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X线摄影体位的评价标准和质控要点

合集下载

常规X线诊断影像质量标准

常规X线诊断影像质量标准

常规X线诊断影像质量标准质量标准与一般准则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的标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人体各部位影像质量标准,二是标准照片遵守的一般准则。

一.人体各部位影像质量标准本文件对人体各部位选定的体位摄影,推荐了五项质量标准要求。

(一)诊断(学)要求1.影像标准:影像标准系指在X线照片上能看到一些主要的解剖结构和细节,并且用可见程度来表征其性质。

可见程度分为三级,定义如下:(1)隐约可见:解剖学结构可探知,但细节未显示,即特征可见。

(2)可见:解剖学结构的细节可见,但不能清晰地辨认,即为细节显示。

(3)清晰可见:解剖学结构的细节能清晰的辨认,即为细节清晰。

(4)以上规定的解剖学结构和细节能在照片上看到,其条件取决于两个方面:有些标准内容由病人与检查医生相互合作和正确的体位设计所决定;另一是,此标准内容反映影像设备的技术性能及其质量。

对于这些标准的判断,采用放射学者的主观视觉方法进行。

2.重要的影像细节:文件给出了最小可辨认细节的极限尺寸,作为影像质量定量的评价。

这些细节可能是正常的解剖学细节,亦可能是病理性的。

(二)体位显示标准以相应的标准摄影体位的影像质量标准为依据。

(三)技术条件文件中给出的摄影技术参数要求,是较为合理的组合。

推荐的意义在于摄影设备的不同,在摄影中未满足其中一些要求,可以此来指导如何加以改进和提高。

(四)受检者剂量水平文件制定出了每一种选定摄影部位和体位的受检者剂量水平。

该指标是以成年健康人标准型所需的体表人射剂量参考值。

(五)照片特定点的密度范围密度是构成影像的基础,对比度是影像形成的本质。

本文件中设定的不同部位特定点的密度范围,作为定量评价照片质量标准的参考值。

二.标准照片必须遵守的一般准则该准则适用于对人体各部位影像质量的评价。

1.照片能够满足临床的诊断(学)要求。

2.照片影像中的注释完整、齐全、无误。

包括检查日期、影像序号、定位标志及单位名称等。

3.无任何技术操作缺陷。

包括无划伤、无污染、无粘片、无脱膜、无指痕、无漏光、无静电及伪影等。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5篇)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5篇)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 5 篇)第一篇: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放射科 X 线图像质量控制标准高质量的图像资料,能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客观、真实的影像信息,直接影响疾病诊断。

对 DR 图像进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可以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误诊。

根据《河南省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控标准。

(一)、甲级影像标准:1、体位要求:(1)位置正确,符合诊断学要求;(2)照射野范围适当,一般不超过检查部位要求范围的 10%;(3)图像画面布局合理。

2、模拟照片:密度适当,对比度、锐利度好,层次丰富。

3、数字影像:锐利度好,噪声水平适度,曝光指数在推荐范围内。

4、标记准确、齐全。

5、图像无伪影。

(二)乙级影像标准: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不影响诊断者。

(三)丙级影像标准: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两项或三项不符合要求,尚不影响诊断者。

(四)废像:影像不能满足诊断,需重新拍摄者。

附:影像评级达标要求1.三级医院:甲级影像率>50%,废像率<2%2.二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40%,废像率<3%3.一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30%,废像率<4%放射科 CT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1.扫描摆位是否标准;2.扫描视野(过大、过小);3.扫描范围(过大、过小);4.肺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吸气、屏气;5.胃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饮水充盈胃部;6.咽喉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禁止做吞咽动作;7.敏感部位是否注意放射防护;8.扫描参数设置是否合理;9.重建算法设置是否合理;10.增强扫描造影剂剂量设置是否合理、延迟时间设置是否合理;11.窗宽、窗位设置是否合理。

放射科 MR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1.扫描序列、扫描参数选择是否合理。

2.扫描 FOV、扫描层厚、扫描间隔选择是否适当。

3.增强扫描时,对比剂剂量设置、延迟时间、扫描期相是否合理。

4.后处理重建图像是否充分显示检查部位和病灶。

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

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

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X线摄影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和无创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广泛使用。

为了保证X线摄影检查的质量,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下面将介绍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要点。

一、X线摄影检查技术要点1.准备工作在进行X线摄影检查之前,应对患者进行询问、解释和征得同意,明确检查部位和目的。

同时需要确认患者是否有可能怀孕,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机器设备使用的X线设备应符合相关的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标准,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同时需要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

3.技术操作(1)检查姿势: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查姿势,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和检查效果。

(2)曝光因素:选择合适的曝光参数,如管电压、电流、曝光时间等,保证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3)技术安全:在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防护衣、手套和保护屏等,保护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4.图像处理获取到的图像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调整,如调整亮度、对比度、锐度等,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1.定期校准X线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包括曝光量和图像质量的校准。

校准的目的是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2.定期质量评估定期对进行X线摄影检查的设备进行质量评估,包括评估图像的对比度、清晰度、噪声等指标。

评估的结果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

3.定期设备维护定期对X线设备进行维护,包括清洁设备表面、检查设备的机械部分是否正常运转、检查连接线是否松动等。

定期的维护能够保持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减少故障和异常情况的发生。

4.人员培训和持续教育总结起来,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要点包括准备工作的规范、机器设备的选用和维护、技术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图像处理的合理性以及质量控制的定期校准、质量评估、设备维护和人员培训。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提高X线摄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精准的参考。

普通X线摄影体位显示标准

普通X线摄影体位显示标准

普通X线摄影体位显示标准普通X线摄影体位显示标准一.胸部后前位:1、包括胸廓、全部肺野及两侧肋膈角;2、两侧胸锁关节对称,肩胛骨位于肺野外方;3肺野密度适中,肺尖显示在锁骨上方,纵膈内1-4胸椎显示清晰;4、肺门位于肺内带中部,肺纹理由肺门呈放射状伸向肺野,层次清晰;5、肺纹理、肋骨、膈肌及心脏边缘锐利;6、心脏居中偏左;7、高千伏显示层次丰富、与肋骨纵膈与心脏等重叠肺组织显示清晰,气管和支气管的形态和管壁显示良好,心脏及大血管边界较锐利。

二.胸部侧位片:1、胸片包括肺尖膈肌及前后胸壁;2、胸骨及胸椎呈侧位缘;3、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像;4、心脏大血管居中偏前;5、心前、后间隙肺野清晰,食管显影时位于心影后方。

三.手正位:显示第2-5掌、指骨正位影像,拇指的掌、指骨斜位像。

四.手斜位:显示第2-5掌、指骨斜位像。

五.腕关节正位:1、显示腕骨、掌骨基底部、尺骨及桡骨远端的正位影像;2、腕桡关节面清晰。

六.腕关节侧位:1、显示腕骨、掌骨基底部、尺骨及桡骨远端的侧位影像;2、腕骨重叠较多,月骨显示较为清晰。

七.尺桡骨正位:显示尺、桡骨正位影像。

八.尺桡骨侧位:显示尺、桡骨侧位影像。

九.肘关节正位:显示肘关节正位影像,关节间隙清晰。

十.肘关节侧位:1、显示肘关节侧位影像;2、关节间隙清晰;3、肱骨两髁影像相重叠。

十一、肱骨正位:显示肱骨正位影像。

十二、肱骨侧位:显示肱骨侧位影像。

十三肩关节正位:显示肩关节正位影像,关节间隙显示清晰。

十四、肩胛骨正位:显示肩胛骨正位影像。

十五、锁骨正位:1、显示锁骨正位影像;2、肩锁关节及胸锁关节影像显示清晰。

十六、足正位:显示趾骨、跖骨及部分跗骨正位影像。

、十七、足斜位:显示足部诸骨斜位影像。

十八、跟骨侧位:1、显示跟骨侧位影像;2、跟骨形态、骨质,跟骨关节、跟距关节。

十九、踝关节正位:1、显示踝关节正位影像;2、关节间隙清晰。

二十、踝关节侧位:1,显示踝关节侧位影像;2、踝关节诸骨影像显示清晰。

各级医院健康体检健康体检X线检查质控要求(2019年)

各级医院健康体检健康体检X线检查质控要求(2019年)

各级医院健康体检X线检查质控要求
(2019年)
一、设备、设施:
1、固定室内X线检查机房防护合格,透视操作位及候检位的散、漏射线水平应小于0.5微戈瑞/时;流动X射线检查车车厢周围距任何表面5厘米处散漏射线应不大于4微戈瑞/时,透视操作位及候检位的散、漏射线水平应不大于1微戈瑞/时,摄影操作们的散漏射线水平应不大于40微戈瑞/时。

2、透视空间分辨率应不小于1.2线对/毫米,密度分辨率应不大于3毫米(对比度2.5%),受检者皮肤入射剂量率应不大于25毫戈瑞/分,图像亮度鉴别等级应为8级。

3、摄影空间分辨率应不小于2.5线对/毫米,对比灵敏度应不大于1.5%,80千伏半值层不小于2.3毫米铝,光野、照射野可调,光野、照射野一致性偏差不大于焦片距的2%。

4、检查室(间)内应配备有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

5、X线检查设备设施所有单位应持有XX市卫健局发放“放射工作许可证”。

二、人员:
1、X线透视、摄影操作人员应是五年以上放射工作经历、无重大职业过失,并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放射科职业医技
师。


2、诊断、读片医师应有中级以上(含中级)放射诊断专业职称。

3、受聘退休、离职医技师应按照放射工作人员管理。

三、质控计划:
1、人员培训计划,培训考核记录。

2、设备验收检测,状态检测(每年至少一次),稳定性检测(每月重点项目检查检测记录),委托验收、状态检测报告应存档备查。

3、废片原因分析、漏诊、误诊原因分析与处理记录。

标准放射X线拍摄体位呼吸系统

标准放射X线拍摄体位呼吸系统

第五节 呼吸系统摄影
3.肺半卧前后位
• 中心线:经两侧乳头连线中点垂直探测器 面射入。深吸气,屏气后曝光。 • 显示部位:大致同仰卧位,即:可显示肺 叶、心脏大血管、肋骨及双膈肋角等部位 前后位影像。
第五节 呼吸系统摄影
第五节 呼吸系统摄影
4.肺侧卧后前位
• 体位:患者侧卧于摄影床或病床上,身体 垫高,尽量使脊柱棘突连线与地面平行。 探测器横立于胸前,探测器长轴正中线尽 量与身体正中矢状面重合并垂直。双上肢 可以抱头,下肢弯曲保持身体平稳。探测 器上缘要包括肩部、两侧包括胸壁。探测 器要求紧贴病人前胸不动。
第五节 呼吸系统摄影
1.肺站立后前位
• 体位:患者立于摄影架前,双脚稍微分开, 以保持身体平稳。前胸紧贴探测器(或滤 线器面板),头稍后仰,下颌置片盒上缘。 两手背放在髂骨处,上臂及肘部尽量内旋。 身体正中矢状面与摄影架面板正中线重合 并垂直。探测器上应包括肩部皮肤,下应 包括两侧膈肋角,两侧应包括两侧胸壁皮 肤。
第五节 呼吸系统摄影
肺站立前凸位 (前后位)
第五节 呼吸系统摄影
肺站立前凸位 (后前位)

6.肺仰卧侧位
• 中心线:经肩胛骨下角,腋中线处,水平 射入探测器中心。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 显示部位:显示胸部侧位影像,类似于站 立侧位。
第五节 呼吸系统摄影
第五节 呼吸系统摄影
7.肺站立前凸位(前弓位)
• A.前后位: • 体位:患者站立于摄影架前30cm处,背朝向摄影 架,肩部紧贴摄影架面板或探测器面。探测器横 放(摄双侧),上缘超过锁骨6~7cm。两手背放 在髂部,肘部弯曲向内旋。身体后仰,头稍前倾, 胸部前凸,身体正中矢状面与面板(或探测器) 正中线重合并垂直。胸部冠状面与探测器面成 45°角。

X线摄影质量控制标准

X线摄影质量控制标准

一、胸部(一)胸后前位1.影像标准(1)胸廓对称显示。

(2)双锁骨位于第 1 前肋间上 1/3 处,呈对称显示。

(3)双胸锁关节对称。

(4)双肩胛骨投影于双肺野之外。

(5)横隔以上肋骨呈整体显示(前 6 肋,后 10 肋)。

(6)双肺野血管影显示至末梢血管。

(7)无明显伪影。

(8)层次丰富,对照良好。

2.解剖结构显示(1)肺野。

(2)气管及邻近支气管。

(3)心脏及主动脉边缘。

(4)横隔及双侧肋隔角。

(5)心影后肺野及纵隔。

(6)心影后脊柱影。

(二)胸侧位(1)深吸气后双臂高举,屏气摄片。

(2)双肺后缘重叠,肺尖圆盖部显示良好。

(3)气管显示,从颈部到气管分*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

(4)肋隔角显示。

(5)心脏后缘、主动脉、纵隔、横隔、胸骨以及胸椎显示。

(6)无明显伪影。

(7)层次丰富,对照良好。

(三)胸右前斜位(吞钡)(1)胸部斜位投影,心脏大血管于胸椎左侧显示,不与胸椎重叠,胸椎投影于右后 1/3 处。

(2)心脏、升主动脉弓影像清晰,周围肺纹理能追踪到。

(3)肺尖清晰显示,食管钡剂充盈良好。

(4)胃泡影于脊柱后显示。

(5)无明显伪影。

(6)层次丰富,对照良好。

(四)左前斜位(1)胸部斜位投影,心脏大血管于胸椎右侧显示,胸椎投影于胸部左后 1 /3处。

(2)下腔静脉基本位于心影底部中央显示。

(3)胸主动脉全部清晰呈现。

(4)调边肺纹理可追踪到,肺尖清晰。

(5)胃泡影于脊柱前显示。

(6)无明显伪影。

(7)层次丰富,对照良好。

二、头颅(一)头颅后前位(1)颅骨完整显示顺骨、眼眶、颞骨呈对称显示。

(2)双侧颞骨岩部投影于眼眶中心。

(3)额窦、筛窦和颞骨岩部及内听道清晰显示。

(4)颅骨内、外板清晰显示。

(5)无明显伪影。

(6)层次丰富,对照良好。

(二)头颅侧位(1)完整显示顺骨、眼眶、颞骨呈对称显示。

(2)前窝底,双侧蝶鞍先后床突,双侧外耳道相互重叠,蝶鞍底部无假性双边。

(3)血管沟、颅骨小梁结构显示。

(4)双下颌角和双下颌骨升支均相互重叠。

X线照片质量评审标准

X线照片质量评审标准

X线照片评审标准一、优质X线影像标准优质影像的评价标准为:1.适当的影像密度:包含组织背景密度和组织影像密度。

背景密度是指完全感光的最大密度Dma x和未感光或极少感光区的最小密度Dmin;其标准为:Dmax≥2.4,Dmin<0.25。

人体组织影像密度标准因各部位体位不同而异。

2.组织影像层次分明,有良好的清晰对比度:骨骼能辨别骨皮质、骨小梁、肌肉、关节腔的层次;腹部能分辨肾脏、腰大肌、腹壁脂肪线;胸部能分辨肺野与纵膈,肺野与胸壁,外带肺纹结构的层次;脊柱能分辨椎体与软组织,椎体的各组成部分,骨小梁可见;头部能分辨颅板和颅腔、颅腔和岩部、颅腔与窦腔的层次。

3.摄影体位正确:摄影体位正确的标志就是欲摄的部位在影像上孤立显示或有极少的其他结构重叠影,即使有重叠,但也能清晰地分辨出其轮廓。

所见结构影像没有严重失真。

4.无技术操作缺陷:X线、日期号码排列成线;左右标号明确;号码不与被摄体重叠。

无遮线器边影和体外伪影;无划片、污片、粘片、指纹、漏光、屏斑等阴影。

凡具备以上四条,方可评价为优质X线影像。

二、X线影像密度的影响因素和控制人体X线摄影所得的影像是通过不同的密度差而成像的。

适当的密度可以显示出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轮廓,形成良好组织对比层次,显示出正常组织和病灶间的不同影像密度、形态和范围。

因而X 线影像密度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

X线影像密度的质量控制技术就是掌握诸多影响因素的程度和规律,从而达到相关因素改变时影像密度保持不变。

1.X线影像密度的影响因素(1)电源条件;(2)X线机;(3)暗室条件,包括:①安全灯的安全性;②胶片;③增感屏;④显影液;⑤冲洗方式;⑥显影时间和温度的匹配;⑦患者年龄、性别、体型的差异;⑧病理:高密度增生性病变,低密度稀疏性病变的差异。

2.X线影像密度的控制(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 O<0.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X线摄影体位的评价标准和质控要点---- 仅供参考----医学影像技术网X线摄影是通过正确的体位操作和叠择适当的摄影曝光条件和适宜的胶片冲洗技术使被摄体成为可见的影像。

被摄体的解剖结构、形态和细节等征象在影像上的再现是高质量影像的首要条件,这些征象的可见性决定了X 线诊断的可靠性。

一张能符合X线诊断的影像质量,首先取决于正确的体位技术操作:应使影像能在胶片上显示被摄体的解剖组织的形态、大小、外形的二维性;能显示被摄体的重要影像细节大小;能显示与诊断有关的关键解剖结构的影像特征。

具体来说摄影体位正确应是:1.要求观察的解剖部位组织影像必须全部在胶片上显示:如胸部摄影包括外胸壁的肋骨,两侧肋隔角,肺尖上软组织;腹部应包括肾脏上端和耻骨联合及两侧腹壁脂肪线。

2.临床重点观察的解剖组织结构必须界限清楚而无其他非观察组织阴影重叠,即使有不可避免的组织重叠,也应清晰显示。

3.被摄的组织影像显示应符合正常解剖投影而无失真变形。

4.被摄体应能显示解剖方位和结构的序列:如脊柱应含有相邻段的一个椎体;四肢骨应含有邻近的关节;肋骨应含有第一或第十二肋骨。

一、常用解剖部位正确摄影体位的评价标准和质控要点:书签引导肩关节踝关节跟骨膝关节髓关节颈椎腰椎胸部头颅乳突副鼻窦视神经孔(一)肘关节肘关节前后位1.评价标准:1.1关节间隙呈“一”字样阴影,肱桡关节面无骨性重叠;1.2肱尺关节面有尺骨鹰咀重叠但关节间隙仍清晰;1.3桡骨粗隆少许与尺骨重叠,尺桡关节间隙界限不清晰;1.4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构成165o~170o(女多为165o,男多为170o)。

2.质控要点:2.1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2.2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踝中点下1英寸。

肘关节侧位:1.评价标准:1.1肱骨内外髁重叠构成圆形致密影;1.2鹰嘴呈切线投影,肘关节间隙呈半圆形透亮影;1.3桡骨头与尺骨喙突呈“Δ”形重叠显示。

2.质控要点:2.1前臂与上臂成90o弯屈,且在同一平面放置;2.2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2.3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二)肩关节前后位1.评价标准:1.1肱骨头与肩胛盂有1/3呈“纺锤状”重叠面;1.2肱骨头与肩峰分离约4mm不应重叠,肱骨大结节显示;1.3肩峰与锁骨远端相邻形成约2—5mm的肩锁关节面。

2.质控要点:2.1肩部自然下垂,不应抬肩;2.2中心线应垂直通过喙突;2.3为要肩关节无肱骨头重叠呈切线显示,应取15o斜位设置。

(三)踝关节前后位1.评价标准:1.1踝关节间隙呈‘]’中括号显示:上端为胫距关节面;内侧胫距关节面;外侧腓距关节面,仅上端关节面有少许胫骨影重叠;1.2距骨上缘水平线同胫骨切线,腓骨切线互成交角各为80o;1.3胫骨的中轴线与距骨的垂直轴线相接续。

2.质控要点:2.1小腿平伸,足趾自然向上垂直,不内斜或外斜;2.2中心线垂直通过内外踝连线中点上1cm达胶片。

(四)跟骨轴位1.评价标准:1.1跟骨投影其横径与纵径之比为1:2;1.2距下关节应显示。

2.质控要点:2.1足底与胶片垂直;2.2中心线35o向头通过第五跖骨基底部。

(五)膝关节膝关节前后位1.评价标准:1.1膝关节间隙内外两侧等距约4~8mm,股骨内外髁关节面切线与胫骨相应关节面切线平行;1.2胫骨嵴分离呈“笔架”样;1.3腓骨头与股骨仅少部份重叠;1.4髌骨居内外髁中间略偏外。

2.质控要求:2.1由于胫骨关节面前缘高于后缘,内侧关节面前后倾角约13o,外侧关节面前后倾角约10o,因此体位设置应在股骨下方垫一小棉垫使股骨前缘约成13o角,这样,膝关节间隙呈切线垂直胶片;2.2中心线垂直通过髌骨下缘。

膝关节侧位:1.评价标准:1.1股骨内外髁重叠;1.2股骨与髌骨分离,髌股关节间隙清晰。

2.质控要点:2.1身体侧卧股骨下垫棉垫使股骨与胶片成6o角;2.2跟骨下垫高使胫骨平行胶片;2.3中心垂直通过髌骨下缘。

(六)髋关节髋关节前后位1.评价标准:1.髋关节面呈半圆形,股骨头约1/2与髋臼重叠;1.2股骨颈完全显示,不与股骨大粗隆重叠,小粗隆可见。

2.质控要点:2.1由于股骨颈前旋18o,则应取下肢足内旋18o,可避免大粗隆与股骨颈过多重叠;2.2骨盘端正,两骼前上棘等高;2.3中心线垂直通过骼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垂直下1英寸。

髋关节侧位:评价标准:1股骨颈完全显示不变形,无股骨大粗隆重造影;2股骨大粗隆与小粗隆相重叠。

2.质控要点:2.1为使投影正确应掌握二个平行面,即:中心线同髂前上棘与耻骨连线平行;胶片与股骨颈轴线(即:与骼前上棘同耻骨连线的垂直线)平行。

2.2中心线与胶片垂直通过骼前上棘与耻骨联线中点垂直下5公分达胶片。

(七)颈椎颈椎前后位:1.评价标准:1.1椎间关节显示清晰的“心”形状(即不完整“心”字样)及双侧钩突关节(路施卡关节)显示;1.2下颌骨与枕骨相重叠,两侧下颌角呈“Δ”形显示;1.3应显示颈椎3—7椎体。

2.质控要点:2.1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头不偏斜;2.2仰头使听鼻线垂直胶片;2.3中心线15o向头通过环状软骨下缘达胶片。

颈椎侧位:1.评价标准:l.1颈椎1~7全部显示;1.2各椎体后缘呈单边显示;1.3下颌骨不与颈椎重叠;1.4齿状突显示清楚。

2.质控要点:2.1标准体位站立,两肩下垂、挺胸、眼平视、颈椎呈自然屈度;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2.2外耳孔垂线居胶片中线,片上缘包括外耳孔;2.3下齿反咬推出下颌骨使不与颈椎1~2重叠;2.4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环状软骨垂直胶片;2.5焦点胶片距离取180~200公分。

颈椎斜位:1.评价标准:1.1颈椎2~7椎间孔显示在椎骨影像正中偏后,对侧椎弓根位于椎体中线前缘,无下颌骨重叠;1.2颈椎2~7椎间孔显示长类圆形;1.3构成椎间孔前缘的上/下相邻椎体的唇状椎间隙界限清楚。

2.质控要点:2.1身体自然站立,身体旋转使冠状面与胶片成45o~50o角;2.2下颌骨前伸、齿反咬、两肩自然下垂;2.3中心线水平投射15o向头,通过环状软骨达胶片;2.4后前斜位观察同侧椎间孔,前后斜位观察对侧椎间孔,片上左、右标记应注明清楚。

(八)腰椎腰椎前后位1.评价标准:1.1腰椎1~5及骶椎l—2显示;1.2腰椎椎体上/下缘呈单边显示;1.3腰大肌影清浙。

2.质控要点:2.1为减少腰椎生理性前突,尽量与胶片平行,应取双膝屈曲肩部垫高,使腰背贴紧床面;2.2中心线垂直腰椎3达胶片。

腰椎侧位:1.评价标准:1.1片含腰椎1~5及腰骶关节;1.2椎体呈“四方块”影,无上/下或后缘双边影;1.3腰椎棘突显示。

2.质控要点:2.1身体背面垂直床面,腰下垫棉垫使腰椎棘突联线平行胶片;2.2中心线垂直通过腰椎3达胶片。

腰椎斜位:二.评价标准:1.1片含腰椎1~5的斜位影像;1.2腰椎上/下关节面清楚;1.3椎弓部份的“狗”的侧面形象界限清楚(被检测的横突相当狗嘴;椎弓根似为狗眼;上关节突为狗耳;下关节突为狗前腿;椎板为狗腹;峡部为狗颈;对侧横突为狗尾;对侧下关节突为狗后腿)。

2.质控要点:2.1仰卧体轴整体旋转,使体背部与胶片成45o角;2.2中心线垂直通过腰椎4达胶片;2.3腰椎右后斜位观察同侧,而骶髂关节显示为左侧,左右标号应注明。

(九)胸部胸部后前立位1.评价标准:1.1两胸锁关节对称;1.2两肩胛骨推出肋外;1.3两侧肋隔角显示;1.4两锁骨居平与第4后肋重叠且仅与肺尖下1/3重叠;1.5布局合适。

2.质控要点:2.1收腹、前胸紧贴胶片;两肩放松,两手背贴臀上部,两肘前推两肩紧贴胶片;2.2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五胸椎达胶片。

胸部侧位:1.评价标准:1.1胸椎4以下椎体呈“四方块”侧影,后肋基本重叠,两侧肺门重叠,前后肋隔角显示;1.2从颈部至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1.3心脏、主动脉、降主动脉阴影明确;1.4胸骨呈侧位投影。

2.质控要点:2.1两手臂上举,两手抱头,眼平视,收腹;2.2前胸壁和后胸背垂直胶片;2.3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五胸椎达胶片。

胸部右前斜位:1.评价标准:1.1片含肺尖及两侧肋隔角;1.2自膈顶处胸椎体前缘至胸后壁与胸椎体前缘至胸前壁所占比例为1:1.2;1.3心前间隙的狭窄倒三角形和心后间隙清楚。

2.质控要点:2.1左臂抱头,右臂下垂手背贴紧臂部,右胸贴片,体轴旋转使冠状面与胶片成45o-55o角(45o角心尖前缘为左心室,大于45o则为右心室。

心后缘的左心房和右心房显示当角度小时右心房在左心房下占范围大;旋转角度大时,右心房比例小,大部显示左心房);2.3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六胸椎平面达胶片。

胸部左前斜位:1.评价标准:1.1片含肺尖及两侧肋隔角;1.2自膈顶处的胸椎前缘至胸后壁与胸推前缘至胸前壁的比例为1:1.5;1.3主动脉窗显示。

2.质控要点:2.1右臂抱头,左手背贴臂部,左胸贴片,体轴旋转,冠状面与胶片成60 o -65 o角;2.2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六胸椎平面达胶片。

(十)头颅头颅后前位1.评价标准:1.1两眼眶外缘与颅骨外缘等距显示,颅骨在片中布局合适;1.2岩部显示在眶内不与眶上缘重叠,可见内耳道阴影。

2.质控要点: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垂直,两耳孔等距,听毗线垂直胶片;2.2中心线垂直通过后枕粗隆。

头颅侧位:1.评价标准:1.1蝶骨嵴、乳突重叠显示,下颌骨支部基本重叠;1.2蝶鞍前/后状突重合无双边显示;1.3颅骨在片中布局合适。

2.质控要在:2.1头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瞳间线垂直胶片;二.2中心线垂直对准蝶鞍(听眉线后3.5cm处)。

颅底颌顶位:1.评价标准:1.1下颌骨喙突至两侧颅外缘等距,下齿列与眉间重合;齿状突在枕大孔内中间偏前,但不与寰椎前缘重叠;1.2中颅窝的卵园孔,棘孔清晰显示。

2.质控要点: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垂直,两耳孔等距;2.2听眶线与胶片平行;2.3中心线垂直听眶线通过外耳孔前3公分达胶片(当患者不能达到听眶线与胶片平行时,则中心线给适当角度使与听眶线垂直)。

头颅前后向半轴位(汤氏位Towne’s位)1.评价标准:1.1两侧颞骨岩部弓状隆突对称;1.2枕大孔内显示寰椎后弓和鞍背后床突;1.3两侧内耳道显示。

2.质控要点:2.1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两外耳孔等距、听毗线垂直胶片;2.2中心线30o向足,通过外耳孔达胶片。

(十一)乳突乳突伦氏位:(Runstvom’s)1.评价标准:1.1因中心线35 o向足倾角,则外耳孔上界清楚,下界与内耳重叠边界不清楚(即:内、外耳孔并非呈完整的园形显示);1.2鼓窦入口的透亮线可见,乙状窦界限较清楚。

2.质控要点:2.l头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瞳间线垂直胶片,外耳孔置胶片中心;2.2中心线35o向足通过外耳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