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料】英国大宪章..汇编
英国大宪章

•
• 19 • 王迪
孙全康
•
•
历史背景
• 公元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借口其有权继承英格兰王位而入侵英格兰,并成功 打败了英王哈罗德而建立了诺曼底王朝,史称威廉一世。(从此之后直到现代,英国 再也没有被外国军队入侵过,虽然也是王朝更迭,但历位英国国王或者女王都是威廉 一世后代,因此按我们普通国人的看法,英国自1066年起至今都是一个王朝)。在与 哈罗德的一战中,威廉一世主要依靠的是从法国带来的骑士。当时,骑士要拥有备齐 了马鞍、马蹬和马衔的数匹战马,以及利剑长矛等武器装备。对这种职业武士的训练 要从孩提时代开始一直到21岁,其武器装备和培训训练费是相当昂贵的,于是国王通 过向跟随作战的武士授予土地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回报”的地产就变成了 封建财产。这显然是一种契约制度,但并不是现代社会的非人格化的商业契约,因为 土地的受封者在人格上变成了封主的臣属,他必须效忠、服务,甚至为主人而献身。 在接受封土时举行“臣服礼”不仅具有宗教道德方面的约束力,它还表明因封主把作 为封建财产的土地分给封臣,封臣就对封主有服从、效忠和尊重的义务。从此封建制 度在英国建立起来。不过,此时的封建制度只是一种习惯法,国王与贵族以习惯而行 事,没有成文的规定来明确这一行为。 到了公元1199年,英王约翰继位。这位国王能力十分有限,在他的统治前期,其先祖 留给他的法国领土大多被法王占领,为了争夺回法国的领土,他穷兵黩武,因而不顾 原有封建习惯,大量开征各种税收捐助等,最终迫使部分英国贵族为了保护自己的权 利而联合市民阶层武装反抗。1215年初,主要来自北方各郡的贵族在斯坦福聚集,并 推进到北安普顿,大贵族在伯拉克利公开拒绝向国王行效忠礼,战争开始。5月17日, 反叛贵族秘密进入伦敦,在市民的支持下,国王被迫与25名男爵代表在兰尼德草地上 签定了《大宪章》。
英国自由大宪章的意义简述六百字

英国自由大宪章的意义简述六百字摘要:一、引言二、英国自由大宪章的背景三、英国自由大宪章的主要内容四、英国自由大宪章的历史意义五、英国自由大宪章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影响六、结论正文:【引言】在英国历史的长河中,自由大宪章无疑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献。
它诞生于中世纪,为英国人民争取自由、权利和民主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对英国自由大宪章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其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影响进行简要阐述。
【英国自由大宪章的背景】英国自由大宪章诞生于1215年,当时英国国王约翰(又称“失地王”)因贪婪无度和专制统治引发了贵族们的反抗。
为了平息贵族们的愤怒,约翰国王被迫签署了这个宪法性文件。
自由大宪章旨在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贵族的特权,从而维护国家的稳定。
【英国自由大宪章的主要内容】英国自由大宪章共有63条条款,主要内容包括:保障贵族的土地权益、限制国王对贵族的征税权、确立司法独立、保障个人自由等。
这部宪章对当时的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来英国民主制度发展的基石。
【英国自由大宪章的历史意义】自由大宪章的诞生,标志着英国开始实行有限君主制。
它确立了法律至上原则,为后来英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自由大宪章也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许多国家在制定宪法时都借鉴了其经验和原则。
【英国自由大宪章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影响】英国自由大宪章虽然是中世纪的产物,但其蕴含的民主、自由、平等等理念对现代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为后来英国及世界各国的宪法制定提供了借鉴,推动了全球民主制度的发展。
时至今日,自由大宪章仍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结论】总之,英国自由大宪章是中世纪英国民主制度的重要里程碑,它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部宪章所蕴含的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英国大宪章

《大宪章》亨利二世(Henry II)死后几年,他的最小的儿子约翰(King John)继承了王位(1167——1216,1199-1216在位)。
约翰国王被认为是英格兰众王中最差劲的一位。
在成为国王之前他就恶名在外了。
约翰曾纠集一群野心家(careerist)对抗他的父亲。
当他的兄弟理查得一世(R ichard I, also known as Richard the Lionheart)在为“圣地”(Holy Land,《圣经》中的巴勒斯坦地区)而征战时,约翰则在寻求攫取王位的机会。
他贪婪地为自己聚集金钱财宝。
登上王位后,约翰国王行事更加不计后果。
在他在位六年间,他把除了在法国的一小块地之外的所有大陆领土(Continental fief)全部丧失。
许多英国人都相信那个传奇侠盗罗宾汉(Robin Hood)和约翰国王是同一时代的人。
许多关于罗宾汉的故事在民间口头传颂,尽管这些故事很多相互矛盾。
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众对约翰国王治下的社会环境充斥着大量严重社会问题感到不满。
约翰国王也和教皇(the Pope)发生过争吵。
1205年,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僧侣(the monks of Canterbury)冒着风险没有跟约翰国王商议就选出了坎特伯雷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新选出的主教迫不及待地去寻求教皇的承认但约翰国王迫使僧侣举行另外一场选举以使他的财政大臣(treasurer)能成为主教。
然而教皇两方的人选都拒绝了。
教皇命令僧侣选他所宠幸的斯蒂芬·兰顿(Stephen Langton)作为坎特伯雷大主教。
愤怒的国王把遵从教皇的僧侣驱逐出了国境并没收了他们的土地收益。
为了报复约翰国王,教皇于是就对英格兰下了“禁止令”(the interdict: (i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 sentence debarring a person or place from ecclesiastical functions and privileges.),关闭英格兰的所有教堂并停止英格兰的所有公共服务仪式。
英国宪章运动知识点整理

宪章运动:19世纪30~5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是世界三大工人运动之一。
目的: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背景:只有缴纳高额所得税的人才有选举权,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
第一次宪章运动高潮1838年以《人民宪章》名称发表请愿书,宪章运动由此得名。
并且成立全国宪章派协会。
1842年的经济危机促使第二次宪章运动高潮的到来。
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宪章运动再度高涨。
结果:国会拒绝接受请愿书。
接着,政府下令解散全国宪章派协会。
评价:从表面上看,宪章运动经过20多年轰轰烈烈的斗争,却一无成果,运动因此是失败的。
但宪章运动的原则已经胜利了,尽管宪章运动自身并没有达到目的。
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的序幕。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势力日益壮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了。
但是托利党专权,加上由于生产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引起群众普遍不满,争取议会改革的斗争此起彼伏。
内容:(1)降低选举资格;(2)取消56个“衰败选区”以及代表名额,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大城市的代表名额。
结果: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机会。
但是出力最多的工人阶级却被排除在选举权之外。
影响:(1)是英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英国议会得以逐步摆脱贵族寡头的统治,逐步扩大资产阶级的民主。
(2)使工业资产阶级一跃而跻身于政治统治者的行列,一步步排挤贵族势力和非工业资产阶级的食利者。
(3)辉格党和托利党在组织上从议会内的团体扩展为具有全国规模的大党,并逐渐演变为自由党和保守党。
1867年的选举改革背景:1832年改革后,选取权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广大中下层人民迫切要求进行新的改革,自由党表示支持,保守党一部分为挽救声誉表示准备改革,但是一些右翼分子坚决反对。
1215英国大宪章

1215英国大宪章受命于天的英格兰国王兼领爱尔兰宗主,诺曼第与阿奎丹公爵、安茹伯爵约翰,谨向大主教,主教,住持,伯爵,男爵,法官,森林宫,执行吏,典狱官,差人,及其管家吏与忠颇的人民致候。
由于可敬的神父们,坎特伯里大主教,英格兰大主教兼圣罗马教会红衣主教斯提芬;杜伯林大主教亨利……暨培姆布卢克大司仪伯爵威廉;索斯伯利伯爵威廉……等贵族,及其他忠顺臣民谏议,使余等知道,为了余等自身以及余等之先人与后代灵魂的安全,同时也为了圣教会的昌盛和王国的兴隆,上帝的意旨使余等承认下列诸端,并昭告全国:(1) 首先,余等及余等之后嗣坚决应许上帝,根据本宪章,英国教会当享有自由,其权利将不受干扰,其自由将不受侵犯。
关于英格兰教会所视为最重要与最必需之自由选举,在余等与诸男爵发生不睦之前曾自动地或按照己意用特许状所颁赐者,一一同时经余等请得教王英诺森三世所同意者一一余等及余等之世代子孙当永以善意遵守。
此外,余等及余等之子孙后代,同时亦以下面附列之各项自由给予余等王国内一切自由人民,并允许严行遵守,永矢勿渝。
(2) 任何伯爵或男爵,或因军役而自余等直接领有采地之人身故时,如有已达成年之继承者,于按照旧时数额缴纳承继税后,即可享有其遗产。
计伯爵继承人于缴纳一百镑后,即可享受伯爵全部遗产;另爵继承人于缴纳一百镑后,即可事受男爵全部遗产;武士继承人于最多缴纳一百先令后,即可享受全部武士封地。
其他均应按照采地旧有习惯,应少交者须少交。
(3)上述诸人之继承人如未达成年,须受监护者,应于成年后以其遗产交付之,不得收取任何继承税或产业转移税。
(4) 凡经管前款所述未达成年之继承人之土地者,除自该项土地上收取适当数量之产品,及按照习惯应行征取之赋税与力役外,不得多有需索以免耗费人力与物力。
如余等以该项土地之监护权委托执行吏或其他人等,侮对其收益向余等负责,而其人使所保管之财产遭受浪费与损毁时,余等将处此人以罚金,并将该项土地转交该采地中合法与端正之人士二人,傅对该项收益能向余等或余等所指定之人负责。
King John&Magna Carta英国大宪章详细介绍

John was forced to sign the Magna Carta in 1215. In 1216 John tried to go back on(食言) the Magna Carta. The barons declared war on him. In 1216, he was ill ,during the war he suffered from dysentery(痢疾) and was drowned in the water.
In 1213,John lost a battle to the French at Bouvines. This defeat resulted in England losing all her possessions in France. In 1214, the English rebelled.
In 1207, he quarreled with the pope. The Pope excommunicated( 逐出教会)John. The Pope stated that no christening or marriage would be legal until he said so. This placed people in England under a terrible strain and they blamed one person for this---John.
In 1213,John lost a battle to the French at Bouvines. This defeat resulted in England losing all her possessions in France. In 1214, the English rebelled.
英国大宪章

英国大宪章《大宪章》亨利二世(Henry II)死后几年,他的最小的儿子约翰(King John)继承了王位(1167——1216,1199-1216在位)。
约翰国王被认为是英格兰众王中最差劲的一位。
在成为国王之前他就恶名在外了。
约翰曾纠集一群野心家(careerist)对抗他的父亲。
当他的兄弟理查得一世(R ichard I, also known as Richard the Lionheart)在为“圣地”(Holy Land,《圣经》中的巴勒斯坦地区)而征战时,约翰则在寻求攫取王位的机会。
他贪婪地为自己聚集金钱财宝。
登上王位后,约翰国王行事更加不计后果。
在他在位六年间,他把除了在法国的一小块地之外的所有大陆领土(Continental fief)全部丧失。
许多英国人都相信那个传奇侠盗罗宾汉(Robin Hood)和约翰国王是同一时代的人。
许多关于罗宾汉的故事在民间口头传颂,尽管这些故事很多相互矛盾。
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众对约翰国王治下的社会环境充斥着大量严重社会问题感到不满。
约翰国王也和教皇(the Pope)发生过争吵。
1205年,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僧侣(the monks of Canterbury)冒着风险没有跟约翰国王商议就选出了坎特伯雷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新选出的主教迫不及待地去寻求教皇的承认但约翰国王迫使僧侣举行另外一场选举以使他的财政大臣(treasurer)能成为主教。
然而教皇两方的人选都拒绝了。
教皇命令僧侣选他所宠幸的斯蒂芬·兰顿(Stephen Langton)作为坎特伯雷大主教。
愤怒的国王把遵从教皇的僧侣驱逐出了国境并没收了他们的土地收益。
为了报复约翰国王,教皇于是就对英格兰下了“禁止令”(the interdict: (i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 sentence debarring a person or place from ecclesiastical functions and privileges.),关闭英格兰的所有教堂并停止英格兰的所有公共服务仪式。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知识清单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知识清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起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在那个时期,英国的政治权力分散在国王、贵族和教会之间。
1、《大宪章》的签署1215 年,英国国王约翰被迫签署了《大宪章》。
这一文件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一定的限制,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在法下”的原则。
虽然当时国王仍拥有很大的权力,但《大宪章》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2、议会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逐渐形成了议会。
议会最初由贵族组成,后来逐渐扩大到包括骑士和平民代表。
议会的出现为各方利益的表达和协商提供了平台。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 世纪,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宗教问题等。
革命期间,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英国经历了短暂的共和时期。
2、“光荣革命”1688 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这次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迎立了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
“光荣革命”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国王“统而不治”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但只是象征性的,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
国王的职责主要是礼仪性的,如出席重要活动、代表国家进行外交访问等。
2、议会权力至上议会是英国的最高立法机构,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
上议院主要由贵族组成,权力相对较小;下议院由选民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掌握着实际的立法权和财政权。
3、责任内阁制内阁由首相领导,首相通常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
内阁成员对议会负责,如果内阁失去议会的信任,就必须辞职。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运行机制1、立法程序议会负责制定法律。
一项法案通常要经过下议院的提出、辩论、表决,然后再经过上议院的审议和表决,最后由国王签署才能成为法律。
2、行政权力首相和内阁行使行政权力。
首相负责领导内阁,制定政策和决策。
内阁成员分别负责不同的政府部门,负责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背景
• 公元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借口其有权继承英格兰王位而入侵英格兰,并成功 打败了英王哈罗德而建立了诺曼底王朝,史称威廉一世。(从此之后直到现代,英国 再也没有被外国军队入侵过,虽然也是王朝更迭,但历位英国国王或者女王都是威廉 一世后代,因此按我们普通国人的看法,英国自1066年起至今都是一个王朝)。在与 哈罗德的一战中,威廉一世主要依靠的是从法国带来的骑士。当时,骑士要拥有备齐 了马鞍、马蹬和马衔的数匹战马,以及利剑长矛等武器装备。对这种职业武士的训练 要从孩提时代开始一直到21岁,其武器装备和培训训练费是相当昂贵的,于是国王通 过向跟随作战的武士授予土地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回报”的地产就变成了 封建财产。这显然是一种契约制度,但并不是现代社会的非人格化的商业契约,因为 土地的受封者在人格上变成了封主的臣属,他必须效忠、服务,甚至为主人而献身。 在接受封土时举行“臣服礼”不仅具有宗教道德方面的约束力,它还表明因封主把作 为封建财产的土地分给封臣,封臣就对封主有服从、效忠和尊重的义务。从此封建制 度在英国建立起来。不过,此时的封建制度只是一种习惯法,国王与贵族以习惯而行 事,没有成文的规定来明确这一行为。
• 西方历史将《大宪章》的签定视为现代民主的萌芽。这份封建制度顶期时期 的斗争产物因为其精髓包含自由主义的精神,几百年后在英国人手里又变成 了摧毁封建制度的武器。
• 19 • 王迪 孙全康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历史意义
• 《大宪章》在原则上和实质上一包含了后来发展起来的议会所具有的征税权, 对王国政务放入国民参与权,监督权等因素,以及“国民自由”的观念。后 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国民”的包容度再不断地扩大,但上述隐含的几种 权利则逐渐被制度化了。第一,《大宪章》中非经“大委员会”的同意不得 征税的条款,成了后人“无代表权不纳税”这一原则的基础。第二,征税要 得到本王国一致的同意,就隐含了“国民”有被咨询的权利。第三,即便从 当时的角度上看,《大宪章》也使贵族之外的一些社会等级也分享到了利益。 这些都为半个世纪后平民代表进入议会奠定了基础,也为近代公民意识和公 民法权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