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培养方案(新版)

地球科学学院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1951年,根据发展需要,国家决定在长春建立东北地质专科学校,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任校长。
1952年,院系调整,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及东北工学院物理系(部分)合并,成立东北地质学院并设立地质矿产勘查系。
1958年,东北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矿产勘查系也随之改称地质系。
1997年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地质系和能源系合并成立地球科学学院。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五校合并,成立新的吉林大学,保留地球科学学院的设置和名称。
著名地质学家喻德渊教授、地层古生物学家俞建章教授(院士)、岩石学家董申保教授(院士)、沉积学家业治铮教授(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吴磊伯教授、张寿常教授、探矿工程学家胡祎同教授、地质与矿床学家张秋生教授等都曾在学院从事过教学、科研以及领导工作。
在学院学习过的刘嘉麒教授、康玉柱教授、翟裕生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院现有教职工136人,教师10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教授50人(博士生导师29人),副教授33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矿产资源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
现有六个本科专业(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10个硕士授权学科和8个博士授权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承担建设的学科中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海洋地质学)。
经过近6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在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基础地质研究和油气远景评价、油砂油页岩的评价、岩石圈演化的物质记录、区域地质调查以及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预测评价等领域,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各层次人才,产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技能训练的培养

意识 与能力的培养 , 我 院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 用能力 的培养 , 给优秀人才 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达到对学 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 使学生对科学研究得到全面 具 备本科毕业 即可直接参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业单位各项工作 的能 为全 院做示 范讲演 。 我 院经常组织 国外 知名 大学 的著名专家 的认识 , 学 者来 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 不 断提高我院教师的科研能力与 力 。 我 院还将 当地大型 医药企业 和研究 院所作 为我院本科 水平 , 同时每年按计 划将 我院的优 秀中青年教师选送到 国内 生实 习基 地 , 使学生 了解药学专业 的工作 内容 、 工作 方法及 外著名 大学 和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和交 流 , 不断提高我院教师
型培养模式 。我们在现有 的新型培养模式下 , 以科学研究 为 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高很快 , 对毕业论 文的撰写 和本科生 载体 , 以培养学生科研 能力为 目标 , 实现教学 与科研 的有机 研究 机会计划等项 目的 申报 、 结题 总结 、 论 文写作与发表都 起到很好 的作用 。 融合 , 以适应药学专业研 究型人才培养 的需要 。
巩 固所学理论 知识, 促进理论联 系实际, 扩 大知识 的整体水平 , 建设一支 “ 学术水平 高 , 科研 能力强 , 思想 品 工作特点 , 德 高尚” 的教师队伍 , 成为引领相关专业课程改革 的先行 者 , 面 。学 生可以将所学 的基本 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 于实际工 培养 良好 的工作作 风 、 严 谨求实 的科 学态度及高 度的工 积 极 申报 国家级 、 省级各类科研 课题 , 为学生进行 自主选题 作, 提高发现 问题 、 分析 问题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同时 奠定基 础。通过对教师的培养和传帮带 , 使学院拥有吉林省 作责任心, 优 秀教师 2人 , 宝钢教 育奖 1 人, 长春市百名优 秀科 技工作 积极开展校企联合 , 构建“ 产学研 ” 平 台。 利用 当地药厂资源 , 者多人. , 吉林 大学首届 “ 师德 标兵 ” 1 人, 还有省市各类 优秀 结合 当地大型 医药企业 和科 研院所技术人员丰 富的实践工
优秀实习生评审表格式.doc

《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重点培养阶段)人选申报表(人文社科类)“C类”、“D类”、“其他”填写;“著作”按照“专著”、“编著”、“译著”、“其他”填写;“教材”按照“国家规划教材”、“校级规划教材”、“其他公开出版教材”填写;“教学研究论文”按照“国家级刊物”、“其他核心刊物”填写。
《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重点培养阶段)人选申报表(人文社科类)填表说明表格一律打印,签字处应手写签名或盖本人名章;表格第一页和第二页中教学工作、发表成果、教学获奖、科研成果获奖、教学研究项目以及科研项目的汇总数字,请先认真核对,经中层单位审核确认后再填写。
具体填表要求如下:一、基本情况㈠“单位”请按全称规范填写。
㈡表格中“出生时间”、“来校工作时间”、“获得时间”、“授予时间”及“聘任时间”等项目中的时间填写到月份,如“2013年9月”填写成“2013.09”。
㈢“所在学科”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二级学科专业目录填写,不分二级学科的学科,可按一级学科填写。
㈣“现聘职务”按照“教授”、“副教授”、“讲师”填写。
㈤“最后学历”按照“大学”、“本科”、“研究生”或“双学位”填写;“最高学位”按照“学士”、“双学士”、“硕士”或“博士”填写。
㈥“外语情况”填写参加何种类别外语考试及取得成绩。
㈦“学习工作经历”从大学本科学习经历填起。
其中“所在单位”栏,如果是学生,请同时填写所学专业,如果是教师,请具体到所在系或研究室;“身份”栏如果是学生,请同时填写所攻读学历层次,如果是教师,请同时填写所聘职务。
二、教学工作㈠教学研究项目教学研究项目按国家级项目、省级项目、校级项目三类填写,以学校教务处备案为准,拖期项目不予认定。
1.国家级项目,包括学校牵头承担或作为合作单位承担的以下各类项目: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世行贷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国家级精品课程。
2.省级项目,包括学校牵头承担或作为合作单位承担的以下各类项目: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省级精品课程。
吉林大学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实施办法

吉林大学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实施办法为提升我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及学术水平,不断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现人才强校战略。
按照《吉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招收范围从年起,按教师补充计划招聘的博士毕业生,原则上全部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师资博士后”的身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二、管理.学校以协议的方式对师资博士后进行管理。
通过协议明确学校、所在单位、博士后培养单位、师资博士后本人的权利与义务。
.师资博士后除按博士后管理外,所在单位需确定一名教学指导教师对师资博士后进行教学指导培养。
师资博士后还要服从所在单位的工作安排,完成不少于学校规定的工作量的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并应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
.师资博士后在站期间,需按相关规定由所在单位负责对其教学、科研及新教师上岗培训等方面的工作表现进行考核。
.师资博士后工作期满考核合格后,按协议相关条款执行。
工作期满考核不合格的师资博士后,协议自然终止。
.师资博士后出站后的服务期为五年。
师资博士后未完成服务期的违约责任为全额返还学校的培养费用,并交纳违约金。
三、工资及有关待遇.师资博士后享受在职青年教师的相关待遇。
.师资博士后入站后,学校为其发放科研启动经费。
.师资博士后的职务评聘按学校的教师职务评聘有关规定执行。
对于工作期满考核优秀的“师资博士后”可以直接聘任为副教授。
四、程序.各单位按学校有关规定确定本单位的拟聘教师人选,报学校审批。
.符合师资博士后招收范围的新聘教师在办理完入校手续后,人事处以书面形式通知研究生院,研究生院为其办理相关入站手续。
.师资博士后工作期满后,研究生院和教务处分别将考核结果通知人事处,研究生院负责办理师资博士后的出站手续并交人事处存档。
五、其他.新聘教师申请到校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应按照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国人部发〔〕号)文件精神执行或参照本办法执行。
最新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推广——以吉林大学唐敖庆班为例-精品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推广——以吉林大学唐敖庆班为例在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到,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对于吉林大学而言,始终坚持发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带动作用,打造人才培养特区,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多年来,吉林大学持续深化“拔尖计划”“卓越计划”等培养模式改革,以“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创新、交叉、开放、共享的运行模式和机制。
通过“拔尖计划”“卓越计划”等一系列试点项目的开展,探索并建立起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和有效途径,从而带动全校本科教学的全面改革。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实施总体情况和改革措施(一)“拔尖计划”实施总体情况及成效“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作为国家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吉林大学从制度保障、师资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打造出以创新、交叉、开放为特色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从人才培养客观规律和师生实际需求出发,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成长”为根本,启动了“吉林大学拔尖学生质量提升计划”,全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目前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计划实施以来,累计培养513 名拔尖计划学生,其中已经顺利毕业196 名,在校生317 名。
截止到2016 年8 月,我校2009-2014 级唐敖庆班学生累计264 人分批派往美国佐治亚理院、罗格斯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约克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等进行长短期海外大学研修或等;截止2016 年7 月,2009-2012 级共196 名同学均顺利毕业,其中96%以上毕业生继续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之路,除保送吉大、北大、清华、上交大、中科院系统外,得到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以全奖录取的学生超过34 人,其中不乏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大学系统、佐治亚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吉林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吉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吉林大学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总体设计方案,以构建创新型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教育部培养拔尖创新工程人才的总体要求,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改革试点。
在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起能够面向未来需求、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创建具有吉林大学特色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一、管理体制以学校为主导,将该计划纳入吉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及其相关政策范围,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保证计划的科学规划和条件支持,发挥相关工科学院在实施人才培养具体过程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外相关企业及研究院所的优质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国内与国外合作培养。
成立以展涛校长为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研究生院、财务处、科技处、国际交流处、人事处、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对计划的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等重大问题进行协调、指导和决策,以确保拔尖学生培养的顺利进行。
成立以机械、汽车、农机、地探、建工等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学科专家,以及工程教育专家、企业等代表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等进行指导。
成立由教务处及相关学院负责人参与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发挥各级教学委员会的作用,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进行审定。
二、生源选拔机制生源主要通过自主招生、接收重点推荐、提前批次录取等多种渠道选拔优异生;按照“以学业成绩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和学术潜质为核心”的原则,对进入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学生实行多次选拔,包括在校内相近学科专业动态择优选拔一定数量的优异生。
吉林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基础医学院自评分析报告

吉林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基础医学院自评报告————————————————————————————————作者:————————————————————————————————日期:3 基础医学院审核评估自评报告二〇一六年四月4 目 录学院概况 1一、定位与目标 3(一)办学定位 3(二)人才培养目标 6(三)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8(四)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15二、教师队伍 17(一)数量与结构 17(二)教育教学水平 21(三)教师教学投入 24(四)教师发展与服务 26(五)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28三、教学资源 28(一)教学经费 28(二)教学设施 30(三)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31(四)课程资源 31(五)社会资源 34(六)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34四、培养过程 35(一)教学改革 35(二)课堂教学 39(三)实践教学 41(四)第二课堂 43(五)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44五、学生发展 46六、质量保障 46(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65 (二)质量监控 47(三)质量信息及利用 48(四)质量改进 48(五)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49七、特色总结——研究性教学 51(一)研究性教学关键环节 51(二)研究性教学的作用 53基础医学院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学院概况基础医学院的前身——白求恩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始建于1951年,1992年改“部”为“院”,2007年与临床医学院整合为“白求恩医学院”,2013年恢复“基础医学院”建制。
学院现有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遗传学、法医学13个学系(教研室)。
2003年病理生物学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12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与我校生物学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等共同跻身国家级“十二五”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
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本科培养计划

通信工程学院College of Tele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通信工程学院是由原吉林工业大学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原长春邮电学院的通信工程系整合组建的。
学院面向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和电气工程等学科领域,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要求,全面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突出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保持特色的原则,使学生具有基础扎实、专业面宽、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同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学院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支持、鼓励学生参加有益的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现有20余个学生社团组织。
几年来,在全国和省内组织的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创业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成绩优异,多次获得个人和团体多项大奖,这此成绩的取得增强了毕业生的灵活性和竞争能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经过50多年的辛勤建设,学院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而且拥有先进完善的实验系统及仪器设备,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院现设有通信工程、测控与通信仪器、控制科学与工程、光通信与技术、信息工程、电工电子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等5个教学系和2个教学中心。
学院现有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181人。
其中,含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24人,副教授65人,高级工程师11人。
中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62人,现有教师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25人。
学院现设有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并设有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5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前2个专业同时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另设有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2个工程硕士授予权专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㈠为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决定实施本计划。
㈡本计划通过选拔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学校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使他们能立足实际、潜心研究、尽快成长。
㈢选拔与培养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引入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遵循精选、重用、厚待的原则。
二、培养计划
本计划以五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分为二个阶段进行培养,即“”的培养模式。
㈠重点培养
学校每年选拔名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三年的重点培养。
入选青年教师为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的,学校给每人每年提供支持经费万元,其他学部每人每年支持经费万元。
㈡精英培养
在重点培养阶段完成后,学校组织进行集中考核,每年再从中选拔出名优秀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二年的精英培养。
入选青年教师为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学校每人每年提供支持经费万元,其他学部每人每年支持经费万元。
三、选拔条件
㈠重点培养阶段
⒈热爱祖国,学风端正,师德师风高尚。
⒉具有博士学位,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及发展潜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对外交流能力。
⒊具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
组织能力。
⒋历年来年度考核合格以上。
⒌截止到申报当年的月日,原则上申请者年龄不超过周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申请者年龄可放宽到周岁,身体健康。
⒍教案效果突出,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
⒎近三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著作和完成的研究项目及获得的科研经费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处于本学科中青年教师的前列。
㈡精英培养阶段
经过三年重点培养,全部考核合格,成果突出。
四、选拔程序
在学校人才与学术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学校各职能部门明确责任、相互配合,积极推动本计划实施。
㈠重点培养人选
⒈个人申请。
⒉各中层单位学术委员会对申报人选进行评议,有序推荐人选。
⒊学校资格审查。
⒋各学部学术委员对各中层单位的推荐人选进行评议,产生拟定人选。
⒌公示拟定人选。
⒍经学校审议,正式确定人选。
㈡精英培养人选
对于按计划完成重点培养阶段的优秀青年教师,经同行专家评审后,由校学术委员会进行评议,从中选拔名学术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作为精英培养人选。
五、培养措施
㈠对年龄在本计划资助范围内的青年教师,破格应聘教授职务原则上需具有“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入选经历。
完成精英阶段培养
任务的优秀青年教师,应聘高一级职务时,年内可不占本单位限额。
㈡优先选派到国外高水平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或到国内高水平机构进修学习。
㈢在科研项目申请、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推荐。
㈣重点培养阶段每人每月享受元优秀青年教师津贴,精英培养阶段每人每月享受元优秀青年教师津贴。
㈤各中层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配套支持措施。
六、目标考核
㈠学校对入选者实行目标管理,入选重点培养阶段人员培养结束后应达到申报教授职务业绩条件,入选精英培养阶段人员培养结束后应达到破格申报教授职务业绩条件。
㈡各中层单位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和本单位学科发展规划,同入选者协商确定具体的量化任务指标,并制定详细的研修及科研工作计划。
㈢各中层单位应根据具体的量化指标,分年度对入选者进行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报学校备案。
连续年未通过考核的入选者,学校将终止其资助资格。
㈣各阶段培养期满后,将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对入选者资助期内取得的学术业绩进行考核,并给出综合评定意见。
七、其他
㈠各相关部门实施的有关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整合纳入本计划中。
原资助计划入选者如入选本计划,则按本培养计划执行;如未入选本计划,则按原资助计划资助至协议期满。
㈡在本计划实施前年,实行过渡期,可以在相关部门实施的有关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中择优选拔精英阶段培养人选。
㈢为支持交叉学科青年人才成长,学校开辟单独评审推荐渠道,
限额单列。
㈣对于出国留学人员,留学期限为一年以内的可以申报本计划。
对于逾期未归的,其资助资格自动失效。
㈤学校鼓励入选者安心本岗位工作。
对调离学校或教师岗位的入选者,学校将取消其资助资格。
入选者培养结束后应在学校服务满年,对于未完成服务期者,需按比例返还培养经费。
㈥培养周期结束后,自动退出本计划,不可重复申报。
二○一四年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