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伦勃朗介绍
伦勃朗光线运用的成就

伦勃朗光线运用的成就
今天要来聊一聊一位特别厉害的画家——伦勃朗,还有他在光线运用上取得的那些超棒的成就!
伦勃朗,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师,他特别擅长用光线来让他画里的东西变得特别生动、特别有感觉。
比如说,他画人物的时候,那光线就像是有魔力一样,能把人物的表情和心情都清楚地展现出来。
想象一下,有一幅伦勃朗画的老爷爷的画。
在这幅画里,光线从窗户那儿照进来,正好打在老爷爷的脸上。
老爷爷脸上的皱纹,就像是被阳光照亮的小山谷,一道道的,特别清晰。
而他眼睛里的那一点点光亮,就好像藏着好多好多的故事,你盯着看一会儿,就感觉这个老爷爷好像要从画里走出来,给你讲讲他过去的经历似的。
再看看他画的那些夜晚的场景。
在黑暗的背景下,他会用一点点微弱的烛光或者月光来照亮画面。
就好像你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突然看到远处有一点小小的光亮,你会忍不住好奇,想知道那光亮后面藏着什么。
伦勃朗就是通过这样巧妙的光线运用,让我们对画里的场景充满了好奇和想象。
还有,伦勃朗画的物体也因为光线变得特别真实。
比如说画一个水果盘子,那光线照在水果上,有的地方亮亮的,就像刚洗过被水珠沾着似的,闪闪发光;而有的地方暗暗的,好像藏在阴影里,在偷偷休息。
伦勃朗通过对光线这么奇妙的运用,让他的画就像是有了生命一样。
我们看着他的画,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能感受到画里的喜怒哀乐。
他真的是一个超厉害的画家,用光线创造出了这么多让人惊叹的作品!。
“自拍狂”伦勃朗,前半生名利兼收,后半生穷困潦倒

“自拍狂”伦勃朗,前半生名利兼收,后半生穷困潦倒今天给大家讲述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就像画家自己说的,他的前半生是别人眼中的巅峰阶段,名利兼收,家庭美满,而后半生虽然活出了真实的自我,却变得穷困潦倒,最后在失意孤独和贫困中死去!伦勃朗一生都在研究面相学,所以他画作中的人物形象,都能够使观赏者捕捉到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其心理活动,这也是绘画技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他在26岁时创作的《外科医学会的集体照》,这是他的一张成名作,这是一位著名的医生在上解剖课,听讲座的人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画出了当时每个人的内心感受!伦勃朗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绘画技法明暗法,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曾经称他为“夜光虫”,就是借黑暗来歌颂光明!他的画中人物,多半是站在褐色或者黑色的舞台上,然后画家用一束光线打到了人物身上,这样给观赏者造成一种视觉效果,就像是舞台上表演节目一样,强调了画面的戏剧效果,这也是他重要的绘画技法之一!在伦勃朗一生中,他画了很多自己的肖像画,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一个自拍狂!这些自画像记录了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也代表了他一生的荣辱兴衰!这些自画像大概有60幅是油画,越到后面,他的自画像就越精彩!前半生风光无限,他的自画像也是春风得意,后半生他妻子死后,绘画作品也变得不合时宜起来,后来变卖家产,生活越发艰难,这种种挫折与不幸,也使他的自画像也变得贫穷寒酸,与他前半生辉煌时,那个自信满满的年轻人判若两人!不过伦勃朗在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许多大师是不相上下的!他不懂变通,固执己见,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所以导致他后半生的命运一落千丈,连画作也卖不出去,人家叫他创作,他又不按照雇主的要求来画!这是63岁的伦勃朗自画像,只剩下苍老的容颜,一位一无所有破产的画家了!如今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很多伦勃朗的作品,供艺术爱好者瞻仰!他发明的各种绘画技法,依然照亮着很多艺术家的绘画之路!。
历史趣谈:画家伦勃朗是什么画派 伦勃朗的艺术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画家伦勃朗是什么画派伦勃朗的艺术特点
导语:伦勃朗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全能的画家,他在肖像画、风景画、世俗画等等上都非常擅长,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伦勃朗也是一个高产的画家
伦勃朗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全能的画家,他在肖像画、风景画、世俗画等等上都非常擅长,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伦勃朗也是一个高产的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油画、素描等等。
他在荷兰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成就。
那么伦勃朗是什么画派呢?
伦勃朗图片
关于伦勃朗是什么画派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很多说法的。
如果按照他早期的风格,伦勃朗可以算是现实主义画派,因为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但是如果按照地域来分类的话,伦勃朗又属于荷兰画派,而且基本上属于荷兰的古典画派。
为什么说伦勃朗的画派风格更趋近与现实主义呢?举个伦勃朗的例子吧,在他的作品《夜巡》中,虽然一开始被人们所不理解和拒绝接受,但是这确实一副带有历史画性质的风俗画,里面人物的气势让人们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从前,那时候荷兰人民英勇反抗外族的统治,从而发起了英勇的守护战争。
可以说这是一部史诗性的杰出作品,在从前的传统方式中脱离出来,而且具有进步的现实意义。
伦勃朗的画派不仅改变了从前呆板的肖像模式,而且开创了全新的风格。
在他的处理之下,画面更加形象逼真,而且内容世俗细腻,也比较倾向于巴洛克风格,在他后期的肖像画中,表情画面都非常的细腻,虽然复杂可是却十分的和谐,伦勃朗也是这个画派中的杰出代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和高度的评价。
生活常识分享。
伦勃朗的事迹鼓舞了我

伦勃朗的事迹鼓舞了我伦勃朗,一个享誉世界的荷兰画家,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如今依然被世人所赞美。
然而,除了他的杰出艺术成就之外,伦勃朗的坚持与奋斗精神也深深地鼓舞着我。
首先,伦勃朗的勤奋与毅力给予了我巨大的启发。
他从小就表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并在绘画方面展现出非凡的天赋。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
他几乎每天都在画室里勤奋工作,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追求自己艺术的极致。
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使他的作品逐渐达到了独特的艺术高度。
看到伦勃朗如此坚持不懈的精神,我深感自己也应该像他一样,用勤奋和毅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次,伦勃朗的创造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给予了我深深的启示。
他的作品充满了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每一幅画作都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眼光和创造力。
他敢于突破传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融入作品中,从而创造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他不被外界的评判和眼光所左右,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明白,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再次,伦勃朗的对人性的洞察与关怀给予了我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和对情感的表达。
他通过绘画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
伦勃朗对人性的洞察和关怀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感,更是一种对人类情感和内心世界的理解和呈现。
这激励着我在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去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温暖和关怀。
最后,伦勃朗的坚持和信念给予了我无尽的勇气和希望。
尽管他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价值和才华,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
正是这种坚持和信念,让他最终获得了成功和认可。
看到伦勃朗如此坚定的信念,我深信只要我坚持自己的梦想,用心去追求,就一定能够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
伦勃朗的事迹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的传奇,更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简析伦勃朗的“光”

简析伦勃朗的“光”荷兰画家伦勃朗(Rembrandt van Rijn)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画作以独特的光线效果而闻名,这种光线效果被认为是他艺术风格的核心特点之一。
伦勃朗画作中的光线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再现,更是他对人物形象、情感和意义的深刻表达。
伦勃朗画作中的光线通常是通过暗色背景上的强烈灯光或阳光的投射来表现的。
这种明暗对比会在画面中形成鲜明的阴影和明亮的区域,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光线的运用技巧被称为“划分色块”法,伦勃朗通过运用不同色调和强度的光线来凸显画面中的重要元素,从而增加画面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伦勃朗的光线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效果,更是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感状态的抒发。
他善于利用光线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意义和内心世界。
在伦勃朗的自画像中,他通过用强烈的光线照亮自己的面部,突出自己的孤独、沉思和艺术家身份的内涵。
在他的肖像画中,他也常使用光线来突出人物的表情和特征,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伦勃朗的光线还用于创造画作中的空间感和深度感。
通过巧妙运用光线的明暗对比,他能够给画面带来一种立体感和层次感。
他常常将画面的中心和前景部分照亮,而将背景部分置于阴影中,从而创造出远近景的效果。
这样的构图手法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感,还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画作中的故事和情节。
伦勃朗画作中的光线也常常具有象征意义。
他通过运用光线的强弱和明暗对比来表达作品中所要传达的主题和含义。
在他的宗教题材作品中,他常常用光线将人物与背景分隔开来,以突出人物与神性的联系。
在一些寓言性的作品中,他也常用光线来代表善恶、真理和虚假等对立的概念。
伦勃朗的光线是他艺术风格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通过运用划分色块法、表达人物情感和意义、创造空间感和象征意义,伦勃朗成功地将光线融入到他的画作中,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他的光线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表达方式。
伦勃朗

5.在人物脸 颊、鼻子和 关节处加入 朱红色,制 造出一种更 深更强的肤 色效果。 5 6
7.在人物的 胡须上涂一层 厚厚的纯白色, 用土黄和白的 混合色厚涂于 头部的光亮处。
7
8 8.在人物明暗交界 处,用已用过的鬃刷 修改。一支修改一种 颜色,直到人物形态 清晰,并有柔和的边 缘。
6. 用熟褐 色修改脸 部阴影。
1 2 2.用熟褐色进 一步完善画面。 在人物的阴暗面 涂一些如水彩般 的透明色彩。在 背景涂上土黄、 熟赭和象牙黑。
3
3.用大的干平头鬃 刷在背景处混色,但 仍不让背景色彩过于 平均。然后在色板上 用土黄、法国浅朱红 和一点白调出肤色。 用鬃刷将调好的肤色 涂于脸上的光区。
4 4.用象牙黑 和白色调出 的与画布底 色相似的灰 色,涂于脸 部阴影和胡 须。
9.在人物胡须上 厚涂白色,在头 上亮区涂浅白色。 手上的光区应暗 于头部的光区。 进行修正,使色 调变暗。 9 10 10.用暗调画 人物衬衫,然 后加入象牙黑 使衬衫色调更 暗,并用加象 牙黑的色调涂 于裤子。
11.衬衫上 暗处用象牙 黑;亮处用 浅灰,外套 的暗处也加 入象牙黑。
11
12 12.用熟赭和熟褐的混合色 涂在外套光区,并与原有的 暗处色彩相融合,用不加任 何一点调色油的深熟赭色, 突出外套上最明显最强烈的 亮处,然后放置几天晾干。 第一部分大约需要6个小时。
3
绘画技巧上的特点 对于绘画理解的深入伴随着初尝人世艰辛的体验,使伦勃朗 的画风发生了改变。伦勃朗逐渐放弃了细腻平滑的画面效果, 开始用较厚的颜色塑造对象,再用透明色加以罩染,使得黏 稠的油画颜料产生出独特材料美观。进一步发挥厚涂法,在 光下加重其厚度,并使阴影更加透明。
1.用熟褐加 一点调色油, 在画布上直 接写生,画 出人物草图。
【名人故事】荷兰之子:伦勃朗

【名人故事】荷兰之子:伦勃朗年老的伦勃朗坐在两个年青画家和一群漂亮姑娘中间。
他们把站在街边的伦勃朗当成疯老头,请他喝酒,叫他扮演所罗门王。
伦勃朗也许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年轻时代,接受了这个邀请。
“忧愁和智慧一同生长……”在一片哄笑声中,伦勃朗背诵着所罗门王的箴言。
也许是酒的原因,他的老眼潮湿明亮。
向着哄笑的年轻人,伦勃朗说了他的一生。
这是影片《伦勃朗》的最后一段。
之前的字幕是“最后一年……”伦勃朗在绘画史———不只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
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
造成伦勃朗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光暗。
这一名词,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换言之,伦勃朗的光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光暗是绝然不同的。
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佛罗芒坦视他为“夜光虫”。
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伦勃朗(1606—1669年)是莱顿一家磨坊主的儿子,父亲让他上大学,想使他成为法律家。
由于天性爱好绘画,伦勃朗只上了6个月大学就休学了。
他先跟从鹿特丹的一位画家学艺,17岁时去阿姆斯特丹,进了一位崇尚意大利画风的、很有名声的同乡画家拉斯特曼的画室。
功成名就之后,伦勃朗的第一批作品是画他父、兄、母、姐的肖像,其中以他的一幅戴金盔的兄长肖像最出色,显示出了画家新的探索成果:用光的明暗强烈对比手法,突出形象的主要部分,造成心理刻画的效果。
这种画法使主题鲜明,尤其受光部分的质感极为强烈,画面的其余部分则很暗,欧洲的美术史家称之是“紫金色的黑暗”。
不久,他的巨幅《杜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年作)的集体肖像画,又确立了他的艺术声誉。
这种带风俗性的集体肖像画,是时代的需要。
在照相术未问世以前,资产阶级同业公会都喜欢悬挂这种画。
伦勃朗于1632年定居阿姆斯特丹,28岁时与一位名门闺秀莎士基亚结婚,这时他的绘画声誉已初步确立。
莎士基亚原是画家认识的一位美术商威廉布尔克的表妹,伦勃朗是被邀给她画像时认识的,两人一见钟情。
伦勃朗绘画技法

伦勃朗绘画技法
伦勃朗是荷兰的一位十七世纪著名画家,被人们赞誉为“艺术天才”和“伟大的肖像画家”。
他的绘画技法卓越,是他能够成功掌握绘画艺术并成为重要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伦勃朗的绘画技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捕捉光与暗
伦勃朗创作之前会对场景进行光源的分析,对光源的位置、亮度、方向及所产生的阴影效果进行精细的观察和把握。
他通常运用反差强烈的光影效果,将矛盾的亮暗对比相处在画作之中。
2.运用清晰分明的线条
伦勃朗画作通常采用自由流畅的线条,在细节处采用笔触变细,使得画面感觉更加柔和,整个画面的线条清晰而鲜明,起到衬托色彩和形态的效果。
3.创造深度效果
伦勃朗常常运用透视法和遮挡效果,创造出不同距离的空间,画作中的人物和场景就能如立体般跃然纸上。
4.运用丰富的色彩
伦勃朗的色彩有时很深重,有时又非常明亮。
他的画作色彩处理非常精致,注重颜色的对比,从而达到舒适而富有变化的效果。
5.使用层次感
伦勃朗的画作通常会有深浅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深度空间的效果,这样会使画面凸显出更加丰富的细节与层次感。
在一定程度上,伦勃朗的绘画技法奠定了当时艺术风格的基础。
他的画作不仅具有极大的时代价值,而且对今天的艺术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今天的画家而言,了解伦勃朗绘画技法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伦勃朗自画像》
作于1660年间 约114×96厘米 系美国肯伍德的艾弗所私 藏,后遗赠给伦敦
这一幅《自画像》作于1660年间,也是画家丧妻以后,家产变卖并被迁到罗 桑夫拉哈特居住时期完成的一幅杰作。其时,他在事业上败落到如此地步:只能 在亨德里治与前妻所生的儿子蒂土斯掌管“美术品处理公司”里以一个“雇员” 身份,整天做着搬运制成品差使。这幅画,就是他当时的真实形象。
大概伦勃朗也没有想到,这幅《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不 仅使订画者非常满意,而且使他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远近 闻名的大明星。从此,订画者源源不断,伦勃朗也因此由 一个普通的平民一跃成了显耀的“贵族”。
1636年所作《参孙被弄瞎眼睛》,因表情刻画细腻而复杂,被评论家形容为相当 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
伦勃朗
龚巧玲 08广告 14080533
简介 自画像 伦勃朗光
人物生平及创作 画风
简介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 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伦勃朗早年从师 P.拉斯特曼 ,1625 年在家乡开设画室。 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
伦勃朗早年得志,当时他的画在荷兰十分的受欢迎,故而生活十分优越。伦勃朗 的妻子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女儿,为了维持家庭的体面,伦勃朗购买了一幢很大的 房子,也供给着妻子几个兄弟无度的挥霍。
1642年,班宁柯克连长和手下1民兵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 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 像,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 着准备。这幅画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 有戏剧性。从任何地方来看,都是一幅绝对的杰作。但是,粗俗的民兵们不干 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 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肖像。可是出于一个画家的艺术感出于坚持自己的艺 术主张和创作方法,伦勃朗坚持不重新画一幅。这件事情闹的整个阿姆斯特丹沸 沸扬扬,打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伦勃朗来画集体肖像了,而在这个艰苦的过 程中,伦勃朗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后,去世了。
有的美术史家说,伦勃朗虽没有留下他个人生平的自传性文字,但他的许多自画 像可以亲切地向后人诉说他的一生遭际。我们从他20岁的自画像上,看到的是 一个满怀信心的潇洒的莱顿大学生,在后来的一系列自画像上,可看到他生活的 磨难对他的精神影响,在这最后一张《自画像》上,他的笔法更苍劲老练,厚涂 的色彩像铸铜一般在闪闪发光。他采用的是一种略显透明的“色彩重置法”。这 种画法使我们想起了于1650年画的那一幅《戴金盔的人》(67×51厘 米,现藏柏林国立美术馆),15年后,这幅画上的运笔似乎要胜过当年为他戴 头盔的哥哥画的那一幅画。
画风
在他生活顺遂的四十岁之前,他的绘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缺乏独创性然而却 有着熟练技巧的人物肖像画,如《解剖课》和《造船者》等,另一类是以夸张甚 至粗野的风格创作的神话画和宗教画,如《普罗塞尔皮那被抢》和《参孙德失明》 等。
此时的伦勃朗虽然是荷兰的一位优秀画家,甚至也可称之为天才,但却不会 是一位有巨大影响和独创性的大师。
1640~1648年,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 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
1642年儿子去世使他悲痛万分,而《夜巡》(藏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问 世,一开始又不被人理解,这幅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性质,可以使人回忆起往昔 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斗争的史诗性杰作,因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开始不 被订画者接收,一度形成僵局.
1. 《参孙被弄瞎眼睛》
2. 参孙出典于圣经旧约,他是以色列第七十五代的士师,琐拉人玛挪亚(manoh) 3. 的儿子。长大后受耶和华的爱护,成为力大无比的勇士。 4. 他曾路杀雄狮,用谜语难客,把火炬绑在狐尾上烧毁敌人的庄稼等,使侵略者
非 5. 利士人感到束手无策,十分恼火。后得知参孙已娶非利士妓女大利拉为妻,便
再也没有人上门请伦勃朗来作画了,只有各种债主开始上门讨债。伦勃朗的生活 从此陷入了困顿之中。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 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还有人订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币版画》的作品, 就是依其售价而定名的。一个高贵的灵魂就此沉沦,荷兰画派自此也开始没落。
那幅《夜巡》被民兵们带回去之后,因为太大无法挂在门厅里面就自行把周遍裁 掉,使得整幅画丧失了原有的平衡。而挂这幅画的大厅是烧泥炭明火取暖的,泥 炭的灰在画上落了厚厚一层煤灰,使得整幅画色彩变得黯淡,以至于18世纪的时 候人们认为这个原本是白天的场景是在夜晚进行的,从而给他取名《夜巡》。现 在这幅画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有着自己独立的房间,当我们凝视的时候,仿 佛感到画布上有生命在流动...
伦勃朗是一个为了绘画可以不顾一切的人,当他走进画室,也许就连着几个星期 对外界不闻不问完全投入到了绘画中去,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伦请了一个没有 什么文化的年轻村妇来做保姆,后来又和她生了一个孩子。这下子整个阿姆斯特 丹都兴奋了,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丑闻,这是一种通奸,整个小市民阶层陷入了一 个有机会对高贵的灵魂泼脏水而兴奋的境地,每个人都在看好戏,每个人都在对 画家进行嘲笑,而加尔文教派的牧师也开始谴责那个村妇,这下一场更猛烈的风 暴爆发了。
17世纪的荷兰,除了盛行风景画、风俗画和静物画,还盛行肖像画。而且,经常有 某一个团体或行业公会集体出资向画家订制群体肖像画。
1632年,年近26岁的伦勃朗应著名医学家杜普教授和其他七位医生的要求,绘制一 幅群体肖像画。在画中,作者不仅把每个具体人物的形象、动态、表情,表现的真 实动人,而且,以前所未有的形式把具体人物和具体事件结合起来,使荷兰传统的 群体肖像画从简单人物排列的表现方式转换成了更具有典型特征和深刻内涵的全新 的人物表现形式。
向 6. 她贿赂了一千一百舍客勒:要求她配合,图谋杀害这个以色列民族英雄,让她
从 7. 参孙口中探出他的力大无穷的秘密。参孙在妓女百般引诱下,终于向她吐露自
己 8. 力量的源泉是在他的头发上。大利拉晚上灌醉了勇士,剃掉了他的头发,终被
非 9. 利士人拿获。非利士人向他横施酷刑,最后又挖去了他的双眼。但忽略了参孙
人物生平及创作
一、莱顿时期(约1625~1631)
作品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代表作 《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藏里昂美术馆),通过捕捉面部表情,揭示 人物的内心活动。
二、阿姆斯特丹时期(1632~1648)
从1632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到1640年,是其创作的成熟阶段。 成名作《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藏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突破团体肖 像画呆板的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情上处理得逼真而又生动。 这时期的大量宗教画,均表现世俗内容,具有巴洛克画风 。
54岁的伦勃朗,左手握着调色板与画笔,右手叉在腰间,一副不修边幅的样 子,露出他的贫穷与寒酸。胖胖的身材,缠着头巾,只有一对眼睛还在炯炯有 神,他好象在思考着什么,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冷冷地伫立在画架前。背景被淡 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象一座塔一样巍然不动,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 永恒地维系着他。 他的自画像一般不注年份,如若把他的全部自画像排列起 来,可以看出,在34岁以前,他的自画像充满着信念,具有顽强与坚毅的性格。 在这一幅自画像上,画家只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雕琢他的内心情感,表情的严 肃,正是他忍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的外在反映。
三、晚年(1648~1669)
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 画还有人订制。
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币版画》的作品,就是依其售价而定名的。
这时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描绘荷兰古代英雄C.西菲利斯反抗罗马暴政的《西菲利 斯的密谋》和《呢商同业公会理事》(藏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团体肖像。
此时期他的其他作品,也像《夜巡》一样采用更加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含 蓄地描绘画面上的主要人物,因而不像30年代那样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欢迎,以 致生活越来越困难。
关于<<夜巡>>以及画家的转折
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绘画风潮泛滥的时代,但当时的绘画主要是为市井各种阶 层做肖像画,故雇主的满意与否是一个画家能否成功的关键。
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后半 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 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内 心语言。
年轻的无忧无虑的伦勃朗曾经 把自己画成漫画式的美化青 年,戏谑般的浪子,装扮式的 文艺复兴时的廷臣。他仔细研 究过自己的脸部特征和各种表 情、皮肤与头发的不同样式, 采取各种姿势,穿着各种服 装,运用不同的光照,直到贫 困的生活在他的面孔上留下深 刻的印记。
的 10. 头发过一段时间仍会长出来的。参孙在地窖里关了一段时期后,头发又长出许
多。 11. 终于在非利士人审询他时,他抱住两根大柱子,摇动房屋,使三千多非利士人
与 12. 他同归与尽。
13. 这里描绘的是参孙在地窖里被非利士人挖去眼睛的一幕。
14. 此画作于1636年,全画约有235×302厘米大,现藏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
在他的妻子去世后几年,1644年,伦勃朗生活的每况愈下造成的窘困开始影响其 画风的发展。
他不再画那些平庸的肖像画和一些神秘玄想式的神话题材,而开始越来越多地选 择那些有着深刻人形的题材,他在宗教题材中注入了父爱、怜悯与饶恕的主题。 贫困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视线,他把下层普通的穷苦民众画入了他的作品之中。
《浪子回头》
自画像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 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