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煤《一棵革命种子的萌芽》

合集下载

《读诗》作品选读十九:蓝蓝、潘维的诗

《读诗》作品选读十九:蓝蓝、潘维的诗

《读诗》作品选读十九:蓝蓝、潘维的诗蓝蓝诗歌42首《读诗》2016年第四期在戴高乐机场转机候机大厅里哪个是巴迪欧?或许还有正在看报纸的齐泽克,据说他所有的袜子都来自汉莎公司。

而我手拿红色中国护照,出生于“文化大革命”的第二个年头。

小时候我偷看过父亲的日记,他为请假去看望还是恋人的我的母亲而深刻检讨,认为这是“自私自利”;至于我的母亲,一个共青团员,在冬天挽起裤脚为公社挖泥双腿从此落下了病,再无法治愈。

他们从没有出过国,无法想象戴高乐机场扑鼻的巴黎香水味。

还有那些衣着光鲜的乘客,美食;不知道一掷千金的大亨如何一掷千金。

他们的亲戚,很多都在农村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老人生病基本要砸锅卖铁——那是一些默默出生又默默死去的人们。

黎明,我亲爱的朋友来了电话问我在戴高乐机场有什么感想。

我曾经来过巴黎,有时也在这里转机,法国有我喜爱的诗人,艺术家,也有活着时遭受围攻的加缪,他像傻瓜一样居然要推着巨石徒劳地攀登科林斯的高山——而这次,我就要去那里为他献上一束野花。

至于戴高乐他在我出生后的第二年那著名的五月风暴中惨淡下台败于欧洲红卫兵怒吼的街垒。

我站在1966年和1968年之间站在两个世纪的东西方之间在灯火灿烂的戴高乐机场,仔细辨认某些对东方充满幻想的西方人发现他们的两条腿居然全是左腿。

他们从没到过中国农村,那里现在有大片被污染的荒芜的农田,而一些村庄被称作艾滋病村、癌症村。

我想请雅各泰和雅姆一起喝一杯咖啡说一说我们都热爱的大自然,说一说让赞美打雷的人感到害怕的种子——大麦,小麦,谷子和苜蓿。

然后,我将直飞希腊,去拜望萨福和俄尔甫斯,并向苏格拉底的小神致意——或许它已经飞到中国,正与四月的花神、树神一起嬉戏。

船夫——致萨福哪个船夫?姓甚名谁?——他是大街上的任何人。

而那英俊的执酒官的姐姐已经两千七百岁,站在港口,望着离岸和靠岸的大船——那少女的眼睛——那波浪的嘴唇。

那赤裸的、灿烂的星星!东方人说厄流西斯,俄尔甫斯教秘仪之地德谟特尔的祭坛山洞和废墟。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1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9.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0.《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怀旧文学资料:1978——1988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获奖名录

怀旧文学资料:1978——1988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获奖名录

怀旧文学资料:1978——1988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获奖名录《班主任》刘心武《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神圣的使命》王亚平《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窗口》莫伸《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我们的军长》邓友梅《上海文艺》1978年第7期《湘江一夜》周立波《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足迹》王愿坚《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顶凌下种》成一《汾水》1978年第1期《愿你听到这支歌》李陀《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弦上的梦》宗璞《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伤痕》卢新华《文汇报》1978年8月11期《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辣椒》张有德《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取经》贾大山《河北文艺》1977年第4期《满月儿》贾平凹《上海文艺》1978年第3期《最宝贵的》王蒙《作品》1978年第7期《献身》陆文夫《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墓场与鲜花》萧平《上海文艺》1978年第11期《眼镜》刘富道《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姻缘》孔捷生《作品》1978年第8期《抱玉岩》祝兴义《安徽文艺》1978年第7期《“不称心”的姐夫》关庚寅《鸭绿江》1978年第7期《看守日记》齐平《解放军文艺》1978年第12期《芙瑞达》于土《广东文艺》1978年第1期《珊瑚岛上的死光》童恩正《人民文学》1978年第8期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77~1980)一等奖人到中年湛容《收获》1980年第1期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芙蓉》1980年第3期天云山传奇鲁彦周《清明》1979年第 1期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收获》1980年第1期蝴蝶王蒙《十月》1980年第4期二等奖土壤汪浙成、温小任《收获》1980年第6期迫赶队伍的女兵们邓友梅《十月》1979年第1期啊!冯骥才《收获》1979年第6期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收获》1979年第2期蒲柳人家刘绍棠《十月》1980年第3期淡淡的晨雾张抗抗《收获》1980年第3期开拓者蒋子龙《十月》1980年第6期三生石宗璞《十月》1980年第3期甜甜的刺毒(土家族)孙健忠《芙蓉》1980年第1期惊心动魄的一幕路遥《当代》1980年第3期1979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人民文学》第7期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十月》第3期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女)《人民文学》第2期彩云归李栋、王云高《人民文学》第5期我们家的炊事员母国政《北京文艺》第6期冈扎与哈利樊天胜《人民文学》第4期记忆张弦《人民文学》第3期悠悠寸草心王蒙《上海文学》第9期谁生活得更美好张洁(女)《工人日报》7月15日战士通过雷区张天民《人民文学》第7期信任陈忠实《陕西日报》6月3日蓝蓝的木兰溪叶蔚林《人民文学》第6期话说陶然亭邓友梅《北京文艺》第2期内奸方之《北京文艺》第3期李顺大造屋高晓声《雨花》第7期因为有了她孔捷生《人民文学》第10期我爱每一片绿叶刘心武《人民文学》第6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作品》第2期重返金河《上海文学》第4期罗浮山血泪祭申杰英《十月》第2期办婚事的年轻人包川(女)《人民文学》第7期空谷兰(白族)张长《解放军文艺》第12期雕花烟斗冯骥才《当代》第2期独特的旋律周嘉俊《上海文学》第2期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哈萨克族)艾克拜尔米吉提《新疆文艺》第3期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西线轶事徐怀中《人民文学》第1期乡场上何士光《人民文学》第8期月食李国文《人民文学》第3期三千万柯云路《人民文学》第11期笨人王老大锦云、王毅《北京文学》第7期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蒋子龙《新港》第5期陈奂生上城高晓声《人民文学》第2期灵与肉张贤亮《朔方》第9期夏张抗抗(女)《人民文学》第5期西望茅草地韩少功《人民文学》第10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上海文学》第1期活佛的故事(蒙古族)玛拉沁夫 7月12日镢柄韩宝山张石山《汾水》第8期心香叶文玲(女)《当代》第2期勿忘草周克芹《四川文学》第4期南湖月刘富道《人民文学》第7期天山深处的“大兵”李斌奎《解放军文艺》第9期你是共产党员吗?张林《当代》第3期空巢冰心(女)《北方文学》第3期春之声王蒙《人民文学》第5期结婚现场会马烽《人民文学》第1期丹凤眼陈建功《北京文学》第8期红线记罗旋《人民文学》第8期小贩世家陆文夫《雨花》第1期最后一个军礼方南江、李荃《解放军文艺》第11期手杖京夫《延河》第1期彩色的夜王群生《红岩》第2期美与丑(藏族)益希卓玛(女)《人民文学》第6期海风轻轻吹吕雷《作品》第12期卖蟹王润滋《山东文学》第10期一九八一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内当家》王润滋《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卖驴》赵本夫《钟山》1981年第2期《一个猎人的恳求》[鄂温克族]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1年第5期《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北京文学》1981年第6期《女炊事班长》简嘉《青春》1981年第8期《路障》达理《海燕》1981年第10期《黑箭》刘厚明《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普通老百姓》迟松年《鸭绿江》1981年第2期《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四川文学》1981年第8期《少年chen女》舒群《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大淖记事》汪曾祺《北京文学》1981年第4期《头像》林斤澜《北京文学》1981年第1期《蛾眉》刘绍棠《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黑娃照相》张一弓《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十月》1981年第2期《飞过蓝天》韩少功《中国青年》1981年第13期《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女) 《上海文学》1981年第10期《金鹿儿》航鹰(女) 《新港》1981年第4期《拜年》鲁南《山东文学》1981年第8期《最后一篓春茶》王振武《芳草》1981年第3期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十月》1982年第6期赤橙黄绿青蓝紫蒋子龙《当代》1981年第4期洗礼韦君宜《当代》1982年第1期人生路遥《收获》1982年第3期黑骏马(回族)张承志《十月》1982年第6期祸起萧墙水运宪《收获》1981年第1期相见时难王蒙《十月》1982年第2期那五邓友梅《北京文学》1982年第4期太子村的秘密谌容《当代》1982年第4期燕儿窝之夜魏继新《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苦夏江浙成、温小钰《小说界》1982年第1期射天狼朱苏进《昆仑》1982年第1期流逝王安忆《钟山》1982年第6期普通女工孔捷生《小说界》1982年第3期张铁匠的罗曼史张一弓《十月》1982年第二期驼峰上的爱冯苓植《收获》1982年第2期沙海的绿荫朱春雨《十月》1981年第3期远去的白帆从维熙《收获》1982年第1期你在想什么顾笑言《花城》1981年第2期山道弯弯谭谈《芙蓉》1981年第1期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拜年蒋子龙《人民文学》第3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北方文学》第8期八百米深处孙少山《北方文学》第2期明姑娘航鹰《青年文学》第1期哦,香雪铁凝《青年文学》第5期不仅仅是留恋金河《人民文学》第11期种包谷的老人何士光《人民文学》第6期敬礼!妈妈宋学武《海燕》第9期女大学生宿舍喻杉《芳草》第2期三角梅王中才《解放军文艺》第6期赔你一只金凤凰李叔德《长江文艺》第1期火红的云霞吕雷《人民文学》第1期七岔犄角的公鹿(鄂温克族)乌热尔图《民族文学》第5期第九个售货亭姜天民《青春》第8期漆黑的羽毛石言《雨花》第9期芨芨草鲍昌《新港》第8期声音张炜《山东文学》第5期母亲与遗像海波《人民文学》第4期老霜的苦闷矫健《文汇月刊》第1期远处的代木声(土家族)蔡测海《民族文学》第10期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围墙陆文夫《人民文学》83年第2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青年文学》83年第1期抢劫即将发生……楚良《星火》83年第8期阵痛邓刚《鸭绿江》83年第4期秋雷湖之恋石言《人民文学》83年第10期兵车行唐栋《人民文学》83年第5期琥珀色的篝火乌热尔图(鄂温克族)《民族文学》83年第10期那山、那人、那狗彭见明《萌芽》83年第5期亲戚之间林元春(朝鲜族)清玉译《民族文学》83年第9期公路从门前过石定《山花》83年第7期条件尚未成熟张洁(女)《北京文学》83年第9期树上的鸟儿王戈《飞天》83年第9期沙灶遗风李杭育《北京文学》83年第5期肖尔布拉克张贤亮《文汇》月刊83年第2期雪国热闹镇刘兆林《解放军文艺》83年第7期遭遇之乐陶正《北京文学》83年第4期除夕夜达理《人民文学》83年第5期旋转的世界陈继光《人民文学》83年第11期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胡辛(女)《百花洲》83年第6期船过青浪滩刘舰平《萌芽》83年第7期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李存保《昆仑》1984年第6期《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青春》增刊1983年第1期《迷人的海》邓刚《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美食家》陆文夫《收获》1983年第1期《棋王》阿城《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女) 《十月》1983年第2期《远村》郑义《当代》1983年第4期《拂晓前的葬礼》王兆军《钟山》1984年第5期《烟壶》邓友梅《收获》1984年第1期《北方的河》张承志《十月》1984年第1期《祖母绿》张洁(女) 《花城》1984年第3期《市场角落的“皇帝”》韩静霆《丑小鸭》1983年第8期《燕赵悲歌》蒋子龙《人民文学》1984年第7期《绿化树》张贤亮《十月》1984年第2期《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张一弓《钟山》1984年第5期《凝眸》朱苏进《昆仑》1984年第5期《神鞭》冯骥才《小说家》1984年第3期《啊,索伦河的枪声》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4期《腊月·正月》贾平凹《十月》1984年第5期《老人仓》矫健《文汇月刊》1984年第5期一九八四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经评委会无记名投票决定,以得票多少为序)《干草》宋学武《青年文学》1984年第2期《小说选刊》1984年第7期《小厂来了个大学生》陈冲《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小说选刊》1984年第6期《麦客》邵振国《当代》1984年第3期《小说选刊》1984年第8期《蓝幽幽的峡谷》[蒙古族]白雪林《草原》1984年第12期《小说选刊》1985年第3期《打鱼的和钓鱼的》金河《现代作家》1984年第1期《小说选刊》1985年第3期《奶奶的星星》史铁生《作家》1984年第4期《小说选刊》1985年第4期《六月的话题》铁凝(女《花溪》1984年第2期《小说选刊》1984年第6期《哦,小公马》邹志安《北京文学》1984年第11期《小说选刊》1985年第1期《最后的堑壕》王中才《鸭绿江》1984年第11期《小说选刊》1985年第1期(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经评委会无记名投票决定,以得票多少为序)《五月》田中禾《山西文学》1985年第5期《小说选刊》1985年第7期《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藏族]扎西达娃《西藏文学》1985年第1期《民族文学》1985年第9期《小说选刊》1985年第11期《满票》乔典运《奔流》1985年第3期《小说选刊》1985年第5期《今夜月色好》彭荆风《人民文学》1985年第5期《窑谷》谢友鄞《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小说选刊》1986年第7期《远行》何士光《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小说选刊》1986年第4期《你不可改变我》刘西鸿《人民文学》1986年第9期《小说选刊》1986年第12期《支书下台唱大戏》邹志安《北京文学》1986年第6期《甜苣儿》张石山《青年文学》1986年第6期《小说选刊》1986年第9期《合坟》李锐《上海文学》1986年第11期《小说选刊》1987年第2期减去十岁谌容《人民文学》1986年第2期洞天李贯通《山东文学》1986年第4期夫妻粉庞泽云《海燕》1985年第11期继续操练李晓《上海文学》1986年第7期狗日的粮食刘恒《中国》1986年第9期汉家女周大新《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8期焦大轮子于德才(满族)《上海文学》1986年第2期他在拂晓前死去张廷竹《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11期这一片大海滩杨显惠《长城》1985年第6期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甜的血腥的铁》杨咏鸣《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牛贩子山道》雁宁《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葫芦沟今昔》马烽《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小诊所》周大新《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清高》陆文夫《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马嘶·秋诉》谢友鄞《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陪乐》朱春雨《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塔铺》刘震云《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马车》陈世旭《十月》1987年第4期《喊会》柏原《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年关六赋》阿成《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5一1986)桑树坪纪事朱晓平《钟山》1985年第4期军歌周梅森《钟山》1986年第6期一路风尘王小鹰《收获》1986年第2期小鲍庄王安忆《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红高梁莫言《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爸爸,我一定回来达理《芙蓉》1985年第1期灵旗乔良《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10期你别无选择刘索拉《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馕神小传宋清海《小说家》1986年第4期风泪眼从维熙《十月》1986年第2期红尘霍达(回族)《花城》1986年第3期前市委书记的白昼与夜晚张笑天《花城》1985年第3期第五届(1987—1988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白马》王星泉《十月》1987年第1期《烦恼人生》池莉《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风景》方方《当代作家》1987年第5期《去意徊徨》刘琦《昆仑》1987年第6期《冬天和夏天的区别》苗长水《解放军文艺》1988年第4期《懒得离婚》谌容《解放军文艺》1988年第6期《天桥》李晓《青年文学》1988年第8期《追月楼》叶兆言《钟山》1988年第5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地下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地下文学

《第二次握手》写丁洁琼,苏冠兰等老一 第二次握手》 代科学家的事业和爱情. 靳凡《公开的情书》 靳凡《公开的情书》; 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赵振开《波动》 赵振开《波动》
Contents
《创业史》; 创业史》 Click to add Title 红豆》 《红豆》; 青春之歌》 Title 《青春之歌》(林道静,余永泽, Click to add 林道静,余永泽, 卢嘉川), 百合花》 ),《 三家巷》 卢嘉川),《百合花》,《三家巷》; Click to add 锻炼锻炼》 《赖大嫂》 《锻炼锻炼》,Title赖大嫂》.
艺术成就
1,人物塑造鲜明生动,且具有类型代表性. (1)根据人物的阶级地位和生活经历来刻 画人物 (2)人物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3)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2,艺术构思宏大深刻,严谨 纵,横交错两方面来写 3,主题历史深度使小说获得了内容的史诗 性.
பைடு நூலகம்
60年代曾发生的争论 60年代曾发生的争论
邵荃麟 严家炎
《创》成为当代文学转折关头的标 志性作品

3,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 郭振山:"浑身是心眼" 郭振山:"浑身是心眼" 郭世富:"不识字的经济专家" 郭世富:"不识字的经济专家" 姚士杰:" 姚士杰:"好汉厉害,不在脸上,在心里 头"
在文学界获得极高的评价
1,"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深刻程度" 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深刻程度" 2,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 ,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 物
人物分析

心香文艺 写知青选调上学的作品

心香文艺 写知青选调上学的作品

心香文艺写知青选调上学的作品
1.《我的知青故事》——周政
2.《失落的一代》——潘鸣啸
3.《黄金时代》——王小波
4.《绿化树》——张贤亮
5.《伤痕》——中国知青文学的第一篇小说
6.《分界线》——张抗抗
7.《一个冬天的童话》——遇罗锦
8.《在小河那边》——孔捷
9.《南方的岸》——孔捷
10.《铺满鲜花的道路》——冯骥才
11.《狂恋》——史铁生
12.《我遥远清平湾》——史铁生
13.《命若琴弦》——史铁生
14.《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生
15.《今夜有暴风雪》——梁晓生
16.《雪城》——梁晓生
17.《西望茅草地》——韩少功
18.《黑骏马》——张承志
19.《北方的河》——张承志
20.《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
21.《血色黄昏》----老鬼
22.《中国知青梦》——邓闲
23.《中国的知青部落》——郭小东
24.《蹉跎岁月》——叶辛
25.《中国知青文学史》——杨健
26.《九栋》——邹静之
27.《繁华》——金宇澄
28.《知青私人辞典》——夏建丰。

精选外国诗歌100首

精选外国诗歌100首

外国诗歌精选一百首(美)布洛茨基一首阿赫玛托娃百年祭书页和烈焰,麦粒和磨盘,锐利的斧和斩断的发——上帝留存一切;更留存他视为其声的宽恕的言词和爱的话语。

那词语中,脉搏在撕扯骨骼在爆裂,还有铁锹的敲击;低沉而均匀,生命仅一次,所以死者的话语更清晰,胜过普盖的厚絮下这片含混的声音。

伟大的灵魂啊,你找到了那词语,一个跨越海洋的鞠躬,向你,也向那熟睡在故土的易腐的部分,是你让聋哑的宇宙有了听说的能力。

刘文飞译(美)雷蒙德·卡佛一首河流我蹚水,越来越深,在黑暗的河里。

夜晚,河水涌动,回旋,当它裹住我的双腿,紧紧抓住。

小鲑鱼冲破水面。

幼鲑冲向一边,三龄鲑另一边。

随着挤压,沙砾在靴下翻滚。

大鳞鲑狂暴的眼睛注视着。

它们巨大的头部慢慢地转动,眼睛燃烧着愤怒,浮游在深流里。

它们在那儿。

我感觉到它们在那儿,我的皮肤刺痛。

但是还有些别的什么。

脖子上的风让我浑身紧绷。

感觉头发竖起来了,当某样东西触到我的靴子。

越来越害怕看不见的事物。

然后是充斥在眼里的一切——那枝桠累累的河对岸,身后山脉深暗的边缘。

以及这条陡然间已变得黑暗和湍急的河流。

不管怎样,吸一口气,撒网。

祈祷不要有什么来袭。

(美)罗伯特·勃莱一首圣诞驶车送双亲回家穿过风雪,我驶车送二老在山崖边他们衰弱的身躯感到犹豫我向山谷高喊只有积雪给我回答他们悄悄地谈话说到提水,吃橘子孙子的照片,昨晚忘记拿了他们打开自己的家门,身影消失了橡树在林中倒下,谁能听见?隔着千里的沉寂他们这样紧紧挨近地坐着好像被雪挤压在一起郑敏译(美)詹姆斯·赖特一首开始月儿投到田里一两片羽毛。

黑森森的麦苗凝神谛听。

此时,万籁无声。

那儿,月儿的幼雏正试它们的羽翼。

林间,一位苗条的女子抬起她可爱的面影,轻盈地步入空中,轻盈地升上去了。

我独自站在一株老树旁,不敢呼吸也不敢动弹。

我屏息倾听。

麦苗向它自己的黑暗倾身。

而我也倾身于我的黑暗之中。

张子清译(美)桑德堡四首雾雾来了,踮着猫的细步。

高考语文 考点29 小说标题的作用和意蕴(全国通用)解析版

高考语文 考点29 小说标题的作用和意蕴(全国通用)解析版

考点29 小说标题的作用和意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标题有时就是作者写作意图的精要概括;小说的主旨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创作的意图所在。

因此标题成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核重点,近几年多在选择题中出现,主要从标题的含义、作用、选用等角度命题,指向于语言的建构、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考向一小说标题的意蕴【典例引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丁玲①“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

”这孩子大约十三岁,迟疑地望着老太婆。

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②“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③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

“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

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

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④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

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

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

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

洞口塌了。

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

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⑤有人送来苞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

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⑥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

他暂时忘却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⑦看着人们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

饶庆年的《山雀子噪醒的江南》

饶庆年的《山雀子噪醒的江南》

饶庆年的《山雀子噪醒的江南》植根于乡土的沃野汲取营养,诗人柔情的目光始终关注着乡村、家园,用浪漫、多情的语言讴歌乡村、乡情,吟唱着乡思、乡愁,他的“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一抹雨烟”在诗中的回环复沓,使他的诗每一行都浸润在江南乳燕的呢喃和布谷的啼叫中,每一句都飘荡在梅子黄熟时温馨馨的雨烟中,每一节诗都渗透了他浓浓的乡村之情。

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一抹雨烟到处是布谷的清亮,黄鹂的婉转,竹鸡的缠绵看夜的猎手回了,柳笛儿在在晨风中轻颤孩子踏着睡意出牧,露珠绊响了水牛的铃铛扛犁的老哥子们,粗声地吆喝着问候担水的村姑,小曲儿洒一路淡淡的喜欢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一抹雨烟我的心宁静地依恋,依恋着雨烟江南故乡从梦中醒来,竹叶抖动着晨风的新鲜走尽古老的石阶,已不见破败的童话石砌的院落,新房正翘起昂扬的飞檐孩子们已无从知道当年蕨根的苦涩也不再弯腰拾起落地的榆钱乡亲们泡一杯新摘的山茶待我,我的心浸渍着爱的香甜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一抹雨烟…………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一抹雨烟烟雨拂撩着我如画的江南桂花酒酿着一个现实的故事荞花蜜将我久藏的童心点染我的心交给了崖头的山雀衔一片喜悦装点我迟到的春天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一抹雨烟“他的诗是江南竹叶染绿的,是江南的月色镀亮的”饶庆年诗歌采用多种手法,歌颂淳厚、勤朴、善良的乡亲,歌颂正在变革的土地,传承着独具特色的乡土诗歌美学,现在读来依然感人至深。

现在,他已不再是诗歌田野里的禾苗了,若干年后,他肯定会成为诗歌山野上的参天大树,关键就是要挺住!当下湖北诗歌的审美态势□梁艳萍余艳波(大陆?湖北)湖北是内陆省份中与其他连接地方最多的省,“九省通衢”的称谓标志了湖北与其他地域的接壤点多,接触面广。

万里长江瀚浩东去刺穿荆楚大地时,“水乡泽国”的绮丽景色就在波涛中诞生与浸润;神农架的山岭幽深苍远赫然独立着,“中国大地的深处”就孕育在神秘的氛围里。

高山、密林、大河、平原,构筑了湖北荆楚、吴楚、巴楚三个文化板块。

地域文化的多样化和差异性,融铸了诗歌色彩缤纷的审美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棵革命种子的萌芽
荒煤
我的父亲是一个革命的失败者,可是,他不会想到,他仍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神秘而朦胧的革命种子。

自我记事以来,直到1925年随着母亲回到湖北之前,我很少见过我的父亲,他是一个经常流浪在外地的革命党人。

我只看见过他一张年轻时代的身穿军服的半身照片,给我较深的印象,是长脸宽额中有一双眼眶深凹的大眼睛,显得严峻和威武。

我不了解他的家庭出身,当我1927年左右在武汉的时候,有时候也去看过我的祖父。

我父亲的亲生母亲早已去世,祖父和继祖母、两个叔叔住在一起,在汉口市硚口一条窄街上开了一个小小店铺,卖日用杂货,显然也不是一个富裕之家。

我现在只记得在中学的时候给我父亲填写过几次履历表,对他的经历还有一点印象。

他在一个什么“讲武堂”学习过,在黎元洪部下当过团参谋长、粮饷科长。

后来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并参加了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

后来又参加过反对袁世凯的活动,受到通缉,逃亡到广州,1917年,当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并被推选为大元帅后,我的父亲就在大元帅府担任参议的职务。

所以,他的青年时代的确是一个革命的军人。

我也还能回忆起来,他即使在穷困潦倒的时候,有时谈起当年革命的气概和精神,还不胜感慨。

例如他曾经自豪地讲到,在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第二天早晨,他们要清除一批反抗革命的满清军官,其中有一名军官是我父亲的同学和好朋友。

他看见我父亲在法庭的审判席上,就大声呼号求饶。

父亲说他当时也感到心酸难忍,但他仍然大喊了一声:“拉下去!立即处决!”这种坚决态度使他的同僚也感到震惊。

当父亲感到穷困难耐,对当时各地政府部门“无官不贪”的现象极为不满的时候,也发过感慨:他当粮饷科长的时候,没收满清官员的财产无数,自己的床下都堆满了银元、珠宝。

可是他从来没有沾一个指头,拿来给自己安置点什么家产。

我们那时候年轻,是真的闹革命啊!
可是,父亲对祖父却发了不少牢骚。

他说他省吃俭用。

省下薪金寄回家去,希望祖父在家乡搞点产业,好有个退路。

可是祖父既没有在家乡盖一间房,也没有买一亩地却跑到汉口开了一个破破烂烂的小店铺。

据说,祖父到临死的时候,说不出话来,却不断用手比画着,要笔写字,但是当叔叔把笔递到他手里,他就去世了。

“这个老东西,肯定是把钱埋在哪里,还是借给谁了!”我父亲不止一次讲起过这个故事,也不止一次把祖父诅咒。

当然,我的父亲那时候也没有想到,即使祖父在家乡留下一点房产土地,究竟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但父亲常说的“革命”这两个字,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形成了一个神秘的谜。

就是在我发现母亲的那堆文学宝库里,我还发现过一部看不懂、也没有兴趣的书,就是《三民主义》。

另外有一个小小的什么证件,正中有孙中山的一个照片。

但是我已经知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两句话是孙中山写的。

我已经记不清楚,是从小学课本还是别的报刊中,多少也还知道一点极粗浅的历史知识。

知道孙中山是一个革命领袖,他领导了革命党人推翻了满清长达三百年来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一个革命的“大元帅”。

我刚上小学的第一年,在上海支援北京“五四”运动的罢工罢市的斗争中,我就和同学们背过一个小竹筒到街上去募捐,回到学校里来,兴高采烈地倒出一筒筒铜板、银毫,有时候发现一两枚银元,就欢叫起来,也认为这就是“革命”。

我终于好奇地拿着这个证件去问母亲,不料她惊慌地一把抢了过去,脱口而出说了一句:“你找死啊!”这更增加了我的神秘感。

又一年的冬天,我放学回家,看见一个风尘仆仆、脸色黝黑瘦削的叔叔正在和母亲谈话,母亲一面含笑一面流着眼泪把我推到他面前,说道:“这就是沪生!”又对我说,“这位叔叔是从广州来的,你爸爸叫他来看我们的。

”我心里顿时想到,这一定是孙中山的革命党的党人。

这一次,我又增加了一个印象,革命党是贫穷的。

这位革命叔叔虽然穿的一身西装,却又旧又脏,很不合身,脚上还没有皮鞋。

当他从一个小箱子里掏出一包钱给我母亲的时候,也讲到我父亲在那里工作很辛苦、生活困难,只能带这么一点钱给家里。

母亲含着眼泪接过旧报纸包着这笔钱的时候,手一颤抖掉在桌上,才发现除了少数银元以外,全都是两角钱一枚一枚的银毫,滚得满桌都是。

连我这个小孩子,也懂得了,这一大堆银毫并没有多少价值。

当母亲把一个个银毫似乎很沉重地堆积起来的时候,她终于伏在桌面哭起来。

她哭什么呢?是心痛我的父亲在革命,也在革自己的命,一毛钱两毛钱地节省下一点零用钱来维持这个家呢?还是忧愁这一家四口(我的姨母和我两兄弟)怎么能盼到革命的胜利呢……
我突然想到,我募捐了三天,那个小小竹筒里倒出来的钱比这还多哩。

点击图片可阅读《谈父亲》图书全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