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台
3 中朝板块(一)w

华北地台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1. 前寒武纪(太古代-古元古代) 基底形成阶段;
1. 晚前寒武纪(中—新元古代)—三叠纪 -地台稳定发展阶段;
2. 中-新生代:主要是侏罗纪——新生代 “地台活化”阶段,或者说西太平洋构 造带活动阶段。
原先的内部构造单元划分
• 地轴(地盾):内蒙地轴、鲁东(胶辽)地 盾;
• 台背斜:山西台背斜、鲁西台背斜、辽东台 背斜;
• 台向斜:鄂尔多斯台向斜、辽冀台向斜; • 台褶带:燕山台褶(台陷)带、豫-淮台褶
(台陷)带、贺-六台褶(台陷)带; • 新生代上叠凹陷:河-淮凹陷、汾-渭地堑。 • Bj • cc
•基底组成与大地构造演化
古太古代(Ar1)
下太古界迁西群是我国迄今最古老的岩群,为一套麻 粒岩,斜长角闪岩,混合花岗片麻岩夹条带状磁铁石英 岩,实际是残留在花岗岩中的麻粒相高级变质表壳岩, 代表了陆壳发育早期的产物。 • 1978年中科院地质所钟富道 在迁安县太平寨迁西群 上川组中取样,测得3.67±.23 Ga, 引起中外学者的关 注。从1978-1983年各家在迁西群取得了三组年龄3.43.6,2.4-2.5,1.68 Ga…… • 辽宁的鞍山群也获得2.9-3.0±Ga数据。
• 经历3.0-2.9±Ga的迁西、鞍山运动,并伴随大规模钠 质花岗岩(奥长花岗岩)侵入,岩浆以幔源物质为主 (87Sr/86Sr0.703),形成片麻岩和一些超铁、镁质基 性-超基性岩包体(或与科马提岩相似)组成以绿岩-花 岗岩地体为主的基底杂岩(TTG岩系),在冀东、辽北 形成以绿岩-花岗岩地体为核心的古陆核。
新太古代(Ar3)
• 上太古界以山西五台群和辽东辽河群、山东的泰 山群为代表.
五台群 是一套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片岩和绿泥 石片岩夹含铁石英岩.原岩是中-基性火山岩,属 于裂陷槽型建造;
华北地台典型的地层情况

华北地台典型的地层情况一般钻探,都钻到石炭系,就可以了,煤田上是这样的。
所以只需要了解石炭纪以前的地层就可了。
一、石炭系C (一)中石炭统C2 本溪组C2b本组岩性下部为陆相铁质砂岩或褐铁矿、粘土岩(G层),平行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上,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上石炭统C3 太原组C3t本组有两个沉积韵律。
下韵律底部青灰色含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风化后成黄褐色,具大型球状风化。
向上过渡为青灰色页岩夹D层粘土或泥质灰岩透镜体。
上韵律底部薄层细粒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
往上为青灰色细粒砂岩夹泥灰岩透镜体及少量煤线。
本组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
分界标志明显,标志层是底部的具大型球状风化青灰色含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风化后具小孔,分布稳定,过去称云山砂岩,在辽宁太子河区则称黄旗砂岩或小孔砂岩。
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二叠系P (一)下二叠统P1 1.山西组P1s山西组主要分布在石门寨西门、小王山、黑山窑等地。
以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剖面最好,是本区重要的含煤、粘土矿层位。
山西组岩性由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构成两个沉积韵律。
韵律底部含长石多、含砾,单层厚度大,顶部为粘土矿或煤层(可采煤层),上韵律顶部为B层粘土层位。
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
其分层标志是其底部灰色、灰白色长石岩屑杂砂岩,但在横向上有时变为含砾中粗粒、或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颜色由灰白色变为黄灰色,但层位稳定。
本组属大陆近海沼泽相沉积。
2.下石盒子组P1x本区下石盒子组在黑山窑、石门寨西门、石岭等地较为发育。
本组岩性主要为灰色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细粒岩屑杂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
本组与山西组分界清楚:山西组顶部为粘土矿;下石盒子组底部为黄褐色含砾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与山西组整合接触,属河流相、湖泊沼泽相沉积。
(二)上二叠统P2 1.上石盒子组P2s上石盒子组出露局限性较大。
以盆地东翼石门寨西门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较好。
华北地台北缘早古生代地层分布及构造演化

中图分类 号 : P 5 4 4 . 1
1绪 论
文献标 志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8— 0 1 5 5 ( 2 0 1 4) 0 6— 0 l 1 8— 0 2
展、 消亡 的全 过程 。这个 阶段 可分 为 三个 旋 回 : 即兴凯 旋 回、 加里 东 旋 回和 华 力 西 旋 回。每 一 旋 回均 使 部 分 地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返 , 最 后 导 致 西 伯 利 亚 地 台 和华 北 地 台 向 洋增 生 的陆壳 对 接 , 形 成 统 一 的 古 亚 洲 大 陆 。太 古 一早 元 古代 的变 质岩 构成 了华 北 地 台边 缘 的统 一 基 底 。华北 地 台北缘 的古 裂谷带 就 是在此 基础 上发 育起来 的 。
征判定了他们的沉积相 , 恢复 了其 沉积环 境 , 并 比较 了两 分区之 间的区别与联 系。通过对 相关文 献的查阅和古环 境沉积过程 的特点 相 结合对两分区所处地区的地质构造发展史分别进行 了分析 , 并与北部槽区作 了比较 , 判定 了槽区与台区的分界线。 关键词 : 早古生代 ; 地层系统 ; 沉积环境 ; 构造演化
2 区域 地质 概 况
研究 区 为 东 经 1 0 8 。~1 2 0 。 , 北纬 4 0 。~4 2 。 之 间。 古生 代及 其 以前 地 层 大致 以北 纬 4 2 。 的 白云鄂 博 一赤 峰 裂谷 为 界 , 南、 北 的 沉 积 建 造 和生 物 群 特 征 差 异 明 显 。王 荃 ( 1 9 9 1 ) 认 为 白云鄂博 一赤 峰裂 谷 为华北 地 台 北 缘与槽 区的边 界 线 ( 如 图 2—1 ) 。南 部 为 华北 地 台 , 北 部 为中 亚 一蒙古 地 槽 。 晚古 生代 末 期 , 地 槽 回返 , 使 华 北地 台与其 北 部 的西 伯 利 亚 地 台连 为 一 体 , 构 成 古 亚洲 大陆 。此后 , 中、 新生 代沉 积差 异不 大 。 地 槽 区与地 台 区 地 层 出露 差 异 很 大 , 主要 根 据 震 旦 亚界 和 古生界 地层 的特点 将 研 究 区划 分 为 三个 地 层 分 区。地层 区的划 分大致 以 白云 鄂博 一赤 峰 断裂 和 固 阳一 集 宁 一隆化 断 裂为 界 。 白云 鄂博 一赤 峰 裂谷 以北 属于 内蒙 古草 原 地 层 分 区 , 两 断裂 之 间 为 阴 山 一努 鲁 尔 虎山地 层分 区 ; 固 阳 一集 宁 一隆 化 断 裂 以南 被 划 分 为燕 山地 层分 区 。 2 . 1区域 大地构 造背 景 本研 究 区位 于华北 地 台的北 缘 , 在 早 古 生代 , 本 区 相对 稳定 。古 生代 时 的地 台区 , 大 体上 为 隆 起环 境 , 局 部有 陆表 悔 的 稳 定 型 沉 引 和 海 陆交 互 相 沉 积 , 形 成 第 二、 三套 盖层 。而古 生 代 的地 史 主要 是 小 亚 一蒙 古 地 槽 的兴 衰 史 , 其实质是 南、 北 两 大 地 台 间 板 块 运 动 发
浅谈华北地台北缘老变质岩中金矿的成因

金 矿 矿 源 层
地 台北缘的大多数 金矿 均处于燕 山期岩体
附近或岩体 以外几公里范围内 ,有一 些金 矿床附近未见燕山期岩体 ,但燕山期脉岩 在金矿床 中非常发育 ,矿脉一般产于岩脉
一
金 矿 是热 液 矿 床 , 已 是 公 认 的 观 点 , 这
华 北地 台中金 矿绝 大 多数 产 于太 古 代 、 代老变质岩地层 中 ; 元古 部分产于侵入 老变质岩 的燕 山期侵入体 中,它们都处于 老变质岩区,华北地 台北缘绝大多数金矿
扭 性 断 裂 ,或是 张性 断裂 叠 加 在 韧 性 剪 切 带
作为成 矿断裂 的实例可属常见 。金矿在燕 山 期成矿 ,燕 山期及其燕 山期前形成 的断裂构
造均可成为成矿物质 富集 的空 间。老变质岩
断层糜棱岩 ,可见到张性断裂叠加在韧性剪 切带和断层糜棱岩之上 。
3 金矿 与成矿 断裂关系的特殊性 .
《 论文天地 l
从 这 里 了 解 西部 资 源 从 这 里 了解 西 部经 济
0 4 9
浅谈华北地 台北缘老变质岩 中金矿 的成 因
蔡 瑞 清
内蒙古 自治 区有色地质勘查 局
呼和浩特 0 0 1 10 0
摘要 : 华北地 台北缘金矿绝大多数产 于太古代 、 元古代老变质岩中 , 成矿物质来源于老变质岩 , 在燕 山期 构造一岩浆活 动中迁移 、 并 富集成矿。同时深层 区域构造对金矿具有 明显的控制作 用 , 该类金矿称为“ 燕山期层控热液型金矿 ” 。 关键词 : 金矿床 老变质岩金矿床 燕山期层控热液型金矿
R S R E 0 5 E OU C 密切 是 内生金属矿床 的共性 ,而金矿与断裂构造
对华 北地 台老变质岩 中金矿 的成 因 , 大 多数认为是前寒武纪变质成矿 ,但 是许多重 要现象表 明, 它们是燕 山期成矿 的。
华北地台本溪组—山西组层序古地理及煤层变化规律

华北地台是我国古地理构造中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本溪组—山西组是华北地台上的地层序列之一。
它记录了华北地台在中生代纪中、晚期的古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煤炭地质资源之一。
通过对本溪组—山西组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华北地台古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还可以为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一、地层分布及发育特征1. 本溪组—山西组地层分布本溪组—山西组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台西部及北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西等省份。
该地层序列的地理范围广阔,地层发育较为完整,是华北地台上重要的地层之一。
2. 本溪组—山西组发育特征本溪组—山西组包括本溪组、三道庙组、兴和组、鲁山组、文水组等多个地层单元,地层统计厚度较大,发育特征明显。
其中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煤层的数量和产煤条件较好。
二、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1. 本溪组—山西组古地理环境初步概述本溪组—山西组地层的堆积环境主要包括湖泊相、河流相、河口相等。
这些地质特征表明华北地台在中、晚期的古地理环境主要受陆相沉积环境影响,煤层的形成大多与湖泊、河流沉积环境有关。
2. 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的主要特征通过对本溪组—山西组的研究发现,华北地台在中生代纪中、晚期主要经历了陆相向湖相演变的过程。
在湖相发育时期,煤层形成条件逐渐成熟,煤炭资源得到了充分的积累。
三、煤层变化规律1. 煤层的数量和产煤条件本溪组—山西组地层序列中煤层的数量较多,产煤条件较好。
其中以三道庙组、兴和组等地层单元的煤炭资源为主,厚度较大,成矿条件较为有利。
2. 煤层的储量和分布特点本溪组—山西组地层中煤炭资源储量较大,分布区域广阔。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等地区,不仅储量大、品位高,而且易于开采利用。
四、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1. 对华北地台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的认识通过对本溪组—山西组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华北地台在中生代纪中、晚期的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为认识华北地台的地质演化历史,探讨古地理构造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华北地台

1、太古宙—古元古代:原生陆壳块体形成 2、中元古代古劳亚大陆的形成 3、新元古代—早寒武世:西伯利亚地台与古 劳亚大陆的分离 4、中寒武世(536Ma):古劳亚与 Rodinia 构造拼接并形成 Pannotia 5、寒武纪末(510Ma):Pannotia 超级古 陆的解体 6、奥陶纪晚期(440Ma):古劳亚大陆分裂
1、克拉通化及其意义 2、华北的克拉通化与陆块形成 2.1、陆核与巨量陆壳形成 2.2、 新太古代末的克拉通化过程与标志 2.2.1 新太古代晚期微陆块拼合 2.2.2 新太古代末华北克拉通化 2.2.3新太古代末克拉通化的标志 3、古元古代活动带与克拉通再造 3.1、活动带、高温高压变质与板块构造的雏形 3.2、华北克拉通再造及其标志
二、华北克拉通的形成与破坏
华北克拉通具有 38 亿年的漫长历史。在太古宙, 华北克拉通经历了:> 3.0 Ga的陆核与微陆块的 形成; 2.7~ 2.9 Ga的陆壳增生; 2.5 Ga 的岩浆、 变质作用与克拉通化; 2.3~ 1.9 Ga的古元古代活 动( 造山)带; 1.8 Ga的基底隆升与裂谷 -非造山岩 浆事件。在新元古代-古生代, 华北克拉通处于相 对稳定的地台状态, 其南、北缘受到秦岭造山带和 中亚造山带的影响; 在中生代, 华北克拉通则经历 了强烈的中生代构造格局的转变和克拉通的破坏 与重建;在新生代, 华北克拉通的东缘属于环太平 洋构造带的一部分。
一、华北克拉通与全球构造 二、华北克拉通的形成与破坏 三、华北克拉通的主要西伯利亚地台、 加拿大地盾与中国的华北地台具有特殊 的渊源关系。三者由太古宙原生陆壳块体, 于古元古代 末通过造山运动碰撞聚合在一起 ,形成了古劳亚大陆 (王荃,2011)。此即中国的长城系、蓟县系,俄罗斯西 伯利亚的里菲系和北美洲的层群 A、层群 B。中寒武世之 初(536Ma)古劳亚大陆与形成于 1000~1300Ma 的 Rodinia 发生构造拼接,缔造了超级大陆———Pannotia。 寒武纪末期 510Ma,Pannotia 解体并一分为二,在古劳 亚大陆与古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地域形成了南太平洋。 直 到奥陶纪晚期即 440Ma 前后,古劳亚大陆分裂,华北地 台也才分离出来。
我国主要的成矿期

我国主要的成矿期我国降雨辽阔,占据东亚的中心部位,西伯利亚和印度的构造关系、特提斯域与环太平洋域的相互制约着我国区域地质构造环境的空间配置。
根据现有的地质、地球物理、海洋地质、及同位素测年资料,我国共有5个前震旦纪地台和4个显生宙期间发育起来的、位于上述地台之间的褶皱系,晚中生代以来的亚洲东部大陆边缘叠置于其上。
这种配置在不同地史阶段的演化导致了我国矿产在时间上的分布特点,根据这种地史演化及其有关大地构造的发展阶段可以相应地概况出5个成矿期。
1.前震旦纪成矿期华北地台是我国最古老的克拉通,距今18亿年前的吕梁运动后即出现未变质的沉积盖层。
华北地台展示了我国前震旦纪成矿期矿化富集的特点。
鞍山式铁矿(奥尔戈马型)是这一成矿期最显著的特征,条带铁建造从吉林东部的板石沟经辽宁鞍山地区,一直西延伸至河北迁西一带,呈明显的带状分布,我国太古界铁矿资源的全部储量几乎都集中在这个带内。
2.加里东成矿期进入古生代后,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扬子地台、南海—印支地台等都已经先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位于它们之间的区域则逐渐活跃起来,开始了褶皱系演化程序,这一成矿期富集特征主要表现为:(1)在地台的被动边缘形成重要的沉积矿床,包括昆阳式磷矿、襄阳式磷矿、湘潭式锰矿、瓦房子式锰矿、宣龙式铁矿等。
塔里木地台去内稳定的海相沉积提供了良好的油气生、储、盖岩系组合。
(2)祁连山褶皱带是这一成矿时期内生金属矿化最集中的区域,曾被誉为“中国的乌拉尔”,与海底基性火山岩有关的镜铁山铁矿、白银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等大型、超大型矿床都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3)华南褶皱系也表现出显著的金属富集特征,包括湖南桃林铅锌矿、潘家冲铅锌矿、七宝山多金属旷田、黄金洞金矿、沃溪金矿、龙山金矿等。
3.海西成矿期海西成矿期基本上继承和发展了加里东成矿期的特点,华北地台内部属陆表海环境、塔里木地台。
中国地质地质构造区的划分华北地台...

地质构造区的划分地台区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扬子地台陆间增生褶皱区准噶尔-兴安褶皱区秦祁昆仑褶皱区青藏-滇西褶皱区喜马拉雅褶皱区陆缘增生褶皱区乌苏里-锡霍特褶皱系华南褶皱系台湾褶皱系边缘海盆拗陷带地层建造特征太古宇中、下太古界上太古界元古宇下元古界中元古界及青白口系震旦系古生界准噶尔-兴安地层区塔里木地层区华北地层区秦祁昆仑地层区青藏-川滇地层区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区冈底斯-喜马拉雅地层区乌苏里地层区台湾地层区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岩浆岩发育特征准噶尔-兴安构造岩浆岩区塔里木-华北构造岩浆岩区秦祁昆仑构造岩浆岩区青藏-川滇构造岩浆岩区扬子构造岩浆岩区环太平洋构造岩浆岩区大陆岩石圈结构特征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地壳结构特征地壳厚度分区岩石圈厚度━━━━━━━━━━━━━━━━━━━━━━━━中国大陆的构造格架,是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建造起来的。
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属欧亚板块;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褶皱区和冈底斯褶皱系属印度板块;台湾东海岸台东山脉属菲律宾板块。
地质构造区的划分中国是世界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大陆之一。
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等时空发育的总体特征,中国大陆可以划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区:地台区、陆间增生褶皱区、陆缘增生褶皱区。
地台区包括前寒武纪形成的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和扬子地台,它们构成中国大陆的3个核心。
基底多为复杂的变质杂岩系,盖层主要为稳定类型沉积。
华北地台包括阴山-燕山与秦岭-大别山之间,贺兰山以东以及渤海及黄海北部广大地区,北与乌拉尔-蒙古褶皱带东段接界,南与秦岭褶皱带相邻,东南部与扬子地台相连,向西过贺兰山与阿拉善地块相接。
若包括朝鲜北部广大地区,则称中朝地台(见亚洲地质)。
华北地台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地台,形成于18亿年前后的吕梁运动,有3套建造系列:太古宇和下元古界构成它的基底;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构成它的盖层;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叠加在不同时代岩层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华北克拉通与全球构造
西伯利亚地台、 加拿大地盾与中国的华北地台具有特殊 的渊源关系。三者由太古宙原生陆壳块体, 于古元古代 末通过造山运动碰撞聚合在一起 ,形成了古劳亚大陆 (王荃,2011)。此即中国的长城系、蓟县系,俄罗斯西 伯利亚的里菲系和北美洲的层群 A、层群 B。中寒武世之 初(536Ma)古劳亚大陆与形成于 1000~1300Ma 的 Rodinia 发生构造拼接,缔造了超级大陆———Pannotia。 寒武纪末期 510Ma,Pannotia 解体并一分为二,在古劳 亚大陆与古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地域形成了南太平洋。 直 到奥陶纪晚期即 440Ma 前后,古劳亚大陆分裂,华北地 台也才分离出来。
1、克拉通化及其意义 2、华北的克拉通化与陆块形成
2.1、陆核与巨量陆壳形成 2.2、 新太古代末的克拉通化过程与标志
2.2.1 新太古代晚期微陆块拼合 2.2.2 新太古代末华北克拉通化 2.2.3新太古代末克拉通化的标志 3、古元古代活动带与克拉通再造 3.1、活动带、高温高压变质与板块构造的雏形 3.2、华北克拉通再造及其标志
1、太古宙—古元古代:原生陆壳块体形成 2、中元古代古劳亚大陆的形成
3、新元古代—早寒武世:西伯利亚地台与古 劳亚大陆的分离
4、中寒武世(536Ma):古劳亚与 Rodinia 构造拼接并形成 Pannotia
5、寒武纪末(510Ma):Pannotia 超级古 陆的解体
6、奥陶纪晚期(440Ma):古劳亚大陆分裂
二、华北克拉通的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破坏
华北克拉通具有 38 亿年的漫长历史。在太古宙, 华北克拉通经历了:> 3.0 Ga的陆核与微陆块的 形成; 2.7~ 2.9 Ga的陆壳增生; 2.5 Ga 的岩浆、 变质作用与克拉通化; 2.3~ 1.9 Ga的古元古代活 动( 造山)带; 1.8 Ga的基底隆升与裂谷 -非造山岩 浆事件。在新元古代-古生代, 华北克拉通处于相 对稳定的地台状态, 其南、北缘受到秦岭造山带和 中亚造山带的影响; 在中生代, 华北克拉通则经历 了强烈的中生代构造格局的转变和克拉通的破坏 与重建;在新生代, 华北克拉通的东缘属于环太平 洋构造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