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转基因育种概述

合集下载

低能离子束介导植物转基因技术概述

低能离子束介导植物转基因技术概述
也可避免 因离子 注入而 引起 的生物体 变 异。所 以 , 离 子柬介导转基 因一般 选用蚀 刻效果 好 、 学性 质不 活 化 泼的 A 作 为注 入 离 子 , 一 研 究 也 采 用 了 H 2 r -些 e 、
z n 、e n F

同时还产生对带有负 电荷 的外源 D A的吸力 , 外源 N 使
中的机会 , 从而提高转化效率 ; ⑤受体材料广泛 受基
因型 限制小 , 取材方便 , 不需要原生质体培 养和再生植 株的培养 , 是处理植 物的种胚 和愈伤组织 , 主要 操作 简 单, 可以大批量处理 , 且不受季节 限制 lJ 7。
4 离子束 介导植物转 基因的研 究概况
低能离子束介 导转基 因技 术是 在 18 9 9年 首 次提 出来 的 , 该技术利用离子束对植物细胞 的蚀刻作 用 , 造
修复性等特点。
离子束生 物技 术最 初 采用 的 离子 主要 是 氮 离 子
( ) 因为 N N , 是 一种活 性离 子 , 入生 物样 品后 可 注 掺入靶分子形成新 物质 , 易引起 生物 体变 异。的蚀 刻作用 优于 N A ) 但 r ,
常见的 , 它们 辐射的离子对生物体具有诱 变效应 , 与 这
物转基 因技术具 有 以下 特点 : ①射 程 的可控性 和集束
性 可 以选择 注入离 子的种类 和注入离子 的能量 、 剂 量、 脉冲量等参数条件 , 利于精确控制 被处 理植物细胞 表面 的蚀刻程度 和损 伤范 围 , 不影 响受体 细胞正 常 在 生命 活动 的情 况下 , 入 外源 D A; 转 N ②蚀 刻和溅 射 有 利于外源 D A进 入 N 离 子束 对细胞 加工 的深 度从几 百 A到 2o m【 , o 为外源 D A进 人提 供大 小 不 同互 N 相连通 的微通道 , 使具有质粒水平 的小 分子 D A容易 N

转基因育种的应用和外源基因整合导入方法

转基因育种的应用和外源基因整合导入方法

油菜 棉花 玉米 大豆
三、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3.转移目标性状
a. 抗除草剂:对除草剂呈现抗性。 b. 抗虫:转Bt基因作物有烟草、番茄、马铃薯、水稻、 玉米和棉花等,有杀虫效果。 c. 抗病:抗病毒病如抗TMV,抗细菌真菌病如白粉病。
d. 育性改变:雄性不育,果实延迟成熟如番茄。
e. 品质改良:改善营养成分,提高抗寒、耐热和抗盐 能力,改变颜色。
倒置于渗 入培养液 真空处理 造伤 感染 转化
四、外源基因整合方法
(一)载体介导转移系统
3.原生质体共培养法
原生质培养的早期,将携带外源目的基因的农杆菌与 原生质体共培养,目的基因区段就会随着外源信号分 子的诱导而导入原生质体的核内,并整合到受体基因 组上。 农杆菌与原生质体共培养 目的基因 导入整合
知识回顾
一、概述
二、什么是作物转基因育种
三、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四、外源基因整合方法
知识回顾
叶盘法 载体介导转移系统 真空渗入法 原生质体共培养法 化学刺激法 外源基因直接导入法 基因枪轰击法 微注射法
目的基因整合
谢谢大家,请批评指正!
三、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产业化应用规模迅速扩大
120种植物转基因获得成功。 世界各国已批准23种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应用。 种植面积在1×108 hm2 以上的作物包括大豆、玉 米、棉花和油菜。 涉及100多个国家。
三、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2.四种主要的转基因农作物
转基因育种的应用和外源基因整合
主讲人:林萌萌
转基因的安全问题让人堪忧
一、概述
二、什么是作物转基因育种
三、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转基因育种技术优秀课件

转基因育种技术优秀课件
11
常用的受体材料有以下几大类型: 1.愈伤组织再生系统
外植体材料经过脱分化培养诱导形成愈伤组织,转化(带有目 的基因质粒的农杆菌侵染),分化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优点:外植体来源广,繁殖快,易接受外源基因, 转化效率高。 缺点:遗传稳定性差、嵌合体,因此需要连续的再生系统
12
2.直接分化再生系统
外植体材料细胞不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阶段,而是直 接分化出不定芽形成再生植株。
转基因育种技术优秀课件
第一节 转基因育种的概念
一、植物遗传转化(植物基因工程)
以植物为对象,采用重组DNA 技术将外源目的基因导入受体植物基因 组,最后获得外源目的基因正确表达和稳 定遗传的新植物类型。
核心技术是重组DNA技术
重组DNA(recombinant DNA):是指人工创造的自然界
中不存在的DNA分子。主要指利用不同生物来源的DNA分子拼
以病毒载体和质粒载体介导的遗传转化比较多。
五、Ti质
粒 有一种土壤细菌,称为农 杆菌,它能诱导植物伤口形成冠瘿瘤, 细菌的致瘤能力来源于细菌内的一个 额外染色体即质粒(plasmid),称Ti质 粒。
优点:生殖细胞不仅具有全能性,而且接受外源遗传 物质的能力强,导入外源基因成功率高,更易 获得转基因植株。又因生殖细胞是单细胞,转 化的基因五显隐性影响,外源目的基因充分表 达。因此利用生殖细胞作为转基因受体与单倍 体育种技术相结合,可简化和缩短育种纯化过 程。
缺点:获得单细胞只能在开花期,常受到季节及生长 条件的限制。
色体组中,并再
良好的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应满足如下条件: 1、必须具有脱分化和再生能力,能够形成新的植物体。高
效稳定的再生能力; 2、受体材料要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 3、外植体来源方便,如胚和其它器官等; 4、对筛选剂敏感; 5、能够接受外源基因,并通过基因重组或其它途径使外源

作物转基因育种名词解释

作物转基因育种名词解释

作物转基因育种名词解释1.基因克隆与转化:基因克隆是指将目的基因从供体生物的DNA中分离出来,然后将其嵌入到受体生物的DNA中,从而实现对特定基因的转移和表达。

这个过程涉及到基因的分离、剪切、插入和转录等步骤。

基因转化是指将经过克隆的基因导入到受体生物细胞内,并使其在受体生物中稳定遗传的过程。

2.遗传改造:作物转基因育种中的遗传改造主要是通过引入外源基因来实现的。

这些外源基因可以来自其他植物、微生物或动物,也可以是经过人工合成的。

通过遗传改造,可以赋予作物新的性状,如抗虫、抗病、抗旱、耐盐碱等,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适应性。

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一种利用DNA分子标记来预测作物育种过程中选择育种后代的方法。

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在DNA水平上检测到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基因,从而实现对目标性状的快速、准确选择。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育种效率和准确性,缩短育种周期。

4.生物安全与环境评价:作物转基因育种过程中需要考虑生物安全和环境评价问题。

生物安全是指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环境评价则是评估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为了确保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需要在研发、生产和应用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和环境评价。

5.实验室检测与验证:在作物转基因育种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与验证,以确保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实验室检测包括对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子特征、抗虫性、抗病性等进行检测和分析。

验证则是对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稳定性和生产性能进行评估和确认。

6.大田试验与推广:经过实验室检测与验证后,需要进行大田试验,以进一步评估转基因作物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

在大田试验中,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种植和观察,并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进行记录和分析。

如果大田试验结果符合预期要求,就可以将转基因作物逐步推广到生产实践中。

7.社会接受度与经济效益:作物转基因育种的社会接受度和经济效益是评估其可行性的重要因素。

转基因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基因组表达方式从而实现改良或增强基因特性的技术。

在植物育种中,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增强植物抗病性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转基因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以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1. 提高农作物产量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一直是农业科技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向植物中引入具有特定功能或特性的基因,从而实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比如,通过将底生果树的花期向后推迟,可以使得果树在开花后更容易达到叶绿素合成的过程,从而形成更多的果实。

此外,还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增加植物的耐旱性、抗塑料性、味道等特性,以使植物更适应不同的环境。

2. 改善农产品质量除了增加产量,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帮助改良农产品的质量。

在植物育种中,转基因技术能够向植物中引入特定基因,从而增加植物的有益物质含量,提高植物的营养价值。

比如,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蔗糖和淀粉转化为甘油三酯,可以使大米的脂肪含量提高,从而改善大米的食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改变植物中乙醛含量,提高水果的香气度和口感。

3. 增强植物抗病性植物的抗病性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改善农产品的品质,还能够减少植物病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向植物中引入能够产生抗病性物质的基因,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性,降低病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比如,在玉米中引入一种叫作BT基因的抗虫基因,可以减少玉米的虫害,并大幅提高玉米的产量。

二、转基因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对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的产值和质量。

1. 促进农业现代化在转基因技术的指引下,农业生产正逐渐从传统的劳动生产方式向现代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转变。

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加快物种的育种速度,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优质和高效,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转基因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方法

转基因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方法

转基因 技术
【DAWN_ZX】
转基因技术的步骤
转基因 技术
STEP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 的基因。 方法: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2.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 方法:采用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 mRNA 杂交。 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 方法: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 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4. 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
转基因 技术
【DAWN_ZX】
动物转基因方法
原核显微注射法
胚胎干细胞介导法 逆转录病毒载体法 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 核移植转基因法 体细胞核移植法 线粒体介导法
转基因 技术
【DAWN_ZX】
动物转基因方法
原核显微注射法(最常用) •方法:将外源基因注射到受精卵细胞的原核内,
外源基因与胚胎基因组融合后体外培养, 移植到 受体母畜子宫内发育,这样分娩的动物体内的每一 个细胞都含有新的DNA片段。 •缺点:效率低、位置效应(外源基因插入位点随 机性)造成表达结果有不确定性、动物利用率低。 反刍动物繁殖周期长,有较强的时间限制、需要大 量的供体和受体动物。
转基因 技术
【DAWN_ZX】
植物转基因方法 基因枪介导转换法
•方法:利用火药爆炸或高压气体加速将包裹
了带目的基因的DNA溶液的高速微弹直接送入 完整的植物组织和细胞中,然后通过细胞和组 织培养技术,再生出植株,选出其中转基因阳 性植株即为转基因植株。 •优点:不受受体植物范围的限制,而且其载 体质粒的构建也相对简单,是目前转基因研究 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转基因技术的步骤 STEP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 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 作用。 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 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 来。常用抗生素基因。

植物生物技术中的转基因植物与育种

植物生物技术中的转基因植物与育种

植物生物技术中的转基因植物与育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时候,自然资源的扩张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转基因技术便应运而生。

而植物作为人类的生命线,植物生物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已经逐渐成为了现代育种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

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正是伴随着转基因植物的充分应用,这一过程也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转基因植物的发展与特点传统意义下,育种的工作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源投入。

但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同时还可以将更多的适应性基因导入到优良的亲本中去。

这样的话,育种的效率可以显著提高,同时所得到的品种也会更好的符合农民的需求。

而转基因植物在育种方面的特点主要在于其快速性和可控性。

对于传统的育种方法来说,由于在传递适应性基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杂交,所以在育种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细节问题。

而运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所需的基因直接转入经过清洗的亲本体内,从而省去中间环节,降低自然杂交对于育种效果的干扰,因此更加快速和可控。

二、转基因植物在育种方面的优势转基因植物在育种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种植的抗病性在传统的育种方法中,很难直接筛选出具有抗病能力的种子。

但是随着转基因技术在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运用,可以将适合的抗病基因直接引入到种子体内,从而增强种植的抗病能力,更好地保障粮食的生产和质量。

2.提高种植的耐旱能力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地区面临着缺水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种植的作物缺乏足够的耐旱能力,将会导致他们丧失生态平衡和经济效益。

而转基因植物通过该技术能够增强种子的水分稳定性,从而提高种植的耐旱能力,使得种子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更加稳定。

3.提高种植的抗逆性另外一些情况下,种子在转基因技术的帮助下,还能够增强其抗逆能力。

例如,在酸碱度较高的土壤中种植的种子经常面临着环境难以适应的情况,但是如果把相关的基因直接转入到种子体内,那么种子的抗逆性就会显著提高。

转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综述

转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综述

转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综述一,摘要介绍目前转基因植物概念、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方法,就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进行讨论。

二,正文转基因植物概念: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人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人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植物:通过基因转移技术获得的整合有外源基因的植物个体。

在过去十多年来,植物学家们已成功地把具有各种新性状的基因转移到了50多种不同的植物上,为农作物育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品种。

•每一个植物都有很多基因。

基因的本质,就是我们常说的DNA(去氧核糖核酸)。

一个基因,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占据着一个限定长度的片段。

所以要想从供体植物上获得某个决定遗传性状的基囡,只要我们能从供体植物的DNA结构中取出这个基因片段可以了。

这个决定遗传性状的基因也称目的基因,将它转化或转移到受体植物上,使它整合到受体植物的染色体上重新组合并使其(目的基因)在再生植株中表达出来,这样就完成了目的基因的传导操作,达到了转基因植物的合成及改造植物性状的目的。

1983年,植物学家首次完成了将一个容易鉴别的抗卡那霉素基因转移到烟草上的试验,其后代也具有抗卡那霉素的特征。

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开拓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与应用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自此以后,在水稻,玉米,大豆、番茄,马铃薯,烟草,油菜等很多重要的农作物上又得到了转基因植物。

如美国孟山都等公司把杀蠋菌的苏云金杆菌的毒素蛋白基因引入到棉花、烟草、番茄和马铃薯等植物上,产生了杀死吃这些作物的蠋幼虫的毒蛋白,培育出了抗虫的棉花,烟草新品种。

将毒壳蛋白基因转入苜蓿、黄瓜,烟草等作物,它们可对致命的病毒产生抗性,从而获得了抗花叶病毒感染的抗病植株。

植物转基因方法大致分成两大类,第一类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常用方法有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基因枪法;另一类方法不需要通过组织培养,目前技术比较成熟的主要有花粉管通道法。

1.农杆茵介导转化法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分根瘤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两种,其细胞中分别含有Ti质粒和Ri 质粒,其上有一段T-DNA,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转基因育种概述
来源:中学生物学 作者:李志翔 日期:2007-10-1
为了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新品种,需将一种植物的优良遗传性状转移到另一种植物体中。

若采用传统的杂交育种法进行随机筛选或通过组织培养、理化诱变、细胞融合等方法定向筛选优良性状培育新品种,其盲目性较大,筛选效率低,又有明显的种属界限而产生一定的生殖障碍,成功率不高。

目前发展起来的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则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难题。

通过特定目的基因的定向转移,其遗传变异频率比自发突变高出102~104倍,选择效率高,大大地避免了盲目性;又由于基因来源广泛,打破了种属界限,可以克服杂交育种过程中的生殖障碍,成功率提高。

因此,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已成为作物遗传育种的有效新途径,倍受重视。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定向转移基因后获得的植物,称为转基因植物。

自1983年世界上首次成功获得第一株转基因植物以来,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作物品质改良、抗病性、抗虫性、抗病毒性、抗除草剂、杂种优势的利用等方面。

迄今,全世界至少有300多种基因(性状)用于转化植物、微生物和动物。

许多转基因产品已陆续投放全球市场,经济效益显著。

1 抗病毒转基因植物
植物病毒病是我国农业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对我国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果树蔬菜均造成严重危害,
经济损失巨大,但迄今缺少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

目前
人们已经可以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获得抗病毒转基因植物,以控制植物病毒的危害。

其原理是:
一是利用植物生物技术,将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或卫星RNA基因转入到植物基因组中,并获得转基因植株。

这些植株叶片细胞中就会有病毒外壳蛋白或卫星RNA的表达和积累,就能够抑制相应的侵染病毒的RNA复制,从而可以减弱病毒病的症状或推迟病毒病发生时间,即具有一定的抗病毒能力。

二是将病毒的反义RNA的相应DNA序列重组到植物的基因组里,使其合成反义的RNA。

当植物被相应的病毒感染时,病毒的mRNA就可能与植物细胞中合成、积累的病毒反义RNA结合而无法反向复制和转录,从而控制病毒对植物的危害。

1.1 抗烟草花叶病毒的转基因植物
烟草花叶病毒(TMV)是一种RNA病毒,由单链RNA及外壳蛋白组成。

研究证明,TMV侵染植物后,其外壳蛋白具有抑制新侵染相应病毒释放mRNA的作用。

目前已成功地将TMV外壳蛋白基因转入到烟草细胞中,表达了病毒蛋白并对该病毒产生了抗性。

1.2 抗黄瓜花叶病毒转基因植物
黄瓜花叶病毒(CMV)对农作物危害极为严重,可侵染上千种植物。

目前人们已成功地将CMV的卫星RNA基因转入到烟草、辣椒、甜瓜、番茄和矮牵牛等植物中,在植物体内合成、累积的卫星RNA,可以抑制相应的病毒RNA的复制,能显著减轻病毒的危害。

此外,人们还培育出了抗苜蓿花叶病毒(AMV)、抗烟草环斑病毒(TobRV)的转基因植物,抗病毒效应都非常显著。

2 抗虫转基因植物
农业生产上传统的防治害虫方法,主要是化学药剂防治,有较好的效果,但污染环境。

另外,人们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Bt)毒蛋白制剂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有一定的效果,但不稳定。

现在人们采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转到作物中,获得抗虫的转基因植物,抗虫效果显著。

目前转移的抗虫基因主要是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分离出来的毒蛋白基因,这些毒蛋白具有很强的杀虫专一性,对部分有益昆虫、动物及人类没有毒害作用。

其次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其杀虫谱比较广泛。

2.1 转Bt毒蛋白基因植物
Bt毒蛋白是Bt在形成芽孢时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可特异性地杀死鳞翅目昆虫。

这是因为它在昆虫消化道内的碱性条件下,降解成为活性多肽并造成昆虫消化道损伤,从而导致昆虫死亡。

人们已经克隆了编码这些毒蛋白的基因,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后,转入到作物细胞基因组中,迄今已获得了抗虫的转基因烟草、转基因棉花、转基因水稻等作物新品种。

然而Bt毒蛋白杀虫谱较窄,而Bt以色列变种毒蛋白则具有抗同翅目昆虫的作用。

最近,德国科学家还分离出了抗鞘翅目昆虫Bt变株,从而扩展了毒蛋白基因的应用范围。

我国的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和开发进展迅速,是继美国之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个国家,已审定1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数百万公顷,大大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和农药中毒事故及环境污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同时还带动了抗虫转基因水稻、玉米、杨树等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2.2 转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植物
近些年来,人们还从植物体内分离出了一种防御害虫危害的蛋白酶抑制剂——豇
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pTⅠ)的基因,其表达产物被昆虫吞食后,CpTI就会抑制昆虫的消化酶,使其不能分解植物蛋白,从而影响昆虫对作物的消化吸收,最终导致其死亡。

目前,CpTI蛋白基因已被成功地转入烟草,并使转化植株获得了抗鳞翅目、鞘翅目害虫的能力,几乎对所有的害虫都有效,而对人、畜无害。

国内育种工作者将经过改造的CpTⅠ蛋白基因导入三系杂交稻恢复系,表现出对水稻害虫的明显抗性。

因此,CpTⅠ比Bt毒蛋白的杀虫谱要广,更有应用价值。

目前应用较多、抗虫能力较好的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还有水稻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等。

3 抗真菌、细菌转基因植物
真菌、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对农作物的产量、品质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人们已开始从化学防治植物病害转向了抗病基因工程的研究。

目前已从植物材料中克隆到越来越多的优良抗病基因,如玉米抗圆斑病基因、番茄抗叶霉病基因、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等。

其中,水稻抗白叶枯病的基因Xa-21已成功地转入水稻栽培品种中,配制了数十个抗白叶枯病杂交水稻新组合,抗性良好,正在全国推广。

真菌细胞壁中的几丁质可被几丁质酶所降解。

美国科学家已从灵杆菌中分离出几丁质酶基因并转入了烟草、番茄、马铃薯和莴苣中,并表达了抗真菌感染的能力。

国内育种工作者将近源野生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优质小麦品种中,育成了抗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种扬麦10号、扬麦11号,已推广数十万公顷。

4 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
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应用化学除草剂除草是极其重要的。

然而,除草剂伤害农作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在继续推广使用除草剂时,人们就希望农作物能具有抗除草剂的能力。

现在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了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植物。

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的作用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能编码分解除草剂的酶;抑制植物对除草剂的吸收;抑制除草剂对敏感的靶酶的破坏或扩增会被除草剂破坏的酶。

4.1 抗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
草甘膦是一种广谱除草剂,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易伤害农作物。

目前,已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草甘膦基因转入到烟草中,转化植株获得了抗草甘膦的能力。

4.2 抗膦丝菌素转基因植物
膦丝菌素(PPT)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除草剂,是植物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抑制剂。

PPT通过抑制GS的酶活性,引起植物体内氨的迅速积累,发生氨中毒,导致植物死亡。

现在已从一种链霉菌中分离得到抗二丙膦(含有PPT的三肽)的bar基因,该基因编码的产物PAT,在转基因烟草、棉花、马铃薯和番茄的细胞内得到了表达,PAT通过对PPT和抗二丙膦的乙酰化,而使其失去了抑制GS活性的能力,使得转基因植物都获得了对除草剂PPT的抗性,而且抗性都能遗传给下一代。

/p-115966077.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