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两篇导学案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5* 散文二篇◇教材分析◇《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写的一篇散文。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是罗素为晚年自传作的前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表现了作者崇高的人生观和博大的胸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课文的思路与层次,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2.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2.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情分析◇1.重点:理解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2.难点:理清课文的层次,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二、预习成果展示1.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今武汉市武昌区)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主要著作有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2.检测生字词臼.齿(jiù)兴.味(xìng)洗涤.(dí)茸.毛(róng)蔓.延(màn)凋.谢(diāo)三、学习新课步骤一:朗读课文,理清结构1.选两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讲解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朝发白帝,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江陵 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A项从、由/在;B项均为“早晨”;C项均为“到达”;D项欣赏/和 5.文学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 陶弘景 。
(2)《记承天寺夜游》是 宋 代诗人 其弟合称为 “三苏” 。
6.经典语句默写。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金沙 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正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 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 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 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 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 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译文:
(我们)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22.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 共同特点?
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共同点:月色美好;幽静。 (意思对即可)
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 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解析:作者自称“闲人”也包含了对自己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三、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咏月名篇,完成后面13—18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人教版初二八年级】

《短文两篇》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永久的生命》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从柔弱上寻觅刚强。
《我为什么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点明活着的价值。
教
学
板
书
永久的 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
生命 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 赞美生命
2.文体知识
本课两篇散文都是议论性散文。
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 “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3)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从这一长句可以感受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宽广博大的心灵,包括个人情感、治学追求和博爱精神等,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在《我为什么而活着》的结尾,罗素写到“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认识。
这篇文章选自《罗素自传》的序言,可见它的重要性,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他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字词积累
遏制(è) 俯瞰(kàn) 凋谢(diāo) 臼齿(jiù)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9

汇报课《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八年级6班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结构,理解中心观点。
(知识与能力)2、反复揣摩文章语言,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合作探讨为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练习导入,课堂热身小练习“谁丢了”爸爸丢了妹妹妈妈哥哥很着急二、初读感知,理解“为什么”1、自读课文,思考课题中的“什么”具体指什么?要求:初读自读时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跳读、不回读。
2、指定同学朗读第一段。
指导:注意重音“纯洁”“强烈”“飓风”“肆意”“濒临绝望”等引导学生分析偏正短语:“爱情的渴望”“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从而分析文章作者真正想要表述的“什么”是指:渴望、追求、同情(心)三、再读思考,分析“为什么”1、阅读第二段,思考爱情对于作者罗素来说有什么魅力?用词或短语来回答。
明确:狂喜、解除孤寂、看到神秘缩影2、你怎样看待关于爱情的这三个魅力?明确:短暂、不理智、真实、让人兴奋、具有创造力……爱情不是男男女女的纠缠不清,它是一种“博大”的情感。
3、罗素还“为什么”而活着?明确:追求:人、自然、思想【个体层面】同情心:孤寂、贫困、痛苦(整个世界)【集体层面】4、这三个层次中有没有什么联系?可否从文中找出来一个句子回答?明确:第四段第一句,作用过渡句。
突出他对前二者的追求都是源于第三者。
是个体价值在集体中的体现。
5、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用了一段话,能否找出期中的关键词?明确:值得、乐意6、总结:文章结构:总——分——总课文体裁:哲理型散文(议论型散文)课文特点:结构清晰、说理明晰、情感透析。
四、朗读谈论,体会“为什么”1、“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2、学生自由分组,续写下面两句话:假如生命只是为了活着,那么(人名)活着是为了(可填诗文、名言、主要事迹等)五、作业布置:总结思考,口语练习“我为什么而努力”知识整理,完成学案。
15 散文两篇 导学案 学生用

第15课《散文两篇》导学案学生版班级:八年级11班学生姓名: 家长签名:第一课时一、自主预习,扫清字词——给划线字词注音。
洗涤.( ) 牛犊()茸.毛( ) 凋.谢( ) 遏.制( ) 濒临()臼齿.( ) 蔓.延() 俯瞰.( ) 孤寂.()战栗.()星辰()兴味()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贵族世家,其祖父曾两次担任英国首相。
他2岁丧母,4岁失去双亲,由他的祖父母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于1925年以前,他就预料到中国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预料到中国会发生的抗日战争,预料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命运主宰者的诞生!罗素晚年最关心的问题是核武器和世界人类的前途,他积极奔走各国,积极召开和平会议,反对越南侵略战争,还曾因这些而锒铛入狱。
即使如此,他在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世界和平事业和人类的前途操劳着,从未有任何怨言。
三、文体知识(结合课本82页阅读提示圈画):哲理散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也称“议论散文、说理散文”,通过对形象性、哲理性的事物的描述,抒发作者思想和人生哲理。
四、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完成填空。
《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按照“()”结构,阐述了作者的():对爱情的执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永久的生命》:本文以()为主要表达方式,列举了()和()两个生命个体现象,抒发了作者()五、再读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永久的生命》在书上画出每段的中心句,批注各段段意。
六、精读《我为什么而活着》,研讨交流填空:1、第一段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地表明了()。
“苦海”“绝望”是因为()2、罗素追求爱情是因为哪几方面原因?(在书上圈画)3.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书上圈画)4、作者在追求这些目标时,明明是痛苦辛苦的,为什么还说值得?(批注在最后一段)5、作者是怎样安排三种人生追求的叙述的?三种追求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听写字词进入新课二、再读文本,理性写作思路。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精准背诵并默写课文2、掌握文学常识及重点词句3、体会本文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及精致生动的语言特点复习过程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的梳理一、掌握文学常识1.《答谢中书书》选自《》,作者是___,号___,有《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字子瞻,号____是__朝的__家。
他与父亲__、弟弟__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二、阅读理解: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五色交辉:____________ 晓雾将歇:____________ 夕日欲颓:___ _________9、翻译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1、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个画面?试写一段赏析文字。
12、《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书写游山之感,为什么要与“康乐”相比?(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14、作者在“中庭”所欣赏到的美景是(用原文回答):。
1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6、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
(不少于三句)17、《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18、同事写景,但《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试加以说明。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一、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文章,该篇短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名为《鱼》,第二部分名为《荷》,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细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
•掌握散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学习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能力目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启示。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散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能够运用学习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1. 导入活动(10分钟)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分享阅读心得。
在介绍中,重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书中人物、情节、场景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2. 预习活动(10分钟)提前让学生阅读好《鱼》和《荷》,然后在课堂上集体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教学过程(35分钟)3.1 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教师通过提问或者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
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描述鱼和荷的情景,说说作者如何描绘鱼和荷的美丽之处?•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鱼》和《荷》,文章的主旨是什么?3.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段落的结构:怎样划分段落?每个段落在叙述什么?•比喻的使用:有哪些比喻?比喻的意义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使用比喻?•对比的运用:鱼和荷在文章中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4. 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则故事或者一篇美文,探讨其主题和情感,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两篇导学案
国学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了解作者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学习难点
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兴.味()洗涤.()卑.微()牛犊.()茸.毛
()
消逝.()繁殖.()蔓.延()凋.谢()遏.制
()
濒.临()俯瞰.()深渊.()星辰.()
答案:xìng dí bēi dú róng shì zhí màn diāo è bīn kàn yuān chén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生命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
..,那样柔弱。
(2)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
..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
..绝望的边缘。
(3)在世界的边缘,俯瞰
..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答案:(1)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2)蔓延:形容象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3)濒临:接近、将要。
(4)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文学常识填空。
《永久的生命》作者,原名湖北武昌人,作家。
本文选
自。
《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奖。
答案:严文井严文锦《严文井散文选》罗素英诺贝尔文学
合作探究
4.阅读严文井《永久的生命》思考: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答案:(1)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4)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5 .阅读《我为什么而活》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文章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三种: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总-分-总(总提人生追求-分述追求理由-总结表明态度)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答案:有三方面的原因:a.爱情可以带来狂喜;b.爱情可以摆脱孤独;c.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3)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答案: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a.了解人类心灵;b.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c.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①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②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答案:①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②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孤寂的恐怖和可怕,反衬了真挚爱情的可贵,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拓展延伸
7.请你积累古今中外名人的生存观,事例、名言都可。
答案示例:(1)名人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
基
(2)名人事例:
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复兴而活着。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活着。
司马迁隐忍苟活,穷尽毕生心血,终于写出了煌煌巨著《史记》。
他的“苟活”,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完美实现。
当堂测试
8.阅读冰心的《谈生命》(节选),完成文后的问题。
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
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
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
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
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
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1)一棵小树经历了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在这些生命的状态中,小树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和情绪?
答案:(1)破壳出土——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叶成阴,呈现累累果实——秋天转眼灿烂,宁静怡悦——冬天归落大地(2)生命诞生,成长发展,创造辉煌,归根奉献(3)积极奉献坚强自信庄重乐观
(2)画线句给人深刻的启示,下到各项中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揭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话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望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永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长青。
答案:C
(3)为什么说“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怎样理解“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答案:(1)“成树”预示着人生经历种种奋斗,最终实现远大理想,为社会所承认。
在奋斗的历程中必经艰难险阻和幸福快乐;假如不经历这些,半途而废,便难以“修成正果”。
(2)这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豁达宽广的胸怀。
生命本身不会永远是阳光坦途、畅达顺利,常常伴随着坎坷痛苦,而这也是茫茫宇宙生命的共性。
只要不息奋斗,无私奉献,一
切便无怨无侮。
(4)结合全文,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答案:本质:蓬勃成长、顽强进取、坦诚奉献,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逆境相伴相随。
(5)在全文中,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你还可以把生命和人生比作什么?写出两个形象的比喻句来。
答案示例:生命像蜡烛,流着痛苦的泪,燃着快乐的光。
生命像灿烂的星空,愈是黑暗,愈能显出繁星的璀璨。
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