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炳简介
独树一帜的诗人

9月4日,是废名先生驾鹤西去50周年纪念,我写这篇拙文权为祭奠,愿废名先生在天之灵安息,并且佑护当代诗坛。
在我的心目中,诗人废名独树一帜,是一个极富灵性的现代诗人。
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1901年生,1967年“文革”中遭磨难而死。
他1922年就读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本科英国文学系,并参加语丝社。
1929年毕业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后为副教授、教授。
1952年后,任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63年起,任吉林省文联副主席。
他写诗也写小说,有诗集和诗文集水边、招隐集、天马诗集、冯文炳选集、新诗库三集·废名卷、废名诗集和小说集多种。
又说,废名写诗有四百多首,现在收集到的有百余首。
废名曾研读佛学,也喜好老庄,并且爱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的诗。
废名写象征诗,却是“中国式”的。
他揉禅、道于一体,达到了诗与禅、道在现代意识上的结合。
相传六祖惠能得传钵之地,正是废名的家乡湖北黄梅。
于此,废名自小便受到释禅的熏染。
六祖惠能原是一个卖柴度日的樵夫,听人讲读金刚经有所感悟,到黄梅见五祖弘忍,以一偈语而得五祖衣钵,其偈语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须惹尘埃?”这一偈语,对废名一生影响颇深,乃至深入他整个人格精神。
据说,在日本占领北平初期,废名仍然留居北平。
后来,他见自己所敬仰的周作人出任伪职,很是失望,失望至极,便悄然离去,返回湖北黄梅当一名小学教员,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复出。
而在当时要离开沦陷区,逃回大后方,是要冒生命危险的,但废名抱定了宁死也不沾染汉奸“尘埃”的决心。
废名的诗,又可以视作意识流诗的典范。
废名的诗因为参悟禅、道,出现“多义”,又有意识流的大跨度跳跃,所以不容易读懂。
但是,不容易读懂不一定是诗的坏处。
“颇耐咀嚼”、“甚富玩味”,都是赞扬诗的隐含。
有人说,李金发是“诗怪”,而废名是“诗魔”,不无道理。
不过,照我看来,李金发只是对西方象征诗生吞活剥,模仿而已;废名才是有自己的独创,才是中国式现代诗的一位可贵代表,可以与戴望舒媲美。
十二月十九夜 废名 赏析

《十二月十九夜》
作者:废名
深夜一枝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
诗人简介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出生于湖北黄梅,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擅于以禅入诗,代表诗作有《星》、《灯》等。
品读
有人深夜静坐对孤灯。
灯似知音,与人共赏明朗清远的星空。
漫天的星斗,是花,是鱼,是一个奇妙的梦。
那人却在幽蓝的夜景中,邂逅了自己的内心。
广阔的思想世界里,包涵着温暖,和谐,圆满,种种体会。
直至炉火响起冬夜的声音,倏然惊醒。
大千尘世,以禅家观之,太多太满,还似虚无。
不如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内心是丰富的,倘若无心,世界是一团混沌,万古如长夜,伸手不见五指。
遁入内心,窥得百种滋味,万般景致。
吾心即世界。
竹林的故事ppt2

“京派”的概念
30年代以北京为中心,以《大公报· 文艺副刊》《骆驼草》等刊物为阵地形成 的自由派作家群。在艺术上主张与现实保 持距离,埋头追求艺术本身的价值,通过 对乡村淳朴的原始的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呈 现。向传统的农业文明复归,来作为审美 的极致,从而对抗日趋深入的所谓城市化 文明的进程,是一个纯文学流派,也是中 国文化寻根小说源头。
b.三姑娘是水做的骨肉,但并不是那江海中狂奔乱 跳之水,而恰如竹林之中涓涓山泉,潺潺溪流, 满含着水乡女儿的似水柔情,P142写到“正二月间 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三姑 娘虽然还清晰地记着昔日看龙灯的情景,但自老 程死去,锣鼓喧天也再惊不动她了。堂嫂子来邀 三姑娘,母亲也极力鼓动,三姑娘总是含笑推辞 。这里透出的是三姑娘对寡母相依不舍的那种挚 爱之情。 (3)废名笔下的三姑娘,从外貌到心灵,都如竹 与水一般清纯,这很大程度得之于他勾画的青山 绿水的钟灵毓秀。除了前面谈到的竹与水,我们 还会在文中发现作者对春的爱恋,对绿的敏感。
文中的一则则故事大多发生在“春天”,“ 春天来了,村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 天的绿得可爱”,连河边的坝上也是“绿团团 的”,以至三姑娘的脚上也总是穿着那双“绿 花鞋”。 4、诗一般超尘脱俗的意境。废名较早地将古 典美学的“意境”引进到单篇小说的整体构架 之中。文中的竹林仿佛已幻化为一个梦的世界 ,而从河边竹林里走来的充满青春气息的三姑 娘,她对幸福的憧憬和淡淡的哀愁,都融化在 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世界里。她和竹林都成一 种纯净的美的象征。
竹 林
传统的生活方式
舒缓的生活节奏
作者“我愿读者从他们当中理 出我的哀愁”
对美的爱怜,对善的同情,对命运 的哀伤和无奈。 东方传统文化:含蓄敦厚
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眷恋与感伤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导读:一、人物介绍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 、《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二、文学作品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废名:《枣》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谈新诗》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开元:《水边》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废名著、开元编:《跟青年谈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废名著、开元编:《废名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冯文炳:《冯文炳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冯文炳:《废名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冯文炳:《废名散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废名:《阿赖耶识论》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止庵编:《废名文集》[5]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废名著,黎娜编《菱荡》[6]三、世人评价冯文炳的现代诗也独具风格,许多诗可说是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滥觞。
但由于比较晦涩,在当时不大为人注意。
如作于1931年的《梦中》:“梦中我画得一个太阳/人间的影子我想我将不恐怖/ 一切在一个光明底下/人间的光明也是一个梦”。
《竹林的故事》、《桃园》、《桥》等小说多以未受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冲击的他的故乡农村为背景。
废名《菱荡》

废名《菱荡》《菱荡》是废名的短篇⼩说代表作之⼀。
⼩说以舒缓的笔调描绘了⼀幅旧时中国南⽅⽔乡的世俗图,反映了旧时中国南⽅农民的⽣活状态、思想意识及⼈与⼈之间的纯朴、融洽的关系,塑造了⼀个诚实朴讷、憨厚风趣的农民陈聋⼦形象。
⼩说语⾔⾃然质朴,娓娓道来,富于⼝语化,通篇没有什么很强的故事情节,对⼈物的语⾔、⾏为也只是轻描淡写,但⼈物形象栩栩如⽣、跃然纸上,读来趣味横⽣。
⼩说意境幽丽,承转⾃然,语⾔清纯恬美,状物摹⼈,细腻传神,景物与⼈物相互映衬,⽔乳交融,画⾯感极强,给读者以⾝临其境般的感受,体现了废名独特的⽂风和创作技巧。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下坝过桥,⾛⼀个沙洲,到城西门。
⼀条线排着,⼗来重⽡屋,泥墙,⽯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种光泽,表⽰陶家村总是兴旺的。
屋后⽵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倾斜⾄河岸,河⽔沿⽵⼦打⼀个湾,潺潺流过。
这⾥离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段正对了⽵⼦临⽔⽽⽴。
⽵林⾥⼀条⼩路,城上也窥得见,不当⼼河边忽然站了⼀个⼈,——陶家村⼈出来挑⽔。
落⼭的太阳射不过陶家村的时候(这时游城的很多),少不了有⼈攀了城垛⼦探⾸望⽔,但结果城上⼈望城下⼈,仿佛不会说⽔清⽵叶绿,——城下⼈亦望城上。
陶家村过桥的地⽅有⼀座⽯塔,名叫洗⼿塔。
⼈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
摆渡者,是指以⼤乌⽵做成的筏载⾏⼈过河。
⼀位姓张的⽼汉,专在这⾥摆渡过⽇,头发⽩得像银丝。
⼀天,何仙姑下凡来,度⽼汉升天,⽼汉道:“我不去。
城⾥⼈如何下乡?乡下⼈如何进城?”但⽼汉这天晚上死了。
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
何仙姑⼀夜修了桥。
修了桥洗⼀洗⼿,成洗⼿塔。
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独不相信,他说:“张⽼头⼦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家给他钱,同聋⼦“打长⼯”是⼀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塔不⾼,⼀棵⼤枫树⾼⾼的在塔之上,远路⾏⼈总要歇住乘⼀乘阴。
坐在树下,菱荡圩⼀眼看得见,——看见的也仅仅只有菱荡圩的天地了,坝外⼀重⼭,两重⼭,虽知道隔得不近,但树林在⼭腰。
冯文炳(废名)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冯文炳(废名)小说创作研究述评肖雅(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摘要:冯文炳,笔名废名,是现代著名作家。
目前国内对冯文炳的研究综述并不多。
本文梳理了冯文炳小说创作受到的评价,将其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1925-1949年,主要 研究者有周作人、沈从文等人;第二阶段为1950-1990年,研究者有唐鼓、凌宇等人;第三 阶段是1990年以后,研究者有陈建军等人。
从小说创作来看,冯文炳(废名)的小说多以 他的故乡(湖北黄梅)为背景,其故事情节与人物大多平淡平凡,受禅宗思想和中国古典诗 词影响较大。
关键词:冯文炳生平;冯文炳小说创作;研究述评文章编号:ISBN978-7-5369-4434-3 (2018) 04-32-05为了解目前冯文炳(废名)研宄状况,在“读秀”学术搜索引擎中检索“废名研宄 综述”,出现相关期刊7篇,分别是;陈建 军:《废名研宄综述(1981—2001)》《黄冈师 范学院学报》2, 002年第5期;叶蓓:《光 荣的寂寞——废名研宄综述》,《南京师范大 学文学院学报》20, 01年第4期;谢丽娟的 《废名研宄述评》,《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余勤安:《废 名诗歌研宄综述》,《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1期;谢丽娟、何婧雅:《新时期 的废名诗歌研宄》,《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年第8期;梅杰:《〈废名年谱〉的特色》,《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9期;陈丽红、宋剑华《《废名的归乡叙事:论〈桥>》,《中国文学研宄》,2010年第4期。
学位论文1篇:陈丽红:《废名的归乡叙事》,湖南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图书:陈 建军编著:《废名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3年版。
还有一些书籍的部分章节提 到了废名的创作,如刘进才编著:《京派小说 诗学研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湖 北大学中文系湖北作家研宄室编:《湖北作 家论丛第4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李钧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名 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废名,湖北黄梅人,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小说家,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欢迎大家分享。
一、人物介绍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二、文学作品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废名:《枣》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谈新诗》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开元:《水边》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废名著、开元编:《跟青年谈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废名著、开元编:《废名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冯文炳:《冯文炳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冯文炳:《废名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冯文炳:《废名散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废名:《阿赖耶识论》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止庵编:《废名文集》[5]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废名著,黎娜编《菱荡》[6]三、世人评价冯文炳的现代诗也独具风格,许多诗可说是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滥觞。
但由于比较晦涩,在当时不大为人注意。
废名小说风格极其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刘晴 《废名代表作》编选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华夏出版社 田广《废名小说研究》 王泽龙《废名小说的诗与禅》《江汉期论坛》1993年06 杨义《废名小说的田园风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1982年第
1期 戴国庆《论废名小说的诗意禅趣美》《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陈振国《冯文炳小传》《新文学史料》1983年03期 杨剑龙《论废名小说的诗意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 为京派代表作家。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 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 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 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 生过影响。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 读者却很少。
废名小说的艺术特点与精神世界
小组成员:梁清华、邱凌玉
一、废名生平及简介 二、废名小说的艺术特点 三、废名小说的精神世界
一、废名生平及简介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 受传统私塾教育,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立志 “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 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 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 《语丝》。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 山,后任教成达中学。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 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次年和冯至等创办 《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 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1946年由俞平 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 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 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 省政协常委。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文炳简介
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冯文炳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冯文炳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废名(1901年11月9日-1967年10月7日),本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
中国现代作家,学者。
废名生平简介
废名于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
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
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
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
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
讲师。
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
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
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
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废名的文学风格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
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
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读者却少。
在文学上,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两个著名知音。
周作人在为废名和俞平伯的“涩”作解释时说“本来晦涩的原因普通有两种,即是思想之深奥或混乱,但也可以由于文体之简洁或奇僻生辣,我想现今所说的便是属于这一方面。
”
在《废名小说选·序》中,废名对于自己的风格有如此评论:“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在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
这有没有可取的地方呢?我认为有。
运用语言不是轻易的劳动,我当时付的劳动实在是顽强。
读者看我的《浣衣母》,那是最早期写的,一支笔简直就拿不动,吃力的痕迹可以看得出来了。
到了《桃园》,就写得熟些了。
到了《菱荡》,真有唐人绝句的特点,虽然它是五四以后的小说。
”
废名的哲学研究
废名对于佛学有相当的研究,著有《阿赖耶识论》,专门探讨佛学中的唯识论。
不过,他的哲学研究并没有受到注意。
周作人说“随后他又谈《论语》、《庄子》,以及佛经,特别是佩服《涅槃经》,不过讲到这里,我是不懂玄学的,所以就觉得不大能懂。
”废名寄哲学论文给周作人,没能得到回应,令他很失望。
诗人卞之琳说“1949年我从国外回来,他把一部好像诠释什么佛经的稿子拿给我看,津津乐道,自以为正合马克思主义真谛。
我是凡胎俗骨,一直不大相信他那些‘顿悟’……无暇也无心借去读,只觉得他热情感人。
”语气略带讽刺,这是对佛学缺乏兴趣的人的话。
学者张中行也研究佛学,他说废名“同熊十力先生争论,说自己无误,举证是自己代表佛,所以反驳
他就是谤佛。
这由我这少信的人看来是颇为可笑的,可是看到他那种认真至于虔诚的样子,也就只好以沉默和微笑了之。
”态度也和卞之琳类似。
只有熊十力,虽然和废名观点全然不同,但愿意和他激烈辩论,甚至打架。
关于笔名的来历
废名在1926年6月10日的日记写道:“从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个名字,就叫做废名。
我在这四年以内,真是蜕了不少的壳,最近一年尤其蜕得古怪,就把昨天当个纪念日子罢。
”
废名作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