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训练题111
【修辞手法与句子表达效果专练】第9辑:分析修辞句表达效果专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9辑:分析修辞句表达效果专练练习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2.鼓槌和花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
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冲击,一座座堤坝高垒,一排排人墙坚持。
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跳入这波涛中,波涛更加亢奋了。
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以前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
大雁列阵而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
但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他们站在这坚固的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涌涌的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景象。
威风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一起。
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
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
你看呐,随着鼓、随着镲、随着吼叫,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飞驰而下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民,飘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白粉髹腹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
当时离井别乡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
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5.柚树惊蛰始花,三月是我们赏花的时光;而于果农,便是农忙的开始,忙于疏花、授粉、除草等。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资料---成语专题训练(含答案详解)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资料---成语专题训练一、选择题详细信息1. 难度:中等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举办世界杯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有人说,能给中国足球带来质的飞跃,这种论调简直不可理喻。
B.水价上调是近期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在听证会上,供水企业只说亏损,对水价构成始终三缄其口,这让人们大为不满。
C.咱们从小在一块长大,虽然分别了几年,但是时间并没有阻断你我之间的感情,有什么困难你尽管说出来,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D.我们在技术革新时遇到了一个大问题,大家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可屡试不爽,多亏陈总指点,才渡过难关。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
形容蛮横或固执,不能用在“论调”上。
B项“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谨慎,也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C项“鼎力相助”,大方帮助,是敬辞。
D项“屡试不爽”,多次使用都没有差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
点评:对于成语使用正确与否的辨析,一定要关注动态的语境。
既要考虑成语的基本义,也要结合上下文考虑成语的感情色彩、范围大小、词义轻重和搭配等。
识记成语,也应从望文生义、褒贬不明、用错对象等方面分类识记。
详细信息2. 难度:中等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王力宏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反复揣摩,音乐基础尤为扎实,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 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B.高考要求考生复习时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偏科,那种目无全牛的复习方式,使不少考生在模拟考试中吃了大亏。
C.也许,乔布斯的传奇人生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本土企业家身上看到乔布斯的影子,见证属于我们自己的"苹果"。
D.中国羽毛球队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了辉煌成绩,队员一归国就受到热烈欢迎,倾国倾城的人们赶到机场迎接。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感情色彩不当。
2011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24分,每小题4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C)A. 恶.心厌恶.恶.贯满盈B. 模.型模.样模.棱两可C. 剥削.瘦削.削.足适履D. 荷.花荷.载荷.枪实弹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A. 不胫而走旁证博引即往开来B. 鞭辟入里变本加厉瑕瑜互见C. 轻歌曼舞始作勇者一愁莫展D. 以逸代劳谈笑风生变换莫测3.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地球生物圈是自然界经过长期________形成的,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础。
②终身教育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功能,毕业证的获得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__。
③舟曲地区多处山洪________,空前的泥石流灾害使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
A.演化终止暴发B. 演化中止爆发C.变化终止爆发D. 变化中止暴发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D)A. 毕业后,同学们虽然天各一方,不能常常见面,但是一直都藕断丝连....,彼此牵挂。
B. 老师强调,班委成员之间要注意团结协作,要在分庭抗礼....中共同推进班集体发展。
C. 竞争对手的公司成立较晚,却后来居上,迅速占领的技术市场,真可谓祸起萧墙....。
D. 在这次国际杂技邀请赛中,中国队参赛选手又拿出了不少令观众拍案叫绝....的作品。
5.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C)A. 由于在交通路口设置了“非机动车禁驶区”,机动车就可以免受非机动车的干扰,从而加快行车速度。
B.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人类走出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困境的重要选择。
C.如果美术工作者看不到儿童自身发展的主动性,过早地让他们接受专业绘画知识,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儿童发展的枷锁。
D.为能够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进驻本市高科技园区企业,市政府相关部门将为此类人才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政策。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训练(二)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5

专题训练(二) 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八大山人①,明宁藩宗室,号人屋。
“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
性孤介,颖异绝。
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
尝写菡萏②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③,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
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父某,亦工书画,名噪江右④,然喑哑不能言。
甲申国亡,父随卒。
人屋承父志,亦喑哑。
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合则颔之,否则摇头。
对宾客寒暄以手,听人言古今事,心会处,则哑然笑。
如是十余年,遂弃家为僧,自号“雪个”。
未几病癫,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笑已,忽跿跔⑤踊跃,叫号痛哭。
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一日之间,颠态百出。
市人恶其扰,醉之酒,则颠止。
岁余,病间,更号曰“个山”。
既而自摩其顶曰:“吾为僧矣,何可不以驴名?”遂更号曰“个山驴”。
数年,妻子俱死。
或谓之曰:“斩先人祀,非所以为人后也,子无畏乎?”个山驴遂慨然蓄发谋妻子,号“八大山人”。
其言曰:“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
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
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
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
如爱书,则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
醒时,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⑥于前,勿顾也。
其颠如此。
外史氏曰:山人果颠也乎哉?其笔墨雄豪也?余尝阅山人诗画,大有唐宋人气魄。
至于书法,则胎骨于晋魏矣。
问其乡人,皆曰得之醉后。
呜呼!醉可及也,其颠不可及也!(选自陈鼎《虞初新志·八大山人传》) 注:①八大山人:朱耷,是明朝宁王的后代。
清初著名画家,擅长山水花鸟竹石,笔墨恣纵,独具一格,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
②菡萏:荷花的别称。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辨析并修改病句(含解析)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辨析并修改病句(含解析)违犯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下面是2021高考语文第一轮温习专题训练,请考生仔细练习。
1.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功70周年,从如今起到年底,国度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筹划的演出。
B.依据国度××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钱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率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笼统时会惹起深深的思索。
D.为进一步保证百姓餐桌平安,国度对实施已超越5年的«食品平安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罚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答案 B解析 A项,语序不当,应该把〝从如今起到年底,〞移到〝国度大剧院宣布〞之后,该时间状语附属于国度大剧院宣布的内容。
C项,主谓搭配不当,应将〝惹起〞改为〝发生〞;或主客颠倒,可以把〝人们面对这类笼统时会惹起深深的思索〞改为〝这类笼统会惹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D项,暗换主语,应该在〝因加大了惩罚力度〞前加〝这部法律〞。
2.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十分喜欢的一个文明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照旧热情不减。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构成与兴盛必将深入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式,促进全球的战争与开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束缚妥协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十分重要的规范。
D.父亲住院时期,梅兰每天早晨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终身中阅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答案 B解析 A项,前后主语不分歧。
可将〝热情〞改为〝魅力〞或在〝照旧〞前加〝市民对其〞。
C项,两面对一面,可改为〝能否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高职高考语文试卷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高职高考语文试卷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1、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瞭望夜空,常常见到()(),各种各样的极光。
[单选题] *五光十色千姿百态(正确答案)五彩缤纷形状怪异千姿百态五光十色形状怪异五彩缤纷2、1《雨霖铃》是豪放词的代表作。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B.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亲。
荣国府为了迎接这一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了荣府。
C.在给秦可卿送丧途中,北静王看“宝玉”赞宝玉,赠以前日圣上亲赐念珠一串,回来后宝玉立马把这串念珠送给了湘云。
(正确答案)D.“史大妹妹”心直口快不拘小节,很有男儿气概。
她心无城府,曾在大家对长得像林黛玉的戏子“笑而不言”时脱口而出“是像林姐姐的样儿”。
4、47. 下面是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保尔十二岁时因成绩不好,又把烟灰放在了瓦西里教父的复活节面包里,不得已退学。
后来到了一家旅店打杂,因为强迫加班导致误工而被赶出了旅店。
B.沙皇被推翻的消息轰动了俄罗斯。
保尔所在的小镇上,出现了一些“布尔什维克”。
富人都逃跑了,红军来了,市民得到了红军发配的枪支。
C.不好的消息“烧杀掳掠犹太人”在镇上传得沸沸扬扬,引起很多人的惊恐,保尔的好友谢廖沙等人商量着如何躲避。
屠杀进行了三天两夜,有很多人因此丧命,但只有几个人敢于抵抗。
D.苏维埃政权建立了,乌克兰共青团地方委员会建立起来了,红军攻占了谢别托夫卡小镇。
丽达不顾母亲阻拦,加入红军,成为了一个布尔什维克。
(正确答案)5、下面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 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山水田园类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通过“采”“掇”“捋”等一系列动作,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给读者以画面感。
B.《插秧歌》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劳动场面,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
C.两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劳动的欢乐与情趣,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者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D.两首诗描绘了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呈现了轻松、愉快的劳动节奏,充分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2.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请简要概括它们语言上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贯休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
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①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①柘(zhè):一种树。
树皮有长刺,皮可以染黄色,叶卵形,可以喂蚕,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池塘里森森蒲草,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为“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
B.颔联写村庄前后到处是蓬勃生长的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显示物产的富足,村民生活的安宁和睦,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C.颈联描写了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牧童吹笛和衣而浴的场景,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蚕娘丰收的喜悦,又表现出牧童性格的顽皮。
2011年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11年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包扎(zā)殷红(yān)损兵折将(zhé)还看今朝(hái) B劲敌(jìng)答理(dá)转弯抹角(mò)悄无声(qiǎo)C.阡陌(mò)膝盖(qī)舐犊情深(shì)刚愎自用(bì)D镌刻(juān)恪守(kè)迄今为止(qì)煽风点火(shàn)【参考答案】A解析:本题要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
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B答理应为dā;C膝盖应为xī;D煽风点火应该是sh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嗔怪博弈清澈见底鞭辟入里B.夜宵边陲涣然冰释稳操胜券C.遒劲晋升搬师回朝返璞归真D.诀窍蓬松不谋而合崭露头角【参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搬师回朝”应为“班师回朝”。
【备考提示】本题重点在于辨别容易混淆的形近词。
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要注重平时的积累。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去凤凰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凤凰的美便弥漫在这烟雨中,湘西的千年文化也在这烟雨迷蒙中荡漾开来。
B.网络热词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而且还表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正逐渐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一5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
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
更始时,辟大司马府。
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
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世祖召见,赐以綮戟①,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
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蔚灭。
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
七年,迁南阳太守。
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时人方于召信臣②,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
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天下幸甚。
唯匈奴未譬圣德,威侮二垂,陵虐中国,臣恐武猛之将虽勤,亦未得解甲囊③弓也。
夫勤而不息亦怨。
劳而不休亦怨,怨恨之师,难复责功。
臣伏睹将帅之情,功臣之望,冀一休足于内郡,然后即戎出命,不敢有恨。
臣愚以为“师克在和不在众”,陛下虽垂念北边,亦当颇泄用之。
圣王之政,必因人心。
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刨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八年,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
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④授爵所不辞也。
惟陛下哀矜!
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注]①棨戟(qǐjī):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出行时作前导的一种仪仗。
②如信臣:曾任南阳太守,做了许多为百姓谋福利的事。
③畿(gāo):盛弓箭和铠甲的口袋。
④析珪: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按爵位高低,分颁珪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敕晓:奉皇命晓谕。
B.怨恨之师,难复责功责功:要求(他们)有功劳。
C.陛下虽垂念北边,亦当颇泄用之泄用:杂用,轮换交替调用之意。
D.超受大恩,牧养不称牧养:治理教化(一方)。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B.性节俭而政治清平
C.造作水排,铸为农器D.威侮二垂,陵虐中国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与长史急焚其船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性节俭而政治清平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圣王之政,必因人心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在建武元年中三次升迁,被皇上委以重任。
在当时政权还不很稳定的情况下,杜诗为天下安定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B.杜诗在任南阳太守时,一方面诛暴立威,一方面发展生产,使百姓过上了较为富足的
生活,深得百姓爱戴,被称为父母官。
C.杜诗请求辞职的原因之一是:他理解守边将领长期在外,已有怨愤情绪,都希望能到内地郡中任职。
为朝廷计议,他愿意让出职位。
D.杜诗请求辞职的原因之二是:自己长期担任要职,在治理、教化百姓的过程中、确实也有不称职的地方。
于是上疏奏自动要求降职。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
译文:
C.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译文:
参考答案
1.A项,敕晓:告诫晓谕。
2.A项中“放纵”意为“不加约束,任其胡为”,B项中“节俭”意为“节约俭省”,C项中“造作”意为“制造”,这三个词的意义在现代的汉语中依然存在。
而D项中“中国”则指“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与今义不同。
3.A项中:前“其”为代词,作定语,“他们的”;后“其”为代词,作小主语,“他”。
B项中两个“而”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又”、“并且”。
C项中:前“以”为动词,“认为”:后“以”为介词,“把”。
D项中:前“因”为介词,“依据”:后“因”为副词,“于是”、“就”。
4.D项,杜诗上书请求辞职所说,“牧养不称,奉职无效”,只是一个自谦的借口;而真正的原因是“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如真像D项所说,文末“帝惜其能”就显得不合情理了。
5.(1)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兵,杀死杨异等人,
(2)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
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
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有公正平和的美称。
政权更迭时,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
建武元年,在一年中迁升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
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法,在百姓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慌。
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去杀,回京后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
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染戟,又派他巡视河东,去讨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
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兵,杀死杨异等人,贼兵终于被消灭。
拜授为成阜昙令,到任三年,建树的政绩尤其显扬。
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
他生活节俭,施政清廉公平,以惩罚强暴树立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姓。
又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用力少,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
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
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这些事迹赞颂他道:“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于是上疏说:
陛下显耀地完成一项伟大的工作,成就了宏伟的功业,这是天下极大的幸事。
只有匈奴还表被圣德感化,威胁着西、北两处边境地区,肆意欺凌我国百姓。
臣担心威武勇猛的将领虽然辛勤守卫边境,也没能脱下盔甲,收藏起弓箭。
辛勤而无止息将会有怨言,劳累而无休止也会有不满,有怨忿的军队,难以再要求它立功。
臣观察将帅的心情,功臣的期望,都盼着不再打仗,希望以在内地郡县任职得到轮休为满足,然后再受命出征,他们才不会有怨忿的情绪。
臣下认为“出师成功在于团结而不在人多”,陛下虽然顾虑北部边境之事,也应当稍微轮换交替着调用将帅。
圣明的君王施政,必定要依据人的心理。
臣下杜诗暗自思忖,本来是一个掾吏属吏之才,正遇陛下创立大业。
贤良能干的人都在外打仗,朝廷里人才缺乏之际,(我才)受到极大恩宠,(只是我)教化百姓不称职,任官又没有功绩,长期占居官位,使得功臣心怀不满,我实在惶恐不安。
建武八年的时候,曾上书请求退位让给有功之人,陛下加给我异常的恩典,不允许辞职。
臣杜诗蒙受的恩德极深,按照道义我不敢随便假意请求辞职,如果不能实现(辞职)的愿望,那么臣愿辞退大郡的官职,担任低一些的职务。
等到臣下身体强壮,有能力处理繁杂艰难的事务,而且任用臣下杜诗的确有所补益的时候,再授以较高官职,即使授予爵位,也不推辞。
恳请陛下哀怜体谅!
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最终没有同意这个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