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检验学资料word精品
[精品]痕迹检验学试题
![[精品]痕迹检验学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26c084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0.png)
[精品]痕迹检验学试题痕迹检验学试题1.请简述痕迹检验学的定义和作用。
2.列举并解释常见的痕迹检验技术。
3.请简述纤维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4.请解释火灾现场痕迹检验的重要性,并列举火灾现场痕迹检验的常用方法。
5.列举并解释血液痕迹检验的常用方法。
6.请解释DNA鉴定在痕迹检验中的作用,并简述DNA鉴定的原理和方法。
7.请解释痕迹检验在刑事侦查中的重要性。
8.请简述痕迹检验学的发展趋势。
9.请解释痕迹检验学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0.请列举并解释痕迹检验中常见的错误和误判原因。
答案:1.痕迹检验学是一门研究痕迹的形成、特征、分析以及痕迹的鉴定和检验方法的学科。
它的作用是通过对痕迹的检验和分析,帮助解决犯罪案件和其他相关事件的侦破和鉴定问题。
2.常见的痕迹检验技术包括指纹检验、纤维检验、火灾现场痕迹检验、血液痕迹检验、DNA鉴定等。
指纹检验是通过对指纹的形态、纹理等特征进行比对和鉴定;纤维检验是通过对纤维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分析和比对;火灾现场痕迹检验是通过对火灾现场的残留物和痕迹进行分析和鉴定;血液痕迹检验是通过对血液的成分和特性进行分析和比对;DNA鉴定是通过对DNA序列的分析和比对进行个体鉴定。
3.纤维检验是通过对纤维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分析和比对。
其原理是根据纤维的形态、颜色、纹理、断裂特征等进行鉴定。
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分析、热分析等。
4.火灾现场痕迹检验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确定火灾的起因和原因。
常用的方法包括收集火灾现场的残留物和痕迹,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化学分析等手段进行鉴定。
5.血液痕迹检验的常用方法包括血迹的显色试剂检验、血型鉴定、DNA鉴定等。
血迹的显色试剂检验是通过对血迹的颜色和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血型鉴定是通过对血液中的血型抗原和抗体进行比对和鉴定;DNA鉴定是通过对血液中的DNA序列进行分析和比对。
6.DNA鉴定在痕迹检验中的作用是可以通过对痕迹中的DNA序列进行分析和比对,确定痕迹来源的个体信息。
痕迹检验考试材料

痕迹检验试卷一、填空题1、造痕体、承痕体、作用力共同作用、互相影响构成痕迹形成的主要因素。
2、手纹的特点是人各不同,指指相异、终身基本不变、排列有序、触物留痕、认定人身3、箕型纹纹的中心花纹是由一根以上完整的箕形线组成。
4、捺印手印的基本要求是清晰、完整、不变形。
5、样本手印是公安人员采用特定的方式收集而来的已知人员的手印,供与现场手印进行比对,以确定是否同一。
6、步法特征包括步幅特征和步法两大类.7、足迹检验的科学根据足迹的特定性、足迹的相对稳定性、足迹的连续性和足迹的反映性。
8、弓形纹分为(弧型纹)和(帐型纹)9、在行走的一个周期中,左右各经过一次(支撑)和(摆动)10、手掌屈肌褶纹的组合类型主要有(结合型)(分散型)(混合型)(纵贯型)和(网状型)五种11、痕迹鉴定书是由(文字)(图片说明)组成12、新鞋号是由(赤足长度)确定的13、痕检的客体是指被检验的对象,被寻找的客体,受审查的客体,(按造型体)和被同一认定的客体14、1892年英国人类学家(弗兰西斯.高尔顿)发表的(《指纹学》)成为近代指纹鉴定的标志15、手掌皮肤的纹相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二、不定项选择题。
(每题2分,共36分。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指纹档案管理的特点有(ABCD )A、对象具有特定性B、管理具有统一性C、内容具有规范性D、分类具有多样性2、寻找和确定现场手印特征较常用的方法有(ABCD )A、由点到面逐步扩展法B、先易后难法C、先重点后一般法D、顺线追迹法3、搜集自然样本手印主要的途径为(ABC )A、收集原有的捺印样本B、显现和提取人事档案中的潜在手印C、显现和提取生活用品上的潜在手印D、招聘志愿者捺印手印样本4、根据现场手印可以进行人身特点分析,下面陈述正确的为(ABCD )A、推算身高的方法有平均比率系数法和回归方程法B、老年时期,手印变小,乳突纹线变窄,小犁沟变宽,纹线密度最稀。
C、胖体态,人的手印乳突纹线宽,纹线密度小,屈肌褶纹分枝相对较少,皱纹亦少。
痕迹检验学

课程名称:痕迹检验学课程代码:00380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痕迹检验学》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事侦查专业必考的专业课。
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刑事侦查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痕迹检验学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作案人在作案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形成机理和分类,以及对其发现、记录、固定、提取、分析判断、检验鉴定,做出对一定人或物进行同一认定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它立足本科教学层次,依据公安自修教学的特点和实战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相关边缘学科的有关原理,吸收近年来从事痕迹检验的专家学者研究的新成果,完整、准确地介绍痕迹检验的原理、基本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使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痕迹检验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课的研究范畴,知道各类痕迹形成的原理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各类痕迹的特征系统反映形态,掌握不同现场不同痕迹的勘查、提取、分析方法和技能。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痕迹检验学,是刑事侦查专业必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直接影响到刑事侦查专业要开设哪些课,影响到现场勘查课、刑事摄影课、侦查课、预审课等专业课的研究范畴及相关的课程内容增设。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自标第一章痕迹检验学概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痕迹检验学研究的范畴和知识体系,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明确痕迹检验的任务、作用和检验程序。
二、课程内容痕迹检验学,是研究作案人在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形成机理和分类,以及对其发现、固定、记录、提取、分析判断、检验鉴定,做出对一定人或物同一认定的理论和方法。
痕迹检验,是依据同一认定的原理,综合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对作案人实施犯罪遗留的痕迹检材同嫌疑样本进行比对鉴定,做出现场痕迹物品是否为某人或某人的某物留的一项技术。
第一节痕迹的概念(一)痕迹的含义痕迹,是指曾经存在于某一时空中的事物或现象,是一切事物运动所遗留的映像或迹象。
痕迹检验专业

痕迹检验第一章痕迹检验概述学习目的和要求:熟悉痕迹的概念、种类和形成机理等基本理论,掌握痕迹检验的方法及检验鉴定的程序,理解痕检检验中的同一认定理论。
第一节痕迹的概念与分类一、痕迹的概念痕迹是指事物运动所遗留下来的印象或迹象,刑事侦查学科领域所研究的是同犯罪事件相关联的痕迹,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
(一)广义痕迹:指由犯罪行为引起的一切宏观和微观的环境与物质的变化。
人们依据这种变化的事实以及客观物质内在的因果联系,可以分析和再现犯罪的情景和过程。
广义的痕迹包括:犯罪现场上原有物品和物质的所有变化、变动现象;犯罪现场上遗留的与犯罪活动有关联的外来物;在犯罪过程中,由于物体相互接触,使某些物体在另一些物体上形成的反映形象;其他能揭示犯罪活动情节的物质或现象。
广义痕迹可以提供研究犯罪实施过程,分析案件性质的材料,或提供进行检验鉴定的物质基础,它涉及整个刑事科学技术。
而痕迹检验涉及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狭义痕迹。
(二)狭义痕迹:指两个客体在相互接触作用过程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反映形象。
这个反映形象所反映的内涵,既可能是留痕客体的外部形态结构;也可能是留痕客体作用力特性的形态化;还可能是痕迹的承载客体自身固有的形态与结构特性(整体分离痕迹)。
痕迹检验中常把狭义痕迹简称为痕迹。
检验这种痕迹可以解决同一认定问题——即现场犯罪痕迹是何人,何物所留的问题。
二、痕迹的四个基本特性(一)具有存在的普遍性。
(二)具有物质的客观性。
(三)具有同犯罪行为密切的关联性。
(四)具有明显的直观性。
三、痕迹对于侦查工作的意义(一)判断犯罪的实施过程及具体情节。
(二)提供侦查方向、线索,划定范围。
(三)可以为串并案件提供可靠依据。
(四)证明犯罪事实、揭露犯罪人的重要证据。
(五)痕迹可以建档储存,为侦破现行案件提供查询线索和证据资料。
四、痕迹形成的基本要素立体痕迹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造型客体、承受客体、作用力。
平面痕迹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造型客体、承受客体、作用力、中介质。
痕迹检验 复习资料

6有哪些常见的撬压方式?
答:扩缝撬压,拆离撬压,扭转撬压,夹持撬压。
9工具痕迹现场分析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㈠推断工具种类①推断撬压工具②推断打击工具③推断擦划工具④推断剪切工具⑤推断刺切工具推断割削工具㈡分析真伪现场①先与后的矛盾②有与无的矛盾③轻与重的矛盾④大与小的矛盾⑤里与外的矛盾⑥新与旧的矛盾㈢串并案件: ①工具痕迹的一致②手段与习惯的一致㈣分析作案人的特点①分析作案人的动作习惯②分析作案人的身高③分析作案人的职业特点
1工具痕迹检验有什么作用?
答:①推断作案工具种类②分析作案手段和作案人职业特点③确定真伪现场④为串并案件提供依据⑤认定或否定嫌疑工具⑥利用附着物或分离物进行微量物证分析。
2什么是工具痕迹的可认识性?
答:尽管工具的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甚至有的分布还很广泛,胆就具体一个案件来讲,依据该案件现场的条件、环境,使用工具的时间、地点及作案人的行为习惯等,都有它的特定性。因此,对现场出现的工具痕迹,通过分析或实验是可以被认识、了解和掌握的。
㈡接触角度的变化:影响其的有前角、偏角、侧角。前角就是工具前进方向的切削面与承痕体表面构成的角,前角的的变化就是工具与承痕体接触部位的变化一旦改变必然会引起线痕特征凹凸结构的变化,即导致线痕质量的变化。侧角就是工具某倾斜表面与承痕客体表面的夹角,当侧角越大接触面积就越大,形成擦痕面宽,线条数多;越小时,接触面积就越小,形成擦痕面窄,线条数少。偏角就是工具与承痕体接触线与擦划痕迹中心线索构成的角,偏角变化时必将引起线痕质量的变化与线痕总宽度的变化。当垂直时接触面积最宽凹凸线条状特征能真实反映工具接触部位凹凸点的形状,偏角变大或变小,总宽度变窄、间距减小。综上所述就是影响擦划线条变化的原因
痕迹检验学-自考-笔记备课讲稿

痕迹检验学第一章痕迹检验学概论痕迹检验学,是研究作案人在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形成机理和分类,以及对其发现、固定、记录、提取、分析判断、检验鉴定,做出对一定人或物同一认定的理论和方法。
痕迹检验,是依据同一认定的原理,综合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对作案人实施犯罪遗留的痕迹检材同嫌疑样本进行比对鉴定,做出现场痕迹物品是否为某人或某人的某物留的一项技术。
第一节痕迹的概念痕迹,是指曾经存在于某一时空中的事物或现象,是一切事物运动所遗留的映像或迹象。
犯罪痕迹:犯罪行为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迹象和信息。
它包括广义犯罪痕迹和狭义犯罪痕迹。
广义犯罪痕迹:犯罪行为所引发的一切变化而遗留的各种迹象或信息。
狭义犯罪痕迹:作案人在实施犯罪活动中,一客体在力的作用下接触另一客体时形成并保留的迹象。
痕迹的特点?痕迹具有客观反应性、相对稳定性、特定性和关联性的特点。
第二节痕迹形成与分类(一)痕迹形成1.痕迹形成的机理造痕体与承痕体在力的作用下相互接触,使承痕体的组织结构或表面形态发生相应变化,反映并保留造痕体接触部位的形象,即形成痕迹。
2.痕迹形成的因素痕迹形成有三个主要因素,即造痕体、承痕体和作用力,三者缺一不可。
平面痕迹的形成还需要介质参与。
(1)造痕体:指留下痕迹的人、物和动物,是痕迹的创造者。
造痕体具有一定的形状、体积、硬度,能把自身的结构形态特征和功能形态特征遗留在承痕体上。
(2)承痕体:指保留痕迹的客体,是痕迹的保存者。
能把造痕体与之接触部位的形象特征,包括外表结构形态和动作习惯痕迹保留并反映出来。
承痕体具有吸附性、渗透性、硬度、可塑性。
(3)作用力,使造痕体与承痕体接触时相互作用的动力。
由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不同,痕迹的反映形象也不同。
(4)介质:造痕体表面附着的介质转移到承痕体上形成加层平面痕迹;承痕体表面粘附的介质转移到造痕体上形成减层平面痕迹。
(二)痕迹的分类1.按造痕体的类型分类:人体痕迹,物体痕迹,动物痕迹。
痕迹检验学 第四章1

步法:人行走习惯动作的表现形式。 步法特征:人的行走运动特点在足迹中的 综合反映。
第一节 行走运动有关的人体解剖知识
一、骨骼 (一)概述 人体共有206块骨,其中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 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1、骨形态:长骨、短骨、扁骨。 2、骨的构造:骨膜、骨质、骨髓。 3、骨的成份:有机质、无机质。成年人有机质占28%,无 机质占72%;小孩的骨中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比例为1:1。 4、骨连接:关节的结构、种类、运动。 5、骨的作用:支持作用、保护作用、造血、承重、作为骨 杠杆。
膝 关 节 的 结 构
膝关节的半月板
大 腿 的 前 侧 肌 群
大 腿 的 内 侧 肌 群
大 腿 的 后 侧 肌 群源自小 腿 的 前 群 和 外 群 肌 肉
小 腿 的 前 群 和 外 群 肌 肉
小 腿 的 后 群 肌 肉
足 上 的 肌 肉
男女重心的区别
人体重心
人体在不同姿式时的稳定角
人 体 的 支 撑 面
三、人体骨杠杆
杠杆即围绕某支点转动的硬棒,由支点(关节)、 动力作用点(肌肉附着点)、阻力作用点(运动环节及负荷的 重心)、动力臂、阻力臂组成。 F B O A P
杠杆的运动和平衡条件:
M动 F OA M阻 P OB
(一)人体骨杠杆类型 1、平衡杠杆 2、省力杠杆 3、速度杠杆 (二)人体运动中的骨杠杆 1、大腿上的骨杠杆 2、小腿上的骨杠杆 3、足上的骨杠杆
人体的行走过程
(二)人体下肢骨 1、下肢带骨:髋骨(2块,由髂骨、坐骨、耻骨构成)、 骶骨、尾骨。 2、自由下肢骨:股骨、胫骨、腓骨、髌骨、足骨。
(三)下肢关节 1、下肢带关节:骶髂关节、耻骨联合关节。 2、骨盆的拱形结构:承上启下,分解力的作用。 3、自由下肢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足关节。
痕迹检验学(课程大纲修订版)

注意:大纲主要看每个章节的第二部分基础知识重点内容简述以及考核目标。
考核目标中主要看加黑部分、尤其是后面加以说明或标有页码的部分。
另外注意看本大纲50页中关于命题的说明。
课程名称:痕迹检验学课程代码:00380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痕迹检验学》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事侦查专业必考的专业课。
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刑事侦查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痕迹检验学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作案人在作案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形成机理和分类,以及对其发现、记录、固定、提取、分析判断、检验鉴定,做出对一定人或物进行同一认定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它立足本科教学层次,依据公安自修教学的特点和实战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相关边缘学科的有关原理,吸收近年来从事痕迹检验的专家学者研究的新成果,完整、准确地介绍痕迹检验的原理、基本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使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痕迹检验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课的研究范畴,知道各类痕迹形成的原理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各类痕迹的特征系统反映形态,掌握不同现场不同痕迹的勘查、提取、分析方法和技能。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痕迹检验学,是刑事侦查专业必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直接影响到刑事侦查专业要开设哪些课,影响到现场勘查课、刑事摄影课、侦查课、预审课等专业课的研究范畴及相关的课程内容增设。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自标第一章痕迹检验学概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痕迹检验学研究的范畴和知识体系,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明确痕迹检验的任务、作用和检验程序。
二、课程内容痕迹检验学,是研究作案人在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形成机理和分类,以及对其发现、固定、记录、提取、分析判断、检验鉴定,做出对一定人或物同一认定的理论和方法。
痕迹检验,是依据同一认定的原理,综合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对作案人实施犯罪遗留的痕迹检材同嫌疑样本进行比对鉴定,做出现场痕迹物品是否为某人或某人的某物留的一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痕迹检验学课程代码:00380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痕迹检验学》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事侦查专业必考的专业课。
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刑事侦查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痕迹检验学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作案人在作案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形成机理和分类,以及对其发现、记录、固定、提取、分析判断、检验鉴定,做出对一定人或物进行同一认定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它立足本科教学层次,依据公安自修教学的特点和实战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相关边缘学科的有关原理,吸收近年来从事痕迹检验的专家学者研究的新成果,完整、准确地介绍痕迹检验的原理、基本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使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痕迹检验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课的研究范畴,知道各类痕迹形成的原理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各类痕迹的特征系统反映形态,掌握不同现场不同痕迹的勘查、提取、分析方法和技能。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痕迹检验学,是刑事侦查专业必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直接影响到刑事侦查专业要开设哪些课,影响到现场勘查课、刑事摄影课、侦查课、预审课等专业课的研究范畴及相关的课程内容增设。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自标第一章痕迹检验学概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痕迹检验学研究的范畴和知识体系,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明确痕迹检验的任务、作用和检验程序。
二、课程内容痕迹检验学,是研究作案人在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形成机理和分类,以及对其发现、固定、记录、提取、分析判断、检验鉴定,做出对一定人或物同一认定的理论和方法。
痕迹检验,是依据同一认定的原理,综合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对作案人实施犯罪遗留的痕迹检材同嫌疑样本进行比对鉴定,做出现场痕迹物品是否为某人或某人的某物留的一项技术。
第一节痕迹的概念(一)痕迹的含义痕迹,是指曾经存在于某一时空中的事物或现象,是一切事物运动所遗留的映像或迹象。
犯罪痕迹:犯罪行为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迹象和信息。
它包括广义犯罪痕迹和狭义犯罪痕迹。
广义犯罪痕迹:犯罪行为所引发的一切变化而遗留的各种迹象或信息。
狭义犯罪痕迹:作案人在实施犯罪活动中,一客体在力的作用下接触另一客体时形成并保留的迹象。
(二)痕迹的特点痕迹具有客观反应性、相对稳定性、特定性和关联性的特点。
第二节痕迹形成与分类(一)痕迹形成1. 痕迹形成的机理造痕体与承痕体在力的作用下相互接触,使承痕体的组织结构或表面形态发生相应变化,反映并保留造痕体接触部位的形象,即形成痕迹。
2. 痕迹形成的因素痕迹形成有三个主要因素,即造痕体、承痕体和作用力,三者缺一不可。
平面痕迹的形成还需要介质参与。
(1) 造痕体:指留下痕迹的人、物和动物,是痕迹的创造者。
造痕体具有一定的形状、体积、硬度,能把自身的结构形态特征和功能形态特征遗留在承痕体上。
(2) 承痕体:指保留痕迹的客体,是痕迹的保存者。
能把造痕体与之接触部位的形象特征,包括外表结构形态和动作习惯痕迹保留并反映出来。
承痕体具有吸附性、渗透性、硬度、可塑性。
(3) 作用力,使造痕体与承痕体接触时相互作用的动力。
由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不同,痕迹的反映形象也不同。
(4) 介质:造痕体表面附着的介质转移到承痕体上形成加层平面痕迹;承痕体表面粘附的介质转移到造痕体上形成减层平面痕迹。
(二)痕迹的分类1. 按造痕体的类型分类:人体痕迹,物体痕迹,动物痕迹。
2. 按痕迹形态分类:立体痕迹,平面痕迹。
平面痕迹中又分减层平面痕迹和加层平面痕迹。
加层平面痕迹,依据加层物的色调分为有色加层平面痕迹和无色加层平面痕迹。
3. 按造痕体与承痕体分类:形象痕迹,即造痕体外表结构形态在承痕体上所留的迹象;动作习惯痕迹,即痕迹中反映出的动作习惯痕迹;整体分离痕迹,即某一完整客体被分离成若干部分,被分离的各部分在分离缘和分离面处能互为衔接吻合的痕迹。
第三节痕迹检验的理论和方法(一)痕迹检验的理论1. 物质转移和交换原理物质由一客体上转移到另一客体上的运动过程,是物质转移。
物质在两客体间的相互交换的运动过程是物质交换。
物质转移和交换原理,为痕迹检验鉴定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物质条件。
2. 同一认定原理在痕迹检验鉴定中,“同一”主要包含:客体某一方面的重要特征自身与自身的反映形象特征同一;客体本身的一部分形体与另一部分形体的分离关系特征同一;动力定型习惯反映在现场的与反映在其他场所的习惯痕迹特征同一。
同一认定,是指在检验鉴定过程中,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了解客体特征的人,通过比较先后出现的客体的特征,对这些客体是否同一所做出的判断。
同一认定的主体,必须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了解客体特征的人。
同一认定的客体,只能是与案件有关的人或物。
(二)痕迹检验的任务1. 寻找显现痕迹2. 固定提取痕迹3. 痕迹分析4. 收集嫌疑人的痕迹样本5. 痕迹的检验鉴定6. 痕迹档案的管理(三)痕迹检验的作用1. 为确定案件的真伪与分析案件性质提供可靠的材料。
2. 缩小侦查范围,为侦查提供方向和线索。
3. 为查缉作案人提供有效的手段。
4. 为发现、记录、提取、固定痕迹物证提供技术方法。
5. 为案件的终结、起诉、审判提供重要的证据。
(四)痕迹检验的程序与方法痕迹检验的基本程序有:预备检验、分别检验、比较检验、综合评断与结论、制作鉴定书。
1. 预备检验做好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1)了解情况(2 )明确鉴定要求(3)初步观察处理检材(4)清点与登记(5)准备好器材与实验材料2. 分别检验分别检验,是对现场痕迹与嫌疑客体或其样本痕迹分别观察,分析痕迹的形成条件,寻找客体的特征,确定重点检验的痕迹与重点检验的部位。
(1)检验现场痕迹检验现场痕迹形成时造痕体、承痕体所处的位置、状态、作用力的方向角度。
痕迹的种类、结构、各部位的特征反映,有无变形、重叠。
寻找种类特征、细节特征。
选择重点痕迹与主要特征,供比对检验用。
(2)检验嫌疑客体或嫌疑样本痕迹弄清采取的条件是否符合现场痕迹形成的条件;全面寻找确定种类特征和细节特征,选择出比对检验用的重点痕迹及其重点特征。
3. 比对检验比对检验,是将分别检验中从现场痕迹与嫌疑客体或样本痕迹中寻找的各个特征,进行全面对照与一一对应的观察比较,弄清两者特征的符合点和差异点。
(1 )比对的内容检材与样本的总体类型,各特征形态、尺寸、位置、相互距离与构成的角度。
(2)比对的方式现场痕迹与嫌疑客体或嫌疑客体样本的比对;现场痕迹与嫌疑客体或嫌疑客体样本的比对;两者照片或底片的相互比对。
(3)比对的顺序先比对种类特征,再比对细节特征;先比对特征出现的部位、方位,再比对特征的具体形态、结构。
(4 )比对方法特征对照法,特征接合比对法;重叠比对法。
4. 综合评断得出结论综合评断是结合现场情况及痕迹形成因素,对已发现的符合点与差异点的性质、质量与数量、现象与本质等作综合分析,提供鉴定结论的依据。
(1)评断符合点主要分析认识特征是真正符合,还是偶合。
评断相符特征,是对它们的数量、质量、可靠程度及其形成规律进行研究,确定是本质相符,还是非本质相符。
(2)评断差异特征两个客体特征的固有差异是本质差异;同一客体在不同因素影响下,部分特征发生变化形成的差异是非本质差异。
对差异特征的评断,是对差异的质量、数量、形成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确定是本质差异还是非本质差异。
(3)评断与结论当种类特征与细节特征符合,具有质量好、可靠的符合特征,特征相互间的关系吻合,特征的总和具有不可重复性,差异点得到科学解释已构成特定性,即可作为认定的依据。
5. 制作鉴定书痕迹鉴定书是记录痕迹鉴定工作的文件,是诉讼证据之一。
鉴定书的内容,应反映出检验的过程、方法。
对结论的表述,应有科学的论据,事实准确、文字简练。
鉴定书由文字与照片两部分组成正文的叙述应由绪论、检验、论证和结论组成。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考核知识点1 痕迹的概念2. 痕迹形成与分类3. 痕迹检验的原理和方法(二)考核目标第一、重点考核目标1. 识记(1)犯罪痕迹定义。
(2)广义犯罪痕迹定义。
(3)狭义犯罪痕迹定义。
(4 )造痕体定义。
(5)承痕体定义。
(6 )作用力定义。
(7)形象痕迹定义。
(8)动作习惯痕迹定义。
(9)整体分离痕迹定义。
(10 )同一认定的定义。
2. 理解:(1)广义犯罪痕迹的意义。
(2)狭义犯罪痕迹的意义。
(3)造痕体特性与痕迹的关系。
(4)承痕体特性与痕迹的关系。
(5)力对痕迹的影响。
(6)形象痕迹的意义。
(7)动作习惯痕迹的意义。
(8)整体分离痕迹的意义。
(9 )同一认定的内涵。
(10 )综合评断的意义。
3. 应用:(1)检验现场痕迹。
(2)检验嫌疑客体或嫌疑样本痕迹。
(3)评断与结论。
第二、次重点考核目标1. 识记(1 )痕迹学定义。
(2)痕迹检验定义。
(3)痕迹特点。
(4 )痕迹分类标准。
(5)物质转移和交换原理。
(6)痕迹检验任务。
(7 )痕迹检验作用。
2 理解(1)痕迹检验程序。
(2)痕迹特点意义。
(3 )立体痕迹。
(4)平面痕迹。
(5)动态痕迹。
(6)寻找显现痕迹及主要方法。
(7)确定案件真伪与分析案件性质。
(8)检验现场痕迹。
(9)评断符合点。
3. 应用(1 )提取原物法。
(2)金属上的工具痕迹防锈法。
第三、一般考核目标1. 识记1)痕迹概念。
(2 )人体痕迹定义。
(3)动物痕迹定义。
(4 )物体痕迹定义。
(5 )物理方法概念。
(6 )化学方法概念。
2. 理解(1 )人体痕迹。
(2)动物痕迹。
(3 )物体痕迹。
(4 )寻找痕迹的物理方法。
(5)寻找痕迹的化学方法。
第二章手印检验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乳突纹线的生理结构及手纹的基本特点,掌握手印的基本特征,学会对现场手印的发现、显现、固定、分析和检验鉴定的方法和技能。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手印概念(一)手纹与手印的概念1. 手纹是指生长分布在人手指、掌表面的乳突花纹、屈肌褶纹、皱纹等皮肤花纹的总称。
2. 手印是手掌表面皮肤花纹印痕的总称。
是人的手指、掌面在肌力的作用下,接触承痕体后在其表面留下的痕迹。
包括指头印、指节印、手掌印。
(二)手纹的特点手纹具有人各不相同、终生基本不变、触物留痕、认定人身,其中乳突纹线排列有序。
(三)手印检验的作用1.为侦查提供线索,缩小侦查范围2. 提供诉讼、审判的证据,证实犯罪3. 手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二节手印的形成、分类与形态(一)手印的形成与分类1. 手印的形成手在肌力作用下,印压接触承痕体,引起其表面形态或附着物或色泽的变化,形成反映人手接触部位的大小、长短及手掌面皮肤花纹凸凹形态的印痕。
2.手印分类(1)以不同形态分类有:立体手印、平面手印。
(2)以附着物不同分类有:加层手印、减层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