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GIS技术研究物种大灭绝

合集下载

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

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

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一、GIS在农业领域的应用1. 土壤分析农业生物技术中的土壤分析是一个重要环节,土壤的养分含量、PH值、水分含量以及微生物种群的分布等都是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GIS可以帮助农民以及农业专家实时获取土壤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地理空间分析,可以为农田的施肥、土壤改良以及作物种植提供科学的依据。

2. 作物种植规划通过在GIS平台上建立作物生长模型,将作物生长数据与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整合,可以帮助农业专家更好地规划作物的种植布局,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3. 病虫害监测通过GIS技术,可以实现对农田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和预测,及时发现并控制病虫害对作物的侵害,减少农产品损失。

1. 自然资源保护GIS技术可以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生物多样性、栖息地、水源等重要生态环境的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在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平衡。

2. 灾害监测和应对GIS可以运用在灾害监测和应对中,通过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空间分析模型,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各级政府部门提前做好灾害防范和应急救援工作。

1. 疾病监测与防控利用GIS技术对疫情数据进行空间分布分析,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和蔓延趋势,对疾病的防控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2. 药物研发与临床试验GIS可以帮助药物研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病毒和细菌的传播路径和感染规律,优化药物设计和临床试验方案,加快新药的研发和上市进程。

四、GIS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1. 生态系统监测与保护通过GIS技术对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结构和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GIS技术可以为濒危物种的监测、保护和保护区规划提供强大的工具支持,帮助生物学家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珍稀物种。

GIS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涉及到了农业、环境保护、医学和生态学多个领域。

通过运用GIS技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生物系统和生物资源,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GIS技术在濒危野生动物资源管理领域应用

GIS技术在濒危野生动物资源管理领域应用
U iest. 0 l,9( . 2 nv ri 一2 1 3 7) 一】 3~1 7 y 2
Ti a k r u d o S tc n lg p l d t h e o r e ma a me to n a g r d wi l e i n lz d i h s p . l b c g o n fGI e h oo y a pi o t e r s u c n  ̄ e e n fe d n ee l i s a ay e n t i a df p r D sg so r ht cu e f rg o r p i t omai n s r ie s se a d d t b s r u 0 w r n t e b ss o e a . e . e in fac i t r o e g a hc i r t e vc y tm n aa a e a e p t r a d o h a i ft D e f o f h p i ain r q ie n s u c n g me t fe d n e e i 1 e o rk y t c n lg c ls se r u l t e u r me to r o re ma a e n n a g r d w l i .F u e e h oo i a y tms ae s mmaie .T e c o f e o df rz d h
a e n n a g rd w l l e i o e t r u t . g me to e d n e e i i n f rsr i d sr f df y  ̄ y Ke wo d Ge g a hc if r t n s ri e :E d n e e i l e:Daa a e p t la ay i y rs o r p i n o mai e c s n a g r d w l i o v df tb s ;S ai n l ss a

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

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

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GIS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简称,它是一种集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为一体的技术系统。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生产和应用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综合学科,包括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

GIS技术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对生物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生物种群数量和分布、基因组和遗传多样性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GIS在生物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研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采集和整理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可以制作生物物种的分布地图,了解物种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和生态环境要求。

GIS还可以对地表覆盖、土地利用、气候和地形等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它们对物种分布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这些信息对于保护物种、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旅游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GIS在生物种群数量和分布研究方面也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采集野外调查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物种数量估算和分布模型构建。

这些模型可以给出物种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分布格局,对于保护濒危物种、控制有害生物和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GIS在基因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采集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和基因组数据,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物种遗传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分析和遗传流动模拟。

这有助于了解遗传变异的形成机制和物种适应能力,为保护物种、遗传资源保护和品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GIS在生物技术的农业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采集农田土壤、气候和地理数据,结合作物生长模型和农业管理模型,可以在作物种植、施肥和灌溉等方面进行优化和精准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环境可持续性。

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

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

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GIS (地理信息系统) 是一种可以利用空间数据集来进行建模、分析和可视化的软件工具。

该技术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

1、生物多样性研究GIS可以用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即探究某一特定区域的生物物种多样性。

在此领域中,GIS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分析和跟踪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及探究物种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生命史和空间分布等问题。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GIS对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一系列的空间分析,从而预测物种的种群分布范围、优先采取何种保护措施、哪些物种在哪些区域面临灭绝等问题。

2、地理分布和追踪GIS可以协助生物技术人员将不同地域的生物物种进行分类。

在生态学领域,有时研究人员需要对野生动植物的迁移模式进行研究,借助GIS技术,可以追踪以及预测生物的迁徙路径。

借助GIS技术,生态学者可以了解生物物种的迁徙跃迁高度,适宜繁殖的环境、食物来源等数据。

这些信息不仅对于完善生物物种分布地图有用,同时也对于制定保护措施有重要作用。

3、农业管理和作物分析GIS技术有助于实现农业领域的现代化,并提高农业效率。

GIS可以对农业对资源的消费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合特定作物种植的土地类型,以便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收益。

4、环境监测GI S还有助于对环境的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估。

从基础数据到实时传感器数据,GIS可以帮助测量水质和空气质量、协助环境风险评估等环境保护工作。

GIS技术也可以是地球科学家们一种重要的工具,帮助他们确定自然灾害的潜在影响。

从政府管理到企业中的环境管理部门,GIS 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总之,GIS技术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GIS可以协助研究人员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生物物种的特性,并且可以为各种生物学领域中的研究和调查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知识:GIS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知识:GIS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知识:GIS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可以管理、分析、处理、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工具。

GIS应用广泛,可以应用于社会经济、环境管理、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

其中,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GIS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而设立的地区,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原因,自然保护区面临着生态破坏、动植物物种减少等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GIS的应用可以帮助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者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GIS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可以有效地进行生态环境的监测。

GIS可以将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

管理者可以通过GIS系统检测到生态环境中的矛盾和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GIS也可以应用于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物种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GIS系统对物种的分布、数量、生态习性等进行分析,管理者可以制定更加科学的保护计划。

例如,管理者可以针对某一物种在某一地域内存在的问题,实施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从而有效地保护该物种。

此外,GIS还可以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

GIS系统可以建立模型,对保护区的地形、水源、土壤、土地利用等多个要素进行分析,预测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并对保护区进行合理地规划和设计。

这可以保障生态环境,并为管理者提供保护区管理的可行指导。

综上所述,GIS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通过GIS系统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动植物物种、规划设计等进行分析和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通过GIS系统的运用,可以更加全面、可靠地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状况,进而有效地进行保护和管理,保障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测绘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与环境保护应用案例

测绘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与环境保护应用案例

测绘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与环境保护应用案例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集地理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分析和展示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

它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数据,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空间关系,帮助人们在各个领域做出科学决策。

在环境保护领域,GIS的应用尤为重要和广泛,下面将介绍几个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技术中应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经典案例。

首先,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非常突出。

环境监测是评价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源排放、预测环境污染物扩散和评价环境污染绩效的重要手段。

利用GIS技术,可以整合各类环境数据,包括土壤质量、水质状况、空气质量等,形成各种地图和图表,方便对环境状况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分析。

例如,在某个地区的环境监测中,可以采集大量的环境数据,包括监测站点的经纬度、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污染源的位置等。

通过GIS技术,这些数据可以被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并绘制成层次分明的地图,帮助环保部门更好地监测和管理环境资源。

其次,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规划是指根据城市和地区的特点和需要,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确保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GIS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和决策支持工具,在环境规划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城市环境规划中,可以通过GIS技术进行地形分析、土地利用分析、景观规划等,从而将城市的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起来。

借助GIS,规划者可以更好地评估潜在的环境风险和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保护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保持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系列措施。

而自然资源管理则是指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和保护。

GIS技术通过整合和分析大量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数据,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

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

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

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相结合进行管理、分析和展示的技术系统。

生物技术是一门借助生物学、化学、信息学等方法和技术对生物体进行研究及其在生产、生活和环境方面应用的学科。

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正逐渐受到重视,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对GIS在生物技术方面应用的概述。

1. 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GIS可以用于遗传资源的调查、监测、保护和管理。

通过GIS,可以建立遗传资源数据库,记录和管理各地区的基因资源信息。

可以利用GIS技术对遗传资源进行空间分布分析,以实现对遗传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评估:GIS可以辅助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评估工作。

通过GIS,可以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收集和管理各种生物物种的信息和分布数据,进一步评估和预测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

这有助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3. 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GIS可以应用于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工作。

通过GIS技术,可以对区域的地质、地理、气候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整合,预测和评估潜在的自然灾害风险,并在事前制定有效的预警和紧急响应计划,提高抗灾能力。

4. 农业生产与管理:GIS可以在农业生产与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GIS,可以建立农田数据库,包括土地类型、土壤质量、气候条件等信息,实现对农田资源的管理和优化利用。

可以利用GIS进行农田的精确施肥、灌溉等管理,提高农田生产效益。

5. 疾病传播与防控:在疾病传播和防控方面,GIS也具备一定的应用潜力。

通过GIS,可以建立疾病传播模型,结合人口密度、卫生条件、交通网络等因素,对疾病的传播路径和速度进行分析和预测。

这有助于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指导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

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应用于遗传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评估、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农业生产与管理、疾病传播与防控等方面。

全球自然保护区 数字化 经典案例

全球自然保护区 数字化 经典案例

全球自然保护区数字化经典案例
全球自然保护区的数字化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
1. GIS技术在自然保护区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
种集成了地理空间数据的信息系统,它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
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信息,包括地形、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

通过GIS技术,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制定保护区的规划,并监测自然资源
的利用情况,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

2. 无人机技术在自然保护区的监测,无人机技术在自然保护区
的监测和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无人机,管理者可
以对自然保护区的植被、野生动物等进行高效、全面的监测,及时
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 人工智能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
图像识别等方式帮助监测野生动物的数量和分布,从而更好地制定
保护策略。

例如,一些保护组织利用人工智能对摄像头拍摄到的野
生动物图像进行识别,帮助监测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

4. 开放数据平台的建设,一些自然保护区利用开放数据平台,
将自然资源、环境监测数据等信息向公众开放,增加了公众对自然
保护区的了解和参与度,也促进了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意识。

总的来说,数字化技术在全球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中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也
促进了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参与和保护意识。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数字化技术将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GIS技术研究物种大灭绝
作者:王紫薇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7期
摘要:本文通过GIS技术研究物种大灭绝,以及物种灭绝的原因,以GIS技术认识物种大灭绝,以美洲乳齿象为例认识了物种大灭绝。

随着GIS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GIS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GIS技术;物种大灭绝;信息技术
如果我们想通过GIS技术研究物种大灭绝,那么我们首先应该通过客观的数据了解地球上究竟存在过多少物种,又有多少物种正在经历“物种大灭绝”。

我们第一步要明确的问题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物种这一个问题,经过生物分类学家的几番鉴定或者有正式书面记载的说法就有很多,如:1392485种(Wilson 1988),1742000种(世界资源报告1986)。

但是目前为止,无论学术界争论有多少种物种,但是都没有一个详尽的完整的物种名目。

迄今为止,科学家一般认为被命名的物种最多只占全部物种的10%。

那么,我们已知的又有多少物种已经灭绝了呢?迄今为止,鸟类几近灭绝了其总数的26.3%,哺乳动物类总数的20.9%,鱼类物种总数的21.2%,鸟类物种总数的12.4%,陆生植物物种总数的8.2%濒临灭绝,并且,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如今已知的植物物种总数的43.2%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严重威胁。

热带和温带森林每年以1.3%~4.6%的速度减少,并且在人类可见的未来,还将会有1/3~2/3的物种将走上毁灭。

在过去5.4亿年间,地球一共经历了五次“毁灭性的”物种大灭绝,无疑,海洋生物成为了最主要的受害者。

在大约六千万年前,发生了距离我们当今人类社会最近的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

至今,学术界仍在争论其成因,现在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曾经被称为“地球主宰者”,并且“统治”地球陆地长达两亿年之久的恐龙也在极短的近二百五十年的时间内走向了灭绝。

“我们正在步入又一次类似的物种大灭绝时期,届时地球上的所有人将会被极其轻易地毁灭掉。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保罗?艾利希以及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高校的研究人员日前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地球可能正迎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1]研究人员在《科学进展》上撰文称,人类正在步入一个新的物种大灭绝时代,地球正处在第六次物种灭绝的边缘,这次物种灭绝不同于前五次,不是自然地理原因造成的,而是人类亲手造就的。

[2]我们或许会认为这种说法有些危言耸听,或是言过其实,这是因为人们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过渡的开山采煤,大量伐木砍林,环境污染,人口激增,破坏生物栖息地,战争等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力。

当人类片面的追求“物尽其用”的时候,我们也在消耗这地球对我们最后的“善意”。

所以,当有一天地球“不堪重负”,人类毫无疑问,将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为这一切,都是人类应当承担并且难以逃避的后果。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即GIS技术)认识物种大灭绝,或者,我们有没有方法去减缓物种大灭绝的脚步呢?这里,我们以史前灭绝生物——美洲乳齿象为例,为大家描述如何应用GIS技术认识物种大灭绝。

首先,让我们先认识美洲乳齿象。

美洲乳齿象是北美洲已灭绝的乳齿象,曾经乳齿象和其他“巨齿动物”遍布北美大陆,在冰河时期结束时的冰盖撤退期间,被遍布整个大陆的人类猎杀而灭绝。

其化石主要分布在阿拉斯加到新英格兰,以及美国的科罗拉多州至加利福尼亚州南部。

然后,我们需要用GIS语言来将美洲乳齿象的各个属性特征进行分类。

“阿拉斯加至新英格兰”和“美国的科罗拉多州至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我们称之为“美洲乳齿象对象的空间分布数据”;“北美洲已灭绝的乳齿象”,我们称之为“美洲乳齿象对象的属性数据”;“冰河时期结束时的冰盖撤退期间,被遍布整个大陆的人类猎杀”,我们称之为“美洲乳齿象对象的环境数据”;“史前”,我们称之为“美洲乳齿象对象的社会数据”。

当我们对美洲乳齿象对象的空间分布数据、属性数据、环境数据、社会数据有了总结和概括,随即,我们就可以建成美洲乳齿象对象的基础数据库,即为本段开头对于美洲乳齿象的描述。

接下来,通过GIS技术,推荐借用GIS软件(此处以ArcGIS为例),绘制美洲乳齿象的分布区的专题地图,研究分析美洲乳齿象的灭绝过程及灭绝原因。

具体的操作步骤大体包括:(1)建立数据库与要素集(3)导入底图及绘制要素(4)属性数据编辑(5)符号化(6)生成专题图及结果分析。

生成的专题图将美洲乳齿象的分布状况直观的显示在地图上供人们进行研究与分析,同时可以根据需求生成不同年份与不同季节的美洲乳齿象分布专题图,通过不同季节的对比研究乳齿象的迁徙情况,通过不同年份的对比研究气候对乳齿象的影响,及大的解除了纸质地图对于研究的局限性。

最后,我们就要建立分析模型库。

其中可以包括相关分析模型、评价识别模型、环境质量模型和优化决策模型等。

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库,我们可以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规划与决策专家系统和环境评价及预测系统。

我们可以仿照以上系统的建立,对美洲乳齿象建立上述系统,用于其灭绝深层原因的研究,例如,我们可以从地理学角度分析,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对于物种分布有哪些影响,分布在去全球的同一类生物针对热带、温带、寒带的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做出哪些身体机能的进化。

并且通过专家决策系统,给出台相应的关于保护濒危物种的法律法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尽量降低其他生物受危害的几率。

另外一点,并且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WebGIS逐渐成为GIS技术的主流的时候,同时也将成为人们研究物种灭绝与保护的利器。

Web技术使GIS数据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递、查询、分析、存储,使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将世界的各地同一生物的历史分布情况、消失时间及可能造成其灭绝的原因汇总起来,进行综合性的展示、分析与讨论进而得出最有可能的物种灭绝原因。

随着各物种保护区的网络化建设,WebGIS也成为保护濒危生物的得力助手,利用WebGIS建立物种数据库,各保护区上传各保护区的物种数量及物种丰富度到数据库,实时对物种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从而及时实施相应保护措施。

随着GIS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GIS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可以应用于物种大灭绝的研究,还可以应用至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级与评价、水环境质量现状评级与评价、声环境质量现状评级与评价、大气污染预测与防治、水污染预测与防治、噪声污染预测与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和声环境影响评价等领域。

随着GIS功能的强大,GIS在人类决策支持与应用研究中将发挥更强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人类正制造“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詹馨蕊,郭凌 [引用日期2016-06-20]
[2]《人类正制造“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詹馨蕊,郭凌 [引用日期2016-06-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