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欣赏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2篇)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浅谈陶艺欣赏与制作-学陶艺体会关于陶艺一直都很向往,许多次在电视上看到陶艺师傅制作陶艺就有一种想要试一试的冲动。
看到大师们在那些可爱的瓷器上作画,随意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山水云云的美景,婀娜的美人,生意盎然的画面越于瓶、杯、盘、碟等之上。
于是怀着小小的兴奋选择了陶艺制作与欣赏。
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了许多关于陶艺的知识,让我对陶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知道了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我国古代的制陶业有辉煌、独特的成就。
自殷商时代早期,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东汉时期,____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而迈入成熟的青瓷阶段。
北朝晚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现,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宋朝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可以概括为“六大窑系”和“五大名窑”。
瓷都景德镇在元朝时崛起,并以青花瓷、釉里红瓷和卵白釉枢府瓷驰名天下。
清时期的制瓷业,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顶峰,对今日中国瓷业有着重大影响。
中国陶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类陶瓷中国地质大学机电学院7408208学生:刘延慧艺术品璀璨生辉。
曾经有幸去了一次景德镇,再结合老师所讲,知道了景德镇陶瓷制造始于汉代,以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经过瓷都人世代相承地探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陶瓷文化。
景德镇陶瓷素以“青如天,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著称而中外响誉中外。
他们独特的造型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世界瓷都的美称。
自五代以来,景德镇瓷器就以其制作精美、品种齐全而名扬天下。
南宋末年到元代的过渡时期,景德镇由于地处皖赣边区,战争侵扰甚少,社会经济相对安定,促进了其瓷业的繁荣发展。
尤其是元代中后期青花、釉里红等高温釉下彩器和枢府釉、铜红釉、钴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中国瓷业发展的新局面。
景德镇的瓷工们在自己世世代代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历代各地名窑之所长,加以发展和提高,于是景德镇由原来与各地名窑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驰名世界的瓷都。
陶艺课件.ppt

通过手工捏塑,将陶土塑造成各种形 状,是陶艺制作的基本技法之一。
轮制成型
利用轮盘旋转的速度和力量,将陶土 拉坯成各种器形,具有规整、圆润的 特点。
泥条盘筑成型
将泥条一圈圈筑起,层层叠加,形成 各种器形,具有粗犷、自然的特点。
模具成型
利用石膏模具,将陶土填入模具中, 脱模后形成器形,具有规整、一致的 特点。
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
个性化与多元化
现代陶艺作品越来越注重个性表 达和多元化发展,艺术家们通过 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技艺,展现出
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跨界合作与融合
现代陶艺与其他艺术领域、设计行 业的跨界合作越来越多,为艺术家 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思路 。
科技与工艺的结合
现代陶艺在科技与工艺方面取得了 显著进步,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工 艺,提高了作品的制作效率和艺术 品质。
陶艺装饰技法
刻划装饰
彩绘装饰
利用刀具在陶器表面刻划出各种图案和文 字,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利用各种颜色在陶器表面绘制出各种图案 ,具有色彩丰富、艳丽的特点。
镶嵌装饰
化妆土装饰
将各种材料镶嵌在陶器表面,形成具有浮 雕效果的装饰,具有立体感、层次感的特 点。
利用化妆土在陶器表面进行施釉,形成具 有细腻、光滑的装饰效果,具有高贵、典 雅的特点。
国内外陶艺作品对比赏析
总结词
国内外陶艺作品在风格、技艺和文化内 涵等方面存在差异,对比赏析有助于深 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陶艺特点。
VS
详细描述
国内外陶艺作品在风格、技艺和文化内涵 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中国的陶 艺注重造型和装饰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浓 厚的东方文化特点;而西方的陶艺则注重 形态和色彩的表现,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观 念和文化传统。通过对比赏析,可以深入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陶艺特点和艺术价 值。
陶艺上釉课件ppt

04
陶艺上釉的应用与发展
陶艺上釉在生活中的应用
01
02
03
家居装饰
上釉的陶艺品可用于家居 装饰,如花瓶、餐具、壁 饰等,增添家居的艺术气 息。
礼品赠送
精美的陶艺上釉制品可作 为礼品赠送亲朋好友,表 达情感和心意。
文化传承
陶艺上釉作为传统工艺, 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
现代陶艺上釉作品欣赏
总结词:创新多元
详细描述:现代陶艺上釉作品在技术和材料上不断创新,釉料颜色丰富多元,图案和造型也更加新颖别致,展现出当代艺术 家的创意与个性。
国内外知名陶艺家的上釉作品欣赏
总结词:风格独特
详细描述:国内外知名陶艺家的上釉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他们通过作品表达 对陶艺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为观众带来深刻的艺术体验。
与绘画结合
在陶艺上釉作品中融入绘画元素,形 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视觉效果。
与雕塑结合
与现代设计结合
将陶艺上釉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 打造具有时尚感和实用性的设计作品 。
将陶艺上釉与雕塑艺术相结合,创造 出具有立体感和质感的艺术作品。
05
陶艺上釉作品欣赏
古代陶艺上釉作品欣赏
总结词:古朴典雅
详细描述:古代陶艺上釉作品通常采用天然矿物颜料,色彩古朴典雅,图案简洁 大方,展现出古代人们对自然与美的追求。
裂纹釉
裂纹釉是一种具有特殊纹理效果的釉料,其表面呈现出不规则的裂纹, 给人一种古朴、自然的感觉。裂纹釉的纹理效果与烧成温度和时间密切 相关,需要精确控制。
上釉技巧与方法
浸釉
将陶瓷作品浸泡在釉浆中,使釉 浆均匀覆盖在作品表面。浸釉适 合于平面作品,如盘子、碗等。
中国古代陶艺鉴赏钧瓷

中国古代陶艺鉴赏——钧瓷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唐代是我国制瓷历史上发展的兴盛时期之一。
钧瓷的创烧是和唐代的黑花瓷的烧制与发展密切相关的。
在鲁山的段店,禹县神镇的下白峪、郏县黄道窑址中捡到的拍鼓、葫芦瓶、花边盘、执壶、小口瓶等黑花釉瓷残片上可以看出:黑花釉瓷是在黑釉、黄褐釉、黑蓝釉或者茶叶沫釉上饰以天兰或月白彩斑,有些排列规则,有的则在器型上随意加上几点。
即在黑釉上漂浮着蓝斑或灰白色斑纹,斑纹随着黑釉的流动变化莫测,呈现出“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后世称之为“唐钧”,这种斑彩对钧瓷铜红釉红紫相映的窑变有一定影响。
在禹州市博物馆珍藏的多件唐代壶、碗、瓶等器物上的斑彩同神西山下白峪出土的器物上的斑彩一样,其中多是常庄乡老官崖村龙佛寺水库出土,这些蓝斑彩应该说是钧瓷的前身。
由此可以说明钧瓷在唐代时是处于初级阶段,而到北宋则已昌盛发展。
《钧州志》有“钧器始贡于五代,后汉。
北汉高帝……”的记载。
一般史有:“……后崇子录钧与契丹进贡器于禹州名钧窑,色蓝为上物故名也”。
上述下白峪、赵家门、老官崖村蓝斑彩唐钧的发现和北宋以前五代后汉,北汉皇室,将钧瓷作贡品献宝表明,钧瓷就已闻名于世了,所以钧瓷应始于唐而盛于宋。
唐代花瓷的出现,为钧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发展,陶瓷的制作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宋代初期,钧瓷处于单色窑变分相釉,多以天蓝、天青、月白及少量带红斑纹为主。
特别是到了北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制瓷工艺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钧瓷工匠在早期钧釉的基础上,吸收唐花瓷的装饰手法,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的烧制出鲜艳夺目的钧瓷铜红釉。
钧瓷铜红釉的问世,是我国高温色釉的一个新突破,历代陶瓷专家都给予高度的评价。
《中国陶瓷史》称“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
陶艺课ppt课件

材料
陶艺制作需要用到各种天然矿物原料,如粘土、 长石、石英等,以及各种添加剂和色料。
02
陶艺制作流程
准备阶段
01 准备工具
包括陶艺工具、防护工具和清洁工具等,确保工 具齐全且完好。
02 选择材料
根据制作需求选择合适的陶土、釉料和其他辅助 材料。
03 环境布置
确保工作区域干净整洁,符合陶艺制作的环境要 求。
国际陶艺作品
总结词
国际陶艺作品展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陶艺风格和文化特色,反映了全球化的艺术交流 和融合。
详细描述
国际陶艺作品不仅展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陶艺风格和文化特色,也反映了全球化的艺 术交流和融合。这些作品通常采用当地特色的材料和技术,融入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 ,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非洲的彩绘陶器、美洲的印第安陶器、东南亚的砂石
感谢观看
烧制阶段
01
02
03
烧制设备
选择合适的窑炉或烧制设 备,确保其正常工作。
烧制温度
根据作品需求和釉料特性 ,控制适当的烧制温度和 时间。
烧制过程管理
注意烧制过程中的火候、 气氛等因素,确保作品烧 制成功。
03
陶艺制作技巧
拉坯技巧
拉坯是陶艺制作的基本技 能之一,通过旋转轮盘, 用手将粘土塑造成所需的 形状。
烧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 制,以确保作品烧制稳定和达到预期 效果。
烧制技巧对于陶艺作品的最终质量和 效果至关重要,能够决定作品的硬度 和耐久性。
04
陶艺作品欣赏
传统陶艺作品
总结词
传统陶艺作品通常以手工制作为主,注重造型和装饰,具有浓郁的文化和历史气息。
详细描述
传统陶艺作品通常采用天然原料,经过手工捏塑、雕刻、上釉等工序制作而成,其造型和装饰 都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和历史气息,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特色。例如,中国 的紫砂壶、日本的茶器、欧洲的瓷器等都是传统陶艺的代表作品。
初中美术陶艺创作展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布置原则:根据陶艺作品的特点和 主题进行布置,注重色彩搭配和空 间布局
展示效果:通过灯光、背景、道具 等元素,营造出良好的展示效果
造型独特:陶艺作品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设计,展现了作者的创意和想象力。 色彩丰富:陶艺作品色彩丰富,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工艺精湛:陶艺作品制作工艺精湛,展现了作者的技艺和技巧。 主题鲜明:陶艺作品主题鲜明,能够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难点:成品的保存和保养 解决方法:了解不同泥料的保存和保养方法, 掌握保养技巧,如使用防潮剂、避免阳光直射等。
解决方法:了解不同泥料的保存和保养方法,掌握保养技巧,如使用防潮剂、避免 阳光直射等。
创意来源: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结合个 人兴趣和审美
材料选择:根据创作主题和效果选择合 适的陶土和釉料
制作技巧:掌握基本的陶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技巧, 如捏塑、拉坯、上釉等
制作模型:使用陶土塑造出作品的基本 形状
装饰美化:使用颜料和工具对作品进行 装饰和美化
烧制:将作品放入窑中烧制,使陶土硬 化
成品展示:展示烧制好的陶艺作品
难点:泥料选择和调配 解决方法:了解不同泥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 泥料,并掌握调配技巧。
解决方法:了解不同泥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泥料,并掌握调配技巧。
创新思维:尝试 新的创作手法和 材料,提高作品 的独特性和创新 性
技术提升:加强 陶艺制作技巧的 学习和实践,提 高作品的质量和 完成度
主题探索:深入 挖掘陶艺创作的 主题和内涵,使 作品更具有深度 和意义
合作交流:与其 他陶艺创作者进 行交流和合作, 共同提高创作水 平和视野
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传统陶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科技进行创新。 材料与工艺:探索新的陶艺材料和工艺,提高陶艺作品的品质和艺术价值。 教育与推广:加强陶艺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陶艺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市场与品牌:建立陶艺品牌,拓展市场,提高陶艺作品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
陶艺欣赏与制作结课报告

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结课报告姓名:学院:班级:学号:指导老师:陶艺序号:原始彩陶篇陶器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
陶器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与力量。
人类在最初的生产实践中,萌发了丰富的想象和美的意趣,并从对审美的追求逐渐上升到主动创造美的过程。
陶器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并成为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 采用封窑技术和轮制的出现,人们能生产出更精美的彩陶作品。
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彩陶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一种卓越的创造,其造型优美,特别是装饰的精巧,图案组织和表现手法的突出成就,在装饰领域中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在原始艺术神秘而又极具魅力的领域中,彩陶艺术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其简洁流畅的造型、多姿多彩的纹样,向人们传递着原始陶艺工匠们赞美生命、追求美感的炽热情感。
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可分为单色装饰和彩绘装饰。
彩绘装饰也以其艺术性强和表现内容丰富而引起众多学者和收藏者的关注。
作为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装饰手法,彩绘装饰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中国原始时期陶器艺术所达到的辉煌成就。
彩陶的装饰部位很有讲究,与其使用的条件相适应, 注意与视线的接触面。
由于当时没有家具,人们多是席地而坐,使用彩陶时多处于俯视状态,所以一些敞口、较矮小的器皿装饰部位大多在器皿内壁或外部口缘,而高大一些的器皿则大都装饰在中上部位置。
彩陶的装饰手法有很多种,如彩绘、捺印、划纹、堆饰等, 最有特色的就属彩绘了。
彩陶的分布地区很广,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类型。
其中属黄河中上游最为发达,按时间先后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和马厂等几种类型。
半坡型彩陶——半坡型彩陶最早可追朔到6000多年以前,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陶增多,其装饰花纹主要有宽带纹、三角纹、斜线纹、网纹、鱼纹、人面纹等,一般运用直线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陶艺采撷(一)

你搜集到哪些美术面泥类 工艺品?
美术面泥类工艺品:用面粉或泥土制作, 经自然风干而成。
你搜集到哪些土陶类工艺品?
土陶花盆、碗、泡菜坛
你搜集到哪些陶瓷类工艺品?
磁盘子、笔筒、糖罐等
小猪存钱罐
请 至
柜 台 前
结 账 谢谢合作
小帆船 用途:提醒顾客结账的位置
花瓶
寿桃童子
二胡表演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 敲击时声音发闷,胚体硬度较差,有的甚 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 高,胚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胚 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 的特点。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 透明的特点。
泥塑天地
--精品一族
你玩过泥土吗?你用 泥土制作过什么作品? 大自然中普通的泥土, 经过艺术加工便成了精美 可爱的泥塑作品。你见过 泥塑作品吗?
陶艺作品欣赏
紫砂壶
奥运福娃
民族陶艺
海螺
宠物犬
孔雀
花瓶
貔貅
弥勒佛
观察第25—26页的陶 艺品,并给这些陶艺作品 取个名字,再说说它们有 哪些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陶瓷史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它既是物质的产品,又是精神的产物;既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又是一门现代的艺术。
它的发展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承先启后,其文化内涵不断地扩充。
从原始彩陶到清代的粉古彩,不仅反映了陶瓷发展的过程,更凝结了华夏子孙的审美历程。
(图1-仰韶文化人面纹盆,图2-马家窑文化束腰罐)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
他们把陶土掺水湿润后塑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烧成坚硬的陶器。
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
由于地域的差异和各地区制陶原料的不同,陶器工艺的发展方向也不同。
于是便有了以素陶、彩陶与黑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这些集中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陶器艺术的辉煌成就。
古代陶瓷的造型之美、装饰之妙至今令人叹服。
900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陶瓷的蒙昧时期(约1万年前—约公元前13世纪)陶器的诞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
大约在170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被焙烧的土地或粘土会变得坚硬,这给了原始先民以灵感,由此而发现了陶器。
虽然远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简单、烧成温度偏低,但这毕竟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器物的尝试,它的发明,大大地改进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质量。
在漫长的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上,这时的陶器制造还处于一个蒙昧时期,尽管它是那样的五光十色,那样的绚丽多姿,但相对精美的瓷器制造工艺而言,一直处于懵懵懂懂的初级阶段。
二、新石器的陶器早期新石器时期(距今约12000-9000年)发现的陶器数量较少,绝大多数为陶片,陶器中普遍参杂较大的石英砂粒,使用原始的模制技术和泥片贴塑方法、捏塑成型,工艺原始、器类简单,无刻意的装饰。
中期(距今9000-7000年)陶器工艺有很大改进,普遍采用泥片贴塑法、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以红色、褐色陶为主,烧成温度提高,但器表存在色泽不一的现象,装饰普遍比较简单,在黄河流域彩陶开始萌芽。
晚期前段(距今7000-4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鬶制陶技术快速发展,流行泥条盘筑法,满轮修整技术普及,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轮制技术,陶器颜色仍以红色为主,但色泽纯正,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灰陶比例逐渐增多,装饰手法多样,黄河流域彩陶流行。
新石器时代 《鱼纹彩陶盆》 半坡类型 高15·6厘米口径39·5厘米 泥质红陶《半山类型彩陶》新石器时代高约42厘米马家窑文化《彩陶翁》晚期后段(距今4500-4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龙山文化玉牙璧制陶技术突飞猛进,快轮制陶技术迅速普及,产量增加,黑色、黑灰色磨光陶流行,风格素雅凝重,在黄河流域随着袋足炊器的普遍出现,范模制陶工艺发展很快。
1936年,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先生,带领考古队在日照两城文化遗址发现了4500多年前的珍稀陶器——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又称为“标准黑陶”,体现了一种单纯质朴的极致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
(《黑陶蛋壳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26·5厘米山东省日照市东海峪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三、商代的陶器由于陶窑的改进和新粘土的使用,在商代便烧制了原始瓷器。
它为我国瓷器的发燕尾服奠定了基础。
商代历史长(一般认为有六百多年),文化面貌比较清楚,商代的陶器前后差别较大,陶瓷史家们往往把它分成三个时期来介绍:商代早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较夏代为多。
商代中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约占同期陶器总数的90%以上。
商代晚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另有少量的泥质红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商代晚期我国白陶得到了高度发展,成为当时占陶器中比例不大却十分名贵、重要的一个陶器品种。
早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较夏代为多,有少量红陶、棕陶和白陶,而黑陶、黑衣陶已很少见。
主要器形有:炊器类的鼎、罐、甑、鬲。
鬲逐代替鼎而成重要炊器。
饮器类的觚、爵,食器类的豆、簋、三足盘,盛器类的瓮、盆、大口尊缸,等等。
大口尊、圈足盘、簋是新出现器形。
这时期陶器纹饰以印痕较深的绳纹为主,约占五分之四强。
另有少量磨光素面,及磨光面上拍印的云雷纹、双钩纹、圆圈纹,附加堆纹的运用已较前大为减少。
中期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约占同期陶器总数的90%以上,另有一些夹砂粗红陶、泥质黑皮陶、泥质红陶,白陶的数量占陶器总量的比例仍很小,但较商代早期有所增加。
饕餮纹在陶器上大量拍印,仅在商代中期最为盛行,到商代后期就很少见到了。
晚期陶器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另有少量的泥质红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商代晚期我国白陶得到了高度发展,成为当时占陶器中比例不大却十分名贵、重要的一个陶器品种,下面我们还要单独谈几句。
商代晚期陶器的器形,作炊器的主要有爵、觚、甑,作炊器的鬲、罐、甑,作饮器的爵、觚、杯,作食器用的簋、豆、钵、鼎、作盛器的盆、瓮、大口尊、罐、壶,等等。
纹饰仍以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刻划纹、凹线纹、弦纹、附加堆纹、镂孔,等等。
商代中期盛行的饕餮纹、云雷纹、方格纹等带《白陶尊》商代晚期条状精美图案纹饰,这时期陶器上已很少见到,这一点是我们区分商代中期与晚期陶器的参考之一。
在造型上,商代晚期陶器中的平底器,圈足器较前一时期明显增多,袋状足也不少,而圜底器则有所减少。
商代后期的白陶制作过程更趋精细繁琐,所以白陶器的精品多集中于这一时期。
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消失。
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优雅的纹饰和花鸟。
这时的陶器也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
四、秦砖汉瓦秦汉时代的陶塑艺术,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笔,无论在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开创了新的境界。
秦汉时期的烧制工艺非常成熟。
陶器到了汉代以后,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改进,就是在陶器上施釉,也就是我们说的釉陶。
釉在克服陶器的吸水率上有突出的贡献,陶器上了釉,会减弱它的吸水率,所以釉陶比陶器更容易使用。
汉代的陶器上釉这个技术,有一种说法是西域传过来的,;凡是釉里含铁,烧出来就呈现黄色。
汉代的陶器,除了不是我们自己的发明。
凡是釉里含铜,烧出来就呈现绿色建筑造型以外,容器开始大量增加,像陶壶、陶罐、陶盆等等。
还有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彩绘指挥俑。
这个俑像头扎围巾,下垂红色飘带,身穿红白相间的战袍,外披黑色甲衣,腰间系带,足蹬高筒靴。
此俑以简洁、洗练的手法,鲜明的色彩,突出了指挥者的神气,十分动人。
不过汉代最有特色的独立俑也许要数东汉时的说唱俑。
四川成都出土的说唱俑,所塑的说书艺人眉飞色舞,五官舒展,上身袒露,鼓腹挺胸;左臂抱一鼓,右臂握棒指向前方;右足蜷曲,左足前伸。
东汉陶俑则以四川陶俑最为典型,造型生动活泼,手法简洁洗炼,具有浓厚的生活与时代气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川汉代陶俑多为泥质红陶,火候较低,胎较粗松。
此外,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
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
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度到1000度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
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
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
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说,两汉时期正值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过渡的时期,至两晋时,原始瓷已基本遭淘汰而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
现藏于浙江省上虞县文管所的一件东汉越窑青釉四系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平底,胎质灰白细腻,釉色青绿泽润,胎釉结合致密,已完全看不到任何原始青瓷的特征。
五、最古老的瓷器——魏晋南北朝青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除西晋得到短暂统一外,我国的北方和南方长期陷于分裂和对峙的局面。
但在这一时期,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陶瓷器没有停滞,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距今3000年前的夏商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烧制出了“原始青瓷器”。
而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青瓷器出现在东汉晚期,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合材料制成,在1200—130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得到迅速发展,其中越窑青釉制品联名于世。
青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韵,苍古幽雅,质地如玉,色调泛青,是当时人们对陶瓷艺术品味追求的体现。
在成型方法上,除轮制技术提高外,还采用了折、印、镂、雕、堆等多种表现手法,因而能够制成各种新颖有越的器物,装饰特点也颇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黑瓷和白瓷也相继出现。
便是其中比较别致的黑釉造型,壶体变大,前塑鸡头,引颈高冠,安置圆股形把手,上端粘接在器口,下端贴于上腹,器物造型非常优美、端庄。
白瓷的出现,为后的各种彩绘瓷器的生产打下了基础,为中国陶瓷开拓了一条广阔的发展道路。
六、隋唐陶瓷唐代的陶瓷业“南青北白”,南方是越窑的青瓷,北方是邢窑的白瓷,它们分别代表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成就。
然而,长沙铜官窑的釉下彩装饰工艺也独具特色,“唐三彩”更代表了盛唐时期的艺术风貌。
“三彩”是一种用铜、铁、钴、锰等矿物作为着色剂,在釉里加入含铅物的为熔剂,经过大约800℃的温度烧制而成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其造型浑圆饱满、深厚中表现出柔和细腻、雍容典雅、丰腴稳定的美感。
人物造型结构准确,形态逼真传神。
其塑造工艺之高超,釉色之绚丽多彩,都可谓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一、青瓷和白瓷国力强盛的唐代是我国陶瓷工艺蓬勃发展的时期,瓷器制作达到了成熟的境界。
唐代陶瓷在隋代青、白瓷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并以此引领后世中国瓷器的基本风貌。
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
以慈溪县上林湖、上虞县窑寺前的产品最具代表性,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几代,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深厚的制瓷基础和技术力量,至唐代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诸窑之冠”。
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来。
其历史可上溯到北朝,隋后期曾短期繁荣,经过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产极盛,晚唐开始衰落。
南青北白瓷质极佳,晚唐时代,击瓯作乐风靡,用一些越瓯、邢瓯注以多寡不同的水,击以成乐,声音极其美妙。
南青北白北方-代表作品︰隋白釉鸡头壶南方-代表作品︰五代越窑清釉花口式碗唐代是中國瓷器发展的第一個高峰期,當時除南方越窑青瓷與北方邢窑白瓷相互媲美,形成所謂「南青北白」的格局外,其三彩陶器、黑釉、花釉、絞胎以及釉下彩繪也盡顯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