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精度设计期末复习重点表面粗糙度

合集下载

机械精度设计第五章:表面粗糙度

机械精度设计第五章:表面粗糙度
中线
lr
lr
lr ln
lr
lr
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
6.评定长度ln(evaluation length) 用于判别评定轮廓的x轴方向上的长度。 评定长度应包括一个或几个取样长度 。
一般取标准评定长度ln=5lr。若被测表面比较 均匀,可选ln<5lr;若均匀性差,可选ln>5lr。
为充分合理地反映整个表面的粗糙度特性,必须 在多个取样长度上分别进行测量,并取各测得值的 算术平均值。
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数值
Ra(µ m) Rz (µ m) lr(mm) ln (mm)
≥0.008~0.02 >0.02~0.10 >0.10~2.0 >2.0~10.0 >10.0~80
≥0.025~0.10 >0.10~0.50 >0.50~10.0 >10.0~50.0 >50.0~320
0.08 0.25 0.8 2.5 8.0
把轮廓分成长波和短波成分的滤波器。
(1)入s滤波器
确定存在于表面上的粗糙度与比它更短的波的成分之间相 交界限的滤波器。
(2)入c滤波器
确定粗糙度与波纹度成分之间相交界限的滤波器。
(3)入f滤波器
确定存在于表面上的波纹度与比它更长的波的成分之间相 交界限的滤波器。 把轮廓分成长波和短波的滤波器。因为原始轮廓有粗糙 度轮廓、波纹度轮廓和波长更长的表面形状误差轮廓
GB/T 3505-2009规定的与评定表面粗糙度有关的部分术语和定义。
部分术语
轮 廓 滤 波 器
坐 标 系
表 面 轮 廓
原 始 轮 廓
粗 糙 度 轮 廓
取 样 长 度
评 定 长 度
中 线

第3章-表面粗糙度

第3章-表面粗糙度

2、表面粗糙度形成的原因 1)加工过程中的刀痕 2)切屑分离时的塑性变形
3)刀具与已加工表面间的摩擦
4)工艺系统的高频振动
二、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1)耐磨性 零件表面越粗糙,摩擦系数就越大,二相互运动的零 件表面磨损就越快,即零件的耐磨性差。 2)稳定性 影响到配合性质的稳定性,如对间歇配合,微观不平 度的峰尖在工作中首先被磨损而使间歇增大;对过盈配合, 微观不平度的峰尖在装配时被挤平,实际有效过盈减少, 降低了联结强度。 3)疲劳强度 零件表面越粗糙,微观不平度的凹谷就越深,应力集 中就越严重,在交变应力作用下,零件损坏的可能性就越 大,疲劳强度显著降低。 4)抗腐蚀性 粗糙的表面易使物质附着于微观不平度的凹谷,并渗 入金属内层,造成零件表面锈蚀。
§3-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本节要点: 1、基本术语和定义 2、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 3、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及数值的选用
§5-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一、基本术语和定义 1、 实际轮廓:平面与实际表面相交 所得的轮廓线 2 、取样长度L 取样长度是指取具有 表面粗糙度特征的一段基 准线长度,在取样长度范 围内,一般应包含至少5 个轮廓峰和轮廓谷。但取 样长度过长,表面粗糙度 的测量值又会把表面波度 的成分包括进去,所以要 适当。
三、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及数值的选用 1、评定参数的选择 对大多数表面而言, Ra、 Rz是国标规定必须标注的参数,Ra 较客观地反映表面微观几何形状的特征,国标推荐优先选用,其他 参数如RSm 、Rmr(c)只有在Ra、Rz不能满足零件表面功能要求时才 选用。 (1) 优先选用Ra;(不宜用于太粗或太光的表面) (2) 超精加工表面用Rz; Ra 、Rz联用,常用于控制表面微观裂纹。 2、参数值的选用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选用的原则是:满足功能要求而顾及经济合 理性,即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参数的允许值应尽可能大。参 数已经标准化,设计时应按GB/T 1031—1995规定的参数值系列选取

5-表面粗糙度解析

5-表面粗糙度解析



4)`间距特征参数-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
一个轮廓峰与相邻的轮廓谷的组合叫做轮廓单元。
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是指在一个取样长度lr范围内所有 轮廓单元的宽度Xsi的平均值,用符号RSm表示,即
RSm
1 m
m i 1
Xsi
Xs1
Xs2 Xs3
Xs4
Xs5
Xs6
中线
lr
图 轮廓单元的宽度与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
y( x) dx

Ra
1 n
n i 1
yi

(2)轮廓最大高度Rz

在取样长度L内,轮廓的峰顶线和谷底线之间的距离。
即: Rz =︱ypmax︱+︱yvmax︱




(3)轮廓单元的平均线高度Rc

在一个取样长度L内,轮廓单元高度的平均值。
5
5
基 本
即:
y pi
yvi
Rc i1
i 1
5
二 表面粗糙度的代号及标注
1、表面粗糙度的代号
新国标GB/T131-2006
位置a:幅度参数符号及极限值和相关技术要求。
上、下限值符号 传输带数值/幅度参数符号 评定长度值 极限值判 断规则 幅度参数极限值(μm)
位置b:附加评定参数(如RSm,mm)
位置c:加
1、比较法:将被测表面和表面粗糙度样板直接进行比较,多用 于车间,评定表面粗糙度值较大的工件。
2、光切法:利用光切原理,用双管显微镜测量。常用于测量Rc 为0.5~60μm。
3、干涉法:利用光波干涉原理,用干涉显微镜测量。可测量Rc 和Rz值。
4、印模法:利用石腊、低熔点合金或其它印模材料,压印在被 测零件表面,放在显微镜下间接地测量被测表面的粗糙度。 适用于笨重零件及内表面。

机械几何量检测-表面粗糙度测量

机械几何量检测-表面粗糙度测量


光切法是利用光切原理测量表面粗糙度 的方法,常采用的仪器是光切显微镜 (也叫双管显微镜),其外形如图所示。 它将一束平行光带以一定角度投射与被 测表面上,光带与表面轮廓相交的曲线 影像即反映了被测表面的微观几何形状, 解决了工件表面微小峰谷深度的测量问 题, 避免了与被测表面的接触。由于它 采用了光切原理, 所以可测表面的轮廓峰 谷的最大和最小高度,要受物镜的景深和 鉴别率的限制。峰谷高度超出一定的范 围,就不能在目镜视场中成清晰的真实 图像而导致无法测量或者测量误差很大。 但由于该方法成本低、易于操作,所以 还在被广泛应用
圆轮廓度可以这样测量:先选择园的范围(即选择元素, 如测量园半径),点击‘内容选择’中‵园轮廓度′, 即可显示下图
粗糙度测量——测量园弧表面粗糙度

粗糙度测量:换上粗糙度测量专用触针,见下图。
粗糙度测量——测量园弧表面粗糙度


设置:
(1)类型选择′设置为粗糙度,内容选择′根据测量需求选择平面或 园弧。 (2)参数设置,‵取样长度′一览可根据粗糙度大小选择 0.08-8mm中一个.‵段数′中分1-5段和全部;所谓‵全部′ 即根据采样和选择后的实际长度,除以取样长度所得最多段数。 ‵采样速度′可分别选择每秒0.5mm或1mm。‵传感器′一览根 据选用触针的长短来选;较长的一根则选‵标准′,用来测量平面、 园弧和球面的粗糙度及Pt值;短者选‵小孔′,用以测量内孔大于 5mm孔壁粗糙度。‵粗糙度测量′一栏可根据测量物选择平面或 园弧。‵触针半径′写入2μm; ‵测量范围′一栏可选择‵0.5˜0.5mm′。‵测量长度′中可填入0-100mm间一个数,这是在ˋ 段数ˊ取ˋ全部ˊ或测量轮廓的时候才有作用。
形状测量——轮廓测量 先装上测杆,使触针垂直于工作台表面, 并用工具通过螺丝固紧(见下图)。

第二章机械零件的几何精度(表面粗糙度).

第二章机械零件的几何精度(表面粗糙度).
波距在1~10mm的几何形状误差属于表面波度
波距大于10mm的几何形状误差属于形状误差(宏 观几何状误)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工作性能的影响
表面 粗糙 度对 机器 零件 的使 用性 能的 影响
耐磨性 配合性质 抗腐蚀性 疲劳强度
接触刚度 结合密封性
表面粗糙度大—磨损大—寿 命低 表面粗糙度大,配合性质的稳定性差 粗糙的表面易造成表面锈蚀 表面越粗糙,疲劳强度越低 表面越粗糙,接触刚度越低 表面越粗糙,结合密封性越差
3.表面粗糙度符号及代号在图样上的标注
表面粗糙度符号及代号一般标注在图样上零件的可见轮廓、尺寸 界线、引出线或它们的延长线上,如图 所示。
符号的尖端必须从材料外 指向表面。
表面粗糙度代号中的数值及 符号的方向必须与尺寸数值 方向一致
表面粗糙度代号在图样上的标注
当零件的大部分表面具有相同的粗糙度时,对其中使用最多 的一种代号可以统一注在图样的右上角,并在代号前加注“其 余”两字
a2
(e)
d
表面粗糙度轮廓代号
(1)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的标注 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是基本的评定参数,必须注出其允许值。 当选用Ra时,参数值前可不注出其代号“Ra”;若选用Rz、Ry 时,则应在参数值前注出其代号“Rz”、“Ry”,如表所示。
表面粗糙度参数的“上限值”或“下限值”表示所有实侧值中,允许16% 的测得值超过规定值;“最大值”或“最小值”,表示不允许测得值超过规 定值
测量点少、计算方便,其应用仍较广泛; Ry:不能反映表面微观几何形状特性的全面,但反映加工痕迹
的深度,故一般与Ra、Rz值联用,从而控制表面微观裂纹的 深度,常用于承受交变应力的工作表面及被测面积很小的表 面。 Ra、Rz、Ry的数值越大,表面越粗糙。国标规定了这三个参数 的数值系列如表所示

精度设计第三章表面粗糙度

精度设计第三章表面粗糙度

用去除材料方法获得的表面, Rz3.2max Ra的上限值为3.2μm,下限值为 Rz1.6min
用去除材料方法获得的表面 粗糙度, Rz的最大值为3.2μm,
1.6μm。
最小值为1.6μm。
2、表面粗糙度代号及标注(4)
(4)表面粗糙度的其它规定
根据零件表面的功能需要和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值的测量要求等 ,还可以对表面粗糙度的标注作出其它一些规定,包括l、S、Sm 、tp、指定加工方法、加工纹理方向的控制和加工余量等。
(1)定义
在取样长度内,5个最大的轮廓峰高ypi平均值与5个最大轮廓
谷深yvi平均值之和。即: 5
5
5
5
ypi yvi
Rz i1
i 1
5

Rz
hi
i 1
5
hj
j 1
1、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
特点 优点:简单、直观
Rz
Rz
缺点:不反映形状
2、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定义:
在取样长度内,被测实际轮廓上各点至轮廓中线距离绝对值的 算术平均值,即
2、表面粗糙度代号及标注(7)
表面粗糙度标注方法示例
➢在同一图样上,每一表面一 般只标注一次符号、代号。
➢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一般 注在可见轮廓线、尺寸界线、 引出线或它们的延长线上。
➢符号的尖端必须从材料外指 向表面
➢当零件的大部分表面具有相 同的表面粗糙度要求时,统一 注在图样的右上角,并加“其 余”二字
3.2max
GB 131-93:Ra 3.2μm为最大允许值
GB 131-93规定: ➢当允许在表面粗糙度参数的所有实测值中,超过规定值的个 数少于总数的16%时,应在图中标注表面粗糙度参数的上限值 或下限值; ➢当要求在表面粗糙度参数所有实测值不允许超过规定值时, 应在图样上标注表面粗糙度参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是指加工表面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微小峰谷的不平度 [1]。

其两波峰或两波谷之间的距离(波距)很小(在1mm以下),它属于微观几何形状误差。

表面粗糙度越小,则表面越光滑。

通常把波距小于1mm 尺寸的形貌特征归结为表面粗糙度,1~10mm尺寸的形貌特征定义为表面波纹度,大于10mm尺寸的形貌特征定义为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一般是由所采用的加工方法和其他因素所形成的,例如加工过程中刀具与零件表面间的摩擦、切屑分离时表面层金属的塑性变形以及工艺系统中的高频振动等。

由于加工方法和工件材料的不同,被加工表面留下痕迹的深浅、疏密、形状和纹理都有差别。

表面粗糙度与机械零件的配合性质、耐磨性、疲劳强度、接触刚度、振动和噪声等有密切关系,对机械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我国国家标准有GB/T 131-2006《表面结构的表示法》,规定了表面粗糙度的表示方法,适用于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和图样标注;GB/T 1031-2009《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规定了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及其数值,适用于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评定,也可用于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设计模具等。

一、发展历史为研究表面粗糙度对零件性能的影响和度量表面微观不平度的需要,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国的一些专家设计制作了轮廓记录仪、轮廓仪,同时也产生出了光切式显微镜和干涉显微镜等用光学方法来测量表面微观不平度的仪器,给从数值上定量评定表面粗糙度创造了条件。

从30年代起,已对表面粗糙度定量评定参数进行了研究,如美国Abbott就提出了用距表面轮廓峰顶的深度和支承长度率曲线来表征表面粗糙度。

1936年出版了Schmaltz论述表面粗糙度的专著,对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和数值的标准化提出了建议。

但粗糙度评定参数及其数值的使用,真正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标准还是从40年代各国相应的国家标准发布以后开始的。

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
加工方法 磨削 车削 镗孔 铣削 表面粗糙度Ra /m 0.4 0.8 1.6 3.2 6.3 12.5
(2)从设计角度看
对有装配要求的配合表面、承载交变载荷的表面等,应选较小的表面 粗糙度值;对某些非配合的表面则可以尽量选用较大的表面粗糙度值。
(3)选取参数值的一般原则 (1)同一零件上,工作表面粗糙度值小于非工作表面; (2)摩擦表面粗糙度值小于非摩擦表面;滚动摩擦表面比滑动 摩擦表面粗糙度值小; (3)运动速度高、单位面积压力大,以及受交变应力作用的重 要零件的圆角、沟槽处,应有较小的粗糙度; (4)配合性质要求高的配合表面,如小间隙的配合表面,受重 载荷作用的过盈配合表面,都应有较小的表面粗糙度;间隙 配合比过盈配合的表面粗糙度值小; (5)小尺寸比大尺寸、轴比孔的表面粗糙度值小; (6)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要求高时,参数值应相应地取得小; (7)要求防腐蚀、密封性能好或外表美观的表面,表面粗糙度 参数值应小。
(1)幅度参数的选用:是基本参数,可独立选用。参数值在0.025~6.3μm 的, 优先选用Ra 。参数值<0.025或>6.3μm,选用Rz 。 (2)间距参数的选用:不能独立选用,只有当幅度参数不能满足表面的功能 要求时,才选取附加参数作为附加项目。 RSm 主要在对涂漆性能有要求 或冲压成形时选用。
ln
(m m)
0.4 1.25 4 12.5 40
3 .中线(基准线)
中线(也称基准线)是指评定表面粗糙度参数值时所取 的基准 。GB3505-83 《表面粗糙度术语表面及其参数》规 定下面两种中线作为基准线:
(1)轮廓的最小二乘中线(m)
轮廓的最小二乘中线m是指在取样长度内,具有理想直 线形状的基准线,使轮廓上各点到该中线的距离(轮廓偏距) 的平方之和为最小,即 为最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波距<1mm表面波纹度:波距=1~10mm形状误差:波距>10mm表面粗糙度是指加工后零件表面的微小峰谷(Z )高低程度和间距(S )状况。

表面粗糙度轮廓的产生:(1) 切削后遗留 的刀痕;(2) 切削过程中切屑分离时的塑性变形;(3) 以及机床等工装系统的振动等。

1.取样长度lr取样长度:是测量或评定表面粗糙度所规定的一段基准线长度,至少包含5个微峰和5个微谷。

2.评定长度ln取标准评定长度ln =5lr 。

若被测表面比较均匀,可选ln <5lr ;若均匀性差,可选ln >5lr 。

1. 轮廓最小二乘中线(m)在lr 内,使轮廓上各点至该线的距离Zi 平方和为最小。

2. 轮廓算术平均中线 在 lr 内,1.高度特征参数(1)轮廓的算术平均偏差在lr 内,纵坐标值Z(x)的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2)微观不平度十点平均高度 Rz Rz =(3)轮廓的最大高度 Ry在lr 内2. 间距特征参数(1)轮廓单峰平均间距S 在取样长度Lr 内,轮廓的单峰间距Si 的平均值,称为轮廓单峰平均间距S 。

所谓轮廓单峰间距Si 指两相邻单峰最高点之间的距离投影在中线上的长度。

(2)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Sm在取样长度Lr 内,轮廓微观不平度的间距Smi 的平均值,称为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Sm 。

所谓轮廓微观不平度的间距Smi 指含有一个轮廓峰和相邻轮廓谷的一段中线长度。

Sm= ∑=+++ni i F F F F 121...∑=≈n i i Z n Ra 1 1 dx x Z lr Ra r l ⎰= 0 )(1)(515151∑∑==+i vi i pi z z minV max P Z Z Ry +=∑==n i i s n s 11∑=ni mi S n 113. 形状特征参数轮廓支承长度率tp在取样长度Lr 内,取一条平行于中线的直线,该线与轮廓相截,在轮廓上各段截线bi 长度之和称为轮廓支承长度ηp 。

ηp= 轮廓支承长度率tp 指轮廓支承长度ηp 与取样长度Lr 之比。

轮廓支承长度率tp 对应于水平截距c 给出。

tp=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选用原则根据零件的工作条件和使用性能,既考虑能表征表面的几何特性和表面功能参数,又要考虑表面粗糙度检测仪器(或测量方法)的测量范围和工艺的经济性。

选定评定参数时,高度特征参数是基本的评定参数,间距和形状特征参数是附加评定参数。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用原则工作表面的Ra 值比非工作表面小摩擦表面Ra 值比非摩擦表面小速度高、压力大,受交变应力作用的圆角沟槽Ra 小配合表面、过盈配合表面Ra 小要求防腐蚀、密封性能、外观表面Ra 小Ra 值与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协调,尺寸公差值和形位公差值越小,表面粗糙度的Ra 值应越小∑=n i i b 1r pl η尺寸的检测若被测量为L,标准量为E,那么测量就是确定L是E的多少倍。

即确定比值q = L / E,最后获得被测量L的量值,即L = qE。

所谓量值传递,指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的量值,通过标准器件逐级传递到工作用的计量器具和被测对象,这是保证量值统一和准确一致所必须的。

1.量块的形状与尺寸量块又称块规,是一种无刻度的标准端面量具,用特殊合金钢制成,线膨胀系数小,不易变形,且耐磨性好。

量块有长方体和圆柱体两种,常用的是长方体。

量块有两个测量面和四个非测量面。

量块长度l量块长度是指量块一个测量面上的任意点到与其相对的另一测量面相研合的辅助体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量块中心长度lc量块中心长度是指对应于量块未研合测量面中心点的长度。

量块标称长度ln量块标称长度是指在量块上,用以表明其与主单位(m)之间关系的量值(量块长度的示值)任意点的量块长度偏差 e任意点的量块长度偏差是指任意点的量块长度与标称长度的代数差e = l – ln量块的长度变动量v量块测量面上任意点中的最大量块长度与最小量块长度之差。

量块测量面的平面度误差fd量块测量面的平面度误差是指包容量块测量面的实际表面且距离为最小的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按量块的制造精度分五级:K、0、1、2、3级,其中0级精度最高,精度依次降低,3级最低。

按量块的检定精度分六等,即1、2、3、4、5、6等量块的选用:量块在使用时,常常用几个量块组合使用。

为了能用较少的块数组合成所需要的尺寸,量块应按一定的尺寸系列成套生产供应。

国家标准共规定了17种系列的成套量块。

组合量块时,为减少量块组合的累积误差,应尽量减少量块的组合块数,一般不超过4块。

选用量块时,应从所需组合尺寸的最后一位数开始,每选一块至少应减去所需尺寸的一位尾数。

1、分度值(刻度值) i :计量器具相邻刻线所代表的量值(分辨率);2、刻度间距a :刻度尺相邻刻线中心的距离;3、示值范围: 计量器具显示的最高值到最低值的范围;4、测量范围: 计量器具所能测量到的最大值到最小值的范围;5、灵敏度 k : 计量器具对被测量变化的反映能力;6、灵敏限(灵敏阈):计量器具可察觉被测量的最小变化值7、测量力8、示值误差 : 计量器具示值与真值之差( δ = X - X0)9、示值变动量10、回程误差11、修正值12、测量不确定度1. 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2.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3. 单项测量和综合测量4. 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5. 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6. 等精度测量和不精度测量7. 主动测量测量和被动测量绝对误差Δ 相对误差ε 测量的绝对误差的绝对值与被测量真值之比。

比较测量精度高低极限误差测量的绝对误差的变化范围1. 计量器具误差 (1)原理误差 (2) 阿贝误差 (3) 仪器基准件误差 (4) 相对测量中的标准件误差2. 测量方法误差 (1)测量基准与设计基准不统一而引起的误差。

(2) 被测件安装、定位不正确而引起的误差 (3) 测量力引起的误差3. 测量条件误差4. 人为误差0 x x Δ-=即(3-3) 000x x x x ∆=-=ε基本尺寸相同用Δ评定 基本尺寸不相同用ε评定 表示。

用lim ∆可消除。

系统误差 —— 不可消除,只能减小。

随机误差 —— 按其性 质可分 剔除。

粗大误差——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基本特性① 单峰性—② 对称性—③ 有界性—④ 抵偿性—标准偏差和算术平均值按下式计算:其极限误差一般为 ① 单次测量结果表示为 多次测量(即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为 多次测量结果表示为粗大误差及其剔除粗大误差按下式判断验收原则、安全裕度和验收极限(1)验收原则:原则上只接受公差带内的工件,即只允许误废,不允许有误收(2)安全裕度Au1—计量器具的不确定度; u2—测量条件的不确定度。

()112--=∑=n x x n i i σ(3-11) ∑==n i i x n x 11(3-12) σ3lim ±=∆(3-17) σ30±=i x x n x σσ=(3-18)x x x σ30±=x x v i i -=式中∑==ni i x n x 11 σ3>iv ()222121,u u u u f A +==验收极限方法具体的应用:① 对符合包容要求的尺寸、公差等级高的尺寸,验收极限按方法1。

② 对工艺能力指数Cp (=T/6σ)≥1时,其验收极限按方法2。

但对符合包容要求的尺寸,其MMS 的一边按方法1验收③ 对偏态分布的尺寸,对尺寸偏向的一边按方法1验收④ 对非配合的尺寸和一般的尺寸,按方法2验收。

上验收极限 下验收极限 此尺寸采用包容原则u1 = 5.6μm由表3.19(见下页)查得 i =0.01,尺寸范围>0~50的外径千分尺不确定度为上验收极限 下验收极限 轴 公 差 带 dma x(M ) A dmi n(L)dM Dm ax(L)A Dmi 上验收下验收极限孔公差 带DM例 3.14被检验零件尺寸为 。

935e φ E 9438.340062.0050.035φφ=--=8942.340062.0112.035φφ=+-=004.01=计u 0056.0004.011=<=u u 计尺寸范围>0~50的外径千分尺满足使用要求。

用量规检验零件时,只能判断零件是否合格,不能测出零件实际尺寸的数值。

通规的公称尺寸 = 被测工件的MMS(mmc 最大实体尺寸)止规的公称尺寸 = 被测工件的LMS (lmc 最小实体尺寸)工件除线性尺寸误差外,还存在形状误差,为正确地判断工件尺寸的合格性,规定了极限尺寸判断原则,即泰勒原则。

其内容为:孔或轴的体外作用尺寸不允许超过MMS ;任何部位的实际尺寸不允许超过LMS 。

通孔公差 孔最小极限尺寸 止 孔最大极限 确定验收极限的方式 验收极限 应用 内缩 方式 将工件的验收极限从工件的极限尺寸向工件的公差带内缩一个安全裕度A 上验收极限尺寸= 最大极限尺寸-A 下验收极限尺寸= 最小极限尺寸+A主要用于采用包容要求的尺寸和公差等级较高的尺寸不内缩方式 安全裕度A =0 上验收极限尺寸= 最大极限尺寸 下验收极限尺寸= 最小极限尺寸 主要用于非配合尺寸和一般公差尺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