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000字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描写晚清政治家李鸿章一生经历的传记,作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徐中约。
这本书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细致研究,深刻剖析了他的政治生涯和个人品格,展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鸿章是中国晚清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在政治上的智慧和勇气,使他成为了清朝政府的核心人物,参与了很多重要的政治决策。
他在外交上的才能更是令人钦佩,他曾多次出使西方列强,亲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和中法战争,为中国争取了一些利益。
在经济上,他也积极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李鸿章的一生并不完美,他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处理政治问题上,他往往采取妥协的态度,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常常选择了妥协和让步,导致了一些政治决策的失败。
在外交上,他也未能完全保护中国的利益,导致了一些不利的条约的签订。
此外,他在处理军事问题上也有着一些失误,导致了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他是一个有着丰富政治经验和智慧的政治家,但也是一个有着自己缺点和错误的人。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经历和政治成就,对中国的近代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也可以从他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除了对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的认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鸿章的一生经历,反映了晚清政府的种种困境和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
他在政治、外交和经济上的努力和成就,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同时,他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他的一生经历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磨难。
通过对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也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找到一些启示和教训,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有感未读此书之前,我视李鸿章为懦弱卖国之人,因其所签的诸多不平等条约。
然而读完此书后,我的态度大有改观,李鸿章对晚清实所谓鞠躬尽瘁,若换作他人未必达此效果。
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 年的历史。
要了解晚清的历史,读此书也受益匪浅。
梁启超在本书中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李鸿章的一生进行了描述和评价,使后人能清楚的了解晚清重臣李鸿章。
本书内容上共分为十二章,于绪论部分表明了梁启超对于李鸿章的态度: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于中间十章分别介绍了李鸿章的社会位置、李鸿章未达之前及其时中国的形式、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未路。
并于结论中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人物进行了对比,更加深刻的分析了李鸿章。
做为政治家,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来多的杰出人物之一。
张之洞、梁启超都认为李鸿章的见识超出同侪,他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
李鸿章一生中除了签各种条约做各种外交外,最大的贡献无疑是兴起洋务运动。
即其所创办的各种工厂以及派学生游学外国之事,不仅认识到只有强大才不会被挨打,还为当时的中国培养出一批有用之才,尽管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他先进的想法的确给这个似乎昏昏欲死的大国带来一丝的希望。
做为外交家,虽然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但这是在国力最弱的背景下据理力争所能取得的最佳方案,若让一人去背负整个国家的责任岂不有失公正?在当时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状况里,李鸿章机智斡旋处理了很多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在不断的巨大失败和微小的胜利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手段。
总之,《李鸿章传》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让我们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学会一种分析社会分析人物的方法,并警示我们兴国强国避免悲剧再度上演。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完《李鸿章传》,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震撼。
这部传记不仅详细记述了李鸿章一生的政治、军事经历,更通过梁启超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复杂的李鸿章形象。
李鸿章,这位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波折。
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为晚清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同时,他也承受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指责。
梁启超在书中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李鸿章的一生,既肯定了他的成就,也指出了他的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李鸿章的智慧和勇气所打动。
他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努力为国家和民族寻找出路。
他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其目标,但却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的外交手腕,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然而,李鸿章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却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宿命。
他努力推进的洋务运动,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宣告失败。
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让他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这些经历,让我深感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传记作品。
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更让我们对晚清时期的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部传记,我深刻领悟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也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通用7篇)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通用7篇)李鸿章传读书笔记(通用7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鸿章传读书笔记(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1推荐读梁启超先生所著《李鸿章传》。
其是一本小册子,已经数次陪同我去往各地了。
随手读几页,总会觉得这几页很值得一读,再翻,亦觉如是。
不要担心梁启超先生所言文言难懂,其实民国时期已经近今,稍有基础,就能读些东西出来。
于我读出什么呢?一是对历史人物平静评价的氛围。
梁公和李鸿章是见过的,是有过交集的,政治路线是有分歧的,但未见梁工在其中加以过多情绪,若旁观者娓娓道来,言辞的激情皆用来描绘所记之事发展的跌宕起伏,而不用在宣泄个人情绪上。
所以描写很精彩,如写甲午海战一处,文中若有景有声,不由得长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裹着悲情的豪气油然而生。
二是对李鸿章生平和性格的再认识。
其生平不可谓不精彩,是曾公弟子,在军事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数立军功,又办洋务,领外交,声名从中国走向世界,确是晚清极具看点之风云人物。
梁公于多处表达李鸿章面对时代发展的车轮,为求减一点速只身挡车,是个悲情英雄。
我们难以知道李鸿章直面历史巨变所看到的细节,也难以了解影响其决策的真相。
但读到各国不断以“均势”要求清政府割让土地的时候,从中浮现出了一些道理:一言之虚,百患丛生,一事之虚,为害终生。
大厦将倾,国之不国,根基松散,如何成就起不朽的建筑,与其处处斜撑,不如就推倒了,打碎了,重新建立,可这何尝不是一个漫长而又苦了百姓的过程,也岂是李鸿章一人能做出的决定。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春节这几天看完了英国人布兰德的《李鸿章传》,算做个读书笔记吧。
我在拿起这本书之前就定了一个想法,算是有目的阅读,即我想看看在一个组织面临生死变革的时候,其中核心人物为何难以破立而只在做“糊裱”工作,只是无意义滴做了延长沉船时间的挣扎?这种困境是否也会在今天的银行业变革中重现?至于李中堂到底是中华民族的“卖国贼”还是大清帝国最优秀的“掌舵人”,这些都不是我所关心的。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以李鸿章为主角的传记作品,作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戴望。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和军事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成为了清朝末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在政治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决断力,能够准确地把握时局,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维护国家利益。
在外交方面,他善于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国家独立。
在军事上,他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曾经在战场上取得过一系列的胜利。
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经历了许多风雨,也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他所经历的一切,都反映出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
他在政治、外交和军事领域的成就,都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清朝末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严峻局面,李鸿章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他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他的成就和经历,都反映出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演变。
李鸿章的一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人民的热爱,都是我所钦佩和学习的榜样。
他的一生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以及中国人民在历史的洪流中所经历的一切。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李鸿章传》,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成就和经历,都反映出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1“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书中将这样一句话作为了评价人物的一把标尺,李鸿章是如此,历史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存在过,那么就必定有他存在的价值。
关于李鸿章,在从前脑海中依稀存有的印象只是他签订的那份《南京条约》,那份让他背上许多骂名的条约,而我不得不承认梁启超的才情和智慧的确是千古难出的一个奇才,他在写李鸿章的时候比常人都多了一份理性和客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李鸿章的欣赏之情是在许多书里所看不到的,我并无法很好的阅读原版的文言文,但是只在现代人白话文的版本中也能够看出端倪了,他对李鸿章,抱有的感情更多的是为之所遗憾的。
晚清重臣,用这个来形容李鸿章的确是不过分的。
李鸿章第一次会试落榜之际曾在北京的曾国藩住所里进行补习教导,在之后的`长时间里,他都在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可以说李鸿章的才学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曾在赴京途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广为世所传诵,“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入仕的雄心壮志以及他所拥有的豪迈才情。
奈何后世许多人对于他的印象依然是叛国的,所以这些才情以及在军事上的成就都不免被人所遗忘或被丧权辱国的条约所覆盖了。
李鸿章的军事才能是他最出色的地方,这在围剿义和团运动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他在军事上初露锋芒,却已经显示出了超于常人的智慧,当然他拥有的不仅仅是围剿义和团运动和与曾国藩等人一起建立的淮军和常胜军,他的品德和气量也能在那时显示出来,梁启超是这么评价那时的他的“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要说李鸿章是卖国贼这样的话事实上还是牵强的,与其用他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件事来抹去他所有的功绩,倒也不如像梁启超先生一样以一种正视的观点去看待他,那么他最无法抹去的功绩便是对中国的进步做出了一些贡献,尽管最后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李鸿章于三月十日随首批淮军抵沪,半月之后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最辉煌的四十年。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李鸿章读后感》李鸿章,一个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无论是他的才华还是他的成就,都让人不得不对他产生敬佩之情。
读完《李鸿章传》,我深感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他是一个为国家民族负有责任感的人,他顾全大局,努力为中国的崛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李鸿章生于清朝末年,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的内忧外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
年轻的李鸿章以文武双全、聪明机智、有魄力的形象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在太平天国战争中,他身先士卒,命令炮舰猛烈轰击太平军阵地,保卫了广州。
他还借助外国先进的船舶制造技术,开办何止水师,并亲临其上指挥,为太平天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正是这种敢于接受新思想,敢于冒险创新的精神,以及他为国家的利益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了他晚年时的一个“软肋”。
在与西方列强抗争的过程中,李鸿章不断强化自己的外交技巧和政治智慧。
他利用外交手段巧妙地在列强之间谋取平衡,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地位。
他所签订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虽然备受争议,但在当时的国力和国际环境下,无疑是中国取得的最好的结果。
尽管这些条约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有所损害,但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李鸿章能够从西方列强手中争取到最大的利益,也可见他的外交手腕和智慧。
然而,正是这种外交上的成功,让李鸿章成为了晚清政府的核心人物,也因此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和攻击。
后来,他被视为“卖国贼”,被排斥于政治舞台之外。
这也让我深感李鸿章在自身的奋斗中,不仅要克服外部困难,还要面对内部的挑战和流言蜚语。
作为一个为国家民族兴旺负有责任感的人,李鸿章在这场较量中体现出了极大的坚忍和勇气。
总而言之,《李鸿章传》让我对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更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和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精神典范。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勇气和才干,为国家的崛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描写晚清政治家李鸿章生平的传记,作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
这本书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细致研究和深入剖析,展现了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的生平事迹和政治理念。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是中国晚清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在政治、外交和经济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维新”,在外交上主张“自强”和“开放”,在经济上主张“洋务运动”。
他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力图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然而,他的一生也饱受争议,他在政治上的权谋和妥协,以及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成为了历史上的争议焦点。
在读完这本传记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他是一个有远见和抱负的政治家,他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力图振兴中华民族。
他在政治上的权谋和妥协,以及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考量。
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的一生,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他的成就和遗憾,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的一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变革。
他的努力和付出,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他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他的成就和遗憾,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传记,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细致研究和深入剖析,展现了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的生平事迹和政治理念。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宝贵历史资料,它为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000字:
春节这几天看完了英国人布兰德的《李鸿章传》,算做个读书笔记吧。
我在拿起这本书之前就定了一个想法,算是有目的阅读,即我想看看在一个组织面临生死变革的时候,其中核心人物为何难以破立而只在做“糊裱”工作,只是无意义滴做了延长沉船时间的挣扎?这种困境是否也会在今天的银行业变革中重现?至于李中堂到底是中华民族的“卖国贼”还是大清帝国最优秀的“掌舵人”,这些都不是我所关心的。
看完书后,不敢说已经有了答案,但至少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完成认知升级是一个突破,但转变心性是更重要的突破。
李中堂比他同时代的所有人都幸运,他最早接触到洋务,并在与一批洋人共事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中外技术上的差距,而在随后的洋务、外交生涯中更加了解了大清国所处的局面。
在这个层面上,李鸿章可以说相较当时迂腐的满清政坛,完成了一次认知升级,他是高于那个时代的一个存在。
他兴洋务、办北洋,周旋于列强,可以说在他掌舵的那十年大清多少还是有了一些新气象。
但一次甲午海战就将所有努力摧毁,而这,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必然。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李中堂的认知虽然完成了突破,但其封建体制的心性毫无改变,也就意味着他所能带来的变更只能是面子光鲜而动不了体制本身。
其结果必然就像是李中堂自己创建的北洋水师一样,看上去船坚炮利实际上腐败中空经不起考验。
虽然李鸿章与张之洞之间不对付,但同样作为大清朝中的洋务派,一个掌北洋,一个掌南洋,在许多观念上还是一致的,比如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李鸿章身上就表现的同样明显。
尽管李鸿章在处理洋务在与洋人周旋的过程中显得很洋派得体,但李中堂有一种天生的骨子里的高傲,书中这样说:“当他小心谨慎地建议和洋夷和解时,他自始至终都相信中国社会和政治传统在伦理上的优越性。
”
这就让李鸿章这个倡导变法的先锋人物,在处理涉及到朝廷方面的具体事务的时候,又无可挽回地成了坚定的保守派,他总是奉行先例和传统。
所以李中堂的改革努力就好比鸠摩智用小无相功催动的少林七十二绝学,看上去一招一式都有那么点意思,但终究不是我少林正宗。
形成简单的认知其实不难,就像现在我们能够肥肠直接地感受到银行业的日子不好过,也能通过自身亲历发现银行的客户及业务的流失,读后感所有银行人包括非银行人都明白,不搞转型不搞变革肯定就是死路一条,可是这种认知到底停留在怎样一个层面呢?仅仅是认知还是身心都已经准备好了?大清国的立宪是真立还是预备十二年再说?要知道,中华民国可等不了你十二年。
二、让时间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好思路,但解决问题是更要紧的思路。
李鸿章之所以被教科书定性为“大卖国贼”,主要是两方面,一来他是坚定的主和派(教科书里好像告诉我们面对外敌主和的都是奸臣),总是站在洋人立场说话;二来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李中堂代表清廷签订的。
而在阅读《李鸿章传》时我发现,李鸿章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只是因为他虽然单方面地认为自己无比优越,但却清晰地认识到大清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时已经毫无防御之力。
正如书中最后两段描述的那样:李中堂在奉命掌舵前,中国这艘大船已经漏水,许多时候他为了保证这艘破船还能继续航行,不得不扔掉包括领土、主权在内的一些货物。
但李中堂绝对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绝没有说反正比不过洋人干脆破罐子破摔,或者干脆撂挑子走人,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他一生有那么多次力挽狂澜解救大清于危难,延续清廷命脉。
在我看来,李中堂解决问题的思路恰恰也就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思路——发展才是硬道理——既然无法硬碰硬地直接解决问题,那就先搞发展,一切等发展起来了或许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又或者这个问题就可以轻易地解决了。
改革开放算是摸着石头走过来了。
当然,解决了当时的很多问题,也留下了一些问题,同时又产生了更多的新问题,但不管怎么说,国力上来了,人民整体富裕了,这就是一种成功。
然而,李鸿章的思路
却是走失败了。
背后的原因就不能不提满清的官僚体制问题。
李中堂所在的时代,官僚选拔的唯一途径就是科举,就是靠对那么几本圣贤书的感悟理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大多数中国的经世之道都肥肠简单,其中微妙之处在于它们的应用,这种应用在传统官僚的务虚体系范围内没有问题,可以玩得很溜。
可是要知道,当李中堂要兴洋务图自强的时候,即走向变革需要务实的时候,这种非技术官僚可能即没有前文所提及的认知上的升级,更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能力,而且就像书中所说极度腐败。
他们最大的本领就是包装成绩以讨得太后老佛爷的欢心,至于虚假繁荣的底下到底有多不堪,大家心照不宣一起捂着就是了。
如果当年的北洋水师启用洋人教官,带来真正的现代军事化管理,或者就是交给像袁世凯这样能够后来在小站练兵的,而不是丁汝昌这种只有忠义却没有办法的行政官僚,或者甲午海战会是另一种局面。
十多年前,银行启动金融改革的时候,有许多矛盾和问题也是不需要直接去解决的,而是通过快速发展自然就过去了。
但今天,银行改革的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这些问题是否还能随着时间发展而自动消失,恐怕不是“半部论语”可以解决的。
聊点题外话:李鸿章谥号“文忠”,与他老师曾国藩的谥号“文正”仅相差一字。
在我看来,恰恰就是这一字之差,足以说明李鸿章确实不如曾国藩。
李中堂得不到这个“正”字,恐怕多少和他自己参与贪腐有关吧。
虽然在那个时代官员贪腐可能不算什么大事,但因为个人私利而阻碍了国家进步,说起来这不就是触动灵魂的改革的难度
所在嘛。
而这个“忠”字即为李中堂赢得了太后老佛爷的信赖,同时也将李中堂死死地限制在了中国传统士大夫这个角色中,这种狭隘注定李中堂是“那个时代社会正常而自然的产物,所以他不可能去重塑这个社会。
”
李鸿章再牛也就是个凡人,他不能突破时代和社会带给他的桎梏,那他主导的变革结局也只能是让大清苟延残喘。
作者:卖话为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