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的夭折

合集下载

清末新政的成败

清末新政的成败

清末新政的成败2011-10-03 第09版:中外历史作者:高放来源:学习时报字数:6181 清廷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1898年镇压了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之后,很快引发了 1900年义和团的暴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

在国难加深的险境下,慈禧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大清王朝的世代威权,不得不从 1901年重新开启变法,推行新政。

以往史学界对新政多加否定,甚至认为“新政实际上是一种苛政”。

这有失偏颇。

我认为清末新政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政府在新世纪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在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

清末新政历经10年多,大体上可分为前5年与后5年两个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文教、法制方面的成就后期比之前期更为显著。

但是新政终归失败。

其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非常值得重新总结。

经济方面,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

1902年 2月的上谕强调提出:“农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

”同时又指明:“振兴农工商业,以保利权。

”(《光绪朝东华录》总节 4830页)可见振兴农工商业,旨在保护国家利益主权以抵御外国资本入侵,这个宗旨是明确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尤其是义和团的内乱和八国联军的外祸给农业造成很大破坏,所以新政从恢复农业起步。

主要措施是激励开荒屯田,扩大耕地面积,改进农业技术,大力兴修水利。

由官方兴办农事试验场,是破天荒的新举措。

1902年首先在保定办一所农事试验场,1906年进而在福州、北京、济南、盛京(沈阳)等地增设开办,引进日、美等国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具(如洋犁、畜力机器、割麦器、玉米自束器)等。

现代化工业也开始由官方倡导。

1901年开始由北京进而在多省设立工艺局或劝工局,用招股办法开办股份制企业。

官办企业与民办企业并举。

我国的民族工矿企业到1901年仅有156家,到1911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到700多家,资本总额拥有1.3亿元,产业工人增加到60万人。

20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高峰。

论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论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论清末新政及其破产很多人都说清末的新政就犹如一滴水,在历史的洪流中多它也不多,少了也没什么,但是我就觉得“此言差矣”它的出现,在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一个很是关键的作用。

清末的新政可以说是有力的托盘,承上启下,上接戊戌变法、甲午战争,下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在历史的洪流,它是偶然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存在。

末路寻新机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原本一直怀着“天朝上国”梦的清政府不得不从梦中醒来,面对“技不如人”,由天到地的极大落差。

不但是外部的威胁,然后接踵而来的内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公车上书等极大的动摇了清政府统治。

而1895年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八国联军侵华也让这一切到达了一个僵点:一方面来自外国侵略者的不断打击,战争,掠夺;另一方面来自本国内的不断暴动: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虽然政府本身有提出学习西方以强大自身: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让这三十多年来的努力变成了白费,再加上越演越烈的民主革命。

此时,又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遭到中国人民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为了达到占领中国的目的,开始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再加上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不得不让清政府提出这个新政。

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挤出来的新政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 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中国清朝晚期的新政是一次旨在改革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尝试。

然而,尽管新政的初衷良好,却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功。

这篇文章将探讨导致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些原因。

一、朝廷内部分裂在清朝晚期,朝廷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分裂。

由于长期的封建时代的束缚,中国皇帝很难接受西方的新思想和制度,这使得他们难以推动新政的改革。

此外,政治上的强势派别也对新政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清廷内部存在着许多强硬的派别,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各自的政治利益。

这些派别之间的争斗使得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既缺乏决策的权威,也无法在执行过程中得到足够的支持。

二、经济结构落后另一个导致新政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结构落后。

清朝晚期,中国经济还停留在封建时代的水平上。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的封建制度,以及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少的接触。

这使得中国很难拥有与西方国家抗衡的实力,同时也使得中国在工业和农业上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比。

这都导致了中国的财政困境,使得新政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社会体制僵化此外,社会体制的僵化也是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社会体系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的,这使得中国的社会结构非常僵化,很难对新的改革做出持续的响应。

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农民、地主、商人和政治精英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解决,这阻碍了改革的推进。

四、民族危机最后,新政失败的原因是民族危机。

在清朝晚期,中国处于一种弱势状态,无力抵抗外部压力。

据估计,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间,共有超过300万中国人因战争和饥荒而死亡。

这使得中国陷入危机,并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失去了部分领土。

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难以利用资源来推行社会经济的改革。

综上所述,清末新政虽然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尝试,但仍然失败了。

新政的失败原因包括朝廷内部的分裂、中国经济结构的落后、社会体制的僵化和民族危机。

这些因素使得新政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果,也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试图以改革来挽救滑坡的中国帝国。

这一次改革却以失败告终,给中国带来了更深重的灾难。

各种学者对这次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

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清末新政失败原因的新探,分析清末新政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以期更好地解读这段历史,为我们的探索和认知提供一些新思路。

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清朝末年的走向是从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转变,这需要彻底改革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

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却面临了来自内外部力量的巨大阻力。

在国内,地方派系的势力庞大,他们对于中央政府的改革举措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会受到威胁。

清政府自身的官僚体系也是对改革的巨大阻力,因为这些官僚们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对改革缺乏动力,甚至有的人还参与了挑拨离间的活动。

在国外,列强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对中国的强大利益忌惮万分,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起来,因此会采取各种手段来阻碍中国的改革进程。

在这种外部和内部的巨大阻力下,清政府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总是束手束脚,无法迅速出台有效的改革措施,更遑论实施了。

我们政治制度的阻力是导致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社会经济结构来看,清末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非常落后,这给改革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一系列的混乱和矛盾。

特别是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由于技术水平低下,生产效率极低,这使得中国社会长期处于贫穷的状态。

而传统的统治者们往往对此采取了保守的态度,他们担心改革会打破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对于改革也是反感的。

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困难给改革增添了非常大的难度,是导致清末新政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意识形态层面来看,清末中国的传统意识形态非常顽固守旧,这给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命为主,人事为辅”的传统观念,这就使得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对于改革的抵触情绪。

清末新政——清政府在改革中走向灭亡

清末新政——清政府在改革中走向灭亡

清政府在新政改革期间实施了这么 多的措施,那么为什么清政府会在改 革中走向了灭亡???
讨论 分析
新政的积极作用
新政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新政 中关于“派遣留学生出国”、“编练新军”、 “奖励实业”等明文规定,客观上促使中国近 代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制度的 更新并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培植、壮大了力量, 同时促进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 伍的壮大。
清末新政的启示
改革是社会主义保持活力的必备 条件,但是改革总是伴随着风险。我国 正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 盾突出,这需要我们在政治、经济、教 育等等各个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 为社会主义制度注入新鲜的血液,永远 保持青春与活力,实现国家振兴和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பைடு நூலகம்
• 5、谘议局、资政院设立 • 1907年7月,清廷宣布筹设资政院:“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 议院,实为行政之本。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资政院, 以立议院基础。” 1910年10月,资政院正式成立。 管议决国家预算、决算、税法及公债事项、新订法典及嗣后修改 事项(但宪法不在此限),以及其余奉旨交议事项等。 具有一定立法权的不完全的立法机构。 谘议局是清政府为筹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谘议机关 宣统元年(1909)九月开始在各省陆续成立,为各省采择舆论之所, 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职责是议决本省兴革事宜、 预决算、税法及公债、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及督抚咨询事项 以及收受本省自治会或人民陈请建议事项等等。 一个地方政府的言论、咨询机构。通过的议案没有强制力。
• 二、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及其举措 • 1、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 1905年12月——1906年8月 • 载泽、戴鸿慈、李盛铎 、端方和尚其亨 • 2、预备立宪的宣布 • 1906年9月1日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 预备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 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 预备立宪的步骤:是先从官制改革入手, • 预备立宪的时间:到时再说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末新政是指清朝末年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挽救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化,改变清廷的衰落局面,并为实现现代化中国奠定基础。

清末新政最终失败了,以下将对其失败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清末新政的推行时间过晚。

清朝实施新政时,中国社会已经面临着深刻的变革需要。

西方列强入侵和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社会陷入了长期的衰退状态,国家经济崩溃、社会秩序混乱,人民民不聊生。

而新政采取了一些相对较为温和的措施,无法迅速彻底地改变社会现状,使得改革无法与社会的迅速变化同步。

新政在政策上存在局限性。

新政并没有针对深层次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而是停留在表面,只是对现有制度进行了一些修补和调整。

新政试图改善官吏贪污腐败的现象,推行了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但并未对科举制度自身做出根本的改变。

新政对工商业的改革相对较少,没有对庙堂官僚主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从而限制了新政的效果。

新政实施的过程中遭遇了各种阻碍和挑战。

清末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使得新政实施过程中面临了种种困难和阻力。

清廷内部的反对势力和保守势力对新政持否定态度,清廷对新政改革的支持力度并不强大,这也直接影响了新政的进展和效果。

新政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一系列缺陷。

虽然新政试图改革但并未对根本的制度问题进行解决,如土地问题以及封建土地制度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社会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而且在新政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也存在问题,如对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实行了商业特权,导致了国内外资本的逐渐积聚,加剧了社会矛盾。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推行时间过晚、政策局限性、遭遇阻碍和挑战以及制度设计上的缺陷等。

虽然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变革,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未能实现其最终目标,也为清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清末新政的失败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揭示了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朝末年,由于长期的压迫统治和腐败治理,国家衰败不堪,社会矛盾激化,民主革命的声浪越来越高。

清政府为了保住统治地位,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政策,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局势。

这些新政却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失败。

那么,这些新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内外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外部因素1.列强的干涉:清朝末年,列强们谋求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和割地要求。

面对列强的干涉,清政府没有足够的国力和技术实力来抵抗,只能通过妥协和割地来保住统治地位。

这些割地让清政府的形象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得人们对清政府的信任度大幅降低。

2.社会动荡:清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和民众抗议不断。

由于长期的剥削和压迫,农民们生活贫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而新政在解决农民问题上,并没有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仍然延续了旧制度的不公平和不平等,使得农民们的不满情绪继续蔓延。

新政中的一些措施如“国以民为本”、“平肆商圳”等,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3.经济困境:清政府财政困难,国库空虚,无法为新政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由于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经济自主性不足,中国的产业和商业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经济崩溃和资源枯竭。

这使得新政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稳定,无法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1.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清政府的新政改革涉及到了大量的既得利益集团,如官僚贵族、地主阶级等,他们在旧体制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利益,不愿意接受改革的挑战,因此对于新政持有抵制态度,并通过各种手段来阻挠改革的进行。

2.新政的不彻底性: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往往是一些表面性的改革,没有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性和主要性问题。

在改革教育方面,清政府提出要改革科举制度,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解决科举制度的深层次问题,使得改革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3.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清政府在长时间的统治下,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盛行,腐败现象严重。

清政府官员对新政的执行缺乏决心和能力,不愿意付出实际的努力来推动改革。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目标是进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清末新政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帝国的终结。

那么,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些新的探讨。

一、外部压力与内部抵制清末新政之所以难以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抵制。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各种不平等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和自主权,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面对外国列强的压力,清政府难以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来进行国内的改革,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

清朝皇帝对改革持保守态度,特别是慈禧太后在朝鲜战争失败后加强了对政局的掌控,限制了改革的动力和空间。

慈禧太后因身后未有合适皇子继任帝位,她唯恐社会变革会动摇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她对清朝新政持谨慎和顽固的态度,不愿意在自己的统治下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满清政府内部的官员贵族对新政改革亦持异议,他们担心改革将削弱他们的利益和权力,因而积极地阻挠和抵制新政的推行。

在这样的外部压力和内部抵制下,新政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

二、改革方案的缺陷清末新政的失败还与其改革方案本身的缺陷有关。

在政治上,清朝政府试图通过设置各种新的官署和部门来改革现有的官制,推行分权制度,但实际上这些新官署的权力仍受到皇权的限制,缺乏真正的自治权,因此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政试图推行的选举制度也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使得政治改革无法迅速有效地进行。

在经济上,清朝政府试图通过推行洋务运动、修筑铁路和发行银元等手段来改革国家的经济结构,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却因为技术力量、资金来源、管理体制等原因遭遇困难与挑战,难以取得较大的成效,致使改革陷入了停滞状态。

在教育和文化上,清朝政府也试图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有效地改变国家的教育和文化模式,导致改革的目标无法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新政的夭折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清王朝自高自大,自我封闭,不愿向外国学习,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晚清在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脑子清醒,行动积极,比如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也曾开展得轰轰烈烈。

特别是清末新政,持续时间较长,重大举措很多,改革的步伐迈得也很大,可惜一涉及既得利益集团,就走样了,弄得民怨沸腾,最终无法收拾,其中的教训发人深省。

世纪之交的1900年,自我感觉良好的清王朝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之举:向世界列强宣战。

结果,世界列强只动了一个小指头,就把清王朝打得满地找牙,老佛爷和光绪皇帝仓皇西狩,朝廷威信一落千丈。

痛定思痛,清王朝终于认识到“欲救中国残局,唯有变西法一策”,老佛爷因此抛出了“新政”这张牌。

1901年1月29日,尚在西安的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改革上谕,强调“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但“无一成不变之常法”,穷则变,变则通,是故必须学习西方制度之精华。

同时规定了新政改革的根本宗旨、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具体推进策略等,可谓划定了底线,指明了路径。

接着,成立了改革指挥部――督办政务处,作为办理新
政的“统汇之区”。

在督办政务处的组织协调下,新政开始实施,传统衙门纷纷裁撤,新式机构次第建立。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立宪的小国日本战胜了专制的大国沙俄,在清朝上下引起震动。

有识之士认为,“国家强弱之分,不由于种而由于制”,“于是天下之人,皆为专制之政不足复存于天下”,“立宪立宪”,一唱百和,成为全国官绅民众的共识。

为了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寻访宪制”,1905年废科举不久,清王朝就派出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

1906年,老佛爷认真听取了考察大臣报告,怀着追求富强、消弭革命、巩固政权、维护君权的复杂目的,下令预备立宪。

直隶总督袁世凯奉召入京,主持改革官制事宜,改革顺序为先中央,后地方。

首先组建了“官制编制馆”,成员囊括了当时的主要高层官员,下设“起草”“评议”“考定”“审定”四课。

中央要改掉“权限之不分”“职任之不明”“名实之不副”等问题,地方要改掉“官署之阶级太多”“辅佐之分职不备”“地方之自治不修”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清廷公布了《内阁官制及办事章程》,准备裁撤繁琐的官僚机构,后来又成立了谘议局和资政院等机构――改革终于进入了深水区。

可改革这个东西,改下面可以,改教育、废科举也可以,一旦涉及官僚集团自身,麻烦就来了,自身利益无论如何不
能丢。

于是,围绕“军机撤不撤”“道台留不留”等核心问题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一些关键问题也不了了之。

尤为让人大开眼界的是,1908年8月,清廷在巨大的压力下公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明令1916年为立宪预备期限。

此部《大纲》以日本的明治宪法为蓝本,按照“国情”作了重要修改:皇权比日本天皇的权力大,臣民比日本臣民的权力小。

“君上大权”等日本有的照搬,日本没有的往上加,增加了皇上“有宣布戒严权”“得以限制臣民之自由”等条款;对“臣民权利义务”,明治宪法列有15条,清廷减为9条,删掉了“书信秘密不受侵犯”“信教之自由”等条款,招来了立宪派的严厉批评,指其为“假立宪”“伪立宪”。

但清廷一意孤行,对批评者实行压制,将官制改革主持者袁世凯革职,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立宪派和绅商不承认《钦定宪法大纲》的合法性,率先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得到社会各界支持的“开国会和平请愿运动”,仅1910年就?l动了4次,波及23个省,数百万国民参与。

但清政府坚持奉行“大权统于朝廷”的改革路线,指责请愿运动“浮躁蒙昧,不晓事体”,拒开国会,在全国通缉立宪派领袖,取缔“非法组织”,采取越来越激烈的手段镇压请愿运动。

1911年5月8日,清廷颁布《内阁官制》,公布了第一届内阁名单。

13名内阁成员中,汉人4人,另外9人不是皇
族就是满洲贵族。

责任内阁变成了“权贵内阁”“皇族内阁”,与立宪党人的期待相差太远,反对的声音很多,各省谘议局联合发出《宣告全国书》,许多谘议局的议长、议员向朝廷提交陈情书。

对各方呼吁,朝廷装聋作哑,不予回应,直到武昌城头的枪炮声才唤醒沉睡的朝廷。

在全国革命形势的压迫下,清廷不得不改变“钦定”路线,接受立宪派的“国民立宪”路线和诉求,朝廷下“罪己诏”,誓言维新革新,重新唤起人民的信任。

可惜为时已晚――革命形势发展很快,清王朝土崩瓦解,再也没有了改正的机会。

鲁迅先生曾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清王朝不愿意开窗,革命者就要拆屋顶,等到他们同意开窗,为时已晚,房子已然崩塌。

纵观清末新政,如同一个硕大无比的巨人忽然跳起,准备干一番伟大事业,但过了一阵,他又坐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这个巨人想干伟业的认识很高,措施很得力,“路线图”“时间表”一应俱全,行动也比较快,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

遗憾的是,改革一旦深入,新政就开始扭曲、变异了――分权成了集权,民主成了独裁,改革比不改革还糟。

这种改革即便不失败,也会带来混乱,最终加速革命的到来。

对于清末新政夭折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有人说是过快过急,有人说是没有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些说法都有道理。

但笔者以为,清王朝实行新政的最终目的还是维护旗人的特权,其改革不过是“大清专制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无论怎么改,都不能稀释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垄断地位。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符合专制集权的措施就落实了,需要“分权让利”的措施就被利益集团劫持或被老佛爷腰斩了。

从这个角度看,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才是改革失败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

不光清末新政如此,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改革,大多半途而废,原因也在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