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毕业学员合影

合集下载

在二野军大和朝鲜战场的回忆

在二野军大和朝鲜战场的回忆

在二野军大和朝鲜战场的回忆第一次见到张树栋先生,还是在2013年银杏落满整个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深秋时节,之前的精心准备以及同先生的先期沟通,让我们双方都对这个口述史项目充满期待。

先生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矍铄,回忆起往昔岁月,更是如数家珍。

无论是他幼年生活的困苦与颠沛,还是解放初期他在大西南的学习与建政;无论是他在朝鲜战争上经历的生死与别离,还是他初到南大享受和平年代中的欢乐与欣喜,先生按照自己的思路,为我们回顾了他一生不平凡的经历。

贫困家庭:尝尽人间辛酸苦我1932年10月出生于陕西勉县一个旧官吏家庭,早年家境比较富裕。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规模侵华,我父亲辞官回乡,用手头的积蓄买了几亩薄田,却被亲戚坑骗,从此家境便每况愈下,甚至到了饔飧不继的程度。

我五六岁的时候,家里已经断炊了,我和哥哥就到汉水去捉鱼摸虾,到山上采摘野果,以充饥糊口。

我还记得当时靠卖东西度日,最后连两块玻璃都卖了,是我和三哥一起去卖的。

得到钱后,我们就在集市上一人吃了一碗鸡丝面,当时觉得真香啊。

我大姨生活在离勉县五六十公里的农村,人十分善良。

她见我们家父亲在外、母亲病弱这样艰苦,便过来帮着维持生活,借钱买米、买柴,逢年过节还要应付债主。

有一年过春节,大姨借点钱买了一斤肉送来,结果却没钱买米了,那一年我们就光吃点肉,却没有饭吃。

我小时候不懂事,有时还跟她发脾气,现在想起来很是后悔。

1958年左右大姨去世,我也没能见上一面,前几年回家想去祭拜一下她老人家,但墓地早就没有了,很是令人伤心。

我家兄弟姊妹7个,我排行老四。

因为家里这种饥寒交迫的境地,在我10岁的时候,父母便商量将我和三哥送到比较富裕的二姨家。

尽管我当时年纪还小,二姨与母亲也长得酷肖,但仍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当时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尽快长大,这样就可以靠自己生活了。

我后来早早参军,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但二姨和二姨父对我视如己出,我忘不了他们的养育之恩。

说起当时的中国社会,从我家到二姨家的路上,都是饿殍遍野。

关于影印1936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第一总队同学录》的说明

关于影印1936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第一总队同学录》的说明
我想,这份名录应该算是比较严谨的了,亦是一份重量级的史料,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闭门三日,终于完成了黄埔十期一总队同学录的扫描、印制、名录整理发布工作。第一个环节,由于原书的大开本和装订,操作起来极为不顺手,一张图片往欣慰。
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当年复印时,操作手法不太讲究,我估计也没拆书,就直接按那咔咔复印。所以页面不太周正,有些照片因为太靠近边缘而没印齐全(如下图7),前者我在制版时已尽力调整解决了,后者就实在没有办法。另外他们或许是出于成本和厚度的考虑,把官长和后面文字通讯录部分均予精简,只保留了同学照片页这一部分。所幸这一部分是完整的,留下了987位同学的英姿和上百张训练、生活的珍贵影像。由于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和热河的沦陷,同学中有很多是来自东北的流亡学生,比如王多年,后来干到了二级上将,解放军少将高存信,也在其中。还有一部分同学转学空军,进入中央航空学校第五期甲班,空军名将柳哲生、陈衣凡,抗战烈士巴清正、陈锡纯即在此列。
最后再来说说名录校对的事。黄埔同学会官网版本的名录,应是以80年代湖南版《黄埔军校同学录》为母本,直接从图片转换的文字,所以错误率较高。而湖南版则是以每本同学录的通讯录部分为原始文献。这次我所藏的10期1总队同学录复印件由于没有后面的通讯录部分,校对工作即是以同学照片页为基础,我发现(其实之前也有这个发现,只是这次的情况更明显)其实照片页记载的姓名信息,比后面通讯录中记载的准确率更高,故名录之整理全部采用之。对黄埔版中与之不一样的,除明显错误直接修改之外,另行补注在每队之后。
我扫描的底版虽主色为黑白,但书也经过了仅40年的沉淀,页面也呈轻度泛黄状态。当然,我所藏复印本照片的清晰度自无法达到1936年原版的效果,为了确保效果不再降低,影印时选用优质纸张,全部页面以彩色工程机出图(因如果不用彩印而以黑白打印,效果会再降低许多),比一般复印的是好多了,甚至感觉比我所藏本还好些,因为着色加深了,看起来更有质感一些。

空军航校史——精选推荐

空军航校史——精选推荐

1949年8月,已确定担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受命率领代表团赴苏联商请援建中国空军有关事宜,8月24日与苏联政府达成协议,由苏联帮助中国创办6所航空学校,其中轰炸机航校2所、歼击机航校4所,并卖给中国各型飞机434架,派出专家878名来华协助工作。

据曾赴苏参与当时谈判的沈空原副司令员吕黎平回忆,苏联空军总司令维尔希宁元帅在谈判中提及,按照当时中国的设想,训练350名至400名飞行员,应当组建6所航校,1年速成毕业,每个毕业学员在初、中、高级飞机上各飞50至60小时,总飞行时间150至180小时即可毕业。

前半年使用1个机场,后半年可用2个机场平行训练。

中国原有的长春航校是日、美式飞机,必须改装训练,否则使用三个国家制造的飞机型号过于杂乱,不利于保证训练进度和质量。

中国自己已经训练出来的110名飞行员可编到6所航校去,经半年改装和战斗科目训练即可组建1个能担负作战任务的混合师。

1年以后,6所航校的学员全部毕业,又可组建歼击机师2个、轰炸机师1个(均为3团制),飞机总数可达350至400架。

关于航校飞机的配备问题,维尔希宁提出,每所航校配备雅克-18初教机15架、雅克-11/乌特伯中教机15架、乌拉-9、乌拉-2高教机15架。

6所航校共配备教练机270架,其中每所歼击机航校配备拉-9战斗机30架,每所轰炸机航校配备杜-2轰炸机20架,共计作战飞机160架,另配运输机4架,首批援助苏方总共提供飞机434架。

关于专家的数量,苏方提出,按照每所歼击机航校100名、每所轰炸机航校120名配备,其中校级军官、飞行教员等飞行干部20名,其他则为地勤人员、理论教员、航医、后勤保障人员,另有少量派驻空军司令部及空降旅的专家,共计878名。

10月19日,苏联派出的首批专家来华,与人革军委航空局负责筹建航校的吴恺(后任武空顾问)、陈熙(后任空军学院政委)、吴元任(后任福空副司令员)、刘风(后任国家体委航空司司长)等前往东北、华北、山东地区实地勘察,为即将组建的各航空学校选址。

黄埔军校1-23期本校学生入学、毕业时间一览

黄埔军校1-23期本校学生入学、毕业时间一览

日期:2008-07-22 15:11来源:作者: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1924年5月至1924年11月30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1924年8月至1925年9月6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1925年1月至1926年1月17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期(1926年1月17日至1926年10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期(1926年3月至1927年8月1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南京第一总队(1928年4月23日至1929年5月15日) 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第六期黄埔第二总队(1926年10月至1929年2月24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南京第一总队(1928年12月28日至1929年12月28日) 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第六期黄埔第二总队(1926年10月至1929年2月24日)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第一总队(1930年5月至1933年5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第二总队(1930年10月15日至1933年11月2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1931年5月1日至1934年5月8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第一总队(1933年7月15日至1936年6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第二总队(1933年8月至1937年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第一总队(1934年9月至1937年8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第二总队(1934年9月至1937年10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二期(1935年9月28日至1938年1月20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三期(1936年9月1日至1938年9月16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四期第一总队(1937年12月26日至1938年1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四期第二总队(1937年10月26日至1939年9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四期第六总队(1937年9月至1939年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五期(1938年1月1日至1940年7月21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第一总队(1938年10月至1940年12月2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第二总队(1939年1月17日至1939年7月.10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第三总队(1939年春至1940年4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第一总队(1940年4月15日至1942年4月12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第二总队(1940年5月6日至1942年11月2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第三总队(1940年6月12日至1942年2月1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八期第一总队(1941年4月1日至1943年2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八期第二总队(1941年12月25日至1943年10月8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九期第一总队(1942年12月25至1945年4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九期特科总队第二总队(1942年12月25日至1945年3月)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期(1944年3月20日至1946年12月2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一期:成都南校场督练区步兵第一、二大队,辎科独立第三大队(1944年6月1日至1947年8月22日)成都皇城督练区步兵步兵第三、四、五、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第一大队、战车独立中队(1945年1月3日至1947年12月25日)成都北校场督练区步兵第六大队(1946年10月1日至1948年6月)成都北校场督练区步兵、十一大队、工兵、通信兵第五中队(1946年1月至1948年7月7日)西安督训处步兵第七、八、九、十大队、骑兵、炮兵、辎重兵、工兵、通信兵中队(1944年8月1日,10月1日至1947年9月18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二期第一总队(1947年12月29日至1949年2月12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二期第二总队(1948年7月7日至1949年7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二期第三总队(1948年7月18日至1949年10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三期第一总队(1948年12月1日至1950年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三期第二总队(1949年1月至1950年春)。

军事学院战役系: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将军系”

军事学院战役系: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将军系”

军事学院战役系: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将军系”作者:来源:《党史天地》2016年第24期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学府———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相继设立了高级速成系、上级速成系、基本系、情报系、海军系、空军系。

而设立培养高级将领的战役系,更是院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关注的大事。

1955年9月,人民军队第一次评授军衔时,战役系52名学员都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出现了军事学院战役系成为“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将军系’”的盛况。

刘伯承筹建军事学院1951年,朝鲜战争成了国际事务中最受关注的焦点。

志愿军兵发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上面临的对手是最强大的美国,志愿军取得的每一次胜利所付出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

朝鲜战事迫使中央领导人思考尽快建立一支强大而训练有素的国防队伍,中央决定筹办高等军事院校,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

筹建陆军大学,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等人就已经开始考虑了。

而眼前的战事又让毛泽东想到了这个问题。

那么,选拔谁担纲此任呢?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刘伯承。

在志愿军入朝的第四天,毛泽东给刘伯承发去了一封急电:“伯承同志,此间恩来、总司令、荣桓、荣臻和我,希望你速来京主持筹建陆大,你意如何?”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接到电报后迅速交代了西南的工作,1950年10月27日,从重庆乘飞机来到北京,主持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

经过调研后,他向中央建议:在南京华东军政大学的校址(即黄埔路原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和国防部旧址)上创建陆军大学,以节约开支、缩短建校周期。

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的赞许。

在京期间,刘伯承向毛泽东呈送了一份《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书》。

他认为学校要包括海军、空军等专业,为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将来还会增设新系科,叫“陆军大学”似乎不科学。

刘伯承建议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批准。

“将军系”名副其实1954年1月15日,刘伯承在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长篇发言。

刘伯承与南京军事学院

刘伯承与南京军事学院

刘伯承与南京军事学院作者:劲松1950年11月30日,南京军事学院创建。

这是建国后我军最早的高等军事学府,年已59岁的刘伯承元帅出任院长(后兼政委)。

12月,学员们从全国各地来校。

刘伯承根据学员的情况和抗美援朝战争临战需要,设置了情报科、陆军本科、陆军速成科等。

首期招收学员758名。

刘伯承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消息传开后,各路人士纷至沓来。

经中央军委批准,先后到南京军事学院工作的六百多名旧军事人员都得到了妥善安排。

这一做法遭到了非议。

有些学员不满地说:“这些手下败将,还有脸来教我们打仗?老子不听他那一套!”对教员傲慢无礼,顶撞教员的事也屡有发生。

对这些议论,刘伯承态度鲜明。

他十分严肃地说:“古时候,赵武灵王还知道以敌为师”他指出:“这些教员现在是我们请来的‘先生’;至于‘旧军官’,那是他们的过去。

”这批从旧时代走过来的老翻译人员没有辜负他的希望,在短短几个月里,就编译出数百种军事教材,还用俄、英、法文,摘编出大量军事参考资料,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教学的需要。

当志愿军陆续入朝参战以后,刘伯承根据军委指示,先选调四十多名学员到朝鲜指挥作战,随后又调去七十余名学员。

杨得志、秦基伟等著名战将,都是从军事学院出发,直接开赴朝鲜前线的。

与苏联顾问的争论当时南京军事学院的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主要来自苏联。

有些顾问主张原样照搬苏联的一套,刘伯承坚持必须以我为主,为此多次与苏联顾问发生争论。

在一次制定战役作业时,苏联军事顾问罗哈里斯基按照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提出“在一个大的战役中,应先打集中强大之敌,然后再打分散的弱敌”。

他认为这样的打法可使强敌失势,其他弱敌便会望而生畏,不战自退。

刘伯承根据我军的作战经验,主张先打弱敌,他说:“必须以我军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现在军队装备还比较差,国力也不雄厚,只能采取先打弱敌的办法,才能克敌制胜。

所以,我军的打法依然是‘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然后再打强的。

”当时,有的同志认为,既然苏联军事顾问坚持这个观点,我们不妨学一学。

五七干校的历史评价

五七干校的历史评价

五七干校的历史评价
五七干校是中国大陆历史上一段具有争议的时期,它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建立的集中营,旨在进行“政治改造”和“思想改变”。

它的存在和运营导致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暴行和悲剧,数千万人被捕、关押、酷刑和杀害。

由于五七干校的存在与行动给中国人民以及国家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因此它在历史上被广泛认为是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时代的恶劣遗产之一。

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五七干校被视为一段历史,它的存在和实践被广泛批评,并成为了人们重要的教训和反面典型,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总之,五七干校是一段负面历史,它的存在和实践给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及对人权和自由的关注与推进。

空战英雄和他的铁树

空战英雄和他的铁树

空战英雄和他的铁树作者:李绍坤来源:《老友》2007年第11期2007年1月13日下午,南昌理工学院英雄校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灯火辉煌,鲜花绽放。

纪念台海空战胜利40周年纪念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台上,一位身体壮实的白发老人和他的战友,生动地向大学生报告发生在四十年前的那场空战经历,赢得如潮的掌声。

胡寿根1932年1月5日出生于江西南昌县瑶湖畔上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从小渴望读书,却因家境贫寒无法继续进课堂,只好进纱厂当童工,跟着父亲种田、打鱼为生。

1951年他入伍参加抗美援朝,后来被选派到空军第三航空学校学习飞行,1957年到空军某部当飞行员,多次立功受奖。

1967年1月13日中午,在福建沿海万米高空,胡寿根驾驶国产歼——6超音速战斗机与敌机狭路相逢。

在性能、装备都落后于敌机的情况下,他凭着机智、勇敢,一举击落国民党空军装备精良的美制王牌——104G超音速战斗机,成为中外空战史上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成功战例,也是台湾海峡上空最后一场空战的辉煌胜利。

胡寿根荣立一等功,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获得中央军委通令嘉奖。

胡寿根,这位空军战斗英雄,被南昌理工学院聘任为高级顾问。

纪念会结束后,胡寿根一行驱车前往北校区,他和老战友及家属在心爱的歼--6战斗机前合影。

随后,他们来到南校区花圃。

这里栽种着一棵与胡寿根相伴20多年的铁树,枝繁叶茂。

在雄壮激昂的军乐声中,胡寿根深情地为铁树揭牌、浇水。

此刻,谁能知道铁树凝聚着老人的多少心血和情感啊!胡寿根在部队时喜欢植树栽花,1959年驻防向塘机场时,他在飞行员宿舍楼旁和办公楼边各种下一棵樟树和一棵桂花树,如今樟树的腰围宛如水桶,桂花树也长的像大腿一样粗。

河北遵化机场飞行员楼前也留下他种的核桃树……1982年,在福州龙田机场,一位花农把一棵拇指大的铁树送给胡寿根。

他小心翼翼地将铁树养在茶缸里,摆在办公桌上,经常浇上茶叶水。

次年,原来3片叶子的小铁树又长出了3片嫩绿的新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7年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毕业学员合影
1957年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毕业学员合影
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毕业学员合影
蒲德生
1957年7月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毕业学员合影1954年9月20日,战役系首期预科开课,1955年9月1日转入正科学习,1957年7月5日,第一期学员举行毕业典礼。

第一排左起:
曾思玉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翼翔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郭鹏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作鹏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刘震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孙继先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钟期光(时任军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伯钧(时任军事学院副院长)
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得志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刘忠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张震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张祖谅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匡裕民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谢振华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谭希林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二排左起:
贾陶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李夫克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吴克华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罗元发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刘转连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赵俊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王道邦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肖文玖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李成芳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刘永源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周志坚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贺晋年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詹化雨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查玉升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邓少东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三排左起:
刘贤权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吴富善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丁盛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梁仁芥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贾若瑜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卢胜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江燮元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秦基伟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黄新廷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肖永银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谢明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罗通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黄荣海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何以祥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李化民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陈宏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肖全夫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桑子贞(时任军事学院战役系助理员)
注: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有学员52人,其中李天佑上将、陈锡联上将、韩先楚上将、杜义德中将、陈先瑞中将、温玉成中将、廖汉生中将和杨尚高少将等八位将军未参加合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