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中蜂土养法
中蜂土养新方法

中蜂土养新方法中蜂土养是一种以中蜂为主的蜜蜂养殖方法,相比传统的蜜蜂养殖方法,中蜂土养具有更多的优势和特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蜂土养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种养殖方式。
一、土养蜜蜂的概念和优势中蜂土养是指将蜜蜂养殖在自然环境中的土地上,不使用人工设施和人工饲养,让蜜蜂自由采集花粉和蜜源。
与传统的蜜蜂养殖方法相比,中蜂土养具有以下优势:1.保持蜜蜂的天然特性:中蜂土养能够更好地保持蜜蜂的天然特性和习性,使蜜蜂更健康、更有活力。
2.提高蜜蜂的抗病能力:中蜂土养能够让蜜蜂自然选择适应环境,提高其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提高蜜蜂的采蜜效率:中蜂土养能够让蜜蜂自由采集花粉和蜜源,提高采蜜效率,增加蜜蜂的产蜜量。
4.降低养殖成本:中蜂土养不需要额外的人工设施和饲料投放,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中蜂土养的方法和技巧1.选择合适的土地:中蜂土养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地,土地应具备充足的阳光照射、适度的草本植被和花草资源,同时远离化工厂和农药施用区域。
2.合理安排蜜蜂的巢箱:中蜂土养可以使用木箱或草箱作为蜜蜂的巢箱,巢箱的大小和材质应根据蜜蜂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合理安排。
3.定期巡查和管理:中蜂土养需要定期巡查蜂巢,检查蜜蜂的生长状况和病虫害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和防治。
4.合理控制繁殖和采蜜:中蜂土养需要合理控制蜜蜂的繁殖和采蜜,避免蜜蜂的过度繁殖和采蜜不当导致蜜蜂资源的枯竭。
5.加强疾病防控:中蜂土养需要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定期对蜜蜂进行检疫,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保证蜜蜂的健康和生长。
三、中蜂土养的注意事项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中蜂土养需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取得相应的养殖许可证和健康证明。
2.保护生态环境:中蜂土养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破坏生态平衡。
3.科学饲养和管理:中蜂土养需要科学饲养和管理蜜蜂,提供充足的食物和合适的生长环境。
4.加强技术培训:中蜂土养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学习蜜蜂养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提高养殖水平。
土法养蜂新土法养中蜂不逃群

土法养蜂新土法养中蜂不逃群要看蜂蜜的多少,一般来说可以取三四次或者五次以上的都有关键是看蜂蜜季节产量,分春夏季以及秋冬季。
蜂蜜是蜜蜂从开花植物的花中采得的花蜜在蜂巢中酿制的蜜。
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取含水量约为75%的花蜜或分泌物,存入自己第二个胃中,在体内多种转化的作用下,经过15天左右反复酝酿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丰富到一定的数值时,同时把花蜜中的多糖转变成人体可直接吸收的单糖葡萄糖、果糖,水分含量少于23%存贮到巢洞中,用蜂蜡密封。
蜂蜜是糖的过饱和溶液,低温时会产生结晶,生成结晶的是葡萄糖,不产生结晶的部分主要是果糖。
桶取蜜方法:割蜜一般在傍晚进行,蜂桶上下都是相通的,你可以把蜂桶上面的覆盖物辙去,然后用相等的另外一个桶罩在原蜂桶上,最上口用原来的覆盖物盖严,点燃烟慢慢的从原桶最下面熏,并不断的轻敲原蜂桶搔扰蜜蜂,让蜜蜂慢慢的从原桶进入上一个蜂桶,蜜蜂差不多上完后把上面的那个装了蜜蜂的桶还置于原地。
这样原有蜂巢的桶便可以开始割取蜂蜜了,用可加热的锅盆什么的装上割下来的蜂巢,(注意里面有育虫区的蜂巢应不要毁坏,割下后还放回原箱内用竹鉴穿好固定让蜜蜂再哺育),并用纱布包好蜂巢,过滤挤压出蜂蜜,可以适当的加热有利于过滤。
好了就这么简单原汁原味的真品就到手了!活框取蜜是用摇蜜机,很方便也容易上手。
在流蜜盛期,应每隔2~3天检查一次蜂群内的贮蜜情况。
当蜜蜂把蜂蜜房封盖1/4时,说明蜂蜜已成熟,可以取蜜。
取蜂蜜工作可以3人为一小组,一人提脾抖掉蜜蜂,一人割蜂蜜房盖,一人摇蜜。
把蜂蜜脾提出来,用两手紧握巢框的框耳,对准蜂箱,用力抖几下,把蜜蜂抖人箱内,再用刷将脾上的蜜蜂刷入箱内。
带幼虫的脾子,易把幼蜜蜂摇出来,最好不摇蜜,如需要时动作要特别轻快,并及时把脾送回巢箱保温,以免冻死幼蜂。
在流蜜后期,只能抽一部分蜜脾来摇,使箱内留有足够的饲料蜜。
摇出的蜂蜜要过滤,把死蜂蜡屑和幼虫滤去。
蜂蜜最好用陶制的缸或内涂有树脂的铁桶来装。
怎么养好中蜂中蜂养殖技术介绍

怎么养好中蜂中蜂养殖技术介绍中蜂,中华蜜蜂的简称,一个我国土生土长的优良蜂种,分布全国南北各地,它采蜜期长、利用率高以及适用性、抗病、抗螨能力强,适合定点饲养等。
现如何养好中锋呢,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
放蜂地的选择和放置
因中锋能利用零散蜜源,也能利用大宗蜜蜂,所以为了避免引发盗蜂,建议放蜂场地选择在安静、背风向阳、干燥的地方,并且附近要有充足且清洁的水源,放置时需保证蜂箱下有高度不低于0.5m的木桩做支撑。
新脾的制造
脾巢是蜜蜂繁衍生息贮藏蜜粉的场所。
若过于陈旧的老脾巢会影响幼虫的发育,抗病性差,会影响产品的质量,且中蜂王一般比较喜欢在新脾上产卵,繁殖快,培养出的工蜂身体健壮,采集力强,群内也不易发生巢虫。
因此,在春季繁殖期和流蜜盛期以及分蜂后期,我们要抓住时机,多造新脾。
蜂王的选择
蜂王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中锋的繁殖速度以及产量的高低,年轻健壮的中锋王,有较强的产卵力,且群势发展快,能维持大群。
并且工蜂的产集力强,不易产生分蜂热,产量较高。
因此,在出现分蜂热之前换王或者培育新王最合适;
强群的培育
强群,是高产的基础,能让蜂王的产卵力最大化,抵御病虫害的侵袭,但需控制好分蜂热,建议采取双王群或继箱饲养,因蜂群需在蜜粉充足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强大群势,可以适时奖励饲喂,这样可以
有效提高蜂群的产集力和繁殖速度,使蜂群越来越强大,丰收就有把握了;
群蜂的集结
中蜂不管什么时候都会喜欢密集,群蜂集结,以防敌害和病害的侵犯,也有利于保温和保湿。
且在流蜜期密集群势,能促使贮蜜快、成熟早、产量高;越冬,可减少饲料消耗量;渡夏,能够防止蜂群早衰和病虫害的侵入。
中蜂的四季管理,中华蜜蜂四季养殖技术,土蜂四季养殖方法OK蜜蜂论坛

中蜂的四季管理,中华蜜蜂四季养殖技术,土蜂四季养殖方法OK蜜蜂论坛在多年的中蜂饲养中,发现其管理特点可以一分为二,一则顺其自然,也即基本不需要管理甚至有蜜就取无蜜就不需要理它。
二则可以像养意蜂一样的精心管理,即每周检查一下其情况并做总结等等。
这也说明中蜂的管理既可以粗放也可以精心饲养。
所以在蜂友们阅读以下文章时就需要一分为二和二合为一的辨证看待。
一、中蜂的春季管理1、快速繁蜂:在一般开繁群都四框以上,而且在元月份如果有两天太阳的话外界温度升到8度,即便后来温度下降到五度,中蜂都已经产子了,为了加快其发展可以做三件事情:①用稻草把蜂箱周围全部包裹,目的是使里面保温,同时把巢门改小到母子大小,巢门要开在远离蜂群处即暖巢门。
②把蜂箱内多余的脾取走并清理箱底蜡喳以防因为保温而生巢虫,但是不可以经常开箱清理,基本上就是一个月清理一次就够了。
然后用隔板围住蜂群以保温。
③在有太阳的天里一次性喂足蜜粉,每张脾上都有三指宽左右的蜜即够吃半月了。
最好是用天然花粉喂或者用鸭蛋黄晒干成粉后拌蜜成泥状喂,如果没有条件者可以用牛奶粉兑豆奶粉一比一,再兑蜜水成泥状喂。
最后如果按以上方法操作群内温度会基本保持15度左右,繁殖的速度要比自然群快一倍。
2、防治中囊病:春季是中囊病的高发期,主要原因是温度不稳定、雨水过多、中蜂群自我调节能力跟不上环境的变化。
有的时候春繁不久就发病有的时候3、4月份分蜂时发病,但是都集中在春天。
因此特别需要重视否则不用一个月整群中蜂就没有了。
中囊病的防治方法有两种:一、在每次喂糖的时候一群蜂喂1-2小包的板蓝根。
二、已经发病的群马上用碘酒六滴加六颗病毒灵兑一斤蜜水喷蜂脾及蜂箱周围,然后用同样的药物蜜水喂每群一斤。
两三天重复一次最多三次,一周病就好了。
也可能过段时间又复发,到那时就把王杀掉换只新王就可以安全了。
3、自然分蜂与扩大规模:春天中蜂一般发展到8-12框是要分蜂的,也有少数不蜂或者达不到8框也不分。
土养蜂的技巧和方法

土养蜂的技巧和方法蜜蜂是很多人喜欢养殖的昆虫之一,而养蜂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其中以土养蜂是一种比较常见和简单的方法。
土养蜂即是将蜜蜂巢箱放置在地面上,利用土壤的保温和调湿性能来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本文将介绍土养蜂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养蜂爱好者更好地进行养殖。
选择合适的土壤是土养蜂的关键。
土壤应具备良好的保温和调湿性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蜜蜂维持稳定的温度和湿度。
适宜的土壤应该是疏松透气的,同时含水量适中,过于干燥或过于湿润的土壤都不适合养蜂。
一般来说,砂质土壤或者壤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搭建蜂巢巢箱。
蜂巢巢箱是蜜蜂生活的基地,搭建合适的蜂巢巢箱是土养蜂的重要一环。
蜂巢巢箱的材质可以选择木材或者塑料,具体的尺寸和设计可以根据蜜蜂种类和养殖规模来确定。
在蜂巢巢箱的底部需要设置合适的通风孔,以保证空气流通和湿度的调节。
接下来,养殖合适的蜜蜂种类。
土养蜂适合养殖一些耐寒、适应性强的蜜蜂种类。
例如,蜜蜂种类中的黑蜂、意大利蜜蜂、中华蜜蜂等都是比较适合土养蜂的种类。
选择适宜的蜜蜂种类可以提高养殖的成功率和产蜜量。
在土养蜂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蜂巢巢箱的摆放位置。
蜂巢巢箱应该放置在阳光充足、风向稳定的地方。
阳光可以提供蜜蜂所需的能量,稳定的风向可以避免蜜蜂受到风的干扰。
同时,蜂巢巢箱应该远离噪音和污染源,以确保蜜蜂的安全和生活环境的良好。
土养蜂还需要定期对蜂巢巢箱进行检查和维护。
定期检查蜂巢巢箱可以及时发现蜜蜂是否有病虫害,是否需要补充蜜源等问题。
同时,对于蜂巢巢箱的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需要给蜂巢巢箱进行修补和清洁。
在土养蜂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蜜蜂的喂养和饲水。
蜜蜂需要充足的蜜源来生活和产蜜,因此在蜜蜂周围应该种植一些花草植物,提供丰富的蜜源。
同时,蜜蜂也需要充足的饮水,可以在蜂巢巢箱附近设置饮水设施,保证蜜蜂的水源供应。
要注意蜜蜂的保护和安全。
蜜蜂是非常有益的昆虫,对于农田的授粉和环境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蜂的养殖方法和技巧

中蜂的养殖方法和技巧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中蜂的养殖方法和技巧呀!
中蜂养殖,那可是一门大学问呢!首先得选择合适的场地,要安静、背风向阳、有清洁水源的地方。
然后就是准备蜂箱啦,得干净、无异味。
接下来就是引进蜂群啦,要挑选健康、活跃的蜂群。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给蜜蜂补充饲料,特别是在蜜源不足的时候。
还要定期检查蜂群,看看有没有病虫害,一旦发现要及时处理。
这就像是照顾小孩子一样,得细心、耐心!
中蜂养殖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很重要的呀!只要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一般不会出现大问题。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哦,比如在操作蜂箱的时候,一定要穿戴好防护用具,不然被蜜蜂蛰了可不好受呀!而且要时刻关注蜂群的动态,保持蜂箱的环境稳定,这样蜜蜂们才能安心地生活和工作呀!
中蜂养殖的应用场景那可多啦!可以生产出美味的蜂蜜,还可以为农作物授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呢!这多棒呀!中蜂养殖还有很多优势呢,比如中蜂适应能力强,能利用零星蜜源,而且蜂蜜的品质也很好。
这就好比是一个小小的宝藏,只要我们好好挖掘,就能收获满满的惊喜!
我就知道有个养蜂人,他刚开始养中蜂的时候也是啥都不懂,但是他勤奋好学,不断摸索,现在他的蜂场规模越来越大,蜂蜜的产量和质量都非常高。
他的成功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这说明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一定能养好中蜂呀!
所以呀,朋友们,中蜂养殖真的很有前途呀!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掌握好方法和技巧,就能让中蜂为我们带来甜蜜和财富呢!还等什么,赶紧行动起来吧!。
中蜂科学养殖技术 中蜂什么品种最好

中蜂科学养殖技术中蜂什么品种最好我们都知道中锋是生活在树洞、崖下、岩缝、土穴中的俗称的土蜂。
因为生存条件的艰苦造就了中锋坚韧不屈的品格。
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中蜂能及时的躲避敌害并且中锋飞的很快。
因为中锋多年的生活条件让中锋即使家养也很难被改变。
那么如果想要饲养中锋什么品种的最好?中蜂科学养殖技术1、活框式蜂箱饲养中蜂即土蜂洋养法,就是用饲养意蜂的方法来饲养中蜂,参照意蜂的蜂箱,选择适合中蜂饲养的蜂箱、巢框、巢脾等用具,将中蜂过箱到新蜂箱里,选择在晴天无风、室外温度不低于20℃的傍晚进行过箱。
这种方法为转场放蜂、用机具取蜜、一年多次取蜜、开箱检查、蜂病防治等标准化、规模化饲养奠定了基础。
2、传统的中蜂饲养方法是坐地放养,蜂群规模大了,坐地放养蜜源就少了,就不能采到更多的蜜。
根据中蜂的地域性特点和不同地区蜜源植物的分布,以及同种植物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几个流蜜期的因素,可采取中蜂小转的饲养技术,增加产量。
3、转场调查。
转场前要对新场地的蜜源、蜂群陈列的地点进行详细的调查落实,并根据路途的长短选择好运输工具和运输时间。
中蜂什么品种最好1、深棕色的比黑色的好。
中蜂蜂王不外2种类型,一是黑色王,二是腹部呈枣红色的蜂王。
黑色蜂王全身黑色,体小。
所在蜂群工蜂也略小,飞行快捷,抗性强,但繁殖缓慢,群势发展慢,产蜜量略低,分蜂性强;枣红色蜂王体大,性情温驯,产卵力强,所在蜂群能培养成强群,蜂产品产量稳定,但抗性差,工蜂腹部黄环明显且性情温驯。
枣红色蜂王在人工培养下数量不会很多,性状很不稳定。
2、从体型来说,蜂王以腹部细长,不畏光、尾部贴近房眼,产卵有序的为好;反之,腹部短小,尾端略钝,畏光者则较逊色。
在一个蜂场中,我们检查时一般是以蜂王产卵能力的高低与卵圈的大小来选择的。
凡不符合条件者应迅速处理。
中蜂的病虫害怎么防治1、中蜂囊状幼虫病,方法是用水把花粉发散、加糖,要发酵一晚也行,发13公分左右口径小碗一碗花粉,加病毒唑针剂3支,头孢胶囊3粒,一次可喂10-15脾蜂,吃完再加第二次,加在巢框梁上,和春繁喂花粉一样操作。
中蜂的养殖技术

中蜂的养殖技术
嘿,朋友!咱今儿来聊聊中蜂的养殖技术。
你可别小瞧了这些小家伙,它们那可是勤劳的小天使呀!
要养中蜂,首先得给它们找个好地儿安家。
就像咱人得有个舒服的房子住一样,中蜂的家也得挑得好。
要找个安静、避风、向阳的地方,周围还得有丰富的蜜源,这多重要啊!不然它们去哪儿采蜜呢?
然后呢,蜂箱也得选合适的。
这就好比给它们准备了一个温馨的小窝。
蜂箱得干净、透气,可不能有啥异味,不然中蜂可不乐意住进去。
说到中蜂,它们可敏感啦!你对它们好,它们就拼命给你产蜜;你要是对它们不好,嘿,它们可就不搭理你咯!所以啊,咱得小心翼翼地照顾它们。
平时得多观察,看看它们是不是吃得饱饱的,住得舒舒服服的。
要是发现有啥不对劲,得赶紧想办法解决呀!这就跟照顾孩子似的,得时刻操心着。
还有啊,中蜂也会生病呢!这时候咱就得像医生一样,赶紧给它们治病。
可不能马虎,不然它们一病一大片,那可不得了啦!
采蜜的时候也得注意,别太贪心啦,得给中蜂留点吃的呀!不然它们饿着肚子怎么给咱干活呢?这就跟咱上班一样,得给发工资才有动力嘛!
养中蜂虽然有点麻烦,但看到那一瓶瓶金黄的蜂蜜,心里那叫一个甜呀!就好像自己的努力都有了回报。
朋友,你想想,看着中蜂在花丛中忙碌的小身影,听着它们嗡嗡的声音,是不是感觉特别美好?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呀!咱可得好好珍惜,好好照顾这些小家伙。
总之,养中蜂可真是一件有趣又有意义的事儿。
只要咱用心去对待它们,它们肯定也会给咱带来满满的甜蜜和惊喜!你还在等啥呢?赶紧行动起来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说中蜂土养法本帖最后由最新王中王于 2011-11-28 10:46 编辑谈到中蜂的饲养和管理,传统的毁巢取蜜法备受诟病,一直被视为落后和不科学的典型行为。
一些崇尚科学养蜂” 的人更断言:活框养蜂、不毁巢取蜜是中蜂产业的未来,毁巢取蜜一定会被淘汰。
然而我不这样认为。
我认为作为一项古老的蜂蜜生产方式,在特定的客观条件下,传统的毁巢取蜜法不但合理、实用,而且相当科学,经得起现代科学的论证与考量。
中国最早的蜜蜂规模化饲养,据我考证,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在东汉n,l-期。
规模化饲养的创始人是民间高人姜岐。
他的蜂场规模有多大不见文字记载,但从“教授者满天下,营业者三百人,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 的叙述上看,姜岐本人养蜂的数量和他的“养蜂联合体” 规模,都不次于现在的专业养蜂个体户和“公司加农户” 式的蜂业联合体规模。
在谈到中国的养蜂史时,关于世界上最早的规模化生产的创始这一点,显然被疏忽了,这很不应该。
为什么?因为我们疏忽了这一点,就误读了中国传统的养蜂技术和蜂产品生产技术,而正是这种误读,导致中国的中蜂饲养背离优秀的传统生产方式而进入异途和歧途。
近几十年来,正是这种对传统的误读和背叛,给中蜂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不可估量的损失。
姜岐养中蜂规模大、效益好,这是毫无疑问的,不然的话,他就不会名满天下,从者如云。
那么,他恃重的是怎样的养蜂方法呢?他的方法失传了吗?如果没失传,为什么直到目前,我们的中蜂养殖依然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没有一种称得上有普世意义的中蜂养殖法?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经过千百次的自我思辨之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相对客观的认识。
我认为:书上所说的姜岐的事迹真实可信,姜歧使用的是具有普世意义的典型的传统养蜂法,这种传统养殖法至今在民间仍在沿用。
陕西岐山、麟游等地的民间养蜂方法就是古老传统养蜂法的活化石。
2008年前后,我有幸在陕西省岐山与麟游交界的山区,见识了当地中蜂的饲养方式。
土洞养蜂、空巢诱蜂、剿巢取蜜,是该地区养蜂的基本模式。
该地区的人们采用土洞置蜂,方法是在土墙上挖一个洞,洞口用土坯堵起来再用泥糊严,留一个小洞供蜜蜂进出。
当地山林茂盛,野蜂很多,春夏之交,自会有野蜂飞来人住。
如果当年风调雨顺,秋天百花开过后就可以收获蜂蜜了。
当时,该地区收获蜂蜜只有一种传统方式,山民们称之为“剿巢”,方法是用烟火熏杀蜂群,将整个蜂巢取出压榨蜂蜜。
蜂巢取出后封闭洞口,留待下一年重复相同的步骤。
说到这里,难免有朋友会说:“说了半天,不就是听其自然毁巢取蜜么?这种落后至极的养蜂方法,连技术都谈不上,能叫养蜂吗?”真的这么简单?我想未必。
当年我在那里时,山民们1户拥有十几二十群中蜂是常事,家里盛蜜往往用大水缸。
由于无处存放蜂蜜,蜂群只养不取蜜也是常有的事。
当地人稀地广,蜂蜜无销路,.所以人们并未刻意养蜂,如果有意养蜂,一家养上百十群肯定不成问题,并且养100群,全年也不必费一个管理工,除了挖洞,就只剩割蜜一件事了,其实一点管理作都不做,等于“坐享其成”。
这才是问题的所在,这才是养蜂上规模的基础!我相信这种管理模式,就是姜岐当年“教授者满天下”的基本模式和通用模式。
我坚信当年姜岐所做的事,只是做蜂穴和取蜜,不然的话,他的蜂场不会上规模。
我坚信姜岐先生当年取蜜一定是“剿巢”,因为只有一次性取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时间,这一点,近百年来已为国外规模化蜂场所证实。
我甚至怀疑,汉字的“剿”,原本就是“割取蜂巢” 的意思:右手持刀割向左边的蜂巢,应该就是“剿” 字的表意。
世上极典型的巢有二大类:一类是鸟巢,一类是蜂巢。
大概没有人听说过用刀去割鸟巢的事吧!那么,这右手持刀所切割的巢就非蜂巢莫属。
除非大脑有毛病,正常人是不会拿刀去割马蜂巢、胡蜂巢的。
正因为这样,我才有理由认为,“剿” 字原本是蜂蜜生产的专用术语,而岐山地区的取蜜术语“剿巢”,很可能就是从姜岐那里传下来的一个古词。
絮絮叨叨地哕嗦了半天,我只是为了说明一点:岐山地区的这种养蜂法,应该就是历史悠久的古传养蜂法,是典型的传统养蜂法。
对于这种方式,我们不妨称之为“岐山传统养蜂法”,或干脆叫“岐山老养法”。
这种古老的养蜂方法,就是我们近几十年来一直斥为“落后” 和“不科学” 的养蜂法。
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因为“先进” 的西蜂养法和“科学” 的活框置脾法左右了我们的视野。
戴着西蜂养法的有色眼镜,我们就无法看出中蜂老养法的高明与科学!为还原事实,我拟先从科学和先进二方面对岐山老养法略加分析。
岐山老养法由三部分组成,即蜂穴、蜜蜂和取蜜。
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我没有发现其中有不科学的地方。
首先说蜂穴。
岐山的蜂穴,是在土墙或土壁上挖出的土洞。
这样的土洞冬暖夏凉,透气性极好,吸湿性很强,洞中一年四季的温度和湿度高度符合蜂群的要求。
密封的洞口除了保持相~,-j-的黑暗之外,也有效地阻止了蜂害的进入。
而这二点,x,-j-中蜂的正常生活和生存至关重要。
完全可以说截止目前,还没有哪种人造蜂箱比岐山土洞更适合中蜂居住。
因此从生物学角度上讲,土蜂洞是无可挑剔的科学。
再说岐山的蜂种。
岐山老法养蜂,是预置蜂洞诱蜂人住,看似无意,实含很深的科学道理。
众所周知,分蜂的时候大群、强群和壮群先分,第一次分蜂的蜂量是原群的1/2,是质量最高的。
岐山山民预备的蜂洞,数目远远少于野生分蜂群数,因此它事实上收留了最强大的分蜂群,这就为它当年的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病群、弱群往往错过最佳时节才分群,宜居的洞穴早被强壮的蜂群捷足先登,从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淘汰不良群体的作用。
无意之中一举两得。
至于剿巢取蜜,看似“杀鸡取卵”、“惨无人道”,但是也实有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从蜜源利用的角度上讲,一个地区的载蜂量是一定的,因此蜂群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地增加。
一旦蜂群超限,蜂蜜就可能歉收甚至绝收。
因此从生态学的角度上看,剿巢是人为调整载蜂量的一项得力措施。
如果山民们年年保留蜂群、扩大种群,那么岐山的养蜂只怕早就失去意义了。
想想看,漫山遍野都成了蜂洞,蜜蜂到哪里去采蜜呢?在此我还注意到了一点,那就是但凡是剿巢取蜜的地区,那里的野蜂资源通常都是相对丰富的,只要有蜂穴,不愁招不来蜂,在这种情况下,剿巢取蜜不存在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不能说它不合理不科学。
在蜂群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我从未见过有人把所有蜂群全部剿巢的。
事实上每年把2/3的蜂群剿巢,对于拥有一定数量蜂群的养蜂者来说,通常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因为这样做不但可以持续维持稳定的生产群基数,而且可以取得相对多的蜂蜜,剿巢群节约下了越冬消耗的那部分蜂蜜,而空出的巢穴正好用来安置保留群下一年分蜂的分出群。
国外一些冬季漫长的地区,多年来一直流行季节性养蜂。
养蜂者春天购进蜂群,秋蜜结束后即杀死蜂群一次性取蜜,这不是西方式的剿巢取蜜吗?外国人剿巢,没有人认为他不科学,而中国人剿巢取蜜,就被认为是“落后”、是“不科学” 了呢?因此我认为,在植被良好、蜜蜂资源丰富的地区,岐山老法养蜂作为一种定地养蜂的生产模式,是相当成熟、相当科学、相当先进的。
它的实用性、生产性能、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的生态效应,是任何仿西蜂式的活框蜂箱和复杂的仿西蜂四季管理技术都无法比拟的。
至少,没有一种现代技术可以这样“不劳而获”!根据有限的文字记载,我们已经可以认定姜岐的蜂场相当具有规模;仔细加以推敲,我们不难有更多的发现;解读“教授者满天下”,我们就可想像,姜岐传授的养蜂方法肯定不止一种,他的教授只能是“一种基本模式、多种具体形式”,如果不是这样,他就无法满足不同地理环境下养蜂的技术需求。
因此我有理由认为,我们近代拥有的各种技术,在姜岐时代就已经成熟,只不过后人各取所需独立发展,因此才导致了一己之外的技术相对失传。
根据姜岐的“教授满天下”,我们可以推测出不同材质、不同形制的蜂室已经出现,不同形式的分蜂和收蜂方法、不同形式的取蜜方式也已经出现。
根据姜岐本人的养蜂规模和“营业者三百人” 的养蜂规模,我们可以推测转地放蜂至少是小转地放蜂已经出现。
为什么? 因为中蜂的采集距离只有1 km,而在这样有限的空间里,定地饲养的蜂群是很难生产商品蜜的。
当然不排除他的蜂群是分段散放的可能。
考虑到姜岐技术体系的复杂性和超前性,我认为近代多认为是创始于明代的多层格子蜂箱在当时已经得到推广使用,因此分层取蜜技术在当时已经成熟。
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多层格子蜂箱的资料源于(傲富奇书》,而(傲富奇书》的原作者,是战国时代的范蠡,这一点,古书中有记载。
这个范蠡,就是当时越国的谋士,在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辞官为民,靠做手工业生意“三年三置千金” 的陶朱公。
此人绝对是天才,《致富奇书》估计原本是他的一本笔记,在这本笔记中,他记述了种植、养殖、手工业等多方面的生财之道,甚至还记录了一则养生妙法,这种养生法,就是1980年风靡一时的“六字诀”。
就是这段导引术,使我确信该书原本早在汉代之前。
这样的天才人物,创造出多层蜂箱绝对不会令人感到意外!有人认为经富奇书》是明代人的伪作,我不这样认为。
我认为这是《致富奇书》明代在书市上的重现。
我们不能因为《致富奇书》千年不闻就认为它前代不存在,因为许多文献都有可能在千年尘封之后重见天日。
例如我国战国时期的弩机失传千年,到宋代才被沈括发掘并复制。
此后再度失传,直到明代才又被程冲斗发现并复制。
在这项天才发明失传的年代,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战国时代的铜弩机不存在。
我们应该客观地相信古文献的记述,不能因为暂时未看到就断言其不存在。
多层木格蜂箱应该也是这样!一如战国时代的勾心式弩机的性能至今仍不逊色于当今任何扳机的性能一样,多层木格蜂箱的性能事实上决不逊于各种中外蜂箱的性能。
只要能认识到这一点,只要知道中国的养蜂技术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熟并且规模化产业已经形成,并因此认识到时隔千年的我们思维和行为事实上连前人的境界和水平都没有达到,我们就不能不对我们的无知和肤浅感到羞愧。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再回顾我们这几十年来对传统养蜂法的贬低和否定,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应该被嘲笑的其实正是我们自己!我们这些自作聪明的人!我仔细想了想:中蜂传统养殖法最大的弊端只有一个,那就是剿巢取蜜杀死蜜蜂。
客观地说,这部分被杀死的蜜蜂,还有利用的价值,还可以产生效益。
多层箱分层取蜜完全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而对于单体箱和固定蜂巢,将取蜜群的蜜蜂并人保留群将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将取蜜群的蜜蜂并人存蜜充足的保留群,蜂群将以特大群势越冬。
群势越大,饲料越省,蜂群损失越小,春繁效果越好,始分群质量越高。
不参加哺育的越冬蜂工作效率极高,它们将在春季的第一个花期创造财富,采集量将绝对超过它们冬季的消耗。
无论从哪方面讲,这绝对是划算的交易。
如果经这样处理,剿巢取蜜还有缺陷吗?我想是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