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制作与欣赏

合集下载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2篇)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2篇)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浅谈陶艺欣赏与制作-学陶艺体会关于陶艺一直都很向往,许多次在电视上看到陶艺师傅制作陶艺就有一种想要试一试的冲动。

看到大师们在那些可爱的瓷器上作画,随意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山水云云的美景,婀娜的美人,生意盎然的画面越于瓶、杯、盘、碟等之上。

于是怀着小小的兴奋选择了陶艺制作与欣赏。

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了许多关于陶艺的知识,让我对陶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知道了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我国古代的制陶业有辉煌、独特的成就。

自殷商时代早期,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东汉时期,____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而迈入成熟的青瓷阶段。

北朝晚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现,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宋朝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可以概括为“六大窑系”和“五大名窑”。

瓷都景德镇在元朝时崛起,并以青花瓷、釉里红瓷和卵白釉枢府瓷驰名天下。

清时期的制瓷业,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顶峰,对今日中国瓷业有着重大影响。

中国陶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类陶瓷中国地质大学机电学院7408208学生:刘延慧艺术品璀璨生辉。

曾经有幸去了一次景德镇,再结合老师所讲,知道了景德镇陶瓷制造始于汉代,以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经过瓷都人世代相承地探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陶瓷文化。

景德镇陶瓷素以“青如天,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著称而中外响誉中外。

他们独特的造型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世界瓷都的美称。

自五代以来,景德镇瓷器就以其制作精美、品种齐全而名扬天下。

南宋末年到元代的过渡时期,景德镇由于地处皖赣边区,战争侵扰甚少,社会经济相对安定,促进了其瓷业的繁荣发展。

尤其是元代中后期青花、釉里红等高温釉下彩器和枢府釉、铜红釉、钴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中国瓷业发展的新局面。

景德镇的瓷工们在自己世世代代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历代各地名窑之所长,加以发展和提高,于是景德镇由原来与各地名窑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驰名世界的瓷都。

陶艺课件.ppt

陶艺课件.ppt
捏塑成型
通过手工捏塑,将陶土塑造成各种形 状,是陶艺制作的基本技法之一。
轮制成型
利用轮盘旋转的速度和力量,将陶土 拉坯成各种器形,具有规整、圆润的 特点。
泥条盘筑成型
将泥条一圈圈筑起,层层叠加,形成 各种器形,具有粗犷、自然的特点。
模具成型
利用石膏模具,将陶土填入模具中, 脱模后形成器形,具有规整、一致的 特点。
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
个性化与多元化
现代陶艺作品越来越注重个性表 达和多元化发展,艺术家们通过 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技艺,展现出
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跨界合作与融合
现代陶艺与其他艺术领域、设计行 业的跨界合作越来越多,为艺术家 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思路 。
科技与工艺的结合
现代陶艺在科技与工艺方面取得了 显著进步,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工 艺,提高了作品的制作效率和艺术 品质。
陶艺装饰技法
刻划装饰
彩绘装饰
利用刀具在陶器表面刻划出各种图案和文 字,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利用各种颜色在陶器表面绘制出各种图案 ,具有色彩丰富、艳丽的特点。
镶嵌装饰
化妆土装饰
将各种材料镶嵌在陶器表面,形成具有浮 雕效果的装饰,具有立体感、层次感的特 点。
利用化妆土在陶器表面进行施釉,形成具 有细腻、光滑的装饰效果,具有高贵、典 雅的特点。
国内外陶艺作品对比赏析
总结词
国内外陶艺作品在风格、技艺和文化内 涵等方面存在差异,对比赏析有助于深 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陶艺特点。
VS
详细描述
国内外陶艺作品在风格、技艺和文化内涵 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中国的陶 艺注重造型和装饰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浓 厚的东方文化特点;而西方的陶艺则注重 形态和色彩的表现,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观 念和文化传统。通过对比赏析,可以深入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陶艺特点和艺术价 值。

陶艺制作与欣赏

陶艺制作与欣赏

陶艺欣赏与制作实践报告摘要:china代表着中国的陶瓷,它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名片,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周杰伦的一首红遍大街小巷的《青花瓷》,更是唯美的阐释着瓷器的魅力,而中国的景德镇更被誉为瓷都。

本文就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从陶器到釉、到瓷、到四大名瓷器的官、钧、定、哥、以及紫砂,讲解欣赏陶瓷在几千年几点下来的人文与艺术之美。

同时对自己在瓷器的制作过程的感受,予以分享。

关键词:china 陶釉官钧定哥紫砂1.前沿火与土的完美运用,成就了陶瓷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工艺品,陶瓷艺术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对我国的文明传承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陶瓷艺术是纽带,是桥梁,世界人民通过辉煌的陶瓷艺术认识了中华文明的非凡和伟大。

中国的陶瓷艺术曾让世界人民为之折服,在英语中更是把china作为中国陶瓷的名字。

2.文明曙光——陶器2.1 从女娲捏黄土造人的神话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点,中国的陶器源远流长。

其实在一万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发明了陶器制作工艺。

院士陶器是泥质陶器,制作简单,表面无装饰。

新石器时代中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出现了彩陶艺术,但多为红陶。

新石器时期晚期,红陶开始转向黑陶。

气候,以黑陶为主的龙山文化已称为黑陶文化,是中国陶器文化中的精品。

陶器是以粘土为原料烧制成的实用器皿。

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不超过1000摄氏度,胎质粗松,器表一般无釉或只涂有低温釉,故具有吸水性好、敲击之声不清脆的特点。

2.2 彩陶艺术是中国院士艺术创作的范例,是以仰韶文化为主的一只能够文化。

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彩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

黑陶因其群体以出现黑色的特征而得名。

最早见于山东的龙山文化,有时亦称黑陶艺术为龙山文化。

黑陶的制作工艺由手工的泥条盘筑法到轮制,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

黑是指它有乌黑的色彩;薄是指器体很薄;光是指它具有光泽的器表;纽是器物多有穿绳或手持的器耳或盖纽。

中国地质大学陶艺制作与欣赏选修课100分

中国地质大学陶艺制作与欣赏选修课100分

第一部分(课上学到的知识)中国陶瓷是一项微点的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陶艺艺术举世闻名,其中陶艺的出现和发展先于陶器。

大约从唐代开始逐渐取代陶器制作,此后的陶器艺术爱是走向下坡路。

然而无论如何,陶艺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巨大成就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前的新石器时代。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

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

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

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

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

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同样内容的彩陶盆,半坡遗址中曾出土几件。

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

还有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鶡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

小雪节气民俗传统陶艺的制作与欣赏

小雪节气民俗传统陶艺的制作与欣赏

小雪节气民俗传统陶艺的制作与欣赏小雪节气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它标志着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小雪节气都有着丰富的民俗传统,其中包括陶艺制作与欣赏。

陶艺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融合了民间智慧和创造力,在小雪节气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小雪节气中民俗传统陶艺的制作与欣赏。

一、陶艺制作的传统技艺陶艺制作是我国悠久的民俗传统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

在小雪节气中,人们会利用这个时机来制作陶艺,以应对寒冷的冬季。

制作陶艺需要经过复杂的工序,包括挑选原料、制作坯料、雕刻、烧制等。

各地的陶艺制作技艺各有特色,融合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民俗习俗。

二、传统陶艺的种类与风格在小雪节气中制作的陶艺作品种类繁多,包括花瓶、盘子、碗、壶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俑,尤其是以动物为主题的陶俑。

这些陶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体现了民间艺人的独特想象力和手工技艺。

同时,每个地区的陶艺也有自己的风格,如陶艺的色彩和纹饰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差异。

三、陶艺的欣赏与赏析小雪节气是人们欣赏陶艺作品的好时机。

在这个时候,许多地方会举办陶艺展览或市集,供人们品鉴和购买。

欣赏陶艺需要细心观察,发现其中的细节和美好。

了解陶艺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可以加深对作品的赏析,也能更好地欣赏其中的文化内涵。

四、小雪节气陶艺的意义小雪节气陶艺在民间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陶艺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制作和欣赏陶艺,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小雪节气是农耕社会的重要节点,陶艺作品的制作与欣赏也与农耕相关,体现了人们对丰收和富裕生活的向往和祈福。

总结:小雪节气是一个重要的农历节气,也是陶艺制作与欣赏的好时机。

传统陶艺制作和欣赏活动丰富了小雪节气的民俗传统,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

通过制作和欣赏陶艺作品,人们可以在冬天中感受到温暖和希望,体验到传统手工艺带来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在小雪节气中,一同走进陶艺的世界,感受其中的美妙和传承之力。

陶艺欣赏与制作

陶艺欣赏与制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结业报告任课老师沈毅学生姓名文一如学号 20101004146班级161102-24陶艺号 8102011 年 10月 30日陶艺欣赏摘要:报告主要论述唐三彩的形成与其特点以及宋朝时期的五大名窑。

唐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纵观中国陶艺发展,最具特色中国五大名窑为:汝窑、官窑、钧窑、定窑、哥窑。

关键词:唐三彩、五大名窑一、唐三彩(一)什么是唐三彩唐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制作上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

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

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

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二)唐三彩的兴盛唐三彩兴盛于唐朝,其原因可归为以下三点:1.政治上相对稳定,商品经济空前发达,文化艺术昌盛2.生活日渐奢华,自下而上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风3.唐人随性,崇文尚武,不喜拘束(三)唐三彩的艺术特点唐三彩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有着其他艺术品难以超越的艺术特点:1.釉色绚丽奇幻饱满而生动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家昌盛,服装和器皿的色彩也因此变得炫彩华丽,这使得唐三彩的颜色也十分的饱满而生动。

2.形体比例协调,骨肉均匀,雄浑大气众所周知,唐朝时期的审美观以丰满为美,现实其国力强盛。

因此这样的特点也显示在了唐三彩的制作上,器皿的形体大多都非常的大气。

3.性格特征或动态特点互通、准确4.敢于吸收外域文化,为自己所用,产生浓郁的异国情调随着唐朝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交流日显频繁,大量的异国文化涌入中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艺术品的形态,这也使得唐三彩糅合众多文化特点,为世人所惊叹。

小学陶艺课件ppt

小学陶艺课件ppt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发挥陶瓷耐高温、耐腐蚀 的特性,在环保领域如废 弃物处理、空气净化等方 面进行应用。
陶艺的传承与推广
传统技艺传承
重视传统陶艺技艺的传承,培养 新一代陶艺人才。
文化教育推广
将陶艺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展 陶艺课程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
对陶艺的认识和兴趣。
展览与交流
举办陶艺展览、研讨会等活动, 促进陶艺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生创作过程分享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如灵感来源、制作心得等,让学生 了解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体验。
学生作品评价与建议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 点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陶艺水平。
05
陶艺的未来发展
陶艺的创新与突破
01
02
03
创新材料
探索新型陶瓷材料,如功 能性陶瓷、生物陶瓷等, 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修坯与上釉
修坯
在拉坯成型后,使用工具对陶艺作品进行修整,使其表面光 滑、形态优美。
上釉
为陶艺作品涂上釉料,增加其美观度和保护性,使作品更加 耐久。
烧制与冷却
烧制
将上好釉料的陶艺作品放入窑炉中进 行高温烧制,使釉料熔融并附着在作 品表面。
冷却
烧制完成后需等待作品自然冷却,避 免因急冷而引起作品开裂。
陶艺材料
制作陶艺的材料有很多种,如粘土、 瓷土、陶土等。这些材料具有不同的 性质和特点,可以制作出不同风格和 用途的陶艺作品。
02
陶艺制作基础
揉泥与拉坯
揉泥
将陶泥揉捏成适合制作的状态, 去除其中的气泡,使陶泥更加柔 软、细腻。
拉坯
将揉好的陶泥放在拉坯机上,通 过旋转和拉伸动作,将陶泥塑造 成所需的形状。

对陶艺的认识和理解

对陶艺的认识和理解

对陶艺的认识和理解
陶艺是一种利用陶土制作器物的艺术形式。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被视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态之一。

陶艺可以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风格,包括陶器、陶瓷、陶雕等。

对陶艺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制作过程:陶艺制作过程一般包括挖泥、揉捏、拉坯、修整、上釉、烧制等环节。

制作过程中需要艺术家对材料、工具的熟悉和技术的娴熟掌握,以及对形状、纹理、色彩的构思和设计。

通过制作过程,艺术家可以发挥他们的创意和想象力。

2. 艺术表现:陶艺作品可以通过形状、纹理、色彩等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通过陶土的塑性和可塑性,艺术家可以创造出各种曲线、形状和纹理,从而赋予作品动感、流动性和美感。

陶艺作品可以是实用器物,也可以是纯粹的装饰艺术品。

3. 文化传承:陶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不同地区的陶艺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反映了当地的历史、生活、民俗和价值观。

陶艺也是一种传统工艺,通过世代相传的技艺和经验,保留了人类文明的记忆和智慧。

4. 艺术欣赏:欣赏陶艺作品可以让人们领略到其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通过观察、感受和思考,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发。

陶艺作品常常展示出与自然界的和谐、和平的特征,让人们感受到一种与大自然相连的情感。

总之,陶艺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陶土的塑性和艺术家的创造力,表达出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风格。

通过对陶艺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欣赏到其独特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并且了解到陶艺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艺制作与与欣赏姓名:陶艺学号:学号:老师:2011年12月前言:中国陶瓷发展历程:1.距今8000—9000年前,绚丽多彩的新石器时代彩陶。

2.夏商周的辉煌,釉陶(“釉”的出现,第一次飞跃)3.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春早,越窑青瓷,称之为原始瓷,黏土含Fe2O3(牙垢黄)4.隋唐五代,南青北白和天马行空5.繁音汇奏,扑朔迷离的宋五大名窑-----“瓷”(第二次飞跃)6.元明,一支独秀景德镇,清墨再染,青花7.明清幽古镇宜兴,“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明远碟”紫砂8.清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景德镇,半透明釉发展为半透明胎(第三次飞跃)中国陶瓷艺术特点1.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2.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好3.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4.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而层出不穷5.因技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中国陶瓷产品发展历史及各时期特点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後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

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後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明朝时期陶瓷文化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下面我介绍中国陶瓷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也很著名的三个陶瓷器时期及其作品。

秦汉陶俑一.佣的称谓使用木制或陶制人或物的雕塑作品,以替代人和实物的殉葬品一.佣的出现1.“事死如事生”的殉葬制度2.由于战乱,社会有效人口迅速降低三.秦兵马佣的发现一号坑是战车和步兵的混合,二号坑是弩兵骑兵和战车穿插组成,三号是统领,一二的统领指挥部他们以排山倒海之势,真实反映秦代近卫军征战时军阵布置特点1.高度写实,对人物面部特征的刻画尤为重视2.巨大广博,细致精细3.规模宏伟,阵容严整,形体伟岸,数量巨大4.造型有一定类型化原因1.重在表现整体的强大气势,讲究整齐划一,个性服从于统一整体2.秦兵马俑更多要表现气势磅礴艺术造型和布局3.体现秦国一统天下的强大声威和秦人崇尚高大雄阔之美的一代审美风范二.汉俑1.汉俑形成背景汉代秦而立,立国四百年有余,并承秦制,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日益巩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2.汉俑特点:体量小,数量大,分布广。

取大势,去繁缛,强调整体,注重概括题材多,内容丰富西汉人物俑:身体都显得高大,颇有“硕人其欣”的古风动态一般较小,神情朴实俑反映面不宽东汉人物俑:一般只注重外形表现,不重细节部轮廓身材较小,动态丰富具有表现心里内容的姿态动作的塑造俑的反映面宽原因: 东汉地主庄园经济发展和农民依附性增强。

秦汉时期的陶瓷工艺陶塑技术秦都咸阳宫殿遗址出土的大量空心砖、板瓦和瓦当,以及秦始皇陵陶俑坑出土的大批兵马俑,反映了秦代制陶技术的高超水平,在出土的大批兵马俑中,最高的将军俑身高达1.96 米,陶马体型大小与真马相似,高约1.70米。

俑是泥质灰陶,相当坚硬结实,烧成温度在900 度左右,气孔率26%,吸水率15%,这说明俑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

汉初的陶塑艺术,明显继承了秦代的艺术风格。

型体虽比秦代小,但仍然比较高大,注意细节的刻划,形象生动逼真,威严庄重。

题材方面,除了军阵场面外,还有宫廷侍女、乐舞、杂技、宴饮等。

西汉后期,陶塑所反映的则是地主阶级追求财富,追求生活享乐的内容。

到了东汉,陶塑题材更加广泛,有说书俑、农夫俑、舞蹈俑、乐俑、动物俑等。

画像砖和瓦当建筑用陶方面,汉代的画像空心砖比秦代更发展,砖面上拍印的画面,题材更广泛,内容更丰富,形象更生动,使得画像空心砖不单是建筑材料,而进一步成为富有艺术价值的陶质工艺品。

这种画像砖,还为今天的历史研究,特别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真实资料。

如河南郑州新通桥汉墓画像砖。

画像内容包括阙门建筑、各种人物、乐舞、车马、狩猎、驯兽、击刺、禽兽、神话故事等四十五种①,其中许多内容跟科学技术有较密切的关系。

四川发现的东汉砖室墓中的画像砖,并不是用作建筑材料,而是作为装饰品。

这种画像砖的画面题材非常广泛,概括起来大致有五类:第一类是生产场面,包括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探矿、桑园等。

第二类是建筑画像砖,主要是庭院建筑及室内陈设和阙观建筑两项。

第三类是社会风俗场面,包括市集、宴乐、游戏、舞蹈、杂技以及官宦士绅的家庭生活等。

第四类是车骑出行的场面,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的生活。

第五类是神话故事②。

汉代瓦当的特点是文字瓦当占大多数。

按文字内容可分为四类:①宫殿类;②官署类;③祠墓类;④吉语类。

除文字瓦当外,还有带纹饰图案的瓦当,画面仪态生动。

尤其以王莽时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为代表作,画面气势磅礴,姿态雄伟。

铅釉陶的发明汉代制陶工艺的一个重大成就是低温铅釉陶的发明。

它的应用和推广,为以后各种不同色调低温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铅釉陶大约在汉宣帝以后才有较快发展。

到东汉,已在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湖南、江西等地流行。

它的主要着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

铜使釉呈现翠绿色,铁使釉呈黄褐和棕红色,釉层清澈透明,表面光滑平整。

但是汉墓中发现的铅釉陶全是明器,无实用器物。

这可能跟它的低温烧成,不宜实用有关。

从化学成份上看,这种釉药主要含氧化铅(约65%)和氧化硅(约30%)及少量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是一种低熔点(约700℃)的硅酸铅玻璃物质。

它的主要原料同古代炼丹家使用的丹药原料十分相似,说明铅釉的发明和发展与古代的炼丹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原始瓷器秦代的原始青瓷,是1977 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内城与外城之间的秦代房基中发现的。

它与战国早、中期的原始瓷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胎、釉原料不同,器物成型方法不同,品种和装饰也不同。

从西汉到东汉早、中期的三百年间,原始瓷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在东汉中、晚期发展为瓷器,其烧制技术已基本成熟,从而开创了我国陶瓷生产的新阶段①。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浙江上虞小仙坛东汉瓷窑遗址出土青瓷片的分析,制瓷原料采用窑附近的瓷土矿,烧成温度已达1310±200℃,釉料中含氧化钙15%以上,着色剂氧化亚铁(FeO)的含量为1.26%,三氧化二铁(Fe2O3)的含量为0.58%,其还原比值为2.17,表明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

釉呈较为纯正的青色,没有流釉现象。

瓷胎的显微结构与近代瓷基本相同,说明东汉时我国已经比较成功地掌握了复杂的青瓷烧成技术。

东汉瓷器的主要品种是青釉瓷和黑釉瓷,主要产地在今浙江的上虞、慈溪、宁波和永嘉一带。

新出现的瓷器,无论在造型技术和装饰风格等方面,还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与原始瓷相似之处,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唐三彩一.什么是唐三彩?唐三彩是使用白色的黏土做坯,坯体先用10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素烧坚固,然后上釉,以900摄氏度烧成。

釉中含有铜、锰、钴等多种矿物着色剂,辅助铅助融。

烧成过程中,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绿、蓝、白、赭、黄等斑斓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多见,故称唐三彩。

二.唐三彩的发现:1905-1909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坏了一批唐代墓葬,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唐三彩随葬品。

常见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马、骆驼、仕女、乐伎俑、枕头等。

尤其是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着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骆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联想起当年骆驼叮当漫步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

唐三彩的特点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造型。

从造型方面来讲,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

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的背景在唐代,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厚葬之风,上自王室成员,下至士大夫阶级乃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

厚葬之风使唐三彩的烧造数量及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大大刺激了唐三彩陶器的生产。

对外贸易的发达使唐三彩陶器有了十分广阔的海外市场。

至公元9世纪,唐三彩陶器开始向外输出。

由于政治经济的发达,致使各国商贾有的远涉重洋、有的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洛阳和扬州等地,把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商品运回自已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