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疏星隔河汉——蓝仁《暮归山中》赏析
归嵩山作经典古诗赏析

归嵩山作经典古诗赏析归嵩山作经典古诗赏析这首诗是描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
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这首诗的三四句移情于物,意象疏朗,五六句寄情于景,感情浓郁。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归嵩山作》作者: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嵩山:古称中岳。
在今河南省封县北,因其居于五岳之中而高,又称嵩高。
清川:清清的流水。
川:河川。
带:映带。
薄: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暮禽:傍晚的鸟儿。
相与:相互作伴。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门谢客之意。
【韵译】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解析】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带”,围绕。
“薄”,草木丛生之地。
首句化自陆机《君子有所思行》:“曲池何湛湛,清川带华薄。
”清澈的河川围绕着一片草木丛生的长长的沼泽地,归去的车马就从这里缓缓前行了。
诗人写归山,却是从川写起。
车马“闲闲”,显出诗人从容的心情,似乎这次的归隐,是他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景象。
诗人并不是被逼出走,落荒而逃,也不是愤然离去。
正是这种从容的心境,才使诗人在出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河水长流、草木繁生的平和清静之景。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缓缓地流淌着,陪“我”前行;黄昏中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沼泽,伴“我”一道回家栖息。
“流水”、“暮禽”都被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有人的感情:怕诗人路上孤单,与诗人结伴同归。
【表达思乡情感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表达思乡情感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2 、水涵空,山照市。
苏轼《更漏子送孙巨源》3、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
沈约《咏湖中雁》4 、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
潘希白《大有九日》5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梅尧臣《苏幕遮草》6 、有诗人某某,酒人个个。
郑燮《满江红思家》7 、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
李白《送郄昂谪巴中》8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苏轼《临江仙送王缄》9、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张敬忠《边词》1 0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元好问《秋怀》1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1 2、楚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
钱起《送夏侯审校书东归》1 3、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李益《从军北征》1 4、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登快阁》1 5、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1 6、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苏轼《送贾讷倅眉》1 7、绮罗心,魂梦隔,上高楼。
孙光宪《酒泉子空碛无边》1 8、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1 9、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2 0、万里妾心愁更苦,十春和泪看婵娟。
华清淑《望江南燕塞雪》2 1、未收天下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令狐楚《年少行四首其三》2 2、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2 3、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2 4、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2 5、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2 6、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叶梦得《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表达思乡情感的诗句21.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2.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潆潆。
--张先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4.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表达思乡情感的诗句31、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河渎神》阅读理解答案及赏析

《河渎神》阅读理解答案及赏析河渎神张泌(晚唐)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
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朱帘影斜。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
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1.词下半阙描写的景物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阐述。
(5分)2.近代美学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分)时间上的变化:前两句描绘了白日的江景,后两句则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2分)基调上的变化:前两句尚有有一些热闹,后两句则显得清冷、萧疏。
(3分)2.(6分)这首词借景抒情(2分)。
全词描绘祠庙祈祀的情景上片开头两句是典型的祠庙外围景物,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1分),下片是从这位画阁主人观景的角度来写的,是一种倚楼眺望的景致,最后两句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是一幅秋江晚景的画图(1分)。
全词句句写景却又句句抒情,借萧疏的秋景表现了词中人物孤寂惆怅的情绪,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2分)【解析】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根据这首词下阙所描写景物的`内容大意,展开合理的联想,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抓住关键词帆往来烟火三两,从时间和基调上的变化来组织答案。
在时间上,先后描写了白天和夜晚的江景;在基调上,由往来翩翩可知很热闹,由三两可知,有些冷清、萧疏。
答题时,要注意是简述,而不是概括。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指情与景的关系,例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根据题干要求,可在整体感知这首词内容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答题时,应先描述出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等内容,然后分析其渲染的意境氛围,并分析其烘托的词人的思想情感。
寒鸦满院的落地枫叶和芦花,三两家均渲染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意境氛围,由此可得出词人内心的孤寂愁苦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23年新高考2卷诗歌鉴赏

2023年新高考2卷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 分)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6 分)【赏析】湖上晚归——标题中“归”字概括了全诗主要内容,是全诗的诗眼。
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所感,笔下画面也随着船行路线逐次展开,画面自然流畅,让读者身临其境。
全诗语言清丽自然,表达了诗人归家途中心情的急切与即将到家时的喜悦。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首联写诗人悠闲地卧枕在船舷边,脑海中一片清明。
“清”字显露出诗人此次归家的目的十分地明确——远离世俗,回归田园。
但是依然担心自己归隐之事会成为无法企及的事情。
“蓬瀛”:指蓬莱和瀛洲。
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
亦泛指仙境。
于是诗人说,担心此次归家会像寻找蓬莱与瀛洲仙山那样变得缥缈虚无。
诗人看似悠闲地乘船归家,但是心中惴惴,有所忧虑。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颔联与颈联都以“晚晴”为背景。
诗人眼中的景物都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下——横桥卧波,秋树照水,山寺静穆,云峰耸峙。
颔联的景物有近景,更有远景,有俯视之景,更有仰视之景,都是静景,呈现的画面宁静而美好。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颈联紧承颔联写眼前之景,但是却有变化,写的是动景。
傍晚水汽渐浓,翠鸟羽毛湿重。
夜坐池上赏析

夜坐池上赏析夜坐池上朱槔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斗沉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不来。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万死台。
翻译:在落日时分,我脱下外衣,闲暇无事,不觉离开坐席来到池边好几次。
北斗星逐渐沉到北边山岭后,游鱼在水底自由自在,显得很快乐;月亮随着时间流逝,慢慢转过秋天的河面,(可是)大雁(消息)还没有来。
庭前绿树稀疏,(好像有意来亲近我)来和我谈心,树梢颜色浅红,(好像有意来亲近我)劝我端起酒杯。
月色明亮,孤独地照着我的满头白发,(仿佛在告诉我)不要登上睢阳台了吧。
赏析:这首七言律诗,是宋代诗人朱槔的作品。
朱槔gāo(约公元1138年前后在世)字逢年,号玉澜,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活在两宋之交,晚逢靖康之乱,与陈与义、李清照同时。
世传其“负异才,不肯随俗;又超脱,淡于名利”,从他流传不多的作品中可以读出他的才气与风骨。
本诗又名《夜坐池上用简斋韵》,可见这首诗是他读了陈与义的《对酒》而写的次韵之作。
陈诗全文如下:陈留春色撩诗思,一日搜肠一百回。
燕子初归风不定,桃花欲动雨频来。
人间多待须微禄,梦里相逢记此杯。
白竹扉前容醉舞,烟村渺渺欠高台。
这首诗歌具体写作时间不详,结合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可知当作于靖康之乱后。
首联作者写在落日时分悠游无事,故而一次次离开坐席到池前徘徊。
此处的“床”并非现代的卧具,而是古代一种简易的坐具。
《说文》中有“床,安身之坐也”。
床同指井边的石栏。
名诗《静夜思》中的“床”便是指此。
三回,强调次数之多,为虚指,可以看出作者乘凉心切。
诗中“落日”二字暗合题目中的“夜”,“移床”暗合题目中的“坐”,“临水”暗合题目中的“池上”,开篇点题,言无虚语。
随着时间推移,北斗星逐渐沉没到山岭之下,池中之鱼自由自在,显得很从容快乐。
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即濠梁之辩中庄子说的“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对句作者笔锋一转,“月过秋河雁不来”。
何为“雁不来”?大雁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代表着消息或者思乡之情。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送王昌龄》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送王昌龄》含答案解析[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6分)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6分)解题思路首先,考生应了解点染这一技法的内涵,联系柳永的《雨霖铃》,可知“点”即点明主旨,“染”即铺陈渲染。
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本诗第二句“送君多暮情”就是直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则是“染”,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最后的“叹息此离别”也是直接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白话诗歌】漕水滚滚向东流去,流向远方,临别送你,暮色四起,有多少缱绻的情愫。
船行速度很慢,郊野的寺庙出现在眼前,身后的孤山看得清清楚楚。
向前望去,数千里水面,其中没有蒲草和稗草生长。
夕阳洒满江上的舟楫,此时此刻,我只爱水波清澈荡漾。
拿起酒杯,面对树梢上的月亮尽情畅饮,醉后就睡卧于水鸟鸣叫的江洲。
夜幕降临了,来到了心仪已久的白马寺,梦里与你相会在繁华的金陵城。
醒来之后只有一声叹息,此番离别后,你独自行走在悠远空阔的江海之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诗歌鉴赏】这首诗属于送别诗,诗一开头,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既是记叙写景,又是抒情言志,以景衬情。
先写洛水东流,后写送君情意,“送君多暮情”是全诗关键,领起全诗,点明伤别之情。
以下十句则多角度、多层次加以铺写,全方位渲染这种离别之情。
【诗歌鉴赏】王维《桃源行》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维《桃源行》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维《桃源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王维《桃源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王维《桃源行》原文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挤看看红树无人知晓离,行及天下青溪不见踪影人。
山口潜行始隈?,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积攒云树,将近进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居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至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谓之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躲避地回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到,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诸家经过旧有不爱好者,傥峰壑今来变小。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就是桃花水,分不清仙源何处寻。
王维《桃源行》注释、怱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挤:因为。
4、行尽青溪不见人:一说“行尽青溪忽值人”。
见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伸展的地方。
6、旷望:指视野开阔。
7、旋:没多久。
8、攒云树:云树相连。
攒,聚集。
9、散花竹:指到处都存有花掉和竹林。
0、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武陵源:指桃花源,据说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于武陵郡)西南。
武陵,即为今湖南常德。
2、物外:世外。
3、房栊:房屋的窗户。
4、喧:叫声嘈杂。
5、谓之客:指误闯桃花源的渔人。
6、引:领。
7、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8、平明:天刚亮。
9、闾巷:街巷。
20、开:指开门。
2、薄暮:傍晚。
22、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
23、回去:返回。
24、灵境:指仙境。
25、尘心:普通人的感情。
26、乡县:家乡。
27、游衍:流连不回去。
28、自谓:自以为。
29Mareuil:不再迷路。
30、峰壑:山峰峡谷。
3、云林:云中山林。
32、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王维《桃源行》译者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归山诗

诗歌专题训练--------归山诗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张五①归山【唐】王维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注】①张五,即张諲,排行第五,故称张五,曾同王维一起同朝为官,二人交情很深。
此时张諲因受到权臣杨国忠的排斥而归山隐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送”交代了写作缘由,“惆怅”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写“几日同携手”,今朝友人却要“先拂衣”,暗含诗人对友人的埋怨和担忧。
C.颈联暗用谢安“隐居东山”的典故,希望友人把自己的隐居之地打扫干净。
D.全诗文字朴实自然,用笔委婉曲折,写出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无限的失落。
2.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乱后归山杜荀鹤乱世归山谷,征鼙喜不闻。
诗书犹满架,弟侄未为军。
山犬眠红叶,樵童唱白云。
此心非此志,终拟致明君。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不闻征鼙和“乱”字对应“乱后”,“归山谷”直接对应“归山”。
B.第二句中的“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在思想感情方面统领后面六句内容。
C.诗书整齐如故,弟侄没有被征从军,颔联表明战乱并未严重影响诗人的家。
D.颈联极妙:有红有白,色彩鲜明;有声有色,视听结合;有人有犬,活力充沛。
4.如何理解诗人所说的“此心非此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归旧山(节选)李白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①。
[注]①三清:指道教指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包括玉清、上清、太清。
此处比喻朝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呼应标题,写诗人未洗征尘,行色匆匆,表现诗人冬归旧山的急切心情。
B.第四句的“云不行”侧面烘托天寒,这与“空山凝云颓不流”的手法有相同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疏星隔河汉——蓝仁《暮归山中》赏析
暮归山中
蓝仁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
【译文】
黄昏时回家,山里已经昏暗,涧水里冼洗脚,月影在水中出现。
简陋的横木门上,喜鹊归巢入眠,黑暗的树林中,萤火虫乱画弧线。
老婆孩子都等候我归来,挑亮油灯一同饱尝粗茶淡饭。
我伫立在松树、桂花间纳凉,遥望疏朗的星星远隔着河汉。
【注释】
1、归:返回。
2、已:已经。
3、昏:天黑,傍晚。
4、濯(zhu)足:洗脚。
濯,洗涤。
《楚辞·渔父》: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5、月在涧(jin):月亮倒映在涧水中。
6、衡门:横木架成的门,指简陋的房屋。
衡,同横。
《诗经·陈风·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7、栖(q)鹊定:鹊鸟停在树上。
泛指居住或停留。
定,静下来了,此指鹊鸟入眠。
8、暗树:一作暗径。
9、流萤(yng):飞行的萤火虫。
庾信《哀江南赋》:饥随蛰燕,暗逐流萤。
谢朓《玉阶怨》诗: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杜牧《秋夕》: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10、妻孥(n):妻子和儿女。
孥,儿女。
杜甫《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11、候:等候。
12、蔬饭:粗菜淡饭。
13、伫(zh)立:长时间站着。
14、隔:分隔。
15、河汉:银河。
《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元稹《秋夕远怀》诗:星繁河汉白。
【创作背景】
蓝仁基本上是一位布衣,出仕的时间很短,亦没有任过高职,一直隐居家乡崇安山中。
此诗即写山居生活片断,具有浓厚的田园风味。
从诗中景物看,诗作描写的是一个秋初的傍晚,诗人刚好外出归来的情景。
【赏析】
这首古体诗写诗人的一个平常的生活片断。
诗人按照行动的足迹,安排了连续的四个场面。
全诗没有奇思妙语,没有汹涌的生活波澜。
诗人只是拣取身边日常琐事,平淡的生活场景,略加点染,流露出恬淡的生活旨趣,给人以情真语切的感觉。
先写归家途中的情景。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暮色苍茫,乱山昏暗。
崎岖的山道上,
诗人信步归家。
在诗人的感觉中,溪涧潺谖,淙淙作响;明月初升,清辉撒冷;涧水清澈,月影流布。
空山是这样的清幽,这样的寂寥。
身在其中,濯足清流,别有一番情趣。
濯足暗用了《楚辞·渔父》的故实,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身份、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
起句擒题,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无不是暮归,无不是山中。
随着诗人的脚步,眼前出现了一座山间陋室。
衡木栖鹊定,暗径流萤乱。
其屋横木为门,简陋如此;鹊栖其上,冷落可知。
再以小径幽暗,流萤乱飞加以渲染,景象的荒芜,氛围的凄清,家境的贫寒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诗人的感情通过衡门作了隐隐的透露和巧妙的暗示。
衡门虽然简陋,但如果自己不以为陋,也可以游息其间。
贤者乐道忘忧,虽身处陋室,而不以为苦,反能自得其乐。
这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尽管这种态度的背后也有悲哀和痛苦。
诗人就是以这样的贤者自居,甘处衡门,自得其乐。
从栖鹊、流萤等景物看,较一、二句所写事物已有一段时间间隔,这时夜幕降临已很久了。
栖鹊定与流萤乱,这一定一乱,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下字十分准确,是句中字眼。
接下来便是叙写家人团聚的情景。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天色已晚,灯火已明,粗菜淡饭已具,妻子儿女坐等诗人归家。
和乐融融的山乡田家生活显得真切而自然。
最后以诗人伫立松桂之下,仰望浩渺星空作结,意蕴幽远,含蓄深沉。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
夜已很深,万籁俱寂;晚风习习,凉意袭人。
诗人久久伫立,徘徊松桂之下。
仰望天空,只见疏星点点,明月高悬,勾起了诗人无限的遐想。
诗人似乎有所失落,有所追寻,而失落追寻的究竟为何物,又显得倘恍迷离,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无限空间。
全诗采用移步换景之法,层层推移,步步腾挪,使诗歌跳脱而有变化。
诗人用疏淡的笔触,通过平凡生活事件的叙述和特定环境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有对山问恬淡生活的热爱,也有人生失意后的淡淡哀愁。
诗中的溪涧幽泉,青松佳桂等意象,透露出山野闲人那种清高隐逸的旨趣。
而暗径幽深,流萤乱舞,又烘托出诗人烦乱茫然的情绪。
诗的基调是较为明快自然的,但也多少笼罩了一层轻柔的迷惘和淡远的惆怅。
诗人运笔古拙,洗脱铅华,纯用白描,以平实直朴取胜,而不以夸饰渲染为工。
初读起来似觉有些乏味,但细加玩赏,便又能感觉到语虽淡而味终不薄。
这也许就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简介】
蓝仁(1315—1386),字静之。
崇安(今属福建)人。
元末,清江人杜本隐居武夷,崇尚古学,蓝仁与其弟蓝智同往师之。
杜本授以任士林诗法,蓝仁遂谢科举,一心为诗。
后辟为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
明初内附,例徙临濠,居琅琊数月,放归,以老寿终。
其诗骨格老苍,常能造成一种浑成的境界,颇见工功。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闽中诗派,实其昆友倡之。
著有《蓝山先生诗集》六卷。
其生平见于《明史》卷二八五《陶宗仪传》及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