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东侵

合集下载

十字军东征的背景有哪些

十字军东征的背景有哪些

十字军东征的背景有哪些十字军东征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宗教性军事行动,战火前后绵延两百年,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此次著名的军事行动,它爆发的背景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十字军东征的背景有哪些,希望你喜欢。

十字军东征的背景11世纪的西欧,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城市普遍兴起,东方商品已输入市场,人口迅速增长,已经分割了的封建领地收入不能满足封建主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享受欲望。

在长子继承制下,失去领地继承权的贵族子弟,除领受神职,享受教产收入外,大多缺少土地,成为冒险放纵、专肆劫掠战争的骑士阶层。

大、小封建主以比较富庶的东方作为掠夺土地和财富的对象,是十字军东征的主要原因。

同时,农奴份地减削,负担加重,生活困苦。

在970~1040年间,西欧有48年饥荒;1085~1095年间,灾情更为严重,社会动荡不安。

转移心怀怨愤的农民的视线,引诱他们向东方寻求出路,是教俗封建主发动十字军东征的又一因素。

在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城市的商业活动中,经营东方商品的中介贸易渐占重要地位。

这些城市的商人企图排挤贸易上的劲敌阿拉伯和拜占庭商人,通过十字军东征在地中海东部建立商业据点,进而攫取商业控制权。

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权势日增;罗马教廷正在发展成为一种超国家的政治权力。

朝拜耶路撒冷及基督圣墓并和异教徒作斗争,是煽动西欧信徒宗教狂热、提高教会威信的重要手段。

而且,通过十字军东征,可使天主教会势力扩张到东方伊斯兰教国家和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加强教皇的权力和地位。

西亚和拜占庭的局势使十字军东征有机可乘。

11世纪中叶,塞尔柱突厥人从中亚向西南扩张,侵入两河流域,1055年占领巴格达。

1071年,突厥人大败拜占庭军队于曼齐克特,夺取了拜占庭在小亚细亚的绝大部分领土。

埃及法蒂玛王朝所属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亦被先后侵占。

但庞大的塞尔柱帝国不能保持统一政权。

1092年苏丹马利克沙死后,军事贵族拥兵自立,帝国分崩离析。

最新-十字军东征简介 精品

最新-十字军东征简介 精品

十字军东征简介十字军东征简介【战争时间】公元1096~1291年【战争地点】地中海东岸各国【交战双方】西欧的封建势力地中海东岸的国家【战争背景】11世纪,基督教已渐渐在西欧世界扎下了稳固的根基,从各地前往圣地耶路撒冷的朝圣者立时激增,这给当地带来了商业的繁荣,对那些渴望去东方寻找新财富的西欧大小封建主是很有诱惑力的。

这一时期,中亚细亚地方的游牧民族土耳其开始侵入小亚细亚,不久便信奉了伊斯兰教。

于是,东罗马帝国成了他们征服的目标。

东罗马皇帝狄奥杰尼斯四世,终于被迫同土耳其帝国的苏丹王交战。

十字军的装束11世纪下半期,两国军队在东罗马帝国的东侧边境上发生战争。

东罗马军队溃败,在亚洲的领土也大部丧失,连皇帝也被俘虏。

东罗马帝国国内展开了争夺帝位的内战,内部局势混乱,土耳其军队乘此机会涌入罗马帝国大肆掠夺。

由于皇帝日日更替,首都的守军渐渐丧失信心,不久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也落入土耳其人的手中。

公元1085年,东罗马帝国最重要的城市——安提阿,也被它的执政官出卖给土耳其,只有耶路撒冷仍旧在开罗酋长的统治下。

不过,朝圣者已经没有办法到达圣地了,交通由于战火而中断。

于是在东罗马帝国的皇帝被迫首次向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德国皇帝求援,愿意把东正教重新归在教皇的统治下。

1095年春,罗马教皇在普莱山斯召开宗教会议。

当会议正在进行时,东罗马帝国派遣的使者到了。

使者带来的传话说,击退土耳其人的时刻已经来临,东罗马皇帝亚历克塞二世准备亲自指挥军队,但苦于兵力缺乏。

他要求教皇乌尔班二世在会上向大家宣布,从那时起,凡加入东罗马军队的诺曼底人都是为神而战的兵士。

罗马教皇自然很乐于接受他的请求。

1095年11月之后,罗马教皇又在克勒芒召集公开会议,仍以向土耳其发动神圣战争、解救圣地为理由,号召教士、封建主、骑士和农民到东方去同异教徒作战。

第二天,教会决定在志愿兵的衣服上缝上了红十字,作为参加远征的标志。

他们欺骗和蛊惑农民说,农奴参加远征还可以得到"自由",参战期间个人财产由教皇保护等。

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与衰落

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与衰落

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与衰落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与衰落西欧封建制度是13世纪至15世纪欧洲社会政治生活的主导形式,其演变历程也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发展过程的重要反映,同时也成为了欧洲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程。

本文旨在探讨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与衰落,研究其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展望。

第一章: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西欧封建制度起源于9世纪,当时欧洲正处于分裂和黑暗的时期。

背景是,罗马帝国的衰落和瓦解,导致很多地方割据成为了各种政治小集团。

而作为欧洲一种特殊的经济社会模式,封建制度的形成则是由当时的战争、游牧民族的侵略等因素推动而来。

在封建制度中,封建主和农奴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关系。

封建主是领主,他们可以掌控土地的主权,并拥有自己的私人军队和法律体系。

农奴们是土地的依附者,他们耕种地土地,提供粮食和其他生产资料,以换取封建主的保护和原始技术工具和存积财物等。

在封建制度的初始阶段,王权仅限于地位极高的贵族和教会人员之间的论战之中。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逐渐成为重要的中央政府代表,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学习和集权的行政举措,加强了自己的影响力。

其他领主和贵族发展了各自的领地,但仍以他们的地位和职务为依据,共同支持着国王的权威。

这种所谓的封建联盟系统,将主权分散给了大量的个人,在有效测量了地方权力的同时,仍然保留了大便宜的中央组织权力。

第二章:封建制度的巅峰期封建制度在13世纪之前,得到了全面的巩固和发展。

这时候的封建君主已经开始稳定其领土,并与皇帝或国王保持了强大的联盟,pax universalis(普遍和平)逐渐成为欧洲普遍共识。

同时,在这个时期,欧洲的城市成长迅速,手工业和工商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佃农的自由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那么,封建制度为何会在13世纪达到它的顶峰呢?首先,封建社会的各种制度和针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和军事技术的合理发展,使其具有了较为稳定的合法性,构成了有效的抵御战争和动荡的基础。

其次,当时爆发的十字军东征,带来的金币、宝物、奢华的辉煌和人口的减少,使欧洲人口的比例和资源占有者的权力不断提高。

十字军东征(系统讲解)

十字军东征(系统讲解)

东侵之目的:
罗马教皇:扩大天主教势力范围、更多控制世俗权力
封建君主:扩大政治势力范围
富商:争夺商业利益
骑士:建功立业、掠夺财富
农民:摆脱剥削
农奴:获取人生自由
信众:消灭异端
穆斯林国家
东侵目的
宗教性的 侵略战争
关于十字军东征的影片
《天国王朝》 《萨拉丁》 《新月与十字架》 《十字军骑士》 《十字军东征》 《查理王和十字军》
四、深层解读
基本情况:
冲突的双方:基督教国家VS伊斯兰国家 围绕的核心城市:圣城耶路撒冷 时间:历时200年,8次 性质:侵略 结果:失败 组织者:罗马教皇、封建领主 参与者:封建领主、贵族、教士、骑士、农民、农奴、儿童 后果:给欧洲、西亚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促成东侵的因素:
经济:向往东方的财富 政治:向东扩展势力 信仰:狂热 宗教:教皇的世俗权力增大,扩展势力 社会:
成河,鲜血直浸到十字军军马的膝盖”; “为了得到黄金,十字军剥开死人的肚皮,在肠胃中寻找;为了得到
黄金,十字军将穆斯林的死尸堆积起来,烧成灰烬,再从尸灰中扒 寻黄金”; “三天过后,所有的清真寺被夷为平地;所有的穆斯林被斩尽杀绝; 美丽的耶路撒冷变成了尸山火海的废墟……”。 耶路撒冷,人们心中最美的天堂,成了地地道道的穆斯林的人间地狱。
教义背景
神领你进入要得为业之地,从你面前赶出许多国民, 就是赫人、亚麻利人、比利先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共七国的民,……神将他们交给你击杀,那时你要把
他们灭绝尽净。——《旧约·申命记》
以色列阿,你当听,你今日要过约旦河,进去赶出比 你强大的国民,……那民是亚衲人,……使他们速速 灭亡。——《旧约·申命记》
4、之后,十字军在巴尔干南部建立了“拉丁帝国”,宣布 东部教会归罗马管辖。1261年,拉丁帝国在人民的反抗 中灭亡。

关于十字军东征的部分资料

关于十字军东征的部分资料

关于十字军东征的部分资料十字军东侵资料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汽车运输第三场《世界史话》编写组:《世界史话·古代中世纪部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年7月版,第194~200页在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境内,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即耶路撒冷。

传说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基督死后就葬在那儿,因此,耶路撒冷被基督教徒视为“圣地”。

自1096至1270年,罗马天主教会和西欧封建主,打着从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柱土耳其人手中解放“圣地”的宗教旗帜,向东地中海沿岸各国发动了一场历时近二百年的侵略战争。

这就是十字军东侵。

十一世纪的西欧,城市兴起了,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日用手工业晶,以及东方出产的绸缎、珠宝、香料等。

封建主从领地上的剥削所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奢望。

那些小封建主,即骑士更是入不敷出。

西欧当时盛行长子继承制,封建主的遗产全部传给长子,余子一无所得,这些人就成了所谓“穷光蛋”骑士。

他们经常单枪匹马或成群结队横行于西欧各地,打家劫舍,但总是欲壑难填。

因此,西欧的大小封建主们都以贪婪的目光注视着东地中海沿岸各国,一心想到那里扩充自己的政治经济势力。

另外,西欧封建主矛头东向,还有其政治上的目的。

当时,西欧农奴的处境日益恶化,农奴每周要为封建主服劳役三天以上,还要负担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

从1089到1095年,西欧连续七年遇到灾荒,广大农村一片荒凉,十室九空,各地农奴不断燃起反抗的烈火。

封建统治阶级企图通过对东地中海沿岸各国的侵略远征,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

封建统治阶级的这种企图,得到教皇和天主教会的积极支持。

在西欧,天主教会不仅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支柱,也是最大的封建主。

教皇除了想借东侵掠夺财富,缓和西欧内部的社会矛盾而外,还想进一步扩大天主教会的势力,控制东罗马帝国境内的东正教。

东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局势如何呢?当时东地中海沿岸有两个大国。

一是塞尔柱土耳其帝国。

塞尔柱土耳其人原居于中亚细亚,以游牧为生。

世界历史——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世界历史——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七章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法兰克王国和查理曼帝国一、民族大迁徙和日尔曼人的建国1、古日尔曼人的社会制度。

日尔曼人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南部和日德兰半岛,公元前六至一世纪,逐渐扩及欧洲中部日尔曼尼亚广大地区,是蛮族世界中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集团,在摧毁奴隶制罗马帝国和西欧封建制的产生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对于他们的社会和生活,人们所知甚少,只有恺撒和塔西佗记述最详。

恺撒征服高卢时与日尔曼人发生过接触,他在他的《高卢战记》中详细记叙了日尔曼人的情况。

根据恺撒记载判断,日尔曼人生活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制度之下,多从事农业和畜牧业,而农业并不占主要地位。

恺撒还提到日尔曼人的公社土地所有制,占用土地只限一年,以后便转到新的地段。

这种耕地的一年一换制,可能是刀耕火种的原始耕种方法所造成。

另据恺撒所记载,当时日尔曼人仍未定居,他们携带牲畜,把家什装在车上拉走,这种半流动的生活方式说明农业还没有成为压倒优势的生产部门。

恺撒强调日尔曼人财产的平等,未曾提到奴隶,军事领袖只在战时选出,但恺撒时代也出现了某些原始公社解体的征兆,出现了有势力的贵族,军事贵族及其亲兵队,掠夺战争经常发生。

塔西佗的著作详细记述了日尔曼人的社会制度,政治组织和物质文化生活。

在塔西佗时代,日尔曼人已永久定居,农业所占比重有所增加,但畜牧业仍占重要位置,他们的土地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按价值划分,贵族和富人占去大量好地,普通人和一般战士只有少量坏地。

日尔曼人内部开始出现社会分化,尽管土地私有制还没有出现,但已有了早期农村公社(未来的马尔克)雏形。

塔西佗证实日尔曼人存在奴隶,但与罗马的不同,主人把份地交给奴隶耕种,并给他们必要的生产工具,征收一部分收获物作为地租。

塔西佗认为日尔曼奴隶的地位与罗马隶农相近,此外,还有债务奴隶制,这都说明日尔曼人的阶级分化已开始。

塔西佗还谈到选举国王和领袖的问题,贵族会议权力很大,决定一切重大事项而部落大会减少了,公社成员要负担经常性的贡税,这说明日尔曼人已出现了产生国家的因素。

十字军东征简介

十字军东征简介
● 实际上,来往朝圣的人们中有不少带着朝圣者和商人的双重角色。如10世纪末期,一些意大利商人利用拜占 庭给他们的保护建立了同埃及与叙利亚的商业关系。他们对圣地表现出热忱,在安条克和耶路撒冷曼人征服西西里(1090年),伊斯兰势力逐渐丧失了在 地中海的优势地位,意大利沿岸各共和国受到了有力的刺激。
● 1009年,西方对穆斯林态度发生了巨变,日后圣地的统治权在十字军出现前反复在什叶派(开罗)和逊尼派 (巴格达)政权之间交替。这一年,第六任埃及法蒂玛王朝哈里发暴君哈基姆(Al-Hakim bi-Amr Allah) 下令摧毁包括圣墓教堂在内的所有耶路撒冷基督教堂和犹太会堂,加深了对非穆斯林的迫害。基督教徒到耶 路撒冷朝圣的路被封。在近东,朝圣者受新入主西亚的突厥奴隶军人穆斯林侮辱的消息传至西欧,基督教与 伊斯兰教互相对立气氛更加严重。
● 十字军东征对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迹当代尚存。
战争起因
● 从第一世纪开始,创始于罗马帝国境内犹太省(今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区)的基督教迅速传遍罗马帝国。
● 4世纪时的基督教已是罗马帝国的最大宗教,313年米兰敕令使之合法化,并在380年时狄奥多西大帝任内成 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1270 1271-1272
战争结果
● 跨度达200年的十字军东征最终以失败告终。十字军士兵有着强大的战斗力,防护也要好过穆斯林对手,面 对同等数量的异教军队往往能占优势,并且多次以少胜多。但他们装备较重,不适合深入叙利亚腹地作战, 十字军国家依赖于欧洲的海运补给。
● 中东十字军国家一直被兵力问题困扰。他们所派出的最大一支军队也不过1300名骑士和15000名步兵。只有 在西欧的十字军抵达时,十字军国家才有可能集结起规模更大的军队。而这种情况也只是暂时性的,因为西 欧十字军在圣地逗留一段时间之后便会纷纷返乡。在很多时候,即使耶路撒冷王国已经危在旦夕,国王手下 所能调遣的军队数量还是很少。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

• 西欧社会的变革
经济、金融、航海上的飞跃,城市的急速发展,资本主义思想萌发
——【中】 沈敏华、程栋 《十字军东征》
影响及意义
东方
穆林遭到十字军的血腥屠杀和残酷劫掠,雄极一时的阿
拉伯帝国也在随后的蒙古西征中灭亡。 拜占庭帝国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被灭,虽然在几十年后
复国,但势力衰微,终于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埃及法蒂玛王朝主要经历了后四次十字军东征,在战争中 被自己的马穆鲁克奴隶军团取代。
——【德】 阿尔伯特 《耶路撒冷史》
选题依据
选题依据
选题依据
事件起因
崛起的塞尔柱突厥人阻挠基督徒前往 耶路撒冷朝圣
直接原因
拜占庭君主阿莱克修斯一世向罗马教 廷的求援
事件起因
“凡动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陆上或海 上——或者在反异教徒的战争中丧失了性命,他们 的罪愆即将在那一顷间获得赦免。上帝授权我,让 我把这个赎罪的权利赐给一切参加的人。” “假如这样一个卑贱的、退化的、给魔鬼做奴隶的 种族,竟然能把因信仰万能上帝而坚强、因依靠基 督而星耀的人们征服了,那将是怎样的奇耻大辱啊 !” “让那些从前经常凶狠地因私事和有信仰的人们斗 争的人,现在去和那些不信上帝的人战斗吧!· · · · · · 那些从前与自己的兄弟和亲朋争斗不休的人,现在 去向蛮族进行正义的战争吧!” “那个地方,如同《圣经》上所说,是上帝曾经赐 予以色列后嗣的,遍地流着奶和蜜。耶路撒冷是大 地的中心,其肥沃和丰富超过一切土地,是另一个 充满欢娱快乐的天堂。
不过是跟着十字军开始的运动之延续。”
——【美】 汤普逊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以上几个情形,都是产生近古文化的重要种子。若使没有十字军,他们容 许也会发生,但十字军至少曾把他们提前了一二百年。即使一端,便可以使 十字军在欧洲的历史上,占一个重要的位置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国家出现了不 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同时市民阶级参与政治, 城市自治和城市议会,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 现.此为政治变化. 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 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这 就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这是 文化变化.
工商业


第二次: 塞尔柱人的反攻与第二次十字军的败绩。
第三次: 埃及阿尤布王朝的崛起。 萨拉丁的战绩。 耶路撒冷王国的灭亡。 第三次十字军的无果而终。



第四次(1202-1204年):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拉丁帝国的建立。 第五、六、七次:进攻埃及。 第八次:进攻突尼斯。 终点:1291年阿克的陷落

影响
续两个世纪之久的东侵造成了巨大影响。 它使近东各国的经济和生命财产遭到极大 的损失,文化艺术倍受摧残,大大阻碍了 近东各国的历史进程。 对西欧各国人民来说,也同样是一场浩劫, 它使数十万人死于非命。


政治上,骑士和封建主不断到东方去,有 利于西欧各国的统一和王权的加强.十字 军运动从兴起到失败,正反映了教权从上 升到下降的历史过程.

垦殖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西欧农耕技术的 不断改进。铁制农具愈发普及,犁铧一律包上铁 片;行走较快的骡马普遍地用于牵耕,因而可耕 地数遍,以耙松土壤;耕地单位面积的收获也有 较大提高。

大垦殖运动带动着农业全面发展,为西欧社会的进 步提供了前提条件。正是在11-13世纪期间,西欧的人口 有了较大增长。同时西欧社会经济的结构在农业持续发 展的带动下发生了新的变革。不断增长的人口、比较充 分的粮食、原料供应都刺激着社会消费的扩大,从而为 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市场。11、12 世纪, 西欧各地涌现出许多乡村市场。
讲稿三
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东侵
第一节 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乡村和城市)
一、西欧封建庄园与农业的发展
⒈西欧封建庄园
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表现形式,是封建主将其作为 对农奴进行超经济剥削的生产单位。
• 庄园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大土地所大土地所有制与小生产相结合; 二是超经济剥削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
垦殖运动的两种形式
内向性垦殖;
对西欧内地那些尚未耕作的土地,如 森林、沼泽、草地等进行垦辟。
外向性拓殖:
对西欧周边地区,如对中欧斯拉夫地 区的移民垦荒和对西班牙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土地的争夺 和开辟。这种外向性垦殖往往又演化成西欧封建势力的 对外扩张。
历史意义

这场运动使西欧内陆的广大地区首次成为农耕 地区,奠定了后世西欧农业经济的基本轮廊,也 使西欧的地理面貌变生了较大改观,并确立起以 扩大耕地面积、促进粮食供应的外延性增长模式。

经济上,东征使意大利各城取代了拜占廷 和阿拉伯商人在欧洲的贸易中介地位,控 制了东西方贸易,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 发展,加速改变了西欧封建主自然经济的 生活方式,使其货币需求扩大,推动了劳 役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

文化上,东征是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流,使 西欧人大开眼界.东方文明传入并影响欧 洲,西欧人开始讲文明了,讲卫生了,知 道经常洗澡了.

总之,以大垦殖为中心的农业大发展是10-13世 纪西欧社会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为西欧封建文明 的存在、发展、变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城市和工商业




1.城市兴起的原因和类型
旧城市的复兴 领主建立的城市 自发的聚集
2.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
手段:赎买、武装斗争。 琅城起义
•庄园内概况
条田制 敞地制
奴 公社运动

对庄园的认识: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早期,以土地分封 为基础的封建等级制和庄园制适应了当时 社会生产力的状况,虽然土地的分封和国 家权力的分割影响了王权的发展,但也使 西欧各国走向不同于东方的道路,特别是 不同于中国封建政治的道路。西欧各国的 王权全始终也没有强大到与中国皇权相当 的程度,即最为强大的英国王权也没有。 而在德国和意大利,王权形同虚设。


作坊
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 匠师、帮工、学徒。


行会
行会(行业性组合),特征:反竞争 作用:保护、桎梏。
商人公会 行会革命

行会举行会议
十字军东征
1.原因:


第一,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原因是西欧各国的教俗 封建主企图到先进的东方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 封建主的贪欲、长子继承制。 第二,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的怂恿。他们除了有 着与世俗封建主相同的贪欲外,又向往扩大西方 教会的势力。企图迫使近东的穆斯林改信基督教, 以建立罗马天主教的世界帝国。

3.城市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新的等级一一市民阶级。 而在此之前,西欧社会只有农奴和在农奴之上的贵族、 教士.而且,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 位还在稳步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家日后要更加重视和支 持这些人的利益及其他们的对外冒险事业.此为社会变 化.

城市商品经济的作用,促使旧的自然经济的领地庄园 制度瓦解和农奴依附地位的消失.门类齐全的庄园生产 转而成为满足市场需要的专业化生产,新型的自由农民 出现.以前人们的财富观念只有土地,现在则包括货币 和可用货币估价的商品.新的商品为土地贵族提供了新 的消费,从而也就瓦解了土地贵族,他们不再搞劳役地 租,而改用货币地租,使农奴变成了人身自由的佃 农.此为经济变化.
停止私战。 拯救圣城。


教会承诺:
参加者可免除债务, 可无需领主的同意转让土地, 家属和财产受教会保护。



克勒芒宗教会议
二、基本进程
◎ 起点:1096年。 ◎ 第一次: 十字军国家的建立与西欧制度的翻版。 耶路撒冷王国(巴勒斯坦)、 安条克公国(叙利亚)、 的黎波里伯国(黎巴嫩)、 爱德萨伯国(叙利亚)。 等级制度与实物地租。

第三,西欧,特别是意大利的商人对十字军东侵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四,近东地区的形势,十分有利于十字军的东 侵。 11世纪中叶,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柱突厥 人兴起及其西征使近东局势复杂化。他们控制着 几乎整个小亚地区,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 而是分成若干独立的总督区。
缘起

1095年克勒芒宗教会议
2.农业的发展
荒地开垦 重犁 三田制
垦殖运动
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西欧各地一直在 不断地开垦荒地,从而构成了一场声势浩大、为时长久的 大垦殖运动。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贵族、教会、农民等 各个阶层、集团都积极加入了这场运动。先是迫于生计的 农民自发地进行,后来封建贵族为增加自己的收入,招徕 农民进行垦荒,教会和修道团体也以积极的姿态、完善的 组织加入进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