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勃朗自画像看其绘画历程中的生命升华
从伦勃朗的人生经历论其艺术风格的演变

从伦勃朗的人生经历论其艺术风格的演变作者:徐紫竹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生命印记置于他的自画像中,让我们直观地和他进行情感上的共鸣。
本文将走进这位艺术大师的人生,以自画像为媒介来探求他画面中风格及情感的演变。
关键词:伦勃朗;自画像;生平;风格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071-02一、朝气蓬勃的青年——“精微细腻”的初期绽放伦勃朗·哈门士·凡·莱因(1606.7.15——1669.10.14),出生于莱顿的一个磨坊主的家庭。
早期,伦勃朗在当地的雅各·凡·斯瓦宁堡学习,伦勃朗在这里呆了三年,学会了素描,版画等基本技巧。
随后,来到阿姆斯特丹跟从历史画家彼得·拉斯特曼来学习画画。
拉斯特曼是一位十分崇尚卡拉瓦乔艺术风格的画家,在老师的影响下,伦勃朗在早年的艺术风格之中,就已经呈现出了卡拉瓦乔式的强烈明暗对比,陶醉在光线的独特运用中。
学有所成的伦勃朗,在1629年之前,就已经创作了小有名气的作品了。
如《画家和他的妻子》、《达那厄》等。
伦勃朗早期的自画像深受卡拉瓦乔风格的影响,将卡拉瓦乔那儿继承的“明暗对比照”的技法发展到极致,以平稳的构图,娴熟的笔法,形式的美感,取得画面中完美的效果。
此时此刻的伦勃朗已经在画坛上初露锋芒。
在伦勃朗的绘画生涯。
伦勃朗乐此不疲地将自己作为自己最满意的模特,以此展开他对艺术技法的研究,研究如何更好地去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从而与观者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显而易见,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比在伦勃朗这幅早期自画像中尽显无疑。
如图1所示,伦勃朗将人物的左脸置于一片阴影之下,光影随着鼻梁垂直分开,脸上的明暗分布正好形成了两边对称的艺术效果。
伦勃朗巧妙地通过运用明暗关系以及生动的轮廓线将观众的目光吸引到画面中来,这种明暗关系具有极丰富的光影层次。
浅析伦勃朗艺术

浅析伦勃朗艺术伦勃朗·范·莱因是17世纪荷兰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和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伦勃朗以其逼真的肖像画和卓越的光影效果而闻名,被认为是欧洲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一、生平与背景伦勃朗1606年出生在荷兰莱顿的一个家具商家庭,他是家中的第九个孩子,但仅有四个兄弟姐妹在他出生后幸存下来,这个大家庭为他提供了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经济支持。
在早期成长阶段,伦勃朗表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他在学校展现出绘画才能,为此他被送往莱顿大学学习文法和修辞学,但是他的兴趣更倾向于绘画,于是他辍学并开始拜师学习绘画。
伦勃朗的第一位导师是知名艺术家,他教授伦勃朗绘画技巧和艺术理论,然后伦勃朗成为彼得·拉斯特曼的学徒,学习历史画的绘制和故事性表达。
在完成学徒期后,伦勃朗回到莱顿并开设了自己的画室,他开始接受委托绘制肖像画和历史画,逐渐建立了声誉和客户群,他的作品展示了对细节的精确描绘和对光影的巧妙运用,这些特点后来成为他艺术风格的标志。
但他的个人生活并不一帆风顺,在1634年,他娶了一个名叫萨斯基亚的女性为妻,他们共同经历了悲痛和喜悦,他也面临了经济上的挣扎,伦勃朗的艺术事业在这段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肖像画和历史画受到了社会上层阶级的青睐,并获得了丰厚的报酬,不幸的是,萨斯基亚在1642年去世,给伦勃朗带来了深深的伤痛,这一事件对他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伦勃朗的经济状况也逐渐恶化,他在投资和生意上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他并没有放弃艺术创作,相反,他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来寻找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晚年的伦勃朗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风景画和宗教题材的创作中,他的作品逐渐展现出内省和沉思的特点,反映出他在个人经历和人生困境中的思考。
尽管伦勃朗在经济上遭受了挫折,但他的艺术声誉在欧洲各地不断上升,他的画作被广泛收藏,并受到其他艺术家的推崇和模仿,伦勃朗通过独特的绘画技巧和表现力,成功地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浅析伦勃朗作品中的绘画精神与卓越技巧

大 众 文 艺大110摘要:伦勃朗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充满了人文主义思想,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资产阶级的局限,成为时代的先声。
他独特的明暗技巧,挥洒淋漓的笔法,将有笔触绘画推向了一个新的极致。
伦勃朗的艺术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一座耀眼的里程碑,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他超越时代的艺术光辉至今仍以极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探究。
关键词:伦勃朗;文艺复兴;现实主义;有笔触绘画1.伦勃朗作品中的绘画精神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 1606-1669)是十七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应进步的时代精神要求而产生的艺术巨匠。
伦勃朗的艺术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晚期和荷兰人民取得了反抗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的背景下产生的,他所生活的十七世纪的荷兰无论是在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还是在言论思想上都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
新兴的资产阶级统治下的荷兰信奉新教,思想文化相对自由,欧洲文艺复兴的进步传统更促进了荷兰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蓬勃发展。
伦勃朗出生在莱顿城,那里是当时新文化比较发达的经济文化中心,从青年时代他就移居阿姆斯特丹直至终老,这座城市更是当时号称欧洲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伦勃朗的艺术创作在这样的时代和环境背景下,必然被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
不仅如此,他的艺术还超越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资本主义更为本质的一面,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1.1 人文主义思想十七世纪初叶的尼德兰刚刚经过漫长的斗争,推翻了西班牙的封建统治,胜利的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荷兰共和国,年轻的共和国在政治上相对自由和宽松,吸引了当时欧洲许多受到宗教黑暗势力和封建统治迫害的进步学者、艺术家、流亡政治家来到这里,带来了欧洲文艺复兴的进步传统。
伦勃朗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和环境之下,从一开始就在作品中就显露出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倾向。
大师伦勃朗的油画自画像

大师伦勃朗的油画自画像自画像,1634年1606年,伦勃朗出生于荷兰莱顿一个磨坊主家庭。
他14岁进入莱顿大学法律系学,很快退学并转向了绘画事业:15岁学画,28岁结婚,33岁达到人生高峰。
紧接着36岁妻子去世,52岁破产,62岁儿子去世,63岁在悽惨中走到了生命尽头。
自画像,1628年至1629年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藏从14岁到63岁终老,伦勃朗留下了一百多幅自画像。
据不完全统计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
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
不同于梵高自画像的敏感神经、拉斐尔的谦谦儒雅、达芬奇的规矩工整,伦勃朗自画像在幽微的光影变幻外,多了浓重的自传色彩。
这些弥足珍贵的自画像,完整记录了画家的一生历程。
自画像,1628年从阿姆斯特丹学成回来的伦勃朗,正是意气风发的时期,一切对这个年轻人都充满希望。
这个时期他的表现手法注重光线,并且带有一些当时流行的巴洛克式表现风格,其整体营造的效果让我们看到一个年轻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自画像,约1629插羽毛贝雷帽的自画像,1629年板上油画89.7×73.5厘米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自画像,约1629年板上油画38.2×31厘米日耳曼纽伦堡自画像,1629年老绘画陈列馆慕尼黑自画像,1630年15.5×12厘米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对伦勃朗来说,1631年前往阿姆斯特丹时遇到的经纪人优伦堡(Hendrick van Uylenburgh) 可以说是他的贵人,正是他给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这个繁华德都市开拓了市场,也正是由于他,伦勃朗才认识了后来的夫人同时也是优伦堡表妹的莎丝吉雅,并与其在1634年结婚。
狮子狗与东方装束自画像,1631年至1633年板上油画66.5×52厘米巴黎小皇宫自画像,1632年板上油画64.4×47.6厘米格拉斯哥凯尔温格罗夫艺术画廊和博物馆穿着扭矩和金链的自画像,1633年板上油画70.4×54厘米巴黎卢浮宫自画像,1634年1634年,伦勃朗遇到了爱情——萨斯基娅,出身名门,家境殷实,叔父更是当时有实力的画商。
伦勃朗的事迹鼓舞了我

伦勃朗的事迹鼓舞了我伦勃朗,一个享誉世界的荷兰画家,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如今依然被世人所赞美。
然而,除了他的杰出艺术成就之外,伦勃朗的坚持与奋斗精神也深深地鼓舞着我。
首先,伦勃朗的勤奋与毅力给予了我巨大的启发。
他从小就表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并在绘画方面展现出非凡的天赋。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
他几乎每天都在画室里勤奋工作,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追求自己艺术的极致。
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使他的作品逐渐达到了独特的艺术高度。
看到伦勃朗如此坚持不懈的精神,我深感自己也应该像他一样,用勤奋和毅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次,伦勃朗的创造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给予了我深深的启示。
他的作品充满了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每一幅画作都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眼光和创造力。
他敢于突破传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融入作品中,从而创造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他不被外界的评判和眼光所左右,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明白,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再次,伦勃朗的对人性的洞察与关怀给予了我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和对情感的表达。
他通过绘画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
伦勃朗对人性的洞察和关怀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感,更是一种对人类情感和内心世界的理解和呈现。
这激励着我在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去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温暖和关怀。
最后,伦勃朗的坚持和信念给予了我无尽的勇气和希望。
尽管他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价值和才华,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
正是这种坚持和信念,让他最终获得了成功和认可。
看到伦勃朗如此坚定的信念,我深信只要我坚持自己的梦想,用心去追求,就一定能够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
伦勃朗的事迹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的传奇,更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伦勃朗:一个高贵灵魂的沉沦

伦勃朗:一个高贵灵魂的沉沦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绘画风潮泛滥的时代,但当时的绘画主要是为市井各阶层作肖像画,雇主的满意与否是一个画家能否成功的关键。
就在这时,荷兰出现了一个成功的画家——伦勃朗。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可以说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他在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
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你却可能很难想到他的结局……1606年,伦勃朗出生于荷兰莱顿。
父亲是个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他家共有9个孩子,而伦勃朗是最小同时也是兄弟们中最聪明的。
他14岁进莱顿大学,17岁时只身前往阿姆斯特丹,在画家拉斯特曼的手下学习绘画长达4年之久。
21岁时,他回到家乡开画室,招徒作画。
随着绘画事业步入正轨,伦勃朗在当地也开始小有名气。
1634年,他与一位富商的女儿结婚。
后来,女方家也为他的绘画事业提供了不少帮助。
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类似上海南京路外滩),至今仍保留着伦勃朗夫妻两人住过的一栋故居,可见他当时的生活环境要好于其他画家。
然而,曾经受宠于上流社会的伦勃朗,却因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最终死于家境穷困。
1642年,伦勃朗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队成员画了一幅名为《夜巡》的作品。
这是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品。
当时的荷兰画坛,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在画志愿军人的群像时,必须严格按照其身份和军阶进行画面分配。
伦勃朗却一反常规,他以接近舞台效果的手法呈现那些军人,既让每个人的形象都出现在画面上,又安排得错落有致、主次分明。
射手们在看过画作以后,认为伦勃朗未将志愿军人的地位摆正确,明暗、大小也是不同。
他们不但拒接画作,还将伦勃朗告上了法庭。
整个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伦勃朗画室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订单一下子骤减许多。
祸不单行,他的爱妻沙斯姬亚在生下儿子后感染了肺病离世。
在此之前,这对夫妇已经失去了3个孩子。
浅析伦勃朗绘画的超越性

浅析伦勃朗绘画的超越性摘要:要想完整解读一位美术学家的画作,就必须了解其生平经历、人生感悟。
一位美术学家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其高超的绘画技巧,毕竟绘画的技巧是“死”的;其画作中蕴含的思想内涵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毕竟思想的生命力是无可超越的,它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种族等等去影响一个人、一代人或者是一个王朝。
巴尔扎克曾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所以对于一位卓越的美术学家来说,其画作最令人动容的地方必将被思想所占领。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伦勃朗在十七世纪荷兰伦勃朗《自画像》众多的现实主义画家中脱颖而出。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成果的解读,从油画学习实践的角度,以大量详实可靠的材料,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上分别说明伦勃朗的油画语言及其绘画思想,分析其油画语言的特征,并应用相应的美术理论分析解读他所达到的认识高度,指出伦勃朗油画语言、绘画思想所涉及的艺术理论层面,进一步分析其作品的创作过程,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逐一的分析与综汇得出科学结论,注重作品创作和美术理论的结合,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明。
论述其隐含的深层的绘画思想,同时联系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创作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讨论、总结。
在文章的最后我会从自己的角度简要概述伦勃朗对我们这些美术学子的意义。
关键词:伦勃朗;绘画;艺术;现实主义目录第一章伦勃朗绘画艺术的形成 (1)1.1 伦勃朗所处的历史背景 (1)1.2 伦勃朗的人生经历的四个时期 (2)1.2.1莱登时期(约1625~1631) (2)1.2.2阿姆斯特丹早期(约1632-1640) (3)1.2.3阿姆斯特丹盛期(1640~1648) (3)1.2.4晚年(1648~1669) (4)1.3 伦勃朗最后的呐喊 (5)第二章伦勃朗绘画的超越性的体现 (5)2.1 创新而自由的构图 (5)2.2 辉煌而神秘的色彩 (6)2.3 大气而不失精微的笔触、肌理 (8)2.4 强烈的明暗、虚实对比 (10)第三章伦勃朗绘画艺术的影响 (10)3.1 伦勃朗绘画的重要地位 (10)3.2 现实主义绘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1)3.3 对中国现当代油画的启示 (12)参考文献 (12)第一章伦勃朗绘画艺术的形成1.1 伦勃朗所处的历史背景17世纪的荷兰刚从西班牙殖民地统治中独立起来,成为当时海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二)

造型典雅、色 彩和谐、用笔 细腻。表现了 人物一丝淡淡 的忧伤感。
注重线条、色彩的表现, 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 表现出人物的痛苦、无 奈以及坚毅的矛盾情感。
造型夸张、色彩鲜 明、用笔粗旷,具 有装饰感。表现出 人物的宁静安详。
将所画人物的脸形和脖子都拉长 并简化为几何形,甚至连最能传 情的眼睛都不作细致的刻画,但 我们仍能从画中人物的脸上读出 忧郁的情绪。
②寻找画面细节。
• 整个身体无力的斜躺着,头垂靠在浴缸上。 • 身上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 • 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 手递给他的字条。 • 浴缸的旁边有一个木台,这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上 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 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 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 它的感染力。、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 (便条上的内容: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 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 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凶手已经逃离现场。
1626年, 20岁
1629年, 23岁
1635年, 29岁, 新婚
• 夜巡 1642年 363X437cm
1660年, 54岁
1665年, 59岁
浓缩的人生
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名誉, 比名誉更重要的是自由! ——伦勃朗
④作者情感
• 整个画面表现手法简洁、严谨、明晰、理 智,细节刻画深入、具体、真实,反映了 作者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据说,大卫 在马拉被刺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 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 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
首先我们把凡高的自画像和《蒙娜丽莎》作 比较,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 TU RE L I F E
2 D 1 3 — D 2
从伦勃朗 自画像看 其绘 画历程 中的生命升华
李觉辉
( 湖北文理 学院 美术学院, 湖北 襄 阳 4 4 1 0 5 3 )
摘 要: 伦勃朗一生创作 了数量惊人的油画、 铜版画和素描 自画像 , 这一现 象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 有的。本文
术史上是绝无仅有 的。 人们不禁要问 , 伦勃 朗为什么热衷 于描
绘不 同时期的 自画像? 对其一生艺术实践分析后 即知 , 他不是
一
个盲 目自大的 自恋狂 ,而是一个把绘 画审美 和生命体验融 为一体 、 带有哲学化考察的绘画大师 。因此 , 伦勃 朗无 论画什
么题材 、 什么人物都从实际感受出发 , 用 自己的眼睛观察身边 的人和事 , 用 自己的心灵体验人生的真实状态 , 并用绘画艺术
一
不渝 , 仿佛他也化身为献身艺术的“ 基督 ” , 从而在人生价值取
向上烙下了追求生命尊严的深刻印迹。 二、 人生观决定艺术观 , 自画像真实而形象地诠释 了伦勃 朗的生命 状态 和艺术成就。
、
“ 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想使 伦勃朗形成了不迎合世
俗 审 美 的艺 术 理 念 ,追 求 艺 术 自由 和 独 立 人 格 逐 渐 成 为 他 坚
试 图从 伦勃朗人 生价值观的形成 , 艺术创作理念上的追求以及早 、 晚期 自画像 中所表现 出截 然不 同的技 法特征 和 精神面貌 , 来探 究伦 勃朗 自画像 在 自我光 影下描绘 自我 的 同时 , 不断呈现 出生命历程 中的沧桑 巨变和人格尊严 ,
即早期 自画像 注重技巧的 完善 和形 式关感, 晚年则极 力表达生命 的感受和体验。 关键词: 伦勃 朗; 自画像 ; 技 法演 变; 精神诠释
守终身 的价值观。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 世纪是欧洲哲 学 、 自然科 学取得重大发展 的时期。唯
自画像是 画家 的一块专 门试验场 ,供他对 自己因艺术感 受、 年龄 和精神状态的渐进在画面及生命 体验上表现 、 审视 自 己, 从 而形成人生艺术化的生命 记录。伦勃朗早 、 晚期 自画像
中所呈现出截然不 同的精神 面貌 和技法特征 ,就是这种 记录 的具体体现。 他一生创作 了如此大数量的 自画像 , 这在世界美
准确地把这一切记 录下来 。伦勃 朗画父母 、 兄弟、 妻子 、 情人 ,
甚至许多宗教 、 风俗题材的画作都是以亲人为模特创作 的 , 而
为数众多的 自画像 只不过是他一生 “ 自我审视” 过程 中艺术化
物论哲学思想和科 学精神的广泛传播对欧洲艺术发展产生了 深远 的影响 。 法 国著名唯物论哲学家笛卡尔 1 7世纪上半叶曾
在荷兰从事哲学研究 2 O多年 , 完成了包括《 方法论》 、 《 形而上 学 的沉思》 和《 哲学原理》 在 内的多部重要著作 , 其学说影响广 泛, 这对伦勃朗思想 的影响就显得更为直接 。 加上 出身于一个 普通 的磨坊主家庭 , 使伦勃 朗从小就养成面对现 实 , 讲求实际 的生活态度 。他曾说 : “ 我是磨坊主的儿子 哥哥是皮鞋 匠 , 即
过 自画像我们又能认识 怎样 一个 伦勃 朗呢?只要考察一下伦
秘感 , 仿佛是生活 中的一位善者 , 眼神 中尽是仁爱慈祥和人道
的关怀。伦勃 朗就是 以如此 的心境追求艺术 的人性之美至死
勃 朗的人生观和他 的艺术经历 ,对 比一下他前后期 自画像风
格 的发 展 演 变 , 就 不 难 找 出答 案 。
者 的伦 勃 朗 深 深 吸 引 ! 他 为什 么要 画如 此 之 多 的 自画像 呢 ? 通
人, 从不趋炎附势。 ” ② 即使 1 6 4 2年创作的惊世 之作《 夜巡》 不
被订货人认可 , 宁愿遭受经济上的损 失和名誉 上的打击 , 也不 改初衷 , 坚持 自己对艺 术的理解 , 这也 印证 了他那句铿锵 的名 言: “ 比金钱更重要 的是名誉 , 比名誉更重要 的是 自由。” ③晚
年伦勃朗在订 画急剧减少情况下 , 生活 日渐困顿 , 但他丝毫没
有改变绘画风格 的迹象 ,而是转 向以人性化 的 目光解读 《 圣
经》 , 画了十多幅耶稣基督 的肖像和其它宗教作 品。尽管这些
所散发的人情 温暖至今令人动容 !基督 的肖像没有宗教 的神
画、 铜版 画和素描 自画像 , 不由得 被画中从 青春勃发到沧桑老 作 品在卡 尔文 教( 新教 ) 盛行 的荷 兰几乎无人 问津 , 但 画作 中
使用世界上所有的丝绸锦缎 , 所有 的雀毛花边加在我身上 , 都
一
点不能改变我 。” ①在伦勃 朗看来我就是我 , 外在的东西不
己的职业 , 实现 自己的艺术理念和人生追求 。 从这点可看到笛
能使我有任何改变 。 显然 , 伦勃 朗是按照 自己的思考去从事 自 卡尔 “ 我思故我在 ” 哲学思想对伦勃朗 的潜在影 响。 伦勃朗是这么说的 , 也是这么做 的 , 从他与同学 、 好友杨 ・ 利 文斯 的分手可 以得到证实。 “ 利文斯在艺术 上比伦勃 朗成名 早 ,他们合作经营I 由 j 室达 四年之久 ,作品大都注 明工作室标
中 图分类 号 . J 2 0 5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0 6 — 0 0 5 8 — 0 2
伦勃朗 ( 1 6 0 6 -1 6 6 9 )是十七世纪荷 兰最伟大 的艺术 巨 匠, 他在油 画、 铜版 画和素描等方 面表现 出全面而非凡的艺术 功底和成就。 纵观伦勃朗的艺术创作 , 不容忽视 的现象就是他 在 肖像画上的卓越 才能 , 其作品对人物 的性格 、 心理进行 了微 妙传神的刻画 , 可谓叹为观止 ! 而他传世数量惊人 的自画像更 是拉近 了我们与_ 画家的距离 ,仿 佛可以通 过时光隧道走 进伦 勃 朗的真实生活和他 内心 的精神世界。 细观伦勃朗 6 0多幅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