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赏析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练习】 1、《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主题】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练习】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
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一、《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②。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③。
老骥伏枥④,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⑤,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⑥,不但在天⑦;养怡之福⑧,可得永年⑨。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龟虽寿》又称《神龟虽寿》,是三国时期政治家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写在建安十三年一月,当时他已五十四岁了,正是赤壁之战前夕。
《龟虽寿》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诗中表现了曹操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精神,对后人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全诗十四句,除末两句为与诗句内容无关的乐谱套语外,其余十二句每四句为一节。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神龟虽寿”,说命长;“腾蛇乘雾”,言技高,不管命有多长,本领多么高,最后都逃不掉死亡的命运,也就是违逆不了客观自然法则。
人亦如此,长命百岁,官高位隆,最后都要成为土灰。
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由此却引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一种认为人既然都要死,死后一切皆空,倒不如及时行乐;另一种则认为既然要死,就应该使生活有意义、有价值。
而诗人是怎样认为的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千里马已老,且又伏在槽枥之间,可是它不因年老而衰疲,不因不在草原而意懒,还是“志在千里”,这就显示了千里马的素质和气概。
这两句是比喻,是为了引发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相呼应,“壮心不已”和“志在千里”相映照。
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的乌恒,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以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部分古诗词的赏析:1.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所写,描绘了大海的壮阔和吞吐日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2.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为王湾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北固山下所作。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3.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4.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10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㈠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诗人以老马自喻,写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表达了追求伟大理想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㈡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请自选角度,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进行赏析。
示例1: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2、这两句诗用词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斜”字形象描绘出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突出了环境的优美,画面感强。
2、下列有关这首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与同时代的诗人王昌龄并称。
B、《过故人庄》从诗歌的形式上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田园诗。
C、全诗由“邀”到“至”“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D、整首诗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园生活简朴亲切。
点拨: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
2、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朗读尾联,你认为最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说说理由。
示例一:应重读“还”。
“还”是“再”的意思,诗人深为农庄的美景和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花。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人的深厚友情,体现了回归自然的情趣。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竟时,终结,这里指死亡。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够乘云雾升天。
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会变成灰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良马。
枥,马槽。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盈缩:原指木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怡,调养身心。
永年,长寿。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选自《乐府诗集》,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这是曹操晚年写作的一首富于哲理的诗,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过故人庄》孟浩然(过:拜访,探访,看望)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具:准备,置办。
黍(shǔ):黄米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合:环绕。
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轩,窗户。
场圃,打谷场和菜园。
桑麻,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就:靠近、赴。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承上文而来,诗人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简单的两句诗就将故人的热情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一、《观沧海》1、展开联想和想象,试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
本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山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
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为展现作者的博大胸襟作铺垫。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该句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出的画面。
春潮涌,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
2、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阔”和“悬”字用得好。
“阔”字表现出“潮平”。
春潮涌,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悬”字是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
风顺风和,帆儿高悬。
“阔”和“悬”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了人们的好评,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
透出自然的规律,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时序交替的变化;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人生哲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4、诗中用”客路“、”行舟“、”归雁“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思家归乡的急切心情。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歌赏析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明确:写景抒情的诗。
杨花,子规(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萧瑟、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体现出飘零孤寂之感。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练习】 1 、《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 将纪行、写景、抒怀融为一体 , 描述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 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作者在诗歌中描述了如何的风景?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感情?在一个天高气爽、月色明亮的夜里, 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 , 从清溪驿顺水而下 ,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 , 像一个好朋友同样 ,陪同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 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峰挡住,使诗人想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朋家乡的想念之情。
3 、前两句描述了如何的画面?绵延的峨眉山夜色正浓, 半轮明月悬挂山间 , 犹如青山吐月 , 洁白的月影映入蔚蓝的江水, 跟着江水慢慢流动。
4 、写作手法:前两句点了然写作的时间和地址, 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 不单描绘了月映清江的美景, 也示意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 , 向三峡驶去 , 用不了多久 , 就将要抵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 , 把月亮人品化 , 并当成亲近的朋友对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想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平常有 ,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 落花节气又逢君。
【主题】杜甫少年时才干卓著 , 常进出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 , 得以赏识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想往日与李龟年的接触 , 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落,艺人流浪失所的感触。
只是四句却归纳了整个开元期间的时代沧桑 , 人生巨变。
【练习】 1 .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节气又逢君”。
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 写今天相遇正是风光艳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节气。
这“落花节气”包括许多内容 , 既是明叙相遇的季节 , 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场面 , 作为人生的光阴 , 两人又到了落花节气的晚年 , 这四字写得十分深邃委婉 , “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 , 感时伤世之情。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⑴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竟:完毕,结束,这里指死亡。
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雾升天。
骥:良马,千里马。
伏:趴,卧枥(11):马槽。
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
盈,增长。
缩,亏,引申为短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
,怡,愉快、和乐【背景】《龟虽寿》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作品富于哲理,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笔调兴会淋漓,有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写这一组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四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有自己调养好身心,才可以延年益寿。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
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而写的。
【考题链接】1.《龟虽寿》中强调了人的主观作用,表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旷达胸襟的是哪句?并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这四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2.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它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思想?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答案:《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词》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3.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
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
诗人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
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鲁山山行》译文: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时高时低,蔚为壮观,恰恰与我喜欢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
一路上,优美的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独自一人行走在幽静的小路上,竟然迷失了方向。
深秋时节,霜降林空,能看见熊爬上树,野鹿悠闲地在小溪旁喝水。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处”;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一声鸡叫。
(噢,原来住家还还很远呢。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早行鲁山所见到的千山竞秀、山路幽深、野趣盎然的景象。
抒写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欣赏之情.写出了作者的闲适自得、轻松愉悦。
2. “适与野情惬”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恰恰与我喜欢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
“适与野情惬”体现在:峰峦起伏变化,山间小路幽静,使人迷乱;秋霜叶落,熊爬上树干,山林空旷,野鹿在溪边饮水,野趣盎然,使人陶醉。
3.“好峰随处改”一句中的“处”是指_诗人所到之处,“改”指眼中的“好峰”因自己脚步的移动而变化姿态。
4.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改”,妙在哪里?“随处改”这个“改”字写得妙,鲁山的景色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
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5.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
迷,一方面有“迷路”之意。
山中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又是独行,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
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另一方面暗含“迷恋”之意,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
6.诗歌以“云外一声鸡”收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以动(声)衬静,引发联想和想象:山间白云之外一声鸡鸣打破了山野的寂静,使人想象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7.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
这画面是动的,可是却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尤其“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以动衬静)的写法。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或闲适自得)的思想感情。
(1分)可结合任意一联分析,答案要关涉“景”与“情”两个方面。
如首联: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峰时高时低。
表明诗人正有寄情山野的闲适之情,而时高时低的山峦刚好合乎诗人的心意。
如颔联: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独自出行的我迷路。
“好峰”“幽径”写出了诗人游赏时的愉悦心境。
如颈联,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写出了山林的空旷和生机,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如尾联: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诗人心中的疑问。
景与情契,表现了诗人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
《浣溪沙》译文: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傍晚细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山脚下小溪潺潺,岸边兰草刚刚萌生出幼嫩的短芽浸入溪中。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的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1.词中所写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春天。
从“兰芽短”(兰草发芽)、“子规啼”看出来。
2.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作者怎样的心情?山脚下小溪潺潺,岸边兰草刚刚萌生出幼嫩的短芽浸入溪中。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的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描绘了一幅春天生机勃勃、清新幽静的山林雨景图。
抒发作者愉快的心情。
3.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描绘了一幅春天生机勃勃、清新幽静的山林雨景图。
描写了兰牙、溪水、松树、沙路、子规等意象。
4.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子规啼”三幅画面。
请你展开想象,描述其中的一幅画面。
“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4.黄鸡的本意是:黄鸡报晓,诗中是指: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5.词的下阙通过议论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6.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说说“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所蕴含的哲理。
“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
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译文: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倾听那风雨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
1.诗中“僵”、“卧”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僵”、“卧”写衰老多病,“孤”字写生活孤苦,这三个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寂寞、窘迫的生活处境,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
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光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作用是什么?“僵卧孤村”的衰老孤苦之状与后文“为国戌轮台”的壮志不息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光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一方面是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风吹雨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岌岌可危(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4."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铁马冰河”是诗人曾经的战斗记忆,又寄予着诗人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入梦来”正是诗人日思夜想的结果。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梦想付诸梦中,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望岳》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①远望泰山. ②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并且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绵延不绝、参天耸地的形象。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钟”:聚集的意思。
拟人的修辞。
生动地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借虚写大自然对泰山偏爱,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虚写)②“割”: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断。
山南向阳,故明亮;山北背阴,故昏暗。
同一时刻,却分割为两个世界。
“割”突出泰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特点。
(实写)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心主旨句)①如何理解这句话?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思想感情)②品词:“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
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像硕大无比的刀将阳光切割,同一时刻,山北山南,一明一暗,两个世界,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表现泰山的高峻;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春望》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到花。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丛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
4.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因感伤国家时局,看见春花开放也会落泪,怨恨别离,听见鸟儿鸣叫也会心惊。
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触景生情,感时伤别。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
“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6.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情感。
7.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诗人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 。
其外表苍老,内心悲凉。
满怀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石壕吏》“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1.为什么是“捉人”,而不是“征兵”,而且是在晚上,从而表明了什么?①“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官吏是在强行抓老百姓去当兵。
“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蛮横和凶恶。
②前面又加上“夜”字,表明了官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静来搞突然袭击。
从而表现了官吏的横暴和百姓生活的困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