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故阳城县主李应玄墓志铭
唐士大夫的女性观与武则天现象的产生

唐士大夫的女性观与武则天现象的产生张菁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个现象引起了历史学者的广泛关注。
许多学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如陈弱水教授就曾提出:武则天等人参政及其反映出来的女性意识,只是一种孤立现象,并没有明显的前因后果。
①然而,从墓志中反映的士大夫女性观来看,武则天现象绝非偶然。
自周代开始,贵族妇女被赶出了政治领域,男性文人在观念和制度上摒弃了贵族女性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虽然个别女人有可能借助父、夫的权力控制朝政,但这些行为都是不合法、不合礼制的。
延至唐代,士大夫女性观发生变化,华夏父权制出现了缝隙,再度出现了女性贵族集体参政的局面。
女性贵族们主持家政、干涉家族事务,并且将影响力扩展到朝堂之上,在国事中发挥重要作用。
②后妃公主参政在唐前期成为惯例,中宗安乐公主甚至提出要当皇太女,挑战男性贵族对皇位的垄断。
唐代社会具备了出现武则天的社会文化土壤。
妇女的角色不是简单地由女性生理决定,更多是由社会文化规范的、塑造的。
中国很早就形成一套阳刚阴柔、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的完整理论,将男女间的性别差异绝对化、神圣化,成为男性统治的理论基础。
以处于统治地位的华夏族男性士大夫生活为基础,儒生们通过教育、文学、风俗等各种不同的途径对两性双重道德和价值标准进行裁判和评定,决定女性生活的规范准则。
研究女性生活规范,墓志是最典型的材料,墓志内容虽有溢美之处,但反映了墓主的基本生活状况和书写者的观念,体现了广泛传播的理想和愿望。
从墓志内容来看,唐人心目中理想女人既柔和婉顺、遵守礼节,又有出众的才智,能够睦处六姻、光大本族。
(一)出身高门大族唐人极重门第,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女人也出身高贵。
在门阀秩序之下,联姻编制家族的政治关系网络在维护门风和原有社会地位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母族和妻族在隋唐时代具有辨别身份的特殊作用。
不厌其烦地炫耀祖先是墓志的共同特征。
即使墓主为男性,墓志中也多长篇大论地介绍其妻的显赫家世。
“康绚字长明,华山蓝田人也”文言文阅读试题

“康绚字长明,华山蓝田人也”文言文阅读试题康绚字长明,华山蓝田人也。
绚少俶傥有志气。
仕齐为华山太守,推诚抚循,荒余悦服。
绚宽和少喜惧,见人如不能言,号为长厚。
梁武起兵,绚举郡以应。
天监元年,封南阳县男,除竟陵太守。
累迁太子左卫率,甲仗百人,与领军萧景直殿内。
绚身长八尺,容貌绝伦,虽居显职,犹习武艺。
帝幸德阳殿戏马,敕绚马射,抚弦贯的,观者悦之。
其日,上使画工图绚形,遣中使持以问绚曰:“卿识此图不?”其见亲如此。
时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寿阳。
假绚节都督淮上诸军事,并护堰。
作役人及战士,有众二十万。
于钟离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筑土,合脊于中流。
十一月,魏遣将杨大眼扬声决堰,绚命诸军撤营露次以待之。
遣其子悦挑战,斩魏咸阳王府司马徐方兴,魏军小却。
十五年四月,堰成,其长九里,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
夹之以堤,并树杞柳,军人安堵,列居其上。
其水清洁,俯视邑居坟墓,了然皆在其下。
或谓绚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若凿湫东注,则游波宽缓,堰得不坏。
”绚然之,开湫东注。
又纵反间于魏曰:“梁所惧开湫。
”魏人信之,果凿山深五丈,开湫北注。
初,堰起徐州界,刺史张豹子谓己必尸其事。
既而绚以他官来监作,豹子甚惭,由是谮绚与魏交通。
帝虽不纳,犹以事毕征绚。
寻除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
绚征还豹子不修堰至其秋淮水暴长堰坏奔流于海杀数万人。
其声若雷,闻三百里。
水中怪物,随流而下,或人头鱼身,或龙形马首,殊类诡状,不可胜名。
绚在州三年,大修城隍,号为严整。
普通元年,除卫尉卿,未拜,卒,时年五十七。
舆驾即日临哭。
谥曰壮。
在省每寒月,见省官褴褛者,辄遣遗以繻衣,其好施如此。
(节选自《南史·康绚传》,略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累迁太子左卫率累:多次B.上使画工图绚形图:描绘C.绚然之,开湫东注然:许诺D.由是谮绚与魏交通谮:诽谤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绚征还豹子/不修堰/至其秋/淮水暴/长堰坏/奔流/于海杀数万人。
《全唐文补遗》总目录

《全唐文补遗》总目录武德八年封李凤为豳王诏书刻石1贞观十二年封虢王李凤为虢州刺史诏书刻石1贞观十五年封临川郡公主诏刻石书1永徽元年封临川郡公主为长公主诏书刻石2显庆三年封虢王李凤为宋州判史诏书刻石2麟德元年封虢王李凤为青州刺史诏书刻石2唐中宗下髪入塔铭2白居易3与运使郎中状3与刘禹锡书3书札4达奚珣4东渭桥记4僧贞干5大唐开元庆山之寺上方舍利塔记5李德裕5重瘗禅众寺舍利题记5罗佳胤6灯台赞并序6孟诜6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6令狐楚8大唐回元观钟楼铭并序8沙门玄应9兴国寺故大德上座号宪超塔铭并序9董?9咸阳平城乡张白龙村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铭记并序9僧澈11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11明濬12大唐灵化寺故大德智该法师之碑12杨晋14大唐帝陵光业寺在佛堂之碑14释善感17大唐故上柱国内给事李君(愍)之碑17许敬宗20大唐故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上柱国嘉川襄公周君(护)碑文并序20程知节碑22大唐越国故太妃燕氏(下缺) 24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特进户部尚书上柱国莒国公唐君(俭)墓志铭并序27李安期30大唐故右威卫大将军上柱国汉东郡开国公李公(孟常)碑铭并序(附碑阴) 30姜晞33(上阙)姜府君(遐)??并序33韩炎35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力士)神道碑并序35郑璘37唐重修内侍省碑37吴胤39唐故吴府君(素)墓志铭并序39上官仪40大唐故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虢国公张公(土贵)墓志铭并序40 王大娘43大唐故王郎将君(力士)墓志铭并序43贺纪43大唐故上护军朝议郎行邛州蒲江县令萧府君(慎)墓志铭并序43 张思讷44大唐故郑州荥阳县令上骑都尉张府君(楚贤)志铭并序44崔行功45大唐故刑部郎中定州司马辛君(骥)墓志铭并序45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守司刑大常伯李公(爽)墓志铭并序46大唐故使持节歙州诸军事歙州刺史驸马都尉王君(大礼)墓志名并序48唐故右骁卫大将军兼检校羽林军赠镇军大将军荆州大都督上柱国薛国公阿史那贞公墓志铭并序50大唐故使持节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国赠司徒扬州大都督虢庄王(李凤)墓志铭并序53刘祎之55大唐故司空太师赠太尉扬州大都督上柱国英国公(李)绩墓志铭并序55樊望之58唐故处士上官府君(义)墓志铭并序58郎馀令59唐故尚书吏部郎中张府君(仁祎)墓志铭并序59大唐慈州元善妻公孙氏暮志60王德真61大唐故特进行右卫大将军兼检校右羽林军仗内供奉上柱国卞国公赠并州大都督泉君(男生)墓志铭并序61崔悬黎64唐故曹州离狐县丞盖府君(蕃)墓志铭64卢献65大唐故巫州龙标县令崔君(志道)墓志铭并序65郭正一66大唐故临川郡长公主(李孟姜)墓志铭并序66大唐故右威卫将军上柱国安府君(元寿)墓志铭并序67崔融69大唐故中书令兼检校太子左庶子户部尚书汾阴男赠光禄大夫使持节都督秦成武渭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薛公(元超)墓志铭并序69 韦承庆72唐故右金吾卫胄曹参军沈君(齐文)墓志铭72史宝定74大周朝议大夫使持节伊州诸军事伊州刺史上柱国衡府君(义整)墓志铭并序74郭颖74唐故东宫细引太原郭府君(皓)墓铭志并序74谢士良75大周故石翊卫清庙台齐郎天官常选王豫墓志铭75吴扬吾76大周故陈州溵水县主簿周府君(善持)墓志铭并序76卢俌77大周岐州雍县尉太原王君(庆祚)墓志铭并序77姚?77大周故弘化大长公主李氏赐姓曰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77薛稷78大周故瀛州文安县令王府君(德表)墓志铭并序78苏?79大周故朝请大夫行鼎州三原县令卢府君(行毅)墓志铭并序79 狄仁杰80大周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公瑜)墓志铭并序80张秀81大唐故文林郎王府君(贞)墓志铭并序81卢粲82大周故蒲州猗氏县令?府君(隆基)墓志铭并序82徐彦伯83大唐永泰公主志石文83韩筠84大唐故处士陈君(泰)墓志铭并序84韩覃85大唐故蜀王府记室参军蔡行基墓志铭并序85张迦罗86唐故朝议大夫苏州司马上柱国张公(利肩)志序86刘宪86大唐赠卫尉卿并州大都督淮阳郡王京兆韦府君(泂)墓志铭并序86高几88大唐婺州义乌县主簿东莞臧南金安故太原白夫人(光青)墓志88 路敬?89故右台殿中侍御史王君(齐丘)墓志铭并序89梁载言89大唐故朝议大夫行洋州长史上国王府君(震)墓志铭并序89司马光道90唐故处士陇西李君(延祯)墓志铭并序90寇溆91大唐故梓州铜山县尉弘农杨府君(承福)墓志铭并序91何茂92大唐故朝议郎行卫尉寺丞柳府君(顺)墓志铭并序92卢藏用93大唐故万泉县主薛氏墓志铭并序93王绍望93大唐故中散大夫守荆州大都督大司马上柱国南阳邓府君(森)墓志铭并序93陈贞节95大唐故殿中省尚乘局直长清河张君(游恪)墓志铭并序95裴翰95大唐故右卫率府亲府亲卫上骑都尉王府君(杰)墓志铭95赵云虬96唐故蜀王府记室蔡府君妻张夫人墓志铭并序96王丘97冠军大将军行右卫将军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杨君亡妻新城郡夫人独孤氏志铭并序97欧阳植98大唐故信安县主元府君(思忠)墓志铭并序98大唐故正议大夫使持节武州诸军事行武州刺史上柱国公孙府君(思观)墓志99苏晋100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卫尉卿扶阳县开国公护军韦公(顼)墓志铭并序100蒋洌101魏州参军裴回故夫人李氏墓志铭101李稹102唐故处士李君(强友)墓志铭并序102孙浩然102唐故正议大夫上柱国巢县开国男邕府长史周君(利贞)墓志铭并序102李升期104唐故正议大夫使持节相州诸军事守相州刺史上柱国河南贺兰公(务温)墓志铭并序104袁晖105大圣真观杨法师(曜)生墓铭并序105毋煛106大唐河南府河阳县丞上柱国庞夷远妻李氏墓志铭并序106崔沔106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守工部尚书赠荆州大都督清河郡开国公上柱国崔公(泰之)墓志铭并序106有唐卢夫人(梵儿)墓志108宋务静109故京兆府宣化府折艟摄右卫郎将横野军副使樊公(庭观)墓志铭并序109徐大亨110大唐故冀州堂阳县尉杨(琼)墓志铭并序110韦良嗣110唐故朝议郎德州司仓郑君(元璲)墓志铭并序110寇泚111大唐前国子进士上谷寇堮墓志111裴漼111大唐故成王妃慕容氏(真如海)墓志铭并序111李系112唐故大理寺评事梁郡乔公(崇隐)墓志铭并序112唐大理乔正府君夫人长乐冯氏(诚)墓志铭并序113郑虔113大唐故汾州崇儒府折艟荥阳郑府君(仁颖)墓志铭并序113贺知章114大唐故金紫光禄大夫行鄜州刺史赠户部尚书上柱国河东忠公杨府君(执一)墓志铭并序114大唐故中散大夫尚书比部郎中郑公(绩)墓志铭并序116姚景山117大唐故兴州司马王君(游艺)墓志铭117崔岑117巨唐故朝议郎上柱国豪州定远县令杨府君(高仁)墓志铭并序117韦隐之118大唐崔府君(守约)墓志铭并序118康尧臣118大唐故朝请大夫尚书司动郎中吉公(浑)墓志铭并序118王进120大唐故十学士太子中舍人上柱国河间县开国男赠更令刘府君(濬)墓志120马光淑121大唐故栢府君(虔玉)墓志铭并序121周敬友122大唐故宣义郎行泾州阴盘县尉骑都尉周君(义)墓志铭并序122崔珪璋123唐故左领军卫执戟李公(侃侃)墓志铭并序123张修文123大唐故薛王傅上柱国司马府君(铨)墓志铭并序123陈利见124大唐故朝议郎前行薛王府兵曹参军上柱国太原王府君(令)墓志铭并序124郑稷125唐故括州遂昌县令张府君(先)墓志铭并序125王仲丘126大唐故右领军卫将军上柱国新城县开国伯薛府君(璇)墓志铭并序126唐故徐州滕县主簿王君(慎疑)夫人吴郡张氏墓志铭并叙127源惠津127大唐故郑州刺史源公(光俗)故夫郑氏志铭127郑乾128大唐故益州都督户曹参军姚君(迁)墓志铭并序128苗延嗣129唐故泗州司马叔苗善物墓志铭并序129张翃130唐故京兆府渭南县尉张府君(时誉)墓志铭并序130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司天监瞿云公(撰)墓志130郭虚己131唐故朝散大夫国子司业上柱国开君(休元)墓志铭并序131万俟馀庆132大唐故清夷军仓曹兼本军总管张君(休光)墓志铭并序132宗杞133唐故吏部常选谯郡夏侯昣墓志铭并序133徐占133大唐兖州瑕丘县主簿马君夫人天水董氏墓志铭并序133彭炎134唐故左武卫鄜州大同府折艟都尉公孙府君(孝迁)墓志铭并序134杨仲昌135大唐故陇州刺史薛府君妻弘农杨夫人(祁丽)墓志铭并序135徐峤135大唐故金仙长公主(无上道)志石铭并序135徐易136大唐故德州安陵县宰徐府君(令名)墓志铭并序136独孤乘137大唐我府君故汉州刺史独孤公(炫)墓志铭并序137崔愿138程公(冬笋)墓志并序138胡象139大唐故姚府君(处琎)墓志铭并序139权澈139唐故朝散大夫寿州长史安阳邵府君(承)墓志铭并序139裴汯140唐故河南府兵曹何府君(最)墓志铭并序140蒋溢141大唐故济州司户参军事郑府君(撝)墓志铭并序141张令晖141室人太原王氏(仁淑)墓志铭141郑长裕142大唐故通议大夫鄂州刺史上柱图卢府君夫人清河郡君(房丽娘)墓志铭并序142郑日成143大唐故右骁卫仓曹参军荥阳郑府君(齐闵)墓志铭并序143向迁乔143唐故孝廉李府君(泉)墓志铭并序143马巽144大唐故南齐随郡王曾孙兰陵萧君(绍远)墓志铭并序144徐安贞145唐故尚书右丞相赠荆州大都督始兴公(张九龄)阴堂志铭并序145张谔145唐故颍王府录事参军郜君(崇烈)墓志铭并序145邢璹146唐故骠骑大将军兼左骁卫大将军知内侍事上柱国虢国公杨公(思勖)墓志铭并序146陈众甫147唐故朝议郎行郴州义章县尉上柱国张府君(守珍)墓志铭并序147翁伟148大唐故蔚州刺史王府君(元琰)夫人南阳郡君樊氏墓志铭并序148赵翌149唐故亳州临涣县丞赵府君(琼琰)墓志铭并并149李华149唐故大洞法师齐国田仙寮墓志149刘锽150唐故壮武将军判左威卫将军上柱国平陵县开国男??留守苏公(咸)墓志铭并序150阎琪151大唐河南府洛阳县录事乐安蒋敏故妻清河张氏墓志并序151王弼151大唐故朝议郎行相州临河县令上柱国贾公(令琬)墓志铭并序151郭眺152大唐故宁远将军左龙武军中郎将赐紫金鱼代上柱国张公(状?)墓志铭并序152王端152大唐故右金吾卫胄曹参军陇西李府君(符彩)墓志铭并序152靳能153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之涣)墓志铭并序153马慎言154大唐故王夫人墓志铭并序154张楚金154唐故朝请郎行河南府河清县主簿左府君(光胤)墓志铭并序154王寰155大唐故上谷郡司功参军张府君(肃珪)墓志铭并序155杨坦156大唐故云麾将军行左龙武军翊府中郎将赵郡李公(怀)墓志铭并序156阳陵157大唐故河南府偃师县令王府君(季随)妻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并序157毛肃然158唐故中大夫使持节江华郡诸军事江华郡太守上柱国和府君(守阳)墓志铭并序158宝兰159大唐故宣德郎通事舍人高君(俌)墓志铭并序159梁德裕159大唐故朝议郎行相州临河县令贾公(令琬)墓志铭并序159孙贾怤160大唐故杜府君墓志铭并序160赵推161大唐故广陵郡海陵县丞张府君(俊)墓志铭并序161蒋思之161大唐故汝阴郡汝阴县令裴府君(琨)之墓志并序161薛蓁162唐故朝散大夫守太子右庶子任城县开国男息彭城刘君(颖)墓志铭并序162王焘162大唐睿宗大圣真皇帝贤妃王氏(芳媚)墓志铭并序162张万封163唐朝议郎行太府寺南市令朱公故夫人太原王氏(心自在)墓志铭并序163崔潜164故河内郡武德县令杨公(岌)墓志铭并序164柳芳165唐故通议大夫守太子詹事上柱国源府君(光乘)墓志铭并序165 崔至166唐御史大夫太原府少尹上柱国范阳卢君(明远)墓志铭并序166 段国华167唐故上柱国处士段君(仲垣)墓志铭并序167宋鼎168唐故上党郡大都督府长史宋公(遥)墓志铭并序168薛咸168唐故宣义郎行?seperator州文安县尉广平郡程府君(思庆)墓志铭并序168张阶撰序169韩液撰铭169唐故河南府洛阳县尉顿丘李公(琚)墓志铭并序169郭怀琰170大唐故宁远将军行左威卫左司阶上柱国太原王府君(元泰)墓志铭并序170唐故朝散大夫使持节龙溪郡诸军事守龙溪郡太守上柱国梁君(令直)墓志铭并序171王缙172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夫人勃海李氏墓志铭并序172贺兰弼172唐故广平郡太守恒王府长史上谷寇府君(洋)墓志铭并序172邢宙173唐故南充郡府君(琛)墓志铭并序173周颀174唐故将作监左校丞吴公(福将)墓志铭并序174刘去奢175唐故国子监丞李公(济)墓志铭并序175张恒175唐故夫人博陵崔氏墓志铭并序175高盖176大唐故汝州刺史李府君夫人邓国夫人韦氏(小孩)墓志铭并序176王伯伦176唐故邺郡司仓参军张公(贞慎)墓志铭并序176杜镇177故济南郡禹城县令李府君(庭训)墓志铭并序177郑蓁178故邺郡安阳县宰赵府君(佺)墓志铭并序178张瑷178唐故榆林郡都督府长史太原王府君(承裕)墓志铭并序178张之绪179顺节夫人(李氏)墓志铭并序179赵楚宾180大唐赠南川县主墓志铭并序180车谔180亡妻侯氏墓志铭并序180崔众甫181唐荥阳郑夫人(进)墓志铭并序181郑詧181唐吴兴郡长城县尉李公故夫人河东裴氏墓志铭并序181崔泉182唐故东平郡寿张县令卢公(含)墓志铭并序182萧颖士183唐故沂州丞县令贾君(钦惠)墓志铭并序183王邕184唐故汝阴郡司法参军姚公(希直)墓志铭并序184辛稷184唐故左清道率府录事参军于公故夫人裴氏墓志铭并序184赵向185唐故彭城郡蕲县令安邑卫府君(凭)墓志铭并序185李翼186唐太子左赞善大夫裴公(遘)故夫人陇酉县君李氏墓志铭并序186李渐186唐故左龙武军将军彭城刘公(玄豹)夫人渤海高氏墓志铭并序186萧伦187唐故信王府士曹崔君(杰)墓志铭并序187孔崇道188大唐故朝请大夫行晋陵郡长史护军段府君(承宗)墓志铭并序188房由189大唐故永王府录事参军卢府君(自省)墓志铭并序189宇文暹撰序190包何撰铭190大唐故信都郡武强县尉朱府君墓志190阳浚191唐故朝散大夫太子左赞善大夫陇西李府君(昢)墓志铭并序191 徐察192唐右武卫将军高府君(钦德)墓志铭并序192李史鱼192大燕圣武观故女道士马凌虚墓志铭192陈亢193唐故左威卫左中侯内闲厩长上上骑都尉陈府君(牟少)墓志193 杨谔193唐故河南府寿安县尉明府君(希晋)志文并序193徐琨194唐故兖州邹县尉卢君(仲容)墓志铭并序194裴颖195大唐宣义郎行左卫骑曹参军摄监察御史赐绯鱼袋四镇节度崔君(敻)墓志铭195吴通微195大唐朝散大夫守扬州大都督府司马吴贲故夫人颍川县君韩氏墓志铭并序195韦应物196大唐故东平郡钜野县令顿丘李府君(璀)墓志铭并序196张彧197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秦州刺史李府君夫人渤海郡太夫人高氏墓志铭并序197李昂198唐故北海郡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墓志铭并序198崔元阳198大唐故李公(津)墓志铭并序198唐李处子(琰)墓志铭并序199李华199前汝州司马李华亡妻太原郭夫人墓志铭并序199邵说199唐故瀛州乐寿县丞陇西李公(湍)墓志铭并序199崔儒200唐故大理评事王府君(晋俗)墓志铭并序200李击200唐故河南府新安县令张公(炅)墓志200唐故相州成安县主簿张府君(倜)墓志铭并序201张造202唐故衢州别驾王府君(守质)墓志202赵植202唐故吏部常选中山张府君(颜)墓志铭并序202独孤及203皇五从叔祖故衢州司士参军府君(李涛)墓志铭并序203刘启204唐故连州桂阳县主簿杜府君(佚)之夫人陇西李氏墓志铭并序204裴遵鸿205唐故汝州司法参军裴府君(涓)墓志铭并序205崔祐甫205有唐朝散大夫行秘书省著作佐郎嗣安平县开国男崔公(众甫)墓志铭并序205有唐朝议郎守尚书工部郎中寇公(锡)墓志铭并序206张讽207大唐故朝议大夫行晋陵郡长史段府君(承宗)志铭并序207梁肃208唐故衢州司士参军府君李公(涛)墓志铭并序208令名209唐故游击将军守左领军卫翊府郎将上柱国曹府君(惠琳)墓版文209赵华210唐故朝散大夫苏州别驾知东都将作监事赵公(益)墓志铭并序210张士源210唐故郴州刺史赠持节都督洪州诸军事洪州刺史张府君(翃)墓志铭并序210独孤良弼211大唐故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赐绯鱼袋安定张府君(翔)墓志铭并序211徐濯212大唐故明威将军高府君夫人顿丘李氏墓志212陈维212唐故云麾将军左龙武军将军知军事兼试光禄卿上柱国谯郡开国公赠扬州大都督曹府君(景林)墓志铭并序212蒋鉥213唐故朝议郎守楚州长史赐绯鱼袋源公(溥)墓志铭并序213张劝214唐梁州城固县令渤海封君(揆)墓志铭并序214刘震215唐故汝州鲁山县丞司马府君(齐卿)墓志铭并序215邢倨215大唐河南府汜水县丞邢倨夫人景氏墓志铭并序215陶戴216唐故源夫人墓志铭216孙公辅217大唐故詹事府司直孙公夫人陇西李氏墓志铭并序217孙绛217唐故中大夫守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州本管都防御经略招讨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乐安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孙府君(成)墓志铭并序217李汇219唐故魏州贵乡县尉陇西李府君(峦)墓志铭并序219李再220大唐故瀛州司马兼待御史太原王府君(郅)墓志铭并序220张惟俭221唐赠泾州司马李府君(庭玉)改葬墓铭并序221皇甫翰221唐故左千牛京兆府折艟右率府郎将李府君(萼)夫人杨氏墓志铭并序221王颜222唐齐州丰齐县令程府君(俊)墓志铭并序222乔融222唐故宋州宋城县尉河南阎公(士熊)墓志铭并序222李宰223大唐故朝议郎前行曹州司法参军上柱国李府君(宏)墓志铭并序223 樊宗师223大唐故朝散大夫太子左赞善大夫南阳樊府君(涚)墓志铭并序223源晋225唐故楚州长史源公夫人乐安蒋氏(婉)墓志铭225陈讽225故绵州西昌县令河内常府君(承)夫人河南史氏墓志铭并序225 郑易226唐试大理评事郑公故夫人范阳卢氏墓志铭并序226唐金州刺史郑公故夫人范阳卢氏墓志铭并序226唐故朝散大夫绛州刺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郑公(敬)墓志铭并序226唐故郑氏嫡长殇墓记228张传礼228唐故守左金吾卫大将军试太常卿上柱国彭城刘府君(希阳)南阳韩夫人合祔墓志铭并序228刘长儒229唐故鸿胪少卿贬明州司马北平阳府君(济)墓志铭并序229杨遂230唐故朔方节度十将游击将军左内率府率臧府君(晔)墓志铭并序230侯造231有唐太原王公妻上谷侯氏(僧娘)墓志铭并序231有唐故东平吕府君(秀)夫人霍氏合袝墓志铭并序231房次卿232唐故特进行虔王傅扶风县开国伯上柱国兼英武军右厢兵马使苏公(日荣)墓志铭并序232樊泽233有唐山南东道节度使赠尚书右仆射嗣曹王(李皋)墓志铭并序233李道古234唐故嗣曹王(李皋)妃清河崔氏(旡生忍)墓志并序234卢珙236唐太常寺奉礼郎卢赡故妻清河崔氏夫人墓志236温雅236唐故太原王府君(平)墓志铭并序236李灞237唐故中大夫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诸道盐铁转运等使清河张公(滂)墓志铭并序237杜密238唐故河南府密县丞河东薛府君(迅)墓志铭并序238大唐故河南府密县丞薛府君(迅)夫人河南元氏墓志铭并序239 灵沼239唐故左卫率府兵曹参军李府君(进荣)墓志铭并序239杨必复240唐故处士河南元公(襄)墓志铭并序240孙保衡240唐故宣义郎京兆府蓝田县尉乐安孙府君(婴)墓志铭并序240唐故蓝田县尉孙府君(婴)幼女墓志铭并序241唐许州长葛县尉郑君(炼)亡室光安孙氏墓志铭并序242李师稷243唐故朝散大夫试大理司直兼曹州考城县令柳府君(均)灵表243 赵南华244有唐李氏故夫人彭城刘氏墓志铭并序244有唐前睦州建德县尉蔡公浩故夫人段氏墓志铭并序244有唐故李氏故陈留解夫人墓志245崔恕245唐故登仕郎常州司士参军袭武城县开国伯崔府君(千里)墓志铭并序245李羽246唐故左威卫和州香林府折艟都尉朝义大夫兼试大理评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陶府君(英)夫人清河张氏墓志铭并序246崔芃247唐故中散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台州刺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颍川陈公(皆)墓志铭并序247吕周任249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范阳郡开国子兼监察御史卢公(翊)墓志铭249韦少辑250有唐左武卫翊中郎将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兼试殿中监陇西李君夫人玉田荣氏(修)墓志铭并序250钱徽250(上阙)大理司直兼殿中待御史赐绯鱼袋弘农杨公(下阙)志铭并序250唐故朝议大夫守国子祭酒致仕上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右散骑常侍杨府君(宁)墓志铭并序251元京253唐故处士河南元公(濬)墓志铭并序253裴垍253唐故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孙府君(成)故夫人范阳郡君卢氏墓志铭并序253柏章甫254唐故南阳范府君(颜)墓志铭并序254萧策255唐故天德军摄团练判官太原府参军萧府君(炼)墓志铭并序255 张莒256唐故左屯营进奏判官游骑军守左武卫中郎将赐紫金鱼袋左龙武军宿卫弘农郡杨府君(择文)墓志铭并序256朱谠言256唐故银青光禄大夫行苏州长史上柱国陇西郡董府君(楹)墓志铭并序256李据257唐故大理评事博陵崔府君(倚)墓志铭并序257韦谟258有唐故抚州法曹参军员外置陇西李府君(汇)墓志铭并序258苗让259亡妣尊夫人(杨氏) 259裴次元259唐故崇陵挽郎荥阳郑府君(绍方)墓志铭并序259韦参260。
段氏墓志碑刻(墓铭不详部分)

段⽒墓志碑刻(墓铭不详部分)宋故朝请⼤夫管勾舒州灵仙观骑都尉段公(与⾔)墓志铭晁以道撰宋司理参军段应规墓学⼠虞集撰注:墓位于稷⼭县西平陇村。
宋段朝⽴墓注:墓位于英⼭县南河镇坪上塆村,是否有墓志不详。
段择墓志注:宋绍圣五年⽴,洛阳市出⼟。
⾦御史段继昌墓注:墓位于县城东约4公⾥处。
元段丞相墓注:见《⾦⽯记》。
提举段成⼰墓学⼠王磐撰注:墓位于稷⼭平陇村。
元段志元墓注:墓位于⼭西壶关县南⼆⼗⾥安县村。
⼤朝故京兆总管府奏差提领经历段(继荣)君墓志铭并序前陝西四川省路⾏中書省左右司員外郎郭鎬撰並書丹君諱繼榮,字⼦昌,曜州美原⼈。
⾼祖穆,通奉⼤夫、陝西路轉運使;曾祖好問,承直郎、藍⽥令;祖居實,武節將軍、洛交尉;⽗暉,信武將軍、監清⽔縣酒。
君幼能⾃樹⽴,甫冠,值天兵下陝右,攜家避地終南⽯⾅⾕,爲眾所推,主守禦事,終歲無虞。
以功超遷拜忠顯校尉,繼以蔭補官,侍闕⽅城尉、秦藍總帥府選充令史。
積勞,累遷昭毅⼤將軍,遙授同知昌武軍節度使事。
歲癸巳秋,率壯⼠三百歸投⼤朝。
會⽥侯雄奉上命復⽴京兆幕府,以得君爲重,事無巨細⼀委君,戎政民事,君⼒爲之,悉整辦。
⽥侯即世,⼦⼤成嗣,以年幼仍以師禮事君。
⽥⽒⽗⼦,前後以狀薦者⾮⼀,當途諸巨,公並以溫⾔獎賚,書諸櫝以爲君榮。
奈何天嗇其壽,以壬⼦⼗⽉初⼗⽇終於正寢,享年五⼗,葬于咸甯縣洪固鄉芙蓉原,從墨⾷也。
娶夫⼈劉⽒,君舊官階三品,故劉⽒稱夫⼈焉。
祖建威,⿑王豫之母弟也;⽗禹川,陝州同知;河中李⾦吾,其外祖也,娶狀元呂⼦成之⼥,夫⼈呂出也。
⽣⾧貴族,婦德家範,為宗族所稱。
忽感痼疾,竟以是終於⼄丑⼗⼀⽉⼆⼗⼆⽇。
⼦男⼀⼈,⼩字壽興,尚幼;⼥⼀⼈,適⾏中書省奏差趙忠政卿,權厝夫⼈于唐,⼘以明年正⽉⼗⼆⽇啟夫之藏⽽合祔焉。
其婿政卿具禮過僕⽽⾔⽈:“妻⽗墓⽊已拱,⽽⽯刻尚缺,忠無所逃其罪,令襄事在邇,已連磨⼆⽯矣。
願先⽣銘之,以傳不朽。
”僕與政卿舊嘗同在省幕,義不容固拒,謹次敘其事⽽系以銘⽈:帝命⽥侯,往臨西陲。
王路:《李训墓志》的文笔

王路:《李训墓志》的文笔起先,看到王瑞来先生说,“这方19行、328字的墓志本身,其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
后来,又看到辛德勇先生说,“所谓李训墓志当属赝造”。
再后来,看辛先生公号屡次提及,说通过拓片,“对付着算是大致通读了一遍这篇所谓墓志铭的全文,其文辞之陋劣,超乎想象”。
这句话倒引起了我的好奇,遂邮购一本阎焰先生的《日本国朝臣备书单褚思光撰文鸿胪寺丞李训墓志考》,想一睹墓志内容。
翻阅之后,想简单说说感受。
主要是从文笔上说。
1、“天下著姓”《李训墓志》第一句是:“公讳训字恒出自陇西为天下著姓”。
阎焰先生书中(以下简称“阎书”)解释说:“墓主李姓,名训字恒,家出陇西之地,天下著名的姓氏。
”(p12)“著姓”,恐怕更准确的理解是“显赫的家族”。
“著姓”,在唐人墓志中出现得非常多;但“天下著姓”的表述,当时比较少见。
最多的是“代为著姓”“世为著姓”,指家族世世代代都显赫,或者,“著姓”和地域连用,“三辅著姓”“陇西著姓”“山东著姓”“北郡著姓”“汝南著姓”等等,指在当地有名的大家族。
阎书解释“天下著姓”,说:“因李氏有国,唐之李姓为天下首姓”。
(p12)这是把“著姓”的“姓”当“姓氏”理解了。
我们看几个例子:《旧唐书》卷六十二:李大亮,……其先本居陇西狄道,代为著姓。
《旧唐书》卷七十三:李延寿者,本陇西著姓。
《旧唐书》卷八十一:李义琰,……其先自陇西徙山东,世为著姓。
他们也姓李,也是陇西传下来的,怎么不用“天下著姓”呢?再如其他地方姓李的:《旧唐书》卷九十四:李嶠,赵州赞皇人,……代为著姓。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三:李绅,……本山东著姓。
可见,“著姓”和表示时间的“世”“代”连用,或者和地域连用,是比较常见的。
别的时代,有“天下著姓”的说法,但那个时代这样讲,有点奇怪。
但也需要提及的是,《唐陳瑨及妻范氏墓誌》中说,“陳氏因虞舜之苗裔,代居潁川,冠婚人□,海内著姓”。
“海内”和“天下”意思相近。
不过,“海内”比“天下”地域色彩更明显,像是从“关内著姓”等表述推衍而来。
千唐志斋藏志目录

晋故处士成君(晃)之碑魏前将军廷尉卿元公(湛)妻薛夫人(慧命)墓志铭有盖魏故始平王(元子正)墓志铭魏故使持节假车骑将军都督晋建南汾三州诸军事镇西将军晋州刺史大都督节度诸军事兼尚书左仆射西北道大行台平阳县开国子元君(恭)墓志铭隋故车骑归化郡开国公尔朱公(端)墓志铭有盖隋故朝散大夫历阳太守元?墓志铭大唐故关君(道爱)墓志之铭并序隋故上仪同三司黎阳镇将程府君(钟)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左光禄大夫蒋国公屈突府君(通)墓志铭大唐蒋国夫人墓志安定胡公(质)墓志铭故蒲州河东县令李府君(彻)墓志铭有盖君讳墓志铭大唐故文林郎新喻县丞胡府君(俨)墓志铭□〔故〕河阴县主簿南阳张君(?)墓志铭唐故□〔平〕□〔原〕郡将陵县令张府君(伯)墓志铭有盖处士李君(继叔)墓志铭并序大唐故田夫人墓志铭并序有盖□〔东〕□〔宫〕门大夫长口〔孙〕府君(家庆)墓志铭唐故蒲州虞乡县丞王君(安)之志铭有盖大唐校尉陈公故夫人刘氏墓志铭隋通事舍人长孙府君(仁)并夫人陆氏墓志铭□□□〔武〕城张府君(举)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张君(骚)之墓铭有盖大唐处士故贾君(仕通)墓志铭并序故刘夫人墓志铭有盖大唐吏部将仕郎范阳卢府君妻冯氏墓志铭有盖王宾墓志铭故繁昌县令马君(志道)墓志铭唐故开府右尚令王君(仁则)墓志铭并序大唐处士王君(通)墓志铭齐得州平原县令张明府杨夫人墓志铭唐张纲墓志铭故魏君(文德)之铭大唐左宗卫大都督杨君(士达)墓志并序大唐故处士余君(当)墓志铭并序□忠墓志铭范相墓志铭唐故涪州永安县令轻车都尉乐君(善文)墓志铭并序大唐徐氏妻刘夫人墓志大唐故征土向君(英)墓志唐前飞骑尉杨达墓志铭大唐梁君(基)墓志铭大唐故任处士(道)墓志铭并序隋故仓部侍郎辛君(衡卿)墓志铭并序唐故郢州参军事胡府君(宝)墓志铭并序有盖大唐故处土宋君(荣)墓志铭并序唐故薛君(朗)之墓志唐故赵妻曲(氏)墓志铭并序大唐故知州香林府长史张府君(云)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将仕郎杨君(全)墓志铭并序唐故邓州司仓张君(舒)墓志铭并序唐故祁君(让)墓志铭并序大唐乐君(达)墓志隋燕王府录事段夫人之志铭并序大唐故张处士(凤怜)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张君(宝)墓志铭荥阳毛君(文通)墓志之铭大唐故刘君□〔初〕墓志铭并序唐故卫州新乡县令王君(顺孙)墓志铭并序大唐故仇君(道)夫人袁墓志并序大唐故李君□〔敬〕(字如愿)墓志之铭单君(信)墓铭有盖唐故处士张君(义)墓志铭并叙唐故玄武丞杨君(仁方)墓志铭并序唐故幽州范县令杨基墓志铭唐洛州伊阙县李謇墓志大唐故夫人唐氏墓志铭唐故杨氏马夫人(寿)墓志铭并序许君(士端)墓志铭并序唐故隋朝散大夫牛君夫人申氏(好)墓志铭大唐故杨君(佰陇)墓志铭大唐游击将军吴君(孝)墓志铭并序大唐故李处士(清)墓志铭并序大唐故贝州临清县令王君(宏)墓志铭并序唐故宣节尉张君(万善)□〔墓〕志铭并序唐故盖夫人墓志并序唐故颜君(环)墓志铭并序有盖□〔大〕唐故孙夫人墓志并序唐故杨君(清)墓志铭唐官官司设墓志铭并序唐故隋左龙骧骠骑王公(协)墓志铭并序大唐故济州东阿县尉赵君(爽)墓志铭并序唐故姚君(思忠)墓志铭并序唐故公孙君(达)墓志铭并序唐故杨夫人墓志铭并序唐故谷水乡君张夫人(伯)墓志铭并序唐故游击将军信义府右果毅都尉韩公(逻)墓志铭唐陇西赵夫人(摩)墓志铭并序华君(歆)墓志并序唐祖氏夫人张(陇)墓志铭隋故奉诚尉李君墓志铭并序大唐曹州离狐县盖赞君故妻孙夫人(光)墓志之铭唐故洛阳县淳俗乡君劲夫人(姬)墓志铭并序唐故沈府君(土公)墓志铭并序大唐故朝散大夫元府君(勇)墓志之铭并序唐故朝散□〔大〕□〔夫〕□〔晋〕□〔阳〕府鹰杨王君(孝瑜)并夫人孙氏墓志并序唐故张君(才)墓志铭并序大唐洛涔府故队正李表墓志唐故左翊卫金谷府司马权君(开善)墓志铭唐路基妻河东解氏墓志大唐故王君(瑗达)墓志铭并序唐故青州博昌县主簿□(迁)墓志铭唐故张君(义)墓志铭大唐故王氏(宗)郭夫人墓志唐故永嘉府队副张君(羊)墓志并序大唐故隋屯田侍郎柳府君夫人肖氏(蟪嫫)墓志铭并序大唐处士范君(重明)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张府君(弘秀)墓志铭并序唐故夫人张氏(肃)墓志铭并序唐故李府君夫人安平乡君吕氏(华)墓志并序唐故隋晋王祭酒车君(诜)墓志铭并序大唐夫人(差)墓志唐故许州鄢陵县令张君(盛)墓志铭并序□〔唐〕故文林郎张君(金刚)墓志大唐故王君(卿)故任夫人墓志铭并序唐故汴州封丘县令张君(才)墓志铭并序唐故张夫人(惠)墓志铭并序唐故京兆杜府君(文贡)墓志铭并序唐故吴府君(絮)墓志铭并序唐常君妻柳氏墓志唐故霍夫人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张君(贵)墓志铭并序府故隋黄梅县尉韩君(政)墓志铭大唐故临清县令琅邪王君妻李氏墓志铭并序唐故高君(达)墓志铭并序唐故王夫人志铭并序唐故宣义郎周君(绍业)墓志铭大唐故徐君(德)墓志铭□〔大〕唐故韩君(承)墓志铭并序恒贵墓志大唐故王夫人墓志铭并序唐故处士洛州河南县成君(朗)墓志铭唐故绛州夏县丞张君(弘)志文唐故苌夫人墓志并序唐故隋并州司兵张君(义)墓志铭唐呼论县开国公新林府果毅□(陁)墓志铭大唐故陪戎副尉安君(度)墓志铭大唐故刑部郎中定州司马辛君(骥)墓志铭并序唐故段夫人(金)墓志铭并序唐故都水监舟檝令孟君(普)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张居士(振)墓志铭并序大唐故王君(进)墓志铭并序唐故番禺府折冲都尉上柱国平棘县开国公纥干公(丞基)墓志并序大唐故丞务郎崔君(诚)墓志铭并序宋君(丰)墓志并序唐故鄘州直罗县丞张府君(德操)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处士王君(桢)墓志铭并序大唐处士赵君(轨)墓□〔志〕铭并序大唐故王郎将君(力士)墓志铭并序唐故张君(泉)墓志铭并序唐故二品宫(人)墓志铭唐故常夫人墓志铭并序大唐故上护军朝议郎行邛州蒲江县令肖府君(慎)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夫人封氏墓志铭大唐故上轻车都尉潞州长史真定郡公许府君(行师)墓志铭并序故太府卿真定郡公许府君(绪)墓志铭并序故武骑尉贾君(钦)墓志铭大唐故处士贾君(德茂)墓志铭并序大唐故朝散郎骑都尉行太常寺永康陵令侯君(忠)墓志铭并序大唐康氏故史夫人墓志铭并序唐故黄州总管府阳城县丞王君夫人阴氏(客)墓志铭唐故董夫人任氏墓志并序唐处士□君(长)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张君(善)墓志铭唐故七品亡典饩(宫人)墓志铭并序大唐故王君(孙)墓志铭唐故张君(奖)墓志铭并序陈故始安郡太守慈源县徐徐府君(综)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将仕郎段府君(洽)墓志铭大唐故张府君夫人乔氏(娥)墓志铭并序唐故太原王君(孝义)墓志铭并序唐故田君(惠)墓志铭并序大唐张处士故夫人朱氏墓志铭并序唐故韩君(文)潘夫人墓志铭并序□君墓志□〔唐〕□〔故〕周君(师)墓志铭并序唐故昭武校尉秦君(义)墓志铭并序唐故舒王府典军王君(仁)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处士田君(景彦)墓志铭并序唐大节之女墓志铭唐故兰处土(达)墓志铭并序唐故王君(楷)墓志铭并序唐故常君(开)墓志铭并序大唐故蒲州汾阴县丞上柱国李府君(滑)墓志铭□〔唐〕故皇甫府君墓志铭唐故河南樊处士(端)墓志铭并序大唐故文林郎仵君(愿德)墓志铭并序大唐扬州大都督府户曹(赵)太夫人墓志铭并序唐故游击将军高望府果毅王府君(敬)墓志铭彭城刘夫人墓铭并序大唐故始州黄安县令傅君(交益)墓志大唐故韩王府录事参军李君(辨)墓志铭大唐东都掖庭官司簿王氏之铭唐故处士张君(仁)墓志铭并序大唐陪戎尉王德故妻鲜于墓志铭并序有盖唐骁骑尉皇甫君(璧)墓志铭并序大唐卫州故司马王善通墓志铭并序唐故边君(师)墓志铭并序有盖大唐故翊卫大督罗府(端)墓志铭并序唐故隋幽州先贤府车骑王府君(君)墓志铭并序唐□□校尉墓志铭并序大唐故护军李君(远)墓志铭并序唐东宫千牛右卫勋一府校尉房仁墓志有盖唐故隋金谷府扬权公(豹)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夫人王氏(淑)墓志铭九品亡宫人墓志铭大唐王夫人(相儿)墓志铭并序九品亡宫人墓志铭唐故衡州刺史长乐公夫人(郭氏)墓志铭并序唐故亡宫九品墓志铭亡宫人九品墓志并序大唐张君(思言)墓志铭并序唐故贾君(信)墓志铭并序大唐故王君(惠)墓志铭并序唐故洛州仇夫人墓志并序大唐故文林郎支君(敬伦)墓志并序亡宫九品墓志铭并序唐故隋上仪同三司朝散大夫右监门校尉王君(宣)墓志铭并序唐故□君刘夫人墓志铭并序大唐骁骑尉故冯君(贞)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张府君(宽)墓志铭并序唐故董府君(师)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处士王君(延)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左卫长史颜君(仁楚)墓志铭并序大唐故歙州司马来君(僧)墓志铭并序唐故处士张府君夫人梁氏墓志铭唐故潞州襄垣县令裴君(嗣□〔正宗〕)墓志铭唐故上开府董君(葵)墓志铭并序唐故游击将军信义府果毅都尉韩逻夫人苑陵县君靳氏(耻)墓志铭并序唐故处士张君(海)墓志铭并序*唐故处土张君(伯陇)墓志铭并序大唐故黔州洪杜县丞张君(善)并夫人上官氏墓志铭并序大唐故靖府君(千年)之墓志铭并序大唐李君(弘)墓志唐故号州阌乡县丞孙君(恭)墓志铭并序唐故王君(师)墓志铭并序唐故南和县令口君(彦)墓志铭□〔唐〕洛州河南县南斌故妻高氏(五子)墓志铭大唐故处士李君(文)墓志铭并序唐故郏鄂府队副梁君(方)墓志铭并序唐故右戎卫翊卫徐君(买)墓志铭并序有盖唐故李夫人墓志铭并序有盖唐故赵君(义)墓志铭并序唐故处士□〔上〕□〔官〕府君(义)墓志铭并序唐故赵夫人墓志铭并序大唐□〔故〕王□〔夫〕□〔人〕墓志□〔铭〕唐故涿郡张夫人墓志并序唐故刘公(德闰)墓志铭并序唐故魏王府参军毛君(景)墓志铭唐故处士索君(行)墓志铭并序唐故齐州历城县令库狄君(通)墓志铭并序唐故曹州离狐县丞盖府君(蕃)墓志铭□〔唐〕□〔故〕□〔交〕州都督府行参□〔军〕樊君(玄纪)墓志铭唐相州汤阴县故令王君(君德)墓志铭并序唐故处士广平穆君(硕)墓志铭并序唐故隋车骑将军吕君(道)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处士朱君(通)墓志铭并序唐故隋奉车都尉姑臧段君(玮)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康敬本墓志铭□〔唐〕故吴王府执仗张君(节)墓志铭并序唐故荆州大都督郯襄公孙女张(无量)墓志铭大唐朝议郎行周王西阁祭酒上柱国程务忠妻郑氏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并州司兵张君夫人王(智)墓志铭并序洛州陆浑县飞骑尉毛君故夫人李氏墓志铭并序唐故夫人宋氏(五娘)墓志铭并序唐故游击将军刘君(盛)墓志铭并序唐故陪戎副尉康君(武通)墓志铭并序有盖唐故平阳路夫人(昭)墓志铭并序唐故王君(文超)墓志铭并序唐故□君(德□)墓志铭大唐故李府君(祖)墓志铭并序大唐处士淳于府君之夫人陈氏(恭)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宋君(季)墓志铭并序大唐故房州司法参军事李君(志)墓志铭并序唐河南□□安邑关君夫人(王氏)墓志铭并序隋故金紫光禄大夫淮南郡太守河内公慕容府君(三藏)墓志并序大唐故度支郎中彭君夫人安定乡君侯氏墓志铭并序唐故成夫人墓志铭并序唐故张君(威)贾夫人墓志铭并序唐故飞骑尉王君(则)墓志铭并序唐故许州长葛县丞李君(辨)墓志铭并序唐故处士张君(才)墓志铭并序大唐故潞州礼会府果毅王府君(客)墓志铭唐故洛汭府队正董君(轴)墓志铭并序□〔唐〕故刑部尚书长孙府君(□〔祥〕)墓志铭大唐故沧州东光县令许君(行本)墓志铭并序亡宫九品墓志铭唐故丁君(赟)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处士左君(祜)墓志铭并序唐故忠武将军德从弟李公(君彦)夫人魏氏墓志铭并序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定州刺史上柱国尔朱府君(义琛)墓志铭大唐故处士尚君(武)夫妻(张氏)墓志铭大唐袁氏故柳夫人墓志铭大唐故左武卫兵曹参军刘君(义弘)墓志大唐故王君(彦)玄堂记大唐殇子王烈墓志铭并叙唐故陪戎校尉赵君(臣)墓志铭并序□〔大〕唐处士王君(宝)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康君夫人曹氏墓志铭并序大唐故通直郎□〔行〕唐州录事参军王府君(烈)墓志铭大唐故封州司马董公(力)墓志之铭并序大唐故上骑都尉王君(式)墓志铭并序唐故上柱国王君(强)墓志铭唐故左卫率府翊卫王君(晟)墓志铭并序唐故尚书吏部郎中张府君(仁帏)墓志铭并序大唐慈州□□□元善妻公孙氏墓志大唐故王处土(韬)墓志铭并序亡宫人墓志铭有盖宫人墓志铭有盖大唐故左亲卫长上校尉乐府君(玉)墓志铭并序大唐故亡宫四品墓志铭大唐故右千牛府铠曹参军□(且)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幽州都督府参军事朱府君(宪)墓志铭唐故陪戎副尉罗府君(甑生)墓志铭并序大唐故荆州大都督府长林县令骑都尉昌黎韩君(仁楷)墓志铭并序大唐故亡宫九品墓志铭大唐故荆州始安县丞云骑尉颜府君(万石)墓志铭并序唐故何君(□〔摩〕诃)墓志铭并序唐亡宫墓志铭宫人墓志铭有盖大唐故冀州南宫县尉武骑尉邢府君(?)墓志铭并序有盖洛阳县王氏吕夫人之墓志大唐故处士王君墓志并序唐故王府君(明)墓志铭并序□〔大〕□〔唐〕故上柱国左威卫郏郛府司马杜君(才)墓志铭并序唐故司御率府翊卫张君(敬玄)墓志铭并序唐故处土张君(师子)墓志铭唐故上柱国张君(和)墓志铭并序大唐故成府君(永师)墓志铭大唐左威卫洛油府队副上柱国韩德信妻程夫人墓志铭并序唐故隽州阳山县主簿皇甫府君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凉国公府长史上骑都尉张君(达)墓志铭并序唐故文林郎柱国张君(贵宽)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巫州龙标县令崔君(志道)墓志铭并序唐故太常寺太乐令畅府君(昉)墓志铭并序大唐亡宫六品墓志大唐故上柱国成府君(纶)墓志铭并序亡宫八品墓志唐左骁卫翊卫金(义)墓志铭大唐故征士皇甫君(镜几)墓志铭并序唐常州无锡县令杨府君夫人王氏(俱夷)墓志铭唐故定远将军守左鹰杨卫长上折冲上柱国清水县开国男李君(璇)□〔墓〕□〔志〕□〔铭〕并序唐故昌平县开国男天水赵君(承庆)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强山监录事成公(德)墓志铭并序唐故处士河东柳君(偘)墓志铭并序□〔唐〕故登仕郎丁君(范)墓志铭并序有盖唐故宋州录事尔朱府君(昱)墓志铭并序大唐故颍州颍上县令独狐府君(守义)墓志铭并序大唐故洛汭府旅师上柱国韩君(郎)墓志铭并序大唐故游击将军黄君(师)墓志铭并序□〔大〕□〔唐〕故管君(思礼)墓志铭大唐天官文林郎周君故妻公孙夫人(平)墓志铭并序大唐故朝散大夫使持节邵州诸军事守邵州刺史上柱国长乐县开国男□府君(守义)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宣州参军事许君(坚)墓志并序大唐故上柱国右武卫长史张府君(成)墓志铭并序□〔唐〕□〔故〕樊氏六娘七娘九娘墓志铭并序大唐洪州都督府高安县封明府故夫人崔氏(柔仪)墓志铭并序亡宫八品墓志铭有盖大唐故朝散郎守内寺伯飞骑尉成府君(忠)墓志铭文并序□〔大〕唐故韩王府兵曹参军延陵县开国公陆君(绍)墓志铭并序唐故左金吾引驾陈郡袁景恒墓志铭唐故朝散大夫□□□石邑县令袁君(希范)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左口口□监察御史张府君(复)墓志铭并序大唐故神和府折冲郑法明夫人李氏墓志铭并序唐故右金吾卫胄曹参军沈君(齐文)墓志铭大唐冀州刺史息武君(钦载)墓志铭唐故张君(宗)墓志铭并序大唐左豹韬卫宿卫陪戎副尉张君故妻邢夫人墓志铭并序周右豹韬卫仓曹参军裴公夫人王氏墓志铭并序大周常州司法军事柳君(崇约)故太夫人京兆杜氏墓志铭并序周宫人墓志铭有盖□〔大〕□〔唐〕天授二年赵王亲事洛州故王君(智通)墓志铭一首并序大周唐故儒林郎行魏州馆陶县主簿皇甫君(玄志)墓志并序唐故南州刺史杜府君(举)志文并序大周故溱州司户崔府君(思古)墓志铭大周故常州无锡县令杨公(陶)墓志铭并序大周朝议大夫使持节伊州诸军事伊州刺史上柱国衡府君(义整)墓志铭并序大周故上骑都尉掌思明之铭大周故夫人任氏墓志铭并序大周故陈府君(崇本)墓志铭并序大周故新城郡樊太君墓志铭并序大周故雍州美原县扈府君(小冲)之墓志铭并序大周朝散大夫行凤阁主书皇甫君故妻南阳县君张夫人墓志铭并序唐故廉州封山县令爨府君(古)墓志铭唐故梁州司仓杨府君(绍基)墓志文并序大周亡宫六品墓志铭故朝议郎行辰州司仓参军事屈突府君(伯起)墓志铭并序大周故文林郎上柱国董君(本)墓志并序大周故渭州利尔镇将上柱国李府君(文疑)墓志铭并序大周故冠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翊府中郎将高府君(玄)墓志铭并序故朱府君(行)墓志铭并序故上骑都尉李君(琮)墓志铭大周故文林郎杨府君(训)墓志铭并序大周上柱国刘府君(善寂)墓志铭并序大周故上柱国栢君(玄)墓志铭并序南阳白水张君(贞)之墓铭唐故舒饶二州别驾梁府君(玄敏)墓志铭并序唐故邢州任县主簿王君夫人宋氏(尼子)之墓志铭并序大周故五品亡宫志铭并序大周六品亡宫志铭并序大周张君(道)墓志铭□〔周〕□〔故〕使持节文州诸军事文州刺史陈使君(察)墓志铭并序□〔大〕周故陪戎副尉安府君(怀)夫人史氏合葬墓志铭并序大周故水衡监丞王君(贞)墓志铭并序周故处士张君(元)墓志铭并序大周故司宫台内给事苏君(永)墓志铭并序大周王氏故刘夫人墓志铭并序大周北海唐夫人墓志铭并序大周故崔处士(德)墓志铭大周故康府君(智)墓志铭并序大周故孙府君(师岐)墓志铭并序大周故朝议大夫上轻车都尉行泽州司马张府君(玄封)墓志铭并序大周故上骑都尉张君(德)墓志并序大周故太原王公(乾福)墓志铭并序大周唐故左戎卫右郎将古君夫人匹娄氏(焕德)墓志并序周故沧州东光县令许府君(行本)夫人清河崔氏合葬铭并序大周故朝请郎行石州方山县令骑都尉申府君(守)墓志铭并序大周朝请郎行戎州南溪县丞上护军太原王恩惠妻清河孟夫人墓志铭并序大周故朝议大夫南君(郭生)墓志铭并序大周左监门长上弘农杨君(升)墓志铭并序唐故上柱国李府君(起宗)墓志铭并序亡尼八品墓志铭大周故朝请大夫行陈州司马上轻车都尉公士成公(循)墓志铭并序大周故中大夫使持节上柱国会州诸军事守会州刺史公士尉之神柩大周故朝散大夫行左春坊药藏郎上柱国张君(金才)墓志铭唐故处士杨君(约)墓志铭并序大周陇西成纪郡李夫人墓志铭瀛州文安县令王府君周故夫人薛氏墓志铭并序周故上柱国陈府君(玄)墓志铭并序大周故朝请大夫行司礼寺主簿赵公(睿)墓志铭并序大周上骑都尉姚君(思玄)墓志并序大周文林郎路府君(岩)墓志铭并序大周故上骑都尉赵阿文墓志铭大周故处士奚府君(弘敬)墓志铭并序大周故常府君(德)志铭唐故营缮监左右校署令宣德郎张君(仁师)夫人关氏墓志铭并序大周故朝议大夫上柱国行隆州西水县宰董府君(希令)墓志铭并序周故右卫翊卫路府君(综)墓志铭并序唐故白州龙豪县令呼延府君(章)墓志铭并序大周故右翊卫清庙台□〔斋〕□〔郎〕天官常选王豫墓志铭大周故行庆州弘化县尉上骑都尉畅怀祯之灵柩大周故傅君(思谏)墓志铭并序大周上柱国高君(趣)墓志铭并序大周正议大夫使持节都督隽州诸军事守隽州刺史上柱国高阳县开国男许公夫人琅琊郡君王氏墓志铭并序大周故处士前兖州曲阜县令盖府君(畅)墓志铭并序大周故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利州诸军事行利州刺史上柱国清河县开国子崔君(玄藉)墓志铭并序有盖大周故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利州诸军事行利州刺史上柱国清河县开国子崔公夫人李氏墓志并序唐故前国子监大学生武骑尉崔君(韶)墓志并序周故至孝右率府翊卫清河崔君(歆)墓志铭并序皇朝故潞州司法秦君(俗)墓志□〔铭〕□〔并〕序大周□州雍县尉太原王君(庆祚)墓志铭并序有盖大周相州邺县尉王君(望之)墓志铭并序有盖安邑封明府夫人陇西郡君李氏幽壤记大周故沧州东光县丞公士王府君(进)墓志铭并序有盖大周故瀛州文安县令王府君(德表)墓志铭并序周中大夫行蜀州长史上柱国郑公(知贤)墓志铭并序大周故中散大夫行泽州长史杨正本妻归义县君韩(令德)墓志铭大周故同州白水县令下博孔君(元)墓志铭并序□□〔录〕事公(肖思一)墓志铭并序衢州肖使君男(言思)墓志并序大周故朝请大夫行邓州穰县令上护军南君(玄陈)墓志铭并序周故唐州司马上柱国阎府君(基)墓志并序大周故文林郎彭城刘府君(胡)墓志铭并序唐故同州孝德府右果毅都尉东海于府君夫人太原王氏(媛)墓志铭并序大周田府君(志承)墓志铭并序周故明威将军守右鹰扬卫贵安府折冲都尉上柱国王君(建)墓志铭并序大周故朝议大夫□京菀总监上柱国河东县开国男姚府君(浏)墓志铭并序大周故黔州石城县主簿郑君(遘)墓志铭并序大周故正议大夫使持节都督隽州诸军事守隽州刺史上柱国高阳县开国男许君(抠)墓志铭并序大周宫人墓志铭周故□君(建达)墓志铭周故幕州刺史洛阳宫总监褚府君夫人临沂县君王氏墓志铭并序。
全唐文补遗随手记第4辑

全唐文补遗随手记第4辑P1 豳州应福寺武氏(彭城县主)造像题记彭城县主武氏,武则天堂侄女,夫李齐,通议大夫、行豳州司马、柱国、汉川郡开国公。
P9 安邑县报国寺故开法大德泛舟禅师塔铭泛舟禅师,祖邠王李守礼。
P15 唐故朝散大夫行洋州长史李府君(正本)墓志铭李正本,狄仁杰荐为朔州刺史案主审。
曾祖李儁,周地官上士、滕王记室参军。
祖李非罴,隋武阳郡丞、沧州别驾。
P16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行大理少卿上柱国渤海县开国口封公(祯)墓志铭封祯,祖封嗣道,隋尚书宪部。
P17 皇朝秘书丞摄御史朱公妻太原郡君王氏墓志铭王氏,五代祖王思政,宇文泰外氏。
曾祖王祇玄,祖王师古,父王承业。
P19 大唐故兖州博城县丞杨公(璿)墓志铭杨璿,曾祖杨仲华,隋蒲州安邑尉。
P21 唐故朝散郎行潞州长子县尉太原王公(怡)墓志铭王怡,曾祖王绘,隋朝散大夫、北浍州别驾。
P24 唐故朝散大夫著作郎张府君(漪)墓志铭张漪,四代组张策,从后梁宣帝入西魏,子孙定居襄阳。
曾祖张则,隋澧阳令。
祖张玄弼。
父汉阳王张柬之。
P25 唐故宣州溧阳县令赠秘书丞上柱国开府君(承简)墓志开承简,曾祖开靖,隋亳州刺史。
祖开翼,隋楚州山阳县令。
P26 唐故宣德郎守潞州大都督府参军事裴肃墓志铭裴肃,曾祖裴基,隋河间令。
祖裴爽,隋饶阳令。
P27 唐故太中大夫使持节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上柱国荥阳郑公(谌)墓志铭郑谌,曾祖郑大仕,隋开府仪同三司、渠州刺史、襄城公。
祖郑仁基,隋通事舍人。
父郑敬。
P28 大唐故吏部常选陇西李府君(敬固)吴兴朱夫人墓志铭李敬固夫人朱氏,曾祖朱玄,隋魏州冠氏令。
P29 口口州刺史束府君故夫人太原郡君王氏(承法)墓志铭王承法,曾祖王君仲,隋平东将军。
P29 唐故朝请大夫遂州长史张府君(光祐)墓志铭张光祐曾祖张湛,隋兖州都督府司马。
P31 唐故右监门卫兵曹参军张君(景阳)墓志铭张景阳,曾祖张昶,隋卫州司功。
P35 唐故朝散郎行临海郡乐安县尉姚君(晅)墓志铭姚晅,曾祖姚威,隋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金紫光禄大夫、河东郡开国公。
新录墓志7

新录墓志72018年1月新录墓志魏故镇北将军吏部尚书平州刺史杨君墓志铭君讳测,字法深,弘农华阴潼乡习仙里人也。
十二世祖震,汉太尉。
八世祖瑶,晋侍中、尚书令。
高祖珎,上谷太守。
曾祖真,清河太守。
祖懿,洛州刺史、弘农简公。
太尉公顺之第四子,解褐太学博士、给事中、宣威将军、羽林监直寝、平西府司马、宁朔将军、散骑侍郎、朱衣直閣,春秋卌有一,以普泰元年七月四日遇害於洛阳依仁里,追赠使持节、吏部尚书、都督平营二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平州刺史。
以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归窆於太尉之神茔。
永言盛美,用刊玄石。
其词曰:长河载德,惟岳降神。
其庆安在,实挺伊人。
风流英誉,早播芳尘。
遂初来仕,名高缙绅。
既蹠显禄,爰备钩陈。
空信人事,无谋天道。
风折篆简,霜彫茂草。
月来日往,筮吉龟真。
即彼山路,违兹帝城。
轻轮案轨,驷马哀鸣。
松杨且闇,墟墓皆平。
陵谷终徙,空树嘉声。
齐故镇东将军主衣都统冯君墓志铭君讳彪,字三虎,新平人也。
琼根远胄,启屯比於西晋;王叶芬芳,乃燕皇於东夏。
祖道,平州刺史。
考龙,西平太守。
并威等秋风,恩同夏雨。
莅政有方,去而留爱。
君幼如聪德,长擅父业。
日下之人声爰播,鸠车之岁,月旦之谈,高於竹马之年。
兼雅好玄宗,专心释氏,锐意三乘,无心荣禄。
直以名振上京,欲隐无由,乃起家奉朝请,俄转司徒府参军事。
巧翼三槐,能种鼎司。
累迁镇东将军、主衣都统。
方欲出跨方岳,剖制六条。
岂图昊天不吊,降此旻凶。
以开皇五年三月四日薨於相州之安阳。
道俗悲惊,能言呜咽。
今以开皇六年五月庚午窆於安阳西南十里施涧之东。
地宾刑胜,过於九京。
龟兆克从,千龄永吉。
故刊方石,乃为斯铭:万唯相晋,宾启戎瑟。
蕃衍不息,更邑冯乡。
汉秤温润,晋号员方。
百神伊主,寔号燕皇。
君怀冰镜,玉润汪汪。
连叶叠绿,与日争光。
朱轮弈弈,鸣佩锵锵。
如星灼灼,似月堂堂。
昊天不吊,降此旻灾。
哲人斯委,梁木其摧。
脩埏寂寂,永夜恢恢。
月鸡伺旦,何时晓哉。
大隋使持节大将军仪同三司弘农太守安德县开国侯赵府君墓志公讳文镜,字贤轨,天水西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故阳城县主李应玄墓志铭
唐故阳城县主墓志
朝散大夫守国子司业上柱国张籍撰
玄宗妃武氏生寿王琩,王第二十二女宫字曰应玄,母妃韦氏,贞元二年五月十二日封阳城县主,是日出降河南丘运,时年十有三,有子九人,大和元年,年五十七,六月十日薨于光德里宅。
皇帝悲悼,废视朝一日。
二年五月十六日,袝葬于高阳原长史之茔。
将葬,其子玄楚等以主状来请,曰主严婉闲慧,勤俭自居,事舅姑,约家抚族,一由士法。
不好声乐炫饰,凡车服制度率减,异于其伦。
宫庭莫不闻,每时节对见,上以属尊德美,恩礼逾等。
丘氏之孤稚皆收给,无宦者乃奏其子所赐宫而授之。
好读道家经书,颇修其吃斋戒,味蔬药事,清静为常。
长史官登翼王府,夙通玄学,不希集于世,与主德叶,邦里所高。
先七年而终,子玄咸、玄颖早逝,玄素尚宋王女华亭县主,为司农寺主簿。
玄楚左武卫仓曹参军,季札汴州开封县尉。
素甚有吏干,楚、札皆学文史,长女嫁虢州阌乡县令杨崯,次嫁河中府户曹参军李鄑,次嫁校书郎谢逢。
杨、李早丧,一犹未适人,籍与长史旧,又楚见请,乃为志。
其铭曰:天星燿燿于中宫,柔朗之德无与双,克归贤氏懿以融,将登仙云年据终,永袝荒原松栢封。
嗣子玄楚书
陇西李叔寂刻字
按:
李应玄墓志铭拓本为王庆卫氏所购藏,言近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高阳原,即今长安区郭杜镇一带。
而志石现存不详,亦未知有志盖否。
该墓志刊葬于唐大和二年(828)五月十六日。
拓本高53.5厘米、宽54.5厘米。
志文22行,满行22字。
楷书。
张籍撰文,丘玄楚书丹,李叔寂刻字。
附张籍诗:
哭丘长史
唐张籍
曾见先皇殿上臣,丹砂久服不成真。
常骑马在嘶空枥,自任书留别故人。
诗句偏传天下口,朝衣偏送地中身。
最悲昨日同游处,看却春风树树新。
注:丘长史,即墓志中的丘运。
诗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唐代诗人。
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邱冠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