景的乐 曲, 而是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由于阿炳凄 惨的经历、 坎坷的人生和不屈的精神, 使二 泉幽静秀美的景色蒙上了悲愤之情, 也使 这首古色古香、 具有典型民族风格的二胡 曲博得了许多国际友人的喜爱和赞赏, 为 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泉映月 # 以 万趣融于神思 的传统思 维, 将人世间酸甜苦辣、 世态炎凉的爱憎冷 怨活生生地表现出来, 这首依心曲更是集 中体现了阿炳堪称一绝的独特创作与演奏 风格, 是阿炳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
跪下来听。 1978 年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 乐学院聆听了该院学生 17 岁的姜建华用 二胡演奏的原曲 ∀二泉映月 #, 他感动得热 泪盈眶 , 呢喃地说: 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 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 因为我并 没有理解这首音乐, 因此, 我没有资格指挥 这个曲目 & &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说 着说着, 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 断肠之 感这句话太合适了。 同年 9 月 7 日, 日本 ∀朝日新闻 #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 ∀小泽 先生感动的泪 #。 ∀二泉映月 # 自此漂洋过 海, 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1950 年深秋, 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 会上, 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 , 博 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1951 年, 天津人 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 1959 年 10 周年 国庆时, 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 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作之一送给国际友 人。从此, 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 并获得 很高评价。 1985 年, 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 片, 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 列榜首。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 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想情 四 感, 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 马可先生有一篇评 ∀二泉映月 # 的音 格, 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 , 显示了中国 乐论文, 标题叫 ∀曲终 不见 人, 江 上数 峰 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它拓宽了二胡艺术 青 #, 他对这首乐曲的音乐形象进行了高度 的表现力, 荣获 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 的概括, 形容阿炳是位 孤独的夜行者 。 品奖 。 贺绿汀先生曾说: ∀二泉映月 # 这个风雅 ∀二泉映月 # 以 万趣融于神思 的传 的名字, 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 与其说 统思维, 将人世间酸甜苦辣、 世态炎凉的爱 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 不如说是深 憎冷怨活生生地表现出来 , 这首依心曲更 刻地抒发了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世界著 是集中体现了阿炳堪称一绝的独特创作与 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 我应该 演奏风格, 是阿炳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