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复习知识点原子物理.doc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1. 元素的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质量约为1.67x10^-27 kg;中子不带电荷,质量约为1.67x10^-27 kg;电子带负电荷,质量约为9.11x10^-31 kg。

2. 原子核结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Z),中子数称为中子数(N)。

原子核的相对质量约为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的2000倍,核半径约为1x10^-15 m。

3. 原子的电子结构: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电子在原子中分布在能级轨道上。

能级越高,能量越大。

原子的电子结构可用电子排布规则(如阿贝尔规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来描述。

4. 常见粒子的特性:α粒子为带2倍正电荷的氦核,具有较大质量和能量;β粒子分为β+粒子(正电子)和β-粒子(电子),它们是由原子核中的质子或中子发生转化而产生的;γ射线为电磁波,无电荷、无质量,具有很高的穿透能力。

5.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元素具有不稳定的原子核,通过放射性衰变放出高能辐射。

常见的放射性衰变类型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6. 核反应与核能:核反应是指核的变化过程,可分为裂变和聚变。

核能是核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

目前,核裂变用于发电,而核聚变仍处于研究阶段。

7. 半衰期:半衰期是指放射性物质在衰变过程中,其活度减少到初始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不同放射性物质具有不同的半衰期,可用来判断物质的放射性强度和使用寿命。

8. 量子力学概念: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行为的理论框架。

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粒子的双重性质,即粒子和波动性的统一性。

常见的量子力学概念包括波函数、不确定性原理、叠加态等。

9. 布居数分析:布居数分析是指根据原子能级和电子排布规则,推导出原子的电子结构和能级布居情况的方法。

布居数分析有助于理解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性质。

10. 原子物理应用:原子物理在现代科技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核能利用、医学放射治疗、核磁共振成像、半导体器件等。

高考物理原子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原子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原子必考知识点总结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原子物理是一个必考的知识点。

了解原子物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掌握一些基本计算方法,对于顺利完成物理题目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考物理原子必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原子结构原子结构是原子物理的基础。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核,而电子围绕在原子核外部的轨道上。

2. 质子数和电子数质子数通常等于电子数,一个稳定的原子内,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使得原子整体是电中性的。

3. 同位素和质量数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

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4. 原子的电离原子发生电离意味着它失去或获得电子。

当原子失去电子时,它会变成正离子;当原子获得电子时,它会变成负离子。

电离过程对于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和电解质的行为至关重要。

5.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决定了原子是否具有放射性。

通过了解原子核的稳定性规律,可以判断某个核素是否具有放射性以及它的衰变方式。

6.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

常见的放射性衰变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β衰变是指原子核衰变成另一个元素,电子从原子核中发射出来;γ衰变是指原子核释放出γ射线,改变的只是能量状态而不改变原子核本身。

7. 原子能级和能级跃迁原子的电子在不同的能级上存在。

原子的电子可以吸收或释放能量,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

这种能级跃迁是光谱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激光产生的原理之一。

8. 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微观粒子既可以表现出粒子性质,又可以表现出波动性质。

通过对粒子的物态描述和双缝干涉实验等现象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微观本质。

9. 干涉和衍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的叠加现象。

光的干涉在涉及光的波动性质的实验中经常发生。

衍射是波在穿过障碍物或经过边缘时产生的弯曲和扩散现象。

高考必考的原子物理知识点

高考必考的原子物理知识点

高考必考的原子物理知识点原子物理是一项重要知识点,涵盖了原子结构、原子核、放射性衰变等内容。

掌握了这些知识,不仅能够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还能够了解核能的利用和放射性核素的应用。

一、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着核外的轨道运动。

原子核带有正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因此原子是电中性的。

原子编号是根据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来确定的,也称为原子序数。

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不同原子编号的元素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原子量不同。

二、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带有正电荷,中子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不带电。

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原子核的体积相对较小。

原子核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核反应的性质。

通过改变原子核的结构,可以实现核反应和核能利用。

三、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放射性物质,在一段时间后自行分解和消失,同时释放能量和粒子的过程。

放射性衰变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射线。

α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发射氦离子的过程,其中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小4,原子序数减小2。

β衰变则是放射性核素在放射出电子或正电子的同时,质量数不变而原子序数增加1。

γ射线是高能量电磁辐射,不带电,能够穿透物质。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可以用半衰期来衡量。

半衰期是指在衰变过程中,原子核数量减少到初始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不同,可以从几秒钟到几十亿年。

四、核能利用与放射性应用核能是从原子核中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核能可以通过核裂变和核聚变来获得。

核裂变是指重原子核在被撞击或吸收中子后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的过程,释放出大量能量和中子。

核聚变则是多个轻原子核结合成更重的核,释放出巨大能量。

核能的利用包括核电站的运行和核武器的制造。

核电站将核能转化为电能,以供应电力。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解析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解析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解析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原子物理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了解和理解原子物理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对于物理考试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考物理中的原子物理知识点进行解析和讲解。

一、原子的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它由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无电荷的中子组成。

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中子和质子则存在于原子核中。

原子的结构对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原子的基本粒子1. 质子(P):质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其电荷数值为+1。

质子的质量大约为1.67×10-27千克。

2. 中子(N):中子是无电荷的粒子,相对于质子来说质量稍大一些。

中子的质量也大约为1.67×10-27千克。

3. 电子(e):电子是带负电荷的粒子,其电荷数值为-1。

电子的质量相对于质子和中子来说非常小,约为9.1×10-31千克。

三、元素与原子序数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

原子序数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的序号,也是质子数的数值,代表了元素的特性。

例如,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表示其原子中有8个质子。

而氧元素的电子数也相等于其原子序数,因为氧元素是电中性的,所以电子数等于质子数。

四、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

质量数是指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由于质量数的差异,其核结构和核稳定性会有所不同。

五、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比例。

当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比例适当时,原子核会相对稳定。

然而,当质子数过多或过少时,原子核就会变得不稳定,从而发生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衰变是原子核不稳定的情况下,通过释放粒子或电磁辐射来变得更加稳定的过程。

六、射线和辐射放射性元素会释放出射线和辐射。

射线通常分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α射线是由氦原子核组成的,因此其带有2个质子和2个中子。

α射线具有较强的穿透力,通常只能穿透几厘米左右的空气或者一小段轻质物质。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原子物理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物质的最基本单元——原子的性质和行为。

它探索着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相互作用,为研究和应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几个高考物理中的重要原子物理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是原子的结构。

根据科学家对原子的研究,我们目前通常认为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整个原子的中心,其中主要包含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则分布在原子核外层的电子壳层中。

质子和中子带有电荷,但电荷相互抵消,使得原子整体呈现中性。

第二个知识点是原子的质量和电荷。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很接近,都是大约1.67×10^-27千克。

质子带有正电荷,其电荷量为1.6×10^-19库仑;而中子是中性的,不带电荷。

电子的质量远小于质子和中子,约为9.11×10^-31千克,其带有负电荷,电荷量与质子相等。

第三个知识点是元素的周期法则。

根据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不同,每个元素的原子核都有不同的质子数。

这也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顺序。

元素的原子核中的中子数量可以有所变化,从而形成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

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数量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关,这决定了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第四个知识点是原子的能级结构。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原子的电子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上,每个能级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这些能级按照从内到外的次序分布在原子的电子壳层中。

当电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电子可以跃迁到更高或更低的能级。

原子的能级结构解释了许多原子现象,如光的发射和吸收,以及原子的化学反应。

最后一个知识点是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

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不同决定了原子核的稳定性。

当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比例合适时,原子核相对稳定;但当比例失衡时,原子核会变得不稳定,可能发生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衰变可以释放出能量和粒子,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

放射性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也在医学、能源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高三物理总结原子与分子物理

高三物理总结原子与分子物理

高三物理总结原子与分子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是高中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

通过对原子和分子的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本文将对高三物理中的原子与分子物理进行总结与归纳。

一、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绕原子核运动。

二、元素与原子序数元素是由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

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可以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元素周期表。

三、同位素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特性,但物理性质有所差异。

同位素广泛应用于医学、工业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四、分子的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可以是同种元素的原子组合,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原子组合。

五、化学键的种类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常见的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享形成的,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形成的,金属键是金属原子的电子云共享形成的。

六、离子化合物与分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正、负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分子化合物是由共价键连接的分子组成的。

离子化合物通常具有高熔点和良好的导电性,而分子化合物通常具有较低的熔点和离子化合物相比较差的导电性。

七、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化学方程式用于表示化学反应,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化学计量是指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通过化学计量可以计算物质的摩尔质量和化学计量比。

八、摩尔与摩尔质量摩尔是物质的计量单位,表示1摩尔物质包含的基本单位数量。

摩尔质量是指单位摩尔物质的质量,可以通过元素的原子质量累加得到。

九、气体的状态方程气体的状态方程可以描述气体的体积、压强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为PV=nRT,其中P表示气体的压强,V表示气体的体积,n表示气体的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表示气体的温度。

[原子物理]复习的四个重点

[原子物理]复习的四个重点

[原子物理]复习的四个重点“原子和原子核”一章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年年有试题涉及,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在原子模型中,以玻尔理论和原子能级命题频率最高,在原子核组成、核能中,以衰变规律、核能计算命题频率最高,其它知识点尽管也时有出现,但命题频率较低。

因此,原子物理部分应以如下四个方面重点复习。

一. 玻尔模型、能级概念1. 原子能量的量子化:用n 表示量子数,E n 和E 1表示对应于n 的能级和基态,则有:E E n E eV n ==-121136/.,。

2. 跃迁假设:用h 表示普朗克常数,ν表示光子的频率,则有h E E m n m n ν=->()。

3. 原子跃迁的光谱线问题:一群氢原子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为N C n n n ==-212()/。

例1. (2000年北京春考)根据玻尔理论,某原子的电子从能量为E 的轨道跃迁到能量为E’的轨道,辐射出波长为λ的光。

以h 表示谱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E’等于( )A. E h c -λ/B. E h c +λ/C. E hc -/λD. E hc +/λ解析:根据玻尔理论,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 E E ν=-',又光在真空中传播时λν=c /,联立得E E hc '/=-λ。

选项C 正确。

例2. (2000年吉林理科综合)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 1。

下列四个能级图中能正确代表氢原子能级的是( )解析:根据能级公式E E n n =12/,易知C 图正确。

例3. (高考题)图2给出氢原子最低的四个能级。

氢原子在这些能级之间跃迁所辐射的光子的频率最多有________种,其中最小的频率等于________Hz (保留两位数字)。

解析:氢原子最低的四个能级之间的辐射跃迁如图3所示,由图可知最多有6种方式[/()/()/]N C n n n ==-=-=21244126,因此辐射光子的能量h ν最多有6种,对应的频率也有6种,其中从n =4跃迁到n =3能级时原子辐射能量最小,光子的频率最小,依玻尔理论:ν=-=---⨯⨯⨯=⨯--()/[.(.)]./(.).E E h H z 431934140851591610663101610注:若给定的原子不是一群而是一个,在计算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时不能利用N n n =-()/12计算。

高考原子核物理知识点

高考原子核物理知识点

高考原子核物理知识点原子核物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电子结构、原子核特性以及放射性等领域的知识。

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原子核物理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本文将围绕高考原子核物理知识点展开探讨,包括原子核的组成、核衰变和核反应等方面。

一、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整体带正电荷。

原子核的半径很小,约为10^-15米,而整个原子的直径约为10^-10米,因此原子核可以看作在原子内部非常集中的一个区域。

原子核的质量数A等于质子数Z加上中子数N,即A=Z+N。

质子数Z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和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而中子数N则可以影响原子核的稳定性。

二、核衰变和放射性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的过程。

核衰变会导致原子核的质量数和质子数发生变化,因此也会改变元素的性质。

放射性是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性质。

目前已知的放射性有三种: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质量数减少4,质子数减少2;β衰变是指原子核的一个中子衰变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质量数不变,质子数增加1,电子就是β粒子;γ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γ射线,质量数和质子数不发生变化。

放射性物质在发生衰变的过程中会释放出辐射,这对健康和环境都带来一定威胁。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防止和控制放射性物质的泄漏是非常重要的。

三、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发生一系列粒子碰撞或衰变的过程。

核反应可以分为裂变和聚变两种类型。

裂变是指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更多轻原子核的过程。

裂变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是核能源的重要来源。

著名的核反应有铀核的裂变,这是目前利用最广泛的核燃料。

聚变是指轻原子核融合成一个更重的原子核的过程。

在太阳等恒星中,通过聚变反应产生大量能量,这也是目前实验中研究的热核聚变反应。

核反应在应用上有广泛的用途,如核融合研究、核能发电等。

同时,核武器的制造也是基于核反应的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物理复习精品知识点——原子物理
十七 原子物理
1. 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 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 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n ∞ 4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 m 。

3
E 2
2. 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 n 叫量子数。


2
E 1
E 3
1
氢原子的能
⑴玻尔的三条假设(量子化)
①轨道量子化 r n n 2 r 1 r 1 =0.53 × -10
m = 10
②能量量子化: E
E 1
E 1=-13.6eV
n
n 2
★③原子在两个能级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 h ν =E m - E n
⑵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也 可能是由于碰撞(用加热的方法,使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能量) 。

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从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 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频率的光子。

(如在基态,可以吸收 E ≥ 13.6eV 的任何光子,
所吸收的能量除用于电离外,都转化为电离出去的电子的动能) 。

2、天然放射现象
⑴. 天然放射现象 ----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复杂结构。

⑵ . 各种放射线的性质比较
种类本质
e)速度(c)电离贯穿性质量(u)电荷(

α射线氦核4+20.1最强最弱,纸能挡住211 H 2 10 n42He
β射线电子1/1840-1 0.99较强较强,穿几 mm 0
1 n 11 H 01 e 铝板
γ射线光子001最弱最强,穿几cm
铅版
3、核反应
①核反应类型
⑴衰变:α衰变:23892 U23490Th42H e(核内211H 201n42He)
β衰变:23490Th23491Pa01e(核内01n11H01e)
γ衰变:原子核处于较高能级,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

⑵人工转变:147 N42He178O11H(发现质子的核反应)
9
4 Be42He126C10n(发现中子的核反应)
⑶重核的裂变:23592 U01n14156Ba9236Kr 301n在一定条件下(超过
临界体积),裂变
反应会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就是链式反应。

⑷轻核的聚变:21 H31H42He10n(需要几百万度高温,所以又叫热核反应)
所有核反应的反应前后都遵守: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注意:质量并不守恒。


②. 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半衰期。

(对大量原子核的统计规律)
t t t
1 T
N表示核的个数,此式也可以演变成 1 T 1 T ,式计算式为:N t N0 m t m0 或 n t n0
2 2 2
中 m表示放射性物质的质量, n 表示单位时间内放出的射线粒子数。

以上各式左边的量都
表示时间 t 后的剩余量。

半衰期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

③.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⑴利用其射线:α射线电离性强,用于使空气电离,将静电泄出,从而消除有害静电。

γ射线贯穿性强,可用于金属探伤,也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

各种射线均可使 DNA发生突
变,可用于生物工程,基因工程。

⑵作为示踪原子。

用于研究农作物化肥需求情况,诊断甲状腺疾病的类型,研究生物
大分子结构及其功能。

⑶进行考古研究。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碳14,判定出土木质文物的产生年代。

一般都使用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种类齐全,各种元素都有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

半衰期短,废料容易处理。

可制成各种形状,强度容易控制)。

4、核能
(1). 核能 ------核反应中放出的能叫核能。

(2). 质量亏损 --- 核子结合生成原子核,所生成的原子核的质量比生成它的核子的总质量要小些,这种现象叫做质量亏损。

★(3). 质能方程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物体的能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联系,它们的关系是:
E= mc2,这就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2
质能方程的另一个表达形式是:E= mc。

以上两式中的各个物理量都必须采用国际单位。

在非国际单位里,可以用 1u=931.5MeV。

它表示 1 原子质量单位的质量跟931.5MeV 的能量相对应。

在有关核能的计算中,一定要根据已知和题解的要求明确所使用的单位制。

(4). 释放核能的途径
凡是释放核能的核反应都有质量亏损。

核子组成不同的原子核时,平均每个核子的质
量亏损是不同的,所以各种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质量不同。

核子平均质量小的,每个核子
平均放的能多。

铁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质量最小,所以铁原子核最稳定。

凡是由平均质量
大的核,生成平均质量小的核的核反应都是释放核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