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平方米的养殖水槽产量胜过20亩的鱼塘他是怎么做到的
“水面种菜,水下养鱼”福建漳州长泰夫妇的这种养殖模式厉害了

“水面种菜,水下养鱼”福建漳州长泰夫妇的这种养殖模式厉害了帮邦小鱼儿拉您进入养殖交流群所谓鱼菜共生,即淡水养殖与无土栽培两相结合。
“水面种菜,水下养鱼”是其基本形态。
在这一模式下,养殖废水经由植物根系吸收与净化,重新回流鱼池,同步实践着循环农业与立体农业的理念。
鱼菜共生的技术起源,难以考据。
业内共识是,数千年前我国就有稻田养鱼的农事场景,已初具鱼菜共生雏形。
而其现代化运用,则归功于西方园艺爱好者在全球的推广。
近年来,在国内,鱼菜共生的概念,多出现于新农人创业故事中,甚至引发资本关注。
△鱼菜共生系统运作流程。
杜正蓝制种养业的一场“革命”39岁的洪百中,是漳州市长泰县岩溪镇湖珠村的返乡创业者。
10年前,他与妻子康清珠一同辞去在泉州的工作,回到家乡创办金仑家庭农场。
在全村养猪且效益不俗的情况下,夫妇俩选择更具生态性的家兔养殖,作为自己的创业起点。
△鱼菜共生系统全景2015年,同样基于生态考量,洪百中夫妇试图改造湖珠村的养鱼业。
“全村大约有300亩鱼塘,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
”洪百中说,当时,养殖户奉行的是高密度、高投饵率、高换水率的传统方法,“大量含有氨氮的废水被随意排放,既造成浪费,又易引起周边水体污染。
而工业化养鱼,则因高昂的成本难以推而广之”。
这时,零星见诸报端的鱼菜共生模式,引起了洪百中的注意。
“在鱼菜共生模式下,微生物将水体中由饲料残渣与鱼粪产生的氨氮,分解为可被植物吸收的矿物质,经由蔬菜根系吸收与净化后,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洪百中说,低排放、节水省力,是这套技术的核心价值。
时常被业者提及的数据是,鱼菜共生可实现90%以上的节水率。
同时,在理想状态下,鱼菜病害发生的概率明显降低,药肥使用减少,食品安全得到保证。
此外,一地多用的模式,为农户提供了增收的可能。
实际上,在农业发展史上,鱼菜共生模式有迹可循。
中国古代先民就曾利用鱼塘表面竹筏种菜,我国南方与东南亚地区,还有稻田养鱼的传统。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88年,由上海农业专家丁永良领衔的技术团队,就曾涉足过该领域的研究,几乎与西方同步。
“科技机器”创新养殖模式三个博士轻松“搞掂”四千亩鱼塘

“科技机器”创新养殖模式三个博士轻松“搞掂”四千亩鱼塘南沙养鱼场用“科技+机器”创新养殖模式一线工人仅三成多一个40多人的水产养殖公司,养殖面积有近4000亩。
其中,一线生产工人只有15人,而超过四成的员工是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有三位博士“藏身”鱼塘做科研。
位于万顷沙镇十七涌半的广州诚一水产公司近两年来通过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利用机器设备等方式,在降低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由于有专业科研力量保障,病害死鱼率也大幅下降,养鱼的品质大幅提升。
机器换人一线工人大减3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广州诚一水产养殖公司一探这家“高科技”鱼塘的究竟。
该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郑小林告记者,他们在全国率先大面积地使用全自动投料机。
“以前,每个大塘每天需要的饲料量达1吨,都是靠工人一袋一袋扛过来撒料。
”这样的生产方式效率低下。
“现在使用全自动投料机后,饲料可以自动播撒,节省了不少人力和时间。
”根据他们的计算,全自动投料机机的硬件投入成本在两年半时间内便可回收,比使用人力节省了不少生产成本。
除此之外,为保证水内氧气充足,公司现在近4000亩鱼塘中安装有自动增氧机,可以自动监测水中溶氧,从而开关增氧机,无需人力操作。
“我们还计划尽快将现在的传统划船更换为电动船,工人们无需靠人力划船就能轻松在鱼塘内行动。
”郑小林表示,通过使用机器设备,原来一个工人最多只能管理60亩鱼塘,现在一个工人可以管理300多亩鱼塘。
“两年来,我们的一线生产工人数量从4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15人,节约了50%左右的人工费,生产成本大大减少了。
”大学生乐当“渔夫”一线养鱼的工人数量减少了,但公司的员工总数并没有太大变化,近两年来很多大学生成为鱼塘中新的“渔夫”。
这些高学历人才成为公司后续发展的坚实力量。
其中,还有像吴相云这样担任公司技术指导的博士。
吴相云毕业于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病害控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到鱼塘“养鱼”之前,吴相云还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做过研究员。
池塘内循环流水槽示意图、养殖模式技术图

配图
图 B.1 池塘内循环流水槽养殖技术图
DB33/T XXXX—2020
拦鱼设施 在推水设备下游和集污区上下游安装不锈钢
网片拦鱼栅,网孔大小根据养殖品种和规格确定。 养殖前期,可在养殖水槽前端拦鱼网后增加一道与 拦鱼网网目相同的聚乙烯软网。
监测报警 配备在线水质监测、监控系统和压力感应系
统,异常时报警。
坚持科学养殖、预防为主。养殖期间可每半 个月在净化区泼洒微生物制剂,适时使用益生 菌、VC 等拌料投喂水槽中鱼类。微生物制剂使用 参考 SC/T 1137 的要求。
以药浴方式预防与治疗时,宜先关停推水设 备,开启底部增氧,封闭水槽两端拦鱼栅。
捕捞上市 根据生长情况和市场行情等适时捕捞上市
图 B.1 池塘内循环流水槽养殖技术图(续)
图A.1 流水槽养殖示意图
图A.2 流水槽结构示意图
6
DB33/T XXXX—2020
附录B
(资料性) 养殖模式技术图
池塘内循环流水槽养殖模式技术图见图B.1。
生产流程 池塘改造
主要生产技术措施
环境要求 养殖场地需水源充足,无污染,交通与电力设
施便利。 淡水池塘以长方形为宜,面积不低于20亩,东1:1.5~1:3.0,池塘深度1.8 m~3.0 m。
或漩涡风机,以并联方式连接。固定于流水槽前端 的螺旋提升机上,或安装于浮床上。 增氧设施
配置功率为2.2 kW以上的罗茨鼓风机;应配备 制氧设备或液氧,与鼓风机充气管道三通连接。沿 水槽内长边的前三分之二部位底部设置微孔或纳 米曝气管2排。
配套设备
集污系统 在集污区安装集污装置,每3条流水槽配套建
设20 m3互通集污池。
并根据养殖阶段、天气状况等调整投饲量。
海水池塘一年三茬虾蟹轮养高产高效模式

根据市场和养殖条件,制定合理的养殖计划 ,并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情况。
建立养殖档案和记录
记录养殖过程、饲料和水质监测数据,以便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
提高养殖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确保养殖 生产顺利进行。
建立合作与互助机制
与其他养殖户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与互助机 制,共同应对养殖风险。
良好的养殖环境。
高效养殖技术
轮养技术
通过合理安排虾蟹养殖周期和 轮换养殖品种,提高池塘利用
率和经济效益。
混养技术
将不同生活习性和食性的虾蟹 进行混养,充分利用池塘资源 ,提高产量和效益。
生态养殖技术
利用虾蟹与水生植物、微生物 等建立共生关系,形成良好的 生态系统,提高养殖稳定性。
信息化养殖技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养 殖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 析,实现精准管理和高效养殖
虾蟹养殖的潜力
虾和蟹是海水池塘养殖的主要品种, 市场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高,因此提 高虾蟹养殖产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
养殖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经济 效益,养殖户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养 殖模式,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
研究目的
探究一年三茬虾蟹轮养高产高效模式的可行性
通过研究和实践,验证一年三茬虾蟹轮养高产高效模式的可行性,为养殖户提供一种新的 养殖模式。
海水池塘一年三茬虾蟹轮养 高产高效模式
汇报人: 2024-01 • 虾蟹养殖技术 • 轮养模式设计 • 高产高效关键技术 • 养殖风险与应对措施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01
引言
研究背景
海水池塘养殖业的发展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海水池塘 养殖业逐渐成为沿海地区的重要产业 ,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做出了 贡献。
水产养殖鱼菜共生案例

水产养殖鱼菜共生案例
【实用版】
目录
一、鱼菜共生模式的概念和优点
二、鱼菜共生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
三、鱼菜共生模式的环保意义和经济效益
四、我国政策对鱼菜共生模式的支持和推广
五、鱼菜共生模式的未来发展前景
正文
一、鱼菜共生模式的概念和优点
鱼菜共生模式是一种将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相结合的复合耕作体系,该模式利用鱼菜之间的共生关系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这种模式具有环保、节约资源等优点,能够减少水产养殖废物对附近流域的污染,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产量,同时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
二、鱼菜共生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
鱼菜共生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很多地方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北京市第一家工厂化水产养殖基地——京城老鱼(北京)农业科技观光园,成功实现了鱼菜共生一体化种养模式,该模式不仅节水节肥、绿色无污染,还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产量和经济效益。
三、鱼菜共生模式的环保意义和经济效益
鱼菜共生模式在环保方面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减少水产养殖废物对附
近流域的污染,提高水质,保护环境。
在经济效益方面,该模式能够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产量,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我国政策对鱼菜共生模式的支持和推广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鱼菜共生模式的发展和推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农民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养殖和种植。
例如,政府会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支持等,帮助农民建立鱼菜共生系统,提高养殖效益。
五、鱼菜共生模式的未来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绿色农产品需求的增加,鱼菜共生模式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鱼博士”陆超平

人物在中国,渔业始终是农业不可或缺的部分,殷商晚期出土的甲骨文碎片上便记录着“贞其雨,在圃渔”,这被视作渔业最早的记录。
在水草丰茂的江南一带,渔业始终占据着重要之地。
有一位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博士,尝试“智慧养鱼”方式,换一个角度来审视渔业养殖,重新构建现代化的江南水乡,他就是陆超平。
用现代科技赋能传统渔业在位于南京溧水的南京国家农高区方庄水库,西装革履的陆超平正在水库边操作着手机上的“渔管家”系统。
而这套系统所连接的,正是300亩鱼塘中的传感器、测温器等一系列设备。
陆超平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操控,就能够对整个鱼塘的温度、含氧量进行调控,保证养殖鱼群在适宜的环境中生存。
改变鱼的居住环境,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宋代以后,人们在鱼苗饲养和运输、鱼池建造、放养密度、搭配比例、分鱼、转塘、投饵、施肥、鱼病防治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但这些经验目前已经无法再次提高渔业的发展水平。
陆超平所做的,正是用现代化的方式为传统渔业养殖赋能。
陆超平从小出生在溧阳农村,眼见着从事渔业养殖的亲友面临生计困顿,萌发出一种改变传统渔业现况的志向。
大学毕业后,他决心走到田间和鱼塘,用现代化的方式改善产业环境,“我愿成为马前卒。
”陆超平带着一股子韧劲,在别人的质疑中创业。
方庄水库的高标准鱼塘,是陆超平最重要的创业项目。
经过改造之后的池塘,装有气体室流动水设备,可以使鱼群能够在流水环境中游动,而且整个鱼塘被划分成了高密度养殖、尾水净化和生态涵养三个绿色循环养殖环节。
循环,是以往养鱼的农民从未了解的领域。
陆超平解释道:“在高密度养殖区,我们养殖了大量鲈鱼、花鲢等经济鱼类,而在净化区间,则需要借助池塘内的各种处理设备,通过微生物分解,把产生的废物变成水肥。
而这些肥料,则重新滋养了生态涵养区内的各种水生植物和藻类,最后水草又会成为养殖区鱼类的口粮。
”这座已经成为小型生态圈的鱼塘,每亩能够产生3万多元的经济效益。
度过最难熬的日子因为有着地理科学和农业经济的学习背景,陆超平的创业并不是盲干,“通过工作业务的接触,我发现从2010年起国内渔业总产值连续上“鱼博士”陆超平文/浩刚26人物涨。
淡水养殖园养殖方法

淡水养殖园养殖方法淡水养殖园是指专门用于养殖淡水鱼类、虾类、贝类等水产品的场所。
淡水养殖园以其灵活性、高产量和环境友好性而备受关注。
在淡水养殖园中,采用各种养殖方法来提高产量和质量。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淡水养殖方法。
1. 池塘养殖法池塘养殖法是最常见的淡水养殖方法之一。
它适用于鱼类和虾类的养殖。
在池塘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水质、温度和饲料,以满足养殖动物的生长需求。
此外,池塘养殖法还可以利用水体的自然循环来提供氧气,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通过定期清理池塘和加强管理,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2. 水槽养殖法水槽养殖法是一种适用于小规模淡水养殖的方法。
它通常使用塑料或玻璃制成的水槽来容纳养殖动物。
水槽养殖法可以根据需要控制水质、温度和饲料,以促进动物的生长。
与池塘养殖法相比,水槽养殖法需要更多的人工操作和维护,但也可以更好地控制养殖环境,提高产量和质量。
3. 流水养殖法流水养殖法是利用水流来提供氧气和饲料的一种养殖方法。
它通常在河流或人工水渠中进行。
流水养殖法可以增加氧气供应,促进养殖动物的生长。
同时,通过流动的水流,可以将废物和污染物带走,减少环境污染。
流水养殖法适用于一些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鱼类和虾类的养殖。
4. 水生植物养殖法水生植物养殖法是一种将水生植物与养殖动物结合起来的养殖方法。
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废物和污染物,并提供氧气和栖息地,从而改善水质和环境。
同时,水生植物也可以作为饲料,提供营养物质。
通过水生植物养殖法,可以实现养殖动物和植物的互利共生,提高养殖系统的效益。
5. 温室养殖法温室养殖法是一种利用温室来控制养殖环境的方法。
温室可以提供稳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促进养殖动物的生长。
温室养殖法适用于一些对温度和光照要求较高的鱼类和虾类的养殖。
通过合理设计和管理温室,可以提高养殖系统的稳定性和产量。
淡水养殖园养殖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条件选择适合的方法。
无论是池塘养殖法、水槽养殖法、流水养殖法、水生植物养殖法还是温室养殖法,都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和细致照料来提高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位池94天养出27头的大虾,饵料系数1.05,他如何实现华丽丽转身?

高位池94天养出27头的大虾,饵料系数1.05,他如何实现华丽丽转身?近年来,浙江逐渐兴起高位池养虾,但由于技术、硬件、种苗、病害的限制,发展始终缓慢,部分养殖户也因此交了不少学费。
笔者通过分析宁波日月明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扭亏为盈的案例,以期找出一些成功的共性,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文/图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连建武宁波日月明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月明)在连年亏损的局面下,今年养虾终于迎来了大丰收。
其成绩非常亮眼:100亩高位池(70亩大棚和30外塘),其中的24个大棚共出虾达18万斤左右,平均规格27头/斤,以24元的均价出售,销售额达到430多万元。
宁波日月明养殖有限公司外景建立专业型团队是成功根本日月明位于象山新桥镇的一个港湾,这里地理环境优越,水质条件良好。
由于地处内湾,可以避开台风对养殖设施所引起的破坏和降低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2015年建厂之初,众多高校就将日月明作为定点实验基地,与其展开长期项目合作。
可以说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日月明一定能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创出名堂。
但现实是残酷的,对虾养殖业的现实更为残酷,日月明前两年的养殖最终还是遗憾地以失败告终。
通过实地考察,笔者了解到其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水”:5、6月份是华东地区的梅雨季节,每年随着梅雨季节的来临,内湾受地表径流的影响,盐度变化很大,从而导致水体中藻相、菌相都在这个时期发生很大的变化,水质变得极不稳定,若在这阶段还按照以前的步骤正常换水,那肯定会出问题的。
再加上高位池放苗密度很高,中后期随着投饵量和产量的增加,再加上硬颗粒饲料消化吸收利用率低、浪费多、水中稳定性不太好,导致池塘的负担也越来越大。
若能在60头左右规格时就筛出一部分虾出售,这样不但可以提前收回一部分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减轻虾塘的承载力,为中小规格的虾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生长环境,以降低后期的养殖风险,提高成功率。
去年年底,在经历养虾失败之后,日月明的两位负责人也在考虑转变养殖模式和经营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平方米的养殖水槽产量胜过20亩的鱼塘!他是怎么做
到的?
2015年,陈荣国引进了高密度养鱼技术,经过几年的摸索,完善了这一新技术,在110平米的水塘里,养出8万斤鱼,养殖密度是普通养殖的50倍,而且鱼的质量还不错,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110平方米的养殖水槽产量胜过20亩的鱼塘在江苏盐城建湖县,一种新的池塘工业养殖模式正迅速被广泛应用:建设深2米、面积约110平方米的水槽,配备压缩空气推水和自动排污的自动化装备作为养殖区,进行工厂化的高密度养殖。
同时以1∶10——1∶20比例的相连水面作为净化区,对残留在池塘的养殖尾水进行生物净化处理,实现养殖周期内养殖用水的循环使用和零排放,从而达到生态循环养殖的最终目的。
这样的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正逐渐替代传统池塘养殖,成为水产养殖的新方向。
在江苏盐城建湖县,有一种鱼很出名,它不仅吸引了来自上海、北京等城市消费者的关注,更有来自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人士观摩学习,它有一个奇特的名字——会冲浪的鱼。
鱼,怎么可能会冲浪?它又凭什么让世界各地的专业养殖人员
趋之若鹜?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走进建湖正荣生态养殖基地,一探究竟。
探索生态养殖新模式
陈荣国,一个面色黝黑的苏北汉子,他就是“会冲浪的鱼”的主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建湖正荣生态养殖基地负责人。
黝黑的肤色,明确地告诉来者,这是一个在水边与鱼打交道多年的人。
“之前就从事传统渔业养殖,最多的时候养殖水面曾达到7000亩。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池塘养殖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而渔业发展空间受挤压、养殖模式不够健康、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薄弱环节、增收速度放缓且难度加大等难题促使陈荣国开始寻找新的养殖技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3年,他从在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科教处工作的同
学那里得到消息——江苏池塘循环水养殖实验在吴江试点。
陈荣国很快意识到这一信息的重要性,他先后赶赴吴江、松江等地的试点单位进行考察。
“当时在吴江仅建设了3条水槽,32亩水面,产量尚可。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张永江回忆说,他是这一技术试验推广的负责人。
“三条水槽验收时,全塘32亩水面的平均亩产量为1480公斤,比当地草鱼普通养殖的亩产量提高近50%。
”张永江
表示。
净化区在养殖场中占了绝大面积,700亩水面,养鱼用的水仅占十几亩,剩下的全都是净化区。
4万斤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在净化区被处理得干干净净
不久之后,盐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也开始承担江苏池塘工业化养殖项目实验,陈荣国参与其中。
当时“共开辟164亩水面,18条水槽。
主要养殖草鱼,但当时的鱼出现了应激反应,领导建议将鱼放归水塘。
”但是,陈荣国并没有放弃,他研究出新的防撞网,最终避免了鱼的大面积死亡。
但是,这一实验项目随后意外终止,“实验对我的启发很大,也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陈荣国决定,与朋友陈正华一起,自行投资深入摸索和实践这一新的养殖技术。
2014年,正荣生态养殖基地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4月27日,52个水槽正式建成。
5月8日,进水,放鱼种。
”陈荣国对这两个时间节点记忆深刻。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如今,正荣生态养殖基地已经成为江苏省重大科技推广项目,全国面积最大的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基地。
高技术带来高回报
如今的正荣生态养殖基地,开阔的碧波与岸边的油菜花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江南图景。
现代化养殖设施正高效运转,成群的鱼逆水而行,“冲浪”的场面颇为壮观。
红色部分为一个水槽
一个水槽能装6万斤鱼
52个水槽,每个水槽110平方米,投放6万尾鱼种,密度是普通鱼塘的50倍,这么多鱼会不会缺氧,会不会出现问题?“不会!”陈荣国表示,这一池塘循环养殖体系的关
键就在于位于水槽入口底部的增氧通道,通过空气压缩机微孔集中增氧,它能模拟水流环境,产生循环水流,同时产生高溶氧,把塘里的水不停地往水槽里置换。
由于充气推动水体流动,鱼逆水而上,形成了类似“冲浪”的视觉效果,“会冲浪的鱼”就此诞生。
陈荣国在水槽前部放置增氧管道,对水槽输氧,保证水体的溶氧量在5.5毫升/升以上“全循环式养殖技术,使池塘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态圈,鱼类代谢物和残剩饵料,变废为宝,养殖用水实现零排放。
在净化区套样花白鲢等虑食性鱼类和种植苦草等水上植物,吸收氮、磷等废弃物,净化水质。
使用生物制剂光合细菌等,进行水体调控,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
”陈荣国说。
在做到生态绿色养殖的同时,品质的提升成为这一养殖系统的又一重要法宝。
“循环养殖系统为鱼类提供了优质的生产环境,与传统养殖相比,鱼药用量减少80%以上,其余采用生物制药,确保水体无残留,饲料统一配方,严格检验检测,确保无添加剂,水产品质量全部达到国家绿色无公害食品标准。
”
两年多的时间里,在张永江等专家的指导和省市县三级技术推广中心的帮助下,陈荣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新的养殖系统,“改善防撞网和自动吸污装置,水塘的大循环系统,设置生物浮床、荷光灯诱虫……”2015年,陈荣国投放四条水槽的草鱼鱼种。
其中7两规格1.1万尾,一斤四两规
格的7000尾,最终每个水槽实现产量4万斤——6万斤,规格在4斤——6.5斤。
整个2015年,在塘产品为陈荣国带来150万元的利润。
2016年春季,鱼价上升,反季节销售为陈荣国带来了一笔高回报。
120万斤左右的在塘产量,为他带来1400万元的毛利,剔除900万元成本,实现利润近500万元。
其中6条水槽加州鲈鱼产量达15万斤,收入230万元;6条水槽鮰鱼鱼种,产量7万斤,销售收入100万元。
而随着市场对产品质量的逐步认可,这里所输出的鱼类产品单价已经超过市场平均价格,为陈荣国带来更多的收益。
“高投入、高技术、高效益、大循环是这一养殖系统的最大特点。
”陈荣国表示,基地的二期工程290亩水面,28条水槽已经接近投产。
下一步,陈荣国计划将养殖面积再扩充600亩,60条水槽。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增加养殖品种。
工业化生态养殖新路径
“2015年进水投放鱼种至今,水槽中的水从未换排过,而传统鱼塘的水,每年至少要换排一次。
”陈荣国说。
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养殖带来的水
资源浪费、污染和水产品质量下降的问题,更带来了更高的产出与回报,实现了池塘养殖的资源节约、食品安全与环境友好。
“会冲浪的鱼”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2015年至今,陈荣国迎接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全国各地的参观团体,总人
数超过万人。
700多亩的养鱼场只需要4个人工
2016年11月,在张永江的带领下,经过多个试点单位长时间的实验与经验总结,“江苏省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建设与生产运行技术要点”出炉并下发,虽然距离严苛的行业标准仍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已经为这一养殖模式的规范化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张永江看来,这一养殖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可控、规范化与生态化。
这些都是实现池塘养殖工业化与绿色生态化的必然选择。
“下一步,我们会不断实验研究,拿出数字模型,建立标准。
更重要的是把规模企业盘活,强强联合,产业联合,做好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
打造流水槽生态渔业全产业链。
使我们优质的鱼最终让消费者认可,并愿意花比较高的价格购买我们的产品。
”
在实现池塘养殖自身可循环生态系统建设的同时,水产养殖与休闲旅游等延伸行业的结合也势在必行。
如今,盐城百万亩渔业产业带正在打造中,未来每个渔业养殖基地都将打造一个配套景观,形成水产养殖与休闲渔业同步发展的新格局。
正荣生态养殖基地25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大楼也即将竣工,将成为基地的新经济增长点。
陈荣国也在为塘中“冲浪的鱼”们寻找新的销售渠道,“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直营店,实行农超对接。
同时,构建电
商平台,开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渠道,接轨高端市场。
”他把大部分工作都交给了自动检测系统,水质的稳定用数字来表现
在增加自身收益的同时,基地也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土地流转和提供优质苗种,每亩增产千元以上。
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工人的人均年收入可以达到5万元——6万元。
通过示范带动和技术服务,更进一步辐射周边60多个养殖
项目,面积达8万多亩。
陈荣国与他“会冲浪”的鱼,正
一同改变着建湖、盐城的池塘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