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在骨科老年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作者:司晓燕等来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年第12期2008年1~11月收治老年骨科患者89例,经精心治疗及心理调护,患者血运感觉及切口愈合良好,均获得满意的效果,无1例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入院护理重视心理护理:根据个性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一是要尊重他们,二是要理解他们,三是在生活上多关心体贴照顾他们,四是进行有效沟通。
耐心细致的解答患者最关心最需解决的问题,告戒不良情绪会影响疾病恢复,同时介绍同种成功病例及本科医生的业务技术,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顾虑,让患者保持平和心态,达到最佳乐于接受手术治疗信心。
术前病情观察,因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逐渐衰退以及对疾病知识缺乏,一旦受到外伤,机体防御机能就受到破坏,容易引起连锁性病变,有潜在发病的可能,从而导致并发症发生,如呼吸系统,心、脑、肾疾病等,故入院后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认真做好病情记录,加强病房巡视,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面色、生命体征的变化及皮肤血运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同时作好抢救药物及器材的准备。
术前护理首先扼要讲解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步骤和伤口愈合情况,消除紧张心理,使其保持良好心态配合手术。
教会病人正确使用大小便器,不致因手术疼痛及体位改变而不习惯卧床排便同时协助做好个人卫生的处理,如剪指甲、洗澡、理发、剃须、更衣等,防止皮肤感染,保持床单,被套清洁干燥无皱折。
术前讲解禁烟的目的,吸烟可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引起肺部感染,咳嗽导致伤口疼痛及切口愈合减慢。
协助做好各种检查,充分了解并判断病人全身重要脏器功能以及心电图、出凝血时间、X 线片、常规等各项检查结果,能否耐受手术。
嘱手术当天如有假牙应取下以防止麻醉后误入气管。
术后护理术后患者平卧6小时,因麻醉未完全消失,肢体感觉差,搬运时根据手术固定情况确定患肢所需体位,并根据不同的麻醉进行护理。
严密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出液,注意有无感染情况,如切口局部肿痛是早期感染的征象,应及时更换敷料,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对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对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患者在骨伤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做好他们的护理工作,无疑是骨科临床中的一项重要工程。
现就对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文明礼貌、亲切体贴护士与患者之间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尤其是对老年患者讲究文明礼貌是护患沟通的原则。
对新入院的老年患者,首先应为其安排一个舒适的环境,给患者一个心理上的安慰。
根据病情选择好体位,搬动时动作要轻盈,切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详细介绍患者住院须知与健康宣教,如开饭、打水、作息、探视的时间,洗漱间、卫生间、医护办公室的位置,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的姓名,耐心介绍住院规则及注意事项,并询问患者对住院有何要求。
在交谈中(非治疗时间)应给予适当的称呼,不要直呼其名,如称呼某大爷、某大娘或职务,使他们感到亲切,消除心理上的陌生感和紧张情绪。
患者对新的住院环境一下子很难适应,说话也难免有些啰嗦,此时对患者的谈话应认真倾听,对于提出的问题细心进行解答,不要中间打断患者的讲话或表示烦躁和厌倦,要在患者心中留下一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印象,改变患者住院前的种种不安心理,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通过言谈交流感情、解释疾病、促进康复交流是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良好的语言表达,可以给患者以启发、鼓励、加深护患感情。
使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在治疗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故护理工作中与患者语言交流是做好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一环。
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老年骨折患者住院后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十分悲观,觉得自己年龄已高,唯恐拖累家庭,整天沉默寡言,忧心忡忡。
对于此类患者,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每次巡视病房要先与患者打招呼,询问患者的情况,让其感受到大家都在关心他们。
通过交谈,让其回忆讲述自己过去的光荣经历,此时我们要全神贯注,认真倾听他们"演讲",并借机会鼓励他们重新树立当年的勇气和信心来战胜疾病。
心理护理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心理护理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
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骨科病房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86例,依据随机原则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开展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采取各种护理干预后SAS分数均显著降低,而实验组的SAS分数降低幅度显著超过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4.35%、81.40%,实验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情绪,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老年骨折;心理护理;综合护理;应用效果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老龄化的现状日益凸显,骨折是中老年人群的多见病,老年人群骨折后恢复较慢,部分患者由于骨折后需要长期卧床,后期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1]。
有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群的骨折发病率超过7%,其中老年女性的骨折病情更为危重。
老年患者出现骨折后由于缺乏信心,对预后的态度消极,往往普遍存在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刺激[2]。
本研究选取我院骨科病房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86例,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取得满意结果,具体报道见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骨科病房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86例,入组患者均确诊为骨折,且排除以下情况:(1)患者有精神类疾病史;(2)患者意识障碍,不能进行正常沟通;(3)患者听力丧失,不能进行正常沟通。
实验组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51~77)岁,平均年龄(64.2±4.7)岁;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50~79)岁,平均年龄(63.9±4.8)岁。
老年骨折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

老年骨折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吉林省辽源市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骨科中心,吉林辽源136201)标签:老年骨折;心理护理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显示老年人的比例逐渐增高。
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常易发生骨折,此时的特殊心理变化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适宜的心理护理能使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保持身心愉悦,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机体康复Ⅲ。
1.临床资料从2005年1月~2007年3月,本院共收治152例老年骨折病人,其中男96例,女56例,年龄66~92岁,平均年龄74岁,骨折部位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占89%,前臂骨折占11%。
均伴有不同程度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等病史。
2.老年人骨伤期心理变化的特点及分析老年人由于其经历、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常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改变,特别在下肢骨折后,导致躯体移动障碍,使其活动能力和生活独立性大为降低。
要求别人照顾、陪伴、帮助、理解的心理较之青年人更为强烈,这种心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
经临床观察和在与病人及家属交谈中发现,老年人骨折后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失落感、孤独感、多疑多虑、自尊心强、恐惧感、依赖感、失望感执拗心理等。
2.1孤独感及失落感突然的伤害致病人住院治疗且身心痛苦,病人脱离了家庭生活及亲友,打破了原来的生活规律,随着社会角色的改变,对陌生的医院环境难以适应,生活上处处都不习惯,会产生与亲人分离的孤独感及莫名的失落感,可使病人寝食不安、影响治疗。
2.2多疑多虑一些老年人常有猜疑或疑虑心理。
当遭遇应激时,就怀疑自己是否已不能救治.怀疑医生和护士所介绍的病情是否属实,甚至以自己的感念去猜测别人,从而自寻烦恼,不能自拔,探视人员少常会有自卑与孤独感。
家人与护士看望多了又怀疑自己病情危重。
由于老年病人多因自己不慎而致骨折,想到自己给子女带来了麻烦和经济负担,同时又牵挂着子女,而造成心理压力,由此情绪低落,沉默寡言,丧失治疗信心,影响了功能锻炼。
2.3自尊心强、怀旧感、失望感老年人多喜欢周围的人尊重他,孝顺他,服从他,尤其是在患病住院期间,不但需要自己的子女百依百顺,而且也要求医护人员服从他,尊重他,稍有不如意就会发脾气。
试论心理护理在骨科病人中的应用

试论心理护理在骨科病人中的应用探讨心理护理在骨科病人中的应用,研究心理护理学在骨科临床上的不同特点,增强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通过良好的心理护理有效的缓解病人的各种不良情绪,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充分重视其心理状态,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使病人的情绪调解到最佳状态,以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贯穿于病人住院的全过程,能较好的解决病人的负性情绪心理问题,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
骨科患者多为意外损伤所致,突然使其强迫性卧位,生理和心理上都难以接受,传统的护理有时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除了满足患者的治疗和生理需要外,加强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及时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全过程,尽快得到康复。
一、心理护理的目的骨科患者入院后,一方面是外伤和疾病造成的身体的痛苦,另一方面是希望得到最好、最及时的治疗和最佳护理。
1.调节病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因素是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
骨科临床病人多伴有部分的功能障碍和疼痛,多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病人一方面希望得到最好、最快的治疗,另一方面最担心手术能不能恢复功能和解除疼痛等。
对手术疑虑重重,担心麻醉意外,手术失败,术中大出血,神经损伤等,病人处于紧张、焦虑之中,会造成治疗上的不配合,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的紊乱、食欲减退、睡眠质量下降,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康复。
此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变化,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给与全面、细致的健康指导,恰当的劝说和解释,以改变病人的认识方式。
美好的语言、友善的态度,可以改变病人的情绪状态,巧妙的积极暗示又可使病人按照治疗方案行事,从而使病人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
2.帮助病人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病人从家庭到医院,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是陌生的,难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影响饮食和睡眠。
因此,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每一位新入院病人,主动介绍医院环境、规章制度,尽最大努力满足病人的需要,让病人感到温暖。
基于心理护理在骨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运用

基于心理护理在骨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运用
心理护理在骨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骨外科临床护理工作面向各种各样的病人,其中有一部分病人因为疼痛、恐惧、无助、不安等情绪问题而需要得到心理护理的支持和帮助。
首先,心理护理可以帮助骨外科病人缓解疼痛。
在骨外科手术过程中,病人常常会感到强烈的疼痛,这会使他们情绪非常消极。
心理护理可以帮助病人控制自身情绪,以此来缓解病人的疼痛感。
其次,心理护理是帮助骨外科病人应对恐惧的重要手段。
在骨外科手术等过程中,病人可能会感到恐惧,从而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如焦虑、惊恐、紧张等。
心理护理可以帮助病人恢复平静,减轻和缓解病人的恐惧感。
第三,心理护理在骨外科病人的康复与自信心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手术和治疗后,病人会面对着伤痛、康复期等一系列的问题,他们需要得到足够的心理支持和鼓励。
心理护理可以帮助病人重建自信心,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此外,心理护理同样能够有效地降低病人的不安情绪。
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骨外科病人,他们可能会出现抑郁、失眠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恢复和康复,很可能造成倒退。
这时,心理护理人员需要运用符合病人心理的方式进行关心和交流,使其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病情,从而起到缓解不安情绪的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骨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病人的身体健康不光离不开医疗技术,同样重要的是病人的心理健康,有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足够的心理护理,才能让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复。
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摘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的进一步衰退,加上生活、工作、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心里状态会发生明显变化,患病住院后更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因此,关爱老人、了解老人、重视老年患者的心里和生理健康就成为我们护理人员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骨科老年患者心理反应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0-0221-011.临床资料我院骨伤科四病区自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共收治265例老年患者。
其中61岁-70岁125例,71岁-80岁78例。
80岁以上62例。
治愈260例,占98%。
2.骨科老年患者的心里特点2.1自尊心强老年患者自尊心较强,他们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尊敬,恭维,一旦感到受人冷落,便表现不耐烦易激怒。
常因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或暗自叹气。
2.2焦虑老年人住院后对疾病的担心,能否治愈,手术是否成功,有无并发症及后遗症,昂贵的医药费及对家庭、子女带来的影响出现焦虑,少言寡语。
2.3惶恐遗弃感大多数老年患者都因不慎跌伤或车祸伤,导致生活不能自理,住进陌生环境,对骨牵引、打石膏、手术等产生恐惧,因离开工作岗位,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
2.4敏感与多疑多见于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敏感多疑,恶性联想,常把一些无关的病情同自己联系起来,怀疑和猜测医护人员和亲人对自己隐瞒病情,从而导致身心疲惫,影响治疗。
2.5孤独和寂寞多数老年人因退休而社会交往减少,因而比其他病人更易感到孤独。
如果他的亲属、子女不常来看望,他们会产生被抛弃感,失去配偶或子女的孤独感更为严重。
3.骨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和经验3.1情志护理3.1.1开展优质护理,实行“六个一服务”我科自2011年3月开展优质护理以来,坚持实行“六个一”服务,即一个微笑、一杯热水、一张小方巾、一张温馨卡、一张出院联系卡。
让患者感到有归属感,有贴心服务。
3.1.2评估患者心理和社会状况及生活自理能力护士应及时了解老人的心理需要,收集分析心理信息,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
探讨84例骨外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效果分析

探讨84例骨外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效果分析【摘要】本研究探讨了84例骨外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效果分析。
在研究方法中,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观察法。
正文部分首先介绍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
通过对效果分析的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具有显著的作用。
在实施心理护理的注意事项中,强调了与老年患者沟通的技巧和关怀。
结论部分总结了心理护理对骨外科老年患者的积极作用,并展望了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关键词:骨外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效果分析、心理护理策略、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注意事项、作用、展望、总结、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骨外科老年患者包括了那些年龄在65岁以上,患有骨骼相关疾病或者受伤的患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长,对于他们的心理护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骨外科手术是老年患者常见的治疗方式,但手术本身带来的疼痛、恐惧以及术后的恢复期也给患者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挑战。
研究发现,老年患者在接受骨外科手术过程中往往存在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手术的效果,还可能延长恢复时间。
针对这一群体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84例骨外科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与效果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老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探讨心理护理的有效策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在这个大纲指定的研究背景下,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探讨84例骨外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效果分析。
具体来说,我们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了解骨外科老年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心理状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2.评估不同心理护理策略对骨外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手术效果的影响;3.探讨心理护理在提高骨外科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和术后恢复情况方面的作用;4.总结心理护理对骨外科老年患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进一步完善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分析在骨科老年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杨定群
【摘要】目的:通过对骨科老年患者实施心理分析和科学的护理,使患者得以早日康复。
方法:对132例老年患者进行心理分析,了解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
为护理计划提供依据,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并指导正确的功能锻炼。
结果:132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8%,治愈率92.4%。
随访98例,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心理分析在骨科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应用前景看好,效果满意。
【关键词】骨科老年患者心理分析护理
据统计,老年患者在骨科病人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为使骨科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能更好地进行治疗,早日康复,通过对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制订具体护理计划,落实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我院骨科自2007年1月-2010年8月以来共收治老年患者132例,男81例,女51例。
年龄:60~69岁54例,70~79岁42例,80~89岁30例,90岁以上6例。
致伤原因:车祸56例,摔伤64例,其他12例。
手术治疗80例,占60.6%。
合并症:112例,其中高血压46例,冠心病26例,糖尿病38例,其他27例,合并症2种以上34例。
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13例,发生率9.8%。
治愈122例,占92.4%;未愈出院18例,占6.8%;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猝死。
文化程度:文盲127例,小学74例,初中以上64例。
随访98例,功能恢复良好。
2. 心理分析
2.1 恐惧感老人大都是因为车祸或不慎摔倒致伤,从生活自理到不能自理的改变,加上医院环境生疏,对临床各种操作,如骨牵引、打石膏、穿刺等,都易产生恐惧感。
2.2 焦虑、忧郁老年患者都知道,骨折需要康复的时间长,自己年龄又大,担心手术预后不良,恢复不好。
还担心儿孙工作学习忙,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等,常表现出焦虑、抑郁情绪,往往要求放弃治疗。
2.3 敏感的自尊希望受到周围人员的关心、重视,有意无意透露自己的身份,或亲友、儿孙中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认为自己年长,社会、生活经验丰富,辛苦了一辈子,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一旦自尊心受挫,往往迁怒于医护人员,百
般挑剔。
2.4 主观感觉异常、猜疑心重对别人的言语表情及周围环境敏感多疑[1]。
老以为别人在议论他的病情,一再追问医生,他的病情严重不严重,能不能治愈,今后生活能不能自理,始终处于焦躁不安状态。
2.5 被动依赖、悲伤自怜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愿意做,变得软弱无力,希望更多的亲友探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
3. 护理体会
老年骨折患者心理创伤较严重,又有着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
我们认为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1]。
3.1 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要针对每一个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全面评估患者受伤的病因、造成的后果、伤后情绪变化、以及疼痛等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影响,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用真诚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同情和尊重患者,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细致入微的观察、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被关注。
根据患者病情、受教育程度、工作和家庭背景等情况综合考虑,施以相应的心理疏导。
认真解释病情,治疗方式、方法及结果。
说明各种治疗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及时消除其焦虑、紧张情绪,鼓励同病种患者相互交流治愈情况,增加患者信心,使患者以平衡的心态面对疾病、治疗、手术。
尊莺患者的感情和志向,不伤害其自尊心,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减轻其痛苦,引导患者过愉快、充实的生活,并帮助制订康复计划,提高功能锻炼的自觉性,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3.2生活护理老年人全身器官均有衰老现象,受伤后,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陪护人员多数是外省护工,语言交流受限。
所以,我们加强巡视及基础护理,早晚进行口腔护理,每天擦浴1次,保持床单干洁、平整。
根据疾病种类及时送上可口易消化的饮食。
指导陪护人员,使起居、饮食、大小便都能及时、满意,使其感到社会的温暖、愉快地接受治疗及护理。
3.3 合并症、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许多老年病人自诉平素体健,但是本身机能减退,许多合并症未被发现,加上创伤的刺激,使病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很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护士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对症处理。
对高血压患者要定时监测血压变化,稳定病人情绪,合理使用降压药,
并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造成意外伤害。
对冠心病患者,持续使用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电示波变化,备好急救药品及设备,对疼痛剧烈者,及时给予止痛处理,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动作轻柔,保持病室安静舒适,避免不良刺激。
对糖尿病患者要定时监测血糖、尿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及时换药,合理使用抗生素,指导病人进食糖尿病饮食。
另外,由于老年患者由于皮肤干燥,外周血供差,卧床时间长等原因,很容易出现褥疮。
要求我们加强巡视,对长期卧床病人,班班检查皮肤情况,建立翻身卡,每2小时翻身改变体位一次。
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受压处,对因病情限制翻身者,应用棉花小枕交替垫于双侧臀部,减轻骶尾部压力及受压时间,有效避免了褥疮的发生。
4例术后患者出现Ⅰ期褥疮,经过积极处理后痊愈。
3.4 功能康复护理多数老年患者,骨折后由于疼痛原因及担心活动会使骨折移位,所以功能锻炼不积极。
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还可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并传授正确的锻炼方法,鼓励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患肢的肌肉舒缩锻炼,远端健康关节的锻炼,骨折关节的锻炼。
并指导家属、陪人为患者进行被动锻炼,促进早日康复。
4. 小结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心理学和护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探索病人的心理规律,根据病人不同的年龄、性别、籍贯、民族、文化、职业和经历的心理差异,采用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使病人安心治疗,早日康复。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退化,对疾病知识掌握少,合并症、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护理难度大,不但需要护士具备有全面的老年护理知识和专科理论知识,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采取心理分析的方法耐心帮助患者掌握防病治病的健康知识,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行或人际关系的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病人康复过程更为流畅,这应该是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方向,也是以病人为本、提高生命质量和患者尊严的第一要义。
参考文献
[1]梁自毅.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对策[J].海南医学,2005,16(1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