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转基因育种进展与安全性管理-1

合集下载

转基因工作情况汇报

转基因工作情况汇报

转基因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
我是XX公司转基因工作小组的负责人,特向您汇报我司最近一段时间的转基因工作情况。

首先,我司转基因工作小组在过去几个月里,持续深入研究转基因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转基因方法。

我们在转基因作物的育种、生产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在转基因作物的育种方面,我们成功地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提高了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并且改善了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在转基因作物的生产方面,我们加强了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和监测,确保其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性。

在转基因作物的应用方面,我们积极推广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利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司转基因工作小组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我们不断改进和优化转基因技术,提高了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们还积极开展了转基因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如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微生物等,为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司转基因工作小组在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我们加强了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转基因作物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我们还加强了对转基因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评估,促进了转基因技术的合理、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我司转基因工作小组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应用和管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转基因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为我国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

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现状及安全性管理

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现状及安全性管理
~2% , 在 为人 类 提供 功 能食 品 、 5 将 饲料 、 药 、 医 环 保 等方 面 做 出重 大贡 献 。
1 农 业转基 因生物研究 的优 势
1 1 应 用领 域广 .
农 业 转基 因技 术 在 改 善 生 物 的抗 性 、 高 生 提 物 品质 、 创造 新 种质 或 品种 、 人类 保 健 和 医药 等方 面具 有 较大 应 用优 势 。生 物技 术解 决 了常 规 技术 解 决 不 了 的 问 题 , 农 业 出 现 了新 的产 业 革 命 。 使 转基 因技 术 不 受 作 物 种 间 限 制 , 只将 控 制 某生 物 性状 的 目的基 因从 生物 中取 出 , 过 基 因操 作 , 通 将 其 导入 待改 良的 寄主 细胞 内并 表 达而 培育 出新 品 种 。这 一技 术 可 大 大 提 高 育 种 效 果 , 速 育 种进 加 程 , 富 农 作 物 的 营养 和功 能 、 长 保 质期 、 除 丰 延 去 过 敏成 分 , 高作 物耐 高 温 、 碱 、 害 等抗 逆性 。 提 盐 病 如转 抗 虫基 因棉 花 、 玉米 和 马 铃 薯 的 商 品 化 应 用
维普资讯
山 东 农 业 科 学
S m dn gi l r cecs h a gA r ut a Si e o c ul n
20 0 2年 第 5期
农业转基 因生 物研究现 状及安全 性管理
杨 崇 良, 张君 亭 , 路兴波
( 山东省农业科 学院植物保 护研究所 , 山东 济南 200 ) 5 10
收 稿 日期 :02—0 —2 ;修 回 日期 :02—0 —0 20 5 3; 20 9 6 50
有种 植 ( 1 。转 基 因 作 物 投 入 商 业 化 生 产 以 表 )

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的研究进展及问题

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的研究进展及问题

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的研究进展及问题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人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由于导人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性状的可遗传修饰,这一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

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它对整个社会经济、人类生活及思想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首先,在生物制药及医疗方面,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其次是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方面,转基因技术已成为区别于常规育种的一种新育种技术,它加快了育种进程、丰富了育种方法,人们可通过人工的方法修饰或改良一些有用基因,使这种新品种产生优良性状,让其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

另外是在环境方面,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了影响,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可得到一些有用生物,而这些生物可将一些污染物清除。

同时,生物技术还在不断发展,新的技术不断产生。

生物技术的发展已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创造了新的技术,产生了新的产业,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正如当年进化论刚提出时,大部分人感觉不可接受,但正是这些科学的事业推动着人们的社会发展。

文中综述了转基因技术对农作物及其生物安全产生的影响,旨在为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及现状转基因作物是利用生物技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有目的地导入目标作物的基因组中,人为地加强或减弱某种生物功能,从而获得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新品种(系)的过程。

转基因作物育种是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发展最早、进展最快的研究领域。

1972年美国科学家伯格,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将猿猴病毒DNA和噬菌体DNA切开、重组,得到了第一批重组DNA分子,标志着DNA重组技术开始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基础与核心。

1983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家分别宣布将卡那霉素基因导人烟草和将大豆基因转入向日葵,标志着植物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开始。

1986年美国批准首批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这批作物主要是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

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评估和管理

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评估和管理

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评估和管理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日益重要。

在这个背景下,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以期望增加作物产量、抗虫、抗病和优化营养成分等方面的特点。

然而,一些人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它们可能对健康和环境产生潜在风险。

因此,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和管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评估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评估包括两个方面:环境安全性评估和食品安全性评估。

环境安全性评估主要是针对转基因农作物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估,以保证它们不会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负面影响。

食品安全性评估主要是确定转基因农作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过敏反应、毒性等。

1. 环境安全性评估环境安全是评估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安全要求转基因农作物具有对周围环境的最小影响。

在环境安全性评估中,主要评估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安全性评估:评估转基因农作物对常规作物、野生动植物以及土壤微生物等生态系统成员的影响。

(2)转基因农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的杂交:实验室实验和田间试验都证明,转基因农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的杂交是可预见的,一些转基因作物中的转基因基因可能会传至自然种群中。

(3)有效性与效果评估:评估转基因农作物及其转基因基因对目标病虫害的有效性,以及对非目标生物种群的影响。

(4)生态特性评估:评估转基因农作物的生长、繁殖、耐受力和抗药性等生态特性,以发现非目标性状的变异或不良效应。

2. 食品安全性评估食品安全性评估是保护公众的健康问题,也是评估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的重要方面。

在食品安全性评估中,主要评估以下几个方面:(1)物种源和转换农作物的确认:确认农作物中的转基因基因是来自于哪个物种,并对转换农作物的DNA序列进行分析和确认。

(2)新物质的判定:评估新物质的3D结构、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毒理学等特性,以确定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中国 转基因育种 政策

中国 转基因育种 政策

中国转基因育种政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转基因育种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

对于转基因育种技术的政策制定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丰富农业资源的大国中。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拥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众多的农民群体。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资源的有限化,中国政府意识到需要寻找新的农业技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转基因育种技术被看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中国政府开始积极推动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应用。

转基因育种技术的政策在中国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转基因育种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灾性和产量,有助于解决农业领域面临的诸多问题。

反对者则认为转基因育种技术可能会带来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需要谨慎对待。

中国政府在转基因育种技术的政策制定上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一方面,政府鼓励和支持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应用,投入资金支持研发和推广,设立相关标准和管理制度,以确保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政府也加强了监管和风险评估,对转基因农产品的使用和销售做出严格规定,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食品安全。

在中国,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上。

转基因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国社会仍存在一些争议和疑虑。

一方面,一些公众对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影响性持怀疑态度,担心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风险。

一些学者和专家则认为转基因育种技术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政府在转基因育种技术的政策制定上需要综合各方利益和意见,权衡各种因素,寻求最佳的发展路径。

在推动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应用时,需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管,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确保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转基因安全管理及几个热点问题(2014)

转基因安全管理及几个热点问题(2014)
11
技术支撑体系
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2004年11月30日,《关于成立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SAC/TC276)的复函》
➢ 负责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的研究、试验、生产、加 工、经营、进出口及与安全管理方面相关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
10
技术支撑体系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
➢ 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由从事农业转基因生 物研究、生产、加工、检验检疫、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专 家组成,每届任期三年。
➢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细化了上述要求。 ➢ 历届情况:
✓ 2002-2004年,第一届,58人 ✓ 2005-2008年,第二届,74人 ✓ 2009-2012年,第三届,60人 ✓ 2013-2015年,第四届,64人
截止目前共批准发放境外研发商5种作物37个转化体安全证书
棉花6个 (抗虫、抗除草剂) 甜菜1个(抗除草剂) 油菜7个(抗除草剂) 大豆8个(抗除草剂、品质改良) 玉米15个(抗虫、抗除草剂)
20
国际转基因标识方法
国际上没有任何国家对所有转基因产品标识
自愿标识:美国、加拿大等 定量强制标识:欧盟、澳大利亚等 定量规定范围强制标识:日本、以色列、泰国等 定性按目录强制标识:中国
转基因安全管理及 几个热点问题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
2014
基本概念
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它操纵和 调控一切生命的遗传性状,“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
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 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离体”操作 ,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 优良性状。

最新转基因安全管理制度

最新转基因安全管理制度

最新转基因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篇综述转基因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先进的生物技术,可以把外源基因导入到更广泛的改良基因型中,以产生具有预期性状的转基因生物,从而为生物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手段。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可以应用于农业、食品生产、医学、工业等诸多领域。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植物耐旱、耐病、抗虫、耐盐碱等性状,使农作物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抗逆性。

在食品生产中,转基因技术可以生产出更多的、更便宜的食品,并且可以生产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功能性食品。

在医学领域,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药物的生产和卫生检测等。

然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问题。

不少人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因此,建立和完善转基因安全管理制度,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科学发展转基因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转基因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生物技术的应用,其优势和弊端是并存的。

首先,转基因技术对提高生物产量、改善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植物获得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并且使动植物获得更好的抗病性、抗逆性和抗虫性。

这对于农业生产和食品生产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其次,转基因技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用于生产特殊的功能性食品和药物。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为植物添加丰富的营养、生产特殊的药物,从而丰富了人们的餐桌和药品市场。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

不少人担心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风险。

另外,转基因技术带来的生态风险和道德伦理问题也备受争议。

因此,建立和完善转基因安全管理制度,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转基因安全管理制度的意义和建立的原则建立和完善转基因安全管理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转基因安全管理制度能够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通过建立和完善转基因安全管理制度,可以加强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生物的监管和管理,减少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存在的潜在风险,从而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及其对策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及其对策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及其对策摘要: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进程的加快,转基因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同时,还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及我国在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方面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最后,对我国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提出了一些初浅的建议.关键词:转基因;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环境;预防;Studys on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of Biosafety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Abtract:With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the speeding up of transgenic safety aroused people's extensive concern,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afety problem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Meanwhile, also introduced in China and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ransgenic biological safety evaluation aspects of som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our country. Finally, of transgenic plants safety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were also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preliminary Keywords: genetically modified;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afety; Environment; Prevention;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纤维素酶的基因工程
• 纤维素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细菌、真 菌、动物体内等都能产生纤维素酶。一般用于生产 的纤维素酶来自于真菌,比较典型的有木酶属 (Trichoderma)、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 (Penicillium)。 • 目前纤维素酶的产量和活性都不高,成本偏高,应 用基因工程改造工程菌株,来选育出活性高、产酶 量大的菌种;或者利用转基因技术研制能生产纤维 素酶的作物品种
32
3.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及其管理
33
3.1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及其性质
• 类型:食品的安全性;生态环境的安全性 • 性质:科学问题:目的基因; 选择标记基因 社会经济政治问题: 文化差异; 宗教 信仰; 贸易壁垒 • 安全还是不安全,安全性评价说了算
34
3.2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原则
• 总原则:在保证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下, 促进生物技术的发展,而不是限制其发展。
育种 利用
转基因植 株的再生 与培育
分化 培养
8
叶盘转化法转化 双子叶植物
• 孟山都公司Horsch等1985年建立
• 基本原理:借助农杆菌对植物的感染性,将 含有转基因的转化载体导入植物细胞,并根 据T-DNA转移的原理,使转基因实现切割,并 能够在植物基因组上的整合与表达。
• 特点:主要用于双子叶植物,简便易行,便 于大规模转化,转基因单拷贝插入率高,能 稳定整合与表达,呈现孟德尔式分离
26
E.“金 米”
• 瑞士联邦技术学院的Ingo Portrykus 和德 国弗来堡大学的Peter Beyerk研制的富含ß -胡萝卜素的水稻 • 可解决食物中维生素A缺乏的问题。 • 据统计,每年发展中国家有50万儿童因 维生素A缺乏症失明,100万人死于营养 不良
27
F.转基因玉米生产纺织品
38
3.5 我国的转基因安全管理
2001年5月: 国务院304号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农业部8号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 农业部9号令:《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 农业部10号令:《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 自2002年3月20日起施行,5类17种农业转基因生物必 须进行标识。
• 1993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针对食品安全性 评价提出了“实质等同性”原则: 如果某种新食品或食品成分与现有的大体相 同,就认为它们是同等安全的。 因此,如果转基因食品及其成分与目前市场上 销售的食品有实质等同性,两者可等同处理。
35
3.3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 毒性:急性和慢性中毒,致癌,致畸
23
B.抗除草剂育种
• 草甘膦类除草剂(Roundup)是一种广谱性、非选择性除 草剂,它通过抑制EPSPS的活性,阻断了植物莽草酸途径 的生物合成,强烈抑制细胞分裂,对许多一年生和多年生 杂草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 aroA基因编码对草甘膦不敏感的EPSPS。
• 草丁膦是双丙氨膦和Basta的活性成份,所含的膦丝菌素 (L-PPT)能强烈地抑制谷胱甘肽合成酶活性,使氨在植 物体内快速积累,导致细胞氨中毒死亡。 • 乙酰-CoA转移酶类(如Bar基因)对PPT有强烈的降解作用
9
基因枪法转化愈伤组织
• 基本原理:是指用基因枪击发引发火药爆炸、高压气 体释放、或者高压放电所产生的推力使携带了转基因 的金属微弹穿透植物的细胞壁和膜结构,将转基因送 入细胞核,整合进植物基因组中,实现遗传转化
• 1987年康奈尔大学Sanford建立,1987年Klein应用成 功,DuPont专利,Biorad 推广 • 优点:使用范围广,实验操作简单,适于大规模工厂 化生产
• 熟悉性原则:了解互作与用途的背景知识。 根据所获得的认识逐步评估
37
3.4 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植物的潜在环境风险
• 转基因植物的杂草化 • 基因流与转基因逃逸对近源物种的威胁 • 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999年美国黑脉金斑蝶试验,1998年英国的转凝 集素基因马铃薯饲喂老鼠试验 • 抗病毒转基因带来的风险:新病毒和寄主范围 • 非目的基因带来的风险:启动子,标记基因,载体 序列
30
I.发展纤维乙醇
• 使用粮食作物生产生物燃料已经在世界范围造 成了粮食生产危机。由于美国将大量玉米用于 生物燃料生产,全球玉米价格急剧攀升。家禽 养殖业购买饲料时不得不面对高昂的价格。全 球植物油的价格也急剧攀升。 • 国内首条纤维乙醇产业化生产线——河南天冠 集团年产3000吨纤维乙醇项目,28日在河南省 镇平开发区开工奠基。 以植物秸秆、锯末等副 产品为原料生产乙醇。 • 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纤维素
24
C.第二代BT棉花
• 第一代BT棉含Cry1Ac,主要抗棉铃虫 • 第二代BT棉除含Cry1Ac外,还含Cry2Ab, Cry1F • 广谱的抗虫性:棉铃虫、粘虫、烟芽夜 蛾等 • 害虫更不容易产生抗药性
25
D.抗根虫玉米
• 玉米根甲虫使美国玉米种植者每年损失 十亿美元 • 美国Monsando,Dow,Pioneer Hi-Bred都 在开发含BT毒蛋白的抗根虫玉米 • 效果可与农药的效果相当,损失降低一 半
转基因育种进展与 安全性管理
王守才 2007.8
1
主要内容
• 作物转基因育种的基本原理 •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及其管理 • 作物转基因育种进展
2
1
转基因育种的基本原理
3
1.1 转基因与转化体的概念
转基因:借助一定的遗传转化途径导入受 体生物的外源基因;
通过有性生殖途径传递并再利用的转基 因怎样定位?
10
转化愈伤组织的实验程序
愈伤分化与 培养 恢复 性培 养与 选择 培养
基因枪 轰击
载体构建与 微弹制备
转化 体幼 苗的 培育 再分化培养与 植株再生
11
2. 转基因育种与产业化进展
12
2.1 转基因植物的产业化进展
13
转基因农作物的种类与面积(2006年)
作物种类 面积 (万公顷) 5860 2520 1340 480 占转基因作物 面积比例% 57 25 13 5 占本作物 面积比例% 60 17 28 15
转基因生物(转化体):含有转基因并表 达或具备表达转基因性状的潜在能力的 生物体
4
1.2 遗传转化系统与转基因育种
转基因与植 物表达载体
转化受体组 织或细胞 育种 应用
转化体培养 与选择系统 转基因植株 的再生系统
转基因导入 设备与技术
遗传转化系统是转基因育种的核心5源自1.3 遗传转化系统的类型
• 农杆菌转化系统
• 进一步开放的信号
• 安全证书的有效期:3-5年
20
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商业化问题
• 2004年12月1日农业部会议:农业部召开会议讨论中国是 否能在近期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组成“国家农业转 基因安全委员会”的50余位科学家和农业部的官员,就 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进行了讨论。 • 2006年1月,绿色和平组织和农业生物技术国际服务组织 (ISAAA)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 • 2006年6月和11月,国家安委会又两次搁置了商业化申请 • 绿色和平组织 “民意调查”:50%倾向于非转基因食品, 仅有26%愿尝试;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季焜 提供的民意调查:有61%的消费者表示接受转基因食品, 有24%的消费者表示中立,仅有9%的消费者反对转基因 食品
18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999 2001 2003 2005
面 积
中国的转基因棉花推广形势(万公顷)
19
农业部第349号公告
• 2004年2月25日农业部发布了第349号公 告,发放了首批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 全证书,包括美国孟山都公司申请的转 基因抗农达大豆,转基因抗除草剂和抗 虫玉米,转基因抗虫棉和抗除草剂棉花 五个转基因生物。
39
安全性等级与评定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等级: 四个水平/四级 四个水平:受体;操作;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 四级: I 级:安全性降低小,不需要采取安全性措施的 II级:安全性有降低,可以通过安全性控制措施完全避免 III级: 安全性严重降低,但可以通过严格控制避免 IV级:安全性严重降低,无法通过安全性措施避免
• 基因枪转化系统
• 其它直接导入转化系统
6
1.4 转基因导入技术
• 农杆菌介导法: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 质粒介导途径 • DNA直接导入法: 化学诱导:PEG法,脂质体法 物理诱导法:基因枪法,电激法,超声 波法,注射法
7
1.5 转化体的选择培养与再生系统
转基因 导入受 体细胞 共培养 或恢复 性培养 选择与 继代培 养
2.2 中国转基因植物的产业化
• 1999年中国耗资1.12亿美元投入转基因研究计划, 连续6年启动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目前 每年投入20亿元。 • 1999年,中国进行了转基因棉花的商业化种植 。 • 2006年种植了抗虫棉352万公顷,增产10%,减少 农药施用量60%,减少劳动力投入7%,每公顷增 收1250~1850元人民币,农药中毒事件每年平均 减少42万人次。 • 2006年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比例为66%,棉 花主产省份(黄淮和长江流域区)转基因抗虫棉 覆盖率达100%。
29
H.植酸酶的转化与应用
• 植酸酶的功能:植酸酶是催化植酸及植酸盐水解成 肌醇和无机磷酸的一类酶的总称。添加于食品和饲 料中,能消除植酸所引起的抗营养作用,可提高蛋白 质和矿物质的生物利用率,它可使植物饲料中磷的 利用提高40%~60%,粪便中磷的排出量减少30 %~50%,对提高畜牧生产效益及降低植酸盐对环 境的污染有重要意义。 • 中国农科院生物中心的研究:将筛选到的专适于饲 料中使用的植酸酶天然菌株中植酸酶编码基因进行 克隆并改造,转化玉米,生产含植酸酶地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