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民政局社会救助工作经验资料

合集下载

全县社会救助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全县社会救助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近年来,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和地区民政局的指导支持下,xx县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操作程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社会救助水平逐年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和谐xx的建设。

2014年,xx县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救急难试点县,按照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开展临时救助、救急难等社会救助试点工作要求,xx县在搭建县乡间、部门间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平台、逐渐完善运行和保障社会救助机制、破解社会救助难题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有效地保障了社会最底层、最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一、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情况(一)社会救助机制逐步完善。

一是强化社会救助工作组织协调运行机制。

及时调整和充实由县长任组长的社会救助领导小组,明确31个社会救助成员单位工作职责,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召开社会救助工作联系会议,研究部署社会救助工作。

同时,建立了政策会商、督查督办、工作联络、信息通报、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制度,形成了民政部门牵头有力、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强化社会救助大格局提供强大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是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救助管理机构典型经验材料6篇

救助管理机构典型经验材料6篇

救助管理机构典型经验材料6篇救助管理机构典型经验材料一XX市救助管理二站创新工作思路,以“帮你找到家”为己任,建立“寻亲甄别突击队”,设立“甄别寻亲工作室”,总结甄别经验,匠心独创了“520”工作法,聚力提升甄别工作效能,倾力构建XX救助管理新模式。

“5”是指“望、闻、问、切、断”。

望是通过观察受助人员容貌等细节,捕捉关键信息;闻是从其口音方言中初步判断其大致生活的地域范围;问是工作人员运用谈话技巧,进行有效启发、引导、询问,全面了解受助人员有关情况;切是细心体察受助人员的变化,认真记录,做到心中有数,辨清真伪;断是对谈话内容进行全面汇总、甄别筛选、集体讨论、分析判断、相互印证,从而发现有效线索。

“2”是指“跨省联动、跨界协作”。

一是构筑跨省甄别联动机制。

XX市救助管理二站积极推进建立跨省联动甄别机制,通过甄别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各地救助管理机构的优势与网络作用,增加甄别查找机会,最终促成受助人员与家人团圆。

截至目前,XX市救助管理二站已与全国18个省份的54家救助管理站建立联动机制。

二是构筑跨界协作寻亲机制。

XX市救助管理二站积极整合各界资源,充分运用电视、报纸、APP等多元化媒体,与“今日头条”、“缘梦寻人”、“宝贝回家”等公益寻人平台进行合作。

同时,充分运用智慧公安大数据、“人脸识别”等高科技手段,使寻亲更有力量。

“0”是指与受助人员零距离接触,提升甄别精准度。

为使受助人员能全方位回归家庭生活,XX市救助管理二站首创以家庭生活为蓝本而设计的受助人员生活场所一一“类家庭”,即在站内开辟类似家庭生活的区域,配备卧室、客厅、厨房、卫浴等全套家庭生活空间和设施,并采用家人般的零距离相处模式,让受助人员能够体验家庭生活、打开心扉和恢复社会功能,从而促进寻亲甄别工作。

10年来,XX市救助管理二站通过“520”工作法已累计帮助460余名受助人员与亲人团聚,甄别成功率从23%提升至35%o 下一步,将继续秉承工匠精神,打造救助管理新名片,体现XX的城市高度和城市温度。

[经验交流]规范民政局社会救助工作经验材料

[经验交流]规范民政局社会救助工作经验材料

[经验交流]规范民政局社会救助工作经验材料规范民政局社会救助工作经验材料为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工作,市民政局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通过出台政策、搭建平台、规范程序、公开信息,确保社会救助公开、公平、公正、及时。

20XX年1-7月,对全市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3类对象共计发放救助资金万元,其中低保对象10405人,发放低保金万元;医疗救助1948人,发放救助金万元;临时救助2776人,发放救助金万元,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的托底保障作用。

2013年5月,该局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工作优秀单位”,并于20XX年3月在台州市民政工作会议上就社会救助工作作典型发言。

其主要做法是:一、出台救助政策,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标准化建设一是细化社会救助家庭认定标准。

针对社会救助申请家庭认定标准不够明确、细化的问题,结合社会救助工作实际,于2013年11月在台州市率先出台,明确低保、低保边缘和特困等3类社会救助申请家庭在月人均收入、人均货币财产、生活用机动车辆、非居住类房屋、户籍地住房情况等5方面的经济状况认定标准。

如对于特困申请家庭,在经济状况认定中要求其家庭人均货币财产(包括现金、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等)低于当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平均值的倍, 或家庭货币财产总额低于其申请日前一年自负医药费的三分之一以内。

二是明确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对范围。

针对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对范围不明确的问题,起草并提请市政府出台(以下简称)及,明确收入核对的认定对象、实施单位、管理职责、收入范围、核定程序和法律责任等有关内容。

其中,详细列举计入家庭收入的15项内容及不计入家庭收入的13项内容,规定持本市和的家庭可直接认定为低收入家庭,不再重复进行收入核定。

20XX年1-7月,全市共新批低保对象130户243人,注销低保对象168户377人,低保动态调整2053户5338人,截至7月底,全市共有低保对象7350户10405人。

社会救助工作经验交流

社会救助工作经验交流

社会救助工作经验交流社会救助是一项关乎民生、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交流,共同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更上一层楼。

首先,精准识别救助对象是社会救助工作的关键。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收集和审核机制。

通过多部门的数据共享,包括民政、公安、人社、税务等,对申请救助家庭的收入、财产、就业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

同时,我们还组织基层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和乡村,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与邻里交流,了解申请家庭的真实生活状况。

在审核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政策和标准,确保救助资源真正给到那些最需要的人。

在救助方式上,我们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

除了传统的资金救助,还提供了物资救助、服务救助等多种形式。

对于生活困难的家庭,我们不仅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还发放食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

对于那些因疾病、残疾等原因导致生活无法自理的人员,我们提供上门护理、康复训练等服务。

此外,针对不同家庭的特殊需求,如儿童教育、就业培训等,我们也制定了个性化的救助方案,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实现自立自强。

社会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

我们积极与慈善组织、企业、志愿者团体等合作,共同搭建救助平台。

慈善组织通过募集善款和物资,为救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和实习机会,帮助困难家庭实现就业增收;志愿者们则深入社区和乡村,为困难群众提供关爱和帮助,如陪伴孤寡老人、辅导留守儿童学习等。

这种多方合作的模式,不仅扩大了救助资源的来源,也提高了救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加强对救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至关重要。

我们建立了严格的财务制度,确保救助资金专款专用,杜绝挪用、截留等现象的发生。

定期对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对于违规使用救助资金的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在工作中,我们也注重对救助对象的心理关怀。

生活的困境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因此,我们组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积极面对困难。

社会救助经验交流材料

社会救助经验交流材料

社会救助经验交流材料社会救助是指对处于困境中的个人或群体提供资金、物品、服务等形式的援助,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重新融入社会。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次社会救助经验,将细节和感悟进行了整理。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参与了一次社会救助活动。

我们的目标是给城市里生活困难的流浪者提供食品、衣物和保暖物品。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流浪者的困境,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研。

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许多流浪者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有的是因为家庭问题,失去了依靠;有的是因为工作岗位流失,无法维持生计;还有的是因为意外灾难导致家破人亡,无家可归。

这些困境让他们变得无家可归,面临着生活的无助和孤独。

我们团队的任务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联系赞助商购买食品和保暖物品,有人负责联系当地慈善机构协助做好资金分配,我则负责组织义工队伍,并指导他们与流浪者进行交流。

在举办活动的当天,我将义工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义工带领,他们穿着统一的志愿者服装,将食品和物品送到了几个常常出现流浪者的地点。

当我第一次与一个流浪者交流时,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无助和渴望得到关注的心理。

他告诉我他的名字叫李明,曾经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因为工地停工而失去了工作。

由于没有积蓄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他无法支付房租和生活费用,最终成为了流浪者。

听到他的故事,我内心充满了同情和对于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不公感。

通过与流浪者的交流,我发现他们并不只需要物质帮助,更渴望被关注和被尊重。

我们主动与他们交流,听他们倾诉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我们并没有嘲笑、冷漠或表现出与他们不同的态度,而是用真心去对待他们。

社会救助不仅是提供物质的援助,更是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和尊重。

对于流浪者来说,关爱和理解的力量会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而对于我们义工来说,与他们的交流也是一次人生的磨砺与升华。

通过这次社会救助经验,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困境,我们不能冷漠他人的痛苦,而是应该积极地提供帮助,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社会救助工作经验交流

社会救助工作经验交流

社会救助工作经验交流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关乎民生、关乎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工作。

它旨在为那些因各种原因陷入生活困境的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使他们能够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在长期的社会救助工作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交流。

首先,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基础。

这包括完善的政策法规、明确的救助标准、规范的申请审批流程以及有效的监督机制。

我们要确保政策法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覆盖到各类困难群体,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对救助标准进行调整,以保障救助的效果和公平性。

在申请审批流程方面,要简化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困难群众的负担。

同时,加强监督机制,防止救助资金被滥用、挪用,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精准识别救助对象是社会救助工作的关键环节。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

通过社区走访、邻里调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等多种方式,收集准确的信息,综合评估申请人的收入、财产、支出等情况,确保救助对象的认定准确无误。

同时,要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救助对象的情况进行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救助措施,避免出现“该救未救”或“过度救助”的现象。

社会救助工作不仅仅是提供物质帮助,更要注重精神关怀。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困难群众在面临生活困境时,往往会产生自卑、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

因此,我们在给予物质救助的同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通过心理疏导、情感支持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志愿者为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学业辅导和心理关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鼓励他们重新就业,实现自我价值。

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也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保障。

社会救助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如民政、教育、医疗、住房等。

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规范民政局社会救助工作经验材料

规范民政局社会救助工作经验材料

规范民政局社会救助工作经验材料为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工作,市民政局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通过出台政策、搭建平台、规范程序、公开信息,确保社会救助公开、公平、公正、及时。

XX年1-7月,对全市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3类对象共计发放救助资金万元,其中低保对象10405人,发放低保金万元;医疗救助1948人,发放救助金万元;临时救助2776人,发放救助金万元,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的托底保障作用。

XX年5月,该局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工作优秀单位”,并于XX年3月在台州市民政工作会议上就社会救助工作作典型发言。

其主要做法是:一、出台救助政策,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标准化建设一是细化社会救助家庭认定标准。

针对社会救助申请家庭认定标准不够明确、细化的问题,结合社会救助工作实际,于XX年11月在台州市率先出台《温岭市社会救助家庭认定标准》,明确低保、低保边缘和特困等3类社会救助申请家庭在月人均收入、人均货币财产、生活用机动车辆、非居住类房屋、户籍地住房情况等5方面的经济状况认定标准。

如对于特困申请家庭,在经济状况认定中要求其家庭人均货币财产低于当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平均值的倍,或家庭货币财产总额低于其申请日前一年自负医药费的三分之一以内。

二是明确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对范围。

针对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对范围不明确的问题,起草并提请市政府出台《温岭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办法》及《温岭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收入核对的认定对象、实施单位、管理职责、收入范围、核定程序和法律责任等有关内容。

其中,《办法》详细列举计入家庭收入的15项内容及不计入家庭收入的13项内容,规定持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证》和《低保边缘家庭救助证》的家庭可直接认定为低收入家庭,不再重复进行收入核定。

XX年1-7月,全市共新批低保对象130户243人,注销低保对象168户377人,低保动态调整2053户5338人,截至7月底,全市共有低保对象7350户10405人。

民政社会救助汇报材料

民政社会救助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我非常荣幸在此向各位汇报我们民政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情况。

我们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

一、全面提高救助水平在2018-2022年,全国各级财政共安排基本生活救助和急难社会救助补助资金1077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了7325亿元。

在2022年,我们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了救助水平。

在全省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和11%的基础上,实施“分类施保”政策,对特殊困难人员增发低保金。

同时,我们加强了动态监测和筛查比对工作,以准确划分救助圈层,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帮扶,目前全省城乡低保人均实际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345元和545元。

二、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近年来,我们建立了多层次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我们在甘肃省民政厅建立了这样的体系,并在重庆市社会救助基金会进一步推动了这一体系的实施,通过招募志愿者,构建应急救助志愿服务网络,解决了困难群众求助无门的问题。

三、强化社会力量参与我们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

基金会通过“智慧民政”政务平台和医疗救助信息平台,加强对救助对象病情的掌握,建立起解决群众急难问题的“绿色通道”。

此外,我们鼓励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基金会共筹集资金111亿元,支出救助金102亿元,对4050人实施救助,其中80%的救助对象由志愿者发现、受理、上报并按程序施救。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我们加强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高了救助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

通过“智慧民政”政务平台,我们可以及时掌握救助对象的动态信息,提高救助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五、加强队伍建设我们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社会救助工作队伍,为救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六、优化救助工作流程我们不断优化救助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民政局社会救助工作经验资料
为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作业,市民政局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继续的准则,经过出台方针、建立渠道、规范程序、揭露信息,保证社会救助揭露、公平、公平、及时。

2014年1-7月,对全市低保、医疗救助、暂时救助等3类目标合计发放救助资金3428 3万元,其间低保目标10405人,发放低保金2415 7万元;医疗救助1948人,发放救助金769 9万元;暂时救助2776人,发放救助金242 7万元,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的托底保证效果。

2013年5月,该局被民政部赞誉为全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作业优异单位,并于2014年3月在台州市民政作业会议上就社会救助作业作典型讲话。

其主要做法是:一、出台救助方针,推动社会救助作业规范化建造一是细化社会救助家庭确定规范。

针对社会救助请求家庭确定规范不行清晰、细化的问题,结合社会救助作业实践,于2013年11月在台州市首先出台《温岭市社会救助家庭确定规范(试行)》,清晰低保、低保边际和特困等3类社会救助请求家庭在月人均收入、人均钱银产业、生活用机动车辆、非寓居类房子、户籍地住宅状况等5方面的经济状况确定规范。

如关于特困请求家庭,在经济状况确定中要求其家庭人均钱银产业(包含现金、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等)低于当年阅览完好文章将扣除您 1 点积分,确定要阅读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