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版必修3--第9课 药
高一语文《药》课件9(粤教版必修3)

线 夏瑜就义
夏瑜血被吃 茶客谈夏瑜 夏四奶奶上坟
2019/6/11
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 的现实,在失望痛苦中,他深 刻剖析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 积极探索救国救命的真理。 《2药019/6》/11 就写于这个时期。
2019/6/11
2019/6/11
2019/6/11
2019/6/11
2019/6/11
2019/6/11
2019/6/11
《药》
明线
暗线
情节- -环境- -情节
买药
刑场
夏就义
吃药
茶馆
血被吃
议药
茶馆
谈夏瑜
上坟
2019/6/11
坟场
母上坟
情节结构示意图
一个秋天的后半夜 当天早晨 当天上午 第二年清明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明 线
老栓买“药” 小栓吃“药” 茶客谈 “药”
华大妈上坟
药
刑场 (连接)
茶馆 (交织)
茶馆 (交织)
坟场 (融合)
暗
2.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 3.了解小说中各类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教学 重点)
德育目标:
4.学习革命者为真理英勇无畏的气概,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革命必 须依靠广大民众的道理。(教学难点)
2019/6/11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光复 会的主要成员徐锡麟、秋瑾 被清政府杀害,烈士的鲜血激 起了鲁迅强烈义愤。辛亥革 命爆发,曾使鲁迅振奋,然而 革命者的妥协倒退,又使他深 感失望。在北京目睹袁世凯
2019/6/11
教学目标 生字生词 背景介绍 情节结构
2019/6/11
生字生词
高中语文 3.9《药》教案 粤教版必修3

药教学目的一、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三、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时数三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导入新课(略)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研习新课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同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三第一部分。
板书依次出现的顺序应是:1.华家的故事情节;2.夏家的故事情节;3.两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明、暗线;5.两条线索的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
主题暂不板书,待分析完人物后再归纳。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华老栓(《药》的主人公)1.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_《项链》课文结尾分析

《项链》课文结尾分析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优秀的小说结尾往往妙笔生花,再现高潮,鉴赏时且不可忽视,仔细揣摩,会受益匪浅。
我们至少应注意分析以下几种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
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如《界河》,如果去掉结尾有什么作用?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
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
”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
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
有人大声嚷到:“请再写几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小说《书法家》)分析:在省略号中全篇结束,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了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第2课 瓦尔登湖(节选)课件 粤教版必修3

第三页,共44页。
运用《淮南子》与《楚辞》典故,浑然一体,神 气十足,将身世感叹暗寓于其中,表达了诗人 飘零客乡时光流逝的感伤之情。没有感情色彩的
早秋的画面,因为这一句,就赋予了浓厚的浪漫情 感。作者抛开花草,选择最没有感情的木叶来渲染 这样的浪漫色彩,实在是集生命之精华、情感之大 成的经典之作。
第六页,共44页。
(2)多音字 停泊.bó 湖泊.pō
澄.澈chénɡ 澄.清dènɡ
撒.谎sā 撒.种sǎ
第七页,共44页。
二、字形辨认
清chè澈 chè撤销 车zhé辙
深suì邃 天suì遂人愿 suì隧道
zhàn湛蓝 难kān堪 kān勘测
拉zhuài拽 弃甲yè曳兵 zhuǎi跩动
第八页,共44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第2课 瓦尔登湖( 节选)课件 粤教版必修3
2023/5/14
生产计划部
第一页,共44页。
诗海探珠
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 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 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
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 自觉洞庭波。
第二页,共44页。
【赏析】 这首诗描绘初秋景色。题目是“早秋”, 因而处处落在“早”字。“残萤”“早雁” “晓还 密”“一叶下” “洞庭波”都扣紧“早” 字。俯察、 仰视、近看、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 真是神清气足,悠然不尽。前四句写早秋的夜景, 五、六两句写早秋的昼景,在描绘秋景的过程中, 诗人注重高低远近,落笔细致而层次井然。“淮南
第二十六页,共44页。
[三楼] 《瓦尔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充 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 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在《瓦尔登湖》里,梭罗 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 然,自己的心灵就会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 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瓦尔登湖,实际上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高中语文 第3课《瓦尔登湖(节选)》课件 粤教版必修3

(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概括与分析
按小说主人公的发展(命运)来概括 注意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 3-33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倒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54-65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1、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
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 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 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 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 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 “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 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 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 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 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镇
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
的了”
的
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
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
人
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
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
们
行嘲弄。
被封建 思想支 配,不 觉悟。 群众之 间隔膜、 冷漠。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 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 漠不关心。
研读:人物形象——“我”
2、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
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即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 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意思,就是臣要绝对服 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 不能破坏尊卑秩序。“五常”,也叫“五 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 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 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封建礼教就是封建统治阶级 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根据儒家思想制 定的,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封建礼法 条规和道德标准。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寂静的春天(节选)》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必修 3(粤教版)6 寂静的春天(节选)明天的寓言雷切尔·卡森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
这个城镇坐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其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园成林。
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
沿着小路生长的月桂树、赤杨树,以及巨大的羊齿植物和野花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使旅行者感到目悦神怡。
即使在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地方,那儿有无数小鸟飞来,在出露于雪层之上的浆果和干草的穗头上啄食。
郊外事实上正以其鸟类的丰富多彩而驰名,当迁徙的候鸟在整个春天和秋天蜂拥而至的时候,人们都长途跋涉地来这里观看它们。
另有些人来小溪边捕鱼,这些洁净又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出,形成了绿阴掩映的生活着鳟鱼的池塘。
野外一直是这个样子,直到许多年前的有一天,第一批居民来到这儿建房舍、挖井筑仓,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从那时起,一个奇怪的阴影遮盖了这个地区,一切都开始变化。
一些不祥的预兆降临到村落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
到处是死神的幽灵。
农夫们述说着他们家庭的多病。
城里的医生也愈来愈为他们病人中出现的新病感到困惑莫解。
不仅在成人中,而且在孩子中出现了一些突然的、不可解释的死亡现象,这些孩子在玩耍时突然倒下了,并在几小时内死去。
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
比如说,鸟儿都到哪儿去了呢?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
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
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颤得很厉害,飞不起来。
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
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鸟、鸽子、鸟、鹪鹩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营田野、树林和沼地。
农场里的母鸡在孵窝,但却没有小鸡破壳而出。
农夫们抱怨着他们无法再养猪了——新生的猪仔很小,小猪病后也只能活几天。
语文:3.9《药》课件(粤教必修3)

关于第《9章药》扩声中系统人调物音 姓氏的理解
华夏两家,合称“华夏”,中国古代称“华夏”, 华夏两家代表中国,中国那时候就那样子;辛亥革命脱离 人民,人民落后不觉悟。但如果不是为着暗喻中国,“秋 瑾”勿须叫“夏瑜”,华老栓一家不一定非姓“华”不可。
关于题意
1.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 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 2.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 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 唤不起愚昧 群众是觉悟。 3.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 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 离群众这 一症结的新药。
《药》是描写辛亥革命时代的 作品。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 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是,由于领导 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 帝国主义实行妥协,未能完成反帝 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空想依靠少 数人的力量(包括用恐怖手段)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1907 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粤教版必修3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金错刀行 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家庭情况:绍兴人,父母开茶馆,生 活贫困。 2、个人情况:有痨病,经常咳嗽,吃过 人血馒头后不见效,最后死亡。
3、惨死情况:死后孤单,只有妈妈一人 挂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华老栓
勤劳善良:
经营小茶馆,借以维持一家三口的
生活,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拿出
长期辛勤积攒的钱。但到了买“药”
的市场──刑场,却吃了一惊,不 敢走近,退到一家铺子屋檐下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9课《药》 粤教版必修3

华老 小 茶 华
双线连接、 交织事物:
人血馒头
()
家 明 线
栓 买 药
栓 吃 药
客 谈 药
妈 上 坟
愚 昧
药
刑茶 茶 坟
场馆 馆 场
双线连接、
交织人物: 夏
康大叔 家
夏 瑜
瑜 血
茶 客
暗就 被 议
夏 奶 上
悲 哀
线义 吃
瑜
坟
()
• ●《药》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家故 事,暗线是夏家故事。 ●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是“药”,即 “人血馒头”。 ●双线连接、交织的的人物是刽子手“康 大叔”。
——这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 的贫苦拮据,他们的洋钱来之不易。
----动作描写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到,“怕什么? 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 ( )过灯笼,扯一把( )下了纸罩裹, ( )了塞馒头,( )与老栓抓;一把( ) 过洋钱捏,一(捏 ),转身去了。
——连用了六个动词,生动刻画了 刽子手的凶恶、贪婪和老栓的老实、胆小。
作者为什么三次写小栓的病状?
• 作者将小栓的病状穿插在议药的过程中, 目的在于:①将药与革命者联系在一起, 揭露统治者的罪恶。②进一步揭示群众的 愚昧麻木程度之深,预示小栓的悲惨结局。
写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 岁的人,这三个人,有何用意?
• 这三个人是老中青三代群众的代表。他们 的言行集中表现了群众对革命毫不理解, 思想不觉悟,愚昧、麻木、落后。增强了 作品的悲剧意味。
• ⑵这两个家庭的故事各沿一条线索发 展,它们有何特点?两条线索发生关 联的事物和人分别是什么?两条线索 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分别在哪里?
• 明确: ①小说主要写了华、夏两家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2. 选出对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组(
A. 臵之度外(打算、考虑) B. 恍然大悟(仿佛) C. 和颜悦色(脸色) D. 贪官污吏(不廉洁) 弥满(遍)
)
偌大(这么) 解剖(分开) 抚养(养育) 讨厌(招惹)
浑厚(天然的) 发怔(发愣) 自立(站)
A。B.“恍然”意为忽然;C.“色”意为脸上表现的神情,“抚”意 为保护;D.“立”意为存在、生存。
25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3. 对鲁迅以“药”作为小说的标题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愚昧的群众享用的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 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要医治群众 的病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启发群众,动员群众起来革命, 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剂良药。标题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D。标题没有刻 B. 小说情节围绕“药”展开,标题有概括情节的作用。 画人物的作用。 C. 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标题有连
相关论述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容易
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 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 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 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 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21
文题解读
1.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文眼,是文章的核心。《药》这 篇小说通过华、夏两家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统治阶
级毒害人民的罪行,批判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 众的弱点。
2. 小说以“药”为标题具有什么作用? ① 揭示主题。
② 概括情节:买药——吃药——谈药——吃药的后果。
8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后
被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心肝炒食,秋瑾也因此被告发而 入狱,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鲁迅先生以此为
背景,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于是提笔开
“药”。文中牺牲的革命者“夏瑜”即暗喻女侠秋瑾。
6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文题解读
为拯救华夏寻医找药: “药” 药? 药! 绝不是治疗人体疾病的药。 什么是治疗中国社会的良药? 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革命不 是治疗中国社会的良药!
9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具体研读
1. 群众的愚昧。 ① 华老栓起个大早,将辛辛苦苦攒下来的洋钱买来人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电影《药》的片段
22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电影《药》的结局
23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1.选出对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
然向上瞪着;也低声吃吃的说道,“你看,——看这是
什么呢?”“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 伤心不过,今天特意现点灵,要我知道么?”
12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具体研读
2. 革命者的悲哀。 华老栓们、夏四奶奶们无法理解革命者的牺牲; 看客、茶客麻木不仁,只为满足好奇,甚至幸灾乐祸; 更为发人深省的是,革命者的鲜血竟然被愚昧者食用, 正是这些人“维持了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革命者不被人理解,脱离群众,没有充分发动群
)
接明暗两条线索的作用。
D. 华老栓夫妇竟把革命烈士的鲜血当成为儿子治病的“药”,表 现了当时群众的愚昧,标题有刻画人物的作用。
26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4. 下列对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最恰当的一 项是( )
B.“描写自然景 A. 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既暗示了 物”无“细致真 时代的特征,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C.“影射当时群众麻木不 切”。 仁,反动统治阶级气焰嚣 B. 细致真切地描写自然景物,烘托出夜深人静时的阴沉死寂的气 张”无根据,牵强。 D.“令人沉思”无中生有, 氛。 而写景的目的也不是如此 C. 渲染了深夜里阴沉死寂而有点恐怖的气氛,影射当时群众麻木 。 不仁,反动统治阶级气焰嚣张。
气氛,也正是那个黑暗时代的写照。
17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环境描写
2. 自然环境:
②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 芽。„„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
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是
死一般静。两人站在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 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作用:写出了坟场的悲凉、阴冷,渲染了白发人送黑发 人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悲剧基调。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药
鲁 迅
3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 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家。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 喊》《彷徨》,散文《朝花夕拾》,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狂人 日记》是他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的 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
14
药
茶 客 议 论 夏 瑜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明暗线索
1. 明线: 揭示了普通民众长期受封建阶级压迫形成的思想 愚昧、麻 木、落后的现实。 2. 暗线:
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 歌颂了革命者的英勇牺牲。
15
③ 夏瑜的坟场上“有一圈红白的花”
花环暗示:尽管黑夜漫漫,但革命事业仍然有追随者。
16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环境描写
2. 自然环境: ①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 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 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 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脚,一前一后的走。 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作用:写出了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老栓去买药,暗示 了革命者即将就义,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肃杀冷峭的
D. 制造令人沉思的悲剧气氛,为小说的悲剧色彩定下调子。
27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28
阅读要求
1. 理解标题“药”的深刻含义及小说的主题。 2. 掌握本文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情节的结构特点。 3. 熟练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4.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多种方式,重点掌握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7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具体研读
1. 群众的愚昧。 ④ 驼背五少爷: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来得最早, 去得最迟;“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 受用了。”“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⑤ 花白胡子:“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 这病一定全好;”在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打了这
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阿义可怜——疯话,简 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18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环境描写
3. “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 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
一个花环„„”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 个典型环境?
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一 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一方面是革
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19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相关论述
既不是直接对于“文学革命”的热情,又为什么提笔的
呢?想起来,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这些战士,
我想,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 首先,就是为此。自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
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但为
达到着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 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那就是后
来结集起来的《呐喊》,一共有十四篇。
——《南腔北调集》
20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众,造成“革命不关心群众,群众不理解革命”的被 动局面。
13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明暗线索
开端 华 家 ( 明 线 ) 老 栓 买 药 刑场 夏 家 ( 暗 线 ) 夏 瑜 就 义 发展 小 栓 吃 药 茶馆 夏 瑜 血 被 吃 高潮 茶 客 谈 药 茶馆 结局 华 大 妈 上 坟 坟场 夏 四 奶 奶 上 坟
4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作者简介
鲁迅在日本留学
5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时代背景
小说《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 “五四”运动前夕,由于当时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 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任务,他们脱离群众,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包括 使用恐怖手段)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环境描写
1. 社会环境:体味下列文句,分析其体现的时代背景和 社会政治情况。
① 刑场上,士兵号衣上“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 服饰:交代社会背景,是在清代。 语言:交代社会背景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② 坟场的一条细路两边“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
祝寿时候的馒头”。 丛冢描写:反映清政府对革命者残酷镇压。
湖南学海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
•
语文
(必修3)
可与广东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同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