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任务单2
高一【地理(中图版)】地球的圈层结构2-学习任务单

(一)大气圈
【思考】:1.读“大气层景观图”和“大气垂直分层图”,说出地球大气圈的大致范围?
2.读“大气的组成成分图”,说出大气圈的主要物质组成。
3.比较地球和月球昼夜温差的大小?为什么?
4.举例说明大气圈中的天气现象
(二)水圈
【思考】:1.水圈的有哪些特点?
2.读“地球上的淡水构成”图,反思自己在日常用水行为中,应该做出哪
些改进?
3.读“水循环示意图”和“黄土高原景观图”,分析水圈的作用有哪些?
4、结合生活体验,读图分析水圈的作用还有哪些?
(三)生物圈
【思考】:1.生物圈是否单独占有空间?
2.它能占据哪些圈层?
3.读“自然界的平衡图”,分析生物圈有哪些作用?
【学习任务四】地球的自然环境
【思考】阅读“自然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学习任务六】完成“课后练习”中的习题
阅读《地球的故事》
课前学习任务
网上收集资料,了解地理外部圈层的特点。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地球的内部圈层的”
【思考】:1.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
2.地球外部圈层各自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有哪些?
3.为什么地球外部圈层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学习任务二】地球外部圈层划分
【思考】: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岩石圈属于外部圈层吗?
1.找出照片中主要地理事物,如山、云、山顶积雪、湖泊、草、树木等。
2.将找出的地理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归类。
3.思考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习任务五】案例研究
【思考】观察“生物圈2号”内的微型海洋”,思考:
1.“生物圈2号”涉及了哪几个圈层?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创新导学任务单(第2课时)(新版)

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的来源图日本主要工业产品的输出图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和食和屋.地势低,多平原,耕地面积广.文化具有东西方兼容的特点.多火山、地震,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森林资源丰富,但它却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木材质地较软,不能有效利用.木材加工工业发达,木材的需求量大.非常注重环境保护.木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日本的海港城市多,大型满载货物的远洋船舶进出海港频繁,这些远洋船进港和出港所运载的货物最可能是().进港为工业产品,出港为农业产品.进港为农产品,出港为矿产品参考答案A卷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 2.答案:D解析:(1)读图可知,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故答案选D。
(2)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发展了进口──加工──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主要集中在便于进口原料、燃料和出口工业产品以及消费市场广阔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故答案选D。
3.答案:B解析:阪神工业区主要的城市是大阪和神户,京滨工业区主要的城市是东京和横滨,北九州工业区主要的城市是北九州,名古屋工业区主要的城市是名古屋,故选B。
4.答案:C解析:图中③表示的是日本海,但是由于日本海沿岸地区海岸线比较平直,海运并不发达,另外人口稀少,市场狭小,因此日本海沿岸不是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区。
故答案选C。
5.答案:D解析:近年来,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带污染严重,以及地面沉降和用地用水紧张等原因,日本加快扩大海外投资,将一些工业,特别是污染较多工业移往海外,投资建厂的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6.答案:D解析:选项为日本传统服饰──和服。
故答案选D。
B卷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C解析:(1)日本缺乏矿产资源,国内市场狭小,企业外迁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迁入国来说可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和生产技术落后的问题。
故答案选A。
(2)日本海外建厂,主要是利用了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且为了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向外转移的也有污染较重的企业;日本科技发达,具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技术优势,向外大量转移的不可能是这种企业。
地理任务单

地理教学中最好前奏工作,为举一反三作保障(任务修改稿)2014年初中全员远程研修问题解决任务单研修组:寿光市化龙镇初级中学研修组长:王凤修改人:刘凤芹希望研究和解决的教学问题不同地理区域中相同地理要素的辨析。
修改:同一知识点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修改理由:原课题问题有些大而笼统,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有些难度。
对问题及原因的剖析在学习七年级下册时,学生普遍反映不同的大洲,地区,国家中的相同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河流及人口语言宗教等知识很易混淆。
修改理由:不用地区间相同的地理要素稍多,实施过程中很难面面俱到,达到较好的实施效果。
(修改:世界的气候成因、特点和分布是一个综合性的难点问题,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这三个问题在学习上存在严重脱节问题,不明白气候特点和分布不是用来背诵的,需要先分析成因,再总结特点,然后归纳分布规律。
而上册教材中对气候成因少有涉猎,只是注重了气温变化曲线和年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总结以及气候类型的图上分布,如果纯粹按课本教学,学生只是学到了气候知识的皮毛,不能从根本上分析气候成因,总结气候特点和分布,局限于表象知识,导致七年级上册即使学习了气候知识,下册分区地理气候和中国气候知识印象甚微,重新学习浪费时间和精力,事倍功半。
利用世界地理综合图,学习这些相同的地理要素,有利于学生辨析;再分别学习各地理区域不同的地理特征,效果更好。
修改理由:措施有些笼统,不够具体。
修改:在气候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可将气候按“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分类,然后再按成因分类分析:例如,季风与气候、海陆分布与气候,纬度位置与气候,气压带和风带分布与气候,尤其是气压带与风带分布与气候,课本没有涉猎,一定要补充详学,让学生从根本上明白气候成因,教师要充分利用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来导学:先让学生弄清楚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以及与降水的关系,知道低气压带气候以上升气流为主,气流遇冷凝结易成降水,高气压带气候以下沉气流为主,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三类风带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气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由冷到热不易成降水;只有西风带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气流遇冷凝结易成降水。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地理-上册-[学习任务单]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美化校园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地理-上册-[学习任务单]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美化校园](https://img.taocdn.com/s3/m/7cab6b5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2.png)
美化校园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通过对校园绿化进行合理规划的实践活动,培养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
2.通过对校园植物的调查,了解不同校园植物的生长习性。
课前学习任务
预习教材41—42页内容;若条件允许,在课间游览校园,加深对校园建筑、绿化布局的印象。
课堂学习任务
【任务一】
1.阅读校园平面图,了解校园绿地的分布。
2.根据比例尺估算校园的各类绿地面积,完成下表。
1.植物的种类很多。
分小组,每组选取一类植物。
2.确定调查的植物种类后,按照“校园植物种类调查”表,完成校园植物调查。
1.结合调查结果,分组讨论校园绿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2.根据改进方案,绘制一幅校园绿化设计图。
(提示:绘图时要注意方位、距离、添加图例。
)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进行校园绿化设计的简单流程。
课后任务
通过本节课对校园环境的了解,在A4纸上画一幅校园平面图。
(比例尺、图例自行设计。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自主学习任务单(第2课时)

5.从图中信息可知,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D.自北向南
6.当地球处在图中夏至日的位置时()
A.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B.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
C.北回归线上正午物体影子为一年中最短
D.南回归线上正午物体影子为一年中最短
7.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属于()
A.北温带B.南温带
C.热带D.北寒带
【拓展延伸】
哥白尼、伽利略对“地静说”的反驳
近代天文学奠基人哥白尼首先从理论上论证,“天旋”是由于“地转”。
他用几何方法严格地证明:“天比地大,其大无比”,如果让庞大无比的天穹,在 24小时内绕小小的地球旋转一周,那是令人无法思议的。
伽利略说得更尖刻:“如果有人认为,为了使地球保护静止状态,整个宇宙应当转动,是不合理的;试想有个人爬上你府上大厦的穹顶,想要看一看全城和周围的景色,但是连转动一下自己的头部都嫌麻烦,而要求整个城郊绕着他转;这两者比较起来,前者还要不近情理得多……地静说比起上述那个要求整个城郊围绕转动的例子,其荒谬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
地球运动相关参数。
七年级地理 《地球与地球仪》自主学习任务单(第2课时)

(1)在图中用蓝色笔描出两条纬线,概括出纬线的特点。
(2)在图中用红色笔描出两条经线,概括出经线的特点。
2.小组探究根据上面“经纬线示意图”,比较经纬线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纬线经线(子午线)概念在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特点长度最长,向两极递减所有经线长度都形状半圆,与对应经线组成圆方向指示东西方向任务四:探究经度和纬度1. 自我突破读“纬线和纬度” 图和“经线和经度” 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本初子午线(0°经线)?(2)什么是北纬和南纬?如何表示?(3)什么是东经和西经?如何表示?(4)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就是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吗?2.小组探究(1)根据上面“经纬度示意图”,比较经纬度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纬度经度标注起点赤道(0°纬线) (也叫0°经线)度数划分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从向北、向南逐渐增大,向南向北各分为90°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从向东、向西逐渐增大,向东、向西各分为180°符号表示北纬(N),南纬( ) 东经( ),西经(W)半球划分赤道把地球分为半球20°W和160°E的经线圈是半球的分界线,20°W 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2)读下面“图”和“东西半球划分示意图”,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哪两条经线构成的经线圈?为什么把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没有规定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东西半球划分示意图【预习检测】1.关于地球仪上的纬线表述,不正确的是()A.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B.地球仪上的纬线是一个半圈C.不同度数的纬线长度不等D.沿同一条纬线方向向前走,能回到出发地点2.从南极到北极,纬度变化规律是()A.由大变小再增大B.逐渐增大C.逐渐变小D.由小变大再变小3.属于中纬度的是()A.15°S B.71°N C.22.5°N D.55°S4.与120°E正相对的经线是()A.60°E B.60°W C.120°W D.80°W5.某 1.某点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该点是()A.经度0°,纬度0°B.经度180°,纬度0°D.西经0°,纬度0°C.东经160°,纬度0°6.综合题(1)写出图 1 中A、B 两点的经度:(2)读图 2 回答问题①A、B 两点的经纬度是:A 、B②A、B 两点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A 、B③写出A、B 两点所在的纬度范围(高纬、中纬、低纬)A ,B【拓展延伸】寻找经度尽管用天文方法确定经度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并未达到有效精度,用起来也太麻烦。
《认识地球面貌》 学习任务单

《认识地球面貌》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相关数据和测量方法。
2、认识地球的海陆分布状况,明确各大洲、大洋的位置和特点。
3、理解地球的地形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4、能够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特点。
5、探究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如板块运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海陆分布。
(2)主要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分布。
(3)地球内部结构的组成和特征。
2、难点(1)理解地球面貌形成的复杂过程和机制。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和分析地理问题。
三、学习资料1、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2、相关科普书籍:《地球的奥秘》、《探索地球》等。
3、网络资源:国家地理网站、科普中国等。
四、学习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获取关于地球面貌的信息。
2、比较法对比不同地形地貌、海陆分布等的特点和差异,加深理解。
3、归纳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4、探究法针对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等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
五、学习过程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阅读教材中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从“天圆地方”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再到现代科学测量。
(2)观看相关视频,直观感受地球的形状。
(3)掌握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并通过计算和比较,加深对地球大小的认识。
2、地球的海陆分布(1)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轮廓。
(2)分析海陆分布的特点,如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等。
(3)探讨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如大陆漂移学说、板块运动等。
3、地球的地形地貌(1)学习各种地形地貌的定义和特点,如山地的高耸、平原的平坦、高原的辽阔等。
(2)观察地形地貌图片,进行区分和判断。
(3)结合实际,举例说明身边的地形地貌类型。
4、地球的内部结构(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划分,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部编版地理四年级上册1-3单元学习任务单

部编版地理四年级上册1-3单元学习任务
单
第一单元:地球和七大洲
研究任务一: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构造
- 观看教学视频《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构造》
- 阅读课本第一单元的相关内容,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的构造
- 完成练册第一单元的练题
研究任务二:探索地球的大陆和大洋
- 观看教学视频《地球的大陆和大洋》
- 阅读课本第一单元的相关内容,了解地球上的大陆和大洋
- 使用地图册上的地球图,标注出七大洲和五大洋的位置
- 完成练册第一单元的练题
第二单元:中国的位置和地理特点
研究任务一:了解中国的位置和边界
- 观看教学视频《中国的位置和边界》
- 阅读课本第二单元的相关内容,了解中国的位置和边界
- 使用地图册上的中国地图,标注出主要的地理特征和边界线- 完成练册第二单元的练题
研究任务二: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
- 观看教学视频《中国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
- 阅读课本第二单元的相关内容,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
- 完成练册第二单元的练题,加深对中国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的理解
第三单元: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研究任务一: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观看教学视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阅读课本第三单元的相关内容,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完成练册第三单元的练题,思考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作用
研究任务二:了解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 观看教学视频《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 阅读课本第三单元的相关内容,了解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参与班级和家庭组织的环保活动,体验社会和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