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赏析h
彭凯影视剪辑作业《山楂树之恋》赏析

电影《山楂树之恋》赏析《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所采用的的叙事、蒙太奇应用、剪辑、拍摄等手法都很简洁明了,就如剧中静秋与老三的爱情一样干净。
故事采用了顺叙手法。
以时间为明线,将这部电影的每一段情节用黑底白字的标语连接,逐渐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就像日记一样,记录着静秋和老三的点点滴滴。
同时,导演灵活运用了各种暗示、隐喻和烘托的具体手法修饰,呈递给我们一部精彩的日记式电影,一段属于那个时代的山楂树之恋。
故事中还采用了平行蒙太奇、象征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和因果蒙太奇等。
平行蒙太奇是剧中采用比较多的,例如影片开头静秋来到山楂树前休息的那段,相互之间的镜头转换通过他们的对话连接。
同时,象征蒙太奇也在上面那段得到体现,西坪村的山楂树作为核心线索和静秋和老三坚贞爱情的象征穿插在故事中。
剪辑技巧在剧中用的很简洁,最明显的一个是各段情节的承接递进,都使用渐隐的画面和留白字幕进行切换。
其余的剪接技巧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比较难察觉,推拉摇移的镜头衔接的顺畅自然,动作场景的剪接恰到好处。
交代情节和环境时用了全景和中景,需要体现人物表情和内心活动时也采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近景描写。
此外,电影的拍摄手法也充分体现了张艺谋的特色,对于他想突出的事物,他给予了与环境不同的一个色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开头西坪村张队长拿的迎接标语,用了张艺谋偏爱的红色,与周遭暗色调的环境比较相当突出。
张艺谋的特色风格还在影片的重要象征山楂树和女主角静秋等上面都有体现。
影片的构图也很精致、和谐,明显是经过精心雕琢一番的。
《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虽然在剪辑表达方面比较平淡,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让人感觉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还有整部电影的画面基本都是暗色调,引导观众的心情变化,奠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尾。
然而结尾时的画面色彩却随着山楂树的季节性成长开始渐渐明朗,配合悠扬的歌声、渐隐的字幕和满树开放的白花,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落幕,留下我在无限遐想。
《山楂树之恋》影评及人物分析

张艺谋不愧是中国当代导演中的领头人物和人物性格造型的特写高手,今年推出的所谓史上最纯洁的爱情故事片《山楂树之恋》不知赚取了多少人的眼泪,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对爱情已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很多所谓的爱情都是附加在物质的外壳上,而没有那份纯真,无暇和至诚。
在人们在这个失去纯爱的世界上也许出于心灵上的孤独,也许出于对物质的更高追求和向往的同时也希冀着心灵的慰藉,在灯红酒绿的纷杂中,他们的眼睛里折射出现实世界里某些东西的缺失,他们在苦苦的挣扎,在这个世界里去寻找,但却不知所以。
影片采用冷色调处理,画面干净,将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形象和心理世界刻画的十分纯真而没有一丝纤尘。
《山楂》是一部纪实故事片,原题材取自于艾米根据静秋的回忆录而写成的《山楂树之恋》,我认为电影剧本的改编是比较成功的,删去了原作中的些许繁琐,在人物性格上得到了艺术效果上的修复和浓缩,在此基础上尽量的尊重了原作中的原始人物造型,尽量尊重那个年代里的人物性格和特点。
该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一生里什么是最重要的,使我们在对人生和爱情的理解和思考上升华到了哲学的广度和高度。
静秋是一个在那个年代由于成分不好而被称为“可以被教育好”的女孩子,纯真,无暇,腼腆,可爱。
那时她还是一个县八中的学生,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去描写一个关于革命先辈们愤血愈战,血洒山楂树,后来这棵山楂树由于鲜血的浇灌而开红花的文稿而来到了一个后来改变了她一生的小山村,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最爱和爱自己的人,她们可谓是一见钟情,虽然由于家庭和社会原因她们不能天天在一起,但在她的眼睛里洋溢出无比的满足和幸福。
在她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一种至真,至诚的爱。
在刚遇到自己心爱的人时显露出些许羞赧和矜持,让人顿生怜悯,在老三好几天没有回来的时候,她总是在窗口张望,后来老三回来说是去二队修柴油机去了,静秋道:“你也不告诉...大妈一声”,其时她是想说“你也不告诉我一声”,但是由于羞赧没有说出,这一句话道出了她发自内心对他的爱慕和关心,此时她的心里是多么的矛盾和幸福,在老三对她送那支钢笔时,也是很不好意思,虽然她是多么希望心爱的人儿送她那支钢笔,出于矜持,老三以“为了革命也要节约墨水”的名义送给了她。
山楂树之恋赏析

电影《山楂树之恋》赏析欣赏完《山楂树之恋》后,我觉得其实里面所采用的叙事、蒙太奇应用、剪辑、拍摄手法等都非常地简单明了。
就叙事角度来说,主要采用了平叙即顺叙手法。
它几乎可以当作生活记录片来观赏。
它只是很简单地将一个故事中的每一段情节都一一地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呈现出来,就像是一本日记本,每一天的故事每一天记录下来。
它更多的反映生活的本色,目的是为了影片更真实。
同时,导演在每一段情节中,巧妙地借助于各种暗示、隐喻和烘托的具体手法,用一棵开红色花的山楂树来象征纯洁、热烈而美好的爱情。
就蒙太奇应用来说,采用了平行蒙太奇、象征式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和因果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在很多地方都能体现。
譬如,静秋和欢欢去找老三那段,静秋在河堤上等得时候的动作和老三抱着欢欢走向河堤的动作相互穿插表现出来。
象征式蒙太奇方面,这部影片有一个最主要的代表是西坪村那个开红花的山楂树。
作为西村坪那棵开红花的树,它是这部影片的核心线索所在,同时也是静秋和老三坚贞爱情的见证和象征。
结局中,静秋同老三最终也没能实现一起回西村坪看山楂花的愿望,而且象征着两人爱情的山楂树却开着白花,最后还被水淹没了。
这时《山楂树》歌曲渐渐响起。
歌词里情人约会的喜悦与影片中的爱情悲剧形成对比。
老三为了和静秋约会,于是经常到二队加班争取轮休。
这样子变得更有机会接触那些很有可能导致他去世的矿石,同时就使得他更早地离开了静秋。
这是因果蒙太奇的表现。
就剪辑技巧来说,这部电影所采用的也很单一明了。
每一段时间的情节的承接递进,都采用渐隐和留白字幕来进行切换。
除了几个摇镜头和移镜头之外,镜头的切换没有太多技巧,很多是直接地切换。
交代情节环境时采用了全景和近景,更多的是对人物表情的描写时采用了特写和近景。
就拍摄手法来说,很多镜头都是固定在一个焦距内拍摄。
而且,张艺谋偏爱红,红色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
所以影片里山楂树开红花,老三给静秋买红衣服等都有体现。
评电影《山楂树之恋》

影片努力表现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老三和右派家庭出身的孩子静秋相恋的故事,他们的恋爱没有现代爱情故事中热烈的床上戏,甚至没有亲吻、拥抱。但是主人公老三用他那个年代的方式诠释了一个好男人的形象,这个爱情故事的诞生仍然有他深刻的时代背景。
周冬雨则是一个对爱情懵懂的傻丫头,他这种对“爱”的无知唤起了男性观众的清纯世界。
有人批判“别拿无知当清纯”,尽管如此,这个表现“纯爱的故事”还是唤起人们曾经心中的藏着类似的单纯和真诚。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现代的人爱情里掺杂了太多的杂质,虽然创造出了很多味道,但是已经失去最初的清澈明亮。
影片努力让人回想起那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红色时代,那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时代。知识青年满怀着革命的热情,将自己的青春投入到了农村建设当中,他们的到来给枯燥的农村生活带来了一丝亮色。
那个时代的人单纯而热情,满脑子多是“毛主席”的教导,在严酷的政治宣传下,人们高唱的是“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影片里有了大量的充满了那个时代一颗红心向太阳的“碎片”记忆符号,如一开篇讲述山楂树的革命故事,烈士鲜血浇灌了白花;知识青年落户生产队长家的温馨场面。
毕竟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欲望的年代里,我们多深深叹息纯爱的遥不可及。
我相信,凡是出生在那个年代人心中,都藏着一个记忆中的恋歌。
9楼
压抑下的纯爱
——浅析《山楂树之恋》
《三楂树之恋》根据艾米小说改编,由张艺谋所导。全片时长113分钟,以线性叙事的结构讲述了:在文革时期,一位父母是走资派的高中女孩和勘察队的一位青年,他们从相识,相爱,到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没有十分突出地表现画面的唯美,用一种简单而素朴的基调去表现这个爱情故事的单纯和感人。
《山楂树之恋》分析

洗盡鉛華也從容──《山楂樹之戀》與《我的父親母親》的純愛主題比較目录引言 (2)一、「天不禍人人自禍」──上山下鄉運動的時代背景 (2)二、「當時只道是尋常」──兩部電影純愛主題的文本內容分析 (3)三、「清水芙蓉去雕飾」──電影人物形象塑造 (4)四、「丹青玄黄琦玮色」──《我的父親母親》和《山楂樹之戀》的視覺形式 (6)五、一代愛情觀的改變──《山楂樹之戀》「純愛」標籤的宣傳失敗與思考 (6)尾聲 (8)引言:1999年,張藝謀作品《我的父親母親》上映。
2010年,張藝謀作品《山楂樹之戀》上映。
時隔近十年,十年之間,憑藉著《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張藝謀大場面的華美鏡頭使得中國人一提到張藝謀就是那個「大製作、大規模、大氣度」的導演。
十年一輪迴,十年間他成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導演,十年間他將人海戰術發揮到了極致。
十年後他返璞歸真,又回到了那個年代,又回到了兩個人乾淨的故事,不再是絢爛的顏色、複雜的人物關係,不再有倫理的千迴百轉,有的是一個導演心靈路程上的自我迴歸。
《山楂樹之戀》電影票房過億口碑卻兩極化明顯,部份明星影評人的肯定和原著小說作者及一部份影評人的大力批評,都說明《山楂樹之戀》自身有著其強烈的可探討空間。
本文試圖對比同為張藝謀導演的敘事內容接近的《我的父親母親》,來分析電影《山楂樹之戀》在處理純愛主題上的優點及不足。
一、「天不禍人人自禍」──上山下鄉運動的時代背景《我的父親母親》的敘事視角是九十年代的孫紅雷飾演的「我」,講述的「我」父親母親的故事發生在三十年前,推演時間可以計算出來那個時代正好跟《山楂樹之戀》發生的時代是重合的──中國大陸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時代。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隨即在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
此後到1978年,有近2000萬知青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山楂树之恋——爱的意境

《山楂树之恋》影评——爱的意境之前听过身边的很多朋友说过《山楂树之恋》很纯情,很唯美,看了的人都会被这段干净的恋情所感动。
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之下,那天我看完了《山楂树之恋》后,不知道是我太无情还是我被污染。
一个平常心让我似乎对这段干净的爱情没留下任何痕迹,留下的只是那点依恋。
为了留下,今天我又再次回味这段令无数人潸然泪下的情感。
剧中时代让老三和秋静像世人一样,拥有着缘分而相识,以一颗基因变异的开着红花的山楂树为线索让剧情一步步的发展着下去。
老三对静秋的爱那么无私,那么纯真,毫无怨言地等待着静秋。
影中,在村子中老三送给静秋一支钢笔,静秋把那露墨水的旧钢笔给了老三,从这个定情之物的交换开始。
静秋回城后,老三去二队加班以换取轮休,跑去城里找她玩。
两个人还下河游泳,老三偷偷的看着静秋打球,在背后默默支持着静秋,看到静秋的脚被水泥烧伤,他心痛万分,他不惜划伤自己的手臂让静秋随他去医院检查她的脚,这足以证明虽然伤在静秋的脚下,痛却在老三的心里。
被静秋的母亲发现后,为了静秋的前程老三愿意等,只是时间不愿意等,临走之前老三为静秋包扎了脚伤,静秋的泪水落下,老三的爱却持续着,其实静秋又何尝不是老三眼中的一滴泪,只是他不敢低头,怕她落下,老三依旧为静秋包扎着伤口,将爱包扎在心里。
当静秋得知老三病了,千里迢迢的赶着去看望,在病房里,静秋质问老三普通体检为何要住院,老三支支吾吾遮掩过去,可能为了不让静秋但心,一个人其实怎么可能不知道的自己的身体呢?在静秋坚持要留下却只能被那扇铁门隔在窗外的时,相信大家从老三的眼神中能看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种情感,我怕那是一种侮辱。
第二天他们在一起留下了唯一的合照。
当天晚上,两个人睡到了一张床上。
当静秋决定把自己身体交给老三时,但我们在遐想时,老三只是简单地抚摸了一下便放弃了。
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纯美的,干净的爱情,难道所谓的纯情就是不亲亲小嘴,拿那根沧桑的树枝牵着你心爱的人的手就是纯情吗?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里面的玛莲娜,在面对战争和小镇上人心猜忌的苦痛里坚守自己,乃至最后不得不屈服在男性的强权社会里,她受尽侮辱,但她值得尊敬,而且我觉得,她并不在“清纯”的对立面----“肮脏”。
浅析小说《山楂树之恋》

浅析小说《山楂树之恋》杨徐嵘2009年艾米的小说《山楂树之恋》出版,在此之前,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早已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阅读纯爱”的热潮。
2010年,张艺谋携着电影版《山楂树之恋》“千呼万唤始出来”,在对奥斯卡的畅想中又一次带领着国人体悟了纯爱的珍贵。
无可否认,在某个时空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的确让我们感动不已,然而那个以“特殊”为背景的爱情在病魔摧毁幻想的催化下持续发酵,不免让读者在经历过情感的刺激之后有些倦怠,仿佛那就是一个通俗的爱情小说。
但是它所引发的阅读热潮,所唤起的纯爱效应,以及曾经在我们浮躁的心灵中激起的点点涟漪,都在显示文本的文学价值。
现在笔者试图不谈爱情,而是透过爱情去触摸文本深处跳动的文学之心。
进入文本,首先阅读到的是不同身份的言说,这些纷繁复杂的文本声音来自不同的小说人物(当然也包括作者),却都被作者有机地整合在文本之中。
这种有机整合所依靠的是作者观察人物和讲述故事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的选择对于像小说这类叙述性作品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信在选择小说的叙述视角之时,作家艾米用心良苦。
她巧妙地选取了一个非常适切的叙述视角来对小说的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让《山楂树之恋》这部小说具有无穷的情感魅力。
136通常我们所见的文学作品都是单一视角叙述,而有些文学经典可以做到多重视角叠加或渗透从而构成一种复调的味道。
“第三人称的内焦点叙述”是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的变体,它是指“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自由,实际上退缩到了一个固定的焦点上”。
在《山楂树之恋》这部小说中有关爱情叙述的部分几乎都运用了这个视角,虽然作者是在叙述静秋,然而读者却有静秋讲述的幻觉,这种幻觉还牵连着叙述情境的问题。
叙事学认为“叙事情景是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不同关系构成的”。
在人物叙事情境中,“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这个反映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的感受、观察、思考,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乃是通过这个反映者性格的眼光看待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
山楂树歌曲赏析

山楂树歌曲赏析
《山楂树之恋》是一首非常纯净的歌曲。
歌曲的主题是爱情,但是却没有任何花哨的技巧和华丽的辞藻,仅仅是用一些简单的音符和简单的语言表达了爱情的真谛。
歌曲的旋律简单动人,歌词深情朴实,让人听后倍感温馨和感动。
在歌曲的演唱方面,东来东往的演唱非常到位。
他的嗓音清亮纯净,唱出的歌曲感情真挚,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
尤其是在歌曲的高潮部分,他的嗓音高亢有力,表达出了对爱情的坚定和执着,让人为之感动。
此外,《山楂树之恋》的歌词也非常优秀。
歌词运用了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出了山楂树所代表的纯洁、真挚的爱情。
歌词中“你在山楂树下等我,我去找你”的句子,表达了男女之间纯洁的感情和彼此的信任,让人感到非常温馨和感动。
总的来说,《山楂树之恋》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歌曲。
它运用了简单的语言和旋律,表达出了爱情的真谛和纯洁的感情。
这首歌的音乐和歌词都非常动人,值得每个人去欣赏和珍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说这个故事发生在当代,只能说它很俗套。
男女相爱而后其中一个患白血病去世的题材是个早已翻拍烂了的题材, 说实话这部影片不太会赚到很多眼泪,张艺谋导演采用这样一个题材说实在的的确有点炒剩饭。
正因为如此,这部影片的感人之处可以说并不是这段爱情故事悲剧般的结尾,而是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超越政治钳制、超越物质享受、甚至是超越社会观念的发源于人性深处的单纯爱情文化大革命——一个令中国人难以忘却的年代,所有人都背负着那个年代压在身上的沉重包袱,即使是纯真烂漫的年轻人做人处事都相当谨慎、左右顾及。
青年男女之间发自内心的彼此爱慕被“反革命右派”的家庭出身阻隔,这也许就是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对于人性的束缚。
一对彼此相恋的年轻人要在路上保持距离,甚至要假装形同陌路,而这不是出于青春年少的害羞而是出于对他人说自己是“资产阶级享乐作风”的提防……也许,只有真正在那个时代追寻过爱情的人才能够真正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悲哀。
文争武斗充斥于全社会的人际关系之间,每个人当自己的至亲或是至交被划为右派之后自己都要舍弃亲情友情于不顾而逃避迫害,这样的一个社会状态中,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甚至是亲情友情都成为了病态政治的牺牲品。
《山楂树之恋》对于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心态描绘的相当真切,这是一种艺术化的描述,也是一种同情,甚至是一种用悲剧的结尾诠释的对那个时代的控诉。
其实,如果抛开“白血病导致一个年轻人去世”这个老土的题材,《山楂树之恋》所描写的爱情故事还是很单纯的。
说这种爱情单纯不仅是因为电影中静秋和老三没有过于亲密的行为,而是因为这两个人的爱情不是以政治强权下的阶级出身为标准亦不是以用来满足虚荣心的物质条件来衡量的,他们的爱情完全是一种发源于人朴实内心的彼此爱慕。
这是一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般的情感,没有《云中漫步》中那么巧合的经历,也没有《泰坦尼克》中那么惊天动地,同时也没有《梁祝》那么浪漫,更没有其他所有以爱情为题材的电影中都采用的第三者插足……完全是很平淡也很普通的平常人的爱情,在琐碎的小事中渗透着老三对静秋的关怀,而这却足以感化一颗同样单纯的心。
没有房没有车没有钻戒和钞票,只有一棵据说是可以开出红色花朵的山楂树就足以让一段爱情成全,这样的爱情很干净,即使含蓄到毫无激情也能够让人心向往之。
这种平平凡凡简简单单却又是发自于内心的爱情是否让这个时代中的一群拜金女感受到内心虚荣的肮脏和丑恶我不知道,但我能够体会到这种单纯爱情所昭示的人性当中最为本质、最为纯真的那份真善美。
在影片的最后,镜头从远景推进到山楂树花朵,我们看到,那棵山楂树并不像人们传言的那样“被革命者的鲜血染成了红色”,而是绽放着簇簇洁白的花朵。
山楂树不会因为要作为“革命教材”的题材而开红花,这揭示了影片的主题——无论外界的社会观念、外界的政治势力如何影响,这份纯洁的爱情都依然像山楂树的花朵一样洁白、纯真!了从这份感动中走出来看影片的内容,我们知道艺术往往是高于生活的,这当然是很理想化的一段爱情故事,比如说影片中的一对青年恋人从来没有吵过架没有拌过嘴,这在平常人的生活中应该是算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吧,但是《山楂树之恋》中却只是讲述了这对年轻人彼此关怀、彼此照顾的内容,没有把吵架拌嘴这部分录入镜头,以此向观众进一步体现这种朴素纯真爱情,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对于生活琐碎的记述上,这也就是文艺之所以文艺的一个体现。
山楂树是影片中文革时期两个年轻人爱情的圣地,我希望《山楂树之恋》中的纯真爱情也可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年龄的年轻人心中的一块净土,当然,我更为期待的是,在我内心的净土上,有一天也能够生长出一棵开满着洁白花朵的山楂树。
一、诗意的叙述影片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但张艺谋却在这简单的叙述中注入了无限的诗意,使影片有一种别样的美感。
文革期间,城里女学生静秋为了编写革命教材到农村体验生活。
静秋出身不好,在那个“身份”至上的年代,她不得不战战兢兢的生活,小心翼翼的保护自己。
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地质勘探队的帅气小伙老三,从此他们开始了一段属于那个年龄、那个时代特有的纯美恋情。
制度的禁锢无法抵挡情感的洪流,他们开始偷偷的见面,直到被母亲发现,老三平静的离开,悄悄的探望变成了默默的守候。
静秋抱着“等你一辈子”的希望,换来的却是老三病危的噩耗。
“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的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老三走了,一对相爱的人就这样被生与死隔开。
这是一个迷梦般的爱情悲剧,但丝毫不同于台湾、韩国的苦情戏。
电影较之于小说情节更简单、矛盾更简化,而诗意的色彩却更浓重。
这是一个发生在文革期间的故事,导演并没有浓墨重彩的表现那个特殊的时代,恰恰相反,他似乎有意抽离故事的时代背景,只是通过几个简单的镜头让观众明白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在矛盾处理上,影片也同样遵循着“减法原则”。
老三骑车护送受伤的静秋,两个年轻人尽情的享受着难得的“阳光”,却偶遇静秋的母亲。
因为父亲的问题,母亲一直小心翼翼的呵护着静秋,希望她不要犯一点错误,争取留校。
这本应该是情感的高潮却嘎然的变成了一触即发的矛盾。
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我们本期待的是一场激烈的争吵,家长的极力反对,年轻人的苦命相争。
而事实上发生的却是,老三恳求为静秋包扎一下受伤的脚,并在最后选择了默默的离开,两年之内不再见静秋。
影片用沉默、温情、诗意化解了争吵,简化了矛盾。
一个简单的故事,导演有意的抽离了它的时代背景,简化了它的矛盾冲突,却讲述的同样之美、之动人。
影片里,没有斗资批修的愤怒,没有互相揭发的痛楚,没有矛盾演化的复杂,有的只是乡下人的淳朴,乡间景的纯净,相恋人的纯真。
导演没有刻意的去追求诗意,却在人物的一颦一笑中,镜头的悠游游走中自然的流露出内在的诗意。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社会中,这种诗意的叙述给影片带来的是一种“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
二、纯真的人物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即向观众讲述了一段纯朴美丽的爱情故事,塑造了单纯倔强的招娣,执著专情的生子爹。
而《山楂树之恋》的人物形象,相较于《我的父亲母亲》主人公的单纯、执著、善良有过之而不及。
静秋的单纯无邪通过那双纯净透彻的双眸展露无遗。
我们不得不佩服导演选演员的深厚功力,未进入社会的高三学生周冬雨,无论在形象气质还是姿态动作上都非常符合单纯的静秋。
尤其是那双不谙世事的眼睛,丝毫没有欲念、纯净透彻。
影片通过很多的细节巧妙的塑造了一个天真无邪、个性羞涩的女孩。
秉承着“男女授受不亲”观念的静秋,即使在天黑过河时,也畏惧的拒绝了老三伸出的手,无奈的老三找来一根木棍,静秋才勉强牵起了木棍的另一端;换泳衣的时候,静秋羞羞涩涩、遮遮掩掩,穿上了泳衣她也拘拘谨谨,显得本真可爱:女友怀孕,静秋不谙情事,还以为自己也被老三“得了手”,气愤的用浆糊抹掉脸盆上的“山楂树”,后来知道了老三对自己的好,就又深情的擦掉了“山楂树”上的浆糊。
她的一瞥一笑,一怒一喜似乎都透露着那个时代少女的羞涩、纯真。
三、纯美的情感“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这是老三给静秋的爱情誓言。
他们之间的情感超越了物质,超越了“身份”,是精神的互相依恋。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审美时代,《山楂树之恋》却给电影银幕带来了久违的新鲜气息。
那种看似童话似的纯美情感却直抵我们的内心深处,告诉我们爱的纯真本质。
文革,是一个论出身、看阶级的年代。
老三是军区领导的儿子,又在地质勘探队工作,有粮票、邮票、身份证,还有钱。
静秋却出身于一个“问题家庭”,父亲被打为右派,母亲带病劳改,家里生活困难。
而这一切似乎都不会成为相爱的障碍。
所以,从相恋之初,他们之间的感情就超越了阶级的限制,而带有为爱而爱的色彩。
喜欢她(他)就是默默的守在他(她)身边,看着自己所爱的人幸福,而不为他(她)增加烦恼。
静秋家庭困难,老三以村长家的名义,悄悄的帮助静秋而不求回报;老三无法忍受对静秋的思念而偷偷的在校园墙外看她打球,直到静秋出去捡球才看到了这个一直默默注视着自己的男孩:静秋为了好好表现,给学校拉水泥,而老三每次都会在上坡时出现,帮上心爱的女孩一把,却又在人多的地方默默的躲起来;得知老三得病静秋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不顾自己来之不易的前途而去照顾老三:老三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为了不给静秋添加负担,而悄悄的消失,却在自己的病房的屋顶上贴上两人的合照。
情感内敛而不张扬,历来都是中国传统艺术表述的独特方式。
影片中所描述的情感表达方式正好回应着中国观众内心深处的诉求。
静秋和老三之间的爱情当之无愧的可以被称作“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即使两人躺在船上,老三的试探被静秋默许时,他却缩手而回,这背后又是怎样强大的单纯善良之心战胜了欲望之念。
同时,在两人穿着泳衣在水中嬉闹时,我们看到的也不是肉欲,而是两颗纯真的心尽情的享受“阳光”的美好。
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爱是超越世俗的爱、超越欲望的爱,是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爱。
这种爱所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不同于《红高梁》中的荡气回肠,不同于《菊豆》中的哀怨无奈,也不同于《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大胆直自,而是,悠悠然流于心底而让人哽塞凝噎。
电影<山楂树之恋>是根据艾米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导演对原著的改动使得电影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色彩上的鲜艳,没有了风格上的俗气,把爱情推向了纯美的境界。
两位新演员尤其是周冬雨的单纯而干净的表演,让人愿意相信那份纯美。
从整体上看,演员表演比较到位,较好地刻画出了那个年代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表情流露自然,人物性格塑造鲜明,但是在老三逼静秋去医院看脚伤时自残这段戏上出了一点小破绽,不是说这个过程不真实,而是演员没有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反应,显得有些刻意。
影片始终以一种淡淡的,安静的,近乎朦胧的基调,以舒缓的节奏述说着一段纯美的爱情。
色彩影调亦是如此,始终处于一种朦胧状态,除了影片刚开始静秋去找老三吃饭时的那点黄色以及后来那点鲜红,几乎没有色彩鲜艳的镜头,这与影片整体的艺术效果是相得益彰的。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这便是电影(山树之恋>所要传达的纯美爱情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