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寓居数年的太和场钟家院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47)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47)4101.张大千高士图镜心释文: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卷过一山连,钓台近处行南缓,何用风牵上濑船,蜀人张爰写并题。
天才画家张大千(1899—1983)是近代中国画坛上一位学贯古今而又有创新精神的大师,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
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
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张大千的画风,先后曾经数度改变,难能可贵的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
富于书卷气的高士题材在张大千的画作中是一个为他终生不弃的题材,有时他甚至将自己和挚友的肖像引入这一题材之中,这说明作者不单单是喜欢创作这一题材,而是将它作为个人人格理想的一种追求去加以描绘。
这张《高士图》未署创作年代,但是从远山的没骨画法等细节之处,以及钤有‚摩耶精舍‛印章可以判断这是张大千八十岁左右的作品。
整件构图简约,寥寥数笔,诗情画境跃然纸上。
图中的高士倚坐在山石间,脚下‚江静潮平‛,遥望逶迤连绵的远山,展现了旷达高远的诗意。
与其早期的高士题材作品(比如本图录第220号拍品《竹林高士图》作于1935年、第120号《幽篁高士图》作于1945年)相比较,可见作者此时精炼技法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技艺纯熟对胸臆的表达已不构成任何障碍。
风格也由‚清新俊逸‛转尔‚苍深渊穆‛之境,虽然画面呈现的是笔简墨淡,但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
4102.张大千深山高士图镜心设色纸本款识:蛰庐老友求正弟爰钤印:阿爰(朱)、大千居士(白)、大风堂(朱)4103.张大千高士图镜心设色纸本钤印:张季、大千题识:斜阳外,寒鸦数点,一湾流水绕孤村。
大千居士。
张海若、高毓浵、陈云诰、邵章边题,张、高二题署年甲申(1944年)。
4104.张大千松下高士图镜心设色纸本钤印:张爰印、大千题识:笔端突兀走千军,墨落能生米壑云,惭愧东坡仰后辈、却无玉带镇山门。
张大千连屏巨幅《西园雅集图》赏析

张大千连屏巨幅《西园雅集图》赏析张大千《西园雅集图》最初成稿见于四川省博物馆所藏的甲申(1944年)为严谷声所作之四屏此作地坡不着色,竹树以水墨为主,芭蕉用没骨法,画面素净,留空较多。
至乙酉(1945年)又见数本大千《西园雅集图》,已可考的有高岭梅先生的“梅云堂”本和本拍品。
此两件作品基本构图源于甲申本,但画面已作润饰更显富丽,人物及细部处理以臻完善。
芭蕉修竹皆采用双色勾填青绿法,地坡设色,衬出婉涎流泉,以及重青绿和朱砂服饰。
终成巨制。
比较“梅云堂”本和本拍品,人物构图、题款非常类同,应为同一稿本,两件均有乙酉(1945年)与壬寅(1962年)双年款。
其题款从字迹断,均为壬寅年同时落笔。
据此,以上两幅均为1945年稿,1962年成并题款。
题款中“去年有人索写此图以代春帖子,因而敦迫甚急,草草于岁除完成之,殊不能佳”,应指《西园雅集》甲申本。
至明年“损益旧稿,复制此本”实指创作此本。
1945年,稿本完成后,因处战后,时事变迁巨大,画成此两稿而束之高阁。
直至1962年,“因展旧作为加数笔” 重新润饰于香港完成并题款。
其一遗赠好友高岭梅先生。
1945年正是张大千大风堂鼎盛时期,其作品出产颇高。
盖凡鸿篇巨制,皆有弟子协其完成,据张大千之子张保罗说,张大千在敦煌临摹的壁画,凡佛像人物等主要部分,都是由他亲自勾勒上色,其缁亭台楼阁或背景装饰,则多由门人子侄和喇嘛画僧协助完成。
如“梅云堂”本上即有“张玉比德补裙花”款及“‘张玉之印’、‘比德’”钤印。
另有1945年作《蟠桃献寿》亦有张玉款印。
张玉,即张心德(约1922—1953),亦名比德。
他是大千四兄张文修之子,过继给张善孖,曾有很长时间都跟随张大千,大千在敦煌数年,张心德一直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张心德是张氏第二代中画艺最高者,张大千借助手之力,在短期内能完成如此数幅大作也就不足以为奇了。
题识:1、去年冬友人索写此图以代春帖子,因为敦迫甚急,草草于岁除完成之,殊不能继,顷者逭暑昭觉禅林,古树阴凉复制此本,要不入明清一辈也。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35)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35)3025.张大千 1947年作晴霭仙阁立轴题识:晴霭翠纷纷,溪桥水乍分。
山家何处走,松外万重云。
丁亥嘉平月师北苑,蜀人张爰。
钤印:张爰、大千3026.张大千 1947年作秋林晚霭镜心钤印:张爰之印、大千款识:清水石罅咽轻流,晓霭林边溪远眸。
绛黛山峦秋欲暮,江南回梦旧林丘。
丁亥夏写秋林晓霭图用宋人法并拈二十八字时,将归于蜀中也,大千张爰。
3027.张大千夏山萧寺镜心题识:夏山萧寺。
巨师真迹惟故宫雪图、秋山问道图、日本山居图、寒斋江山晚兴卷,他无传者,此图参合秋山、江山二图为之。
爰。
钤印:张爰、大千居士说明:现藏家购自于台湾画廊,据画廊主人说,此作为香港几位士绅,本来要连名送给即将返英的港督,但由于港督没有收,最后由孔祥熙的女婿拿来的。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张大千前期山水主要学习和临抚石涛、石溪和渐江诸家,四十年代的敦煌之行,促使张大千的山水画发生丕变,呈现新的风貌,四十年代中期起,他上溯宋元,宗尚‚元四家‛和董源、巨然等名家,融入宋元文人画笔墨蕴藉的意趣。
该幅作品为张大千汲取巨然山水画法所作,画面左上侧题识‚巨师真迹惟故宫雪图、秋山问道图、日本山居图、寒斋江山晚兴卷,他无传者,此图参合秋山、江山二图为之。
‛即为明证。
巨然工画山水,师承董源,但风格不同于董源秀逸奇伟,擅画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的‚淡墨轻岚‛之景,他的重要特点就是在林麓间点缀卵石,玲珑剔透,清晰润透,他的画风对后世江南山水派贡献尤大。
张大千在该幅画作绘制中,细笔皴擦,并以淡赭敷染,画面散发出浓重的湿润之气,且山石顶部的墨点点苔,都延续了巨然画风之精髓。
然该幅画作中,张大千并非对巨然笔墨的完全追摹,他于巨然笔墨之外,能融入己法,笔法纯熟率意。
3028.张大千秋山秋水镜心一九六三年作题识:秋山在望,秋水无边。
扁舟载酒,寻我诗仙。
癸卯(1963年)二月,写似梁年老长兄法教。
台北访张大千故居——摩耶精舍

台北访张大千故居——摩耶精舍十一月的台北,骄阳依旧炎炎,空气中渗透湿热的因子。
突然而降的一阵雨,淅淅沥沥,带来了些许清凉。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
”焦躁的情绪不翼而飞,惬意舒心之下,顿感自然造化的高深莫测。
郎静山题写的“摩耶精舍”摩耶精舍,为艺坛宗师大千先生台北的寓所。
紧邻市郊外双溪溪水双分之右侧,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相距不远。
1976年1月,78岁高龄的大千先生,万里迢迢从海外归来定居台北,选择这片青山簇拥、绿水环绕的坡地,作为自己最后的栖居地,许多人佩服大师过人的慧眼——这里曾是一片荒废的鹿苑,选址时,大师发现乱石墙角边,孤立着一棵白梅树,风姿绰约,偏爱梅花的他当即拍板。
建筑模式按照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精心设计,花时近三年,择林点丛,叠石理水,随冈营墅,才有了今天花木扶疏、精巧玲珑、风格典雅极富园林之胜的摩耶精舍。
取名“摩耶精舍”,源于佛经典故。
“摩耶”为释迦牟尼母亲之名,传说其“腹中有三千大千世界”。
大师也曾短暂出家为僧,师父为其取名“大千”,故后以“大千居士”自称。
大师仙逝后,摩耶精舍被无偿捐献,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部分。
此次临来台北之前,对之早已心往神驰。
幸有当地好友细致安排,让我得以一窥摩耶精舍神秘之境,欢喜之外,亦非常感激。
进入庭院,就像身临大师所创造的山水画境之中,处处可以欣赏到奇巧的构思。
宅院中央一方天井,两个相连的小池塘,白、橘、黄、黑四色锦鲤戏水池中。
盆景中的松、柏、梅、榉,树干姿态雄伟苍劲。
特别是入口玄关处被称作迎客松的黑松盆景,枝态泻如飞瀑,以四十五度角下坠,又似向正在进门的访客鞠躬欢迎,情致憨厚。
四盆铁柏,蟠曲矫劲,据说树龄都已在200年以上。
沟渠旁,几棵挺拔的梅树,虽无初春蓬勃娇艳的花朵,却枝繁叶茂,形姿古朴。
正屋,以木材架构。
沿中庭通道,可进入客厅、画室及餐厅。
客厅布置素雅,一帧与毕加索合影的旧照,引人注目。
众所周知,他们的会晤被艺术界视作东西两大家的峰会,意义重大,大师也被尊为中国美术的对外传播者。
万里还归故国山

万里还归故国山张大干先生是名噪中外的一代绘画大师,四川省内江市人,名爰,又名季、季菱,号大千居士,生于1899年。
1948年迁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78年定居台湾。
1984年4月病逝于台湾。
张大千的传统功力之深,技法画路之宽,题材风格之广,成就影响之大,世所罕见,誉他为一代绘画大师,可谓当之无愧。
无论写意、工笔、水墨、设色,无不擅长,几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一不精,集文人画家、宫廷画家和民间艺术家于一身,雅俗共赏。
他兼能书法、篆刻,对诗词、鉴赏、画史、画论亦有精深的研究。
他画荷花和海棠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俱臻妙境。
他与齐白石被并称“南张北齐”,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先生晚年对陶瓷艺术颇感兴趣,他居住在台北外双溪大风堂时,觅得烧窑技艺较佳窑厂一处,嘱窑厂按照其设计的造型限量生产了四种瓷器,一是青白釉三足炉10件,二是白釉粉彩梅花纹玉壶春瓶10件,三是墨绿釉瓶lO件,四是淡黄釉瓶10件。
其中白釉粉彩梅花纹玉壶春瓶十件为大千先生亲自手绘,成品多赠给挚友及门客,台湾国语日报社前社长羊汝德获赠一套,香港画商、鉴定家徐伯郊获赠一套。
2D07年春节央视《鉴宝》栏目组织的赛宝大会征集参赛藏品时,曾担任大千先生秘书5年的冯幼衡博士托人送来两件大千先生的陶艺作品,是当年大千先生赠给其父冯放民先生那套作品中的两件。
一件为青白釉三足人面纹炉,造型为大千先生设计,釉色仿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色泽纯正,造型规整,既有传统韵味,又有大家风范。
另一件为粉彩梅花纹玉壶春瓶,该瓶为大干先生亲自手绘,瓶的一面绘一枝梅花,另一面书大千先生咏梅花诗一首:“万里还归故国山,溪边结得三屋椽。
种梅买鹤余生了,月下花前伴鹤眠。
”诗后注:“壬戌年佳平月写摩耶精舍小诗”。
署名:“八十四叟爱”。
左下角有两方印章,上为白文方印“张爰”,下为朱文方印“大千父”。
在梅花和诗之间另有一方朱文方印“春长好”。
底有青花篆书“大风堂”款。
【张大千】张大千简介

【张大千】张大千简介张大千(中国泼墨画家)张大千,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
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
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
张大千详细介绍张大千简介张大千(1899年~1983年),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
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
后因为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影响巨大,又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他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开创泼墨与泼彩,发展了中国画新的艺术风格。
由于其技法独到,创立了名闻尔的大风堂画派,俗称大千画派。
张大千艺术生涯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
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石涛、八大山人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诸家乃至敦煌壁画。
60岁后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受西方现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独创泼彩画法,那种墨彩辉映的效果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独具气息。
1/ 1。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34)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34)2901.张大千高士图镜心设色金底备注∶此作由藏家直接得自画家本人张大千(1899-1983),原名权,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
生于四川内江,祖籍广东番禺。
1917年与二哥善孖留学日本,在京都学染织。
1919年回国后从人从曾熙、李瑞清学书画。
1941年赴敦煌石窟临摹壁画。
1949年赴香港暂居,1952年移居阿根廷,1954年移居巴西圣保罗。
1956年游欧洲在尼斯晤华加索,1958年作品《秋海棠》被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学会‛赠予金质奖章,1968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授赠荣誉博士学位。
1977年返台北筹建‚摩耶精舍‛1978年定居台北。
从1950年以来,在世界各国举办个人展览60余次,出版有《张大千书画集》等多种选集和著述。
张大千集文人画与作家画、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为一炉,举凡人物、山水、花鸟、虫鱼、走兽、工笔、写意,无一不能,无一不精。
《高士图》构图简洁明快,线条古雅流畅,设色淡雅古韵,人物微抬头上抑,一枝梅花悬于头部上方,使画面高古而又幽远,可见大千功力非凡。
2902.1949年作高士图立轴设色纸本钤印:张爰、大千、大风堂款识:省斋仁兄法家正之,己丑秋日大千居士爰。
说明:《高士图》题材起源于《竹林七贤图》,多为文人画高士以自况,历代作品或者以远古高贤圣哲自拟;或者绘陶渊明以示归隐田园,向往隐居生活;或为画家自画像,但又不写实,多是描绘成进可以修贤治国平天下,退则以贤人自居。
此图即张大千以陶渊明自喻,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感。
2903.张大千高士图镜心设色纸本款识:壬辰二月,大千张爰。
印鉴:张爰印、大千鉴藏印:刘少旅藏、南海潘博文藏2904.张大千高士图镜心设色纸本钤印:张爰之印题识:虞琴仁丈即乞教正张爰2905.张大千松下高士图镜心款识:丙子闰三月写似昌猷吾兄法教大千弟张爰同客巴西钤印:大千唯印大年2906.张大千高士图镜心纸本设色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张爰之印信题识:(1)、少有道粲,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
张大千绘画作品题跋涉及人物考(下)

张大千绘画作品题跋涉及人物考(下)打开文本图片集张大千日常交友,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本文继续讨论其绘画作品题跋所涉及的人物。
15、《岁朝清供图》为张大千1941年43岁时所作。
画中铭记题跋为:“岁朝清供,叔文三兄辛巳开福。
大千弟爰。
”叔文:即张叔文(生卒年不详)。
江浙人。
抗战时期四川灌县中央银行任职。
16、《东坡居士笠屐图》为张大千1941年43岁时所作。
画中铭记题跋为:“余旧藏元僧写坡公象,颧隆面削,宛若臞仙。
兹大千抚本,乃尔广颊丰。
意公自海南得佛印书后,悟得丧齐生死,心与造化游,故尔心闲体逸如是耶!今披此图,可想见别黎子云家,风雨归途,野服萧然,妇孺追随,邑犬群吠之状也。
辛巳新秋,沅叔傅增湘书于藏园之石斋。
”“心香一瓣散馥芬,不用海南兰麝薰。
升阶自集乡人笔,冠剑杂沓会风云。
时事摧肝笔砚焚,碧血成晕苔生纹。
岷江浩渺万派分,哪得和气含氤氲。
暮颐山头长髯君,芸窗早岁窥皇坟。
万斛源泉发高文,下眎百家如蠛蚊。
黄惠迁谪实足云,绣寰画袁铭殊勋。
我欲笔阵扫千军,老拙不学兼不勤。
燕市酒薄难为醺,胡不归去躬耕耘。
万里何尝异乡枌,肴擾罗列旌旗分。
迎神一曲声凄焄,去天尺五公应闻。
张朝墉。
”傅增湘(1872—1950),字叔和,一字润沅,号沅叔,别署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藏园老人、清泉逸叟、长春室主人等。
四川江安县人。
近现代藏书家、学者、教育家。
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1917年12月至“五四”运动前,曾入内阁任教育总长。
傅氏一生藏宋金刻本一百五十种,四千六百余卷;元刻本善本数十种,三千七百余卷;明清精刻本、抄本、校本更多,总数达二十万卷以上,是晚清以来继陆心源皕宋楼、丁丙八千卷楼、杨氏海源阁、瞿氏铁琴铜剑楼之后的又一大家。
他无论是在藏书、校书方面,还是目录学、版本学方面,堪称一代宗主。
张朝墉(1859—1942),字北墙,一字伯翔,晚号半园,以蓄长须,又被称为张髯。
四川奉节人。
清廪生,精通宋代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翻腾着银波雪浪的府河之滨,在郫县团结镇的永定村里,有一座令人瞩目的钟家院。
乡亲们都记得,在抗战烽火熊熊燃烧的岁月里,院内曾寓居过一位名扬海内外的画坛大师。
大师姓张名大千,1940年后,他从甘肃敦煌临摹壁画归来,与家人一起寓居成都。
老家在内江的张大千,选择住在成都的初衷,一是便于与抗战时云集成都的文化界人士聚会,二是便于以大都会及周边的风土民间为素材,虔心创作一批绘画作品。
可那时大后方的成都也不安宁,日本侵略者的飞机,不时对成都狂轰滥炸。
许多市民为了躲避轰炸,纷纷迁出市区。
见此情状,张大千的好友林教授建议大千先生到他郫县太和场蔡家桥的亲戚家去借居避难。
张大千了解到这儿当时社会秩序较为稳定,有利于安居和进行艺术创作后,决定举家迁往钟家院居住。
这一住就整整住了四年之久,一直到抗战胜利,才离开这里。
在这四年期间,大千先生不仅在府河之滨绘制了大量画作,还与当地乡亲结下深厚的友谊。
至今太和乡(今团结镇)的老人们,都认为这是一件值得怀念的美事。
当时的钟家院,由前后两个四合院构成,有房数十间。
房屋全是小青瓦盖顶,粉白墙壁。
房架及
门窗,都是用上等柏木构造。
门、窗、梁、柱还上了优质红漆,表面明光湛亮。
整个房舍建筑,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风韵。
前后两院的坝子上,都筑有花坛,种植着各种花草。
大院左右两侧及后边,都有一片幽深的林子。
林中除了慈竹还有柏家竹、斑竹及一些高大树木。
整个院子四周,是由就地取材的竹子枝桠,编织成比土墙更结实耐久的生态篱笆墙。
这种典型川西竹林院落,是最适于居住和艺术创作的绝佳环境。
大千先生一家,住在钟家大院的前院内时有两间画室。
一间画室里面,安有一张大画案,另一间竖着一张大型木板,都是些绘画时的用具。
他在这里创作了大量国画。
画荷花是他的特长,画大幅荷花时,不管枝干多长,都是两笔完成。
一笔从上至下,另一笔从下至上,两笔自然接榫,了无痕迹,看起来好像矗立在水中央一般。
画佛像是大千先生的另一特长。
他在钟家大院画了一幅大型观音菩萨像,高达8尺。
面部表情慈祥可亲,衣衫长达七尺,其线条自然流畅,中间无停顿连接的痕迹。
观音画像完成之后,慈眉善目,光彩照人,附近村民前来观看菩萨造像者,终日络绎不绝。
他的画案上,还放有一张特
制的竹丝极细的竹簾,用来遮盖刚画好的画面,以防衣袖污染。
他对作品,要求很高。
稍微画得不如意,就废弃了重画。
他的家人和邻居小孩时常帮他焚烧废画,往往一烧就是许多张。
他认为满意的作品,就交给家中雇用分裱画工人精心装裱。
成品挂满两间画室。
当画积累到一定数量,就送到成都开办画展。
尽管参观画展的门票售价颇高,但每次都还很快即被销售一空。
大千先生在乡间居住了四年,离他家仅一里路的太和场居民,却很难在街上见到他的身影,因为他从事艺术创作,没有停过一天笔,没有一天懈怠过他的绘画事业。
张大千寓居数年的太和场钟家院
陈治安
作者
郫县乡土作家责任编辑
吴帆
60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